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课 文 教 学 与 作 文教 学 的 互 动

课 文 教 学 与 作 文教 学 的 互 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9 15:18:20
课 文 教 学 与 作 文教 学 的 互 动
时间:2013-12-19 15:18:20     小编:

"

“语文”,并不完全就是字典所说的语言+ 文字。从教学观点看,“语”,阅读解析,口语演练;“文”,阅读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写作运用。

古人曰:学以致用。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一直受困于这个老大难问题——作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对于课文,教师逐一钻研,潜心体味:从句段到篇章,从大意到中心,从分析到归纳。备课不可谓不细,讲析不可谓不精,教师感觉良好,学生有所触悟。只是可惜,缺了一把火:缺了在“借鉴”上的点拨引导;缺了用范本之“长”联系对照已文之“短”;缺了趁热打铁,及时进行“说文”与扩散思维的训练。

作为精选入册的课文,原本就是学生写作的样本范例,若是注重联系比较,自是大有可讲,大有可学;若是割离二者,仅就语言、层次、结构、特色、人物篇篇道来,必然模式刻板,单调乏味,更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

作文指导与讲评也如此:审题、构思提纲、选材、一般启示及要求、佳文示读、通病例讲等等。仅就作文论作文,忽略了与课文的联系,忽视了范文指导下的训练。或许有人辩解:“讲课便是一种借助课文的一种演示。久之能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写作要领。”此话有一定道理,但须得明确一点:学校教育从全过程来看,固然是一种潜移默化,但从某一学科或某一节课来看,则主要实施强化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并力求取得良好成绩。为此,它必须目标明确,要点突出,方法适宜,注重训练。

并且,当下的高考卷子除了默写填空紧扣课本外,其他部分似乎与课文无关,课文的处境便有些微妙了。受这种考试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只做模拟试题不学课文就能考高分”。这种现象,致使学生在课余的作文练习中只是向各类“作文宝典”问计,却忘记了比任何“作文宝典”、“优秀作文选”都要经典的课文。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提供材料,积累素材

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 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 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 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

譬如,吴晗的《 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非常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崇高的理想》中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那些资料,在后来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祖国在 我心中重千斤》、《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崇高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等作文中,都较好地活用了从范文中 获得的资料,并又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提高了写作技巧。

我觉得,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二、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听得如处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 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一)、从课文中学习设伏笔的技巧

契诃夫关于伏笔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要是你在第一章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那管枪就必挂在那里。”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林冲听完李小二的描述后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这把刀一直没用上,好多读者几乎都要忘掉了,但到了故事高潮,山神庙前杀陆谦时,才再次写到了这把刀:“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还有前文写大雪屋陋,后文就有雪摧屋塌的情节。

像这些前文铺垫,后文关联的技巧,好多学生都缺乏对之加以运用的意识和能力。记叙文缺少铺垫,情节的展开便显得僵硬又突兀。如果教师能从课文中提炼这一技巧并提醒学生加以训练,我想,效果要比单看作文选好得多。

(二)、从课文中学习“一景多用”的景物描写技巧

学生作文中常常要写景,但大都是为写景而写景,却忘记了创作中写景的目的——服务于文章主旨。这样的作品就如只知一味涂脂抹粉实际却又庸俗不堪的女子一样,徒有其表,难掩其质。

例如,在《陈奂生上城》一文中,作者高晓声甚是高明,用“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等景物描写来刻画人物陈奂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以景物来写人物心理这一中国小说的传统技法,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尝试一下呢?

(三)、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

1. 用语言刻画人物心理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一番颂词可谓绝好的例子:“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说到这儿可能使众人误会而生气——怎么不是外孙女,难道是别人家的孩子?殊不知这却是王熙凤故弄玄虚。她又接着说道:“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这样说不仅夸了林黛玉,且连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和贾母的马屁也连带着一块儿拍了。此一番语言足见王熙凤这种奉迎的心理,真可谓机巧善变、面面俱到。

2. 用行为刻画人物心理

《陈奂生上城》一文中第三节“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这一部分写陈奂生得知住宿一晚要5元钱,“肉痛起来”后刻意作践招待所的用品。其中许多行为如故意使劲坐“弹簧太师椅”,就形象地把有着善良的本质,但受伤之后又显得心眼小、幼稚可笑、自作自践的“陈奂生心理”刻画出来了。

以上两例说明,进行心理描写时可与语言、行为描写(还有上文提到的景物描写)结合起来,使文章行文更从容多变,结构浑然一体。

(四)、学习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所谓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一个文学人物的语言要和这个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所处的环境等都相吻合,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荷" 花淀》里“夫妻话别”一段对话,“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忧虑、关切、责备之情溢于言表;“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表达了对丈夫的支持,掩不住内心的喜悦,语气中又暗含责备之意;“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则体现了她声明大义;等等几句对话就把一个温柔善良、关心体贴而又声明大义的水生嫂的形象活画出来了。还有“商量探夫”的几句对话把几个女人的含蓄、害羞、看夫心切的冒失等不同性格充分表现出来了。

三、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一个学期中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 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 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 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 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 语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 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在学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时,我把作品中对祥 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 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 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鲁迅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 极省俭的方法是描写眼睛。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 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范文讲评 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又如,根据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往往思路拓展不开的实际,我在讲解《 说“勤”》时,特别详细地分析文章主体部分论“勤”,指出作者在论说这部分内容时,从“勤是美德”、“ 勤出成果”、“勤出智慧”(应改为“勤能补拙”为好)进行论说,在论说中,作者多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以此说明作者思路开阔,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学生们认为这样的讲评学有榜样,生动、具体、实际,确能解决问题,教学效果明显。

此外,在课文中还可以学到文章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等。在讲读教学中,我还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 ,这样就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作文之不足,使他们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学生们普遍认为,在讲读教学中结合课文讲评作文,自己学有榜样,改有目标,能不断提高学习课文和练习作文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在讲读课中结合作品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