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考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3 03:02:38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考
时间:2023-01-23 03:02:38     小编:
"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接受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也就是接受问题,没有接受的教育是无效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对接受问题的研究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新的生长点和突破点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现状厦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提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接受性的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接受

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接受,通常被解释为“接纳”、“承受”、“认可”等,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接受主体对传授主体通过一定传播媒介而传递的信息的选择、接纳、认可的动态过程。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事实t也同时是接受活动,教育活动的要素与接受活动的要素有重合之处。接受活动中的传导者相当于教育者,接受主体相当于受教育者,接受客体相当于教育的内容,接受媒介相当于教育方法及手段,接受环境则相当于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丰要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曾简称“两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内,受教育者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对于教育者所传递的教育信息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及践行的连结的、完整的活动过程,足教育过程与接受过程的有机统一。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人们一直把注意力放在教育者及教育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这当然有合理之处,但任何教育活动的目的的实现,不是看教育者传递了什么?怎么传递?而是关键看受教育者接受了什么?接受的程度如何?因而接受是教育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没有接受,一切教育活动则是无效劳动,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本身就足一个接受问题,它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新的生长点和突破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现状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接受者对施教者所传递的信息(教育内容)及传递的活动(教育方法)的认同状况及吸收、内化的程度。笔者采用《2003年广西全区普通高校“两课”教学基本状况动态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从接受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接受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具有较强的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需要。

2.大学生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背景。

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大学生以前的一切生活经验包括世界观、知识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积淀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为主体实现对客体的理解和接受提供知识及能力准备,是实现接受的依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媒体宣传、社会舆论都坚持对受教育者进行主导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获得了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及认识背景。绝大部分受教育者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调查显示。64%的学生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79%的学生认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3.大学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不高。

4.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满意度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满意度偏低,很满意的仅占5%,基本满意占55%,而不满意及说不清楚的占39%。不满意的主要原因:62%的学生认为是“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74%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内容陈旧”。72%的学生认为是“课程内容不符合学生需要”,有64%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太落后”。"

5.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评价不高,满意度低。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不高,53%的学生认识“两课”教师专业水平一般,2%的学生认为“两课”教师“专业水平不够,难以胜任教学工作”,13%学生认为“两课”教师“工作不投入”。学生对“两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不满意的程度较大。在《调查》中,“学生最想说的话”主要集中在“要求‘两课’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社会、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以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以及“改革‘两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占51%的比例。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差的原因分析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水平”排第一位,占35.3%。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存在着功利化倾向的现象。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在学习过程中不满意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希望师生在互动中完成教学。希望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激发自己、训练自己以至于证明自己。但另一方面,对自我发展的过分追求出现了功利化倾向,把社会上的等级考试、证书考试视为掌上明珠,求职法宝,轻视大学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价值不大而不感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政治问题不甚关心,谋求一个好的职业和好的待遇是其关心的主要问题。对“你是否很关心时事政治”一题,有51%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不很关心”。表现在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倾向。调查结果显示,入党是为了“增加其就业机会和就业竞争力”首选比例占56%,在各选项中居第一位,而真正是“认同党的信仰和纲领”首选比例只有13%,在各选项中排名倒数第二。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同时存在着功利化倾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人们思想中的直接反映,是对市场经济趋“利”倾向的反映,其讲求实际、追求实惠、注重实用的务实观念的形成是必然的,但同时,在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的状况使他们对理论学习不够专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在环境建设方面。营造和优化有利的接受氛围,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接受性的增强。

2.大学生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不系统,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上模糊,甚至错误。

3.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时代感不强,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密切,对热点、难点及疑点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没有能满足大学生求知解惑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与自然科学不同,它的即时性和实践性较强,但由于教材编写及重复使用的原因,带有明显的滞后性。教材内容仅停留在对以前理论知识的总结和领导人讲话的诠注,缺乏对现实发生问题在理论上的解释和阐明,使学生的困惑、迷茫得不到及时地引导,需要得不到满足。另外,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内容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进行传授,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正确地处理社会关系的复杂问题,是指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有效工具、方法论。在回答“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不满意的原因”时,有7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符合学生的需要”,62%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74%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陈旧”。在大学生最想说的一句话中,学生提出:“无论怎样改革,我始终觉得一切应以人为本,所改革或完善的内容应以大学生的需要为主”;“贴近实际,满足学生之需,切实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真正结合社会现实”。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有机结合。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来说还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满堂灌”现象普遍。不关注学生的需要,不给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即使有些应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仍然只是注重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理论,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而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勤于思考,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更趋向于想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力,强调个性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多于理论学习。调查结果表示,学生对于“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极为不满。66%的学生认为“两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呼声强烈,提出“希望‘两课’的课堂灵活点,而不是满堂灌的形式”。“理论与实践应紧密结合,内容不应太理论化,太枯燥,教学方法不应是简单化的填鸭式教学”;“多听学生的意见,并与之交流是最好的方法”;“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师生共同讨论”等。可见,面对学生们新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我们仍然采取传统的单方面讲授的方式,必将导致学生心智参与率不高。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和为提高办学效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采用上大课的方式,使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受到很大限制,客观上也制约了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更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削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接受。"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师生比为1:436,总体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任务重,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进修提高,不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学生对教师专业水平不满意,评价不高,认为“专业水平一般”的占53%。在知识结构方面,专职教师过于专业化,知识面过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与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特点和需要不相适应。当代大学生求知欲望强,更注重实际,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他们需要理论的深入分析和启迪,行为科学的引导。但目前大多数专职教师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与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由专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普遍多于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大部分是由留校生及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辅导员,虽然他们在从事学生工作时比较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但却缺少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吃透理解,更谈不上生动地、深入浅出去分析解惑。而作为专职教师却是有课就上,下了课就走,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问去了解学生的实际,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契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满堂空洞的大道理说教,令学生反感,造成了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障碍。

6.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式狭窄,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不利于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接受的需求动力,及理论的内化、践行。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主,偏重理论的灌输,缺乏鲜活的社会实践内容,学生被枯燥的理论所淹没。在《调查》中,回答“你认为适合于‘两课’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是什么”有60%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实习,志愿活动或调查研究”。在“最想说的一句话”里,也有相当的学生表示“注重实践体验,开展社会调查”。…两课’应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主,课堂应设在社会,不应拘泥于一个小小的教室”。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学生学习若没有一种内需,就不可能有动力,更谈不上效果。学生的内需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过程是创造需要的过程。学生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合,用实践去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能动性,在理论与实践的循环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把理论内化为个人的品质,外化为行为习惯。实践教学环节的欠缺,必然妨碍受教育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效接受。

7.社会环境和校园氛围中的消极影响减弱或抵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可接受性

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了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的难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部分学生中有一定市场,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是如何“下海”赚钱,如何满足个人愿望和利益,对专业学习热情下降,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更感到索然无味。调查结果显示:有29%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有意思,可有可无,有5%的学生在课外从不看有关思想政治理论的书籍,23%的学生只是到考试时为应付考试才看看教科书,49%的学生偶尔看看教科书及相关文章。

此外,校园氛围的影响也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有些学校校园没有形成很好的舆论宣传氛围,过于强调各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语四、六级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重要性,导致部分学生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眼前效果,忽略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及道德素质的养成。环境的负面影响,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必然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接受程度。

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接受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接受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受教育者作为接受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接受活动中是起着内因的作用,受教育者的接受意识的有无、强烈程度的高低、接受能力的大小等等直接决定着接受活动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而教育者、教育方法、手段、教育的环境是外因,只有教育者、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及环境能够契合受教育者的接受特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受教育者的接受意愿,调动其能动性,积极而有效地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教育信息,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必须要一方面了解接受教育者的主观状况,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建设和完善受教育者的接受基础,唤醒和提升受教育者的接受意识,促使其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接受渴求,并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实现其对教育的有效接受。另一方面从接受角度出发,提高教育者素质,调整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及优化教育环境,使教育活动呈现出合乎受教育者接受特性的对应性关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