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7:58:02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时间:2023-08-05 07:58:02     小编:

摘 要:近些年来,各大省市的语文公开课、研究课总是偏重于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要与作者有共情,而往往忽视了语文最基本的功能――工具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提笔作文却又文思枯竭,这样的情况实在值得教师深思。同时,备课不能只备一篇课文,而要关注整个单元,甚至整本书。一篇文章一个重点。语文课有语文味,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为之探索、努力。

关键词:评课;感悟;语文味

这次的评课开始于岳亚军校长的一个问题:“这篇古文安排在本册第二单元究竟有何用意?”

这个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曾粗略地思考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为《童年趣事》,本单元前几篇课文都明显与“童年”“趣事”这两个关键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唯独这篇《伯牙善鼓琴》显得有些特别。伯牙和子期不是什么童年的朋友,他之间心意相通的知音情感也显然不是“趣”这个字就能概括的(尤其是在知道故事的结尾伯牙会为子期破鼓绝弦)。很快,我就为自己找到了突破口:想来编者的意图是让七年级的孩子们了解、理解何为“知音”,并由此学会健康交友,珍惜友谊。其实不仅是我,大多数老师肯定也会这么想。可岳校长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

一、为什么总要在自己的阵地上耕种别人的田?

对于我的文本解读,岳校长反问道:“为什么总要在自己的阵地上耕种别人的田?”是啊,健康交友、珍惜友谊这不正是思想政治课上的内容吗?可同属文科范畴,思想情感上存在交叉跨界也是正常吧。关键如果不从情感入手,还能从什么角度入手呢?

“为什么不从语言角度入手?让孩子们学学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写趣事的?”为此,岳校长特意列举了自己上《春》这篇课文的例子来具体阐释。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写景的经典散文,选编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文要求背诵,其中的好词佳句值得孩子们好好赏析、模仿。岳校长说,他让孩子们着重赏析了“春花图”,从中发现了拟人、比喻、排比、感官等手法,并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仿写秋天的景色。这一次作文,孩子们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把景物描写得非常精彩。

大家就是大家,一语点醒梦中人。

近些年来,各大省市的语文公开课、研究课总是偏重于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要与作者有共情,而往往忽视了语文最基本的功能――工具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提笔作文却又文思枯竭,似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想要诉之笔端却又无话可说,这样的情况实在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的孩子能熟练、自如地运用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不正是语文教师最应该做的事情吗?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关注其工具性,其次才是人文性。没有实打实的底子做基础,空谈情感就显得有些轻飘飘了。

二、备课只备这一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章赏析的角度多种多样,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备课无法也无需做到面面俱到。解读一篇课文,我们往往会分析完结构讲语言特点,讲完语言特点又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一篇佳作就被如此嚼得索然无味,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毫无重点。

备课不能只备一篇课文,而要去关注整个单元,甚至于整本书。要有整体观念,明白该单元的侧重点,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一篇文章一个重点,这也打破了我们从结构入手肢解文章的思维禁锢。如本单元《童年趣事》可以从赏析语言这个角度切入,体会童真童趣并尝试仿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赏析文中第二段写百草园的景色,由“不必说……不必说……单是……”这样的结构撑起整个段落,描写角度多种多样(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等);《月迹》带领孩子们揣摩文中孩童语言的特色,通过奇特的想象和叠声词的运用展现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从《我们家的男子汉》可以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动作、神态、语言),甚至可以学学她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特点。由此,再看《伯牙善鼓琴》这篇文章,完全可以从叙事简洁、描写生动这个角度入手赏析。

语文课有语文味,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为之探索、努力。

本次评课收获良多。匆匆,先记下自己现时的想法,倘若在实践中另有感悟,再回头补上。

另附《伯牙善鼓琴》教案:

(一)新课导入

世间的友谊有许多种,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小人之交甘若醴”;有“刎颈之交”,那是砍了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如廉颇蔺相如;也有“忘年之交”,辈分不同而交情深厚,如孔融和祢衡。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两位与刚刚说的又有些不同,可他们在中国友谊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他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本来看一看。

(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适当停顿,通顺流畅。

2.齐读课文。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1.请同学们对照页下注释部分,理解故事内容。

要求:

(1)关键字词用荧光笔画出并将解释抄录在对应的行文中。

(2)红笔圈出自己有疑惑的字、词、句。

2.小组内解释疑惑。

3.再读课文,感受故事的来龙去脉。

(四)深入探究,体会道理

1.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2.找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的句子,说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好处。

3.联系本文内容和以下三则材料,说说你有哪些感悟。

材料一:楚国著名乐师伯牙喜欢弹奏《高山流水》,却曲高和寡,无人能懂。有一天,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材料二:《伯牙绝弦》: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材料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4.三读课文,有感情地诵读。

(五)结束语

知音难觅,知音难遇。衷心希望同学们能遇到自己的知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