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随时随缘 择物择地

随时随缘 择物择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5 02:15:12
随时随缘 择物择地
时间:2022-11-15 02:15:12     小编:

道教是重生贵生的宗教。《道藏》首经《度人经》就言:“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生万物,万物有灵。道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本体化生而来,都含有道性,也具有一种生命特征;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对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也都是平等的。

怎样才能维持这样的平等呢?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所讲的“慈”,就是要人慈心天地,慈心于人,慈心于物。因此,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说:“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并且把“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用药杀树”、“春月燎猎”、“无故杀龟打蛇”等都看作是恶行。

道教在慈心于物方面,对动植物予以较多的关注。道教把动植物看作是有灵性的,就像对待人那样对待动植物。《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说:“子欲学吾道,慎勿怀杀想。一切诸众生,贪生悉惧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轻于彼。口腹乐甘肥,杀戮充饮食。能怀恻隐心,想念彼惊惧。故当不忍食,以证慈悲行。”认为对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应当怀有对待人的生命所具有的那种恻隐之心。

道教看来,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因此,天地万物,特别是动物,与人有许多相同之处。为维持人与其他所有自然物的平等性,就必须好生戒杀,善待一切生命。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人们心存善恶之念、行善恶之事,是有截然不同结果的,是有承负报应的。《太上感应篇》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道教尊重生命,既尊重人的生命,也尊重动植物的生命。反对人为了一己之私利,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而对其他自然生物肆意伤害。道教尊重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自然存在,但也不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单纯地以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自然存在为中心。它是把人的生命、动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自然存在综合在一起,构成自然界整体的生命,并以这样的生命为中心。道教正是通过这样解决人与动植物以及天地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自然存在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道藏》所收《水镜录》中有《放生文》和《杀生七戒》两篇,用极其感人的语言,劝人放生戒杀。《放生文》说道:“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虮虱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尚且贪生。何乃网于山、罟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钩、直而矢,百言扶罗;便其胆落魂飞,母离子散;或囚笼槛,则如处囹圄;或被刀砧,则同临剐戮。怜儿之鹿,舐疮痕而寸断柔肠;畏死之猿,望弓影而双垂悲泪。恃我强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补己身,心将安忍?”《杀生七戒》讲述了生日、生子、营生、宴客、祭先、祈禳和婚礼不宜杀生的道理。这两篇经文都把动物与入等同起来,并且把对人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真切地表现出对动物的同情。应当说,道教提出要保护动物以及一切生命体,是带着深厚感情的,带有一种对于生命的普遍慈悲和怜悯之心,并且要求以“慈心于物”的生命道德情怀去善待他们,关爱他们。

放生便是劝告世人勿杀生。有云:“诸罪孽中,杀孽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在放生过程中,最大受益者是放生的善信本身。通过放生,善信为自己无形中创造了无数福德道缘。但放生还是应当遵守一些基本仪轨和要求。放生者应当真正树立起众生心,而不能以个人的私心欲念为指导进行。

放生本是一桩功德无量的好事,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放生活动是在缺乏指导、缺乏对动物基本生存条件的认知、缺乏科学放生知识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形式、追求功德,甚至追求热闹,导致很多放生行为最后变成杀生。

不当放生会带来很多危害:随意乱放外来物种,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本地物种灭绝;购买动物放生,容易刺激黑色产业链;买卖野生动物,违反国家法令法规;大量放生,超过生态负荷,破坏生态平衡;不顾生物习性,误将生命置于不宜生存的环境;不注意动物检疫、随意放生可能传播疾病;不考虑他人安全,随意乱放有危险的动物。为了放生而放生,不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如法的放生,只顾追求自己的功德,而使放生流于形式化,甚至促进非法捕捉、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已经不是在放生,而是在杀生了。

如果周全考虑,缜密操作,自然能避免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害生和扰民。放生前应当施行一定的合理方法,确保所要放生物的健康;同时要设身处地考虑放生后它们生存的环境,寻找和确定良好的放生地点,确保救生的义举能够成功有效。

道教界应积极引导合理放生。首先,道教讲究随缘放生。遇见动物临当被杀时,劝解救下,这种放生又等于救生。其次,道教讲究择物放生。放生对象尽量选择能自己独立生存的生命。有些专业养殖的动物本身就是供人食用或玩赏的,就算放生它们也不一定能存活。再次,道教讲究择地放生。要事先了解放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尽量寻找有利于动物生存的地方放生,而且尽量不要让人知道放生的地点。最后,道教讲究随时放生。要将慈善之心时时存在,而不是在预先告知的情况下去采买物类放生。有很多善信预约放生或赶在初一、十五等一些固定的日子放生,这样就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商贩钻空子,从而偏离放生真谛,误导善行。

在21世纪,放生护生的理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特殊而积极的意义。提倡放生护生的理念,有利于人心向善,抑制杀戮和恐怖主义,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建立和平、和谐的社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抑制不合理的消费和奢靡、腐败之风,改变不良的餐饮习惯,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从修行来说,更能增长同情心,减少罪孽、疾病,增福增寿,积功累德。我们有责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放生、护生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

应提倡护生的理念,重视珍爱生命的教育。护生,就是随时随地都要尊重、爱惜生命。相对于放生,护生的功利色彩较少,因而更能体现人对生命的尊重。应该从儿童教育开始,养成珍爱生命观念,这才是人类崇尚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根本大计。

应阐释道教历代祖师关于少私寡欲的论述,加大自然生态保护,为地球生物多样化留出一片园地。现代工业社会高速发展,对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人类自身无休止的欲望造成的。

应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动,让一切生命在安静、祥和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因为,战争是对各种生命最巨大、最残酷的摧残。

道教界将以合理放生为契机,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发挥道教文化的正能量,为保护生态做出积极的贡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