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莫扎特效应探养生新进阶

从莫扎特效应探养生新进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4 00:40:45
从莫扎特效应探养生新进阶
时间:2023-03-24 00:40:45     小编:

1993年,“莫扎特效应”概念被首次提起,由此引发了古典音乐养生的临床观察与理论探讨热潮。科学研究显示,当一个人听音乐时,大脑的许多部分都处于活跃状态,其中一些最活跃的部分与人们进行空间推理时的活跃部分是相交叠的。在此基础上,古典音乐是如何通过感官刺激来改善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的身心状态,甚至改善机能的呢?多年来累积的医学报告已经给出一份答案。

莫扎特音乐现象新实验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专攻癫痫症的神经科专家约翰・休斯曾做过试验,在为病人播放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时,他惊奇地发现,在36名病人中有29人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与此同时,休斯也用其他古典音乐做过试验,但最后证明只有莫扎特的音乐对他的病人具有持续、明显的效果。休斯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莫扎特音乐重复的频率。休斯说:“他的音乐比较简单,总是让某一旋律多次重复出现,而且是以我们大脑比较喜欢的模式重复。”这可能就是莫扎特音乐神奇效果的奥秘所在。

这不是人们第一次发现莫扎特音乐的功效。通过动物实验,科学家发现,听了莫扎特奏鸣曲的小白鼠大脑海马区内,刺激和改变脑细胞联系几种基因的活跃水平有明显提高。这些基因分别负责生成一种神经生长素、一种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化学物质,以及一种神经突触生长蛋白质。《自然》杂志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文章写到,给大学生们播放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后,他们的空间推理能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胎教音乐首选也是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的音乐能提高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莫扎特效应”。有人据此写书或编辑莫扎特CD,把这一音乐理论铺天盖地地推广应用,促进了大约每年50亿美元收入的莫扎特工业产值。

音乐治疗的前世今生

为了解释“莫扎特效应”之谜,科学家通过核磁成像技术对大脑进行扫描,以观察人脑在听不同音乐的情况下大脑的活动状态。他们使用了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以及一些30年代的流行音乐。研究人员发现,所有风格的音乐都激活了听觉皮层(大脑处理声音的部分),并定期激发大脑中有关情感的部位。

莫扎特的音乐的平静舒适度和节奏感,每二三十秒重复出现,适合一些癫痫症病人的心理节奏,所以他的音乐要比其他音乐更具有治疗作用,使大脑的左右半球都得到激活。左右大脑同时工作,使学习和记忆存留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学习过程输入的信息激活了大脑左半球,而音乐激活大脑右半球。同样的,使两侧大脑半球同时工作,如演奏乐器或唱歌,能让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尽管有的国家走前一步,如英国在1999年已正式为“音乐治疗师”这一职业注册,许多国家,如美国,仍在等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成果,才会开始陆续承认音乐具有治疗心理和身理功能的作用。

从感官刺激到改善机能

其他研究者发现,因为音乐对大脑的刺激增加了大脑突触的密度,从而通过扩展神经网络增强了大脑功能,这被称为“感官刺激理论”。

进一步推论,学习音乐的效果比单纯欣赏古典音乐更好。有十分确切的证据表明,与那些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孩子相比,上音乐课的孩子,其记忆力要好得多。

研究人员希望,这一发现能有助于为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其他神经退化疾病的患者设计音乐疗法。据临床研究观察,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在听莫扎特奏鸣曲后,其空间推理和社交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人的智商,改善人体机能和空间感知能力。

日本京都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共同研究发现:莫扎特舞曲能提高老年人的认知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这项研究成果证实,音乐对保持老人正常的认知功能起到积极作用:它能帮老人减少压力,准确识别相互矛盾的认知。

研究人员选取了25名65岁到75岁的老人,让他们完成了经过修订的“斯特鲁测试”,这个测试法通过让检测者识别卡片单词的颜色来测量一个人的分辨能力。这项任务的难点在于,单词本身拼写代表的颜色与它的书写颜色是不同的。比如,“绿色”这个单词是用红色颜料书写的。研究者在电脑屏幕上播放了一系列这样的单词,然后要求老人准确识别每个单词的书写颜色,而忽略单词本身拼写所代表的颜色。

这些老年志愿者分别完成了三次测试。第一次是采用莫扎特小步舞曲作为背景音乐。第二次是播放修订后的版本,其中夹杂了不和谐的音程。第三次是在完全寂静的环境中完成,以作为参照控制性实验。

结果显示,与在寂静的环境中相比,老人在听莫扎特小步舞曲时,识别单词书写颜色的反应时间较快,出错率较低;播放不和谐的音程时,他们的反应时间明显放缓,出错率显著增加。在和谐音乐中完成任务的成功率也意味着音乐具备帮老人克服认知干扰的能力,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分心。

论音乐疗法针对性

现在,心理学家表示,音乐疗法的确对缓解病人的情绪、降低压力和消除焦虑有着不小的作用。那么在进行音乐疗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首先,根据自己的职业来选择音乐。在人声鼎沸的股票、证券公司中从业的人员,最好选择没有歌词的轻音乐;在震耳欲聋的工地上或机器喧闹的工厂中工作的人,最好倾听雄壮的古典交响乐曲;大部分时间坐在办公室或店堂里工作的人,最好倾听轻松的流行乐曲。

其次,情绪不同的时候,选择的音乐也不一样。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低落时,多选择明快的乐曲来听;当你的情绪被激怒或充满敌意时,多选择轻松的乐曲来听。

此外,音乐还能增进所有年龄阶段的人们的运动成绩。那些戴着耳机长跑或者跳操的人,都知道音乐令练习时间过得飞快。

专家还推荐了一系列平静心绪、催眠降压的中外古典音乐乐章。包括《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烛影摇红》、《军港之夜》、《宝贝》、《大海一样的深情》、《银河会》,以及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莫扎特的《催眠曲》、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海顿的《G大调托利奥》、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等。 在中国的保健养生理论中,从古代就有对音乐养生的固有看法,《乐记》早就说过,“音乐者,流通血脉,动荡精神,以和正心也。”在肯定音乐有养生和治疗作用的同时,也特别对《素问》所提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的不适度行为,或如《吕氏春秋》中所说“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日伐性之斧”的消极颓废音乐,提出非养生所宜的忠告,强调了一贯和谐适度的中庸之道。

在中医学说里,甚至还有人体不同的脏器需要通过不同的东方古典音乐来调适的理论。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暴饮暴食、思虑过度等都会使脾胃负担过重而产生腹胀、便稀、口唇溃疡、肥胖、面黄、月经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宫下垂等不适。有益于脾脏的音乐风格应悠扬沉静,有“土”之特性,可入脾。欣赏该乐曲适宜在进餐期间或餐后一小时内,在乐曲的刺激下,有节奏地对事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肺脏主管对外气体交换,然后再输送全身各处。由于肺和外界接触频繁,污染的空气和各种致病菌很容易在身体免疫力降低时袭击肺脏,产生咽喉部溃疡疼痛、咳嗽、鼻塞、气喘、感冒等症状。适宜音乐风格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在每日下午3点到晚间7点,是体内肺气较为旺盛时段,随着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有利于通过音乐将肺从里到外梳理一遍。

如果长期被一些烦恼的事情困扰,肝脏就会使体内本该流动的气处于停滞状态。久之,就会逐渐消耗肝脏能量,产生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等现象。适合肝脏调养的音乐风格宜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不妨在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晚上7点到11点时段欣赏音乐,有利于克服旺盛的肝气,以免过多的肝气演变成火。并利用阴气来滋养肝,起到梳理肝气的作用。

心脏掌控着精神状态和血液循环。如果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睡眠减少以及少运动等不良因素不断伤害心脏,很容易引起心慌、胸闷、胸痛、烦躁、舌尖部溃疡等症状。适宜音乐风格应是活泼轻松,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肾是人体的储蓄机构。当身体内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够能量时,通常会从肾中抽调。久而久之,肾的能量就会处于匮乏状态。对肾脏有调理作用的乐曲类型大多是风格清纯、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每天上午7点到11点是一天中气温持续走高的时段,体内的肾气也会蠢蠢欲动地受外界的感召,在乐曲的刺激下,可以促使肾中精气隆盛。

受东方人数千年的生活方式影响所及,加上“实践理性”或思考习性,令我们如今不仅“知”音乐力量的好处,还不断在理论上、科学上、实验上去证明拓展,甚至成为一个全新的临床试验课题方向。中西差异,传统理论与最新医学科技手段的结合,也许会给目前的“莫扎特效应”及后续的边际医学理论开拓更深远的探索未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