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乾子》中的若干篇章浅析温庭筠的科举世界

从《乾子》中的若干篇章浅析温庭筠的科举世界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0:34:24
从《乾子》中的若干篇章浅析温庭筠的科举世界
时间:2023-08-05 00:34:24     小编:

摘要: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词学大家,但在其赫赫的词学成就之外,他还为后人留下了趣味性和文学性都很强的小说集《乾子》。本文以《乾子》中的八篇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与温庭筠的科举世界的关系。

关键词:《乾子》 温庭筠 科举世界

温庭筠是晚唐花间派重要的词学大家,他的词学造诣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在其词学盛名之下,其小说《乾子》应有的光辉被掩盖,真可谓是“珍珠蒙尘,贤才落拓”。为了重新审视这部小说的价值,本文选取了其中有关科举的篇章,以小见大,着重看待、分析整部小说的价值。

一、创作背景

温庭筠以《乾子》为小说题名,是别有用意的。李剑国在《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中有详细的介绍,很是值得重视。先看原书序言,《郡斋读书志》云:“序谓语怪以悦宾,无异于(月巽)味之适口,故以《乾(月巽)》命篇。”《直斋书录解题》云:“序言不爵不觥,非浞侵耍能悦诸心,聊甘众口,庶乎乾(月巽)之义。”“(月巽)”(sun笋音),乃“馔”之异体,意谓“将熟肉切了再煮”,其味美而适口。“(月巽)之为乾(干),乃言事出往时。以旧闻悦诸心,斯诚犹以乾(月巽)甘众口也。”皆以味来比喻篇章,并且点名创作的目的是“悦宾”“悦心”“甘口”,这反映出温庭筠重视小说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以及其自身对文学审美功能的重视。

据夏成焘先生的《唐宋词人年谱-温飞卿年谱》记载,温庭筠,或作“廷筠”,字飞卿,本名歧。史料记载,温庭筠乃宰相彦博之孙,少时天资聪颖,能走笔成文,后工辞章,尤长于诗赋。这说明温庭筠自小就天纵横才,长大后更是一位才俊。但是,《唐才子传》、新旧《唐书》等又记载他:“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又多作侧艳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T之徒,相与博饮狎昵,由是累举不第,思神速,多为人代笔。与时人李商隐齐名,号为‘温李’,庭筠仕终国子助教,竟流落而死。”从中不难总结出,温庭筠为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傲岸的精神,付出了艰辛的人生代价。下面,我们将从这些直接与科举有关的小说入手,分析这个伤心人的“别有怀抱”。

二、温庭筠的科举世界

在《乾子》里仅存的三十三篇小说中,直接关于科举的篇章大致有八篇,它们分别是《陈义郎》《阎济美》《萧a》《裴枢》《郑群玉》《张登》《梅权衡》《韦乾度》。根据这八篇小说的内容,再结合温庭筠本身的科举经历、心路历程,笔者大胆地将这八篇小说归为三类(或称之为科举历程的三种心态)。

1.科举世界之现实的观照

在作品《萧a》里,整个故事讲述的是新及第进士萧a因为忽患寒热,本想拜访太医王彦伯求诊,而王彦伯的住宅恰好与给事郑云逵相邻,结果萧a在一时不察的情况下走错了门庭而不自知,最后郑云逵以戏谑的方式提醒萧a,他要拜访的对象住在隔壁,同时也借题发挥,讽刺了萧a一番。通过萧a的叙述,结合当时的科举活动,我们可以知道当时门生及第之后,等待他们的将是很多荣耀的集会,如谢谒座主、参加曲江池宴、雁塔题名等一系列活动,这也是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于是在种种利益驱使之下,萧a难免“虚热燥进”。

《郑群玉》与《梅权衡》分别讲的是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和之中的两件事情。《韦乾度》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殿中侍御史韦乾度与伊阙尉牛僧孺的一次对话。韦乾度不知牛僧孺授管之本,问他是何出身。牛僧孺答完韦乾度的话之后,对韦乾度不知他的出身感到非常惊讶,进而问韩愈。韩愈回答他,他连我出身进士都不知道,不知道你的出身也不足为怪。谈到出身问题,就必须涉及古代文人对待科举的态度。对于当时的每一个士人来说,登科进举是人生第一大事,因为这意味着可以收获名誉,将来极可能收获高官厚禄,踏上人生的另一番天地。

2.科举世界之理想的追求

据资料记载,唐代每年参加科举的人数多达千人,如韩愈的《送权秀才序》记载:“余常观于皇都,每年贡士至千余人。”康骈的《剧谈录》一书记载:“自大中、咸通之后,每岁试春官者千余人。”但能及第的却是少数,进士及第的比例更小,宋元之际的马端临就说过“唐进士科取人颇少”。这就意味着,大部分考生会落第,他们失意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所以对落第的士人来说,如果自身资质优秀,那么他们就会有一个对于客观科举世界的期盼,期盼公平正义、期盼座主的赏识等。

温庭筠关于理想科举世界的追求集中体现在《阎济美》《裴枢》《张登》这三篇小说里。《阎济美》讲的是主人公在二举落第后,向座主行卷,献上了六韵律诗,得到了座主的赏识,许诺他“幸无疑将来之事”。小说中,阎济美确为有才之士,但是如果不是因为行卷(注:行卷,即举子在应试前投向礼部以外社会上有名望的人,通过个人交往请求他们予以推荐和揄扬,以影响主司的视听。)时得到了座主的赏识,并且座主对他知遇之心不负,那么阎生第三举不可能如此顺利地登科。

《裴枢》与《张登》这两则小说涉及同一个主题,即科举中座主与门生的关系,以及举子在考试之前的行卷活动。胡宾王《邵谒集序》载:(谒)寻抵京师隶国子,时温庭筠主试,乃榜三十余篇以振公道。《唐诗纪事》卷六十七《李涛》:温庭筠任太学博士,主秋试,(李)与衙丹,张A等诗赋,皆榜于都堂。推己及人,这两则史料已足以折射温庭筠关于科举的公正之追求。

3.科举世界之破灭与畸形的理想

面对科举,才华横溢的温庭筠数举不遇,世人的鄙薄、士大夫之群的所谓“清高自洁”,让个性率直、狂傲不羁的温庭筠的科举世界屡屡遭受打击,最终他的理想在“为人代笔,薄行寡德”的骂名中葬送。《陈义郎》就是这种状况的最好写照。可见,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小说世界,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

三、温庭筠的科举世界的形成原因

1.性格、生平遭遇、科举历程对他的影响

据史载,温庭筠算是唐代的一位作弊高手。温庭筠的祖辈是闻名于唐朝政坛和文坛的双料人才――温彦博,但温庭筠在仕途中却与其祖辈大相径庭。追根究底,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温庭筠最大的特点就是恃才傲物,早年优游卒岁,专工写诗作词,博得了“花间鼻祖”的称号。年近四旬,温庭筠始应科举,但是命运似乎跟他在开玩笑,直到56岁,他都没有登上进士榜位。于是,他开始疯狂地当“枪手”,著名例子如: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温庭筠试于有司,廉视尤谨,庭筠不乐,上书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这似乎是在报复世人对他的偏见,也似乎是想证实他才华的一种举动。另有《唐才子传》载,唐宣宗爱听“菩萨蛮”,宰相令狐就请温庭筠做“代笔”,即“假其新撰密进之”。可是,温庭筠没能严守这一秘密,“而遽言于人”这当然让令狐T很没面子,再加上言行上的得罪,最终,朝廷以“破坏考试公平罪”,把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判决书是这样写的:“孔门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以称焉?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从不在乎到在乎,到最终彻底绝望,这是温庭筠的科举之路,也是他一生对理想的追求历程。

2.社会环境对温庭筠的科举世界的影响

总的来说,社会环境包括整个社会的舆论影响和世俗所趋,但对一个科举士人影响最深的,应当是当时科举世界的环境氛围。正如温庭筠小说里写的晚唐科举世界,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公和黑暗,所谓的“曾非考核,尽系经营”一点都不夸张。其实,对科举世界维系最大的破坏来自高门大族和王公贵戚。五代词人牛希济在《贡士论》中说:“为王公子弟,器貌奇伟,无才无艺者,亦冠于多士之首。”在晚唐,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科举失意、出身贫寒者的诗歌里。

四、结语

归上,《乾子》中关于科举的八篇小说,叙写了关于科举士子的种种遭遇、行为和心态,为我们了解唐代多元思想环境下科举士子于科场和官场的精神追求,提供了大量来自当时社会的鲜活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作为科举个体的温庭筠的精神世界。文言小说虽是艺术品,但它反映出来的整个时代,直至个人对科举的精神追求,仍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2]夏成焘.唐宋词人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7.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2000.

[6]黄福星.被文学史遗忘的奇葩――温庭筠的传奇《华州参军》[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3).

[7]俞钢.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