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生态园林的认知与构建原则探讨

生态园林的认知与构建原则探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0 00:16:01
生态园林的认知与构建原则探讨
时间:2022-11-20 00:16:01     小编: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给城市园林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将传统的园林理论与科学的生态理念结合起来,改善自然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新型的生态园林,是我们园林专业工作者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研读文献及归纳总结的方法,阐述了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和构建原则,明确了其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推动生态园林建设提供参考和方向。

1 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科学内涵

目前对生态园林的概念理解主要存在2个误区:第一,简单的认为生态园林就是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即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滞尘、杀菌、吸收有害气体、降低噪声等功能;第二,认为生态园林就是植物造景;建立疏林草坪,绿篱花坛,减少园林建筑物比例,片面追求植物“绿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绿化率;以为“绿量”大了,生态水平就高了。

2 生态园林的构建原则

2.1 遵循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

遵循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是构建生态园林的基础。构建生态园林必须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即掌握所选植物对光照、土壤、水分等自然环境的要求和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如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强的种类如松柏类植物作为重点;滨海地区要选择耐盐碱树种,如洋白蜡、旱柳等;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树种,如垂柳、枫杨等。

2.2 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种间关系,合理选配植物

根据植物互惠共生的原则,良性调整植物间的关系,避免植物间直接竞争,如桧柏与蔷薇科的梨、海棠、苹果等植物配植在一起,就容易使蔷薇科植物感染锈病,所以两者搭配必须栽种距离要在 5km 以上。而白蜡与七里香、豆科与根瘤菌类、香樟与爬山虎、朴树与薜荔等在一起种植时,都有互相显著的促进生长作用。

2.3 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科学合理搭配

生态园林的构建要保持城市本土特色,所以当地绿化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以保障城市个性的发展。此外,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系统,各个物种在环境资源与生态利用等方面应是互利互补的关系,物种越丰富,种类越复杂,则结构越稳定。因此园林绿化要杜绝单纯的使用草本或灌木孤立种植,避免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分层,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园林种植设计应尽可能的乔灌草科学合理搭配种植,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合植物群落。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生态位配置,保证群落环境有一定的植物种类,以利于物种问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2.4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景观环境

生态园林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要始终遵循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以营造和谐的景观环境,即人与物的和谐、人与境的和谐、物与物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即人与建筑和设施的和谐,生态园林建设要充分考虑这些建筑和设施与人的活动的方便度、舒适度、美观度之间的关系;人与境的和谐即人与环境的和谐,生态园林建设既要继承历史传统文化,又要维护原有生态环境。物与物的和谐即生物之间的和谐。生态园林的建设就是要营造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系统,宜人且宜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 结语

生态园林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园林设计、施工者和养护者的共同努力,以及政府的拥护与支持。建设生态园林可以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生态园林的建设发展不仅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是园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程绪珂.生态园林论文集[M].上海市绿化委员会编,1993

2 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