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仁之德”与“道之德”:先秦两种德性思想之比较

“仁之德”与“道之德”:先秦两种德性思想之比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2 00:43:31
“仁之德”与“道之德”:先秦两种德性思想之比较
时间:2023-08-12 00:43:31     小编:

摘要: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新形势下,认真解读两种德性观的内涵,在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探索它们在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取向和德性养成路径上的差异性,传承和弘扬以“社会伦理”见长的孔子德性观和以“自然伦理”见长的老子德性观,无论对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乃至两种文明的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之德”;老子;“道之德”;德性观;比较

中图分类号:B2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8-0109-04

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呼唤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德性文化,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包括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在内的“德性文化自觉”成为当今社会伦理发展的必然选择。追古思今,我们倍加感受到中国传统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弥足珍贵。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主要特征的孔、老德性观虽然定格在先秦璀璨的文明史册中,却为后人留下飨食不尽的精神财富,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深入解读孔老德性观,在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汲取更多的精神智慧和伦理资粮,无论对于当今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乃至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仁之德”的内涵及其特点

孔子虽然没有提出系统明确的德性观,但其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泽被后世,影响深远。“‘仁’的概念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但以‘仁’名其学、并以此来统属整个的思想体系,却是由孔子开始。”[1]的确,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常常“以仁释德”,无论是德性话题的提出,还是道德问题的解决,乃至德行的实现,都是以“仁”为总纲而进行的,“仁之德”构成了孔子乃至儒家德性思想的突出特点。孔子对“仁之德”基本内涵的阐述全面而不乏深刻,我们将之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仁之德”贵在“仁”。“仁”是孔子借以表达伦理的核心概念,是德性思想的总纲,在儒家道德哲学中具有特别的地位和意义。蔡元培先生曾说,仁乃“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2]“仁”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孔子每次对于“何为仁、如何仁”的回答和诠释都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别,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在其内容上都从属于“仁”的内在规定性。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孔子的学生曾子、子思皆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而忠、恕、孝等都是“仁之德”的具体呈现。“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恕违道不远。”(《中庸》)代表至德品质的“孝”道则是百善之先、忠恕之基。“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孝顺父亲的泰伯便可以享有至德的美誉,“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也就是说,泰伯为满足父亲的心愿,主动把王位继承权让给三弟季历。“忠恕”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仁德品质,而且意味着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甚至应该是一个人一辈子一贯以之的原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为人处事中,尊重别人、不勉为其难,同样是“仁”道精神的体现。

二是德目的多样性。我们仅仅了解以“忠恕孝”为核心的“仁之德”是不够的,以“仁”为纲的德目还有很多,诸如刚强、坚毅、恭敬、诚信等不一而足,“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孔子在许多场合都谈论过关于仁的话题,并全方位、多角度地概括了“仁”所含摄的诸多优秀道德品质,一些具体德目的确立亦是在关于仁的讨论中完成的。可贵的是,他还针对学生基本素质的不同,有区别地给予回答或解释,彰显了德目的多样性:或曰“克己复礼为仁”,或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显然,这些具体德目都是“仁之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是德行即德性实践是“仁之德”的内在诉求。“力行近乎仁。”在孔子看来,真正的仁存在于道德实践中,德性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德行的有机统一,只有付诸行动的德性方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和功用。孔子倡导的仁义道德存在于伦常日用中,君子便是他塑造的德性人物典范。德性高尚的君子不仅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还必须做到知行一致,日常行为中要做到“礼”字当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德性的“纲举目张” 体现在言谈举止中,“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君子必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可见,孔子不仅用智慧点燃了儒家德性思想的光芒,而且用鲜活生动的实践书写了非凡的德性人生,印证了德性与德行的内在一致性。

二、“道之德”及其内涵

与孔子德性观不同,老子以“道”为总纲阐述了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品质和属性。“老子所谓‘德’,主要指德性,德性即事物的本性。”[3]57“‘德’则为天地万物所具有的自然之性。”[4]41也就是说,德性的本性是一种自然之性。自然之性同样是道的根本属性所在,“‘道’与自然其实为一。”[4]41因此,我们将老子德性思想概括为“道之德”。“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两者密不可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辨证统一于“自然”之中,世界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发展都是道与德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之德”贵在“道”,其内容主要取决于道的规定性。由于老子“道”是“天道”与“人道”的总括,因此,德性的概念和范畴从一开始便超越了人类社会并延伸到自然界。也就是说,“道之德”素有天人之分,是融摄了人类社会和自然万物在内的诸多伦理规范,“道之德”是自然法与社会法的统一,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也体现了老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理念。“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根据德性层次不同,“道之德”可以划分为“孔德和玄德”“谦德”以及“上德和下德”。

“孔德和玄德”是“道之德”在形而上层面的表达,其内涵与“天道”息息相关。在老子看来,孔德与“道”并无二致,是否合乎道,乃是评判孔德的唯一标准。“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一章)“玄德”兼有本体论和认识论双重性格,一方面,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概括了其特征,认为玄德是抽象意义上的自然之德,它是宇宙中能够生化和养育万物却不主宰占有他们的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与顺应自然并受到尊敬的“道”极为相似,或者是“道”本质的自然流露。“‘道’的这一本性,老子称之为‘玄德’,亦即‘道’的最本质最深远的特性。”[4]41“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另一方面,老子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了其功用。他认为“玄德”是一种能够体认自然之道极为高明而又深奥的德性智慧,“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老子》第六十五章)

“谦德”是另一种形式的“道之德”。“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老子将谦德视为人生的三宝之一,并对其优点和功能给予形象描绘与充分肯定。他以水为喻论证了具有谦德品质的“上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在老子看来,谦让不争之德能够使人避免过失和错误,进而成就君子人格,“君子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而谦和的力量能够使自身变得强大和不可战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

“上德和下德”是对不同类型“人之德”的界定。“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在老子看来,“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就是说,“上德”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仁义道德不同,而是要与自然大道相适应,“无为”是其突出特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上德’是‘道’在人身与人生上的作用和显现,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自然流露。”[4]65老子对“上德与下德”的划分有着重要的现实依据,与孔子非“礼”勿动的思想相反,老子将“礼”视为社会动乱的开端,并把当时社会所遵从的仁、义、礼、智等诸多伦理道德统称为“下德”。为批判和有别于他们,老子倡导顺应自然的大德,并将之命名为“上德”。实际上,老子关于“上德”和“下德”的比较,并非在苛意为之,更为重要的趣旨在于为倡导“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寻找合乎道德层面的依据。

三、孔子和老子德性观之比较

先秦时期的圣贤们用朴素的语言开启了中华民族原始的道德生命之门,用深邃的智慧照亮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代表中国两大德性伦理发展趋势的儒、道德性便根源于此。两者虽是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冲刷出两条不同的思想脉系。共同的文化起源、经济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得它们具有某种共通之处,而内涵的不同使得它们沿着不同的历史轨迹传承和迁延。

(一)孔子和老子德性观的差异性

孔子和老子分别以“仁”和“道”为总纲开创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德性观,我们通过对其概念的认真分析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德性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取向和获取方式上等三个方面。

第一,德性核心概念的差异性。“仁之德” 和“道之德”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核心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甚至一定程度的对立性。“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5]孔老哲学本质的分野规定了其德性核心思想及其概念的分殊,他们的学说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发展趋势,而且左右着中国传统德性文化的历史走向。孔、老分别以“以仁释德”和“以道释德”的方式,完成了各自的德性思想历程。“仁”与“道”不仅是两位圣贤想要表达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而且高度概括了儒、道道德哲学的精神要义,道出了各自伦理学说的本质所在。孔子以“仁”立论,老子以“道”行文,明确提出反仁义、反智慧的主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第十八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圣弃义,民复孝慈。”(《老子》第十九章)

第二,德性主体价值取向的不同。德性主体价值取向的不同是孔、老德性观最为显著的区别和标志。德性说到底是一种价值取向问题,价值观的确立意味着德性的发生。德性的价值属性又取决于承载德性主体的性质,或“人化”或“物化”。主体不同,价值取向亦有别。从性质上来看,德性具有属人和属物两种特质,一是与人类社会休戚相关的 “人之德”,二是指普遍存在于除人类之外的自然万物中的“物之德”。“人之德”与 “物之德”的划分便是基于主体性质的不同而进行界定的,前者是对人类法则的概括,后者是对自然法的总结。老子诸多德性必将从属于前者或后者,无论“物之德”还是“人之德”,都是“道之德”的具体呈现和表达,只是主体价值取向不同而已。

老子以“道”统摄诸德完成自然之名,这里的“道”是“天道”和“人道”的总称。他认为,自然界由人、天、地、道四大元素构成,他们最终归宿都在于“自然”,人只是自然界中最为渺小的一分子,“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不仅如此,老子常常借“天道”之名论“人道”之实,以“天道”观照“人道”,认为人类不仅要敬畏和热爱自然,而且人类的活动规则应与自然法则相一致,顺应并效法自然的人才是真正的得“道”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七十七章)因此,“道之德”的主体价值取向不仅有“人”的尺度,更有“物”的尺度,具有明显的生态伦理学价值。 儒家伦理公认为德性伦理,具有鲜明的人格化色彩,道在伦常日用中。孔子以“仁”为纲的诸多德性大都是纯粹地讲伦理、说道德,“仁之德”与“人之德”并无二致。“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6]7因此,孔子德性主体价值取向比较单一,只是沿着“人化”的路线发展。林语堂在评价道德的价值时曾指出,在儒家之外还有一条更宽广的道路,还有一条更超越的智慧。老子的宽广和超越之处恰恰在于对“物之德”的拥有。

第三,德性获取方式不同。孔、老德性观在核心概念以及主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养成路径、获取方式上大相径庭。“仁之德”的获得必须通过后天的付出和努力,主要的养成路径有学习、力行和反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孔子倡导“知行合一”,向来重视教育和学习在德性获得中的重要性,尤为强调力行在仁德形成中的必要性,甚至认为行是第一位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孔子就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以身作则实践并诠释了“以仁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的内涵与真谛,“孔子的性情德行,是不用细述的了”。[7]孔子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德性修养显然离不开他的好学、深思与力行。除此之外,孔子还从反面指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修行方法,那就是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与孔子不同,老子非但没有强调后天学习在德性的获取中的重要性,甚至对“为学”持以反对的态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他认为德性是万物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它的存在无非就是自然本性没有受到外界破坏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即是一种获得。因此,“无为”成为获取德性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三十七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 需要说明的是,老子主张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善为”,是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是一种特殊的‘为’――无为之为,即要弃绝外在的、人工的妄为任期自发、合乎自然的行为和状态。”[3]288

虚一而静是老子认知事物及其德性的另一种重要方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老子》 第十六章)“老子的认识方法有两种,即‘静观’和‘玄览’。”[4]49“道之德”的获得同样如此,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见素抱一,清心寡欲、专一于道的人才能达到德性修行的目的,进而成为德性高尚的圣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老子》 第十九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 第二十二章)

(二)孔子和老子德性观的相似之处

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圣贤们联袂缔造了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历史和宿命,却不能否认他们曾经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原始农业和易经思想的影响。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以农业为生,诞生于此的德性思想都难免要受制于这种农的眼界,“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两者都表达了农的渴望和灵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8]17与此同时,儒道两家都或多或少地汲取了易经思想,并形成两条同宗同源而又风格迥异的德性发展路线。《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果说自强不息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儒家品质,那么,厚德载物则更为贴切地传递了道家性格。儒道文化辨证统一于易经思想体系中。

孔、老德性观的相似之处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核心概念的措辞上具有相通之处,在遣词造句上均以“道”冠名,两者同名而异义。老子和孔子学说虽然“道”不同却可以共谋其途。“在秦汉以前,现在所谓的‘道家’与孔孟之学的所谓‘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的,统统是一个‘道’字。”[9]先秦时期的各家大都有所见于“道”的某一方面,并对“道”的阐明都有所贡献,无论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还是老子万物之宗的“道”,都从不同角度开创并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哲学。一个“道”字蕴藏了中华民族多少同宗同源的智慧和力量,也孕育了多少别样的文化和传奇。“儒家知道‘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只有两家的结合才是全部真理。”[8]161这真理之中折射出儒之为儒、道之为道的文化基因,或许只有两者的结合才是永恒的生存之道,才能将真理的种子延续。二是德性主体价值取向都具有社会性的一面。“仁之德”天然是一种关乎社会与人伦的道德规范,“道之德”虽然素有天人之分,而社会人伦道德同样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冯友兰先生在谈到中国哲学的出世与入世问题之争的时候指出:“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8]7这段话不仅道出了诸子百家哲学的共同特点,而且肯定了孔老德性主体价值取向上的某种契合之处。道家虽然具有明显的自然出世主义倾向,但依然没有也不能完全置社会于不顾,同样提出一些关于人伦、德治的思想或观点,比如老子重视以慈、善、俭、让等治理国家的主张同孔子的德治观点不谋而合。

结语

千百年来,以“社会伦理”见长的儒家德性观和以“自然伦理”见长的道家德性观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得到融摄和发展,为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泯灭的历史功绩,思想上的差异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铸就了中华道德风貌的独特与和谐。直到今天,古老的东方智慧依然迸发着强劲的生命和活力,道德与文明的火种正薪火相传,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启示灵感。

参考文献:

[1]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7.

[2]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14.

[3]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邱进之.道法自然――老子的智慧[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5]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9.

[6]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7.

[7]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1.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奥德赛》与《出埃及记》的家园建构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29
摘要:《奥德赛》和《出埃及记》代表了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即古希腊语古希伯来。在这两部作品里,同样都反映了对实体家园以及精神家园的建构。本文从“狮心与硬心”、“归家与出走”、“自我与戒律”三方面入手,通过古希腊和古希伯......
《道德经》之我有三宝
发布时间:2023-04-11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以此保其身于乱世,养性延年,独立于天地之间。 ◎道大不肖 肖,就是形像。不肖,就是没有形像。道是至高无上的,广大无边的,正由......
中德宪法自然资源管理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12
一、德国基本法关于自然资源的有关规定和分析 德国基本法于1949 年5 月24 日在德国西方占领区生效,标志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990 年10 月3日两德统一后德国基本法成为整个德国的宪法。该基本法前后经过多次修改,最近一次修改在......
从“色、德之争”看德治
发布时间:2022-12-23
摘要:由孔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言引发出对“好德”并非具有浅显的普遍性的结论,进而引出德治可能与否和可取与否的探讨,并证明德治是可能而不可取的。德治的理想性与非固定性注定了唯有与法治结合,德治才有继续存在的空间......
对于中国与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途径之比较探析
发布时间:2022-07-24
" 论文摘要:新加坡能够在三十年间创造惊人奇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青少年道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国与新加坡在种族和文化渊源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之处,在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之时,吸纳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精华则显......
探讨幼儿教育之“道”: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23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以儒学为主流或主导的兼容道、释、墨、法诸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合系统中,道家思想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子系统。道家浸润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中,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内涵,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准则、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柔弱不争的处世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品质。同时,道家思想与西方自然主义.........
德莱赛《嘉莉妹妹》与莫言《红高梁》中新女性形象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5-02
[摘要]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两位泰斗级人物,西奥多・德莱赛代表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而莫言是当代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虽然他们两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两人都在描写新女性主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下的人物分别......
《黄帝内经》理论思维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理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07
【摘 要】 本文将《黄帝内经》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著作《动物志》中的相关论述做了对比。经过对比发现,《内经》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思想的差异在于对生命观察的方法不同,《内经》多运用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而亚里士多德动......
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3-03-29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不断深入,“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发展的趋势。文章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生活化,给出了自身的理解和应采取的具体......
法与德的契约之思(创作谈)
发布时间:2015-09-06
小说《星期六晚餐》中,有个望道村。这个默默蹲在江边的村庄,其村名是个简单隐喻,简单得一看便知用意所在。 逐利的聪明人早已看到,关系是条获取利益的捷径。随着关系被利用,关系的纯洁性每况愈下,爱,信任,诚实,这些美好的......
《论语》与《学记》教育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21
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广设,孔子的思想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之经典的《论语》,也愈发受到许多学者的精心研究。但是,当代对于《学记》的研究就略少一些。《学记》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标......
仁宣之治与仁宣之死
发布时间:2023-04-10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很多个盛世,有名的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明朝有两个可归入“盛世”的时期:一个是“仁宣之治”,一个是“弘治中兴”。明末清初时,有人也把万历时期也说成一个盛世,但后来又有言论称明朝......
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3-12-17
作者:郭齐勇 摘要:朱熹主张“恻隐是情”“四端皆情”,强调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互动。王夫之则严格区分“四端”“七情”,批评朱子“以性为情、以情知性”,混淆了性与情、道心与人心的界限,认定已发的道德情感仍然是“性......
海德格尔的良知之思
发布时间:2023-04-08
" 【摘要】 海德格尔的良知之思令人惊讶。这种惊讶并非由于其理论或观点的新颖性或颠覆性,而是因为海德格尔的良知之思在括去了一切良知假设和道德教条之后,真正让良知在存在的深度上作为人最切己的生存现象活生生地自身显摆了出来。很......
让道德教育深入教学之中
发布时间:2015-08-06
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风尚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严本职工作 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CEO、《世界都市ILOOK》杂志主......
初中政治德育思想的渗透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3-01-22
初中政治又称为初中思想品德,顾名思义,就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科目。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需要在初中政治课上加强德育渗透,改进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新时期,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国外的一些思想文化也随即进入到我国,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总体而言,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状况都是较好的,但总是.........
现代国际法与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之比较(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06
[内容摘要]:理性能够设计出普遍有效的法律制度的全部细节。所以在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中,他主张,要走向永久和平,首先,每一个国家都要成为共和制,然后,由这些共和制再订立世界公民法,达成一个"自由国家联盟"。这条道路总体而言,......
论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道德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要: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以个体修身为出发点,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观性、自觉性和能动性。 “为仁”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修己”,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为仁”、“修己”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实现社会修道的和谐局面。因此,孔......
七年级思想品德活动教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2-11-21
随着新课程在我区的全面铺开,“活动教学”这种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关注了课堂活动的形式,而忽视了活动的质量,为此我们应重新审视“活动教学”,准确把握其内涵,充分发挥“......
“德国良心”与“华沙之跪”
发布时间:2023-03-31
今年的1月31日上午,德国前总统里夏德・冯・魏茨泽克在柏林去世,享年94岁。他担任总统10年期间让人铭记最深的当数1985年5月呼吁德国直面纳粹历史的讲话,无数人为之动容。 在那次演讲中,魏茨泽克将二战结束、纳粹政权垮台的日子称......
德国土地使用权和中国土地使用权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3-12-17
" 2003年以来,中国因征用土地、拆迁房屋而出现了一系列被涉及者自杀、自焚、示威等事件。特别是于2003年8月发生的南京市被拆迁户翁彪自焚身亡的悲剧,令人震惊。相关事件的矛盾焦点之一是征地拆迁者和被征地拆迁户之间对补偿费数额有......
现代性隐忧与儒家道德学说体系之重构
发布时间:2019-12-02
摘要:“现代性隐忧”在当代中国社会引发出一些道德难题。功利与价值关系的矛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失衡,公平与平等关系间的不协调以及国人道德观中出现的“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主体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据儒家道德学说对“现代性隐忧”进行化解,存在较大可能性。但传统与现实间的张力又促使儒家道德学说必须进行体系重建。重新诠释道德范畴内涵,将“德得相通”原理与和谐社会建立相联系,在新的意义层面托举“内圣外.........
惠能的佛教革新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09
" 佛教与基督教分别为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两大宗教。佛教发端于印土,而传播及中国、日本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佛教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但直至七世纪末惠能的佛教革新运动才使佛教真正中国化,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它以后一直是中国......
让道德之花在学生中绽放
发布时间:2023-04-26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其内容又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德育过程和德育内容,都是针对教育对象特点和教育目标要求进行的。探索德育教育新途径,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面临的永恒主题。用科学的方法,激......
拾慧志林 粥之德
发布时间:2023-07-06
粥能将粮食的营养功效发挥到极致,过去官家赈灾,以活命为要紧,通常是开粥棚,舍粥活民。正因为粥能将粮食的营养发挥到最大处。 曾经用暖水瓶做粥,其法为:开水不要灌得太满,将生米放进去,盖上瓶盖儿,放一晚,次日早晨,倒出,......
网络德育——德育现代化之必然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网络德育 德育管理 德育现代化 论文摘要: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学校德育要与时俱进.必须抢占网络这一战略高地.提高德......
德育教育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3-12-18
"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孔子视“礼”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把守礼和越礼分别视为道德上的大是大非。而礼仪本身并不是道德,却被认为是一切道德之源。学校和家庭中的礼仪训练,如果被赋予道德内容,它......
孔子论君子之德
发布时间:2023-07-27
【摘 要】孔子认为,作为担负着匡复天下重任的君子,首先必须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楷模。为家、为国他应该是忠孝兼顾,交友、谋利他必须经得起利益的诱惑,坚守诚信和道义的社会道德底线。 【关键词】孔子;君子;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
论法德共治与政治体制之特性
发布时间:2023-01-06
" 从理论上来看,法治与德治无论是作为社会秩序状态,还是作为国家治理方式都不可 缺少政治体制的基础支撑。对中国来说,由于政府在法治与德治发展中扮演着推动者的 角色,实际的发展进程对政府进而对政治体制的依赖就会来的更大一些。显......
浅谈学校德育如何面对社会道德环境之痛
发布时间:2023-03-03
" 论文关键词:学校德育 社会道德环境 论文摘要:现阶段社会道德环境中的失德现象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它易于动摇学生的道德信念,并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要破解这一困局,就要突出学校德育对社会的引领性作用,注重培......
对于技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我之见
发布时间:2023-03-19
" [论文摘要]技校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分析 [论文摘要]技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查找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是我们从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 ......
中德两国提存制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4
中德两国提存制度比较研究 中德两国提存制度比较研究 中德两国提存制度比较研究 关键词: 提存,提存性质,提存原因,提存标的,提存效力 一、 提存性质之比较 提存涉及三方当事人......
浅论道德权利与义务关系之认识
发布时间:2023-05-29
" [论文摘要]克服对于道德权利的传统看法,将道德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台起来,作为道德的基本属性看待。以道德的属性规定,实践“以德治国”的理论。 [论文关键词】道德属性道德权利道德义务 在“以德治国”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正确认识......
细微之处显师德
发布时间:2015-09-15
摘 要:师德在细微处,这就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在教育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口,我们应立德为先,调整心态,创新教学,不辱使命。 关键词:细微;师德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
巧借德育之水,浇灌管理之花
发布时间:2019-11-09
关键词德育班级管理因人施教近年来,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偏重知识,偏重分数的倾向。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在批判90后,认为90后是最“迷茫”的一代;最“极端”的一代;最“逞强”的一代;最“矛盾”的一代;最“现实”的一代;最“明理”的一代;“非主流”的一代。面对90后的教育,班主.........
论先秦人格道德化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01
摘要:忧患意识发轫于周初“以天为则”和“以史为鉴”,是摆脱了宗教神和造物主观念下的主体自觉和人文理性觉醒,它对我国传统道德特别是人格道德的培育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周初时期的忧患意识引申出“明德敬德”,德与人的关系开始......
法治和自由之间的道德联系
发布时间:2013-12-17
" 引言 法治思想最为明确的一个现代解释是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所作出的,这特别见于他的《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自由秩序原理》(1960年)两部著作之中。在《法律、立法和自由》中,特别是在这部书的第三卷“自由人类......
“贵在坚持”刘德华的理财之道
发布时间:2023-03-16
2015年除夕,时隔十年再次登上春晚舞台的“天王”刘德华以一曲《回家的路》赢得了大家的广泛好评。在演艺圈内,刘德华的勤奋努力和对事业的执着也是出了名让人佩服。除了做艺人,刘德华还经营发廊、时装店、百货公司、房地产、饮食和......
中德两国体育教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1
【摘 要】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中德两国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中、德两国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差异性较大的结论。我国应取长补短,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体育教学;......
绽放初中政治思想课中的德育之花
发布时间:2014-01-27
绽放初中政治思想课中的德育之花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思想品德课做了全方位的修改,作为一门德育科目,旨在把当代青年培养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它要求教学做到以德育作为目标,把践行作为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 要 人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学应该给这些成长中的花朵以雨露和阳光,所以,品德教学应以学生日常的、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品德......
“问题生”管理之德育力思考
发布时间:2023-01-27
【摘要】“问题生”的教育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问题生”在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意志品格、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偏差,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而学校面对中高考教学成绩和学校安全管理双重高压线,往往顾此失彼。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文对德育工作的活动化、课题化、课程化、制度化四个策略做浅显阐述,对农村中学德育力提升提出思考。【关键词】问题生;管理;德育力;策略中图分类号:G.........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发布时间:2013-12-18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文章 来源 海德格尔在其着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现代国际法与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之比较/许轲(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4
现代国际法与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之比较许轲[内容摘要]:理性能够设计出普遍有效的法律制度的全部细节。所以在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中,他主张,要走向永久和平,首先,每一个国家都要成为共和制,然后,由这些共和制再订立世界公民法,......
德国浪漫城堡之旅
发布时间:2023-07-24
新天鹅堡的童话 德国南部的菲森小镇,对于想要进行城堡之旅的游客来说,绝对是个理想的出发地。位于帝皇角的菲森拥有约14000名居民,享有疗养和度假胜地之盛名。菲森小镇的郊外10分钟左右的车程便是新天鹅堡及旧天鹅堡、威斯教堂以......
英、德行政程序基础理论之比较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提要] 通过正当的行政程序来规范行政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已成为世界上多数追求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由于历史背景、法律传统、社会现实和理论体系的不同,各国赖以建立行政程序的理论基础也不同。英美法系国家强调自然正义、正当程序;......
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探究
发布时间:2022-12-02
摘 要: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都过度重视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初中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然而,随着教育理念更新,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视,逐渐探究对初中生进......
德国之香 2015年2期
发布时间:2023-03-20
德国图林根香肠博物馆的夹香肠小长面包 在柏林咖喱香肠博物馆可以看到各种咖喱香肠摆盘。 到了德国,假如你没去领略帝国国会大厦和巴伐利亚新天鹅堡的壮美和瑰丽,似乎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你在德国几个星期也不吃上几根香肠,德国......
初中德育教学之有效性探讨
发布时间:2022-10-30
一、初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重传递,轻思考。在初中道德教学实践中,强制性的灌输和形式主义的说教是一种惯用的教育方式。此方式片面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价值的多样性和对价值的选择性,忽视在错综复杂的价值观面前,对学生正确......
浅析亚里士多德与管仲的法律思想比较
发布时间:2016-12-23
一、人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通过区别公民与非公民解释人的平等与不平等。他认为公民与非公民之间是不平等的, 而公民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 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其进而通过血统论( 自然公民)......
浅谈德国迷你剧《我们的父辈》之德国人的性格
发布时间:2023-05-10
摘 要:关于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这其中大多都是从受害者的角度来诠释二战,而德国迷你剧《我们的父辈》,以一种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德国人眼中的二战。性格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标志,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对了解这个民族的文......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积极心理学意蕴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20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作为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后,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先秦儒者虽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但其古老的思想不乏永恒的人文精神,先秦儒家早已经在其德福思想中展现......
仁慈,人性之美
发布时间:2022-10-23
如果只有自我怜爱,这世界必然生成人间诸多悲哀;徜若每个人都多一些悲天悯人,这天地就会充满仁爱。 多多俯下你高贵的身躯,往下注视,因为大地是众生的寄托,也是每个人的归宿。 幼时读《悲惨世界》,唯见悲惨;青年时再看《悲......
安德鲁·加菲尔德:角色的诠释之旅
发布时间:2019-12-30
在影《血战钢铁岭》中,美国演员安德鲁・加菲尔德诠释出了主人公在战场上对信仰的坚持。对于多次出演真人角色的加菲尔德来说,演活角色的秘籍就在于了解角色的内在灵魂。Anyactororactresswouldadmitthatit’strickytoplayrolesbasedonrealpeople.Ononehand,theydomountainsofresearchtomakesurethey’r.........
音乐教育之德育渗透
发布时间:2017-07-19
音乐教育之德育渗透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作为音乐教师,笔者在教学.........
浅论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模式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2-12
" 论文关键词:先秦儒家伦理思想 大学生 道德情操 塑造 论文摘要: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现实意蕴及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内涵切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探讨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意义......
浅析合法性判准的道德性:重访哈特富勒之争
发布时间:2017-02-06
一、关于合法性判准的核心争论 如果我们认同法律体系是由规则构成的体系,合法性就是指该规则体系具有法律效力。这不是法律的实效,而是指一种法律资格,不同于道德规则以及其他社会规则的资格。那么,合法性判准,就是指用以判断某套......
美、德、日实施宪法公共利益条款之比较研究(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公共利益问题是各国宪法普遍关注的问题。早在200多年前,美国就将“公共使用”条款写入宪法修正案,德国、日本也分别在各自的宪法中规定了“公共福利”和“公共福祉”等内容。宪政理论与实践证明,公共利益条款的实施并非......
司法制度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02
[2]刘余莉.法治建设不能忽视调适人心[N].人民日报,2016-06-28(007).[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0.[4]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M].叶笃庄,杨习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3.[5]JS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朱辉宇.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现实作用基于道德作为.........
美德教育助力学生绽放理想之花
发布时间:2022-09-02
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现代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孙中山与毛泽东民主思想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9
" 【摘 要】孙中山与毛泽东是二十世纪两位伟人,他们一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中国人民的解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前所未有的丰功伟绩。在他们的一生中,为人民当家作主,各自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孙中山以西方议会民主为样板,强调宪法......
浅谈儒学中的道、德、仁
发布时间:2022-12-07
第一章 道 《论语》中称是天命令孔子去复兴道。在人们的理解中,天是一种无法理解和无法预知的力量,作为一种非人格的指令力量,类似与命运,是人类无法违背的。正如《论语》中所说,孔子的任务是去找到人类的道,那么道又是什么呢?道......
“孔颜之乐”与罗素“幸福之路”比较
发布时间:2022-12-05
〔摘要〕 作为儒家德性幸福的典范,“孔颜之乐”具有鲜明的道德精英特质。而罗素的“幸福之路”则把目光投向普通大众,并依据观察与经验提出了造成不幸福的种种原因,进而为一般民众指出了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幸福之路”与“孔颜之......
两岸钢铁产业之比较分析(1)
发布时间:2022-10-27
摘要从两岸钢铁产业发展的历史、当前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两岸各自在钢铁产业的不同方面所具有的优劣势进行了比较,并从优劣势分析中结合当前大陆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未来两岸钢铁产业的发展与合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钢铁产业产......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15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文化,道德在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代,儒家伦理独立承担着培植中国人道德意识的使命。人们按照儒家伦......
康德思想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自由与自律
发布时间:2022-10-07
摘要:康德把道德教育定位于自由的领域,自由是德育的前提和根基,自律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准则,坚持人是目的,注重道德教育方法的革新。在如今现代化的进程中,消费文化的日渐兴起,随之而来的物质强劲和道德萎靡,是引发全球道德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回到康德去的时代诉求仿佛有了更为深沉的意味。关键词:康德;道德教育;自由;自律。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独辟蹊径开创批判哲学之路,实现.........
经济法概念的人性基础:在理性与德性之间
发布时间:2022-11-10
摘 要:交易成本其实是在交易中因交易人的理性和德性的有限性而产生的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即交易的理性和德性成本。作为“经邦济国、经世济民”的制度安排,经济法的人性基础在于控制交易人的理性滥用和道德沦丧而降低交易成本,即降......
小议宫阙之居崇俭德
发布时间:2023-04-09
【摘要】通过分析思考《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宫室总部总论中的“辞过篇”、“节用篇”及“宫阙之居”,在对历代帝王宫室建筑皆崇俭的具体案例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建设政策与建设要求,提出现代建筑设计与建设应以史为鉴,更加崇尚......
学校德育管理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5-07-30
我校的教育策略是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潜力无限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德育工作离不开班级,而抓班级工作主要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此班主任的任务除了......
闽台福德文化之渊源
发布时间:2022-12-28
福德正神俗称土地神或土地公,究其渊源,应来自我国先民的自然神崇拜,而传人闽南地区的土地公崇拜,很可能是来源于先秦的楚文化。 从近数十年出土文献资料发现,在多座楚墓的祭祀竹简中,有相当数量是祭祀各种名号的土地神。闽南人......
浅谈“网上德育”与“网下德育”管理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2-11-20
" 论文关键词:德育管理 网上德育 网下德育 比较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德育”正在兴起。“网上德育”与“网下德育”管理,有着不同的特点,表现在:管理的对象不同;管理主客体结合不同;管理信息的可控......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2-11-22
小学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是思想品德养成和塑造的重要时期,而在这个阶段,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最关键的课程就是《品德与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也随之而来。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
构建“以学为本”的思想品德高效课堂之探微
发布时间:2023-05-03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主渠道,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没有学生的高端发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直是老师们的追求。 【关键词】以学为本;高效课堂;思想品德;......
论哈特之《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的分离》
发布时间:2022-10-04
摘 要:阅读此文,一方面,不难看出作为实证主义的倡导者之一,哈特试图通过澄清实证主义的内在主张并诠释法律、道德的真正意义和特点,以期证明实证主义的二者分离主张并非种种罪恶之“源”、“是”与“应该是”或“法律实际是什么”......
试论道德教育的道德属性
发布时间:2023-05-05
" 论文摘要:道德教育是一种教人如何做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人的德性和铸造人的灵魂的精神生产工程。其本体功能是培养人的德性。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表现出一些非道德性的思想和行为。还原道德教育的道德属性,......
疯癫与结构:福柯与德里达之争
发布时间:2023-03-27
论文摘要 本文讨论了法国当代重要的两个思想家福柯和德里达的一次争论。福柯在其著作《古典 时代 的疯癫史》中,通过解读笛卡儿的一段论述,将理性与疯癫对立起来,认为理性排斥了疯癫。在古典时期,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 哲学......
试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2-11-27
" 【论文关键词】网络 网络道德 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传统社会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它带给广大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如何对中小学生有......
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黄老之学
发布时间:2023-06-26
内容提要从“天→地→邦→人”的论述序列、“天道论”“因循论”及“利民”“尊君”理念等角度进行考察,可发现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与《汤在啻门》都包含有一定的黄老因素。尤其是《汤在啻门》一篇已出现四时、五行、刑德、气等明显......
泛道德非道德
发布时间:2023-05-24
从几十年前拍摄《饥饿的苏丹》的凯文・卡特自杀事件, 到因“踩踏事件”逝者,复旦与媒体人论战事件,鼓噪的舆论浪潮不断把记者这一职业变为众矢之的。一时间,媒体人的自白与受众无休止的指责布满网络。 这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对话与融合:德国批判理论之思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之探
发布时间:2023-01-24
一、在文学和社会之间李莎:从您早年的研究来看,当代文学和西方现代性理论悉入囊中。您曾经说,当代中国文学都是按全集一网打尽,赵树理、汪曾祺、路遥更是笔下常客,而像卡尔维诺、艾柯、昆德拉、萨特、加缪、策兰等人也常出现在您对时代症候的参照之中。首先,请您谈谈这些文学经验对您日后文学批评的视角有哪些影响?赵勇:与做文学理论研究的许多同行相比,我可能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关注要多一些,以前是一种喜好,后来则成了一.........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29
摘 要:同为先秦儒家大师的孟子与荀子,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对性善论与性恶论进行探究和比较,可知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实施路径虽然不同,但是其目的却一致指向教人从善。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本性回归;化性......
德国之翼的“黑天鹅事件 ”
发布时间:2023-04-08
“纵然设计师们绞尽脑汁把飞机设计得安全舒适,但你永远不知道开飞机的是魔鬼还是天使。”作家肖铁著有小说《飞行的杀手》。即便他小说的主人公并不是飞行员,而是一位乘飞机满世界接单的职业杀手,那散落于阿尔卑斯山南麓的点点残骸......
康德审美四契机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3-03-29
摘要: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从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质、量、目的的关系、愉快的情状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利害的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
让德育之花绽放在小学美术课堂之中
发布时间:2023-05-05
一、在导入新课中生动形象地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受到了爱国教育。在美......
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与常规两种扁桃体切除术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04
【关键词】 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 常规扁桃体切除术 目前,剥离法及电刀切除法仍然是扁桃体手术的主要方式,但是,两种方法仍然存在着术中出血多,术后疼痛等诸多问题。采用低温等离子行扁桃体切除术是近些年来开展的一项新的技术......
对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道德内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1-20
" 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曾经存在要求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等弊病,尤其是做表面工作,搞形式主义, 以一阵风运动式的教育代替深入细致的工作,因而收效不大。为了克服以往德育工作的弊端,学校“在改进德 育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德育目......
餐饮从业人员道德失范之原因和对策
发布时间:2022-10-23
【摘要】在现代,餐饮业是第三产业之中的关键服务行业,而对于国人来说,餐饮业也与日常生活存在莫大关联。餐饮环境以及餐饮的卫生情况不仅会影响民众的消费体验,同时还会对民众的集体安全和生命健康带来直接性的影响。而参与餐饮行......
浅谈古典舞蹈和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5-31
古典舞蹈(classicaldance)是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中具有独特风格和典范意义的舞蹈形式,是经过一代代艺术家提炼、加工、创造而形成的。古典舞蹈的形成不仅吸收了各种元素,还受到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礼仪道德、审美理想以及政治哲学的影响,同时,它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西方古典舞蹈一般泛指芭蕾,而中国古典舞蹈则是古代舞蹈的复苏,是中国几千年传统舞蹈的复兴。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
中外德育教法比较
发布时间:2023-05-14
除了中学德育课程的总体模式特征之外,在具体的授课方式、方法上,中外德育课程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隐蔽性与直露性 分析国外德育课程、教法,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采用较为含蓄、隐蔽的做法。例如,美国有的课文标题是《三条......
浅论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伦理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2-11-29
" 论文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教育伦理 比较 论文摘要: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教育史上的奠基式人物,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都形成了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为推动人类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他们的教育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