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接受美学看郑振铎译《飞鸟集》

从接受美学看郑振铎译《飞鸟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9 00:06:58
从接受美学看郑振铎译《飞鸟集》
时间:2023-03-29 00:06:58     小编:

从接受美学看郑振铎译《飞鸟集》 从接受美学看郑振铎译《飞鸟集》 从接受美学看郑振铎译《飞鸟集》 精品源自历史科

1.引言 印度诗人泰戈尔是近百年中国译介得最多的几个文学大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流传很广,影响至深,尤其是小诗集《飞鸟集》以其活泼的形式,清新的语言,影响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少年。尽管现在小诗逐渐式微,但《飞鸟集》依然受到众人的喜爱。这除了泰戈尔原诗本身的魅力之外,也于郑振铎这位名译家的努力分不

开的。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郑振铎的译本《飞鸟集》,从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看译者如何拉近读者与原文的审美距离从而达到视野融合。

2.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期待视野”是解读者面对文本时,调动自己的经验并产生的思维定向及其他所希望的文本对他的满足。读者的接受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历时层面和共时层面。(马萧,2000)“视野融合”则是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重视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特征,尧斯指出审美经验具有一种使人产生潜在反射审美态度的机制,也就是说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而留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依靠想象去填充空白,确定意义,去进行作品的再创作。(孙 军,朱煜媚,2000)

3.从接受美学角度看郑振铎译《飞鸟集》

3.1期待视野 3.2视野融合——译文 3.2.1 诗的、美的

诗歌注重炼字,字词的选择决定了诗歌的生命。不论中外诗歌,首要选择那些“诗的”“美的”的,读来让人唇齿生香的字眼。例如:

82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以“绚烂”“静美”两个词译“beautiful”,是在同为美丽的外表下感受到不同的心境。生就该充满活力,让这瞬间无比耀眼,因而是“绚烂”。而“死”已近人生之秋,在经历过那么美丽绚烂的夏天后,是收获的满足,是风雨过后的沉静,是对死亡的坦然和淡然。

191

弓在箭要射出之前,低声对箭说道:“你的自由就是我的自由。”

The bow whispers to the arrow before it speeds forth--Your freedom is mine.

对“自由”的重复既表达了对自由无限的热爱和向往,更表达了“弓”的无私和奉献。如果只是翻译成“你的自由是我的”(虽然是更贴近原文的直译),就显得“箭”不过是个工具,而“弓”也贪婪得要把别人的自由据为己有。

3.2.2 有生气的

泰戈尔诗歌中除了“诗的”“美的”字眼,更多的是那些常用的字词,但这些字词并没有因为市井常用而损坏了它们的美丽,读来依然可以融于心灵,净化灵魂。这就是他所谓的“有生气的”词汇。

301

您的阳光对着我的心头的冬天微笑,从来不怀疑它的春天的花朵。

Thy sunshine smiles upon the winter days of my heart, never doubting of its spring flowers.

“阳光”“微笑”“春天”“花朵”是最常见的,但每次读到,都会有温暖美好的感觉。这就是“有生气”的词汇的魅力所在。它们是美的内核,从来不因为用得太多而损坏其形式的美丽,反而在使用中融入心灵。这四个词共同烘托出了“您” ——上帝的宽容和仁慈以及对人类美丽心灵拥有的信心。 3.2.3 含蓄的、暗示的 诗歌不论中外,总是以含蓄为美,以暗示的方式迂回曲折地表达诗人所感所想。很多诗歌,在读者看来,似乎才开始,就结束了,而其中的意义却值得人深思。有时候,这种含蓄甚至到了晦涩不可解的程度。 71 &

nbsp; 樵夫的斧头,问树要斧柄。

树便给了他。

The woodcutters axe begged for its handle from the tree.

The tree gave it

佛经里有尸毗王“割肉贸鸽”,摩诃王子“舍身饲虎”,被迫害者向迫害者提供方便,表面看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对迫害者的纵容,但它却显示了无限包容的大慈悲情怀。这样的情怀只有用最简洁的语言译出才能不显得矫情,读者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

4. 结论

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不仅完美地保留了散文体的形式,同时也满足了中国读者对诗歌选词造句的要求,即诗歌词汇须是“诗的”、“美的”、“有生气的”、“含蓄的”、“暗示的”。译文在对读者期待视野满足的同时,也以其清新活泼的形式,简洁质朴却富含深意的选词,给白话文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让当时的中国读者意识了白话诗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小诗运动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2] 孙 军,朱煜媚. 简论接受美学[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0,16卷4期,36-38

[3] 张羽. 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4] 郑振铎. 飞鸟集例言. 见 泰戈尔诗选[C].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157-15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