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模块嵌入的高校班导师工作协同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模块嵌入的高校班导师工作协同体系构建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5 00:12:39
基于模块嵌入的高校班导师工作协同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3-01-15 00:12:39     小编: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育人模式的转变,班导师的岗位职责由初期的思想生活管理渐渐发展为学生学业导航、生涯规划、专业指导的综合性职能岗位,在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班导师工作的模块分解及现状分析

现阶段,高校班导师的职责广泛地涵盖了班级学生各项事务管理和教育引导、学术导航等方面,主要工作模块可以分解为日常事务、思想教育、学术导航三大模块。

(一)班级日常事务管理模块

班导师在学生成才设计、职业规划、学习方法、专业规划、合理选课、学习过程中,就相关问题能够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和指导,是优良班风学风的重要保证。

(二)学生思想教育引导模块

班导师熟悉自己指导的学生情况,学生、班导师和辅导员互通信息,经常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师生感情,而且有助于优化教育效果。

(三)专业学习学术导航模块

班导师能够在专业教育与学术导航中,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参与学术研究与科学创新。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现阶段的班导师机制处于学分制改革的实施、全员育人理念的全面实施、多校区建设等大环境、新背景下,使得班导师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同时,也在工作现状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班导师人选与岗位的匹配程度

由于每班都要求配备一名班导师,有的学院几乎要动员所有专业教师才能满足需求,有的采用几个班一个班导师的配备,甚至需要将是否从事过班导师岗位当做职称评定的要求之一来促使专业教师承担此项工作。这样一来,可能导致有些教师在其专业领域游刃有余,成绩斐然,但在担任班导师工作,对学生进行谆谆善诱的人生引导方面就显得有些差强人意。

2.班导师工作定位不清,职责不明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还是辅导员队伍,在实际操作中涉及的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大部分还是由辅导员落实,这使得多数班导师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开个班会、配合辅导员处理一些事务上。加之不同高校,班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可能归属于不同的学校职能部门,在日常沟通、合作交流、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隔阂。

3.班导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配套

不同高校对班导师工作考核的权责部门的选定有所不同,且考核和激励大多停留在奖励阶段,没有对担任班导师的教师自身发展有所助力,这对当前科研和学术重压下的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无法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使得班导师岗位对于能够为学生在学术引导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专业教师没有吸引力。

二、国内高校班导师协同机制的比较

为了探索高校班导师工作的有效途径,解决班导师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其他具有代表意义高校的班导师工作模式,并加以借鉴吸收。

(一)“学生兼职辅导员+导师”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本科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高年级的学生或者研究生来负责;专职辅导员数量较少;导师主要定位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的指导上,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分年级、分阶段;导师评价体系较为健全。

(二)“2+2”模式

该模式下,对大一、大二的本科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行“导生制”,由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同时,对大三、大四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实行“导师制”,由学术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来加强对学生的学术指导、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小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模式

(四)“年级主任+班主任+辅导员+导师”模式

与前三种模式相比,该模式的特点体现在:班主任由副高职称以下的青年教师担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完成对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年级主任由专职学生工作人员担任,加强对学生工作的全面协调和管理;辅导员重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协助年级主任完成工作;导师由有副高以上职称且专业知识丰富、热爱学生工作老师担任,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培养。

综合上述模式的共性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阶段任务划分,教育内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第二,注重朋辈影响,有效调动和运用了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在对本科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第三,强化专业导航,强调了班导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专业领域内学术科研的指导。

三、高校班导师协同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在结合班导师工作的不同定位,提出了基于现状、旨在改善的“阶段教育”方案,和立足改革、力求突破的“三位一体”方案。

(一)基于纵向模块嵌入形式的“阶段教育”体系

针对“有效配合学生思政工作”的定位,提出“阶段教育”方案:本方案主要针对现行的班导师工作状况,基于为了有效配合学生思政工作,分担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提升班导师辅导员工作联动性的定位,班导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工作的侧重也有不同。

1.新生入学阶段(大一)

主要的任务是,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定位、确立学习发展方向,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选课,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适应大学生的生活,制自己的生涯发展计划等。 2.大二、大三阶段

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公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区、进入企业接受锻炼。专业学术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3.毕业环节(大四)

主要内容是毕业就业指导,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策划,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和就业工作。

由于该方案的实施主体主要还是辅导员和班导师,因此如何有效协调班导师辅导员工作的联动性成为能否切实提升班导师工作有效性的提前。

(二)基于横向模块嵌入形式的“三位一体”体系

针对“学分制改革、模块化管理”,提出“三位一体”方案:主要为了适应学分制改革,基于模块化分工,通过建立辅导员、班导师、班导生“三位一体”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让三者分别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角色,在不同岗位从事不同职能,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任务。

1.辅导员,侧重学生事务性工作

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起协调班导师,指导班导生的作用。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的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始终陪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学生成长。主要承担学生理想信念培养、道德法纪教育和党团建设工作,以及学生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择业辅导、综合测评、考核奖惩、学业资助等事务管理工作,同时还承担着适量的与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2.班导师,侧重学分制专业学术导航

班导师发挥专业优势,将学生学习动力、发展方向引导到培养目标及自我发展方向上来。从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以弥补专职辅导员专业指导方面的不足。其主要工作任务为: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启蒙教育;引导学生合理选课;开设专业讲座,强化学生专业意识,就学生所学专业和将来的就业方向给出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明确将来的就业方向,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3.班导生,侧重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由高级素质高的学生党员担任,由学院、团委或学生推荐,并进行相应的培训。班导生是辅导员的眼睛和喉舌,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解决班导师和辅导员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起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得力助手。优秀的班导生可以弥补班导师与辅导员工作的不足,与学生易于沟通交流,借助自身良好的素质及示范用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给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位一体”模式的优势体现在,贯穿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辅导员、班导生及班导师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班导生和专业导师的工作以“点”为主,辅导员的工作以“面”为主,“点”与“面”结合,使学生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四、保障班导师工作模块嵌入有效性的措施及建议

(一)选拔机制

突破班导师选拔任命与职称挂钩的桎梏,以“四心三德”标准灵活选拔人才。班导师的选拔与任命应按照“四心三德”的标准,即“关心、爱心、责任心、奉献心,师德、职业道德、学术品德”,更多地考虑其岗位设置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按照各个学院学生工作的具体情况及学生对于班导师岗位设置的不同需求,选拔合适的教师及思政工作者担任。

(二)管理机制

明确班导师岗位职责,协调班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联动性,凸显人性化管理。建立人性化管理机制,注重对班导师的分类指导。为了提升班导师工作的有效性,在针对班导师队伍的组织管理中,也应该区分不同因素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有的放矢、分类指导,注重人本理念。

(三)评估机制

完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公正地评估班导师工作绩效。为公正、全面、准确地评价班导师工作,需要建立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班导师评估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在评估手段上,可采取学院学工委考评、院系意见、学生测评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班导师参评各项荣誉,及岗位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

(四)激励机制

设立班导师津贴专项经费,打造沟通交流平台,按主题模块建立有效培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作为班导师岗位津贴。其次,建立实效、灵活的培训机制,提升班导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巧。加强班导师及其后备人才队伍的培训与教育,不断提高导师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及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五、小结

班导师,是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可以起到调动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优化学生思政工作效果的作用。加强本科生班导师制建设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今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有力措施。确保班导师机制设置的合理性,才能最终保证高校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精深、素质高、热爱学生的导师队伍,从而保障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提升班导师工作的有效性。

.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