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排解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排解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8:07:41
论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排解对策
时间:2023-08-06 18:07:41     小编:

【摘 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直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同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排解对策,呼吁高校乃至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使我们的大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迎接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原因;对策

大学阶段是人生可塑性较大的时期,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心理压力、冲突、矛盾也是非常突出的。加之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习负担过重,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已成为常见的现象。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过度的紧张、焦虑情绪

1. 学习、考试焦虑。面对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过高期望,在大学里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中,有不少同学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出现了过度的学习、考试紧张焦虑情绪。比如: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晚上难以入眠,大脑昏昏沉沉;整天心慌意乱,情绪越来越差,看见书就头痛;面试考试极度担忧、恐惧、紧张,甚至出现头晕、多汗、尿频、发热等身体反应。

2. 就业焦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学生原本希望能捧上铁饭碗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愿望很难实现,部分学生不是努力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是怨天尤人,由自信转向自卑,茶饭不思,市场处于焦虑和痛苦之中,对未来产生恐惧,个别的更是走向极端。

3. 人际关系焦虑。同学之间由于个性气质的不同,有的人活泼大方,善于交际,人缘很好;有的人却胆小害羞,不善言辞,不愿与人交往,总怕做错什么,遭到他人的嘲讽和奚落,特别是在众人面前面红耳赤、结结巴巴、满头大汗、手足无措。他们经常处于紧张、焦虑当中,个别的会出现自残甚至自杀行为;也有个别人会由此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爆发出畸形的自卫。

4. 情感焦虑。摆脱了中学阶段的紧张和重负,走进大学校园的青年男女猛然间觉得身心得到了解放,渴望爱和被异性关注的情感难以遏止的在胸中涌动。大学生找个异性伴侣,谈情说爱,几乎成为时尚。但是,恋爱对学生的冲击,异性选择过程中双方感情发展的变幻起伏,以及同性之间的竞争与挑战,都会给恋爱学生带来一系列心理困惑。同时,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恋爱信息,周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恋人,使未曾恋爱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感到孤独、空虚,甚至自卑,从而产生情感焦虑。

(二)内心封闭

一些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封闭,不轻易外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等,甚至把自己与别人隔绝开来,是交往收到自我保护机制的干扰,往往自己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愿交友又不太信友,想融入集体又不太合群,希望被了解又不想敞开心扉,与父母、教师不易达成心理沟通,在同学中也找不到知音,常常出现心里有话没人诉说,烦恼又没人倾吐的现象。这一矛盾不易被人理解,造成心理不平衡,怀疑个人的适应能力,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演变成抑郁症。

(三)心理承受低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与失败当属正常现象,但一些大学生由于受挫折引发的心理障碍现象较多。当遇到挫折时,缺乏对挫折的理性认识和排解挫折的能力。面对生活、环境、人生、情感、学习、人际关系等挫折消极应付或不知所措,不主动地去想办法战胜困难,而是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由于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一方面使一些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一些困惑,加重精神负担,出现失落、无聊、发泄心理,造成一些行为选择上冲突与盲目;另一方面影响大学生成长进步,他们循规蹈矩,前怕狼后怕虎,蹑手蹑脚,不敢大胆创新。

(四)自我调节、意志力差

情绪对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积极的情绪能使人振奋精神,增强自信心和体力;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挫折自尊心,降低积极性,长期的情绪困扰会导致生理疾病。一些大学生由于受情绪两极和矛盾性的影响,情绪特征非常鲜明,即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理智性与冲动性并存,复杂性与层次性并存,经常地收到情绪的困扰,有些大学生受某种刺激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一蹶不振。有些大学生虽然天资聪颖,却因自我调节力、意志力不足,阻碍了她们才能的发挥和素质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大学生总数的16.5,由于各种心理障碍、神经衰弱等精神疾病导致大学生不能坚持学业,休学、退学甚至自残、自杀的比例呈上升态势。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 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大学是中学生十分向往的地方,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学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但真正步入大学后,“理想的大学”和“现实的大学”之间的矛盾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一下子无法适应和改变,心理产生了重大变化。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是从小在娇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没有遭遇过大的困难和挫折。中学阶段,他们基本处于父母和老师的包办当中,一切都不用操心,缺乏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进入大学后,自己必须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必须从依靠父母、师转为依靠自己。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面对困难,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烦恼、困惑随之而来。

2. 难以承受各种竞争的巨大压力。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往往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较强的优越感。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身边的同学都是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无论成绩、能力和整体素质都是非常优秀的。于是,优越感丧失了,竞争的压力陡然加重。在方方面面的较量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技不如人。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产生。

3. 难以协调紧张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淡漠,集体观念的消弱,加之对未来竞争的忧思,使得部分同学之间少了坦诚,多了功利;少了信任,多了猜忌;少了热情,多了冷漠;集体、团队的互助,温暖被自我中心、个人奋斗所取代。同学之间为入党、评优评奖、毕业择业等等,有时会明争暗斗、不顾情面。这就使学生陷入焦虑、压抑、孤独和不安全感之中,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4. 难以承受个人生活的挫折和失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强,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家庭遭遇不幸,友谊破裂,失恋,受到批评或处分时,就会感到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改革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外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加之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所爆发出的精神与思想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校,反映到大学生群体中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大学生开始由审视自己转向关注社会。用自己稚嫩的目光观察复杂的社会,并有意参与社会问题的探讨以展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对国家民族的前途等十分关心,对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相当敏感。他们渴望国家的安定团结,繁荣发展,但由于他们自身思想还不成熟,看清问题的角度也不完全正确,所以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不易触及问题的本质。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问题较多,如党内腐败,社会风气不正,道德滑坡,贫富悬殊,社会治安状况差,下岗待业等。大学生对此表现出不满、急躁和脆弱,他们总希望能立即革新除弊,改变这些阴暗面使之符合自己的理想境界。急切的希望不能立即实现,他们变得愤世嫉俗,沙漠难治,相信“说了没用,不如不说”,“莫谈国事”,有一个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进而否定一切,悲观失望,丧失安全感和 信任感,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由此造成种种心里矛盾和障碍。

(三)学校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完善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告诉之窗新人才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整个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还很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人们对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缺乏正确认识。调查显示,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对心理疾患的识别率平均不到1%。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经常被误认为是思想品德、个性问题。因为认识不到位,很多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及时的疏导、解决。其次,不少高校还未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没有通过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师资缺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和开展心理咨询的教师缺乏。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相当不完整的体系,还有待不断的发展健全。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解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心理健康也是影响一个大学生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全员实践,齐抓共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贯穿到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中,渗透到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使它与学校的德育和大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不管是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要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意识,使教学和德育活动成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结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引导大学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开展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集体活动,让大学生增进交往,接触社会,从而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舞台,使他们在活动衷心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二)普及教育,开设专门课程

不断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讲授心理保健知识,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免疫能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强预防心理教育;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及抗挫折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三)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心理档案

学校心理咨询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心理咨询能提高人们的心理自主能力,是人走出困境,忘掉烦恼,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从而提高健康水平、生活质量,进而愉快地学习和工。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师应该由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丰富的专家来担任。工作要认真,仔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以便于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四)创造充满关爱的人文环境

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大多具有自备、自闭和自责心理,内心矛盾冲突往往十分激烈,有时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而难以自拔。他们一般很难通过自助来缓释和排解这种矛盾和痛苦,也很难向别人求助和倾诉。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每位师生都要以真诚、至善之心善待他们,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同情,少一些嫌弃;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歧视。要从身体疾病和心理问题两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治疗,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做到面对面的倾诉,心与心的交流,要以温暖和仁爱,去排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疏导他们心中的郁积,矫治他们心灵的扭曲,使他们能在充满温馨与爱意的环境中找回自信、尊严和健康。

参考文献

[1] 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

[2] 李静.浅议大学生自杀原因及其对策[J].青年与社会, 2014(1).

[3] 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青年研究,2013(3).

[4] 李江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0(4).

[5] 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