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16:22:05
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时间:2023-08-05 16:22:05     小编:

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 、 经济 的增长总是要消耗 自然 资源并产生污染物。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要求环境系统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 社会 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是 现代 审计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环境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目的是通过审计监督、评价和鉴证,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利用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环境审计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了环境审计的实践活动。最早的环境审计是一部分工业 企业 用来评估企业各部门是否遵守环境法律,防止企业可能因违反环境法规而受到严厉处罚导致的经济损失。后来,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新的分支,由于其在健全环境管理系统,提高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方面起到了的作用而迅速普及开来。

环境审计虽然最初产生于内部审计领域,但是很快在政府审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环境审计在促进政府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 ,环境审计工作已在各个国家普遍开展。

二、环境审计产生的 理论 基础

从表象上看是环境问题的严峻导致环境审计的产生,但深入 分析 则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环境审计是审计学科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必然与审计理论相关。但环境审计又有其特定的 应用 范围,所以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也会有其特点。

由于环境资源无法切割分配,在民主社会里,它理所当然地归社会公众共有。而环境资源所有权的共有性,决定了环境资源受托责任关系的产生。由于任何个人没有能力对环境资源进行单独管理,因此社会公众只能把环境资源委托给政府进行综合管理,政府便承担了管理环境资源的受托责任。企业是环境资源的主要使用者,政府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污染或者少污染环境,企业也间接地承担了环境保护的受托责任。环境问题的经济外部性使厂商随意使用多种环境资源,例如:空气、水源、土壤、森林、草原等,而不用付出相应的代价,厂商的私人成本与考虑环境成本后的社会成本相分离,自由市场的价格机制失效,从而导致环境日益恶化,社会公众成为其主要受害人。随着民主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开始委托自己的各种代理人来进行环境管理。于是,受托经济责任便扩展到环境领域,形成受托环境责任。审计的本质是证实和评价受托经济责任,而这种经济责任关系的 内容 是不断变化的。环境审计就是对环境资源的公共受托责任进行证实和评价,它符合审计的本质要求。因此可以说,受托责任理论是环境审计产生的基础。

三、环境审计的含义

理解环境审计的含义是开展环境审计理论 研究 和实践的基础,但是由于环境审计开展时间不长,不同执行主体对环境审计的目标也不相同,且环境审计涉及内容复杂、广泛。因此,中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环境审计的含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解和认识。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开罗宣言))中对环境审计提出一个框架,认为环境审计应该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这一定义框架,仅仅从政府审计角度反映了当前环境审计中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未就环境审计提出一个具体的定义。国际商会(ICC)认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地、有说服力地、客观地估价,并通过有助于环境的管理与控制和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该定义是从内部审计角度把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 会计 师联合会没有明确给出环境审计的定义,而认为只有符合审计定义的环境业务才是环境审计。

四、我国实施环境审计的意义

环境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综合 经济 监督手段,对政府和 企业 的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同时政府、企业也需要通过审计来解脱自己的环境责任,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 发展 规划》提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规划协调,搞好国家重点区域环境保护投入和重大环境保护项目的审计监督,探索建设 中国 特色环境审计模式,促进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五、我国当前开展环境审计的特征

环境审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 我国的环境审计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现实矛盾。 总结 我国近年来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环境审计实践,主要有以下特征:

1.以强制审计方式为主

根据审计实施方式不同,可将环境审计划分为强制审计和自主审计两种。强制审计是指审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的统一要求,对拥有环境保护任务的单位、企业所进行的强制性环境审计。自主审计是指有环境保护任务的单位、企业完全根据自己的目的、意愿和可能,主动实施的环境审计。我国现阶段,面对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国家需要对 自然 环境实施宏观管理,完全依赖自主审计是绝对不现实的,真正能够确保环境管理的良性运转只能是实施强制审计,通过强制性审计活动监督有关部门、企业是否遵循了有关环境 法律 规定。

2.以现实中存在的重大环境 问题 为线索确定审计项目

政府审计机构充分关注在环境方面发生重大事故和已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如严重污染、浪费自然资源和决策失误等,以此为线索确定审计项目。自1998年以来,我国审计机关主要围绕当前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项目,先后完成了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审计调查、4个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审计等项目,取得良好的成效。

3.以环保资金使用为主的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是当前环境审计的重要 内容 之一。由于环境管理的复杂性,各单位在环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还缺乏严格的、全面的监督,漏洞和弊端不少,侵吞、挪用和无效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确定对环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环境保护项目计划和目标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审计,以确保环保资金的合法合理使用,减少损失浪费。从国家审计署两次对兰州、重庆、广州等20个城市进行环境审计的情况来看,也证实了这一实事。

4.以检查环境法规政策、制度执行为主的合规性审计

到 目前 为止,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和有关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国务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还分别制定颁布了一批环境保护、环境资源管理的行政法规和地 方法 规,在有关经济法规中也包含了环保的条款。由于我国经济和 社会 发展的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和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滞后,环境政策在执行中遭到抵制,走形变样、执行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将合规性作为现阶段环境审计的重点,揭示和反映存在的问题,促使其遵守和执行。

5.以传统审计方法为主

由于现阶段的环境审计多以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主,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多以财务 会计 为主,导致在审计方法上较多地选择 分析 性复核、座谈、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

六、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环境审计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对环境审计的 理论 研究和实践探索也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环境审计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由强制性审计向自主性审计转变

随着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完善,企业的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自愿实施环境审计的企业数目将不断增大。一部分大型企业已经将环境审计列入规划,因为他们认识到实施自主审计,能明显地减少不自觉和不适当的环境行为,有利于树立企业的环境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环境审计的范围将不断拓宽

在审计重点环境项目的同时,正努力扩展其环境审计的范围,包括健康、安全和产品安全事项、水污染、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环境审计。

3.环境审计重点从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转向效益审计

环境审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环境管理工作的绩效作出评价。环境审计工作逐渐从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转为效益审计,主要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环境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果、环境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环境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

4.对比审计的技术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 应用

对比审计是指把本国不同地区之间的情况,或本国与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某一地区或国家内,不断会有新的环境问题涌现,从而导致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标准缺乏或滞后,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对比审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5.调整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环境审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需要具有多种环境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法学、环境管 理学 等等,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而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多为财会专业,难以胜任环境审计方面的工作,有必要合理调整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