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浅谈班主任对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

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浅谈班主任对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0:42:51
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浅谈班主任对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
时间:2023-08-06 00:42:51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心灵 情绪 疏导

论文摘要: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当情绪超出了正常的心理反应,就容易使孩子变得悲观、失望、沉默,或者急躁、冒失,常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甚至有攻击性行为、言语失调、且难以自制。本文针对学生不良情绪引起的原因进行分析,继而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疏导。正确、及时地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去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已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作为一种主观感受,表现比较短暂,具有较强的情景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喜悦、愤怒、愉快、烦躁等,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探究人心理的晴雨表。有良好情绪的人应当是对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热情,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向上,会调控自我情绪,并和周围的人或事能处于和谐的状态中。可当情绪超出了正常的心理反应,就容易使孩子变得悲观、失望、沉默,或者急躁、冒失,常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甚至有攻击性行为、言语失调、且难以自制。如果不及时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引导、教育,而将其作为简单的道德问题加以正面压抑或压制,则会形成学生的情绪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学生道德、学习的发展,影响学生与周围人的关系,把他们推出心理正常发展的轨道。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绪教育。平时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原因,及时疏导,并善于把识别、控制、调节情绪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人人都有良好的情绪。

一、善于观察,洞察学生心灵晴雨表。

小学生不良情绪引起的原因有多种。从外部看,有来自家庭的因素。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宠爱孩子,造成孩子任性、易冲动的情绪;有的家长自身行为不正,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家长,则过于严厉,对孩子压制多,批评多,造成孩子胆怯的情绪;有的父母离异或不和,形成学生偏执、孤僻、内向的个性;有的家庭教育不一致,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另外,还有来自学校的因素,教师自身情绪没有调节好,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没有及时得到帮助,而造成沉默或烦躁等情绪;班级中集体舆论过分的批评,也可致学生出现恐惧、沉默、自卑或攻击性言语、行动。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看,学生性格发展扭曲,意志脆弱,自制力差,心理承受力差,也会引起不良情绪。

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及时分析原因,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找出对策,及时疏导。

案例一:我班有个学生平时比较调皮,但不会主动去欺负别人。一次上完体育课,很多同学跑来告诉我被他打了脸。起因是在排队时,他被后面的同学推了一下,于是他也开始回击。而这个举动引起了更多同学的不满,因此他便又去打其他的同学。我知道后先从正面讲道理的角度对他进行了批评。第二天,我又找他进行了一次心平气和的谈话,请他想想:“假如是你不小心推了别人,希望别人来还手吗?为什么?”通过谈话,又加上我对他平时的了解,我弄清了原因。原来由于调皮,他经常被任课老师批评,在同学中没有地位,有些同学在下课时也不愿意和他玩。他想在班中被得到尊重,又想显示自己的厉害,这样,便形成了不良的情绪。可又不能无缘无故去发泄,便借这个机会把气撒在同学身上。针对这一原因,我首先指出班内同学也有不对的地方,然后和他一起分析在班内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归结到最后,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平时要遵守纪律,争取得到表扬,与班内同学交往时,不斤斤计较,气量大,多帮助别人,必然会获取大家的信任,大家一定会喜欢他。以后,我便有意识地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他在同学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不再动手打人,人际关系比以前和谐多了。

古语说得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对学生进行不良情绪的疏导,只有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学生心理的需要,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鼓励他们完善自我,并愉悦地接纳规范,不断形成良好的情绪。

二、角色换位,增强师生亲和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是成功进行情绪疏导的前提和保证。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班主任不仅要把自己扮成严师的角色,而且还要扮演好"爱如慈母,管如严父,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做到以心换心,以诚对诚,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

1、慈母的角色。

作为班主任,要像妈妈一样爱班上的所有的孩子,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一个眼神、一次温柔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

案例二:比如班上有一个内向的小女孩——小a,刚入学时,她从" 不和老师讲话,进教室时头一低,很快跑到自己的座位上。每次看到她,我都到她的座位上摸摸她的头,对她亲切地笑笑,经常把她搂在怀里……慢慢的,她进教室对我笑了,慢慢的,她主动与我问好了……现在,她连上课也能主动发言了,并还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2、严父的角色。

古人说"严是爱,松是害","教不严,师之惰",班主任对学生要管如严父,一丝不苟。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尚差,有时一玩起来就忘乎所以,不抓紧时间学习,不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教师就应该是严父,学习上严格要求,纪律上严加管教,并做到严出于爱,严而不凶,严而有理。有学生贪玩而不完成作业的,我绝不姑息,让学生利用课间、课外活动时间补做;有学生上其它课不听老师指挥,违反纪律的,我知道马上处理,找犯事学生谈心,指出其中的错误根源,严重者让他在班上做思想检查,让其他同学当老师,批评教育他们……

当学生由于犯错而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不能为了做疏导工作,而将对学生的爱变为溺爱。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专长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他们,因为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奖惩得当,才能让学生在犯了错误以后认识到错误,才能在班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3、朋友的角色。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的时候,也是如此。平等的身份,平等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教会孩子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去看待眼前的障碍和困惑。这样,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鼓励,逐渐把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

案例三:我班有一个女生自幼父母离异,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她个性很倔,既自卑又要强,与同学很少来往,性格孤僻,学习较差。我每次找她谈心,都开导她要增强自信,克服自卑,持之以恒,同时安排部分同学多接近她,从生活到学习各方面帮助她,用火热的情去温暖她消沉的心灵,一年里她的转变很大,成绩跃居中上等。她在日记中写到:“…,我感觉到每一天,生活都充满了阳光……”

作为老师不能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这样只会让学生的心离自己越来越远。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三、多元辅导,拨动孩子的心弦。

(一)进行艺术性的谈话。

治病需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更需追本溯源。在我们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种问题儿童,但不管怎样,在疏导学生不良情绪的过程中,和孩子真诚沟通是最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跟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如果我们不注意孩子的这根心弦,忽视孩子的自身感受,那么要想实现心灵对话,聆听孩子的心灵之声是很难做到的。一次成功的谈话,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师生双方都心情愉快,气氛和谐。但是失败的谈话可能会导致一场“口舌之战”,学生和教师情绪对立,有的学生甚至会走上极端。所以我认为,教师与学生的谈话的同时要注意谈话的技巧,要讲究谈话的艺术性,使之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欢快的乐声、误入禁区的哨声、驱除苦闷的良药。

一、与学生谈话首先要注意态度和蔼,语气亲切。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敢讲真话,会向你敞开心扉。

案例四:一天,听见有人在说起我们班里的一个小男孩,为了和父亲争抢看电视,把父亲的眼镜给摔坏了,而且是摔了三次,直到把镜片摔破了才住手。尽管这是无意中听说来的,但是在我的内心却感到一种责任感,于是我觉得自己该和他谈谈。

课间,我把孩子叫到了身边,笑着问他:“最近有没有做什么不太好的事情啊?”他没有回答,可是眼神里分明闪出一丝诧异,我叫他好好想想,孩子马上有所发觉,于是对我说:“我把爸爸的眼镜给摔坏了!”我没有说什么话,只是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他,用一种惊讶的眼神静静地看着他。他不由自主地开始低头,我问他原因,他迟疑了一下,说:“是爸爸和我抢着看电视,我就生气把他的眼镜给摔坏了!”我没有直接批评他,对他说:“金老师给你讲个故事,想听吗?”他睁大了眼睛,不明白我的意思,我就开始讲起来,给他讲九岁的黄香为父母" 温席的故事。故事听完了,问他有什么感想,他没有说什么,可是我却看到了他的眼睛里开始出现泪光了。于是我就开始跟他讲道理。星期天的时候,自己已经看了一天电视了,爸爸七点多的时候想看看新闻,你作为一个孩子就要让爸爸休息一下,况且这也是在关心国家大事,你也可以跟着一起看。故事中的黄香能为父母温席,我不要求你做到这样,可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你该怎么做?

孩子想了一想,开始低头,这时候上课的铃声响了,我建议他好好想想,下课再来告诉我该怎么办?下课铃声刚一响,孩子就来到了我的身边,要知道当初他是一个多么倔强的孩子,别说叫他到办公室里来,就是在课堂上他没有举手,想叫他起来回答问题都不会站起来。他能主动来到办公室说明他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看着他慢慢地走到了我的身边,轻轻地告诉我,他知道自己错了,并且决定回去再向爸爸说一声“对不起”。我抚摩着他的头说:“孩子,如果我是你的爸爸的话,我会因为你摔坏了我的眼镜而感到难过,尽管这样,爸爸虽然每天工作很累,很晚回家,可是为了每天早晨送你而要早起,你却连电视都不给爸爸看;如果我是你的爸爸,会因为你的一声“对不起”而再次感到欣慰,因为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哦。”孩子在我的这番告白下,眼睛里的泪光又开始涌现了。尽管他没有说很多的话语,但是我知道他已经开始真正认识到自己这么多的不应该了。

教育需要教者的启迪和引导,教育需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教育需要和孩子的心灵碰撞,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才是打动孩子心灵的教育。

二、教师与学生谈话宜“讨论式”进行。在学习和集体生活中,学生常常会碰到一些难题,因为解决不了这些难题而出现苦闷、自卑、暴躁等不良的情绪。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宜和学生进行讨论,层层剖析,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分析、判断、辨别的能力,切忌生硬训戒,让学生充耳不闻,口服心不服,感到迷茫。

案例五:班里有个活泼的小女孩,有几天忽然情绪很低落,下课了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呆,吃午饭时的胃口也不好。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妈妈在双休给她报了许多提高班,又要学画画,又要学弹琴,语文数学班也有很多作业要完成。她很想好好玩一天,可妈妈说她没出息,不长进,她心里想不通。她很难过地问我:“老师,想玩就是没出息吗?妈妈是不是已经不喜欢我了?”我首先肯定她不是个没出息的孩子,告诉她想玩是孩子们很正常的想法。至于妈妈为什么会说她没出息,我和她进行了讨论,请她想想:妈妈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护送她上学放学,为的是什么?当她在提高班学习的时候,妈妈能回家睡觉或者去玩吗?妈妈站在门外陪读,为的又是什么?她说妈妈都是为了她能有进步。我说:“是啊,妈妈花了这么多的心血在你的身上,怎么会认为你没有出息呢?怎么会不喜欢你呢?她只是希望你更出色而已。对于报的提高班太多,没有时间玩的问题,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妈妈说说,大家一起想办法来解决,但是绝对不能因为气头上的话而怀疑妈妈对你的爱。”随后,我把这位家长找来,大家进行了一次知心的交谈,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妈妈也为自己冒失的语言向孩子道了歉,并答应每个星期抽出时间带孩子去玩。很快,我又听到了小女孩清脆的笑声了

三、教师与学生谈话时,可以从学生的某一爱好或喜欢的亲朋好友谈起,或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他们共同打乒乓球、踢键子、做游戏,在大家在心情愉悦、感情融洽的氛围中引人话题。当学生觉得你是那么随和可亲,跟自己很合得来的时候,就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述说,让你了解他们的一切。此时,你跟学生的感情也就更加亲近了。

第四,谈话多要使用夸奖鼓励的语言。做为教师,往往对学生寄予厚望,希望愈深,对学生的短处就“恨”之愈切。这样在情绪疏导时,难免就会高谈阔论,用大话说教,处处加以批评指责。可是,学生并没有听进去,反而带着很大的抵触情绪,或者当作耳边风,更严重的还可能产生报复情绪。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做教师的要善于发现并及时鼓励。夸奖和鼓励是对学生的信赖,它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注入信心和力量,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不断地进步和完善。

第五,和学生谈话应多一点幽默感。一个班集体中的学生性格各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谈,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大哭鼻子,或者乱发脾气,这时,教师千万不要厌烦,不要大声责骂学生,甚至发火,倾盆大雨般地批评学生,使学生如履薄冰,更加自卑。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神态和动作,设计几个玩笑,引他破涕为笑,缓和一下气氛,再因势利导地交谈,这样,教育效果可能更好。

案例六:班里有个孩子,平时就比较内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撅着嘴哭。一次他的东西不小心丢了,就跟谁也不说话,就一个人开始哭。我走到他的身边,轻轻地对他说:“你老是这么撅着嘴哭啊,嘴巴上都可以挂好几个篮子了。”他听了,笑了。等他情绪缓和些的时候,我再和他谈话。告诉他作为一个男孩子要坚强,哭解决不了" 任何问题。建议他遇到困难可以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他也很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六、与学生谈话可带一点自我批评,助以适当的爱抚动作。当教师跟学生在某件事上关系比较紧张时,做教师的不能一味以师长的面孔自居,而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说说自己应该负哪些责任,哪些地方没有帮助关心到学生。哪些地方对学生的态度不够正确等,这样,学生会自觉查找自己的责任,会学着理解和体谅老师。

七、当学生在交谈中说出的内心秘密.老师绝对要保密。有的学生做错了事,老师给气昏了头。这时,老师务必要先弄清事情的原委,千万不要高声叫喊;“请家长来,告诉你家长!”相反,教师既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辩明是非,又要为学生保密,不让学生的面子扫地,背上思想包袱。

第八,教师与学生谈话时,应引导学生感受美的生活,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目前小学生校园生活中也会有各种社会现象的折射,他们常常会碰到一些烦心的事情。当学生愿意跟你探讨这些问题时,教师千万不要教他们避开烦恼,消极处世,而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分析事物,积极地处理矛盾,并帮助学生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二)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不仅包括各种正性情绪的体验,如愉快、满意、成功感等,还包括必要的负性情绪体验。

1、保持愉快情绪

愉快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愉快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对外界产生亲切感;使人更易于与人和谐相处,还能使人有一种超越的自由感,轻松、活跃、主动。

(1)自信

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她)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要给自己信心。

(2)确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教师应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奋斗目标,切忌将教师和家长的主观愿望或清规戒律强加给孩子。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生活和学习,发展自己的特长,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让儿童享受生活的乐趣。

(3)多与人交流

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与同伴、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因为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2、经受挫折体验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如害怕、愤怒、沮丧等负性情绪。极端严重的挫折往往会使人的身心功能完全瓦解,精神崩溃。但经受一定的挫折对每个人来说又往往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极其正常的,而且是难以避免的。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的宠爱和细心呵护,从未受过什么委屈,更没吃过什么苦,许多孩子甚至不知道世间还有痛苦和悲伤,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一旦他们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经受不住。如曾在报纸上看到过杭州的一名小学生,在学校是中队长、三好学生,只因他想要姐姐从班上茶话会上带回的全部4颗糖,但只得到了2块,一气之下,用红领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创设适量的挫折情境,给学生一定的耐挫训练,提高他们的耐挫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创设适量的挫折情境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要让他们了解在学习中常会遇到困难,想成功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在与人交往中更有许多困惑与矛盾,需要自己去学着解决。尤其是那些“优生”,教师要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独立解决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教师还要与家长配合,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能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决不迁就。并可以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与贫困地区的孩子搞联谊活动,到部队去军训,参加义务劳动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艰辛生活。

(2)进行抗挫指导,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受不住挫折,被挫折击垮。我们给孩子们提供适量的挫折体验,就是要提高他们战胜困难、摆脱挫折处境的能力。当他们遇到挫折时,首先要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要困扰也不要逃避。其次,应帮助他们分析造成挫折的事物,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辨证地认识社会和自己

让儿童认识到任何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也有丑恶的东西存在;有些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是“失”,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得”。遇到任何挫折都能辨证地看待,灵活地解决,不钻牛角尖。同时儿童也要对自己有一个较客观、较全面的了解,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才能进一步完善自己。

(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学生的许多不良心理状态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 起的。如家庭不和,使孩子产生忧虑,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创伤;父母管教过严,要求过高,使孩子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因此,必须弄清学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可能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主动与家长联系,帮助和指导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树立正确地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学生创设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

我班的王欢同学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学生,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整日郁郁寡欢,提不起精神。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家中父母经常吵架才使她这样忧虑重重的。她告诉我,她的父母常为一点小事而争吵,夹在他们中间,她不知该帮谁,很难受,现在她想到回家就头疼,真希望一直呆在学校。”

为了帮她解除忧虑,让她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我请来了她的爸爸,我诚恳地和他交换的我的意见,并将他女儿最近写的日记交给他看,使他能真切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重视女儿的心理健康,尊重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王欢的爸爸很受触动,他恳切地向我表示,他会当好一个合格的父亲的。

自从联系之后,我又看到了徐智利脸上灿烂的微笑,同时我发现她学习愈加勤奋,工作愈加积极负责了。我知道我又成功了!班主任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还学生一个愉快的心情。

(四)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

学生时代,"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乏味,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紧张而富于竞争的学习生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压抑、忧郁的情绪表现。因此,班主任要根据孩子们好奇、好玩、好动、好积极思维的特点,利用自习或业余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如我在班级中经常开展才艺表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际、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夏令营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为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五)教给学生调控情绪的方法。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有了不良情绪后自己却全然不知,抑郁的学生认为自己总是处于不利的环境,冲动的学生又总是认为自己了不起,他们均未意识到这样的不良情绪对自己的成长不利。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常利用队活动、晨会课,结合学生近期的不良情绪表现,告诉学生不良情绪指什么,有什么后果等。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出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如不愉快时唱歌,想想高兴的事;遇困难,找老师与同学说说知心话;经常在显眼的地方贴上提醒自己的词句;平时多为大家着想,多为集体做好事等。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加。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这样说过:“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班主任不仅要做一个

"传道授业"的师长,而且还要用一颗真诚和智慧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爱的双手去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与他们共同弹奏出真善美的旋律。

参考资料:

1、《学与教的心理学》 邵瑞珍主编 皮连生、崔舒柳副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3、《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