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综述

试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综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8 02:22:04
试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综述
时间:2023-01-28 02:22:04     小编:

"

论文摘要: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的扩大,关于技能大赛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文章在对现有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从大赛的价值研究、大赛的影响力研究、大赛的制度建设研究、大赛的比较研究和问题研究等方面对已有观点进行了归纳。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论文关键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综述;技能大赛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影响力的扩大,关于大赛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在中国知网按主题词检索,输入“技能大赛”共检索到10314条文献,检索“职业院校”和“技能大赛”共检索到1092个结果。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大赛的组织和院校教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指导推动作用。本文以中国知网检索到的部分文献为依据,对已有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成果做一梳理。

一、关于大赛的价值研究

技能大赛是一项制度创新,对它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步深入的。目前,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价值的专门研究还没看到,有关技能大赛的研究文献几乎都涉及或对大赛作用的认识,或对大赛意义的诠释,或对大赛的功能和作用的论述。从搜集到的文献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一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概括大赛的价值。大赛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宏观层面上,建立广泛的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导向机制,进而寻求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新体制;中观层面上,建立有效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培养规格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机制,继而探寻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现代教学制度;微观层面上,建立开放的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与企业发展的适应机制,从而探索职业教育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靳润成进一步指出,大赛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一种促进发展的倒逼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循着大赛的导向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全方位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引领职业教育特性的本质回归,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从面向全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概括大赛的价值,张秋玲认为大赛具有人本价值、教育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所谓“人本价值”是指将参赛学生作为“目的”,通过大赛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教育学价值”指大赛能及时有效地矫正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有利于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社会价值”体现在每个学生和每个学校都有参赛的权利与义务,大赛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坚持“面向全体,选优拔尖”的原则,使赛事本身成为“民主”的一个标签,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促进社会民主的进程。

三是从大赛的功能出发考量大赛的价值。任邢晖认为大赛要发挥好检验展示、选拔激励、引领示范的功能,体现四种价值:质量提高、制度创新、多元互动、职教发展。这四种价值简言之,是促质量、举创新、兴联动、谋发展,也即是具有推动质量提高的教育价值、探索制度突破的创新价值、实现多元互动的聚合价值、助推职教发展的社会价值。

二、关于大赛的影响力研究

大赛对社会、院校和行业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大赛影响力的研究,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大赛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力方面。

(一)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

秦虹、胡洁认为职业教育理念包括育人为本理念、终身化理念、市场导向理念、校企合作理念和注重素质理念等,而职业教育观念包括了发展观念、价值观念、形象观念、改革创新观念和环境观念等。对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调查发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了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创新,促进了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风气的形成,引领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大赛对专业建设的影响

刘焰认为,技能大赛使各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在建设中有明确的内涵目标,特别是对长线主流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靳润成指出,技能大赛的赛项设计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获得行业企业的广泛支持,引导院校专业建设适应专业领域的最新变化,突出实用性和灵活性。

(三)大赛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靳润成认为这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大赛,院校更加强调专业技能,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团队意识;以真实工作情境和任务为载体,围绕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改革评价标准,综合考核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李召旭认为,技能大赛在暴露职业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像一个“方向标”,引领着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他又像一个杠杆,“撬动”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使它加快发展。具体表现为:对课程目标制定的导向作用;有利于选择更实用、更适量的课程内容;有利于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的能力,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校企合作,创造实训机会;在课程评价上,更与职场的岗位要求的相关标准保持一致。"

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教学为本”作为一个组织原则加以强调,明确要求赛项专家组按照教学资源开发的要求,及时收集、整理赛项设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并将之及时转化为教学项目或案例,由此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这必将对课程教学带来更深刻的影响。

(四)大赛要发挥好品牌影响力

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技能大赛很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一个品牌。作为一个品牌,大赛要想发挥其影响力,就要关注三组核心要素:覆盖率及参与率、认知度与认同度、权威性和引领性。如何使大赛的品牌效应实现最大化,可以借鉴社会经济领域的相关理论,比如创新扩散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极化—涓滴理论等。以梯度转移理论为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活动,必然起源于经济生产和职业教育高度发达地区,这种创新活动的影响力也必然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因此,要统筹安排大赛品牌影响力的拓展规划和次序,做到经济发达地区优先拓展,重点开发地区重点拓展,实现大赛品牌影响力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梯度推进。

三、关于大赛的制度研究

大赛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载体”和“抓手”之一,其自身的制度建设是大赛顺利进行的保障,也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刘红对技能大赛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比较,通过列举从2008年到2011年大赛的相关制度,发现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确立到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相关文件的出台,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大赛制度建设不断地接受着质疑,表现在赛项的设置、比赛设备的选用、大赛的信息发布制度、成果的共享制度等诸多方面,这是正常现象,也只有如此,制度才可能进一步完善。仅从赛项设置这个角度看,大赛设立之初,提出要努力形成“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全省有大赛”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然而,职业教育专业面宽,受众面广;区域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随着产业升级,新兴的职业不断出现,凡此种种,都对大赛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挑战:如何兼顾职业教育专业的广泛和比赛项目覆盖的有限性?如何兼顾到各省由于其经济发展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导致的职业教育专业强弱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兼顾赛项设置的“先进性”与“通用性”? 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来解决,这是大赛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由之路。

四、关于大赛的比较研究

如何借鉴国外的或行业企业的大赛经验,以更好地完善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体系,是学者们关注的,尤其是通过借鉴世界职业技能大赛的经验提出我国开展技能大赛的建议。

世界职业技能大赛由世界技能组织(World Skills International)举办,每两年举办一次,涉及40余个工种,被称为“技术工人的奥林匹克”。2010年10月3日至10日,世界技能组织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大会,会上通过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由此中国成为该组织第53个成员国。

黄旭升、董桂玲从背景与历史、目的与宗旨、制度与机构以及项目设置四个维度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世界技能大赛进行了比较,发现在经过了初创期,我国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始摆脱事物发展初期难免的青涩,开始向先进赛事学习。显然,这是我国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通过比较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技能大赛,查建中提出:大赛的目的是比技术和能力,不应只注重具体设备的拆装、调整和操作程序。他认为,虽然学习是通过具体的实践,但得到的应是通用的能力,也就是抽象出来的适用于任何同类具体实践的能力。他介绍了国际工程教育界推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即是以工程项目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用(Operate)为载体来进行工程教育,强调职场环境和通过具体的“CDIO”项目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都可采用“CDIO”模式,但侧重点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应侧重在“O”,即运用;高等职业教育应侧重在“I”与“O”,即实施和运用,少量也可发展到“D”,即设计;而本科应侧重在“D”与“I”,即设计与实施,但也可发展到“C”,即构思。技能大赛也是围绕着“CDIO“进行,只是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要求不同,内容不同,侧重不同。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目前只有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面对不同层次的参赛选手,如何体现对通用能力的考察,国外的经验值得思考借鉴。

关于技能大赛的开放性问题,查建中谈到澳大利亚在举行全国技能大赛时,整个大赛向全社会开放,人们像参观盛大博览会一样,很多家庭举家前来观摩,包括在儿童车里的幼儿。许多教育机构、宣传机构设摊位用实物演示、宣传动手能力的培养,也让参观者参与动手做事,例如使用简单设备制作金属板制品和做香肠等,吸引了许多小学生和家长。这些做法对普及先进教育理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令人欣慰的是,2012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把“开放性”作为一项组织原则,提出在保证公平和不干扰选手比赛的前提下尽量开放赛场,并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选手多种形式参与大赛,反映了大赛组织者已经在向这个方面努力。

五、关于大赛的问题研究

短短几年,大赛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作为新生事物,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疏漏,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和负面的东西。一些做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一些认识还有待人们心理上的认同。不少研究者用“理性分析”“冷思考”等方式对过热的大赛提出自己的思考,这些意见反映了基层师生的心声,代表了一部人的看法,是我们完善技能大赛制度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一)大赛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张雅泉认为,大赛现行的机制是“精英式”选拔,绝大多数学生与技能大赛无缘;大赛指导教师把精力都投入到竞赛队,无暇顾及多数不参赛学生。这种做法其实是对不参赛学生的一种轻视或忽视,是给参赛学生开小灶的行为,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大大地损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对于那些本来就认为自己已经处在受教育底层或是弱势的学生,他们会更加自卑,更加觉得没有努力的方向,甚至放弃学习。

(二)大赛如何立足本校实际

为了能在大赛上拿奖夺冠,有的学校动用巨资,购买专门用于比赛的设施设备和工具耗材,高薪聘请企业专业人员,调动多于参赛学生的师资。有教师透露,一所拥有数千、上万学生的职业学校,就为了一支由几个人组成的竞赛队伍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让几名学生长期脱离所在班级群体,脱离应学的专业课程和素质教育内容,脱离教育本质与规范,以比赛机器的方式进行训练,甚至有些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也趋之若鹜。

技能大赛应该校本化,基于本校全体学生,基于本校每个专业教师,基于本校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基于本校校内外实训基地,技能大赛项目覆盖本校所有专业。技能大赛应该引领职业院校立足实际搞竞赛。

(三)大赛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赛使某些学校过分重视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较,更应体现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更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普适性教育,我们不能在普通高中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恶劣现象之后,又弄出一个职业学校追捧全国技能大赛的宝塔尖教育的怪胎。这种尖锐的批评不时见诸报刊,反映了一些人的观点,应引起我们的警惕。笔者以为,育人为本是职业教育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一切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要为学生一生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大赛如何与常规教学交融

有的学校尽管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由于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相脱离,没有实现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的水乳交融,技能大赛的兴奋并没有带来日常教学和课程设置的任何改变,从而违背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初衷。因此,有关部门在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时,要注意考评职业院校学生的参赛率,学校内部要建立以竞赛促日常教学、以日常教学带竞赛的良性循环机制,莫蹈“举国办体育”的尴尬。

(五)理性看待大赛的作用

陆素菊、张倩从培养职业能力的角度分析了大赛作用的有限性。他们认为,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新职业主义的职业能力开发理论认为,职业能力开发的任务不是掌握机械的操作技能,而是要形成职业世界共同的、普遍的和核心的知识,即核心技能。后来的建构主义职业能力开发理论则突出强调职业能力开发的的情境性、个体性和建构性。真正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必须是在工作现场真实的职业活动中,通过实践才能形成的。技能大赛可以成为职校生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但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

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合作。由于劳动世界的不断变化,一次性的资格获得难以维系长期的职业发展,因而就业后的职业继续教育,加强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职业继续教育的衔接,就变得必要。这些观点都将有助于思考我国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

六、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应加强的方面

统观搜集到的这些文献,可以用“五多五少”来概括目前技能大赛的研究现状和我们今后应加强的方面。

一是基于经验谈感想多,立足理论深入研究少。比如,把技能大赛视为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把技能大赛视为一个系统,能否利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技能大赛密切联系着行业企业,能否借鉴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能否从哲学层面对技能大赛进行研究等等。基于一定理论的研究目前比较缺乏,有待加强。

二是泛泛而谈多,具体研究少。比如,从参赛者的角度,深入大赛内部,对某专业某赛题进行研究,或是对某个组织环节进行研究,以有效提高大赛成绩;从组织者的角度,在赛项设计、组织架构、裁判执法、激励措施、各方利益协调等方面进行工作研究,以使大赛的组织更加完善。诸如此类的具体研究还相当少。

三是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比如,对不同专业或赛项之间,借助参赛人数、指导教师数、组织人员数、观众数等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具体到某赛项,可不可以类似奥运会建立数据纪录进行历史对比研究;在成绩统计、评委打分方面能否进行深入探索等。目前借助相关数学模型对大赛的研究还没有见到。文献研究多,立足实际的调查研究较少;逻辑分析较多,实证研究较少。

四是面向院校的研究多,面向政府、行业企业的研究少。大赛是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大赛的影响也不止指向院校教育教学。大赛给行业企业带来了哪些影响,从行业企业的角度对大赛进行研究是必要的。面向政府和部门,对大赛相关政策的制定情况、执行情况等进行研究也应该加强。

五是对全国大赛研究多,对地方组织的竞赛、行业组织的竞赛研究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国家层面的比赛,在这个层面之外,还有省级、地级和学校自身组织的技能竞赛,以及行业组织的比赛,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比赛完成不同的任务。从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拨”的良性激励机制角度,对不同的技能比赛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