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出口扩张时期台湾经济发展与职教改革互动述评

试析出口扩张时期台湾经济发展与职教改革互动述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8:48:34
试析出口扩张时期台湾经济发展与职教改革互动述评
时间:2013-12-18 18:48:34     小编:

"

[论文摘要]出口扩张时期是台湾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台湾社会逐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农业经济比重下降,工业经济比重上升,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台湾职业教育因势而动,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从以发展农职为主,工职为辅的策略向优先发展工职转变。通过推行课程标准修订、重定培养目标、改革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层次等措施,职业教育为满足人力市场的需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出口扩张 台湾 经济发展 职教改革

一、经济现状和发展措施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也处于黄金发展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凯恩斯的关于加强国家垄断、扩大国内需求理论的指导下,60年代的GNP均以年均5%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出现较长期稳定繁荣的局面。”为台湾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发展条件。1965年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台湾成了美国的军人休养和军需补给基地。战争经济的巨大需求和“特需订单”,拉动了台湾出口经济的扩张和岛内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成为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使台湾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60年代中期,拉美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吸收外资的能力减弱,为台湾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创造了条件。台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日趋成熟。

2.改革措施:加工型经济,外向型工业。制定并实施第三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本期计划内容更全面,既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又包括国际贸易、社会改造以及具体建设项目。期望通过4年努力,完成以下建设目标: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8%;人均“国民”所得增长率年均达4.5%;年均就业增长率9.2%,4年新增30万就业人口;外汇储备达1亿美元;国际收逆差控制在6100万美元以内。计划从台湾地区的实际出发,既注重横向的结合,又关注纵向的发展,力求处理好个别、部门和总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逐渐把经济发展引向新的结构。

制定并实施第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第三期经建计划的实施使台湾向外向型经济迈出了重要一步,1963年工业生产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1964年外贸收支首次转为顺差,4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9.1%,超过原计划3.1个百分点。经过前三期经建计划的执行,台湾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第四期经建计划主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促使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的现代化;另一个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工业生产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②到1965年4月,美援完全停止,也有学者把本期经建计划称为“自力更生计划”。

制定并实施第五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与前一期大体相似,强调提高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改善民生,但侧重点不同:“其一是抓农业现代化,包括发展农业科技、扩大耕地面积、实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社区经济和提高农民所得等,其二是着手发展电子工业。”

二、职教现状和改革措施

其次,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在美国专家组的建议下,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学创办了工、农两类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工职师资分甲、乙和工艺教育三类进行培养。“专门科目教师缺乏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将部分职教教师送往美国有关大学轮训。除教师的基础素质、教学基本功、技能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吸收了美国较为成熟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台湾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技能教育得到重视。1953年前的职业教育因受设施、师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教学偏重理论,实践环节严重不足。之后通过创办实用技艺中心,引进美国单位行业训练课程,推广建教合作,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时比例等措施,加强实践和技能教学。从1955年起,工职学校每周实习时间要达15个小时,占教学总时数36小时的41.7%。技能教学环节得到重视和加强。

经过50年代的调整、改革、充实和发展,到50年代末,师资队伍初具规模,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实践条件得到加强,办学制度初步确立,职业教育进入了比较规范的发展轨道,快速发展条件已基本具备,较好地适应了进口替代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进入出口扩张的经济发展时期,职业教育又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的挑战。 "

2.改革措施:扩大规模,提高层次。第一,有计划发展人力资源,加强职业教育行政领导。随着产业的升级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任务更为繁重,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当时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为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能与经济建设紧密配合,1964年,“行政院经合会”成立人力资源小组,对台湾人力资源的发展与使用进行全面规划。把人力发展列入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经济建设计划中,制定了中长期人力发展目标。在第一期人力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包括四年制工职教育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扩大专科学校的办学规模;推动“国民”学校毕业生志愿升学的准备工作。第二期人力发展规划提出贯彻实施九年“国民”教育;鼓励创办专科学校,培养更多中级技术人才;提高中职与普高学生的比例;大力发展工职教育,工职在校生数要占职业学校学生总数的60%以上,以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1968年5月正式成立专科及职业教育司,负责管理全台的专科和中等职业教育,从行政上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和领导,确保职业教育的各项发展规划落到实处,以保障经济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第三,发展私立教育,扩大工职教育规模。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设备,需要与专业规模相适应的实践基地。60年代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技术和半技术人力资源需求极其旺盛,职业教育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数量、质量和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由于美援已经停止,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鼓励私人开办职业教育,当局于1964年制定了《增设职业学校的奖励办法》。到1972年,私立中职学校数占56.7%,在校生数占53.6%,私立专科学校数占73.7%,在校生数占69.3%。发展私立学校的措施,既为当局节约了办学经费,又保证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举多得,不失为成功之举。1964年,教育主管部门重新制定了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培养并增进青年实用之职业知识、技能及服务道德,以配合‘国家’发展、经济建设、人力资源之需求。”特别强调“实用”,同年“行政院经合会”人力资源小组全面规划台湾人力资源的发展,出台了优先发展工职教育政策。决定自1967年起,“省立”宜兰、桃园、苗栗、西螺、台东等5所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改为农工职业学校,扩大实习场所,增加实习设备,以扩大工职教育规模,提高工职办学质量,加快工职教育发展步伐,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应工业经济发展之需求。

第四,修订职校课程标准,扩充建教合作内容。课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媒介,体现了办学者教育理念和具体培养目标。进入出口扩张经济发展时期,人力市场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因而改革课程标准成为职教发展的重要环节。1964年,教育主管部门修订了职业学校七大类专业课程标准,进一步凸显实践教学。其中工职职业学校的课程比重为:一般科目占30%,相关科目占30%,实习科目占40%,突出了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课程形态。建教合作是台湾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提高台湾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措施。1968年,在“省立”沙鹿工职学校试办德国“轮调式”建教合作课程,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上课,部分时间在企业参加实践,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1970年在“省立”三重商工试办“阶梯式”教学,开始了“第一年基础教学,第二年分科教学,第三年企业实践”的课程试验。这一办学模式的引进是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突破,拉近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受到学校、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出口扩张时期是台湾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台湾由以农业经济为主逐步转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的互动,取得了相互促进和双赢的效果。首先,经济发展对技术、半技术人力资源的旺盛需求,以及九年“国民”义务教育的实行,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极大地带动了私立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其次,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由以培养农业经济需求的人才为主转向以发展工业职业教育为主。再次,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提高,促进职业教育提高办学层次,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最后,为满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更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力,生产合格的出口产品。除此之外,通过建教合作、举办职业补习教育等措施,使广大青年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稳定。总之,出口扩张时期,台湾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的互动是成功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