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三国志平话》中卷的情节划分及故事探源*

《三国志平话》中卷的情节划分及故事探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8 00:04:36
《三国志平话》中卷的情节划分及故事探源*
时间:2023-06-08 00:04:36     小编:

[摘要]《三国志平话》中卷24条图目,可划分为汉皇叔欲谋曹操、刘关张赵聚古城、入荆州三顾孔明、曹操南下伐玄德、赤壁鏖兵败曹操、得荆州周瑜不忿等六个情节,探究情节中的故事来源,可明了中卷是如何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为陪衬,叙述刘备集团在此间发展的。

[关键词]《三国志平话》;情节划分 ;故事探源

一、汉皇叔欲谋曹操

此情节包含汉献帝宣玄德关张、曹操堪吉平等两个故事,前者系曹操平吕布的余波,后者则意味着曹操刘备矛盾激化、“蜜月”结束。

此节除医官吉平欲害曹操事史书未载外,余者皆由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以下凡出自《三国志》者,均不再注明《三国志》)演出,唯事件之时间顺序略有不同,即论英会在谋诛曹操事发之前,而非事后。于细节方面,有三处出入。一是《平话》加刘备为豫州牧、左将军、汉皇叔,《先主传》仅记此次刘备随曹操还许都,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而未杀吕布前,刘备败走归曹操,曹操“以为豫州牧”,则豫州牧并非此次所封;至于“汉皇叔”,不是官职,不需封加,然遍查《三国志》,不见刘备为“皇叔”的记载,盖为《平话》所加以拔高刘备身份。二是帝赐董承玉带却遭曹操搜查,史书不记,《平话》借此说曹操权柄之重和汉室之危,颇具小说味道。三是《平话》只言曹操打死吉平,但《后汉书・孝献帝纪》却记“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平话》淡化此事的影响,放弃了一次描述政治斗争残酷、塑造曹操残暴形象的机会。

二、刘关张赵聚古城

此情节包含关公袭车胄、赵云见玄德、关公刺颜良、曹公赠云长袍、云长千里独行、关公斩蔡阳、古城聚义等七个故事,实为历史上的袁绍、曹操官渡之战,但《平话》却将着眼点落于刘、关、张三人的离聚上,官渡之战反成了点缀。

车胄被杀一事于《关张马黄赵传》有载,《平话》所写有三处与史不符:一是车胄原为徐州刺史,非太守,亦非曹操所派;二是车胄为刘备所杀,并非关羽;三是关羽系曹操东征的俘虏,而非“协议投汉”,更无“三事之约”。此外,《平话》还言关羽之降是为刘备之家小,然《武帝纪》云:“备走奔绍,(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可见刘备家小是因弃被擒,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同时出降。

关羽斩颜良事史有所记,但诛文丑于史存疑,《三国志》“关羽传”只明确记载颜良为关羽所杀,不记文丑;而《武帝纪》只言“斩丑”,未记谁人所为,只是紧接“斩丑”后言:“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平话》或据此认定文丑亦为关羽所杀,并将斩颜良、斩文丑两役并作一役,尽显关羽神勇。《平话》更言张飞此时占古城落草号“无姓大王”,刘、关、张、赵四人古城聚义,则纯为民间虚构,却与《平话》上卷所言刘、关、张三人太行山落草相映成趣,且描写较之生动活泼。至于关羽为表明心迹古城前杀蔡阳亦为虚构,据《先主传》所载,蔡阳乃于汝南死于刘备之手,非在古城为关羽所杀,且蔡阳之死在关羽复归刘备之后,而非复归之时。

三、入荆州三顾孔明

此情节包含先主跳檀溪、三顾孔明、孔明下山等三个故事,主要叙述刘备落脚荆州大败曹仁后,军师徐庶离去,刘备三请诸葛亮事宜。

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先主传》有所记载,然亦有区别,《平话》是刘表引为“肘膊”而蒯越、蔡瑁“不忿”,史传则是刘表“疑其心”。然蒯越、蔡瑁二人设计逼害,刘备马跳檀溪,或是根据裴松之引《世语》的注解而来。至于《平话》言曹兵来攻,被徐庶设计杀得大败而归,于史无载,故也无所谓谁之计。而徐庶因忧母亲安危离开刘备并向其推荐诸葛亮一事,史书有所出入:一是徐庶母乃是刘备率众南行出逃时被曹操俘获,非在许昌被获;二是徐庶曾推荐诸葛亮,但并非离去时才予以推荐。

三顾孔明的具体细节于史无所载,《诸葛亮传》仅言:“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平话》于是添枝加叶,使得三顾孔明事颇显曲折,也尽显刘备求才若渴之心意,此乃《平话》发挥成功之处。但《平话》的发挥细读之又显得很怪异,一是因为它将诸葛亮描写成了一道士,居于“道庵”,侍仆为“道童”,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而且又喜撒谎,可见当时说书人为求吸引观众,是不惜歪曲史实、污蔑前贤的。二是刘备此间居然创作了两首诗,一七绝、一五言,端是改写了中国诗歌发展历史。

四、曹操南下伐玄德

此情节包含玄德哭荆王墓、赵云抱太子、张飞拒桥退卒等三个故事,主要叙述曹操举兵南侵、刘备逃离荆州。

诸葛亮出山后,《平话》为其设计博望屯大败夏侯军一役,此或据《先主传》记载而来,但并未言是谁之计,《平话》记之于诸葛亮,凸显亮之计谋。《平话》言刘备投荆州为刘琮所拒,系《先主传》所记演化而来,略有出入。至于刘备哭刘表,则由裴松之注引《典略》“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而来,并予以细化。赵云百万军中救阿斗,《三国志》“赵云传”中有所记载,《平话》则言甘夫人死,与史不符;其余皆据此想象,颇能显示赵云的忠和勇,并演化出“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一句歇后语。张飞据水断桥则来自《三国志》“张飞传”,《平话》予以夸大,言张飞“叫声如雷贯耳,桥梁皆断,曹军倒退三十余里”,虽系夸张,却具有相当之趣味性,更充分刻画出张飞勇猛不可挡的气概。 五、赤壁鏖兵败曹操

此情节包含孔明杀曹使、鲁肃引孔明说周瑜、黄盖诈降蒋干、赤壁鏖兵等四个故事,主要叙述刘备、孙权联手抗曹,并于赤壁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到东吴说孙权联刘抗曹事,于《先主传》、《诸葛亮传》、《吴主传》均有记载,《平话》所记故事框架与史无异,唯诸葛亮斩曹使、太夫人借孙坚遗言劝孙权抗曹未见,盖系民间想象。诸葛亮用激将法说周瑜,亦为民间想象,《三国志》“周瑜传”记此事为周瑜主动说孙权抗曹,并请缨领兵。《平话》所言或用以强化周瑜、诸葛亮二人的对立和冲突,却将周瑜塑造成贪财、好色之人,实在是得不偿失。至于周瑜计得曹操箭,据裴松之引《魏略》乃孙权所为,《平话》移至周瑜,并引出蒋干中计、黄盖诈降事。蒋干中计,反杀蒯越、蔡瑁事,于史无载,当系《平话》杜撰。然蒋干曾为曹操说客,至东吴欲说周瑜投曹,则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可见,但并未有盗书之事,反而对曹操称赞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黄盖诈降则记于“周瑜传”中,然《平话》于期间又夹杂诸将手心写计、诸葛亮祭风事,虽不见于史实,却使战事一波三折,颇具民间想象,足以吸引听众。

至于赤壁鏖兵,是为三国鼎立之重要战役,《三国志》“周瑜传”、《资治通鉴》中对这场战役的惨烈有所描述。《平话》以此为框架,添枝加叶,最为臆想者莫过于安排关羽于华容道截杀曹操,却因“面生尘雾,使曹公得脱”,究其缘由,非是关羽报答曹操前待之恩,而是“曹公家有五帝之分”,民间之发挥,固然使情节较史书明确、生动,但也着实让人惊愕。

六、得荆州周瑜不忿

此情节包含玄德黄鹤楼私遁、曹彰射周瑜、孔明班师入荆州、吴夫人欲杀玄德、吴夫人回面等五个故事,主要叙述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争夺胜利果实,周瑜设计欲除刘备事。中卷至此亦完。

曹彰射周瑜事,不见史传。史载周瑜曾“会流矢中右胁”,《平话》或据此演义,然是役曹军主将为曹仁,非曹彰也,《平话》混淆了史实。至于刘备得荆州,《先主传》、《周瑜鲁肃吕蒙传》均有记载,《平话》所叙,显然与史不符,纯为借题发挥,彰显诸葛之智。期间又言周瑜三次气得“金疮出血似水流”,更加突出周瑜之偏狭,为下卷言其被“气死”埋下伏笔;然《三国志》记周瑜“性度恢廓”、“器量广大”,绝非《平话》中那样气小量窄。刘备娶孙权之妹,乃是刘备为荆州牧后,孙权有所畏惧,于是“进妹固好”,是否为周瑜设计所使,却不得而知。《三国志》“周瑜传”亦曾记载周瑜上书孙权,要孙权“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平话》或将此二段结合,再撰以周瑜千方百计想杀刘备却为太夫人所阻等曲折且富冲突性、趣味性的情节,演义出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姻缘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平话》中卷虽是叙述官渡之战至赤壁之战这段时间的历史,但六个情节的重心却在刘备集团,两次战役以及曹操、袁绍、孙权三个集团都成了陪衬。《平话》有着非常鲜明的“拥刘贬曹”思想意识,中卷如此叙述,夸大刘备集体在历史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虽于史实不符,却顺应了当时民间“以蜀汉为正统”的思想观念,并使“拥刘贬曹”的思想意识得到渲染,从中亦可看到民间思潮是如何影响史实叙述的,明了《三国志演义》“拥刘贬曹”的思想意识的来源。

[参考文献]

[2]陈翔华.元刻讲史平话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3]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