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侯景乱梁时军粮供应对其战略的影响

试论侯景乱梁时军粮供应对其战略的影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05 00:47:05
试论侯景乱梁时军粮供应对其战略的影响
时间:2022-08-05 00:47:05     小编:

陈寅恪先生指出“侯景之乱不仅为南朝历史上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大事”(1)。侯景乱梁几年之间,从寿阳发兵,再到八千人横渡长江,十万之众围攻金陵,再到侵入长江中上游兵败,最后乘船逃奔,身首异处。其经历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短暂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也成为了侯景之乱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晚生在阅读史料时注意到,正史中对侯景军队“食尽”、“乏食”、“饥疲”的记载屡见不鲜,军粮缺乏的问题似乎一直困扰着叛军。与此同时,史书对平叛军队中军粮缺乏的记载却少了许多。似乎军粮的充足与否成了影响双方战略与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说明这次事件中军粮供应对双方战略的影响。

侯景割据河南叛东魏时,尽管其“专制河南十四年”,却受到了东魏军队沉重的打击。西魏与梁朝支援策应的军队也收到了东魏的狙击。侯景率军退保涡阳与慕容绍宗军相持对峙。但其军粮储备与征粮的不足却马上显现了出来,“相持连月,景食尽”,最后甚至用“诳其众以为家口并间杀”的手段稳定军心,可见军粮不足所带来的军心涣散,难逃军败溃散的结果。侯景兵败后,放弃了新占领的要地悬瓠,可见同时粮食匮乏对梁军的影响。

侯景兵败入梁,盘踞寿阳,遂怀反叛。在寿阳“属城居民,悉召募为军士,辄停责市估及田租”获得了民心,又向朝廷“多所征求,朝廷含弘,未尝拒绝”为起兵反叛做好了准备。太清二年八月侯景起兵,叛军并没有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而是孤军深入,直插建康。一路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于十月在萧正德的接应下顺利攻占金陵的外围据点,并开始围攻建康。侯景采取这样的军事冒险自有其原因,后勤不济也自是其原因之一。

建康城外的石头城是梁王朝物资的重要储备基地,其中的石头仓储备了大量的粮食。“景乘胜至阙下,西丰公大春弃石头城走,景遣其仪同于子悦据之”(2),这使得侯景的军队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军粮。侯景释放奴隶,“号令甚严,不犯百姓”使其队伍迅速扩大,史称侯景“招厌虐之民”,其队伍竟在短时间内增至十万余众。扩大其队伍虽然大大增加其军粮供应的困难,但这却与侯景收买人心、扩充力量,“望克定京师”,在援军发动总攻前攻占整个建康,速战速决的战略有关。但台城的抵抗仍然很顽强,侯景陷入到了困境之中。

侯景围攻建康,虽动用了许多攻城器械,并立萧正德为帝,其间也取得了攻陷东府城的胜利。但作为建康中心的台城,侯景却仍未攻下。还未到十二月,侯景军队便开始掠夺百姓,并陷入到了严重的食物短缺中。《南史》记载“景食石头常平仓既尽,便掠居人,尔后米一升七八万钱,人相食”。其食物匮乏的情况可见一斑。食物的短缺、进攻台城的不利、以及各地勤王部队的陆续到达,使侯景军队的军心严重动摇。先是“景仪同范桃棒密遣使送款乞降”,又有京口方面援军到达,致使“景党大骇,具船舟咸欲逃散”,甚至侯景本人也“愈恐,命具舟石头将北济”。在这种背景下,侯景军队孤注一掷,全力攻城。虽然在太清元年十二月中,侯景取得了对勤王援军的一些胜利,但却没有摆脱断粮的危险。侯景为了休整军队并取得东府城的粮食,以图再举便与梁朝廷乞和,用起了缓兵之计。

此时平叛军队号称百万,台城也并未失陷。平叛一方还是占据一定优势的。但因台城被围困已达三个月,城中物资缺乏“城中疾疫,死伤大半”。在此情况之下朝廷不得已同意与侯景军议和。

合约签订之后,侯景军的军粮获得了一定补充。但沈浚在侯景攻陷台城之前提及侯景军粮时却说“将军储积内尽”。甚至侯景在攻陷台城后,对梁朝一些赴援军队也“悉收其军实”。并且史书里对侯景之后数月军事行动的记载中,也常见侯景军军粮缺乏的记载,可见此时侯景的军粮并没有获得充分的补充。

此时各路援军号令不一,城中又瘟疫横行,以致“横尸满路,无人埋瘗”。于是于太清三年三月侯景率军发动突然进攻“百道攻城,昼夜不息,城遂陷”。台城遭受荼毒,援军见台城失守,纷纷撤退。“太清二年,帝(萧绎)遣琳献米万石,未至,都城陷,《资治通鉴》记载这批军粮多达二十万石,足见梁平叛军至少是荆州军相对可观的军粮供应。侯景在建康纵兵大掠,致使建康及其周边人口迅速减少,“景作乱,道路断绝,数月之间,人至相食,犹不免饿死,存者百无一二”(太清三年)。建康人口大量死亡或逃亡,使其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建康在梁末,平时便“常资四方委输”(太清三年),这一切使侯景就地筹粮几无可能。因此派兵抄掠其他州郡,以战养战,成了侯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侯景在攻陷台城,援军四散、取得江淮大面积地区之后,立即着手控制三吴等地。但其军粮不足的问题仍然严峻。虽然吴郡太守投降东扬州、钱塘等地仍有抵抗力量。由此可见饥饿的侯景军从三吴地区掠夺来的军粮也恐怕很有限。

侯景军队在为时三年零八个月的叛乱中一直处于军粮匮乏的状态。而这一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侯景的军事行动与军事部署。侯景在围攻台城时其军队大量膨胀,造成了其后勤补给负担的加重,因此他十分看重取得建康附近的仓库,将其据为己有,并缴获了大量援军物资。而这并没有根本解决侯景军队粮食缺乏的困难。而江南地区的大量流寇、地方豪族及人民反侯景的军事斗争,所造成的江南不稳定,也无疑加重了侯景军队就地筹粮的情况。因此侯景必须进军长江中游,既能消灭荆州兵团,又能取得荆湘的产粮基地,以战养战。但其战术的失误与江西租税被北齐焚毁这一事件,造成了侯景军队无谓的粮食消耗与“饥疲”,以致其战斗力与战斗意志迅速下降。最终导致了侯景军事上的溃败。

而梁军方面,虽然战斗意志的薄弱与内部的火拼给了侯景很多机会和喘息时间,造成了大片土地的沦陷。但其粮草供应的情况却与侯景叛军相比好了许多。虽然也有萧范军“皆无复食,人多饿死”(梁书萧范传)和萧纶军“军粮不继”(梁书萧纶传)的记载,但这他们毕竟是失去了根据地的孤军。而荆州和岭南军的后方根据地却相对稳定,从而增加了梁军与叛军进行持久战的能力。从而能够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平息这侯景之乱。军粮补给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平叛一方在军粮供应方面的优势也是其最后能击败侯景的重要因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