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阐释的公共理性

论阐释的公共理性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09 00:22:39
论阐释的公共理性
时间:2023-07-09 00:22:39     小编:

摘要:阐释行为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一种理性认知,当这种理性与社会领域的公共性交融而集凝成人的公共理性时,在本质上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物质世界进行理性认识的自觉意识;在实践上它是作为基本主体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体认、忧患与建构的自觉意识。只有在公共理性这个场域,文本的意义才能得到正确判断和理解,阐释才能获取合法性的身份。在人类的阐释行为中,公共理性的目的:一是满足阐释主体的理性认知要求,让其成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所共享和公用;二是促进阐释客体达成意义的确定性,限制人们依据自由法则进行的形而上学式的阐释。由于在阐释行为的实践中存在着普遍的误读,阐释的公共理性因而具有范式价值和意义。在获取事实的认知规范阶段,它在于认知、理解和确证混杂的、异质的、重合的乃至矛盾的文本意义复合体,为促使人们的阐释行为形成真理性的理性认知奠定范式基础。在确证知识的认知规范阶段,它在于反对虚无主义阐释,建构一种人际间的阐释理解关系,以自身的公共性发现文本的共性,进而形成关于文本公共性的理解和共识的范式路径。

关键词:阐释;公共性;公共理性;行为;范式

作者简介:梁红艳,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副教授(东莞 523808),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732)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1.017

人类的阐释行为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理性认知,当一部文本抵达公共领域,也就意味着它进入了阐释的公共视野,将接受各种阐释主体的检视与辩驳,然后发现文本蕴含的潜在意义。汉娜・阿伦特指出:“公共领域的性质必然会被允许进入它之内的活动的性质有所改变,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活动本身也改变了它们自身的性质。”阿伦特没有用任何共同尺度或标尺设计公共领域这个概念,但是“任何在公共场合出现的东西能被所有人看到和听到,有最大程度的公开性”。1 阿伦特相信,只有经过诸种视角和观点的自由审视和评价,文本包含的潜在意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但是,在整个公共领域,阐释是一种自由的理性认知行为吗?进一步说,阐释有规范可以遵循吗?以此而论,当文本以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抵达公共领域的话语空间后,似乎都将会演化为具有公共性的意义共同体,那么结果真是这样的吗?当我们认真回溯一下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一般阐释学、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阐释学、利科的本文阐释学等阐释理论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被各种阐释主体检视的文本不仅不会自动生成意义的共同体,反而会由于公共理性(规范)的缺失而导致文本意义的偏斜、衰减或变异。于是,本文讨论的三个问题便应运而生:文本阐释的公共理性是什么?公共理性在文本的阐释过程中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它又会在阐释行为中有什么样的范式效应呢?

一、阐释的公共理性界定

在张江教授的《公共阐释论纲》里,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阐释本身是一种公共行为”。1作为公共行为的阐释是人的理性行为,张江教授的观点为人们的阐释行为赋予了一种基本属性即公共理性。那么由此我们会问一个问题:何为阐释的公共理性呢?尽管“定义对于科学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们总是不充分的。唯一真实的定义是事物本身的发展,而这已不再是定义了”,2但我们还是必须对阐释的公共理性给出一个定义。不然,我们在此讨论的问题就没有了基础,本文的论域也就失去了起码的范围。

1. 理性的公共性

从西方思想理论发展史看,人的公共性这个理论范畴发源于政治公共领域。在古希腊社会,由于家庭关系的解体,城邦的基础才得以确立,于是在自然组织的家庭之外,出现了城邦这样的公共组织。古希腊的哲学先驱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他的这个观点的意思是家庭领域是古希腊的私人生活的领域,家庭生活是私人生活,不能与城邦内的公共生活的领域混淆。亚里士多德反复强调私人生活本身并不是人的理性的体现,公共生活才对人的理性具有决定性,只有把不同个体的理性暴露在公共领域进行批判和讨论后,才能形成被社会所接受的公共理性。

进一步说,现代有学者认为“理性是人化(文明化)的产物”,3这种观念源于近代契约政治论的兴起。相比古代的公共领域,现代意义的公共领域是被契约论者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建构起来的,无论是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还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他们都反复谈论自然状态、社会状态以及政治社会,说明了那个时期的人们对于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内在关联的理性的重视。卢梭认为,人是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然后再从社会状态进入政治社会状态的。在卢梭看来,在社会领域里人的理性会受到不同利益的诱惑,将走向堕落,只有由契约所结成的政治社会,才能使人的理性获得规范的约束,重新获得公共性。

概言之,理性作为人的自然属性,当它与社会领域的公共性交融而集凝成公共理性时,这种理性便获得了新的质的规定性,它在本质上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物质世界进行理性认识的自觉意识,它在实践上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体认、忧患、呵护、憧憬、建构与追求的自觉意识。

2. 公共领域的理性

在通常的理解中,公共理性可以认为是公共领域内人的理性,公共领域的理性与私人生活的理性在意指、旨趣和致思方面是不同的。在一般意义上,公共理性实际上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理性智慧、理性良知。它是“人类所独有的用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榈囊恢志神力量”。4这种智慧、良知、精神力量所展示的是人自身的价值与人存在的意义,是人在现实中表现、确证、欣赏自己的完满性,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

自西方启蒙哲学开始以来,理性就是一个基本的核心概念,不过,这种理性主要是以康德为代表的个体理性,因为在康德那里,理性还不拥有公共性的意义。在康德之后,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把理性提升为“绝对精神”,他认为“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了世界内在的、故有的、深邃的本质,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1进一步说,他认为理性构成了宇宙万物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不论自然、社会还是文本,都是理性自我实现的产物。换个角度来理解,黑格尔使理性从康德意义上的个体理性,转变为非个体的、整体性的理性,即一定意义上的公共理性(尽管黑格尔没使用过这个表述)。黑格尔以整体意义上的理性作为事物现实存在的标准,由此产生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命题:“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2这个理论观点成了近代不同阐释学流派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回顾黑格尔对理性的认识逻辑,我们对阐释学会有更多一般意义层面的认识。正是人类对理性的不断深化的认知,才会促进人们的阐释行为最后构成一个“相互融合的多方共同体”。3 进一步说,对人的阐释行为来说,它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阐释者,一个是被阐释的对象――后者被称为文本或本文。具有公共性属性的人的理性决定了人类的阐释行为必须要在一个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领域里进行,特别是不能囿于那些大量个体层出不穷的标新立异的视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阐释与理解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事情,我们愉快地交流,轻松地阅读,一切都在自然地进行着。可是当我们需要在公共领域严格把握文本的真实意义,而理解又陷入冲突和混乱的时候,文本的意义和理解方法便自然而然地会成为人们反诘的对象。因此,对文本达成以统一性和同一性为特征的公共性阐释就成了人类公共理性的应有之义。

具体到文学领域,文学公共领域最初散落在咖啡馆、各种聚会,以及上流社会的家庭讨论中,偶尔会以文学沙龙的面目出现,它并没有鲜明的政治欲求。但它很快发展为与国家机器对抗的文化形式。按照哈贝马斯的文学公共领域概念的理解,这是一个占统治地位的话语制造排挤“他者”机制的话语空间――非主流的亚文化观念总是希望能够通过斗争获取自由话语权,甚至统治地位,而占统治地位的话语总是想方设法地“排挤”异己者。4有学者对这种公共性的评价是“具有介入性、干预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5但是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由于文学文本的公共性意义是诸种阐释观点相互作用,最后达成动态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文本抵达公共领域之前,文学的公共性意义只能隐匿在文本中,我们需要用公共理性的规范性对其进行合理阐释。换句话说,当我们把阐释作为一种公共行为来理解后,只有在对公共理性进行客观认知把握后,才能达成对阐释文本的公共理解。

由此我们大抵能够认定,阐释的公共理性是由人类社会的个体理性演化而来的公共性认知理性,它是人们的认知活动在公共领域达成的一种对认知结果的妥协,它为人们的阐释行为划出了一道不能逾越的边界。只有在“公共理性”这个场域,文本的意义才能得到正确判断和理解,阐释的合法性的身份才能获得确认,才能满足“人类相互理解与交流的需要”。6如果超出了这个边界,人类的阐释行为将成为一种个体认知活动中的独自呢喃,而不再具有公共理性照耀下的真理性光辉。

二、阐释的公共理性目标

在对阐释的公共理性概念进行讨论之后,我们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比如它是一种理性认知的妥协,为人们的阐释行为奠定了基本的原则和边界。这引申出一个更加深入的话题:如果人类的阐释行为只有在公共领域才具有理性认知的普遍意义的话,我们就不得不追问公共理性在阐释行为中要实现的目标这个问题。因为“理性的本来目的是于不确定性中追索和把握确定性”。1只有目的明确了,理性才可能发挥出它的确证性作用,阐释也才能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公共意义。那么,在人类的阐释行为中,公共理性需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呢?

1. 公共理性要满足阐释主体的理性认知要求

公共理性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理性,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从人的本质上看,人是理性动物,理性是人类个体普遍拥有的基本属性。当人类意识有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界时,个体的理性被逐渐外推,然后在交融和演化中被改造成为一种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公共理性。换个视角,在人类阐释思想的进化史中,施莱尔马赫第一次提出进行阐释之前,首先要系统地研究“阐释”本身,这是一种康德式的目标(理性是对理性的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也就是说,施氏开始超越以往那些阐释个体的行为――仅仅只关切特殊的文本应用和零散的注释技巧,他把人的阐释行为提升到了具有一般意义的认识论层面,这意味着人类的公共理性开始在阐释理论发展的舞台上从边缘走向中心。

在这样的研究传统下,狄尔泰提出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观点:存在是阐释的文本。这意味着阐释不再是生命、人文、历史的具体概念,它成为人在理性视野下开展认知的基本范畴。一定程度上,人类的公共理性并不是超越人类个体的理论抽象,它普遍存在于成熟而正常的人类个体的思维里,理性思维是人类公共理性的基本特征。在人类的阐释行为中,文本由富有意义的情节和句子构成,因此文本作为整w而具有了意义,当人类的公共理性对这些文本潜在意义进行阐释时,它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思维活动。

概而论之,阐释行为的主体是人,理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作为人的本性,理性虽然在人类个体那里有着个体所有者的特殊性,但必然也有其共性(普遍性)。共性是人的理性所具有的一般性特征;这种共性既体现在理性的普遍性上,也体现在理性的共同性上。无论是其普遍性还是其共同性,都表明人的理性的公共性特征。这种公共性蕴含着人类认知(阐释)行为的真理性,即阐释行为必须符合存在的客观规律。换句话说,这种公共性所表明的是理性的共通性、共同性,或理性成果为所有具有理性的存在者所共享,即理性的公用。2

2. 公共理性促进阐释客体达成意义的确定性

公共理性是一种目的理性,它追求阐释行为的合目的性。回顾阐释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新批评的‘意图谬误’,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福柯的‘什么是作者’,一条线索下来,疏离和否定作者,隔绝和阻断作者与文本的关系,视文本为纯粹的、悬浮的词与物,成为主流观点和基本主张。”3这条阐释路径消解了公共理性这个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使得阐释主体总是习惯地根据自己的主观感知来理解文本,而忽视了文本独一无二的客观意义,最后都使阐释的确定性发生了漂移或变异。在人类的阐释行为中,由于理性认知对象和阐释作用的对象的不同,以及阐释主体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模式的不同,阐释客体意义的不确定性一面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对阐释客体确定性的把握不但是主体的外在要求,也体现了客体的内在特征,它不仅在逻辑上要求阐释行为具有可以效仿传承的普遍性意义,而且要求阐释结果具有人类理性认知的共通性。

但是,这种阐释的确定性如何才能够在阐释行为中得以实现呢?我们知道,人类的阐释是一种理性认知行为,借用康德的观点来理解,阐释的理性认知行为可以被看作是认知理性,或者是实践理性。具体来说,认知理性对于阐释主体的实践活动起着工具性的作用,而实践理性则起着规范性或指引性的作用。它们是人们以认知范畴以及各种学科知识或经验性知识等为工具,以达到人们认知文本意义进而解释世界或改变世界的目的。另外,按照康德的自然法则和自由法则来理解:就自然法则而言,它是一种因果律;对自由法则来说,它满足为自我立法原则。人类的阐释行为所处理的阐释对象是那些或主要是那些具有自然因果性的对象,这些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本身有着不同的特殊性,对这些特殊性的阐释不能按照自由法则来任意进行。 阐释的公共理性就是要限制人们依据自由法则进行的形而上学式的阐释,让公共领域内的人类理性在阐释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促进阐释客体达成意义的确定性。 三、阐释的公共理性范式

在阐释行为中,公共理性要满足阐释主体的理性认知要求,也要达成阐释客体意义的确定性目标。在讨论完这个问题后,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下面的问题:阐释的公共理性应该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它有一些确定的运行范式吗?由于历史、空间或文化的差异,阐释主体无法与文本作者处于相同的语境、时间和空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语境和时空间距经常造成阐释的误读。比如,我们确实会更加清楚地理解柏拉图或其他哲学家原本想说而没有说清楚的对象、范畴或规律,就像康德曾说他能比柏拉图更好地理解他自己一样,不过,康德所说的理解已经是一种哲学创建或批评,而不是对柏拉图思想的阐释。通过这个例子在此想说明一个道理:阐释的公共理性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运行范式,以便促进读者在内心之中重造或重新体验文本产生的历史情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说,由于阐释“公共理性的运行范式,由人类基本认知规范给定”,1人类基本认知规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在此无法进行详细的讨论。所以要理解阐释的公共理性范式问题,我们先从人类认识过程的不同阶段来进行思考。具体上,我们可以把阐释公共理性的运行过程分为两个认知阶段,即获取事实的认知规范阶段和确证知识的认知规范阶段。

首先,在获取事实的认知规范阶段,人们对文本的阐释主要是词汇和语法的解释,它是关于语法和语义的逻辑分析和规则分析。人们依赖它们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什么样的文本可能被接受为事实,什么样的文本t不能被接受为事实?我们有获取事实的多种方法,什么样的方法是更合适的呢?一般来说,阐释行为遵循的往往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认知规范,而非实际所遵守的规范,也正因为如此,阐释才具有规范性意义。在实际情形中,尽管在文本的阐释过程中应当被遵守的认知规范不―定为特定的人所遵循,但仍然可能为其他人所遵守,因而尽管阐释行为中应当被遵守的认知规范与人们实际所遵守的认知规范之间有区别,却并不很大。实际上,阐释学家们的研究领域一般都被限制在人所遵守的认知规范内,然后为它们寻找根据而已。

换个视角,在不同的阐释行为主体那里,人们的基本认知规范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或层次,比如有的人停留于文本语言的层次,而有的人则会处于历史性、反思性理论层次,还有人会进入个人的心灵体验层次。但是,无论人们的基本认知规范处于何种水平或层次,作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阐释的公共理性本身,它所发挥的范式效应都应该是:在普遍意义上,阐释的公共理性本身具有一种公共的性质,尽管这种理性的载体是个人的,但它的本质却是公共的。因为仅有一个人所遵守的理性不能称为公共理性,只能称为私人性的行为习惯。阐释主体的行为应该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理性认知结构(比如人类的理性思维、行动不可违反同一律等),在相同或相似背景条件下的所有阐释主体对某一客体都将愿意采取同样的行动。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获取事实的认知规范阶段,阐释的公共理性是对现存世界的反思、批判,它蕴含着探索理想世界的认知渴望。它渴望通过反思、批判、变革,从而实现超越,建构一个理想的、应然的、合乎人的本性和目的的文本世界。在具体的阐释行动中,阐释的公共理性还要调节主体与客体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比如实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是如此与应如此、是其所是与是其当是的矛盾,即它要在人的理性认知结构中建构一种规范,以此作为人类阐释行为前行、趋赴的目标,以便最后的阐释结果能够为一定社会中的人们所共享或共同认可。因此,阐释的公共理性虽然承载在不同意志的阐释主体那里,但是它的运行却呈现出一种不同意志主体的特性。简言之,如果没有公共性,就没有阐释的公共理性。或者说,只要是具有理性的阐释主体,就必然应当服从这样的公共法则或规范。

另一层面,从阐释与世界的关系来说,文本由源于生活世界的感性认知形式构成,这些形式经过狄尔泰所谓的语言表达式、行为表达式和人体表达式的实践后,已经浓缩为各种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概念,表现为文字、符号、声音和行动,等等,它们指向一个个精神对象或意义对象,因而具有了丰富的潜在意义。进一步说,文本的潜在意义通常是一种混杂的、异质的、重合的乃至矛盾的意义复合体,人们要想认知、理解和确证这类矛盾的复合体,必须要在公共理性的认知结构中来展开。所以,对公共理性的认知是阐释行为的前提,在阐释与文本的相互作用中,个人的理性被置于文本的情境中,个体的阐释表达不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处在与外在世界复杂的互动联系中。在不同阐释主体的观点和概念的相互交融碰撞后,阐释行为会走向对某类特定阐释对象的一种理性的共识,阐释最后也将成为人们的真理性的理性认知。

其次,在确证知识的认知规范阶段,诸多被人们接受的阐释方法,如作者中心、语境再造、人同此心等会在人们的阐释行为中普遍发生作用。由于这些方法实际上就是人的一些认知规范,所以按照这些方法对文本进行如此这般的阐释,在逻辑上说这些阐释结果也应该被界定为如此这般的普遍性结论。不过,加达默尔曾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如果我们一般有所理解,我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在理解。”1 依照这种阐释理论,文本的意义总是不确定的,总是在历史的理解过程中生成和建构的。那么,我们按照上述所谓的认知规范得到的结果是否会导致阐释的虚无主义?

从阐释行为的内在运行逻辑来分析,在阐释行为中,有些人会承认文本意义理解的不确定性,也有些人会坚持文本理解意义的有效性。“无论如何,必须承认,文本的概念只有首先在解释概念的语言性结构中才构成一个中心概念……而且只有从解释的观点看,它才作为要被理解的真实的给定物。” 2据上,文本在阐释行为中作为真实的给定物,意味着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坚持文本意义理解的不确定性并不必然导致阐释是非理性的,或者是专断的或主观的阐释,也不是说阐释没有规范可以遵循。由于阐释者和文本的客观存在,所以文本的意义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普遍意义上,文本既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理性知识的产物,所以我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会得到历史与理性的双重规定和制约,从而能够保证我们阐释行为的有效性。 进一步说,人类阐释行为的否定性决定了文本具有自我理解的开放性特征,在弗莱的名著《批评的解剖》中,他曾深刻指出:“文学批评家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阅读文学,对他自己的领域做一个归纳性的概览,并从他关于那个领域的知识中自行产生出他的那些批评原则来。”3 也就是说批评的公理和基本原理应该从它所论及的文学作品自身中产生,而不是从外在于文学本身的东西来获得。弗莱坚持批评(阐释)应该具有方法论原则,即阐释行为应该有能够遵循的范式。对此,从文本自身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本并不是一种工具,它也不是为了简单地再现或反映某种已经存在的东西,更不是某种外在于自身的物理符号,文本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它表达的是人类经验和陈述真理的意义世界。不过,“在时间距离没有给我们确定的尺度时,我们的判断是出奇的无能。……只有他们与现代性的一切关系都消失后,当代创造物的真正本性才能显现出来,从而我们有可能对他们所说的东西进行那种可能要求普遍有效性的理解”。并且,对文本进行理解的“经验的辩证运动的真正完成并不在于某种封闭性的知识,而是在于那种通过经验本身所促成的对于经验的开放性”。1所以,具有公共理性的人总是意识到自己的阐释局限性,从而不把自己的理解看作最终的、唯一的理解;从事阐释的人不仅能够在理解的对话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而且也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

从阐释行为的外在表现形态上来看,理性都为一定的阐释行为主体所拥有。对个体而言,理性总是某个人的理性,它内在于个人的精神世界之中。任何人的仍谑澜缍际且桓鏊饺耸澜纭U飧鏊饺诵缘氖澜纾通过他的行动和言语向世人展露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但问题在于,他的视域是私人性的,他总是从其私人性的立场、观点以及个人情感和动机出发来进行阐释活动。不过,这种私人性的立场或观点必须是一种他人能够理解的立场与观点,或者说,如果他人对他所说、所思、所做无从理解,别人则不知道如何与他交流。换句话,阐释的公共理性范式就是某种在他人的精神中与自己共通或共同的东西,它能够建构一种人际间的理解关系。阐释行动的主体必须从交互主体性共存的事实出发,从私人世界转换到一种交互性主体(或主体间性)的世界,从主体意志上和客观上达到一种主体际的共通与共存。只有在这样建构阐释世界的时候,公共理性才具有范式的意义和价值,它以自身的公共性发现文本的共性,进而达成对文本公共性的理解和共识。

Abstract: Interpretative activity is a rational cognition of man as objective existence, and when this reason merges with publicity in social field into public reason of man, it is the rational cognition of man as subject on materialistic world in life in essence; in practice, it is the spontaneous consciousness of man on the meaning, worry and construction of his own being. Only in public rational field, the meaning of text can be judged correctly and understood and the interpretation can have legal identity. In the interpretative activity of man, the aim of public reasons are: first, to satisfy the rational cognitive requirement of subject and let all rational being share the achievement; secondly to propel the certainness of the object to achieve its significance and limit people to interpret metaphysically according to principle of freedom. Due to the general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practice in interpretive activity, public reason of interpretation adopts value and meaning as a pattern. In the stage of recognizing regulation so as to acquire fact, it is a mixture of cognition, understanding and proving with heterogeneous, coinciding and contradictory textual meaning, which results in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ational cognition of the truth. In the stage of ascertain knowledge, it opposes nihilistic interpretation and constructs an interpersonal interpretative and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 with its public nature to know the commonality of text so as to form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on nature of text.

Key words: interpretation, public nature, public reason, behavior, pattern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简论阐释动词及其特征
发布时间:2022-12-21
提 要:阐释动词是动词中一个独立的语义类别。它的语义结构由两部分组成:某个具体动作或者状态(预设);说话人解释、评价该动作或状态(陈说)。阐释动词的这种语义结构决定它的一系列词汇语法特征。 关键词:阐释动词;语义结构;......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哲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3-02-15
"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 发展观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判断,并深刻地反映......
浅谈《诗经》阐释与刘勰的诗学理论
发布时间:2023-07-03
《诗经》阐释与刘勰诗学理论关系密切中国古代诗学是以儒家为主体的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建构与儒家经典的阐释,特别是《诗经》的阐释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表现在经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汉代,而且贯穿在中国诗学理论发展的整个进程中。魏晋南北朝是经学中衰或者说儒学思想影响力被严重削弱的时期,也常常被人们看成是文学摆脱功利和追求审美价值的时代,但并不意味着《诗经》研究和阐释所建立的诗学原则与规范为人们所轻视。魏晋.........
浅论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
发布时间:2022-11-05
提 要:“词义聚合”又称多义聚合或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传统语义学仅从结构主义视角考量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忽视语言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使其对“词义聚合”的解释力明显不足。认知语义学突破传统研究范式,用“原型范畴理论......
论《金瓶梅》崇祯本插图对人物性格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26
摘 要:崇祯本利用插图对文本内容的选取,进一步阐释了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全像”式的插图完整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文章以崇祯本《金瓶梅》中西门庆、潘金莲、宋蕙莲为研究对象,分析插图对人物性格的阐释。 关键词......
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阐释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3
论文摘要: 民事再审制度不仅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谈论已久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重要问题,但大多学者将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再审事由以及再审程序的改造与重构,而作者则认为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民事诉讼中的再审制度,......
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13
其次,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了强大的参与力量,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公共性”,从而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公共性”的觉醒。譬如,一种成熟的理论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存......
不动产事实物权的适用与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31
摘要: 事实物权与法律物权相对,是指虽不符合物权公示要件但能够证明权利人享有真正物权的权利。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使用了“事实物权”这一概念,由此引发相关法律体系的嵌入与兼容性思考。事实物权的正当性有两个论......
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修辞的阐释力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要]幽默是一种普遍的艺术手段,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在语言运用的范围内,语言幽默会通过隐喻、双关、委婉、反语等修辞手段来表现,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制造出一种字面语义与深层语义“错位”的效果。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
现代公共政策理论与古典公共性观念-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公共政策理论是以现代政治哲学为前提的 西方很多大学设有“哲学与公共政策”学院,这一制度设置其背后的理念是,视哲学对于民主社会的公共政策之意义为不言而喻。在民主社会中,哲学不仅发挥着公共领域的启蒙的作用,是民主社会中......
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发布时间:2023-01-31
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下,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一代领导人中国梦的引导下,自由、民主、文明、公平、正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同样也为我国政府的执政和长期发展带来了......
经典“公共性”理论辨析
发布时间:2023-04-29
摘 要:现代性的发展,带来了公共性问题的凸显。在西方,研究公共生活理论的三个代表人物分别是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三人对公共性的理解各有差别:阿伦特眼中的公共性与“积极生活”紧密相连;哈贝马斯强调公共性的批判性;桑内......
茶道之哲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 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 “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
关联理论在歇后语教学中的应用与阐释
发布时间:2015-08-13
[摘 要]歇后语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形式。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关联理论将之分解成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三个部分给外国留学生讲解,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进一......
浅谈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学的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3-01-13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上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给人类正常的上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生态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福斯特致力于研究马克思理论中关于生态问题的观点,阐释了......
和谐地产的内涵阐释
发布时间:2014-01-07
内容 摘要:和谐 社会 是我国社会 发展 的 理论 基石,本文简单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和谐地产的概念,提出了和谐地产就是制度和谐、产品和谐、价格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地产 制度 房价 ......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2-12-31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理论上一般从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能力结构等层面进行界定;实践上一般从政府、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支持措施、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心理学理论......
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28
摘 要:公共性是一个历史地生成的概念。它是随着公共领域的出现而出现的。具有公共性的公共行政是晚近才出现的#对于公共行政而言。公共性的概念是与合理性,合法性和代表性联系在一起的。并需要通过这些概念来加以理解。公共性是公共行政......
译者主体性的意义:哲学阐释学视角
发布时间:2023-05-31
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作为一种解释行为,译者......
沈从文创作后期的文化阐释视阈:走向融合和跨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8
沈从文创作后期的文化阐释视阈:走向融合和跨文化阐释 本章内容提要:湘西文化被视为反拨现代文明失范的理想文化形态,作为审视现代都市理性文化的反光之镜,是对文化理想之境的追寻,这种现象性的说明是形而下的,但缺少历史理性。这种......
文本逻辑的阐释力度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商伟的《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一书,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献考证和文化分析的方法,探寻《儒林外史》的文本逻辑,指出该书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从把整顿社会的希望寄托在“礼”到对“礼”产生怀疑的......
中国革命的艺术阐释
发布时间:2023-02-03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秧歌剧是中国现代革命艺术的典型,透过这一艺术形式,可以感性的看到中国革命的内在动因以及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历史舞台上的秧歌剧》就是以“镜子”来阐释中国革命文化道路的著作。该书是......
理性、反理性与公共理性:理性范式变迁与公共行政学科成长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理性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股重要思潮,对于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影响重大。公共行政学科的百年发展历史是理性反思和自我成长的过程。管理主义与宪政主义作为两大主流思潮,影响着公共行政学科的产生和演变,使公共行政学科长期......
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种人性
发布时间:2022-07-23
假设对人性的判断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问题。人性假设的改变, 将导致公共管理的理念、制度、手段及工具之研究的根本性转变。传统观点认为, 公共管理者以公共利益为行为动机, 摒弃个人狭隘的私利, 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 这就是公共......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地域性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3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社会属性和人文趋向公共艺术的发展基于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城市是公共艺术的发展平台,公共艺术离不开城市公众,脱离了公众和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就脱离了公共艺术这一概念。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以及从依托传统的工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公众对公共艺术作品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的公共艺术作品不能固步自封停留在原有的取材、形式和材料运用上,而应.........
《论语》中“孝”的现代阐释与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要:黑格尔认为,家庭以“爱”为其规定,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家庭伦理实体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的真理内容,并明确规定了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从黑格尔的家庭伦理实体视角观照孔子《论语》中的“孝”,其作为“仁”的具体实践,作为人......
政治权威与政治发展方式关系的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3-06-15
摘要:政治发展方式是研判特定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重要概念。尽管自下而上式社会动员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丰富了有关国家间政治发展方式差异的认识,但该类研究忽视了政治体系选择政治发展方式的可能和实际能力。政治权威属于政治体系所掌控各类政治资源的一类重要变量。伴随着近年来各国各地区政治发展方式差异有所扩大,如何从政治权威类型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方式差异,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和比较政治研究的焦.........
基于公共一致性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09
钱理群教授发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言论被公众反复引用,即那些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目的之人。个人化的表演在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然而,一旦个人化的表演演变为群体性的表演,进而作为公共......
哈贝马斯交往能力理论:谱系·阐释·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要:交往能力理论不仅是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且是构造一般社会化理论和改造社会批判理论的强大武器,在哈贝马斯的理论王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交往能力理论的思想谱系源于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发生认识论学派......
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 要:公共性是一个历史地生成的概念。它是随着公共领域的出现而出现的。具有公共性的公共行政是晚近才出现的#对于公共行政而言。公共性的概念是与合理性,合法性和代表性联系在一起的。并需要通过这些概念来加以理解。公共性是公共行政......
文化理解前见与文化阐释视阈
发布时间:2013-12-18
文化理解前见与文化阐释视阈本章内容提要:本文和文本,互为因果,互表互证。人类生活的文化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其理解阐释前见的复杂多样性和可变性。正是由于文化理解前见和在此基础上的所形成的文化阐释视阈的差异,才导致了文本......
张居正政治思想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14
一、治乱周期 在对 中国 历史 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张居正提出了循环的 自然 和社会变迁观念:“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1]这种说法并无特异之处,是士大夫都能接受的理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久远深......
集体行动的困境: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管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3
论文摘要:集体行动的困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社会 现象。西方学者根据生活世界的反映,建构了集体行动困境的 理论 模型,并作出了若干理论阐释。这种非合作博弈下的集体行动逻辑反映在公共事务管理现实中可能会出现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公共......
对音乐美学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2-12-09
对音乐美学的文化阐释 对音乐美学的文化阐释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对音乐美学的文化阐释 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的这一说法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准确无误的,因为人类审美......
以阐释学视角论韦利对论语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3-04-29
以阐释学视角论韦利对论语的翻译 以阐释学视角论韦利对论语的翻译 以阐释学视角论韦利对论语的翻译 精品源自英 语 科 一、原作,译作的对比分析 (1)第一步,信赖(Trust) 虽然在斯坦纳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这一步骤看......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学解读与阐释
发布时间:2022-10-3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并对其做出了系统的部署。这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性决策,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
探析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公共性困境-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3
摘 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一直被视为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并且正在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经常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从而使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面临诸多困境,包括公共政策主体的自利性和公共性之间的矛盾问题、......
浅谈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08
广告是商品与消费之间的传播沟通媒介,服从于符号学揭示的编码,解码规则。广告运用语言来处理商品信息进行编码,消费者利用语言来解码,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 广告、品牌与消费是营销学与广告学最为......
论政府审计的公共性
发布时间:2023-01-09
政府审计是政府行为的一部分,政府行为是一种公共行为,政府审计 自然 具有公共性,但在我国 社会 主义处于转轨 经济 的特殊时期,政府审计的公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本文拟从我国政府审计和公共财政、国有 企业 、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关系......
浅析法官的公共理性
发布时间:2016-12-04
就法律实践而言,从纸面上的法到行动中的法,既代表了法律文本的升级换代,也隐喻着法律态度的公共转型。本来,法律作为科学的建构,要求法律人拥有独立于大众的法律思维,而大众话语要想进入法律的领地,必须经由法律语言、符号和叙事......
和谐地产的内涵阐释(1)
发布时间:2023-07-12
内容摘要: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石,本文简单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和谐地产的概念,提出了和谐地产就是制度和谐、产品和谐、价格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地产 制度 房价 和谐社会......
刘亮程:阐释“最后”的作家
发布时间:2023-03-30
关键词: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 “最后” “‘乡村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有一条巨大的根系,这条根系是连着人性的,甚至渗透着某种宗教气息”;“乡村哲学也有反现代性的一面,在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到处都浸淫着糜烂、腐朽、噪......
现代文学的当代阐释探析
发布时间:2022-07-23
一、现代文学的概述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现代文学的领域的划分是不明确的,对现代文学的界定仍然还不够清晰。而且现代文学从“五四运动”发展到现在,其发展时间也就是八九十年,各方年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即便是一些知名的大文学家像郭沫......
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阐释与批评(1)
发布时间:2022-09-23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二 “种族和民族的过去即传统,以超自我的意识形态存续下来,它只是缓慢地向现实的影响和新的变化让步的。”[6]《巴山夜雨》中小娟子对父亲的寻找,《牧马人》中弃......
媒介演化中同性恋的观念变迁及特征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03
摘 要:媒介的演化过程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图景,也透视着群体的观念变迁。文章探讨了在媒介演化路径中同性恋群体的媒介使用及其观念变迁,认为,媒介及其人性化的演化路线成为同性恋群体突围边缘身份、寻找积极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
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3
内容 提要:“市场 经济 中各国政府究竟怎样管理 企业 ”的 问题 ,既需要政府通过调节市场活动实施间接管理,也要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管理少数公营企业。与计划经济中政府“管理”企业的传统观念不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着眼......
探析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4
摘 要:公共性是一个历史地生成的概念。它是随着公共领域的出现而出现的。具有公共性的公共行政是晚近才出现的#对于公共行政而言。公共性的概念是与合理性,合法性和代表性联系在一起的。并需要通过这些概念来加以理解。公共性是公共行政......
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1)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 在中国20世纪的美学历程中,王国维、鲁迅……都是令人心动的名字,而与他们的名字一同进入我们的视野的生命美学,更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它与西方的现代美学(尤其是现象学美学)传统、中国美学传统一同,构成了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
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问题阐释
发布时间:2022-10-2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领域中的额管理政策也需要不断加以调整和改善,当前,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基层农村也需要进行农村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这是促使农村能够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积极关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基层农村的有效开展和具体实施,同时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提倡对耕地保护制度的措施严格执行,并且也需要对土地和耕地等作出有效保护,使得政策的实施得到加强。关键词:基层农村;国土.........
“粮博士”阐释粮安新概念
发布时间:2022-10-04
迄今为止,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所带的40位硕士研究生中,有10位的研究课题均与粮食相关。作为粮食系统的第一位博士,洪涛一直在关注粮食行业,其毕生的研究也没有离开过粮食。 “三位一体”保粮安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洪涛,经历了......
苏轼慕白情结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27
摘要:历来论者多认为苏轼尊崇白居易之原因在于二者出处进退的相似,但通过对白苏知识构成的解析可以发现,二者受佛道思想影响甚深,在认同佛教般若空观基础上,受道家相生相待观物方式的影响更深。这使得二者皆未能放弃对现实意义的追寻,未能达到超越现实的境界,也使二者的思想一直处于矛盾的状态。白苏知识构成的相似决定了他们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的接近,而这正是苏轼产生慕白情结的深层原因。对此进行详细的考察,不仅有助于.........
从法理学视角阐释户籍改革制度
发布时间:2023-02-24
摘 要 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最初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需要,所以户籍制度的改革就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文章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户籍改革的成果和不足出发,联系最......
论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
发布时间:2023-01-28
不同学者从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政府治理等角度论述过包容性的多方面内涵。包容性作为一个发展性概念,以人本、沟通、协调、参与、共享为核心,体现了经济均衡发展、社会安全稳定、不同阶层和谐共处、制度公平等要义。它不仅与十八大提出......
关于“司法”语义及其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04
〔摘要〕 对司法内涵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司法改革的目标确定与路径选择。目前,关于我国司法的主流观点主要包括“司法”即纠纷的法律解决,“司法”即诉讼,“司法”即审判,这些观点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我国的司法内涵在推进国家治......
从文创作中期文化阐释视阈:反观之镜与湘西文化本土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8
从文创作中期文化阐释视阈:反观之镜与湘西文化本土阐释沈从文借助湘西故事,苗家人物形象,从文化他者异质影像中照出城市文明的黑暗虚伪。他的文化阐释及文化批判旨趣并非是把湘西土著文化作为“物”来研究,而是作为一种反观之镜、人性......
解读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25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再加上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极容易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人们的幸福感不再跟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反而出现逆行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建设幸福中国和让人民幸福已经成了中国解决温饱之后的重要目标,幸福感一词逐渐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自1879年心理学独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其主.........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的分析-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2
内容摘要 管理的核心问题--效率,产生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与背离。对于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团体来说,要解决从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实现高效率,首先就要获取或创造出一定量与质的激励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安排一个完整的......
对公共财政的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02
对公共财政的理性思考 对公共财政的理性思考 对公共财政的理性思考近年来,公共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财政理论界将其视为我国财政体制根本性改革的关键,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也纷纷在公......
流行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3-06-10
流行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一种开发性的动态系统特别体现在词汇上,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查阅杂志、浏览网页,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现在较之前发生变化的词汇。“给力”这一词汇,作为2010年最火爆的流......
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8
" 【内容提要】教育属于私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这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至今这场讨论也未结束;本文对理论界各种不同观点做了梳理分析,得出了教育是“优效型公共物品”的结论;对教育这个物品的“定性”具有一定的现......
实证法学的新阐释与自然法观念陷阱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7-14
一、自然法观念批判与实证法学的源起无证是古典自然法理论,还是随着20世纪自然法的复兴而呈现的新康德主义和新经院主义的崭新形式,最终自然法的价值判断必归结于一些伦理概念或者蕴含于概念中的伦理命令.这些构成自然法观念轴心的伦理......
试论汉画中早期道教神蹻的多重阐释
发布时间:2023-01-14
论文摘要:汉画像中有许多表现道教升仙长生思想的图像,而神蹻也是常伴升仙者左右的神性物。神蹻是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是汉人不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的体现,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神蹯也是汉人忧患意识的焦点性......
论张艺谋电影文本的文化接受与阐释(1)
发布时间:2023-03-26
内容提要:张艺谋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而张艺谋电影文本的文化接受与阐释是对其进行揭秘的关键。作者认为,张艺谋电影文本在国际上的成功在于以西方审美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接受和阐释过程中,导演的文化观念......
新公共管理的现状-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公共部门的变革回应了几个相互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包括:职能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低效率;经济理论的变化;私营部门相关变化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力量的兴起;技术变化使得分权同时又能更好地控制全局成为可能。 行......
伦理的政治化定位—荀子思想主旨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 摘要:在儒家“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伦理政治理论建构中,荀子以其对伦理的政治化定位,而占据着这一理论建构的重要地位、荀子的思想主旨不是要建构形上的宇宙论、他理论的意图是,通过对人性的诘问,为政治控制提供人性根据;......
大学教育公共性的双视域分析及大学教育公共理性
发布时间:2022-12-26
一、公共性与大学教育公共性的内涵 哈贝马斯把公共性等同于公共领域,认为公共性本身就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
关于地方性高校公共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11-30
一、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实验室是学科发展的命脉。学科发展规律表明,学科发展与实力的消长,主要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变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变化主要依赖于实验室。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开展实验教学无......
论理性的有限性及其在公共生活中的调适
发布时间:2022-12-19
" 【论文关键词】理性;理性主义;有限理性;公共理性 【论文摘要】理性是人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人本身能力的有限性等客观原因决定了理性的有限性。理性的有限性给多元价值存在的公共生活实现一致行动带来了诸......
浅析个人主义与人的社会属性———预立指示制度的法理阐释
发布时间:2016-12-28
一、个人主义与预立指示制度的形成发展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萌芽而来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对物化劳动的绝对占有,它也体现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在无财产即无人格的生产方式下,人格一开始被遮蔽于财产权之内,以......
文学叙事研究意义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01
摘要: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的阴山山脉,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历史上曾经有匈奴、鲜卑、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阴山岩画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文通过搜集整理阴山岩画案例,从岩画所体现的图案、符号、动物图形、人物画像及其整体蕴含的象征意蕴并结合文学叙事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今后探索阴山岩画的文化价值。关键词:阴山岩画游牧神灵阴阳一、阴山岩画的研究.........
隐喻在政治沟通中的功能阐释
发布时间:2023-06-21
摘 要:从语言学理论角度对隐喻在政治沟通中的功能做多维分析,指出政治隐喻主要有框架功能、意识形态构建功能、劝谏功能、评价功能,并以例证方式阐释隐喻如何为政治服务,提出隐喻是国家领导者管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政治沟通工具。 ......
公共管理中公众参与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作为提升公共管理效能的关键环节,公众参与性是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为此,文章从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出发,然后对当前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如何加强公众参与公共管理从大力培养和增强社......
试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竞合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要:本文认为,理性的逐渐成熟是我国公共管理日益进步的重要动因。其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公共管理实践中逐渐由对立走向统一,为公共管理范式的良性嬗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试图从公共组织、公共政策、公管绩效管理等方面入......
谈“公共性”建构与公共艺术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 公共性 市民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辩证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国家与社会和社会各阶层之间权利关系不合理配置的反映,提出将公共艺术的核心从“公共性”复归为“艺术性”, 从而较好地解决我国公共艺术中......
公司治理的理性抉择——共同治理
发布时间:2013-12-14
一、“股东至上主义”在 中国 公司治理改革中的不适应性中国 经济 处于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旧的体制依旧发生作用,再加之知识经济 时代 大背景的冲击,使得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背景极其复杂。中国转轨经济的渐进性......
公共理性与执政党理性的应然建构
发布时间:2018-03-23
摘要:公共理性是以公正为理念,将公共利益目标置于优先地位,以公共协商为途径的现代公共生活所必需的价值理念与公共治理能力。执政党的组织属性、权力属性及其地位、职能决定了执政党应该超越政党理性的局限性而实现执政党理性的公共化,形成以公正为价值理念、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共协商为手段的公共理性。培养执政党成员德性、培育执政党意识、建构公共领域、加强法治建设、推进话语民主等是建构执政党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
集体行动的困境: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1)-传播学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2
摘 要:集体行动的困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社会 现象。西方学者根据生活世界的反映,建构了集体行动困境的 理论 模型,并作出了若干理论阐释。这种非合作博弈下的集体行动逻辑反映在公共事务管理现实中可能会出现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公共资......
论基础教育公共性的必然
发布时间:2022-10-24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主要是家庭的,还是社会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性假设,也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规和现实学校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目前国际教育的主要共识是学生既是社会的,同时也是家庭的,所以西方国家教育法规普遍对家庭和学校一......
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2-12-03
" 【内容提要】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起点,从知识和道德出发,这是教育的传统起点观,它们在生命之外寻找教育的基础,使人的发展丧失生命的根基。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但又......
试论语言交际中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23
提 要: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选择句式受到认知和语用因素制约,其主要表现在认知语境、认知效果、语用意图象似性以及语用现象语法化等方面。说话者选择的句式结构是一种具有最佳关联性的明示刺激,是对语言符号进行最优化配置,旨在传递说话......
王船山对位财与仁义关系的生存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10
摘要:王船山从天人关系的视域阐释了位财与仁义的关系:作为天地之心的人,是天地借以用来治理和使用万物的;作为人类生活重要现象的位财,是天地用来治理和使用人、也是人类实现自治的重要方式;作为人类德性的仁义,是天地一阴一阳之道及生生之德的呈现。二者关系可概括为:位者仁之藏,财者义之具;仁以守位,义以理财。基于“生生之谓易”的易学语境和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传统,船山从人类与万物“生成”和“存有”的存在论视.........
理论旅行与翻译延异——试论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延异与阐释
发布时间:2022-08-07
" 论文摘要: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总是受到一定意识形态的控制。在近代中国风行的西方思潮经过了“理论旅行”,即历史情景和空间地域的迁徙之后产生巨大延异.与其“母本”有所不同。本文以现代主义,人文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西方......
公共管理部门有效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17
它是公共管理的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严格地讲,公共危机事件管理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策略,危机事件管理中的策略运用应当采取权变的观点,针对不同的危机事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一切以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在一定......
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4
摘 要: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区域性公共问题急剧滋生起来,由此引发新型的治理形态———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打破行政区划的刚性桎梏,摒弃狭隘的行政......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发布时间:2023-02-06
摘要: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是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从而不断推进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法制化、制......
谈中国传统语文课程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16
"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 文化阐释 中国传统 文化逻辑 历史与现实 文化发展 实然状态 应然状态 论文摘要:探究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无论是就历史与现实中实然状态的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及语文课程在文化发展中曾扮演的角色与......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发布时间:2013-12-19
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指站在电影观赏者的角度,电影作品作为电影接受的客体所包蕴的,可供接受者了解、阐释、学习、借鉴的文化价值。换一个角度讲,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也可以指电影观赏者从电影作品中所能够了解到和阐释出的文化......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2-11-10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
川区藏族情歌的意象特点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23
摘 要:四川的藏族一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舞蹈独具特色。而他们的情歌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用歌唱表情达意,甚至倚歌择偶形成的重要载体,成为民族文化的特殊窗口。对川区藏族情歌中的众多表达意象进行总结分类和分析研究......
浅析强制阐释论的逻辑支点与批评策略
发布时间:2016-12-02
强制阐释论是张江近年来针对西方文论的总体特征和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构建所提出的一个理论主张。这一理论的提出, 在文论界掀起了重新审视西方文论、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和理论神话的浪潮, 同时也给实现文学理论的本体回归和建构中国文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