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生了病”的体检业

“生了病”的体检业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7 12:23:35
“生了病”的体检业
时间:2015-08-27 12:23:35     小编: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自身健康情况的提前判断上,从“患病求医”向“健康管理”的转变也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思想。因此,我国各地医疗卫生机构相继推出以“健康为中心”的体检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些健康体检机构作为“健康守门员”,主要为健康人群提供体检服务,成为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展迅速。

然而,就在专业体检机构方兴未艾之时,大量的纠纷与乱象已频出,而这背后隐藏着不为所知的灰色链条和利益追逐,让体检业从健康管理逐步走上了一条单纯逐利的歪路。“生了病”的体检业,如何守好我们的“健康之门”?

《黄帝内经》早就提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为主思想。上工,是指高明的医生。而健康体检作为一种行业,是在上世纪4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需要健康,需要了解自己是否能够耐受致病因素的侵袭,怎样保持身体的健壮。是患病后的被动诊治,还是主动找医生检查?体检行业应运而生。1947年,美国医药协会首次提出了“健康体检”的概念,并郑重建议:35岁以上的健康人,应每年做1次全面的体格检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日常保健、定期检查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作为当前健康产业的热点,体检业务正在各地兴起,健康体检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数据显示,体检市场规模正以每年2位数的速度增长,其中高端消费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市场潜力巨大。

但任何一个高速扩张的行业都不免受到逐利的冲击,这一点已经在乳业、运动品牌以及高端餐饮等一系列行业中得到印证,体检业也不例外。在各种体检机构逐鹿市场的过程中,体检也从健康管理慢慢演化成以盈利为目的的抓手。

体检业“病了”,这已经是业界内外明眼人的共识。那么,按照“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观念,我们今天也来给体检业把把脉,为其做一次“体检”。

乱象频出,体检“有病”

据曾在某民营体检中心工作过的知情人士介绍,不少体检中心就是弄点虚名头,靠关系拉人头来体检。很多单位组织职工体检,血常规、心电图、B超,无论男女老少年年都是这几项,从来没有变过。这些常规检查能检测出什么?多是流于形式,走个过场罢了。

一些体检中心内医护人员水平良莠不齐,老板靠关系低价招揽顾客,聘用的人员资质没有任何保障。比如一个小护士,大多是在其他公立医院实习了很长时间最后没被录用,无奈之下跑来私人开的体检中心。很多单位的集体体检工作,是靠给对方送点好处费,而一些单位联系体检的工作人员对医学并不懂,通常只看价格和项目,这时销售人员就使出浑身解数刻意投其所好,给出4折甚至1折的报价,或者用回扣和返点吸引他们签约。

之前有媒体报道,一位林姓先生在某连锁体检机构体检时显示肾脏B超“未见异常”,但在3个月后被查出左肾上有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一位胆囊已被切除的女士在做完体检后,报告上显示“胆囊大小形状正常”,令人哭笑不得。

有时为了节省自身人力成本开支,体检中心还积极采用转包业务,跟一些公立医院检验机构私下合作,把样本偷偷转送到公立医院进行检测。这种变相转包的体检结果的可靠性可想而知。某些体检机构诊疗设备处于中低档水平,但为了吸引体检者,往往会夸大宣传,通常对外广告上号称设备最先进,一些检查设备其实一直在超期服役,比如B超室已购置了多年的机器早该退休了,但为了节省成本,一直在将就着用,其准确性可想而知。

不少体检机构的漏诊现象其实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一些单位体检的费用很低,一般不可能用上高精细仪器,只能是大致筛选。至于体检机构挂着主任头衔的从业人员,大多属于退休的老医生,但是至少有一半多的人没有任何临床经验。这一点在放射、B超等体检项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那里的医护人员有一些还是刚刚毕业,尚未取得执业证书的年轻大夫,没有任何临床经验。

按照《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体检机构应至少有2名具有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临床检查科室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0名执业护士。事实上,不少体检中心以上指标全都难以达标,打擦边球的现象并不少见。体检机构多采用公立医院医生兼职的方式来解决人才难题。他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机构和这些医生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每次提供的服务给予医生一定的劳务费用。

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民营的体检机构医生资格挂牌的比较多,真正注册在体检机构的不多。很多医生在体检机构兼职属于违法走穴,不属于政府鼓励的多点执业。这是导致误检错检频发的原因之一。”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赵锡银表示,“专业的医疗机构并不完全认同体检机构的结论,因为体检机构在疾病认知水平上,和正规医院还是有差异的。医院不可能只凭体检结论治疗,而不进行二次复核。要求体检机构查出大病来,现在还不太现实。”

由于体检不需要治疗,对于体检机构来说风险很小,加上目前政府对体检市场并没有专门的监管条例,这便使得体检市场问题多多。

据知情人士透露,有些民营体检机构为追求最大利润,会对内部人员定期进行所谓的培训,其实就是统一口径,教育员工怎样跟来体检者打心理战。比如在培训体检咨询师时,就会告诉他们,只要是到体检中心来的人,大多数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多大信心,体检咨询师或者顾问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来体检的人做更多的项目,花更多的钱,当然他们的提成也更高。 健康体检虽不是治病救人,但是对体检操作人员的要求还是相当高,无论从专业能力,还是他们的从业经验都必须是相对优秀。而且健康体检大部分体检项目是需要人来判读的,B超、X光、眼科、妇科、外科、心电图等,都是需要丰富临床经验的。负责健康体检的工作人员不仅要能熟知检查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者是好几个部位,更重要的是还能根据实际经验和诊断数据,分析和评估被检人员的健康程度以及发现疾病初期的基本特征。

民营体检机构的野蛮式生长

体检行业的兴盛源于消费者对健康的渴求,专职的民营体检机构也正迎合这种需求而产生。

这些体检机构的业务构成一直是个秘密,一般都认为团队客户是机构收入的绝对来源。据业内人士介绍:“爱康国宾内部有个统计,虽然爱康一直在力推高端体检业务,但实际上团体体检和高端体检的比例为7:3,主要的盈利还是在团体业务上。”

团队体检主要是以单位福利的形式赠送给员工的,在实际操作中,哪家机构给的返点多,哪家机构便能争得市场。一份深圳慈铭的报告显示,深圳本地的体检连锁机构瑞格尔2009年收入为6000万元左右,而附带医疗服务的深圳爱康国宾2009年只有1200万元的收入。原因是“瑞格尔能够提供折扣返点”。

健康诉求经过引导和团体购买,变成体检机构的收入来源,这一模式造就了慈铭、爱康国宾等民营体检机构的成功。除了部分真正关注自我健康状况的消费者,大部分参检的人由于并非自己掏钱,因此对结论的关注程度并不高。这种消费和接受服务双方的非对等性,使体检机构的服务越来越快餐化。

与非营利性机构的政府定价不同,专业体检机构可以自主决定体检价格,这导致市场上混乱的价格体系。

也就是说,多付了1000元,却只享受了价值两三百元的服务,这正是慈铭的生财之道。

专业体检机构以“专业”为名义,但消费者真正享受了多少“专业服务”,为“专业服务”付出多少费用,这确值得质疑。

灰色的利益链

民营机构能有这么大的尽快的发展,与他们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是分不开的。

回扣与返点

“其实,导致如今健康体检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回扣!”一位承包过医院体检中心的业内人士陈先生透露了这一行业的内幕。据他介绍,这家医院平时病号就不多,到体检中心来的就更少。他曾主动联系医院周边的一些单位来集体体检。一开始,好话说尽,对方还是舍近求远组织职工到另外一家医院体检。后来才打听到对方给了这些单位分管体检工作的领导回扣。实际上,除了极少数大型公立医疗体检中心之外,很多健康体检机构甚至设有销售部,职责就是联系企事业单位进行大型集体体检,请客送礼拉关系是业务员的基本工作。

如果是挂靠在医院名下的健康体检中心,还要再给医院上缴一部分利润。如果按照每人400元的体检标准,最后最多能剩下200元甚至更少的钱用在体检上。这导致体检机构不可避免地会偷工减料、压缩成本,甚至是不检,直接开出检查结果合格的体检报告来,又不用直接承担任何风险。

团体大单的公关术

面对纷至沓来的体检机构销售人员,企事业人事部门几乎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有那么多类似的连锁体检机构和公立三甲医院,我们公司为什么要选择你们呢?”

知情人士坦承,那些市场知名度和口碑已经有所建立的体检机构,本身日常就会吸引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前来联系咨询体检团体单,一般订单都是数年一签。这部分订单也是各家机构最为核心和主流的客户。买卖双方团队会进行接洽,对于关系比较近或者订单比较大的客户,体检机构会有一定的允许折扣空间,大约在套餐价格的六七折之间。

基本上,这样主动寻来的客户以外企或者福利费用较充裕的大型企业为主,对套餐服务质量要求较高,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较低。一些公司本身和体检机构有业务往来,会选择等值的业务产品置换或借此获得更高的折扣价。

而在一些网点布局密匝、市场规则尚未健全的地区,另一种“灰色法则”则大有市场。

据透露,面对企事业单位的客户,行业内的一些体检机构(部分不守规矩的网点)会主动迎合买方的需求,提供返点回扣。“比如按照对外报价(产品原价七折)的水准宣传并开具发票,而实际销售过程中承诺做到三到五折的超低价,其间每单产品数百元的水分汇总至一起,仅一家企业的订单水分便颇为可观。”

“这部分买方财务账单以外的费用将是买卖双方瓜分,买方占大头。手握选择权的企业方很少有不心动的”。

谁来给体检“治病”

2007年7月,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正式成立。然而,作为“健康管理”理念在国内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即301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吴海云现在却开始反感商业体检行业对健康管理概念的滥用。“健康管理,原本意味着干预危险因素,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在中国却走了样。体检,成了它唯一的具体化实践。”

体检行业乱象丛生,主要是因为体检市场的准入门槛很低,缺乏专门的规章制度和审核标准。目前,全国性的规定只有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

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据了解,在卫生部的《规定》下,北京就出台了《北京市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申请开展健康体检医疗机构具备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如具有相对独立的健康体检场所及候检场所,建筑总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登记的诊疗科目至少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至少有2名副高以上的主检医生,10名执业护士等。几年前北京的体检机构达500多家,现在审批合法的才179家,迅速缩减的原因就是提高了门槛,实施了审批准入制,在场地、人员、诊疗科目等多方面加以规定。

体检产业要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更需要制度保障。健康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认真研究人们的健康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吸引社会的优质医疗资源进入健康领域,才能解决体检中的“疑难杂症”。

编后:民营体检机构的乱象值得引起重视。公立大医院的体检中心虽然比较专业,检查结果的可信度较高,但同样不同程度存在追逐利益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没有多少针对性的体检套餐上。现在大型公立医院的体检中心,有多种套餐,而且价格不菲,对具体的体检者来说,套餐中有不少项目是没有必要的。而那些没有必要的检查项目,无疑给体检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那些掏自己腰包而不是单位买单的人,在不明不白中被要求检查不必要的项目,是多么悲哀的事!由单位买单者,也无形中将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给员工的福利部分或大部分变成了体检机构的钱袋子。政府不但要规范民营体检机构的管理,也应加强对公立的体检机构的监管,不能让公立体检机构背离正确的轨道,而应让体检真正为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