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流水账”式的作文成因及对策

“流水账”式的作文成因及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21:29:38
“流水账”式的作文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3-08-04 21:29:38     小编:

流水账式的作文在小学生作文中司空见惯。老师布置学生写作文,那些写作文尚未入门及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往往是流水账式的作文――对要写的内容不加以取舍,不去谋篇布局,想起什么写什么,把能想到的都一一写下来。

作文实例

读日记

打了上课铃后,语文老师抱着一沓日记本走进教室,把本子放到讲台,说:“上课。”班长叫“起立”,同学们都站起来,向老师敬了个礼,说:“老师好!”老师也向同学们敬了个礼,说:“同学们好!”大家就坐下来上课了。

老师说这节课不讲新课,念日记,叫我们认真听,听了要发表看法。老师说完就拿起日记本开始念起来。老师念到错别字时还会把它写出来。有一个同学将“洒”字写成了“酒”,这样就变成“酒水壶”了。有一个人写了一个好句子――“我像闪电一样跑到讲台。”我想,这个比喻句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急切心情。

老师读到我的了。老师念道:“早上醒来,我还在想昨晚做过的美梦:我把小绿豆长出叶芽的事告诉表哥和表姐,他们跟着我一起去阳台看我种的小绿豆……”

老师念了10个学生的日记就下课了。这是一篇较典型的流水账式的作文,把日记讲评课的经过从头到尾,事无巨细,只要记得的,都一顺溜地记了下来,没有一个中心,没有重点,不分主次,记完为止,读这样的习作像念账目一样,素然无味。

“流水账”作文的成因

作文能力偏差的学生为什么爱提交流水账式的作文呢?笔者在此作个初步的探讨。

成因一:流水账作文容易写,那些爱偷懒的学生爱用这种写法来应付习作任务。记流水账,不需构思,不需剪裁,想到写哪一时间段的事,按时间顺序,把做过的或见闻到的事从头至尾,不经筛选,点点滴滴一顺儿地罗列下来,记完了就完事。不需要费什么脑筋,只要罗列到了足够的字数,能向老师交差就大功告成了。所以,不少流水账作文,都是那些怕麻烦、不愿沉下心来写作文的学生“想走捷径、贪图快速完成作文任务”这种思想驱动下产生的。

成因二:习作者心中缺失应有的写作目的。语文课程标准里说,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是所有作文的泛目的。作者写每一篇文章,应该有“这一篇”的目的。比如:写游览记,是要让读者分享旅游之地的美丽风景和游览的感受;再如:写一件委屈的事,是要让读者像知心朋友一样倾听这件事并引起共鸣,向读者倾诉自己憋在内心的委屈。而记流水账的学生却不懂得作文有这样的功能,没想过写作文能有什么用意或益处,也从来没有体验到作文给自己内心带来的快乐。在他们的眼里,写作文就是为了写够字数,就是为了向老师交份作业。在这种迫于师命的作业状态下,“流水账”便应运而生。

成因三:习作者心中缺乏应有的读者意识。生活中的文字作品本该有相应的“倾听者”或“对话者”,即读者。一封信有一封信的读者,一个故事有这个故事的听众,即使是一篇私密日记也有它的读者――日后的自己或某一天愿意让他了解自己心事的人。没有读者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缺乏生命力的废品。然而,记流水账的习作者却不懂这一点,他们压根没想过自己的作文是写给谁的。他们也不知道是跟谁在说话,所以不清楚哪些要“说”,哪些不要“说”;写下的话能表明什么,要表明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他们很少考虑怎样写,写下的话有没有别的讲法等。他们写作文时,不像作家一样,脑中有一群虚拟读者在听自己述说。

应对“流水账”作文的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改掉记“流水账”的陋习呢?

对策一:面对需要付出艰苦思索才能写好的作文,在教育学生不要怕吃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设法增强学生作文的内驱力。比如:通过激励手段让学生尝到写出好作文的甜头,比如:放大学生写出好作文时的愉悦体验等,让学生从成功的表达或有进步的表达中,深切地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获得作文自信心。

对策二:教师在布置作文训练过程中,每次作文都要让学生明白写这次作文的目的――是要表明什么看法,还是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还是告诉别人你获得的启示、道理,还是为了表现特别人物的特别品质等,做到作文前心中有数,作文中牢牢记住,写完后对照检查。此外,通过让学生自由表达和写实用作文、生活作文等手段让学生悟到:作文其实是用笔说话的一种方式,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对策三:通过聊作文等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是一种对话,要么跟别人对话,要么在跟自己的心灵对话,而且作文的读者是谁,在写作文前就得非常明确。任何人写出的作文都是用来交流或分享的,对不同的读者讲的话应有所不同,该讲什么和该怎么讲都是不一样的,写下的作文有时还要将自己“移身”到读者的位置,看看读者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从而写清楚这个地方。据说,西方国家的教材里常常会提醒学生作文要牢记自己“倾诉”或“说服”的对象。而我国的教材,迄今为止,这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字眼。对于这点,我们也可以加以借鉴,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适当提醒学生记住自己“倾诉或说服的对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