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司法确定力的形成逻辑

司法确定力的形成逻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21:21:57
司法确定力的形成逻辑
时间:2023-08-05 21:21:57     小编:

摘要:司法确定力是与法院的宪法地位密切相关的,宪法对法院的独立地位以及解决纠纷、救济权利和发展法律的功能定位,是司法确定力的权威渊源;司法确定力来自于司法的管辖权威,法院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取⒃谧约旱哪芰Ψ段仁芾戆讣,运用法律知识、司法理性和司法经验,按照司法规律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权威判断,为司法确定力提供了前提;司法确定力源于司法的整合权威,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通过对立法时的民意与法律适用时的民意、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有机结合建构了司法的整合权威,为司法确定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司法确定力依赖于裁判的执行权威,当事人自觉履行生效判决的文化意识和国家强制执行生效判决的权威能量为司法确定力提供坚强的保障。

关键词:司法确定力 宪法权威 司法公信力 司法权威

中图分类号:D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30(2017)03-0150-11

司法确定力是司法公信力的终极体现,是法律内在道德性的构成要素,山也是司法权威在纠纷裁判与权利救济方面的充分体现。司法确定力意味着法律生效裁判认定的事实具有形式上的客观性与推定的真实性,案件当事人诉权的消灭、法律关系的变更以及法律后果的确认,司法权的实现以及法院管辖权的消灭,法院生效裁判对相关法律主体产生不可变更的约束力,业已穷尽一切救济手段并排斥其他权力在个案中的介入。近年来,司法地方化、同案不同判、人情案以及枉法裁判等情形屡见不鲜,涉诉当事人难以获得确定的预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认知和司法功能的合理期待。一些对裁判不满的当事人无视裁决结果的确定性和权威性,转而寻找舆论、道德、政治等其他层面的解决途径。总体而言,司法确定力的欠缺是近年来各地法院面临的共性问题,它严重地削弱了司法权威、影响了司法效果,动摇了司法作为社会纠纷最终解决机制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司法确定力的权威渊源,准确把握司法确定力的形成逻辑,将增强司法确定力作为推进司法改革、提升司法权威、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路径。

一、司法确定力与宪法权威

宪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宪法权威表现为宪法的原则和规则是一个国家最高的行为准则,基本权利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的制度形态,对一切国家机构和社会主体都具有拘束力和规范力,任何国家机关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一)司法确定力来自于法院的宪法地位

宪法赋予法院的司法裁判权力是司法确定力的权威渊源。在现代民主国家之中,立法、行政与司法各司其职,只有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划定三者权力的边界,国家机器才能有效运转。我国《宪法》第12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享有宪法赋予的排他性的案件审判权力。

在美国学者麦基文看来,捍卫法律的权威需要依靠独立、智慧、博学、能干的法院。法院正是凭借自己的宪法地位,在独立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应社会公众的权利诉求,最大程度地建立起法律的价值共识,从而在社会生活中逐渐确立了稳定的法律预测结构。毋庸置疑,法律规范之所以能够规范行为、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不仅取决于法律规范的严密逻辑结构、显著的理性特质,而且取决于法律规范坚定不移的确定力。正是司法形成的确定力给了人们稳定的交往预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纠纷化解的成本,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因此,法院所具备天然的社会纠纷最终解决机构的能力既是法院的宪法地位决定的,也是法院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司法程序的中立结构是司法确定力的价值基础。司法的过程和结果越独立,对权力的制约越严密。“一个政体越接近共和政体,裁判的方式也就越确定……在共和国里,政制的性质要求法官以法律的文字为依据,否则在有关一个公民的财产、荣誉或生命的案件中,就有可能对法律作有害于该公民的解释了”。法院只有具有独立的地位、中立的立场,所作出的裁判才能实现抽象的法律规定与具体案件事实的有机连接,而不需要考虑更多外在的干扰因素,司法确定力才有生成的空间和实现的可能性。

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根据此条规定,宪法赋予法院独立的判地位,仅仅只有当法院具备完全的独立性,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法院才能通过自身的经验、理性和技术对案件作出公正的裁决,也才能使得司法判决生成司法确定力。司法独立既指法院独立于立法权与行政权,也指法院相互之间的独立,同时也意味着主审法官的独立。只有当依法获得管辖权的法院和法官能够享有完整充分的司法权力,才能独立、理性、谦抑、负责地作出判决,也才能最大限度地矫正被扭曲的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救济被侵犯的权利。

(二)司法确定力来自于司法功能的宪法定位

法院在解决纠纷、救济权利过程中承担了推动法律发展的重要任务,法院还要为民主政治、权利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这既是宪法对司法的功能定位,也是司法确定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刑事司法领域,法院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公正的定罪量刑裁决,给受害人必要的司法救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安定秩序;在民商事司法领域,法院通过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对当事人行为的评价,矫正被破坏的民事关系,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在行政案件的司法处理过程中,法院通过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确定行政侵权责任,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在履行解决纠纷、救济权利的宪法职责过程中逐渐建立了司法裁判权威,司法程序也就成为人权保障的权威机制。从世界人权宣言到各国宪法,都强调非经正当程序不得限制或剥夺公民的基本权利,从而确定了法院在公民权利保障或限制问题上的终极性权威。虽然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确定力原则,但是,在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条款特别强调:“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基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同阶性,我们可以合理推定,司法应是一切公民基本权利的最终救济渠道。 诚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反映,法院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裁决案件就是尊重立法中的人民意志。一方面,司法裁判的确定力有助于忠实反映、引导和发展民意,法院能够通过个案裁判确认特定的法律关系、维系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引导民意理性地顺应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最终推动法律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定时的本体依据与法律适用时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不断地扩大,法律规范与社会事实之间的张力不断地增大,法律的滞后性、模糊性和抽象性给法官审理案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法官面对疑难复杂案件和新型案件,既不能在既定的法律规范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内容,又不能拒绝审理这些案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运用自身的知识、理性和经验发现案件事实的法律意义,通过法律解释修补法律漏洞,在推动法律发展的过程中给新的利益诉求以司法保护。立法是多元的利益主体经过复杂的博弈和妥协而最终形成的一般化的利益配置关系,因此成文法并不是理想化的民意汇集载体,它存在狭隘、盲目、短视、滞后的问题。司法的重要功能在于通过个案来逐步校正偏离实际社会生活的制定法。那么,司法确定力就是推动制定法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动力。

二、司法确定力与司法管辖权威

司法确定力与司法管辖权威密切关联。法院一旦拥有了案件的管辖权,就预示着其他政府机关和社会组织失去了干涉该案件的权力;当事人必须接受司法判决所作出的权利义务安排,不得对此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再行讼争。也就是说,司法管辖权威规定了司法确定力的意义指向,界定了司法确定力的影响范围,标志着司法确定力的生成。

(一)司法管辖权限决定了司法确定力的作用范围

法院管辖的范围确定了司法确定力的作用范围和影响程度。司法管辖权的界定既是对司法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对涉诉当事人权利救济渠道的有效规制。通过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的双重区划,司法个案基本被锁定在特定的管辖坐标之上,法院将由此获得法律规定范围内审理该案件的排他性权力。与此同时,涉诉当事人也能预判诉讼可能的成本与收益,从而依法选择更为理性经济的行为模式。在民事纠纷中,当事人既对是否选择司法裁判具有自主权,也在管辖法院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空间,不过一旦合意选定法院后,司法管辖权也就确定下来;而在其他类型案件中,司法管辖权的界定更是清晰明确,给诉讼各方主体提供了确定的指示。严密合理的管辖权制度不仅保障了司法的确定力,更是从根本上巩固了法律的确定力。

但是,司法管辖权本身也有自己的界限,某些特定领域的问题司法无力解决。社会纠纷大量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客观现实,试图让法院独自承担彻底解决社会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的任务,显然是超越了法院的能力,有限的法院规模、有限的司法资源决定了法院只能解决力所能及的社会纠纷。倘若法院超出自身的能力管辖案件,势必动摇司法整合权威的根基,导致司法裁判结果得不到各方当事人的尊重与认同,从而严重地影响司法的确定力。因此,只有保持司法的被动性、谦抑性、严谨性才能确保司法的整合权威的持久性;为了使裁判结果更符合市场和社区的需要,简单的刚性规则也必须被复杂的标准所替代。与此相适应,法院由于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有限性也不得不从能动转向消极,管制和公共所有权逐渐发挥作用,政治过程也开始取代司法裁判。

(二)司法管辖权的启动是司法确定力的形成起点

司法具有被动性,法院应该尊重当事人的自由选择,不能主动地介入到社会纠纷的解决之中。司法这种解决社会纠纷的机理与传统社会由德高望重的长者裁断纠纷的原理并无二致。“两个人从本性出发为财产而争执不休。他们为此进入僵局,接着为了寻求力量,他们转向第三方或者陌生人做出决定。法院是机构化的陌生人”。在世界范围内,和解、调解、仲裁等非诉讼解决机制方兴未艾,与司法解决机制形成了有效的互补,构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纠纷解决体系。但是,有些纠纷并不适合调解方式解决,必须由法院进行判断和裁决,“包括资源分配显著不平等的案件;法院在判决后必须持续监督当事人的案件;还包括需要实现正义的案件(更确切地说是那些涉及真正的社会利益,需要法官对法律作出权威性解释的案件)”。特别是在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中,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司法机关具有修复和重构社会关系的能量,因此,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或当事人的协商,确立特定的m纷由法院裁决,则表征着法院获得了对纠纷进行审判的权力,而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宣示了法院对个案的排他性管辖权,使纠纷的解决具有了权力属性上的唯一性与确定性。

当法院作为整体获得对个案的管辖权后,首要的任务是要按照区域和级别确定具体的管辖法院。通常情况下,应该以属地原则为依据划分不同区域法院的案件管辖范围,以案件重要性与复杂程度为依据划分不同层级法院的案件管辖范围。法院的管辖权一旦启动,便获得了宪法赋予的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权威和法律适用权威,并且司法管辖的启动往往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案件一旦进入司法程序,除了少数特殊的终止程序之外,比如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死亡,绝大多数的案件都将在司法程序的框架内得出裁判或者在法院的主持下和解,因此,司法管辖权使得法院获得了启动司法程序进行司法判断和司法裁决的权威,从而成为司法确定力的形成起点。

(三)司法管辖权的消灭标志着司法确定力的形成

司法程序一般分为起诉、审理、判决、执行等阶段,司法管辖权威贯穿于司法解决纠纷的整个程序,从司法程序的启动到司法程序的终结,法院都应该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行使司法权力。由于司法本身的被动性,法院不能自动启动司法程序,只有当案件的当事人起诉或者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立案后才得以开启司法审判程序。当事人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从立案开始获得的管辖权威在审理、裁决和执行阶段,既不能转让也不能放弃。从法院的立案到事实的认定再到法律的适用,最后到判决的执行,都是在确定的司法管辖范围内所进行的活动,离开了确定的管辖范围,司法活动自然无法产生应有的权威结果。根据司法最终解决原则,法院不应回避任何社会纠纷。进入司法程序的纠纷,在未获得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之前,司法不得任意地停止审判。法院作出生效裁判后,就不能再对已决案件进行审查和判断。 司法管辖权的消灭标志着司法确定力的最终形成。通过确认、变更或产生新的法律关系,司法裁判完成了其应有的历史使命。一旦司法裁判得到执行,司法权将自动退出经过法律矫正的社会关系。司法权的退出,集中体现为管辖权的消灭。依据“一事不再理”的司法原则,终局裁判对涉诉纠纷所作出的权利x务再分配具有不可逆转性,当事人和利益相关人对于它所确定的权利与责任、利益与负担的安排均不得再行讼争,此纠纷随着终局裁判的形成而真正成为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显然,司法确定力排除了当事人重复争执,从而明确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使得法院的生效判决获得稳定性和确定性。“既判事项旨在确保司法判决的终局性。它不是一个更具技术性的实体或程序事项,它是一个基本的关涉到公共政策和私人安宁的实质正义的规则。它鼓励当事人信赖司法判决,阻止骚扰诉讼,并使法院能够脱身来解决其他的纠纷,其执行对于维持社会秩序来说是根本性的”。

司法确定力是维系法律秩序、确保法律预测性和司法公正的关键因素。在大陆法系的诉讼体系中,既判力理论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一案不两诉以及一事不再理原则。既判力原则是司法确定力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以保障权利为目标的司法制度更强调对法律秩序的维护和法律规则的统一发展。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修订过程中,关于再审制度、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修正引发了一些异议和讨论,表达了学者对司法确定力可能受到冲击的担忧。事实上,司法正义只是一种相对正义,它是以法律事实为基础,以法律逻辑为手段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程序正义结果。只要是符合这一构建过程的司法结果,就应当得到法律的承认和尊重;寻求每一个个案的实质正义,不过是理想化的司法状态,只有确保个案裁判的确定力,法院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正义,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确立应有的权威。

三、司法确定力与判断权威

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运用的是双向思维方式。一方面,法官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法律感觉和法律意识将案件所涉及的具体社会关系和具体行为进行法律解读和法律评价,通过归纳思维方法将其抽象到法律规范规定的法律关系模式和行为模式的高度,初步判断案件事实的法律性质和法律意义;另一方面,法官通过演绎思维方法将法律规则设定的法律关系模式具体化为社会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而对案件事实进行再次判断。法官正是借助于法律规则具体化的解释和具体行为的抽象化归纳的整合过程,在各方当事人的平等充分的参与下,消解了规范与事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完成法律事实的建构任务,在诉讼程序中实现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合理分配,不断地积累起司法判断的权威。

(一)事实认定权威是实现司法确定力的内在要素

事实认定权是案件管辖法院以法定证据为载体,以逻辑推理为法则,依照法定程序建构法律事实的权威。这里的法律事实是客观事实与法官主观认识的统一。客观事实是法律事实的基础,而法律事实仅仅是客观事实的技术化再现。法律事实的理想状态是与客观事实完全吻合,但因为事实信息的散失与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法律事实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客观事实;又因为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纠纷解决的目的性,法律事实也没有必要完全复原客观事实,而只需尽力展现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在这个意义上,司法认定的过程,即是按照人类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凝练出的认定原理和程序,发现所需要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在具体案件审理的过程中,法律事实的认定与法律规范的适用并不是截然可分的,裁判的过程就是通过解释将规范和事实结合起来的过程,况且事实认定本身也必须遵循一整套的法律规范。因此在组成陪审团的审判中,事实认定权的配置其实是一种协作式分工:法官为陪审团提供事实认定的规则和依据,并在审理过程中按照证据规则和诉讼程序,筛选出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将其提供给陪审团;陪审团只能根据过滤后的信息,对案件事实进行拼接。法官并不在事实认定中直接发表有倾向性的结论,他的作用更像是体育运动的裁判,保证审判合乎规则地呈现出法律事实;陪审团只需要、也只能够按照常识和社会理性来审视和编纂事实,但在严密的程序机制下,他们的认定已经具有了充分的法律意蕴。

司法认定程序的公开性与制度化,既是对司法确定力的强化,也是对当事人的一种提示,要求他们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下完成事实的拼图。确定的规则指向的是一般性的人类活动,而不表现对特定个体的好恶,公开的、无歧视的规则,其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另一方面,法院对案件事实的法律意义之阐释有利于人们认同和接受司法确定的法律行为标准,有助于人们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交往模式。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即使在某些个案中出现个别正义落空,人们也会将其归结为概率性事件,而不会发起对司法的制度性质疑和谴责。

法官是在一定的程序制约和保障下进行事实认定和司法判断的。司法程序是防范司法权滥用、维系司法确定力的制度保障。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和司法经验的积累,各种认定方法和标准经过不断的磨合与改良,逐渐取得人们的理解和认同,并上升为获致正义的程序机制。证明标准制度、举证责任制度、推定制度、拟制制度、把真伪不明纳入法律要件事实等,已成为司法实践中普遍而有效的事实认定方法。从表面上看,上述制度无不具有背离甚至颠覆客观事实的特质和能力,但在本质上,它们恰恰是为努力发现和还原客观事实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司法认定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使因认知能力和司法资源有限而造成的认定困难最小化,法院能够凭借司法认定标准的确定性与方法的合理性,使得真伪难辨的事实获得权威性的确认。即使这样的确认案件也可能并不符合客观事实,但它毕竟使悬而待决的法律关系明确和安定下来。只有获得权威认定的事实,才能为司法裁决的确定性提供坚实的基础。

与其说法律事实的司法认定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妥协,不如说是人们对于确定性的一种需求。马斯洛认为,安全需求是人类第二层次的需求,安全需求直观地表现为对安全、稳定、依赖的需求,其需要得到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支撑。确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能增进人们的安全感,反之则令人饱受心理上的折磨。迟到的正义就是非正义,在事实难以认定的情况下,诉诸于一套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和校正的司法认定程序,由集理性与经验于一身的法官来进行司法判断,无疑是最大限度缓解案件事实真伪不明与法律关系悬而未决之间张力的有效举措。 (二)法律适用权威是司法确定力的具体展开

遵循先例是司法确定力形成的基础。英美法系的法官当然有创制先例的权力和自由,但他并非是完全自由的,“必须保持在普通法的空隙界限之内来进行法官实施的创新,这些界限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先例、习惯和法官其他长期、沉默的以及缀跷薹界定的实践所确定下来的。但是在这些确定了的界限之内,在选择的活动范围之内,最后的选择原则对法官与对立法者是一样的,这就是适合目的的原则”。因此,司法确定力应该通过司法结果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来,司法结果应该符合社会公众对正义的普遍认知,应该符合同案同判的文化期盼。

统一适用的法律和法律适用的统一是司法确定力形成所不可或缺的因素,统一适用的法律属于立法问题,而法律适用的统一则是司法问题。实践中,司法解释一直扮演着指引统一法律适用的角色,遵从先例的司法原则和同案同判的文化期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司法行为、增强司法裁判确定性的作用。“同样情况同样处理”表达了公众对司法正义的最原始的诉求,法官在适用法律作出司法判决的过程中应当受到这种司法诉求的有效制约,这也是法律平等在司法层面的体现。如果同样的情况得出完全相反的司法结论,势必会造成社会公众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在文化上难以认同、在行动上难以支持的后果,进而影响到司法确定力的形成,危及司法公信力。而遵循先例的司法原则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弥补成文法的不足和统一法律适用尺度。先例之中蕴含了以前的法官群体在针对某类案件的裁判过程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确定的尺度或者标准,审理类似案件的法官习惯将案件事实与以前的先例进行比较分析,因而总会受到此类尺度或者标准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产生相同情况完全不同判决结论的情况,确保公众能够清晰地预见、分析司法结果,使司法裁判成为权威性的预测依据。

法院是宪法规定的审判机构,法官的事实认定权具有充分的正当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法官可以当然地垄断这一权力。首先,从权力的来源来看,司法权并非原生性权力,它是人民主权授予的次生性权力,它必须尊重并服从权力所有者的意志;其次,从权力的特性来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倾向于腐败,司法权鲜明的独立特性更使人们产生了对司法专横的担忧;再次,从权力的运行逻辑来看,法律是民意的一般化表现,法律适用须以普遍民意与个别民意的充分融合为要旨,亦即在司法个案中实现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的有机统一。那么,在程序理性的保障下将民意融入法律事实和审判规则的建构过程,也是人民意志的发现、确认和实现过程,因而与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目的并行不悖。

陪审制度是司法民主的直接体现,是民意进入司法过程的合法途径。西方的陪审团率先在英国出现,它推动了事实认定权在法官和民众之间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弥合了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之间的裂痕。陪审制度能够及时发现法律文本与社会的脱节问题,能够通过个案推动法律制度的变革。在民意基础上形成的司法裁判容易获得司法判例的地位,其中的判决理由经过反复适用之后,能够不断修正、调整、巩固新型的社会关系,为社会主体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行为模式。陪审团的存在,不仅增强了裁判的可接受性,更在疑难案件的裁决中,宣示了普遍存在的自然正义,拟制了上帝和神的旨意,以近似于宗教的背景,消除了人们对未知的无奈和恐慌,使裁判获得一个相对确定的结果。“尽管有千百年来累积的知识、智慧和先例,仍然有一些案件是如此困难、挑战着我们的道德观、以法律推理无法回答,我们渴望神的指示来告诉我们如何决定。在这样的案件中,陪审团有一种独特的优势:不需要对裁决做出解释”。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和视野的局限性,面对我们从未遇到的矛盾与危机时,我们难以给出确切的解决方案及富有说服力的理由。虽然我们仍然无法证明在模糊的直觉下所作出的认定是否最具有合理性,但至少因为它来自于人们的当下共识,因而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正当性和确定性。

四、司法确定力与整合权威

立法时的民意与法律适用时的民意、抽象的立法民意与具体的司法民意、立法中凝结的普遍正义与司法适用中的个别正义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司法过程是一个价值选择与文化整合的过程,法院在整合立法时的民意与法律适用时的民意、抽象的立法民意与具体的司法民意、立法中凝结的普遍正义与司法适用中个别正义过程之中,形成了作为正当性理据的整合权威。

(一)整合权威是司法确定力的正当性基础

司法确定力应该建立在法律制定时的民意与法律适用时的民意的统一基础上。法院应当充分尊重民意。虽然司法的独立性是法院和法官获得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源泉,但是,司法的独立性必须从实质正义的实现中获得正当性,因此又必须受到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需要之约束。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习惯、伦理、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满足了社会公众对秩序的需要;但社会生活的鲜活性与多变性,却往往导致规范的滞后与失灵,立法时的民意与法律适用时的民意往往相距甚远,此时,社会舆论就成为反映公众对正义需求的直接载体。不断挑战社会公认的伦理标准,总是违背公众情感预期的司法判决如何令人信服与信仰?理想状态下的司法结果理应是民意的终端产品,不论实现路径如何,制度设计的应然效果必定是立法民意与司法民意的有机整合。“法官依据理性和正义而宣告法律的义务,这被视为是他依据习惯宣告法律的义务的一个阶段。通过他的命令,他所要实施的是正常男人和女人的习惯性道德”。立法民意与司法民意的差距是社会结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公众价值观念之间的断裂,社会现实的变化与制度规则的滞后性之间的反差,特别是社会发生重大和急剧变化而导致的法律规范停滞僵化。面对这些冲突,法院必须以开放的心态,通过司法辩论、沟通吸纳民意,形成一定的司法共识,通过法律解释活动推动法律发展。因此,通过司法程序进行民意沟通也是提升司法权威的重要机制,“法官赢得尊重是因为他们与政治隔离开来,并参与到了与公众特殊形式的对话之中。法官被要求倾听那些他们所可能忽视的社会不公,为他们自己的判断承担个人责任,在公众理性所能接受的基础上证明判决的正当性。这些是法官魅力的源泉”。 司法确定力应该建立在抽象的立法民意与具体的司法民意的统一基础上。就个案作出明确的裁判,既是司法的基本责任,也是法官必须应对的挑战。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关系复杂多样,在同一个纠纷之中,限于各方当事人、证人、参与诉讼的鉴定人等的利益考量、社会经验、思维习惯和法律认知水平各异,对引发纠纷的事实持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是可预见的,甚至是必然的,但不管是哪一方都存在一个倾向,就是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解释抽象的法律规则,以至于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事实证据,甚至不惜伪造事实,这对法官在具体案件事实的甄别和认定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法官需要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充分尊重司法程序、遵守司法程序和利用司法程序,化解在事实认定和法律意义阐释方面的挑战,追求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融合,从而达成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统一。另一方面,民意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法院对并非完全反映民意的社会舆论应谨慎处之,择善而从。既然无法确定民意的客观标准,那么按照宪法和法律中的民意来进行司法判断和司法裁决就是最不坏的选择。“一个民主的政治理论最终依赖于人们的赞同,但每一机构的权威并不一定要从同意中寻找……合法性依赖于机构在政治体系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及其遵守其作用限度的意愿”。对于明显违背传播规律、违反公序良俗和常识的社会舆论,当然不可以民意待之;对于社会舆论中感性的道德判断,则宜权衡折中,衡平利益。

总而言之,立法不是万能的、立法者不可能通过原则与规则体系解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具体评价标准问题,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法律执行、法律适用和法律遵守活动中公共理性的建构来逐渐解决的。而在法律标准的形成过程中,行政裁量和司法裁量都是涉及价值评判和利益衡量的政治过程和微观立法活动,其合法性和正当性同样需要一定的民意基础,需要获得人民的认同。因此,只有顺应社会大多数人意见的司法判断,才能最大限度地吻合社会生活的权利诉求、呈现真实的社会关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在遵循法律的大前提下,注重民意发现和确认的司法判断和司法裁决就更具有生命力,就能够起到评价、规范和指引人们社会生活的作用。

(二)整合权威是司法确定力的价值指向

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的整合为司法确定力提供正当性基础。司法裁判是将抽象的法律规则与具体案件有机结合的过程。法律规则的抽象性规定与具体案件的特殊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必然影响普遍正义与个体正义的统一问题。只有处理好普遍正义与个体正义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司法裁判提供持久的_定力和生命力。司法的整合权威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路径。法院通过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价值选择和文化整合,在尊重立法规定的同时考虑到具体个案的情况,缓解抽象规则与特殊事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做出符合普遍的正义要求又兼顾个案的特殊价值诉求的裁决,实现了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的统一,从而为司法确定力提供了价值基础。

司法的价值选择和文化整合必定依赖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的历史继承、民众的司法诉求、司法的承载能力等等都构成了对司法整合权威的制约。实际上,司法权威反映了民众对司法架构、运行机制和实际效果的信任程度,进一步讲,就是对司法整个系统的一种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是一种多维度宽领域的心理肯定,它指引着人们尊重、信任和支持司法结果。司法活动是寻找事实和寻求法律的认识、评价和选择的过程,其权威根源于文化认同。但司法整合权威的形成仅仅依靠司法机关单方面的努力,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通过民众和法官的司法沟通逐步建构起来。民众对司法的要求越高,社会就更应该给予司法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整合为司法确定力提供社会民意基础。司法判断权威源自民意,自然应当回应民意,却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民意。司法活动是一项严格遵守既定程序的活动,民意与司法虽然都以公平正义为共同依归,却存在着路径选择之差异。法院是机构化的陌生人,其以法律事实与程序正义为基础,以法律推理为逻辑纽带,以适法裁判为结果,不偏不倚、客观理性是司法的基本特征;民意是公众朴素情感的集中外化,其以客观事实与实质正义为追求,以道德习俗为判断基准,以情感满足为结果,好恶分明、主观感性是社会舆论的鲜明标签。司法之所以能够承担解决社会纠纷的职能,是人们在既有的纠纷解决模式基础上,经过反复的修正与构建、摒弃与重构,将其制度化和体系化的结果。成熟的司法制度由专门的法律知识与固化的法律程序予以支撑。社会舆论因不确定性和非规则性而无法超越司法在解决纠纷上的正当性。

在某种意义上,解决纠纷只不过是司法的附随结果,并非司法的最重要价值和主要内容,根据法律、良知、习俗作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人们普遍正义感知的裁判,是司法的本质意义所在。法院须在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中寻求平衡,既要在个案处理中准确体现凝结在制定法中的人民的一般性意志,又要通过个案明确和强化法律适用的特定意义,并使这样的法律适用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如此,社会民众方能根据可预见的判断结果,基于沟通协商、文化交流、结果预估和心理认同,自愿将纠纷诉诸司法并充分尊重司法裁判,主动履行裁判内容、承担裁判义务,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司法裁判的确定力。司法过程只有整合具体案件中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才能为司法确定力提供社会民意基础;法官只有通过审判机制和诉讼程序促进法律意志与人民意志的有机对接,才能推进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结合,进而借助法律的普遍正义确立司法的个别正义,承担起解决纠纷、救济权利和发展法律的历史重任。法院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建立在司法的整合权威基础之上,否则司法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以通过司法确定力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

五、司法确定力与司法执行权威

社会纠纷一旦进入司法领域,法院就获得了管辖、调查、认定、裁判与执行的一系列权力。司法执行的直接效果是救济受到侵害的权利,使法律关系回复到受涉诉行为影响之前的状态,或当恢复原状不可能时,以其他形式进行弥补。因此,实现判决所确定的利益是司法执行的目标,也是司法执行权威的基础,司法执行过程也就是司法确定力的实现过程。 (一)判决执行是司法确定力的实现过程

判决的自觉履行表征着司法确定力的有效生成。司法裁判的自动履行,是司法权威的最高体现,表明了法官的裁判回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矫正了错位的社会关系,当事人从裁判中感知到了公平正义的力量和国家权力的威严,建立起对法官和法律的尊重意识。法院在管辖、调查、裁判、认定环节的充分沟通与回应,为裁判的确定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当事人自动履行司法裁判准备了条件。

在一个法律享有崇高地位、法官近乎贵族的社会,司法裁判具有神圣性,信仰法治、尊重司法、主动履行司法裁判是一种稳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在这样的社会,司法确定力规范和指引着每一社会主体的行为。想要维持和强化这样的社会文化心理,需要正当程序的支撑。只有借助正当程序才能让当事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不同意见的基础上获得公正的判决,从而使社会公众对司法裁判活动本身的道德认同最终转化为对司法裁判结果的认同和支持,进而自觉执行裁判内容,主动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因此,司法判决的自觉履行表征着司法确定力的完整实现。

诚然,司法确定力的形成和维持也离不开司法裁判的强制执行。司法确定力的存在意味着生效司法裁判应该得到有效的执行,也就是说,司法确定力要落实到司法裁判的实际执行上,只有司法裁判确定的权利义务转变为现实的权利、义务关系,司法的终局性才算真正地实现。因此,公正判决的有效执行直接关系到法律公信力的实现程度,它是法律权威的实现和延伸。司法判决的执行力越高司法裁判的确定力体现得越充分,法律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只有司法判决得到切实的执行,才能说明被侵害的权利得到了有效的救济,被扭曲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到了恢复和调整。虽然司法裁判的自愿执行更能体现司法确定力,但是,司法判决的强制执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司法的确定力。因为“法律的权威还体现在法院的判决通过合法的强制手段付诸执行的事实之上。因此,法院的判决不仅仅是依法作出的正义宣告;如果失利一方未能履行判决,政府官员可以强制执行”。现代司法制度改变了以暴制暴的原始权利救济,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社会纠纷的和平化解决阶段。但是,司法裁判对法律关系的重新安排,使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必然会遭遇当事人的抵触乃至反抗。强制执行凸显了法律的意志力,维护了司法和法律的确定力,从而巩固了司法权威。

(二)实现权利、恢复秩序是司法确定力的最终指向

司法执行是实现当事人实体权利的最直接保障。司法裁判结果是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律确认,是对遭受破坏的法律关系的平衡和重构,也是当事人对法律和司法的直观感受。当事人评价司法效能的主要依据是司法裁判能否切实地实现其权利诉求,“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法律是具体的,他们并不关心法学家有关习惯的言词和论文……也不关心制定法的问题究竟如何规定,他们更关心司法和执法的结果,这才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对他们的生活有直接影响的法律”。只有裁判确定的权利成橄质档娜利,人们才能确实感受到司法的确定力,体验到司法的权威。司法裁判的确定力和至上权威体现在司法的强制力方面。强制力是公力救济区别于私力救济的显著特征,公共性、法定性、程序性、确定性是司法强制力的正当性基础。在当下,我国司法执行相比于审判的“程序过剩”,则面临着“程序匮乏的危机”,以致我们不得不采用“执行联动机制”、“执行威慑机制”等行政化与政治化的手段。缺乏理性程序保障的执行失去了与当事人进行沟通的最终机会,助长了不满与抵触情绪,导致执行的困难,由此成为制约司法正义输送的瓶颈。强制执行固然是以强制力为后盾,但仅有强制力难以建立司法权威和实现司法确定力。因此,正当的执行程序是实现司法确定力的基本途径。

司法确定力旨在恢复应有的秩序状态或重新建构稳定的秩序结构。司法确定力要求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在法律上产生特定的效力,一旦裁判生效,就固定了所审理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结果,也就意味着这项生效裁判获得了绝对的约束力,不仅当事人要执行法院的生效判决,而且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尊重法院的生效判决,禁止任何政府机关随意宣告生效判决无效和擅自加以改动,法院自身也不能脱离其约束,除非通过再审程序宣告撤销该判决。建立在这种共识基础之上的社会秩序就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如果社会局部秩序出现紊乱或者变动,只要诉诸司法成为了人们普遍选择的方式,那么修复失常的秩序便成为可能。

总而言之,司法救济取代私力救济实质上是人们和平解决争端的共同选择,这种选择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之上。自古以来自由和正义是人们所普遍追求的,而稳定的社会秩序为自由和正义提供社会土壤,在一个秩序失常的混乱社会之中,人们有自由的理念却没有自由的现实保障,有正义的追求却没有支持正义的力量。社会秩序的恢复需要司法确定力,也只有司法确定力才能为人们提供稳定的预期结构、为权利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中国司法改革的逻辑悖论_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在中国,已经连续几年出现各级人民法院的年度工作报告,仅能在人大以微弱多数票勉强通过的尴尬场面。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它表明社会民众对司法腐败的不满情绪已经从个案体验的私人场域,通过媒体曝光等途径扩散到公共场域,并且传输到......
形式逻辑在西方知识论形成中的作用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23
知识论的主要奠基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人类的本质就是寻求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原则,知识代表了人类最高的追求,是人与动物的主要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三类,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及创......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2023-01-06
广大朋友们,关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史观形成的开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
概念知识的逻辑展开与司法质量
发布时间:2022-07-21
摘 要 概念的规定性和科学性,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确定而清晰的思维基础;立法和司法皆需要最严密的思维,其活动须臾离不开概念知识的逻辑展开与司法运用。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地掌握概念知识,对于提高司法工作质量极其重要。 关键......
金融体系稳定的逻辑
发布时间:2013-12-17
金融体系稳定的逻辑 新千年临近之际,似乎大家都是应该准备乐一乐的时候,生活在台湾的一些人可能乐不起来。台湾最近有两大"不安":第一大"不安"是台湾政局动荡,尤其是在"立法委员"有关是否存在台湾版"莱温斯基事件"提出质询之后,情......
逻辑学论文:浅论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逻辑学论文:浅论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法律逻辑学在法学基础课中历来是“难教”、“难学”、“难考”,常常在教学课堂上老师窘窘然、学生懵懵然。课堂上的教与学多是费力不讨好......
探究温公颐关于形式逻辑真实性与正确性的讨论
发布时间:2023-06-28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逻辑学也成为一门非常活跃的科学。受前苏联逻辑学问题讨论的影响,在毛主席的倡导和带领下,我国逻辑学界在20世纪50至60年代进行了一场历时长且意义深远的大讨;这场大讨论的实质是:一些中国学者......
探究PWYW定价策略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2-11-13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参与型定价策略,PWTW将价格的决定权完全交给消费者,这种看似有悖于经济学理论的定价策略已被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营利性。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数据的梳理对这一策略进行了阐述和评价,并分析了PWTW定价策略的......
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发布时间:2023-03-19
内容提要 马克思最初构想的共产主义是一个不同于市民社会的共同体世界。马克思这一社会理想的形成来自于对黑格尔“虚幻的共同体”和费尔巴哈“爱”的共同体的批判,具有哲学人道主义色彩。后来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逐渐把对未来......
论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3-04-05
通常意义上的辩证法和形式逻辑都源自于古希腊哲学。一经产生,它们便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两千余年来的重要范畴。迄今为止,它们也是人类两种最重要的逻辑形式。所以长期以来,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也成为许多哲学家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审判的法治逻辑
发布时间:2023-01-28
内容提要:审判动态地反映着司法权的全部固有属性并具体地实现着司法权的基本职能。人民法院、法官的审判权力、司法权力以其审判权利、司法权利为前提。基于宪法和法律,作为法律过程的审判,因为本质上它是通过法官的法律本身的运作过程......
我国法官的司法论证义务——对“法律逻辑学”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2-11-15
一、问题的缘起 司法裁判是一个据法讲理、以理服人的过程,说这是现代司法的一个常识,似不为过。但在我国目前,似乎并不如此,以致对司法裁判必经充分论证这一点,常常不仅需要学理层面的论证,还需官方层面的三令五申。近十余年来,......
分析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
发布时间:2014-04-08
写一篇论文都要花好长时间去准备,不像写作文一样,挥手就来,想写好一篇论文,首先材料就得准备好,准备好了思绪,有了材料,很快就会拈手.........
文本逻辑的阐释力度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商伟的《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一书,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献考证和文化分析的方法,探寻《儒林外史》的文本逻辑,指出该书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从把整顿社会的希望寄托在“礼”到对“礼”产生怀疑的......
论毛泽东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思想
发布时间:2014-01-27
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前辈的思想成果,对形式逻辑和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 一、毛泽东的形式逻辑思想 1、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经典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要:教育方针概念的运演从简单到宏富、从抽象到具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理论视点进行定义,教育方针是一定统治阶层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针,是教育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和途径等的总规定......
逻辑真与逻辑推理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15
逻辑,像任何科学一样,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使命。但逻辑学不研究关于涉及存在本质的真,关于作为价值的真,或者关于神秘主义的真。现代逻辑对真的研究是围绕语言和形式化问题展开的,形成了多种关于真的理论,并对逻辑真和事实真的区......
论毛泽东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01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论毛泽东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思想”,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
浅析宗教财产法律地位的裁判逻辑与司法立场
发布时间:2017-01-14
一、问题的提出:宗教财产能否被继承或者遗赠 《宗教事务条例》第5 章虽以宗教财产为题,但是并没有具体条文明确宗教财产的定义或者判断标准,除该条例第32 条一般性地列举规定该类财产不得转让、抵押或者作为实物投资外,亦未言明其......
形式美中数理逻辑的运用研讨
发布时间:2023-03-15
形式美中数理逻辑的运用研讨 形式美中数理逻辑的运用研讨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形式美中数理逻辑的运用研讨 更多精品 资源 来自3 e d u 教 育 网 人们对这种理性结构变化统......
论黑格尔对旧形式逻辑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20
一、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所获得的是思维形式规律,作为形式规则,能保证在形式上之必然,但不能保证内容上之必然。 亚里上多德基于S是P这一基本形式,研究各种性质、种类、关系及概念。S为现......
正确的家校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
发布时间:2023-03-25
正确的家校沟通活动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虽然学校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社会活动,在学校学生每天的表现各不相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行在每天里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而学生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显性特征短时间内是不可......
浅议科技英语翻译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发布时间:2023-03-17
浅议科技英语翻译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新科技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随之而来的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得科技英语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技英语翻译的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科技英语......
现代法治的逻辑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0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在就《决定》起草情况所做说明中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深刻领会《决定......
小议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
发布时间:2023-02-03
小议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 小议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 小议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 一、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语言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怎样理解逻辑的扩展?逻辑依然被定格为传统的推理理论吗? 许多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发现给出......
渗透逻辑和辩证逻辑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0
一、辩证逻辑研究 逻辑学意义上的辩证逻辑研究,实际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现代逻辑(数理逻辑)的辩证化;另一个是中国传统辩证思维逻辑的现代化、科学化。前一个方向在20世纪就已经从西方开始了,多值逻辑、模糊逻辑、相干逻辑、协调逻......
简析形式逻辑与物的世界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4-26
人们常说形式逻辑不管思维的内容,只从思维的形式方面来思考问题,完全就是一种形式的逻辑,是逻辑学家的任意建构。其实并不尽然,任何一种逻辑都要面向一个世界,是一种对世界的思考,形式逻辑也不例外。形式逻辑在根本上离不开具体的......
“知识无力论”中的逻辑错误
发布时间:2023-04-18
我有一个把我当老师的“学生”,名校研究生毕业,85后,在北方某省直机关工作,有点职位。他身上有我所欣赏的那种为天下担当的“精英心态”,但因为一个话题,我感到了痛苦。 话题是讨论社会各阶层在制度中的地位和在市场中的地位,......
从《逻辑史手册》看逻辑史研究与逻辑学发展的新趋势
发布时间:2023-07-12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从《逻辑史手册》看逻辑史研究与逻辑学发展的新趋势”,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逻辑史研究是总结和推进逻辑学发展的一项......
分析三值逻辑对逻辑哲学影响
发布时间:2022-09-18
分析三值逻辑对逻辑哲学影响 分析三值逻辑对逻辑哲学影响 分析三值逻辑对逻辑哲学影响 一、构建三值逻辑系统的各种动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人类思维日益复杂化,经典逻辑“非此即彼”的模式显得越来越过时了......
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探讨
发布时间:2023-07-09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探讨”,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
逻辑学辅导:逻辑学与素质培养
发布时间:2023-04-26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逻辑学与素质培养”,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逻辑学与素质培养 素质不仅表现在知识面广的层次,更为深刻的是表现在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资本法益:商法学的逻辑起点
发布时间:2023-04-27
摘要:商法学逻辑起点的确立是商法学实质性独立的标志。对不同国家商法学说的吸收,我国商法学界有企业主体说、市场交易说、营业二元说等三种代表性学说。结合逻辑起点特征的分析,反思这三种学说的优势和不足,资本法益凭借其独有的......
试析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发布时间:2022-12-13
"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学校教育的固有属性,各自都有其缺陷,两者并存不悖。这两种属性的产生是职业学校教育的学校组织与内外部因素矛盾决定的。了解学校职业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表现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实......
浅析塔斯基的逻辑后承概念定义
发布时间:2022-12-10
逻辑后承是逻辑学的核心概念。早在1936 年以德文发表的《论逻辑后承概念》一文中,塔斯基就专门且明确地讨论了这个概念。他借助所谓的科学语义学(即模型论语义学)的技术给出了逻辑后承概念的定义,并认为他的定义最能符合我们关于通常......
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定位(1)
发布时间:2013-12-17
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必须探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其宫会计理论研究得以继续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得以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重要力量。逻辑起点的择定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
探究形式逻辑与科学素养的提升
发布时间:2023-06-22
科学素养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己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人们普遍认为如果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在这个社会中将难以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俨然己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导力量。于是提升科学素养、做一个......
关于风险刑法的理论逻辑
发布时间:2016-04-11
关于风险刑法的理论逻辑 下面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风险刑法的理论逻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风险社会被学者所关注,并通过诸如频发的矿难、食品安全事件和动车追尾事件等为社会大众所切实感受到后,认定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一个风险社......
结构实力猜想:逻辑与命题
发布时间:2023-02-17
摘要:文章对学界和政界盛行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分法提出质疑,认为它并没有充分折射现实国际博弈中实力的真实结构,从而提出猜想:除了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构实力存在,三者一起共同构成......
科学所具有的逻辑与解释学的逻辑———海德格尔逻辑思想解析
发布时间:2023-05-12
海德格尔在哲学领域的成就斐然,但在逻辑经验主义者(例如卡尔纳普)看来,其哲学论述和逻辑思想是逻辑混乱的伪陈述,在逻辑经验主义占据世界哲学舞台的时代,海德格尔的逻辑思想长期受到冷落和忽视。伴随着逻辑经验论哲学的式微和解释学的兴起,尤其是近年来解释学与分析哲学的渗透和融合,国际哲学界逐渐重视海德格尔的逻辑思想,开始挖掘其学术价值,但是国内学界并没有充分重视并研究他的逻辑思想,本文将重点探究他就科学的逻.........
传统逻辑向现代逻辑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布时间:2023-05-30
一、传统逻辑的特点及缺陷 在西方,逻辑学与哲学一起,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和解决了作为认识真理工具的推理论证有效性问题,对......
证券法修改:现实与逻辑
发布时间:2023-02-12
证券法修改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证券法》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2014年立法计划的修订。 一、证券法修改的现实:是大改而非小修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证......
对于形式美中数理逻辑的运用研讨
发布时间:2023-01-19
对于形式美中数理逻辑的运用研讨 对于形式美中数理逻辑的运用研讨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对于形式美中数理逻辑的运用研讨 人们对这种理性结构变化统一的形式美的感受是天生......
乡村公共财的作用与生成逻辑
发布时间:2015-07-27
乡村治理秩序或者乡村系统的相对稳定,以村庄治理秩序为载体,需要相应的经济资源集聚机制为基础。当现代市场社会的核心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产业化利益的时候,以广大小农为对象的村庄治理,必然会与公共资本―“公共财”密切相关。那么,......
法院的公共政策形成功能:比较与定位_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尽管有学者认为,我国已现实地建立了违宪审查制度,但文章认为中国法院参与公共政策的现实方式仍然是司法解释。文章在对国外,特别是美国和德国法院参与公共政策形成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法院参与公共政策形成的方式......
翻译与逻辑
发布时间:2022-09-21
摘 要:本文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协定》为语料,分析商务法律英语翻译活动中出现的逻辑混乱现象,并基于叙事学理论的角度,结合逻辑顺组和逻辑重组的方法来解决由于不符逻辑思维混乱情况。 关键词:商务法律翻译;叙事学;逻辑顺组......
逻辑学论文:浅议逻辑学与人工智能
发布时间:2022-11-04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工作总结栏目为您编辑了逻辑学论文:浅议逻辑学与人工智能,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工智能主要研究用人工方法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最终实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研究与人的思维研究密切相关。逻辑学始终是人工智能研究中......
探索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逻辑
发布时间:2022-11-20
一、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背景截至2016年底,证券市场的保险资金举牌掀起一股热潮,一些资本专家随后浮出水面。根据保监会数据,2014年至2016年两年间,共有260余次举牌,囊括150家公司,撬动资金达到3000亿。而保险资金带动的次数达到总数的33%,共48家。在各路举牌方中,保险机构独占鳌头。保险资金在举牌当中承担了中坚力量,险资投资的领域主要在银行业、房地产和商业贸易等。这不仅显示出保险公司.........
寓德育于形式逻辑教学的模式初探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 德育教学 形式逻辑教学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介绍了高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形式逻辑的性质和教学的内容,阐述了寓德育于形式逻辑教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及基本方法,构建了寓德育于形式逻辑教学的基本模式。 《中......
关于形式逻辑的认识作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0
1956年,我国著名学术杂志《新建设》第2期发表了著名学者周谷城先生的论文《形式逻辑与辩证法》,自此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年之久的逻辑学问题大讨论。这场讨论参加学者之众,讨论问题之广,都是空前的。这一讨论还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干预......
论述“非形式逻辑”的本质、产生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6-07-22
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数理逻辑理论本身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而且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其他现代逻辑分支都相继出现,并被广泛地研究与应用。我们把这些逻辑都称为形式演绎逻辑FDL。FDL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逻辑。但是对FDL作......
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3-02-24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的逻辑”,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在一般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一......
浅析艺术法规的哲学与逻辑
发布时间:2023-05-15
一、艺术法规哲学的复杂性 艺术法规哲学的复杂性,是艺术的复杂性与法的复杂性的双重叠加的结果。就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说:法律是被设定的东西,源出于人类。在被设定的东西和内心呼声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作为人类精神形态......
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23-01-30
"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要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 要培养......
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3-03-24
在一般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样都是一种“关于发展的学说”。然而,二者却有根本不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以“绝对精神”为本体,在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作为“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的绝对......
基于表格法化简逻辑函数
发布时间:2023-01-26
基于表格法化简逻辑函数 基于表格法化简逻辑函数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基于表格法化简逻辑函数 在设计逻辑电路图时,由真值表直接得到的函数往往比较复杂。代数法和卡诺图法等方法对于变量数目......
哲学逻辑词义辨析与对象范围的界定
发布时间:2023-04-23
广大朋友们,关于“哲学逻辑词义辨析与对象范围的界定”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哲学逻辑和逻辑哲学的研究在国际哲学界、逻辑学界蓬勃兴起,国内逻辑......
重塑公司价值创造和价值发现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2-12-22
在我们的注册制专访中,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董事会》杂志高级顾问胡汝银教授强调,中国股票发行制度转向注册制,不仅是相关操作机制的顺势变迁,更是中国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文化和游戏规则的主动纠偏,在改变中国公司内外......
阿里的跨境逻辑
发布时间:2023-01-03
在阿里巴巴三大战略中,全球化战略摆在首位。 “把中国零售搬到网上已经实现了,全球是不是也有这种可能?”阿里巴巴集团全球速卖通总经理沈涤凡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马总曾讲“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目前天下还只是在国内,......
毕业论文的逻辑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论文与逻辑一篇毕业论文,如同其他文章一样,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主题和材料,形式是指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论文的内容固然起决定作用,但论文的形式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事实上起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人们要进行思维,......
管理会计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2-12-26
一、 前言 18世纪中期开启的英国工业革命,由物质能源转化形成的机械动力开始取代传统的人力和畜力,工厂生产取代家庭和手工作坊生产。利用价值尺度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工厂生产经营商品所耗资源价值量的会计成本会计由此产生。......
把握时代的特殊逻辑:唯物史观的逻辑创新
发布时间:2023-01-30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把握时代的特殊逻辑:唯物史观的逻辑创新”,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它最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
把握时代的“特殊逻辑”:唯物史观的逻辑创新
发布时间:2023-06-10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它最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它创造性地发展和超越了包括黑格尔在内的以往的历史观,第一次借助政治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分析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具......
浅谈西方知识论传统与形式逻辑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10-05
西方哲学的传统是一种对知识的热爱,对知识的信仰。它认为哲学的根本追求就是知识,知识是对世界的理论把握,人们拥有了知识就可以把握这个世界。而形式逻辑则被认为是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推理来获得新知识,来扩......
寻找投资逻辑:成长性是核心标准
发布时间:2015-08-13
成长性是投资的核心标准 投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投资未来,只有项目具备良好的持续成长性,投资才能成功。虽然企业的投资标准包含很多内容,但成长性始终是核心。对被投企业而言,创新是本质,成长是结果。考察其成长性,关键在于寻找......
逻辑学论文:浅议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23
【摘要】以下为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的逻辑学论文:浅议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学思想,敬请关注!! 一、莱布尼茨的逻辑学说 莱布尼茨,我国知识界并不陌生,皆知其为德国著名数学家,发明了几何微积分。但是,他还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文学......
人权:行政法的逻辑起点(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人权 行政法 逻辑起点 来源 控权 论文论文摘要:行政法的逻辑起点关系到行政法的目标模式、实质内容、制度结构,关系到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它必须是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高度浓缩的概念。行政权或市场都不是行政法的......
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一个分析哲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4-01-23
广大朋友们,关于“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一个分析哲学的视角”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悠久传统,代表了西方哲学的特质。虽然西方哲学经历了从本......
形式理性批判——论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3-02-07
形式理性批判——论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内在逻辑 形式理性批判——论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内在逻辑 形式理性批判——论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内在逻辑 内容提要:艺术形式问题是20世纪美学和艺术哲学关注的焦点之......
浅析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径
发布时间:2023-03-29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以来,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语义变迁在政策文本中得以明晰,相应地,探寻治理理论的语义外延以及善治良政的实践边界也迅速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这种语义变迁体现了后工业社会对新的社会治理模式的需......
论述逻辑思维能力在会议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28
逻辑思维是指借助于观察、比较、推理、归纳、演绎、判断等形式进行认知,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以严谨的思维、清晰的辨别、充分的论据、准确的表达、严密的论证、娴熟的沟通技巧得出令人信服的......
论哲学的逻辑建模
发布时间:2023-02-10
哲学不仅提供理论,而且还建构模型。在模型内人们可以说明、发展和验证理 数学模型类的功能就像严格的概念实验室一样,在其中关于哲学概念的理论能够在一个理想化的受限环境中得到检验。 一、哲学逻辑建模的一般特征 哲学逻辑建模(以......
老子政治之道的理想形态及其逻辑结构
发布时间:2023-02-13
摘要:老子阐发了侯王之道和圣人之道这两种理想政治之道。前者次于后者,后者为理想形态,前者为理想次态。二者皆以以民为本为思想基石,以与道同一为思想原则。老子政治之道具有内在的逻辑:起点是人民,终点亦是人民;基点是人民,而其顶点则是圣人。在整体上,老子政治哲学逻辑结构图可谓一个竖立的圆圈。关键词:老子;圣人之道;侯王之道;政治哲学;逻辑结构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
浅析自治机关构成与自治州地方性法规的授权逻辑
发布时间:2023-03-20
一、自治机关的概念 沿革自治机关正式作为一个规范概念始于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下称《纲要》) 第2条: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其一,根据《共同纲领》......
探究心理逻辑
发布时间:2023-03-16
自弗雷格以来,逻辑学和心理学是相互隔绝的。弗雷格主张,逻辑学和数学要排斥心理因素来保持自己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种影响延续了大约一个世纪,直到认知科学建立。 逻辑学与其隶属的哲学是认知科学的来源学科。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3-03-23
2016年是供给侧改革元年。中国现有问题并非周期性经济失调,而是生产能力尤其是创新性、高端生产能力不足,伴随低端产能过剩、资源过度流入低效传统部门的结构性问题。一味从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刺激,无法从本质上解决该问题,反而会......
试论有限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产权逻辑
发布时间:2023-05-2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公司法》(2013 年修订)第71 条规定,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该条款在股权转让的公司实践中被生动地表达为:优先认购的概念不是指我先跟你谈,而是你找第三方谈,你谈好以后......
分析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视域下的逻辑地图的特性
发布时间:2023-04-08
自古以来,逻辑学与哲学和数学这两大基础学科就密切相关。随着逻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精细,逻辑学与更多的学科的交叉互动表现得日益突出。因此,对逻辑学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在逻辑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之时,对逻辑学整体性的认识和系......
浅析逻辑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11
中国逻辑研究中文化范式的明确提出,开始于崔清田教授,发展于鞠实儿教授。这一范式,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逻辑研究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种研究思路和框架。当然需要指出,明确强调中国逻辑研究过程中应当关注文化的思想,虽然肇始于崔清......
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一个分析哲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4-01-27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悠久传统,代表了西方哲学的特质。虽然西方哲学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从认识论到语言的转向,本体论似乎失去了在哲学舞台上的中心位置,然而细加推敲,无论是在认识论中,还是在语言哲学中,本体......
信访的制度逻辑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21
近年来,对中国信访制度的主要批评,是认为信访并非一种规范的纠纷解决机制,应该用更符合法治的方法来取代。但这些批评未能理解到,为甚么在已经建立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的今天,大批民众还是选择了信访。是否废除信访制度就会取得......
语用逻辑学探究
发布时间:2016-08-09
语言的定义为何?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用来指称事物与传达思想的,语言是可说的表达,是人类传达思想的重要渠道。语言作为现代符号理论包含得有三个部分: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形式关系的语形学(也称句法学、语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
确定平面内n个点所在正多边形的一种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 要]本文给出了确定平面内n个点所在正多边形的一种方法,不管这n个点各自异边,还是若干点同边,只要它们构成一个凸包围,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确定它们是否在某一个正多边形上,如果是,则能够给出该正多边形的顶点。 [关键词]正多......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06
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小学数学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可以使得小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这样就可以使其能够更快的接受其他数学知识,并对小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的探究。1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1.1思维具有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特点表现在思维的主体能够根据思维对象的变化,在已有经验的基.........
逻辑学论文:探究以时间为线索的历史逻辑学习
发布时间:2022-10-19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逻辑学论文:探究以时间为线索的历史逻辑学习,希望帮助您提供很多想法。 一、引言 时间和空间就像是历史的两只眼睛,由于历史学的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在整个历史学当中,时间几乎是弥漫性地存......
逻辑学论文:浅析莱布尼茨对逻辑学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5-03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逻辑学论文:浅析莱布尼茨对逻辑学发展的影响,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一、莱布尼茨的逻辑学说 莱布尼茨对逻辑问题的最早探索和最初贡献是试图沿着笛卡尔和霍布斯的思路建构所谓的“通用语言”。这种语言是一......
研究逻辑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22-11-23
1评价论证 论证可根据许多小同的力法来评价;例如,人们可以判断哪些论证比其他的更具有说服力;那些论证更有意义等等这些可做出的评价大致的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逻辑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适当的联系 实质的:前提和结论是否都为真 ......
浅析宪法权利诉求的经济学逻辑
发布时间:2017-01-05
一、宪法权利中的休谟问题 两百多年前,英国思想家休谟提出归纳何以可能的问题。即根据有限的经验,能否得出一个全称判断的命题。按照这样的逻辑,即使我们看到的乌鸦全部都是黑的,怎么能断定天下乌鸦一般黑呢?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休谟......
老王的逻辑(外四题)
发布时间:2023-07-25
老王的逻辑 老王退休了,可是他不是一个闲得住的人。老王照样四点钟起床出去跑步,老王有早起锻炼的习惯。老王是一位逻辑学教授,以前,每天早上沿校园跑一圈,然后回家洗刷,再去上课或者做研究。 现在,老王从学校搬了出来,住......
如何理解发展与法治的逻辑关系
发布时间:2023-03-1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