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传统文化对教师批判精神的抑制

论传统文化对教师批判精神的抑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31:27
论传统文化对教师批判精神的抑制
时间:2023-08-09 00:31:27     小编:

"

摘 要:人与文化须臾不可分。文化影响个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文化对于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形象的塑造和教师个体心理的建构上。个体在获得教师身份的同时就等于形成了一种 “身份性人格”。这种身份性人格与教师知识分子身份的相背离,是缺乏批判性的内倾性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师;批判性

一、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

人与文化一刻不能分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造就了人。不同文化对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都有不同的影响。文化既是个体成长的环境,也是个体发展的手段,同时也可以是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无需置疑的。一般而言,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对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上;二是表现在教师个体心理结构的建构上。

(一)传统文化对教师形象的塑造。

“教师形象是人们对教师教学行为表现的一种宽泛的界定,是教师特定姿态和风貌的一种表征。它折射出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反映了特定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①一定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必然会体现一定的文化传统。譬如,西方各国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只是一种职业伦理底线的保证,而在我国及深受儒文化熏陶的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就不仅仅反映在职业伦理底线的保障上,从某种程度上他们被视为道德的偶像、知识的化身。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教师的论述十分丰富,在教师地位上,荀子认为教师是一切言行的准则,所谓“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过诸涂不与言”(荀子《大略篇》)并首次将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列;在教师品质上,要求“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师德修养上,强调“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对待学生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不耻下问”;在教师观上,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理想人格;在师德规范上,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通过“立人达人”去启发每个人的内在自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师德养成上,重视“慎独”、“内省”、“自律”②。正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这些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与传统文化伦理特征密不可分,对于树立和丰富教师形象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批判性的缺失同样会在教师的职业要求和教学过程中有所反映,如孔子的“述而不作”,孟子的“言必称三代”,朱熹的“是知圣门之学,别无要妙,彻头彻尾,只是一个敬字而已”等言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去效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久以来教师也贯穿着一种“孔孟之徒教授孔孟之道”、“唯古是法”、“遵古崇威”的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把古人的著述经典化,变成绝对权威,使得一般的教育对象或学子的学习只能囿于经学的有限范围;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育者“信而好古”,安然于“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为学之道。这些传统的教师规范往往将教师塑造成一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卫道士”形象。

(二)传统文化对教师个体心理的建构。

“民族文化心理及其结构作为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们利用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改造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过程中通过‘双重建构’(即‘内化’与‘外化’)并在同化与顺化的两种作用中积淀而成的”③。而个体心理结构的建构就是在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由此可知,在传统文化中“凝积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心理对教师个体心理发展具有稳定的、内在的影响。

推崇集体意识和个别权威及求稳、求静、不喜变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表层特征③。一方面,它是农耕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心理,要求个体服从强有力的绝对权威,从而抑止了个体自我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追求稳定、宁静、不喜变化的心理结构致使中国人形成一种以封闭性、单向性和趋同性为特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服从权威的文化心理对于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教师来说,影响更为深远。这种影响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第一,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教育完全“复制”和“同构”传统文化,学校组织全然沿袭传统文化家长制模式,在教育中追求“统一”、讲求“规范”、注重“权威”。传统教育中“强调整体,轻视个体”的整体化倾向,谋杀了教师个体主体能动意识和批判意识、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客观存在。更重要的是其“偏重人伦,以情为重”的人伦化倾向,致使教育领域的认识出现了事实判断让位于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局限于道德判断的现象,进而导致教师个体对日常生活、教学领域及自我的认识、判断和批判出现了偏差和扭曲。所以,此时任何一种判断首先表现的不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真假判断,而是涉及到个人或集体的价值层面的是非判断。" 第二,只有通过社会认可,教师才能获得一种合法的身份。社会的这种认可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标准,并通过对教师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各方面的规训来实现。因此,个体在获得教师身份的同时就等于形成了一种与自己知识分子身份相违背的“身份性人格”④。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致使其在强化或者优化教师身份的同时恰恰就等于在弱化其知识分子身份⑤,致使教育领域中听不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坚持独立自由的批判声音。

二、教师批判精神缺失的深度归因——传统文化的抑制

本尼迪克特有一个著名的命题:文化是人格在典章上的扩大。反之,我们也可以说人格是文化在心灵上的延续。教师文化作为一个群体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很小的子系统,它不仅形成于某一文化系统的孕育之中,同时其自身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也更多的取决于文化这个大系统的整体特征和作用。这不仅是文化与亚文化的一般关系,同时也真实的反映了我国教师文化与主流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这一角度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批判性缺失的现状与传统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教师文化的作用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儒、释、道思想逐渐沉淀并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传统文化的一切特征均可以在它们的思想中找到理论根源。具体来说,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佛家与道家文化分别是这一主体的双翼。所以,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教师文化和教师个体批判性缺失的事实必然可以在儒释道三家的主要思想中找到依据。

(一)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批判性的先天不足。

“仁”是儒家文化的最高旨趣。孔子认为仁是诸德之全,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忠”和“恕”的合体⑥。

“忠”字在《论语》中出现了十八次,它的基本含义是对别人(尤其是对上级)尽心竭力。如:“为人谋而忠乎?”(《论语·学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论语·八佾》)等等。“忠”还常与“信”、“敬”等连用,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论语·公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公冶》)、“主忠信”(《论语·学而》,又见《子罕》、《颜渊》)。其意思都是指尽心竭力,也有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忠心耿耿、忠诚等含义。它一般泛指人对人的态度,尤其是臣子对君主、下级对上级的态度。所谓,仁者爱人,“忠”则是爱君、爱人的表现,侍君、待民的要求。

“恕”字在《论语》中仅有一处,《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之相关的论述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由此可知,“恕”,有“推己及人”之义⑥,乃是体现“仁”之精神,实现“仁”之德政的方法之一。《孟子》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乃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由此可知,儒家文化是一种内倾性的文化⑦,其为人、处世的生活始终贯穿着一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且“己立则人立、己达则人达”的“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反躬自问”、“克己复礼”“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忠”和“恕”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对中国人心理影响最深的文化因子。“忠”的文化要求大则忠于国和君,小则忠于父和友,其文化形象分别是誓死效忠的“忠臣”、千依百顺的“孝子”、舍生取义的“知己”。“恕”的文化则更多表现在个体的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行为上,其所追求的文化偶像是克己复礼的“君子”、反求诸己的“圣人”。一方面,“忠”文化要求的首先是“忘我”、是“奉献”、是“牺牲”。传统文化塑造的是一种对客体于我的存在世界持“忘我”和“无为”态度的国民形象。这种文化对普通民众的要求仅有一点,那就是“顺从”,培养的国民也只有一种,那就“顺民”。顺民的顺从所营造的文化也只能有一种,那就是没有主体我参与的“听”的文化。另一方面,“恕”文化对个体内倾性的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的极度崇尚,使得国民尤其是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对自我德性养成及精神境界表现出过分的关注和过高的要求,往往使其终其一生也未能触及“内圣”理想的边缘,就更无法奢谈“外王”了,从而更加束缚了一批本有可能也有能力关注外在于个体存在的客观世界的知识分子的视阈。所以,从根基上全面的封杀了整个民族产生批判的可能。因为,批判需要主体的参与,它是主体通过“思想”,进而通过“言说”才能实现的。没有自我、局限思想、限制言说、主张听话的中国传统文化先天缺乏批判性。

(二)传统文化的双翼——道佛文化对个体批判性格的再次消解。

如果" 说,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文化,关注的是政治伦理,还原的是周礼秩序。那么,道家文化则是一种“出世”文化,关注的是普世伦理,安顿的是每个个体的心灵。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倾性特征离不开道家文化的润色。如果说,儒家文化的内倾特征表现在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中,其外倾的特征只是在“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态度中遭到放弃,“内圣”的旨归依然是“外王”的话,那么,道家文化的内倾特征则体现在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泯合天人、混同物我的无所谓“内外”的独抱孤怀的个性人格和艺术化的人生哲学上⑧。

在道家看来,“道”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源,即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尽管“道”是道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但对其的定义,老子却认为,“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指出能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他认为,“道”是永恒的,是不可用语言表述的,而只能凭直觉去体会。譬如,有学者通观《老子》,概括出了“道”的几个特征,即道是无形的、道是无名的、道是无为的、道是无欲的⑥。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处世态度,使国人的世界观少了西方人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对外界事物的探讨也没有了西方人追求“逻格斯”的那份执着,进而放弃了对外界事物的探索,所谓“德性”生活就只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境界的提升上,甚至将放弃“外物所累”也视为道德个体追求内心宁静和心灵纯洁的手段。

庄子认为人意识到自己常常为身外之物所累,为时空所限的无奈,即所谓的“有待”、“有己”,指出要达到自由,就是要超越出“有待”、“有己”,从而达到一种“无待”和“无己”的境界。如何超越自我思想对自身的束缚、外物对自我的羁绊,庄子提供的方式是“遗物离人”。“遗物”,是指剪断自我同外物的联系,不为任何外物所累;“离人”就是剪断自己同社会的联系,不为社会和国家所绊。由此我们发现,道家是用消极“出世”的态度来追求一种仙风侠骨、逍遥自由的诗性生活。这种文化精神数千年来安顿着中国数以千万计的文人墨客或失意的知识分子的灵魂。

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使中国知识分子“进退自由”,进可安顿苍生,治国平天下,退可安顿心灵,因时顺势,“存,则吾顺事;没,则吾宁也”(张载《观棋》)。一方面,道家主张“无我”、“无为”、“无执”、“与时迁移”、“不敢为天下先”的“游世”态度,显然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混世主义人生哲学。相比之下,它少了儒家那种“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进取精神,少了儒士那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道家文化长久以来便是失意的知识分子灵魂安顿的唯一栖息之所,灵魂的安顿减少了他们对外在世界的关注、焦虑与不安,从而也就等于“瓦解”了批判意识产生的心理基础。试想,如果没有这一最后的心灵居所,焦虑、犹豫、彷徨的遭受挫折的儒生们又会如何呢?会不会能够促使儒学文化中“为他之学”(与“为己之学”相对)和“外倾性”文化特质的萌生和发展呢?

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主要集中在被儒道文化本土化了的禅宗思想里。禅宗思想既吸收了印度大乘空宗(一切皆空)和大乘有宗(佛性实有)的思想,也继承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和道家主静说思想,它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佛家人生哲学模式具有超人人格的特征,主张心如枯井、随缘而安和与世无争⑥。佛教的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宋代黄庭坚曾写道,“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赠张叔和》),这种鼓吹不思进取的人生旨趣对于批判性格的形成也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如果说,道家文化是对文人墨客的一种精神慰藉,具有一种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气质的话,那么佛家文化由于其 “砍柴挑水,无非妙道”的普及性、“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宽容性以及“顿悟成佛、直指本心”的便捷性,而成为了生活在下层社会普通民众的精神慰藉。譬如当生活无着、冤屈无处申诉的时候,人们往往将希望寄托于冥冥之中的力量,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安慰。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就是人们在遭受委屈和心理难平时最常想起的话语。所以说,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融合实现了对全体国民灵魂的安顿,从而使我国的传统文化最终成为一种缺少批判性的文化类型。

显而易见,佛教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倾性特征,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可互相补充。总体看来,没有儒家的“为己”,就不可能有道家“安时处顺、无为不争”的个性人格和佛教“随缘而安、心如枯井”的超人人格的存在。相应地,如果没有道家和佛家文化对千年来国民精神世界的安顿,那么儒家的这种“为己之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内圣外王”入世路径在大多数知识分子饱受挫折和迷茫之时就会遭到质疑、扬弃。

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的心理特征是由文化制度所塑造的,或者说文化是一组人格心理" 特征在规范、组织、习俗和制度上的投射⑨。所以说,从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而言,批判性缺失的传统文化必然塑造一种没有批判性的国民性格,尤其是对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教师职业来说,其影响更为深刻。

注释:

①杨明全.反思型教师:教师形象演变的新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2,

(9):50~53. ③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21,124.

④身份性人格:是美国文化心理学派奠基人之一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提出的。

⑤本研究认为,知识分子应该热衷于哈贝马斯所言的那种“批判的知识”,热心于揭示限制与支配的条件,体现出为争取发展与进步的自由的解放的知识兴趣。而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教师不应该仅仅执着于经验分析的知识和解释学的知识。 ⑦刘志琴.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港学者论中国文化(上册)[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3.

⑧“道”在老子那里,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客观存在,而在庄子的思想中,“道”与“我”则是同一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3-12-17
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 中华文明博大深厚,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哲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其精华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蕴涵于传统文化之......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13-12-17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 早在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该规划将首都的城市发展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宜居的城市环境不仅包含城市自然和物理环境建设......
张爱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3-06-15
一、张爱玲其人 张爱玲是一位在国内外具有盛名的高产双语作家,不仅她的作品得到文人学者的关注,曲折的人生经历也使她个人散发着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就像一个传奇,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自出......
论传统文化精神对现代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24
论传统文化精神对现代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价值极为珍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以人为本、道德至上、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作为人权批判策略的精神分析理论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要:所谓人权批判,指的是对启蒙人权哲学的整体批判,尤其是对于其方法论和内在悖论的揭示,人们熟知的对于人权状况的批判并不一定包括在内,因为后者批判的往往是人权状况不符合启蒙人权哲学预设之处,批判的根基恰恰是启蒙人权哲......
论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3-07-15
油画作为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百余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油画始于写实,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俄油画,接受的也是现实主义的写实画风。多年来,写实具象一直占据着中国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的主流。作品风格、观念和形式的......
电影语篇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3
电影语篇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语篇是文本生产者通过文本及其消费者的互动来实现社会目的的系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文本或话语来实现语篇的社会和交wWw.LWlm.com际目的的;语篇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选择交际资源......
犹太人的批判性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13
犹太民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苦难的民族,又是最有智慧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遭遇数次大流散、大屠杀的犹太人,以占世界0.3%的人口,培养出了19.1%的诺贝尔奖得主[1],以及众多商界、政界、思想界、人文艺术界的精英。犹太人为什么这样优秀是人们热衷的问题,答案包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强烈的危机意识,甚至优良的基因,等等。而本文将试图从批判性精神这一角度,解释犹太民族的成功特质,分析犹太民族的批判性精神产生的.........
传统文化中“和谐”精神的美学探源
发布时间:2023-02-12
www.LWLM.com编辑。传统文化中“和谐”精神的美学探源 摘要“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可以找到这种精神的美学来源,那就是“中和”美学思想。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是从音乐......
如何从传统文化的危机看鲁迅文化批判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 关键词:官本位现象 文化批判 国民性 论文摘要:鲁迅对 现代 中国 文化的伟大贡献在于文化批判的深刻性与全面性,特别是对传统中国的官本位现象及其对国民精神的戕害的批判,至今仍振聋发聩。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应当继......
将传统文化精神引入中学素质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0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实质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事业,素质教育要注重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构筑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这......
《礼记》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人文精神解析
发布时间:2023-05-22
摘 要:《礼记》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伴随着人文精神不断延伸发展,着重于通过一些典章制度来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来达到社会的平衡与和谐。本文从文本角度出发,详细分析《礼记》通过对人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
技术与文化传播:对新媒介文化的批判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8
摘要:新媒介技术取得了不同于传统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其以交互性、即时性和小众化等特点拉开了与旧有技术的距离。既有研究多从中观和微观视角切入,认为新技术催生了新的文化产品,它与传统媒介技术背景下的“大众文化”有着质的差别。不同的研究视角决定了提问方式和分析路径的根本差异,本文中采用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社会批判理论的宏观视野,考察“技术”与“理性”的内在勾连,分析内置于两者间关系的三重维度,并以之为逻辑出发.........
茶宠之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道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3-01-13
茶宠之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道家”精神 一、何为茶宠 “茶宠”就是人们早期所谓的“茶虫”,属于茶器中的一种,是人们品茶时放在茶盘上的小摆件,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小宠物,大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喝茶时用茶汤涂抹......
从鹿三的精神崩溃看《白鹿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 要:小说《白鹿原》中的人物鹿三是勤劳朴实的长工,他一生中有两个壮举,第一个是勇敢地充任交农事件的领头人,第二个是杀死儿媳田小娥。他在第二个壮举之后就开始产生幻觉直到精神崩溃,他的崩溃源自于内心对传统礼教的信念和基本......
论尊师观变化下“尊师重教”人文精神的失落
发布时间:2023-03-29
" 【论文关键词】尊师重教;人文精神;教师;教师地位 【论文摘要】“尊师重教”是中国优秀传统,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长期以来,维持教育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逐渐走向失落。本文从时间维......
传统文化的精魂
发布时间:2023-06-23
在连续写作九部中篇小说后,陕西作家陈忠实终于再也按捺不住了。凭着自己长期生活与艺术的丰厚积累,他用了前后共约四年的时间,写出了平生第一部五十多万字的恢宏巨著《白鹿原》。 《白鹿原》的写作,经过广大读者与文艺批评家的检验......
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批判官僚主义作风之害
发布时间:2022-12-14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摒弃的四风之一就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官僚主义的根源是官本位思想,领导干部的头脑中一旦被这种思想充斥,就很容易将为天下者不慢其民(《慎子内篇》)这......
论析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5-13
" [论文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 [论文摘要]:阿多诺从美学角度和意识形态控制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有着独特的魅力,但在实践中却遭到了失败。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困境正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困境,即理论上的逻辑并未合......
李行的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13-12-17
李行的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李行的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李行的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一、道始于情:郭店楚简的启示李行近30年的导演生涯、50多部作......
传统文化热后国产动漫呼唤民族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3-04-30
传统文化热后国产动漫呼唤民族文化精神 [摘要]在中国动漫产业一度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后。本文主要着力于强调传统文化当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这一核心元素对于中国动漫发展的巨大价值,突出了民族文化精神对于国产动漫创作的指导性意义。......
浅谈满族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3-02-28
浅谈满族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变迁 http://wWw.LWlm.Com满族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等省,与汉族等少数民族杂居。满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占有重......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2-12-14
"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基本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其内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基于传统精神文化下新时期审美文化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1-07
摘 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审美文化呈现出新特点、新症候。新时期审美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功利性、商品性和大众性,这一发展形态的认识,需要基于传统精神文化的视角进行思考。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审美文化的特点,以及发展要素,论述......
钱学森精神对中国“士人”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发布时间:2023-06-30
摘 要:钱学森精神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士人”文化传统对钱学森人格的塑造。在梳理钱学森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出钱学森对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传统的继承,分别是理想精神的高扬、精英意识的弘扬以及家国情......
论析教育:文化批判何以可能
发布时间:2023-01-30
" 论文关键词:教育;文化批判;天性;自我解放 论文摘要:文化活动是人类不断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而文化的异化造成了文化对人的束缚,带来了人的异化,文化活动动机和结果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文化发展的二律背反,它决定了文化批判的......
李行的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1)
发布时间:2023-06-10
一、道始于情:郭店楚简的启示 李行近30年的导演生涯、50多部作品,其创作始终不出民族精神、传统道德、家庭伦理的主题圈子。从中不难看出李行关注现实的品格、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创作立场和“文化中国”的气质、在意识形态与艺术追求的......
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发布时间:2023-06-22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及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成果的总称。那么,中国文化是中国这个智慧群族在生存、繁衍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成果,并不断的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而从这些博大精深的母体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泱泱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一、自强不息体现中国哲学动态宇宙观与人生观相统一的文化特点《周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
对“多元建筑论的文化审视与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17
关键词:建筑 多元文化 整体主义 创造 论文摘要:本文以整体主义美学思想和后文化理论,研究建筑中的多元建筑文化问题,认为在国际性、趋同性中追求地域特性和个别性,是建筑的重要风貌。作为情感符号、凝固的建筑,理应在多元并存的R......
批判理论视域的教师角色探析
发布时间:2015-07-31
摘 要:批判理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和否定的传统,批判理论家们认为当今的西方教育应该在促进社会变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有着多方位的角色定位,是教育变革不可替代的力量。 关键词:批判理论;教师;......
浅议战斗精神培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23-06-29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在新形势下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战斗精神培育中,不仅......
对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诠释—张九精精神内涵探讨
发布时间:2023-02-22
" 论文关键词:张九精精神; 传统美德; 时代精神; 诠释 论文摘要:孝道心、关爱心、诚信心、上进心、责任心、自信心、吃苦心、感恩心、平常心,张九精身上凝聚着九种可贵的精神力量,从而铸就了他健康的人格力量。 张九精是海南师范大......
对“教师毫业化”坝代性范式硇批判和反思
发布时间:2023-07-09
"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现代性范式 职业与专业 技能培训 论文摘要: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教师专业化”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主要是把教师工作理解为技术性职业。而非认为是专业。由此,在实践层面也是恪守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
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1
【内容提要】西方法治,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都源于人们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认知和关怀。古典的法治理念和学说脱胎于希腊时期人文思想的襁褓。而近代法治的生成又得力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的张扬。人文精神的理性追求奠定了近代......
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批判理论的批判与中国语境的规范
发布时间:2023-03-26
摘 要: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
文学批评的现代精神向度
发布时间:2022-10-21
摘 要:对话体是文学批评文章的体式之一。近年来,林挥20多位辽宁作家深度对话,提出并阐述“新东北作家群”的概念。他的对话体文学批评与研究关注地域文化,彰显了一个研究者的批评主体意识与现代精神。 关键词:对话;当代辽宁作家......
试论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研究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发布时间:2022-08-24
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地位举足轻重。民族精神存在于民众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生存土壤,通过历史典籍记录流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学习、凝练古代经典要籍......
特权文化对传统司法审判的影响与制约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21
一、特权文化是中国传统司法审判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国家的建立,特权文化也随之形成并不断发展。特权文化蕴含于法律之内,传统的司法审判也遵循着特权至上的原则。法律是为了维护上层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因此,......
论西方文化中的“酒神”精神
发布时间:2023-07-12
论西方文化中的“酒神”精神  希http://wwW.LWlm.cOM腊神话已成为人们了解西方文化精神最基本的研究资料。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1]。希腊的雕塑以神和英雄为主要形象,希腊的荷马史......
如何在青年学生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3-06-13
如何在青年学生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一、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它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时刻刻存在我们周围http://Www.LWlm.cOm。关于文化的概念,历来是众说纷纭......
希腊精神真的是西方文明的传统吗?
发布时间:2023-06-06
希腊精神真的是西方文明的传统吗? 希腊精神真的是西方文明的传统吗? 希腊精神真的是西方文明的传统吗? 学术界一般认为:西方文明的传统是两个,一个是希腊精神,一个是基督教精神。而所谓“传统”,即是一种“一......
论基督教文化对欧美宪政精神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0-29
论基督教文化对欧美宪政精神的影响 摘 要: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渗透到欧美等国家思想、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基督教文化总体上是一种罪感文化,在文化心理中植入了幽暗意识与人性的凄惨。这种文化心......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发布时间:2023-07-06
现如今,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多元文化时代,社会发展节奏逐渐加快,但是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关注度却逐渐下降,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渐渐弱化。高校美术课程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将民间艺术元素巧妙融入美术课程中来,美术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即文化传承、精神传播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深化美术教学改革,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也会相应增强。由此可见,本文针对高校美术课程引进民间艺术元素展开探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
论析2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22-12-18
论文 关键词:文化批判;理性;价值取向;技术理性 论文摘要:文章以20世纪的西方批判理论为主要考察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了生活世界理论派、人本主义批判理论派和后 现代 主义派各自的文化批判理论在发现文化危机,认真反思各派......
区域创新系统:批判性审视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4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已发展为广泛用于为制订创新政策提供经验基础的分析框架。然而,这一分析框架的利用在关键问题上仍然是模棱两可,比如创新的地理范围,即区域。本文回顾和总结最近区域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的重要观点和......
传统文化世家与民族文化神髓的承传
发布时间:2023-02-06
传统文化世家与民族文化神髓的承传 文化意识的复苏和强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社会思潮中一种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特征。从学术界的文化探寻意识的自觉、深入和强化,到决策层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建设的种种蓝图规划及其文化软......
浅谈闯荡江湖的冒险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2-12-02
在中国台湾,最不被周围的人所喜欢的,就是那些机车的人,如果你看上了一个女孩儿却不敢表白,台湾人就会跟你说:喜欢就去追,哪有那么机车了啦! 台湾人并不是特别迷信,但不管是佛家的还是道家的庙宇宫观,或者是西方宗教的寺庙,他......
试论重庆时期何其芳的文学批评精神
发布时间:2022-07-23
论文摘要:何其芳在重庆时期的文学活动对于何其芳本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理解何其芳文学批评的前提条件。何其芳文学批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批评有一股正气,这股正气来自于他人品的高尚、思想认识的明确,以及他的批评有真感受和......
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现象及现代教师文化构建
发布时间:2022-09-17
一、教师文化病理的内涵 二、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表现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师文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性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生涯的一叶“方舟”,一间间教室......
谈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精神
发布时间:2022-11-04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长期以来深受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影响,表现的是人对富有哲理的智慧和境界的追求。儒家重心性问题的仁学兼伦理学解;道家重心性问题的自然哲学解。儒道家入世与出世的“虚实结合”;殊途同归的“天人合一”,......
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22-10-28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的生活与精神均疏离了传统文化,这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养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凝住,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是一种缺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将传统文化植入课堂,引领学生感......
浅析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政府管理牧区的价值2
发布时间:2022-11-01
浅析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政府管理牧区的价值2 三是宗教的传播广布。宗教是古代草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蒙古族继承和发扬草原先民信奉的萨满教的宗教传统,萨满教是蒙古族古代思想的宝库,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前已经成为......
中西文化精神论略
发布时间:2023-01-29
上述争论姑且悬置不论,超越具体文化模式,我们来看 中国 文化的基本精神。 据一些著名学者(如钱穆、孙隆基、林语堂、梁漱溟、季羡林等)的看法,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所生发出来的“和合”精神 ——......
浅析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政府管理牧区的价值1
发布时间:2022-08-21
浅析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政府管理牧区的价值1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草原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统语文教育论传统文化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3-02-27
从传统语文教育论传统文化的回归 做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曾在五四之后至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遭遇冷落。人们为什么反对文言,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中有许多封建思想糟粕与现代中国一段时期的政治思想相悖; 2......
论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和“现实性”
发布时间:2023-02-21
内容提要 批判性和现实性是包括“文化研究”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的关键词。文化研究中的“批判性”和“现实性”有着复杂的理论分歧,审视两个概念的多义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具体而言,“批判”的内涵极其多样,体......
谈教师专业化应呼唤教师主体精神的归位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生命本体意识 生命关怀 [论文摘要]本文理性分析了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提出了专业化教师首先应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否则,即使他们掌握学科知识,精通如何教的技能,在专业化过程中最终也摆脱不了被工具化......
中国电视剧的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22-10-12
1前言 根据中国电视剧创作题材在时间线上的特点,一般可以分为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近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和现实题材电视剧。不同的时间段里,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政治语境,特别是不同的社会冲突会使电视剧的悲剧性表现出不同的审美......
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表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05
说道三纲五常,很多人大都知道,它是传统思想对人的约束,但是研究哲学的范畴,三纲五常还是传统中国法的纲要和精神所系。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传统中国特有的宗法伦理。它讲究的是忠和孝,表现在上下、贵贱、尊......
寻找教师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2-12-25
记得1991年初当老师时,经常到学生家里去,走一走,聊一聊。既不是告状,也不是为了批评某个孩子。遇到吃饭,拿起筷子就吃,与家长很亲近,很熟悉。跟学生很和谐,很能体谅每个孩子。遇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经常个别辅导,有时候在家......
论数学教学的批判性的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09
一、思维批判性定义从现有资料角度上看,如何理解思维批判性的定义,还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如恩尼斯认为思维批判性是推理性的反省性思维,是一种技能或者说是能力还有加利福尼亚认为思维批判性是一种-有目的性,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是否正确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李普曼(Lipman.M)把思维批判性定义为技能性的、依赖于评价标准、自我纠正和对背景的敏.........
试论传统教师地位的文化负累与消解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传统教师地位 尊师观 文化负累 论文摘要:传统教师尊卑相悖的两重地位是以儒家教育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传统尊师观的外化与投射。传统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上的尊师与重道、殉道与祈福、出仕与为师、师长与师友之间的矛盾与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发布时间:2015-12-28
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
批判与自我批判
发布时间:2023-07-13
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议沦文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思维能力跟不上,再好的文笔,再完美的章法结构,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现今议论文写作当中,部分学生为了证明自我观点而故意对一些事情视而不见,把不利于自己的观点遮......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发布时间:2023-05-20
[摘 要]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3-07-05
习近平同志继承党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习近平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
制度创新与文化传统——试析近代批信局的经营制度
发布时间:2014-01-07
[ 内容 提要]本文通过 分析 近代批信局的具体业务流程、经营制度及其创新,认为批信局经营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经营制度,指出一种制度的创新必须与文化传统和 社会 环境相适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和 发展 。 [关键词]制度创新......
春晚小品“跪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05
2015年春晚有个小品《一定找到你》,由郭冬临、刘涛、郭丰周、富俊淇、吴江、于健联合出演,郭冬临表现的依然是一个好心人,刘涛依然是一个贤惠媳妇。小品讲述郭冬临三年前指认出来的某小偷被释放出狱,表示“一定要找到你”,被郭冬......
民族精神与教育传承
发布时间:2023-04-01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宁可牺牲,也不愿退让国土半寸?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即便在杀气腾腾的高压态势下,也要坚持传递民族的风骨和不死的文明?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即使居无定所,食不裹腹,也要坐到课桌前?火种!火种!心中不灭的光明!这世界越是黑暗,这光明越是强大。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的民族血脉,不会屈服于强权。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土壤里,教育绝不会输给暴力与邪恶。站在历史的节点上,我们既要知道过去为何胜利,更要知.........
试论传统文化对会计委派制的扭曲
发布时间:2023-02-02
摘要:会计委派制作为增强会计独立性的措施已经得到普遍推广,但其实施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尤其在熟人社会、层级压制、模糊处事原则和所谓求义不求利的传统思想制约下,委派制会产生一定的扭曲。 关键词:会计;委派......
论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22-11-19
" 论文关键词:质化研究人文精神 方法学 论文摘要:质化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本文认为方法学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旨在为以人为本的科学研究提供内在的思想依据。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反对实证主......
论传统文化中德育精髓的宝贵作用
发布时间:2023-07-08
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保留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人类的精神文明,是国人的骄傲,我们有义务把这份文明传承下去,其中德育部分的精髓为我们当今德育建设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的精髓 1.培养修养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中国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3-01-15
本书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品格、得失与论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最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精神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
发布时间:2022-12-28
" 论文关键词:传统政治文明;制度性精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治国传统和治国经验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治国理论和和治国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带有浓厚东......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3-02-15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学会提取关键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别。 3.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明确21世纪我们......
转型期我国运动员精神的传统文化意蕴及价值诉求
发布时间:2023-05-28
转型期我国运动员精神的传统文化意蕴及价值诉求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多民族国家的人民在长期文化融合中,相互促进,......
外国文学传播的文化精神及其价值导向
发布时间:2023-02-02
【摘 要】追源溯始,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展开了对于人文主义的探索,一直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出现也贡献给世人无数精美的艺术品,之后人类文化迎来巅峰期――文艺复兴,提出以人为本、自由、平等、博爱的高尚思想,创造了大量珍贵......
论批判的终结
发布时间:2023-03-22
论批判的终结 论批判的终结 论批判的终结 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倍受青睐。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
论文学形式的宗教精神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剖析《西游记》、《红字》、《天路历程》等宗教文学,从文学的视角对宗教精神进行了探讨。认为:宗教精神的基本向度是对人间苦难的博爱关怀和对超越存在的终极诉求;并以宗教文学的例子对宗教精神内在的悖论:人性与......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局限性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7-05
第一,法兰克福学派站在旧的文化贵族立场,以文化精英自居,强调人与现存社会、人性与科技、文化艺术与时代的对立,以先验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来衡量文化艺术和文化生产,因而使得其理论严重滞后于时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要求。1937年,霍克......
分析从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核出发
发布时间:2022-11-09
分析从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核出发 分析从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核出发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分析从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核出发 更 多精 品源 自 3 e d u 课 件 吴冠中的风景画(包括油画......
“宪法概念”批判(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5
内容提要: 私权从产生之初就遭受相对私权的威胁,公权威胁则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人们冀希望于以制定宪法的方式排除已经产生的威胁,而非仅仅消除由其本身所带来的附随威胁。 站在别国文化基台上观望中国是朦胧而畸病的,只有透彻理......
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别论
发布时间:2023-06-06
摘要:当文坛极力推崇王蒙小说所表述的那种忠诚的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时,本文力图从另一角度透视王蒙小说别样的精神内涵:小说以“王蒙式的忠诚”传承着儒家至道—不愠不怒,无怨无悔,苦中作乐,忠贞不二。他的对荒谬、灾难的命运的默认,妥......
用现代建筑语汇解析传统精神
发布时间:2023-05-21
江南自古文风盛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在江苏南通珠算博物馆设计中融入了许多文化元素,对江南传统建筑空间文化的诠释和再现,是运用现代建筑语汇解析传统精神,探求有时代特征与地方传统文化底蕴的建筑。 意境之美 南通市珠算博物馆......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批判
发布时间:2023-07-02
【摘 要】继帕森斯之后,吉登斯进行了社会学第二次理论大综合。他的理论体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行为主义流派的研究,可是多年来经由学术界以及社会实践的检验,证明其理论逻辑确实存在固有缺陷,对社会发展规律以及重大社会问题缺......
论精神权利制度
发布时间:2022-08-29
论精神权利制度 论精神权利制度 论精神权利制度 一、精神权利的实质 事实上,传统理论中的人身权讨论的都是人的精神利益问题,只不过它没有认识到精神 利益的存在,也就难以有效地对主体精神利......
对话与融合:德国批判理论之思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之探
发布时间:2023-01-24
一、在文学和社会之间李莎:从您早年的研究来看,当代文学和西方现代性理论悉入囊中。您曾经说,当代中国文学都是按全集一网打尽,赵树理、汪曾祺、路遥更是笔下常客,而像卡尔维诺、艾柯、昆德拉、萨特、加缪、策兰等人也常出现在您对时代症候的参照之中。首先,请您谈谈这些文学经验对您日后文学批评的视角有哪些影响?赵勇:与做文学理论研究的许多同行相比,我可能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关注要多一些,以前是一种喜好,后来则成了一.........
东西方神性观比较——对于方法上的唯一宗教观的批判
发布时间:2013-12-19
东西方神性观比较——对于方法上的唯一宗教观的批判 东西方神性观比较——对于方法上的唯一宗教观的批判 东西方神性观比较——对于方法上的唯一宗教观的批判 “神”是宗教生活的灵魂,对于神的本性的理解最鲜明地表现......
简论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01
" 论文摘要:我国的学科教学长期与个性和创造绝缘,这有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深层原因和历史渊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重群体、轻个体的整体主义,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社会心理,等等,对个性化教学产生了......
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31
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一、浅谈传统文化《汉书》对传统一词的注释是世代相继的意思,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文化,但这些都不是传统文化,只有具有重要价值、长期积淀下来,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被称为传统文化。无论是诸子百家,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传统建筑,中医,功夫还是琴棋书画,民间工艺,衣冠服饰,饮食厨艺,古玩器物,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