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我国MOOCs研究的网络结构与主题聚类

我国MOOCs研究的网络结构与主题聚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1 00:18:23
我国MOOCs研究的网络结构与主题聚类
时间:2023-04-01 00:18:23     小编:

【摘 要】 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学者对MOOCs的理论研究起步于2012年,而实践探索则稍晚一些。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177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为样本,采用信息计量学及其可视化展示方法,对国内MOOCs研究的网络结构和聚类主题进行知识图谱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研究机构及其所属作者群体的分布情况、作者及其所发论文主题的共现网络、核心关键词聚类形成的热点领域,以期为MOOCs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探索的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 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知识图谱;CiteSpace;可视化

一、引言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用于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科学文献的趋势及动态的Java应用程序,是一个多元、分时、动态和可视化分析工具,能够以多样化的视图显示知识领域共被引网络演化形态。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揭示学科领域演变中的研究前沿,辨别其知识基础,并侧重于识别某个学科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3]CiteSpace对不同的数据源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对至少9种中外常见数据库的文献记录进行直接识别或支持格式转换,这为研究人员客观地分析和评价科研成果提供了便利。CiteSpace提供作者合著网络(COA)、共被引作者(ACA)、共被引文献(DCA)和共被引期刊(JCA)四类共被引分析技术,提供对文献的作者及其所属机构(国家)、项目、关键词和学科领域等不同节点类型的共现分析;提供突现词(Burst Terms)探测技术以追踪前沿问题;提供聚类、时间表和时区三类显示方案。使用者可以调试不同的参数设置以达到图谱最优化展示效果。该软件还将知识图谱中所隐含的项目信息以图或表的形式显示出来以供细节分析时调用。

三、国内MOOCs研究的

混合网络结构分析

1. 高产机构及其所属作者群体分析

四、国内MOOCs研究的

主题聚类结果分析

聚类#0的规模最大,主要探讨MOOCs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启示及应对问题,作者群体主要是以马武林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大学英语一直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试验田,长期受到广泛关注。马武林等[4]认为MOOCs对中国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提供了启示:借鉴其教学组织形式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借鉴其管理模式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引入优质资源和先进理念,实施MOOCs课程共建策略,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在线教学能力。马武林等[5]从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两方面概述了爱丁堡大学“E-learning and Digital Cultures MOOC”的运行和管理模式,提出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应注重网络化、本土化、选修化和教师专业化。他们认为MOOCs已经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带来了现实性挑战,但也预示着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挑战涉及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等。带来的潜在机遇是:① 依据MOOCs学习者的动态反馈信息,随时调整并优化教学内容。② 依托国际成熟的MOOCs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 借助国际知名的MOOCs平台,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6]我国大学英语教研人员应当顺应潮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因校制宜,量力而行,重构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聚类#3的主题内容是MOOCs教学活动。MOOCs扩大了传统教学内容的疆界,提高了教学及其管理水平,重塑了人们对于教学的认知,创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由课堂教学向叠加教学转变,管理方式由人工教学向智能化教学转变,同时也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李斐等[13]认为,MOOC杜绝了教学工作被少数人“绑架”的现象,减少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更好地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宗旨。通识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但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不切实际、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朱敬东等[14]采用MOOC模式搭建一个有效的通识教学模式,其中最重要的项目就是教学活动设计。在通识MOOC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协调师生、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等各种要素。教学活动,就其发展脉络来看,包括课前在线自学、课中问题讨论以及课后教学评价与监控等活动的组织,可以构建一个符合教育信息化趋势的混合式MOOC学习平台,解决通识教育中的现实性问题。刘名卓等[15]认为,主流MOOC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

一、教育理念更新慢等局限,目前MOOCs建设存在的瓶颈是: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而疏于在线教学,很难设计出有效的MOOC教学方案。为此,他们设计了7种具有针对性的在线教学样式,以指导MOOCs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并实现MOOCs生态的良性发展。

聚类#4是一个典型案例分析――SPOC应用(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SPOC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rmando Fox提出的,其特色是课程学习申请过程中的规范性和审批的严格性。SPOC在应用中实现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提高了课程完成率和学习质量。杨竹筠等[16]认为,SPOC模式的应用更有利于全面实践混合式、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祝智庭等[17]认为,SPOC是后MOOC时期发展起来的新型样式,它与MOOC的不同之处是就读人数和条件以及课程结业证书可信度的差异性,但SPOC在教学设计和理念上并没有大的突破。因此,两者共性特征都是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开展的是以知识传递为主的理解类教学活动,包括案例讨论、学术交流、视频讲座等。罗九同等[18]从混合学习视角分析了三所高校的典型SPOC案例,从学习需求、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学习内容准备以及实施和测量结果四个方面解读其运行模式,并由此归纳上述案例的共同特征:SPOC是MOOC本地化的具体应用。他们认为国内高校MOOC建设需要以学生服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教学指导要有针对性和个性化,要促进教师角色向设计者、合作者转变。MOOC建设者应当抓住机遇,结合SPOC开展具体实践活动,真正将教学改革推向新的高潮。

五、结论

利用CiteSpaceIII可视化工具对国内MOOCs研究的论文信息进行解读,通过绘制混合共现网络图谱,辨别出了高产机构及其所属作者、高产作者及其发文主题,从关键词共现的角度挖掘出了主要的聚类主题,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了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表明,目前,国内MOOCs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清华、北大、北师大等高校的教育类教学科研单位。从高校的类别属性来看,师范类大学已然成为国内MOOCs研究的重要机构,部分高校的教育技术研究院所(中心)已经显现出了MOOCs研究的优势地位,由此激发了相关机构的参与热情。值得推荐的是,少数走出国门的教育界学者,将在国外进修、学习期间接触到的在线教育典型案例和前沿趋势及时引介到国内,对实现MOOCs的本土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在线教育”“开放课程”“学习过程”“翻转课堂”“在线课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八个方面。从作者及其发文主题的混合共现网络可知,来自北京大学的汪琼与合作者冯雪松、李晓明等关注的焦点是MOOCs教学实践及其评价,而来自南京大学的桑新民与其合作者则倾向于对MOOCs的文化解读及深入思考,中央电化教育馆的马小强与其合作者注重对国外MOOCs建设参与者的经验借鉴,其他高产作者也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慕课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其三,研究主题可以聚类为八个群组。所含关键词最多的群组是聚类#0,内容主要是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马武林及其合作者的三篇文章,在介绍国外MOOCs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以英国爱丁堡大学的EDC MOOC为例,提出了我国开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三点建议。从主题聚类的网络图谱中可以发现,MOOCs研究的核心领域主要是围绕教学展开的,并与翻转课堂、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共性特征显示:包括MOOCs在内的在线教学模式还没有彻底脱离传统课程教学的本质,更多的是在形式上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格局,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参考文献]

[6] 马武林,胡加圣. 国际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J]. 外语电化教学,2014,

(5):48-54.

[20] 程云艳. 直面挑战,“翻转”自我――新教育范式下大学外语教师的机遇与挑战[J]. 外语电化教学,2014,

(5):44-

4

7、7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