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市民社会”及其在《资本论》中的逻辑地位(二)

“市民社会”及其在《资本论》中的逻辑地位(二)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02:32:17
“市民社会”及其在《资本论》中的逻辑地位(二)
时间:2023-01-04 02:32:17     小编:

摘要:市民社会在马克思著作中具有两类四种含义,应基于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法把握不同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核心理念的“市民社会”,与所谓普世价值密切相关,它是马克思理论集中批判的对象。如果说马克思具有某种市民社会理论的话,也只能看成基于唯物史观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内在机理的理论。应从原则高度明确反对将两种性质的市民社会理论有意无意地混淆起来的做法。

关键词:市民社会;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阶级属性;空想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中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4-0028-06

(接2015第3期)

沈越教授将市民社会臆想为没有阶级属性的永恒的“中产阶级”社会,认为西方经济学、西方哲学等只是这种没有阶级属性的市民的意识形态,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应该不加批判地原原本本地“拿来”。他还试图通过个别德文词的辨析,一方面将苏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既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贴上“伪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另一方面把马克思理论整体性地改造成没有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实质上是有意识地将马克思理论与西方意识形态混为一谈。沈教授在所谓“一词一译”原则下对Bürger这个词及同类词的翻译,既不符合语言逻辑的要求,也没有任何文本依据,甚至与Bürger这个词的历史事实相违背。

二、《资本论》对“市民社会”的艺术批判

对于马克思来说,“市民社会”理论是否具有社会理想意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这一意义而言,与其说马克思有一种“市民社会”理论,毋宁说他有一种关于“市民社会”的批判理论。这种批判在《德法年鉴》时期便有过集中的阐明。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成员只有在政治意义上“才获得人的意义”或“表现为他的人的规定”。①而他们要真正上升到这样的政治存在,必须“通过不受限制的选举和被选举”②,基于历史发展的这种选举必然导致抽象的政治国家的解体,也意味着“市民社会”的解体。因此,在经过一场真正的革命之后,人民应该“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③。就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来看,马克思认为德国没有实现基于“市民社会”的政治解放的条件,如果不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就不可能摧毁德国的特有障碍。因此,德国应该直接推动英法等国“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④这是有助于推进全人类解放的“彻底的革命”⑤。德国之所以有可能首先实现这种“人的解放”⑥,是因为德国形成了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⑦,即无产阶级,它要求否定私有财产。这一时期,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追求,正是基于对“市民社会”的历史局限的认识。在他看来,“市民社会”体现的正是“犹太人精神”,这种精神也就是商品拜物教和金钱拜物教。而政治解放对市民生活本身没有加以批判、变革,仍然“把需要、劳动、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利等领域看作自己持续存在的基础,看作无须进一步论证的前提,从而看作自己的自然基础”。⑧他希望人成为“现实的类存在物”⑨,即现实的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⑩,从而使个人固有的力量直接成为社会力量。

应当承认,马克思这时的思想还有某些不成熟的地方,例如,他尽管认识到“市民社会”自身的局限,并认识到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却仍然把完成了的“政治国家”,看成“人的同自己的物质生活相对立的类生活”{11},并且把政治国家的生活看成“人的意义”或“人的规定”。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12}。如果把“市民社会”中的个人看成私有者的符号的话,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依然是一贯的,但是,使用“类生活”“人的规定”这类术语,还是不很恰当的。尽管如此,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立场却是始终一贯的,与晚期相比,马克思早期甚至表现出更为激进的色彩。在1850年的“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以及随后发表的《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把这里关于德国的人的解放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不断革命”思想。不过,由于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时期便初步确立了唯物史观立场,因此,理论上能够保持逻辑一致性。因而德国的人的解放被确立在“高卢雄鸡”的高鸣前提下,或者是工人阶级被推到英国的领导地位的情况下。可见,德国的人的解放、俄国的卡夫丁峡谷问题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具有理论的一致性。

对“市民社会”的系统而深入的批判,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得到集中体现的。从理论层面看,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也就是对以往政治经济学中蕴涵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的批判,因而这种批判同时也就是对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以往的政治经济学包括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它们总是“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形式”{13},或者“把资本看作永恒的和自然的生产方式……竭力为资本辩护”{14}。他们像神学家一样,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天然的”“自然规律”或“永恒规律”。{15}除了主观的感情因素之外,这种“一切经济学家的通病”{16}与他们理论上的种种错误认识是分不开的。他们首先把特定的社会关系归结为物的自然属性,“从而使物神秘化”{17}。按照李嘉图等对资本的定义,资本被当成生产工具,“资本被理解为物,而没有被理解为关系”。{18}他们“把资本的使用价值存在方式――劳动资料――本身说成是资本”{19}。总之,正像马克思指出的,“把表现在物中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作这些物本身的物质自然属性,这是……打开随便一本优秀的经济学指南时一眼就可以看到的一种颠倒”。{20}在他们那里,“资本、价值、物作为商品的经济规定、劳动在货币中获得的社会形式,都“表现为物的属性”{21}。而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也“被用来为资本辩护”,资本被说成“一般劳动过程的要素、生产的要素”{22}。基于这种生产要素理论,“资本的一切部分都在同样程度上带来利润”这种幻觉,便被看成合理的,就连李嘉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赞成这种幻觉的。{23}以往的政治经济学的另一特征,就是把资本主义生产与简单商品生产混为一谈。马克思指出:“经济学辩护士……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所产生的简单关系,从而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24}麦克库洛赫就是这样的辩护士,他把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看成是提供直接使用价值的简单生产”。{25}巴师夏等和谐论者也把经济关系看成“简单交换的关系”{26}。他们借助于极廉价的抽象,以证明个人所处的经济关系“只不过是简单流通的关系”{27}。他们甚至把劳动力的买卖过程孤立起来,“抓住它的形式上的特点”,以证明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无非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自由平等关系。{28}萨伊同样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作简单商品生产,从而“抽掉了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因而“抽掉由它们所产生的各种矛盾”。{29}事实上,就客观方面而言,这种混淆并不限于“辩护士们”,从简单劳动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30},可以说是那时政治经济学的通行的观念。亚当・斯密在阐述交换价值时,也是“把不发达的交换价值形式硬当作最适当的交换价值形式”{31}。他经常“在这里或那里把资本主义生产和直接生产者的生产混为一谈”{32}。其他一些政治经济学家、法哲学家等,也都喜欢把资本主义生产与简单商品生产混为一谈,“因而也喜欢把对资本主义占有形式的任何侵犯说成是对任何一种以劳动为基础的所有制的侵犯,甚至说成是对一切所有制的侵犯”;这是因为,“从洛克到李嘉图的一般法律观念都是小资产阶级所有制观念”。{33}因此,就连李嘉图,也把基于简单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供求一致,“看作为使资本以纯粹形态出现而设想出来的资本的前提”,至于怎样从价值的生产、交换过渡到资本的占有,他却“不感兴趣”。{34}他著作中的渔夫和猎人的关系,正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斯密教条”可以说是这些错误认识的集中体现。首先,亚当・斯密对“价值”给出了双重定义,既把它看成商品生产的劳动费用,又把它看成商品能够购买的“劳动”。在此基础上,商品价值一方面可以分解为利润、地租、工资,另一方面又反过来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看成生产要素的产物,把特定社会关系与生产要素的物性联系在一起,从而把商品价值看成利润、地租、工资加总的结果。他还从这样加总的构成价值出发,通过劳动还原,认定全社会的商品总价值等于总收入,这样,不变资本便不存在了。价值的双重定义暗含的是简单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相等同,因为在简单商品生产及其交换的条件下,商品价值与独立生产者的“工资”才会是一致的。这种等同必然进一步引起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所形成价值的混淆。商品价值与构成价值的同一,则把商品价值与成本价格混为一谈,并且把生产要素看成收入的源泉。不变资本的“还原”及其取消则使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差异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从而强化了商品价值与成本价格的混同。这就使“任何科学的解释简直是不可能的”{35}。所有这些错误认识,从意识形态立场来看,就是要突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合理性,使之合乎“自由、平等、所有权”三位一体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时把自由竞争、供求一致、自利利人的生产关系,看成内在和谐的生产关系,它不会有矛盾,也不会有危机,因而必然是永恒的。斯密教条中的构成价值不但开了要素价值论的先河,三位一体的公式还隐含把工资当作商品的价值尺度的思想,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决定商品价值的恶性循环。这是“资本计量问题”的源头所在。对于斯密教条的错误及其根源,马克思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谈到价值的双重定义时指出:斯密的双重决定,隐含着“某种更为深刻的基础”“劳动的价值和劳动产品的价值相等”,事实上是“假设一切劳动者都是商品生产者,不只生产商品,而且也售卖它们”;斯密的双重定义模糊地反映了简单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而李嘉图“没有觉察到这个更深刻的基础,没有……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也没有解决这个矛盾”。{36}他强调:李嘉图甚至对简单交换规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从来没有……预感”{37}。马克思又指出:以要素为收入的源泉,“以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外表上表现出来的存在,它同潜在的联系以及中介环节是分离的”“这是一种没有想象力的虚构方式,是庸人的宗教”“实际上只是用政治经济学的语言翻译了受资本主义束缚的资本主义生产者的观念、动机等”。{38}这段话虽然是针对萨伊等庸俗经济学家的,而对斯密教条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适用的。我们应该承认,萨伊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斯密教条中的庸俗思想,因而马克思认定庸俗经济学是“亚当・斯密创始的”{39},认为斯密教条事实上“为庸俗经济学大开了方便之门”{40}。对于斯密教条的深远影响,马克思也有充分的认识。他指出:不仅庸俗经济学受到教条的影响,就是李嘉图,不但接受了总价值等于总收入和全部积累可以归结为工资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斯密关于商品价格由工资+剩余价值或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组成的理论。”{41}他强调:斯密教条及其构成价值“在今天仍然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石”{42},“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正统信条”{43},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最牢固的公认的常识,甚至是一个永恒真理”{44}。这里需要顺便指出的是,由于斯密教条集中体现了以往政治经济学的各种错误,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了《资本论》最具体的批判对象。《资本论》第一卷针对着两种价值定义等同的深层根源,即简单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混淆。第二卷特别是两大部类交换的理论,着重解决了不变资本如何存在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斯密关于劳动还原的思想,“完全是用无限的进程来聊以自慰的随意设想”{45},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而全部社会资本由预付可变资本构成的情况,只是“在资本积累、资本新形成时,情况确实是这样”{46}。不变资本如何存在的说明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确立,解决了使一切科学的叙述都成为“不可能”的一个关键难题,因而为第三卷奠定了非常牢固的基础。第三卷则解决了商品价值与成本价格混同的问题。

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中,错误认识与意识形态立场起到了相互加强的作用。把资本看成一般劳动过程的必要要素,资本也就获得了某种永恒性,雇佣劳动抽去了特殊的时代性质之后,必然成为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人的活动方式。反过来,把资本主义生产看成永恒的生产方式,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些错误认识。此外,这些错误与经验主义哲学及其方法密切相关。由于洛克的经验哲学“成了以后整个英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观念的基础”{47},英国的政治经济学体现着那种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基于这种思维方法,事物的一般即同一性质是这样得出来的,即“把与一切生产过程的特殊差别相区别的它们的共同东西固定下来”{48},因此,所谓经验实证的研究,也就是从各具特性的同类事物中,概括出抽象共同点,把它当成“一般规律”。这样,虽然能够知道不同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49}对此,马克思指出:“在政治经济学中,不用脑子的传统比其他任何一门科学中都更加顽固”{50};对斯密等经济学者来说,理解各种经济关系的形式区别所必要的理论认识力的缺乏是一个通例,“他们都是粗略地抓住现成的经验材料,只对这些材料感兴趣”。{51}因此之故,斯密对剩余价值与生产价格的矛盾,连一点模糊的感觉也没有,对货币也没有正确理解的能力。马克思强调:如果把物质生产仅仅作为一般范畴来考察,而不是“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一切都是由于‘文明’的空话而说的”。{52}这里所说的空话,是就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征而言的。

从经验材料中抓住抽象“一般”的共性、“统一性”,把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看成永恒生产方式的做法,“正是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53}这种思维方式“直接把现象形式当作一般规律的证明或说明来理解,但完全没有把它说明”,因而,这种抽象“是形式上的,本身是虚假的”。{54}这种错误往往使李嘉图等人首先把资本主义生产条件当作已知的前提或“自然形式”,然后“跳过必要的中介环节,企图直接证明各种经济范畴相互一致”。{55}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它的分析方法的必然结果”,因而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和理解必须从这一方法开始”。{56}马克思还就此断言,他们不可能把握价值规律的形式转化,并以此说明现实的、表面的矛盾。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不但使以往的政治经济学家不可能区分剩余价值一般与其特殊的社会形式,还使他们陷于恶性循环论证无力自拔。斯密为了说明分工,“就假定有了交换”;而为了要有东西可交换,“又假定有了分工”。{57}对于资本主义理论家及其实践的资本家来说,他们只限于从有机生命体的现象层面的循环运动理解事物,在他们看来,“商品价格决定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反过来,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又决定商品的价格”。{58}这是“不断地在循环论证里兜圈子”{59}。他们关于“不变的”价值尺度的困惑,也是由这种“肤浅的论述方法”{60}引起的。在马克思看来,撇开商品的价值决定,想要在循环论证中寻找一种外在的“不变的”价值尺度,是一种“化圆为方问题”{61}。当然,相对于庸俗经济学家来说,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还是显得深刻一些,他们在认识现象的同时,还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更为本质的关系,尽管他们不能通过内在规律的变化逻辑一致地说明种种矛盾。然而,这种深刻性往往又是不自觉的。亚当・斯密“反映大工业的史前时期”{62}。因而能从他的老师亚当・弗格森等人那里吸收关于分工、交换等的思想。也就是说,斯密、李嘉图等人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的生产关系的分析,更多是从早期思想家那里继承来的,而早期思想家关于早期资本主义生产的认识,是对早期市民社会带着简单商品生产形式的很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抽象概括。正因为这样,在斯密那里,无论是价值定义,还是商品的价值决定,都以双重规定的形式表现为赤裸裸的矛盾。他有时“迂腐幼稚”地简单重复前人的思想,把商品生产当成简单商品生产;有时又“抛弃了这个幻想”。{63}就连李嘉图,也没有明确两种商品生产的内在关系和根本区别,从而试图把它们统一到虚构的规律中。当然,如果说古典经济学家不能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说明的话,那么,庸俗经济学家则完全失去了历史的眼光,只是“以最浅薄的形式说明现象”“把它所不理解的一切都用竞争来解释”。{64}他们“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只限于把资产阶级生产当事人……陈腐而自负的看法加以系统化,赋予学究气味,并且,宣布为永恒的真理”。{65}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及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在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中得到体现。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者特别是法国的社会主义者,其错误就在于,他们想要证明,社会主义就是实现法国革命所传播的“资产阶级的理想”,并竭力证明价值概念“在其最适当的形式上”“是普遍自由和平等的制度”,只是“被货币、资本等等歪曲了”。{66}布雷、艾德门兹等或多或少具有这种思想,蒲鲁东主义则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蒲鲁东把商品生产形式看成永恒的,从中提取“永恒公平的理想”,并反过来要求用“永恒观念”改造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67}他不但不理解资本、利息是如何从价值规律中产生出来的,试图在保留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的基础上消除货币、资本和利息,使资本主义生产转化为独立个体的简单商品生产。从思维方法看,蒲鲁东也像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那样,根据物的属性理解特定的社会关系,把剩余劳动看成“一切劳动”提供的余额,看成“一切劳动的神秘属性”。{68}他还“用适应于简单商品交换的所有权关系或法的关系作为尺度,来衡量交换价值的更高发展阶段上的所有权关系和法的关系”。{69}他又把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归结为……简单交换,归结为简单流通的要素”{70};还“喜欢带上一些虚假的形而上学的资料来掌握基本观念”,“把一定的社会形式称为主观的东西,而把主观的抽象称为社会”{71}。即把雇佣劳动等当成主观的现象,把抽象的人看成真正的社会存在。他还臆想了一个“作为人的社会”{72}。蒲鲁东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地方,就是把形而上学思维与黑格尔的抽象思辨的辩证法结合起来,试图用正题、反题、合题的形式建立起形而上学性的概念和范畴的观念秩序,且把这种不伦不类的思维方法运用于经济学分析。基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蒲鲁东把高度抽象的独立生产者、同质劳动、等价交换看成“构成价值”的必然结论,他不顾供求关系被取消的后果,把按比例生产看成价值规律的条件。他还陷于斯密教条,把商品价值和用“劳动价值”(工资)衡量的商品费用混为一谈。而另一方面,他又脱离商品生产的历史运动,概念先行,运用“永恒的理性”和他所理解的辩证法,抽象地考察概念的运动和联系,给经济学家的范畴“编一下次序”{73},进而把现实看成“原理和范畴的化身”{74},用一些范畴消除事物坏的方面,保留其好的方面。这样,蒲鲁东既背离唯物史观,又“背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75}。

通过《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古典经济学家或蒲鲁东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把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历史性质和社会关系,看成生产资料或没有时代差异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的物的属性,同时把资本主义生产与简单商品生产混为一谈。前者意在把资本主义生产当成永恒的合乎自然的生产;后者旨在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是基于自由、平等、所有权的合理的生产关系,并以此否定生产过剩和危机的可能性。而庸俗经济学家则进一步把利润、利息、地租直接看成生产要素的“果实”,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观念直接“论证”为永恒的真理。对这些错误认识以及其中隐含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正是《资本论》的主题所在。相比之下,揭示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反而是第二位的。在《资本论》手稿中,“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主题似乎表达得比《资本论》本身更为充分,因为这种批判是以直接论战的方式进行的,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误读”和曲解的;而对于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被掩盖的问题,马克思直截了当地说到这个问题仅有一个场合,即“剩余价值理论”的附录部分。这一方面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他指出:和以前各种形式相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生产的”{76}。它是“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并使劳动变为社会劳动的必然形式”,当然,这是“历史上必要的”。{77}马克思不但肯定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作财富生产最有利的方式是正确的,他甚至强调,人类社会最终实现个性的高度发展,只有通过一个以个人为牺牲的历史过程才能获得,即“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78}。也就是说,对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而言,“多数人和整个阶级”的牺牲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必要性,或者说“这种对立的形式是必须经过的”。{79}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看来,只要阐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实现的,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也就合乎逻辑地得到揭示,而这种阐明首先是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需要的。

马克思对以往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蒲鲁东主义的批判,是与关于粗陋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思想批判与思维方法批判的结合,在《资本论》定稿中有充分的体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和“导言”则是最为集中地显示了这种批判的特色。这种批判表现为一种隐含批判的“建构”性形式,即通过以辩证法为内核的科学实证主义方法的运用,阐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形式转化(自我实现),充分论证“自由、平等、所有权”三位一体这样的抽象的“市民社会”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虚假的表面。整个理论逻辑的核心就在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具有“可变”性质,能生产出超过自身价值的商品价值;由于劳动力商品的这种“可变”性质,资本可区分为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并引申出资本有机构成的范畴。在这些核心规定的基础上,马克思依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解答了价值规律与各种表面现象的关系问题。在这一解答过程中,最困难是第一篇“商品和货币”部分,它以“唯心”的形式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基本的范畴和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在这里展现的是一幅自由、平等、所有权、自利利人的美好景象,通行的是纯粹的价值规律。总之,这里是抽象意义的“市民社会”,这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即具体的市民社会的“唯心”表达,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想图景。但是,这种理想状态是不能现实地保存的,自由竞争必然使独立生产者分化为资本和雇佣劳动。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基于个人独立生产的社会分工就可能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分工。由于这种转化必然引起劳动的片面化,分工协作引起的劳动“结合”便成为“一种同工人对立的外在的、统治工人并控制工人的力量”,成为“资本本身的力量和存在形式”。{80}这样,自由、平等的分工、交换以及整个价值规律,便转化为劳动的强制和剩余价值的占有。此外,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存在,资本的自由和竞争必然引起价值规律的进一步变化,商品价值因此转化为生产价格,各生产要素在表面上成为收入的源泉。对此,马克思告诉我们:只要在劳动力商品、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的基础上理解了剩余价值和利润、平均利润的关系,把握剩余价值与利润不一致的现象,“是十分简单的”,否则,就比“化圆为方问题更困难得多”。{81}至此,通过辩证的逻辑必然和价值规律的“自我实现”,马克思初步完成了对以往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这还停留于思维方法与核心思想的批判,更为具体的批判需要“六册计划”的完成)。这种逻辑必然的揭示,也就是经济学层面对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市民社会”的“艺术的”批判。在这里,所有的范畴都是与特定的研究对象即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紧密相关的,范畴的形而上学规定及其思辨性运用受到排除。例如,第一篇中的商品,它作为商品生产的某个“一般的”规定,决不表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抽象共同性,而是1857年英国社会中存在的简单商品,它虽然具有简单商品的形式,却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元素形式,它的性质和交换比例都从属于1857年英国经济所特有的历史性质。{82}再如社会劳动,李嘉图已经指出:劳动一方面“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被确定为商品价值的尺度。{83}但马克思并不认为李嘉图在这里真正具有了劳动二重性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李嘉图只是在抽象意义上对两者作出了区分,却没有对应特定历史时代的研究对象,研究“劳动作为价值实体所采取的一定形式”{84},也就是没有理解价值的质的规定。依照马克思的思维方法,社会劳动(抽象劳动)必须是特定的发达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存在的规定,它既是部门的平均劳动,又把这种平均劳动确立在全社会各种商品生产的供求均衡(社会必要劳动Ⅱ)的前提上,它还是发达分工和生产中劳动简单化趋势的反映。这种社会劳动一方面是特定的现实生产的抽象反映,另一方面构成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因此,价值这一范畴就质的方面而言,同样不具有超历史的规定,它是特定历史性质的范畴。因此,“价值概念完全属于现代经济学,因为它是资本本身的和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最抽象的表现”。{85}可以说,正是对1857年英国的发达资本主义生产的科学解剖,马克思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则贯彻到了每一个环节,彻底消除了每一个范畴的抽象神秘性,并消除了生产者的观念及相应概念把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当作物的属性的浅陋成见。 我们再看看马克思如何看待抽象的“市民社会”与作为具体总体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指出:全部产品至少大部分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即广泛分工和交换的现实存在,“只有在一种十分特殊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才会产生”{86};价值由纯粹的劳动时间决定,这只能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两个阶级分离的基础上发生”{87};一切交换者之间的自由、平等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表面现象而且是骗人的表面现象”{88};用“市民社会”的关系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是不明白或不承认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89};被一些人称为市民关系的东西“是以资本为基础的……是必然的假象”{90};简单交换表现出来的劳动者所有权“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假象产生的错觉”{91};经济学家把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权说成资产阶级社会的基本前提,恰恰相反,这种所有权“是资产阶级社会即发达的交换价值社会的历史产物”{92};“市民社会”的那种关系“要有另外的更为复杂的并且同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或多或少发生冲突的生产关系……作为前提”{93};简单的经济关系是纯粹的抽象,它“以各种最深刻的对立为媒介”{94};在资产阶级社会,现实的形态和观念的形态之间必然存在区别,观念的表现只是从现实本身投射出来的映像,因此,认为基于私有权、自由、平等的交换价值不会转化为资本和雇佣劳动,“是一种虔诚而愚蠢的愿望”{95}。马克思还批评巴师夏、凯里、蒲鲁东等人:把自由、平等和以“劳动”为基础的所有制王国当作他们的真理,或者把它同较发展的、充满对立的生产关系混为一谈,或者把它同资本主义现实简单对立起来;这些人不清楚一种可怕的结果,正是等价交换规律及其美妙原则的伴生物。{96}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扬弃了……孤立的、独立的生产和商品所有者的交换或等价交换”{97},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中,它们至多保持漫画式的存在。

我们之所以要在这里把马克思这方面的真实思想罗列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沈教授紧紧抓住“市民社会”这个词和所谓“一词一译”的原则,完全不承认马克思具有这些思想。他曾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篇中“曾在数十处使用市民社会及其相关的市民用语”,“这些市民用语都指一般商品经济关系,而不包含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里的商品货币不包含半点资本因素”。{98}在他看来,基于商品经济的“市民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是毫不相关的。他不认同马克思关于发达交换关系产生于资本生产的基础上、以资本为前提的思想,不理解市民社会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前提与资本主义发展产物的内在联系,片面强调“资本主义的形成……还必须以市民社会的自由平等关系的普遍化作为其制度前提”。{99}沈教授还把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唯心”表达的“市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本源性存在形式混为一谈,臆造一种“中产阶级”(这种体现自由、平等、所有权的“中产阶级”不同于当代以白领为主的中产阶级)充当资本主义社会中虚幻的“市民社会”的具体存在形式,想要以此证明“市民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假象或错觉。对此,马克思只能回答说:“独立劳动的所有者彼此交换的状况是存在的,但这种状态不是资本本身已经得到发展的状态,因而这种状态到处都因资本的发展而被消灭”。{100}

基于上述认识,沈教授认定马克思并不认为古典经济学(延伸为西方经济学、西方哲学)具有资产阶级性质,不包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因素。对此,马克思的真实看法如何呢?马克思指出:李嘉图“是大工业的经济学家”,他通过提倡自由贸易的方式“为了资本而同土地所有权作斗争”。{101}他又指出:李嘉图暴露出“粗俗的资产阶级性质”{102},因为他把劳动者看成高贵阶层组成社会的“杂费”;斯密是“露骨粗鲁的资产者爆发户的解释者”{103}。结合李嘉图等把资本主义生产看成永恒形式、绝对形式、自然形式等思想,这种判定是难以通过极个别的“词”的辨析加以否定得了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科学实证主义方法是以辩证法为内核的。因此,他用批判的思维剖析特定的有机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用批判思维对待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基于这种思维方法,他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待一切,对任何事物都不会简单否弃,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把它转化为自身理论的合理环节。对于“政治解放”和“市民社会”,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便呈现出鲜明的批判立场,但是,他同样一开始就承认,“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它是(通向)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104}。事实上,很难说马克思具有一种建构性的市民社会理论,他坚决否定“市民社会”原则成为现实的具体存在形式的可能性,只是把它看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虚幻反映。然而,就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具体形式的市民社会而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环节,马克思确实基于唯物史观和独特的思维方法,揭示了它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论证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把握具体的市民社会的有效工具。就此而言,说马克思有一种市民社会理论,似乎也有些道理,但一定要把它和西方近现代流行的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市民社会理论区分开来,否则,便可能像沈教授那样,把马克思理论与西方意识形态混为一谈。同样,对以往政治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其中隐含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念的批判,也应该用批判继承的眼光来看待,因为对这些因素的批判,不等于对以往政治经济学及其方法简单加以排斥,应该秉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特定历史条件,辩证地审视它存在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外,正因为《资本论》体现着以辩证法为内核的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它兼具批判和建构两方面职能。它通过批判消除了“斯密教条”的原罪,才能以崭新的思维方法超越以往的全部政治经济学,为人们提供一种分析市场关系的新的经济学发展思路。

(未完待续)

注释:

①②④⑤⑥⑦⑧⑨{10}{11}{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第150页、第207页、第210页、第214页、第213页、第188页、第179页、第189页、第172页、第174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及其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2-08-22
〔摘要〕 本文在阐述我国户籍制度形成及其变迁的基础上,对我国户籍制度变迁所反映出来的内部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变革户籍制度改革的内部逻辑才能推进我国户籍制度变革的论断。 〔关键词〕 户籍;户籍制度;内在逻辑 我国......
试析逻辑及其在知识研究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07-30
知识是智能行为的核心,以显性形式体现的获取知识、知识加工以及利用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是人和其它动物的区别。任何对智能行为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的或者是经验上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知识科学,主要研究知识的基本形式以及......
文化资本对农民工群体社会地位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7
【摘 要】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而通过教育机制,文化资本在实现其再生产过程的同时又复制着其层级结构。中国几十年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市民在文化资......
社会审计主体地位及其实现
发布时间:2023-04-25
一、实质主体一注册 会计 师 验证 企业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程度是 社会 审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职能。财务报告使用者之所以能放心地运用审计报告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程度作出判断,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审计报告具有权威性,其二是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2023-01-20
" 论文关 键 词 中国 社会主义 历史逻辑 论文内容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于毛泽东,奠基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证明: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逻辑的必然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要】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开始到如今,短短3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无市场经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两重天地。市场经济何以有如此魔力,能让岌岌可危的中......
浅析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2-12-24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指导下不断推进的,同时又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中不断概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形成新的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形成理论化、体系化的重要成果,......
试论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发布时间:2023-02-11
编者按:功能既是语言得以形成的要素,又是其得以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十分重要。然而,本刊最近收到的功能语言学的稿件却不多。陈勇从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出发,研究语篇分析。虽然这与国内语篇分析主流有别,但其中的真知灼见处......
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及其逻辑悖论
发布时间:2023-07-09
英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政治学说对当今西方政治学理论领域和制度设计仍然具有公认的重大影响力。洛克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财产权”。洛克甚至将人的生命和自由亦视为人的不可侵犯之财产,并认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首要目的”......
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定位(1)
发布时间:2013-12-17
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必须探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其宫会计理论研究得以继续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得以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重要力量。逻辑起点的择定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
熊十力“体用不二”本心论哲学的逻辑建构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现代新儒家之一的熊十力创造了以“体用不二”本心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通过科玄之辨,明示哲学为究体之学,且破立结合,通过批驳西学、道家和大乘空有二宗,最终构建起“体用不二”本心论这一哲学本体论。这样熊氏就会通中外......
逻辑词:心理学中的联想及其在语言中的标志
发布时间:2023-02-28
摘 要: 联系在心理学中表现为联想,在语言中表现为逻辑词,它们是内隐和外显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本文首先回顾了联想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其次详细解释了十一种常见的联想和逻辑词的类别,并以文本为例分析了联想及其语言逻辑词;最后阐释......
资本逻辑产生的根源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07
资本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追求自身增值的剩余劳动价值,它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资本也是具有二重性的,资本作为剩余的劳动价值,表现的是一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市场上表现为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而在生产中表现的是资......
文化二义性:民歌及其话语的社会诗性
发布时间:2023-01-24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歌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走出了农村,山民走出了大山,牧民走出了草原。在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下,他们脱下了传统服装,穿上了现代西装。他们不再在乡村......
社会资本及其测量的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12-12
一、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一)社会资本理论的源起社会资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在经济学方面,主要是洛瑞、波拉思以及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社会学方面,以格兰诺维特为代表的关于强关系、弱关系在个人求职中的作用的探索性研究对社会资本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经济学方面的源起。“资本”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研究领域,是经济学的核心术语,指以交换媒介为体现形式的价值载体,是一切能够带来收入.........
论述逻辑思维能力在会议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28
逻辑思维是指借助于观察、比较、推理、归纳、演绎、判断等形式进行认知,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以严谨的思维、清晰的辨别、充分的论据、准确的表达、严密的论证、娴熟的沟通技巧得出令人信服的......
论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3-04-05
通常意义上的辩证法和形式逻辑都源自于古希腊哲学。一经产生,它们便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两千余年来的重要范畴。迄今为止,它们也是人类两种最重要的逻辑形式。所以长期以来,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也成为许多哲学家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基本原则。正是在此原则的指导下,邓小平能够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明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确定时代的发展任务,开启改革开放的新篇章;生成性思维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运思模式,......
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发布时间:2022-12-11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新兴的高新技术,引起了我国科技界的一次革命,在地理学中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更是地理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简要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并对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本次加速折旧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其逻辑
发布时间:2023-02-25
要正确理解本次加速折旧政策的真正意义,就必须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加速折旧政策出台的背景 这一政策还起到延期企业纳税的作用并缓解短期的资金链压力。目前中国企业利润率下滑,资金成本过高,开支动力不足,资金压力较大......
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
发布时间:2023-07-02
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 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 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 1 现代逻辑常被人们追溯到她的奠基人Frege (Lebniz是先驱者的地位);接着谈现代逻辑,人们会自然地......
资本法益:商法学的逻辑起点
发布时间:2023-04-27
摘要:商法学逻辑起点的确立是商法学实质性独立的标志。对不同国家商法学说的吸收,我国商法学界有企业主体说、市场交易说、营业二元说等三种代表性学说。结合逻辑起点特征的分析,反思这三种学说的优势和不足,资本法益凭借其独有的......
逻辑学论文:浅论离散数学中数理逻辑与集合论的数学本质
发布时间:2023-03-12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逻辑学论文:浅论离散数学中数理逻辑与集合论的数学本质,希望帮助您提供很多想法。 离散数学本质上是一门数学课程,是学生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这门学科体系虽然很庞大,但大致可......
逻辑在中国振兴的基本途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20
逻辑思想的发源地主要有二个:古代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但是,古代中国和古印度的逻辑思想没有能够获得持续的发展,后来都衰落了。只有古希腊的逻辑思想获得了长期、持续的发展,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更是产生了光耀世界的现代逻辑。......
浅析农业在经济转型中的逻辑前提及其作用
发布时间:2014-01-09
【摘要】 就经济转型来说,无论是内在的结构还是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都具有不同于生物学的特点;就中国经济结构的背景和特点而言,农业的发展在经济转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与地位,既是转型的前提也是转型的基础。 【关键词】 农业 济转......
探析逻辑在中国振兴的基本途径
发布时间:2022-11-01
逻辑思想的发源地主要有三个:古代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但是,古代中国和古印度的逻辑思想没有能够获得持续的发展,后来都衰落了。只有古希腊的逻辑思想获得了长期、持续的发展,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更是产生了光耀世界的现代逻......
浅谈道德资本内涵及其社会作用
发布时间:2023-06-24
摘要:近年来关于道德资本的研究在学界掀起一片轩然大波,不同学者都有其独到的见解,本文在不同的观点的碰撞中梳理论点,有助于推动道德资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道德资本;道德资本化;资本道德化;作用 道德资本是近年......
论无形财产权的体系及其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和归属
发布时间:2023-01-29
论无形财产权的体系及其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和归属 论无形财产权的体系及其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和归属 论无形财产权的体系及其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和归属 [摘 要]无形财产权制度的产生远远落后于有形财产权......
思维背后的站位逻辑
发布时间:2019-12-30
思维有其固有的站位逻辑,但常被人忽视,所有我们能够常常看到一些人在一些观点上的对立,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站位不同所致。例如,人有三种属性,国家公职人员、法人、自然人。站在国家公职人员的角度,国家的体系得以良好的运转是一切考虑问题的基点,要了解国家的含义,国家和国民的关系等等才能处理好行政的工作;法人则是一个机构的责任人,他要考虑的问题的基点是在机构遵守国家法令的前提下机构更好地生存下去。例如企业.........
研究分析《资本论》中“二重性”图式及其理论张力
发布时间:2023-06-30
以往人们在研究《资本论》中二重性思想时,没有将其看作一个完整的图式,往往只是进行片断式切割,这种切割产生了许多的弊病,它无法真正把握二重性思想的理论张力,更不利于对《资本论》的研究。在资本的生产领域,通过对劳动、商品、资本二重性解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我们构建了二重性的原初图式;在资本的流通领域,通过对经济空间的生产二重性探究,马克思构建了二重性的新图式,而生产领域中的原初图式和流通领域中的新.........
管理会计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2-12-26
一、 前言 18世纪中期开启的英国工业革命,由物质能源转化形成的机械动力开始取代传统的人力和畜力,工厂生产取代家庭和手工作坊生产。利用价值尺度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工厂生产经营商品所耗资源价值量的会计成本会计由此产生。......
人事档案管理在社会中的地位
发布时间:2023-02-23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发展创新驱动要依靠人才,而档案管理是体现人才价值的一个侧影,无论是机关还是企业都离不开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档案管理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建设形成的因果、依存和互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加强和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深化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推动企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人事档案.........
浅议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
发布时间:2013-12-19
浅议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 浅议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 浅议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 【内容提要】在《物权法草案》广征民意之际,本文试图从一独特视角——物权逻辑表达作者对未来物权......
分析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
发布时间:2014-04-08
写一篇论文都要花好长时间去准备,不像写作文一样,挥手就来,想写好一篇论文,首先材料就得准备好,准备好了思绪,有了材料,很快就会拈手.........
逻辑学论文:浅议Seminar教学模式在逻辑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12-02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逻辑学论文:浅议Seminar教学模式在逻辑学教学中的应用,欢迎阅览!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追求有效推理与论证的规则及其标准的学问。作为训练进行正确思维与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3-01-27
【摘 要】基础测绘是数字城市框架和核心的基础系统工程,基础测绘为数字城市提供基础数据集,本文叙述了基础测绘和数字城市的重要作用,并叙述了基础测绘与数字成熟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提出构建数字空间数据基础框架,为建立数字城市服......
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量词
发布时间:2023-01-08
了解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我们要会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
再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1)
发布时间:2022-11-09
[摘要]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切入点,是把握会计理论整体结构的关键,然而逻辑起点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研究与争论的热点。在逻辑起点研究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环境......
浅析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20
摘要:教育目的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的起始点,许多的教育问题的产生都与教育目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面临着人和社会的需求孰轻孰重的矛盾,但人依托着社会,社会以人为基础,无论是把社会还是把个人孤......
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综述
发布时间:2016-11-14
一、会计逻辑起点的内涵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体系推理的基础,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本源的一个理论范畴,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必须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
历史维度中“市民社会”概念的研究路径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2-07-26
摘要:“市民社会”是早期马克思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解决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的切入点,是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关键。但长期以来,这一概念被有意无意忽视,或者直接被“资本主义”取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望月清司以文本为原点,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得出“市民社会”概念是串起马克思关于“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认识,是理解和预测“社会主义”―“共产主.........
有效政府的基本逻辑
发布时间:2023-05-18
" 内容提要:有效政府对于可持续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政府不仅是技术上有效的政府,而且还应该是具有配置效率、制度效率和动态效率的政府。有效政府需要一个适当的制度平台,该平台提供了持久的、良好的激励。该制度平台的构件是多......
社会组织在经济法中的地位: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11-11
〔摘要〕产生于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现实困境的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自律、公共服务、干预和治理的功能期待。我国经济法文本中有关社会组织的条文体现了“强政府―弱社会”治理模式下的立法路径依赖。应当积极扭转政府主导的思维惯性,以进一步市场化和政府简政放权为基本思路,通过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和培育、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拓宽其与政府之间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在市场.........
佩雷尔曼的“准逻辑”论证及其结构重建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28
在《新修辞学》([14])中,佩雷尔曼(C. Perelman)通过重构听众所接受的常理(commonplaces),在当代论证理论界首次提出了一个包括关联论证和分离论证两大类共计90 余种论证的论证技术系统,并在后来的《修辞学王国》([13])中对该系统作了......
韩国《资本市场法》的修订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11
【关键词】韩国资本市场法;替代交易系统(ATS);交易所许可制;中央对手方清算制度(CCP);刺激投资银行发展之方案 一、修订背景 2003年3月,韩国政府为了正确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建设顺应市场发展之规律的规制体系,公布了将......
小议民法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地位
发布时间:2016-09-20
一、民法与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渊源 ( 一) 民法的发展渊源 民法一词来源于公元前8 世纪至公元前6 世纪古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的罗马法。罗马法的内容极为庞杂,其特点是民刑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其中最为完备、对后世影......
关于“其他组织”在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
发布时间:2023-07-16
关于民事主体类型的问题,在我国民法学界已争论数十年,恰逢民法典编纂,如何制定我国的民事主体制度,正确对待其他组织,是民法典编纂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民事主体的概念辨析 关于民事主体的概念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
浅谈水资源资本化的法律规制: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
发布时间:2016-09-28
一、研究基点:水资源资本化的概念 水资源资本化,与水资源市场化、水资源产权化、水资源产业化等概念有着密切联系,因而水资源资本化概念的明确,须从水资源市场化这一概念谈起。 (一)水资源市场化的内在逻辑 一般认为,市场化是一......
苏联民族联邦制的理论逻辑与内在张力
发布时间:2023-07-08
关键词:列宁;民族联邦制;民族自决权;区域自治摘要:苏联民族联邦制建立在民族自决权原则和具有特殊生活习惯、民族成分的区域的自治这两个基础之上,以民族原则来确定联邦结构的组成单元。列宁原则上支持以民族自决权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大国,视其为通向社会主义和民族融合的唯一道路。民族联邦制只是布尔什维克迫于革命后求民主集中制不得,而采纳的一种过渡性政治架构,倘若它在长时段内无法实现民族融合之最终目标,必然会崩.........
社会资本是资本吗?
发布时间:2023-01-30
摘要:“社会资本”这一术语最先由经济学使用,随着该理论的逐步发展并逐渐成为政治学、社会学分析和解释工具,经济学界又开始反思社会资本是否能够成为一种资本形式。而这一反思最终指向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本质的追问。马......
文本逻辑的阐释力度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商伟的《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一书,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献考证和文化分析的方法,探寻《儒林外史》的文本逻辑,指出该书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从把整顿社会的希望寄托在“礼”到对“礼”产生怀疑的......
探索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逻辑
发布时间:2022-11-20
一、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背景截至2016年底,证券市场的保险资金举牌掀起一股热潮,一些资本专家随后浮出水面。根据保监会数据,2014年至2016年两年间,共有260余次举牌,囊括150家公司,撬动资金达到3000亿。而保险资金带动的次数达到总数的33%,共48家。在各路举牌方中,保险机构独占鳌头。保险资金在举牌当中承担了中坚力量,险资投资的领域主要在银行业、房地产和商业贸易等。这不仅显示出保险公司.........
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认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20
关键词 社会经济地位认同 个人资本 个人能力 作者简介:亓青,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一、引言 社会经济地位包括客观衡量和主观认同两个方面,两者既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又有区别。社会经济地位的衡量以主观评价较为综合,故......
浅析经济的现实演进及其发展逻辑
发布时间:2016-12-05
一、引言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分享经济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被提出,一时间分享经济成为经济学界和实业界的一个热词。实际上,分享经济也不是一个新名词,其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Felson Spaeth 提出来的协......
公民文化传统与社会资本
发布时间:2023-03-09
摘要:帕特南所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公民传统》一书对民主政治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区公民的文化传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社会资本的存在与利用如何能够帮助民主的实现等问题有着精辟论述,此书的理论框架是严谨的,其显著特点是论证......
论“社会法”及其实施机制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7-21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其显著标志是人们生活的社会化。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程度大大提高,中国社会日益由纵向的垂直依附向横向的相互依存发展。作为人们生活社会化的体现,是各种社会立法应运而生,形成......
浅论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及其影响(1)
发布时间:2022-11-28
一、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 关于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会计理论界曾出现过许多的观点,尤其以安东尼教授提出的理论构想最具代表性,因此,我在此就在安东尼教授的观点引导下做一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分析: 1.关于会计要素问题......
探究《逻辑哲学论》中的实在(Wirklichkeit)概念
发布时间:2023-02-22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试图建立起世界-心灵-语言三者之间一一对应的联系,这是一套相当精致的形而上学体系。在其对世界的描述中,世界是由事实的总和规定的,而事实是诸事态的存在,事态是对象的结合或配置;同时,事态的存在与......
我国房地产市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发布时间:2014-01-07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 发展 始于1998年的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在银行 金融 创新与国家金融政策的支持下,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国内房价快速飙升,房地产市场利益越来越不平衡,国内房地产市场所聚积的风险不断上......
浅谈会计理论逻辑起点(1)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要】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是研究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本文研究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特征,对各种有关逻辑起点的观点进行了评述,并讨论了我国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会计 理论 逻辑起点 ......
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演进逻辑
发布时间:2023-05-09
〔关键词〕 民间公共组织;集体行动;社会利益平衡机制 一、民间公共组织的生成机制 根据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经验事实,民间公共组织的生成机制主要有三种典型途径:“自上而下”的体制内途径,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来推动体制内公共组织......
大数据的“豆形”可视化及其在资本市场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要:“大数据”时代催发了可视化技术的再创新。“豆形图”以其处理海量数据的超强能力可以直观地展现大数据的结构特征,并为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引入“豆形图”及其可视化大数据的特征,并将其应用于资本市场中典......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三重逻辑及实现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19-10-25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一重要论断。社会活力的解放和增强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值得期待的解决路径。从政府逻辑、市场逻辑、社会逻辑三重逻辑的内涵及其关系分析入手,可以发现: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意味着社会逻辑的延展。三重逻辑运行的构成要件是:问题、组织、规则、行动、场域。基于社会逻辑自身属性的分析,解放和增强.........
《逻辑哲学论》中的实在( Wirklichkeit)概念分析
发布时间:2022-08-04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试图建立起世界-心灵 - 语言三者之间一一对应的联系,这是一套相当精致的形而上学体系。在其对世界的描述中,世界是由事实的总和规定的,而事实是诸事态的存在,事态是对象的结合或配置; 同时,事态的存在......
逻辑学论文:浅论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逻辑学论文:浅论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法律逻辑学在法学基础课中历来是“难教”、“难学”、“难考”,常常在教学课堂上老师窘窘然、学生懵懵然。课堂上的教与学多是费力不讨好......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内在逻辑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28
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在革命的道路上硕果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只有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取舍才能有效利......
浅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多维审视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6-12-15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开展国家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畴,其核心指向是为了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法哲学观,从根本上厘清政治国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对市民社会形态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市民社会大致经历了四个......
社区公益微创投的存在与发展逻辑
发布时间:2022-07-31
摘要:指出了社区公益微创投的必要性,并分析了由公益微创投到社区自我治理的路径。结论可供相关研究者和实践者借鉴。关键词:社区公益;微创投;自我治理1社区公益微创投的存在必要性社区公益微创投是针对社区服务领域公益项目的公益资本投入,目的是通过资金、管理和技术支持,培育充满活力的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其出现主要是为了弥补政府功能的分散化和社区结构的碎片化而产生的社区治理危机。政府功能分散化,是以功能性分工.........
探析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30
论文摘要: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文章主要就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阐述。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地位;作用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淮安市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已步入新进程。在国有企业的改......
中小企业发展管理会计的理论逻辑
发布时间:2023-02-27
[摘要]发展管理会计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推进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与创新尝试。宏微观经济景气度偏低、行业转型发展竞争加剧、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欠优造成了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快速提升、降本增效需求迫切、提升管理水平需求强烈,这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发展管理会计的理论逻辑。鉴于此,中小企业应该转变管理观念、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人才集聚,为管理会计的实践奠定制度基础,为管理会计的发.........
国家与社会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引论
发布时间:2013-12-17
" 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研究,如果说其题域的一部分主要论涉国家正式体制以外的领域,那么较不严格地来看,在中国八十年代的改革进程中,随着中国1978年以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向变迁着的城乡结构与新生的主要发生在城市中的体制内与体......
论民族复兴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逻辑关系
发布时间:2023-04-0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可见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民族复兴的时代化表达,也是民族复兴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成......
试论财务会计的逻辑体系(1)
发布时间:2023-05-22
2 会计的逻辑体系按照马克思理论,现实的社会实践是人们生活的全部,为一切认识的出发点,也是理论的出发点。论述会计体系,逻辑的起点应该是现实的会计活动,逻辑的终点也是现实的会计活动,而构成这个逻辑范畴上升的动力还是现实的会计活动,......
法家思想形成的知识社会学逻辑探析
发布时间:2022-08-17
一、问题的提出曼海姆认为,知识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对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各种观念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有控制的经验研究,找出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的联系,然后由经验研究上升到认识论高度,探讨思想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真实程度,确定思想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及其结构,建立起检验知识或思想的正确标准[1](p15)。其后,布迪厄通过借鉴现象学认识论,引入生成图式或信念的概念详细阐释了在认知范畴与社会范畴的转换过程中.........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23-03-03
"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十五大的成就时指出:“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在这里,江泽民把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作为十五大的主要历......
简论市场经济转型的话语逻辑
发布时间:2015-07-27
经济转型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经济改革理念的调整和创新。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改革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经济改革模式也许千差万别,但是经济改革理念归根结底在于“自由”与“秩序”、“市场”与“计划”之间的权衡与决策。对于此,我们回......
实证会计理论在资本市场中的应用探析
发布时间:2016-11-14
1、引言 目前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经济大环境中,实证会计理论在资本市场中的应用也逐渐引起了更多人们的关注。为了能够使其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具有着更好的应用与发展,就需要我们能够对其在资本市场中的关系......
浅论中国经济理性繁荣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3-02-24
面对主要经济体中产能过剩最严重的现状,即便是再高明的经济能手,恐怕无法做到手到病除。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浅论中国经济理.........
逻辑学论文:浅议逻辑学与人工智能
发布时间:2022-11-04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工作总结栏目为您编辑了逻辑学论文:浅议逻辑学与人工智能,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工智能主要研究用人工方法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最终实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研究与人的思维研究密切相关。逻辑学始终是人工智能研究中......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逻辑
发布时间:2016-12-1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部分,理论和实践演变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理论演变而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化和国家职能的引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在秉承其科学内......
毕业论文的逻辑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论文与逻辑一篇毕业论文,如同其他文章一样,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主题和材料,形式是指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论文的内容固然起决定作用,但论文的形式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事实上起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人们要进行思维,......
马克思的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境遇浅析
发布时间:2023-07-2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中,马克思从生产力发展对人的影响角度来分析,说出了剩余劳动力在资本社会中对人的压榨,披露了资本压榨的黑暗。伴随着资本运作的分工的扩张,分工产生了生产力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分工本身对人进行......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的人民主体地位初探
发布时间:2023-07-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法治建设和法制改革进行了专题阐述和部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资本逻辑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思路探讨
发布时间:2023-01-02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逻辑的作用表现的异常突出,马克思对资本逻辑作用的发现和揭示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资本逻辑的作用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而起作用的范围和领域空前扩大。资本逻辑这一概念也逐渐成为了理解现代社......
分析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视域下的逻辑地图的特性
发布时间:2023-04-08
自古以来,逻辑学与哲学和数学这两大基础学科就密切相关。随着逻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精细,逻辑学与更多的学科的交叉互动表现得日益突出。因此,对逻辑学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在逻辑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之时,对逻辑学整体性的认识和系......
浅析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发布时间:2017-06-05
自20世纪下半叶,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无法解决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美国社会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公共选择理论,它以传统经济学理论并不关心的集体行动问题(或者说是非市场决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肯尼斯J.阿罗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经济学》、唐斯的《民主的经济理论》、布坎南与塔洛克的《同意的计算》等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上述研究的基础.........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及其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5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特殊群体,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 有重大的意义。在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时,我们应借鉴上海、广东等地的成功经验 ,在制度设计方面坚持统账结合模式,实施土......
论逻辑判断在审查案件中的运用(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关键词】逻辑判断 审查案件 论文论文摘要:本文就形式逻辑中与检察业务相关的几种判断作以初浅探讨。内容包括非模态判断中的性质判断、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以及运用判断的基本要求和应避免的逻辑错误。 ......
经典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要:教育方针概念的运演从简单到宏富、从抽象到具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理论视点进行定义,教育方针是一定统治阶层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针,是教育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和途径等的总规定......
逻辑真与逻辑推理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15
逻辑,像任何科学一样,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使命。但逻辑学不研究关于涉及存在本质的真,关于作为价值的真,或者关于神秘主义的真。现代逻辑对真的研究是围绕语言和形式化问题展开的,形成了多种关于真的理论,并对逻辑真和事实真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