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基于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方略

试论基于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方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7-02-10 11:25:18
试论基于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方略
时间:2017-02-10 11:25:18     小编:宋真君

一、生态环境的定义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生态环境亦可简称环境。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即通常所指的生态破坏问题,如滥伐森林、陡坡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消失等;二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问题。在有的地区,环境问题可能以某一类为主,但在更多的地区都是两类问题同时存在。

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群众长期以来沿袭过去那种挖山种地、广种薄收、超载放牧等传统生产方式,只考虑眼前,没有考虑后果。这样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了越穷越垦、越垦越流、越流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由于一些地方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利益的心态,导致对大自然的无休止索取和掠夺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只种地,不养地,只索取,不投入,只垦地,不护地,种一年地,扒一层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承载能力弱化,人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有的地方没有战略眼光,缺乏系统思维,方法简单,措施不力,零敲碎打,应付上级,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损国损民,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较为偏远的山区,盗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煤、气、油等矿藏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道路交通建设,往往破坏地貌和植被,造成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粗放的掠夺式农牧业生产方式在水土流失重点区普遍存在,成为导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环境意识包括环境生态意识和环境法律意识两个基本方面,它是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思想基础。现在,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已从一国的环境保护实践发展成为世界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加强本国的环境意识建设,推动公众积极参与本国的环境保护,已成为各国环境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澳大利亚政府极为重视本国的环境意识建设,无论是其教育、体育还是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建设中都渗透着强烈的环境识。当前,中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总体上还比较淡薄,与中国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所以,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中国的环境意识建设,以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推动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为此,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激发广大群众的环境危机感和生态责任感,为中国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首先加强本部门内部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执法的水平与效率,以减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后顾之忧;其次应健全信访制度,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以提高本部门的群众信任度;最后应定期向社会发布环境状况的公报,促进环境保护决策的公开化和过程的民主化,为群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注意资源开发时生态环境的防护与恢复

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生态影响评价应根据区域的资源特征和生态特征,按照资源的可承载能力,论证开发项目的合理性,对开发方案提出必要的修正,使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评价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制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措施、规划措施、防护和恢复措施。

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要遵守如下原则。

1.凡涉及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

2.凡涉及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

3.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恢复和补偿措施。

4.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

5.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要明确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费用的数量及使用的科目,同时论述必要性。原则是自然资中的植被,尤其是森林,损失多少必须补充多少,原地补充或异地补充。

(三)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

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加强对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海岸线及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空间管制。规划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对受到严重威胁的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珍贵海洋生物资源以及自然遗迹等,实施抢救性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提高保护区管护能力。制定重要湿地名录和保护规划。合理调度安排河流、湿地生态用水和人海淡水量。加强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提高森林质量。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早年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导致资源大量的消耗,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近年来政府等相关部门逐渐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已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核心理念,其依靠资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进行生产,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对于环境的污染。西方国家在这方面起步较早,技术发展比较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整改旧的产业,建立新产业,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并建立起了一些相关的制度及规范,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与早年不计后果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详细分析当前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解决办法,绝对不能再犯先污染、后治理这样的低级错误。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