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同泽女子中学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同泽女子中学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11:10:57
同泽女子中学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3-08-05 11:10:57     小编:

摘 要 中学女生与男生具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她们在体育课上经常不愿意活动、耐受力差,易疲劳、胆小、自信心不足、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等现象。同泽女子中学的学生,在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厌烦体育运动,不愿意进行体力的支出,导致身体健康程度较差,有许多学生经常患有感冒等常见疾病,这已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鉴于此,本文就对同泽女子中学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女子 体育运动 参与情况 影响因素

一、女子中学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1.主观认识的影响

在本质上,运动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不过人的体质并不仅仅是依靠运动锻炼来维持的,而是在某一时期有相对稳定的特征,运动锻炼的效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长期的坚持中才能收效。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的晚期,她们身体的各个器官、机能正处于上升时期,正日益趋于完善成熟,她们中的大多数身体比较健康,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认识上的错觉,认为身体发育正常,机能稳定、体质不错并不需要运动锻炼来维持,这其实是满足于没病即健康的片面观念。这些对身体健康的片面认识使当代中学生对体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认识肤浅,仅停留于初级程度。

其次,在中国现代社会极端重视智育开发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当代的多数中学生没有深刻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成长与成材必须具备的基础,她们常常把智育的高低看作是个人的成功与成材的唯一标准,没有深刻地发现运动能力与健康的身体对培养现代化人才必备方面的主要影响和有机联系。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30.3%的学生不参加运动的原因是由于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去锻炼。在智育决定一切的错误认识下,她们在进行体育运动参与的行为中就极其容易表现为参与意识的薄弱或行动上的被动参与。而被动参与的又很可能使得学生在体育运动参与中由于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无法维持运动锻炼。

2.性别差异的影响

性别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与男生相比,女生对体育运动参与的认识存在着相当的误区。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观念上的影响,一些女生盲目追求身材苗条,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自己的身材会变得粗壮,因此她们拒绝参加体育锻炼。即使参加,也多选择那些运动强度小、有助于身材的运动。另一方面,女生普遍存在着不愿吃苦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她们参加体育锻炼。再次,中学中普遍存在的片面重视学生成绩而轻视体育运动的观念同样反映在女生身上,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一切围绕高考而展开,对运动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女生头脑中忽视体育锻炼的思想的存在。

3.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影响

体育运动参与是以学生自身为主体而进行的活动,她们的性别差异、兴趣、爱好和习惯,主观认识及意志品质都会对体育运动参与的程度、动机和类型形式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她们的运动意识的差异。

4.意志的影响

在进行体育运动参与时,意志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意志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变革现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克服困难,坚持达到预定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它是人在积极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控制人的自我心理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人类变革现实活动中的目的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上,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学校因素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中小学教学长期以来实现的是以学习成绩与升学率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为了提高文化课成绩而常常疲于奔命,导致没有时间参加运动锻炼。表1中,30.3%的学生没有参加运动锻炼是由于学习压力大而没有时间。

同泽女子中学的体育场地设施近几年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由于各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使得原来紧张的体育场地设施更加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三大球和田径等运动项目,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因场地和器材的不充足而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使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直接影响了锻炼的自觉性,尤其是女生的积极性。

(三)家庭因素

1.应试教育的影响

家长因为目前严峻的升学、就业压力,把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根本没有考虑孩子是否需要运动锻炼,即使从孩子的身体出发想让孩子参与运动,也难以从孩子繁重的学习中挤出时间来进行,这就造成学生运动参与的障碍。同时,由于高考中没有体育内容,所以运动参与也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这也是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一个原因。

2.观念上的错误

有许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体育行业,认为体育是一种不需要多少智慧的体力工作,如果不能在国家和国际大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即使从事了体育工作,也没有太大的出息,所以,并不鼓励孩子去参与运动锻炼。即使愿意让孩子去参与运动,也是处于孩子的身体好、少生病的原因,可见,家长对运动参与在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错误。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程度,提高家长对运动的认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社会因素

1.历史观念的影响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儒家学说中有一个重要的论断就是“劳心者治天下,劳力者治于天下”和“学而优则仕”这样以官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儒家“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下,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讲究谦虚谨慎,四平八稳,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尤其是对于女子的行动要求与行为方式更是做了严格的规定。所以中国女子对于运动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与挑战,并不具备一种强烈的渴望与追求。这种观念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但它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家长对孩子参加运动锻炼的态度并不是太积极,即使他们也要求孩子去参加运动,其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调节学习压力,增强孩子的抵抗力,最终还是为了学习做准备。 2.大众媒介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中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来说,最大的作用就是对学生运动信息的传播和对学生运动消费观念的影响。29.7%的学生是通过电视获得运动信息的,40.7%的学生是通过上网来获得运动信息的。但是,在大众传媒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该看到,媒体的许多信息是引导人们去消费的,比如运动服装、运动纪念品以及保健产品,但对于正确引导女中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针对性宣传却远远不够。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个人方面

从学生个人方面来讲,当代的女中学生必须要改变那种文化课决定一切的传统观念,而要树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同时,也要摈弃那些女子必须文静端庄的落后观念,树立积极参与运动、提高运动意识。只有改变对运动观念的认识,才能提高自身参与运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只有亲身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才能使自己加强对运动的情感;也唯有亲自去实践,运动意识才会产生和发展。

同时,中学女子在运动中应重视意志品质的培养,要不断鼓励自己却完成练习,并要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检验与评价自己的意志努力程度,这样,就会在明确自我意志培养的同时,激发自我锻炼的动机。另外,女中学生要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二)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一定要把中学女生的运动参与当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必须要加大对女生运动参与的引导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方面要加强体育理论教育,增加理论课时、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认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当代女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质量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指导他们参加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

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水平,就应当有意识地在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渗透运动意识。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但更重要则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能够自学、自练的能力。

3.中学主管部门,应积极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喜爱和使用的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多开展那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并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使之受益终身。

4.学生主管部门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用行政手段来适当减少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中学的教育过程之中,为她们能够真正走到运动中来做出不懈的努力。

5.另外,影响同泽女子中学的学生运动参与和女子项目开展的还有教师对运动参与的认识程度与教师的业务能力等方面,所以,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和长期进修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

(三)社会方面

体育竞赛是学生对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途径,竞赛的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参与,就是对运动的有力实践。由于竞赛参与与一般的参与不同,竞赛参与通常是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这要比一般的参与要好的多。

实践证明,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宣传的导向作用,逐步提高全社会对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适当加大该方面的物质与精神投资,为中学生确实打造一个良好的参与环境。同时,应重视新闻媒介在该领域的影响与作用,通过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宣传,使中学女子逐渐意识到体育运动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地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养成终身的体育观。

总之,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急需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这个氛围不仅包括学校,也包括家庭与社会的关注。体育意识的养成,这是体育教育及各界的使命,但也急需新闻传媒的积极帮助。因为,良好的体育意识能够促使终身锻炼习惯的形成,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工程,也将伴随一个人的终生。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4).

[5] 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0).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