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心灵与艺术的双重视景

心灵与艺术的双重视景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9 01:32:50
心灵与艺术的双重视景
时间:2022-12-09 01:32:50     小编: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漫读经典》《文学的诗性之灯》《废名・桥》《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等。

学术成果(论文或著作)曾获唐|青年文学评论奖一等奖;王瑶学术奖论文二等奖;北京大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批评家”提名奖;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批评家”提名奖;花地文学奖年度文学批评金奖提名奖;《诗刊》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在中国现代诗歌众多的群落和流派中,我长久阅读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尽管这一批诗人经常被视为最脱离现实的,最感伤颓废的,最远离大众的,但在我看来,他们的诗艺也是最成熟精湛的。“现代派”的时代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并不常有的专注于诗艺探索的时代,诗人们的创作中颇有一些值得反复涵咏的佳作,其中的典型意象、思绪、心态已经具有了艺术母题的特质。这使戴望舒们的诗歌以其艺术形式内化了心灵体验和文化内涵,从而把诗人所体验到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所构想的乌托邦远景,通过审美的视角和形式的中介投射到诗歌语境中,使现代派诗人的历史主体性获得了文本审美性的支撑。

“现代派”诗人群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之所以是具有相对成熟的诗艺追求的派别,成熟的原因之一体现在诗歌意象世界与作家心理内容的高度吻合,以及幻想性的艺术形式与渴望乌托邦乐园的普遍观念之间的深切契合,最终生成为一些具有原型意味的艺术模式和艺术母题。

现代派诗人笔下经常出现的“辽远的国土”“镜花水月”“异乡”“古城”“荒园”“梦”

“楼” “窗” “桥”等等,都可以看成是母题性的意象。这些由于现代派诗人共同体普遍运用而反映群体心灵状态的母题性意象,一端折射著诗人们的原型心态,一端联结着诗歌内部的艺术形式。现代派诗人们寻求的,是与心灵对应的诗艺形式,是心灵与诗歌形式之间的同构性。这在现代派诗歌中就表现为一系列具有相对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意象模式,从而一代诗人内心深处的冲突、矛盾、渴望、激情就呈现为一种在意象和结构上可以直观把握的形式。譬如“辽远的国土”这一具有母题特质的意象,就是现代派诗人在诗中发现和寻找的特定内容,同时也是诗人“自我”的外化的形式,是一种心灵的符号,一种心理的载体或者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当戴望舒具有偶然性地运用了“辽远的国土”的意象之后,诸多诗人颖悟到他们的心灵体验、时代感受以及对乌托邦的憧憬都在这个意象中找到了归宿,“辽远的国土”由此表达的是一代年青诗人共同的心声,诗人们继而纷纷在自己的诗作中挪用,便使“辽远的国土”上升为一个原型,成为现代派诗人群共同分享的公共意象。这种原型母题意象也是衡量一个诗人是不是从属于这一群体的重要表征。当诗人们分享的是同一个意象体系,同时也分享着相似的艺术思维和诗歌语法,他们也就同时分享某种美学理想甚至分享共同的意识形态视野以及关于历史的共同远景。

这些艺术母题形式也许比内容本身表达着某些更恒久普遍的东西。临水、对镜、凭窗、登楼、独语、问询……这些使心灵主题与艺术主题合而为一的原型意象,无疑都是人类一些非常古老的行为和姿态。譬如临水,可以想象当某个远古的原始人第一次在水边鉴照自己的影子并且认出是他自己的面容时的情形。人类自我认知的历史或许便由此开始了,而且是富有形式意味的审美认知。现代派诗人频繁对镜的姿态中,凝聚的是一种既亘古又常新的艺术体验,体现的是人类一种具有本质性的精神行为。诗人们无意识的姿态,最终汇入了人类亘古积累下来的普遍经验之中。

这也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可以通过艺术母题的方式考察一个派别或者群体的共同体特征,考察他们之间具有共通性的艺术形态、文学思维乃至价值体系。本书即试图重新回到现代派诗人群的艺术世界,捕捉诗人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心理是怎样具体转化为诗歌形式的。

对中国的这批唯美而自恋的现代派诗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而言,古希腊神话中的水仙花之神纳蕤思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的现代派诗人正是在临水自鉴的纳蕤思的身上为自己找到了原型形象。

一、纳蕤思的神话:诗的自传

法国蒙彼利埃(Montpellier)的一个植物园中,有一座柏树环绕的坟墓,镌刻着这样的铭词:“以安水仙之幽灵。”墓中埋葬的是十八世纪英国诗人容格的女儿那耳喀莎(Narcissa)。这个名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水仙之神纳蕤思(Narcissus)①,铭词中的“水仙”字样也正由此而来。

1890年12月,有两位法国青年长久伫立在这座坟墓前,被铭词激起了无穷的遐想②。第二年,这两位青年分别发表了诗歌《水仙辞》以及诗化散文《纳蕤思解说――象征论》,瓦雷里(Paul Valéry,1871――1945)和纪德(André Gide,1869――1951)的名字也从此逐渐蜚声法国以及世界文坛。而《水仙辞》以及《纳蕤思解说――象征论》,则使希腊神话中这一水仙花之神在象征主义语境中被瓦雷里描述为一种“需加解释和说明的诗的自传”③,成为象征主义诗学的重要资源。随着纪德声名日隆,他的“解说”逐渐演变为代表纪德早期艺术观的“纳蕤思主义”,而瓦雷里在1922年问世的《水仙的断片》中也再度思考纳蕤思主题,水仙之神最终成为“诗人对其自我之沉思”的象征。 当两位文学大师流连于关于纳蕤思的想像的时候,他们恐怕很难料到这一经由他们再度阐释的神话原型,会在几十年后构成了遥远的东方国度中一代青年诗人自我形象的忠实写照。

《水仙辞》在问世近四十年后由梁宗岱译介到中国文坛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梁宗岱在为《水仙辞》所作注释中这样叙述纳蕤思的神话本事:

水仙,原名纳耳斯梭,希腊神话中之绝世美少年也。山林女神皆钟爱之,不为动。回声恋之犹笃,诱之不遂而死。诞生时,神人尝预告其父母曰:“毋使自鉴,违则不寿也。”因尽藏家中镜,使弗能自照。一日,游猎归,途憩清泉畔。泉水莹静。两岸花叶,无不澄然映现泉心,色泽分明。水仙俯身欲饮。忽睹水中丽影,绰约婵娟,凝视不忍去。已而暮色苍茫,昏黄中,两颊红花,与幻影同时寝灭,心灵俱枯,遂郁郁而逝。及众女神到水边苦寻其尸,则仅见大黄白花一朵,清瓣纷披,掩映泉心。后人因名其花曰水仙云。⑤

梁宗岱用华丽的文笔描述了纳蕤思临水自鉴,心灵俱枯,郁郁而死的形象。这一形象本身具有的幻美色彩是近世欧洲诗人经常掇拾起纳蕤思母题的重要原因,冯至在1935年写作的散文《两句诗》中即曾指出“近代欧洲的诗人里,有好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歌咏古希腊的Narcissus,一个青年在水边是怎样顾盼水里的他自己的反影”⑥。马立安・高利克也称瓦雷里的《水仙辞》“描述的自恋主题取材于奥维德《变形记》中关于那耳喀索斯和神女厄科的一段”⑦。“这则故事从欧维德(Ovide)以后就屡被演述”⑧,从而使纳蕤思这一神话人物构成了近现代西方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心理原型形象。瓦雷里就一直没有摆脱纳蕤思的原型对他的诱惑。如果说1891年的《水仙辞》塑造的是一个唯美的水仙形象,具有“惨淡的诗情,凄美的诗句,哀怨而柔曼如阿卡狄底《秋郊》中一缕孤零的箫声般的诗韵”⑨,那么1922年的《水仙的断片》则超越了少年时的唯美色彩和凄怨的诗情而臻于一个更沉潜的冥思境界,从而成为“寓诗人对其自我之沉思,及其意想中之创造之吟咏”⑩:

当他向着这林阴纷披的水滨走近……

从顶,空气已停止它清白的侵凌;

泉声忽然转了,它和我絮语黄昏。

无边的静倾听着我,我向希望倾听;

倾听着夜草在圣洁的影里潜生。

宿幻的霁月又高擎她黝古的明镜

照澈那黯淡无光的清泉的幽隐……

照澈我不敢洞悉的难测的幽隐,

以至照澈那自恋的缱绻的病魂。???

诗中的纳蕤思作为一个倾听者,在高擎的霁月的照彻下沉潜于“难测的幽隐”,体悟到的是一种“真寂的境界”。梁宗岱在1927年致瓦雷里的一封信中这样阐释瓦雷里的新境界:“在这恍惚非意识,近于空虚的境界,在这‘圣灵的隐潜’里,我们消失而且和万化冥合了。我们在宇宙里,宇宙也在我们里:宇宙和我们的自我只合成一体。这样,当水仙凝望他水中的秀颜,正形神两忘时,黑夜倏临,影像隐灭了,天上的明星却一一燃起来,投影波心,照彻那黯淡无光的清泉。炫耀或迷惑于这光明的宇宙之骤现,他想像这千万的荧荧群生只是他的自我化身……”???从这个意义上说,纳蕤思形象中的自恋因素弱化了,“新世纪一个理智的水仙”???诞生了。这是一个沉思型的纳蕤思,凝神静观,与万物冥合。而这个沉潜的纳蕤思正是瓦雷里为自己拟设的形象,借此,瓦雷里试图涤除象征主义所固有的世纪末颓废主义情绪,把诗歌引向了一个更纯粹的沉思的境界。恰如梁宗岱评价的那样:

他底生命是极端内倾的,他底活动是隐潜的。他一往凝神默想,像古代先知一樱置身灵魂底深渊作无底的探求。人生悲喜,虽也在他底灵台上奏演;宇宙万象,虽也在他底心镜上轮流映照;可是这只足以助他参悟生之秘奥,而不足以迷惑他对于真之追寻,他底痛楚,是在烟波浩渺中摸索时的恐惧与彷徨;他底欣悦,是忽然发见佳木葱茏,奇兽繁殖的灵屿时恬静的微笑。???

正是这种内倾的生命与隐潜的冥想使瓦雷里再造了纳蕤思的形象。瓦雷里执迷水仙之神的过程,正是其自身诗艺历程的一个形象的表征。

梁宗岱的译介带给中国诗坛对瓦雷里的最初的了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梁宗岱在翻译《水仙辞》和《水仙的断片》的同时,还写了一篇极富才情的《保罗梵乐希先生》,连同瓦雷里的《水仙辞》一起刊于《小说月报》1929年第20卷第1期,1931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了单行本,并在1933年出了第二版。三十年代梁宗岱译介了瓦雷里的《歌德论》《法译“陶潜诗选”序》以及《“骰子底一掷”》等几篇文章,创作了论文《歌德与梵乐希》???。中国文坛对瓦雷里的译介,梁宗岱堪称功不可没。瓦雷里也从此深刻影响了中国诗坛崛起于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人群,如卞之琳在反思二十年代中国文坛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时所说:“他们炫奇立异而作贱中国语言的纯正规范或平庸乏味而堆砌迷离恍惚的感伤滥调,甚少给我真正翻新的印象,直到从《小说月报》上读了梁宗岱翻译的梵乐希(瓦雷里)《水仙辞》以及介绍瓦雷里的文章(《梵乐希先生》)才感到耳目一新。”并认为梁宗岱在三十年代关于瓦雷里的“译述论评无形中配合了戴望舒二三十年代已届成熟时期的一些诗创作实验,共为中国新诗通向现代化的正道推进了一步”???。高利克也称“对何其芳早期创作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是梁宗岱的《保罗梵乐希评传》(即《保罗梵乐希先生》――引按)一文……瓦雷里一度成为何其芳的偶像和他进一步研究法国以及随后的英国象征主义的跳板。梁宗岱文中所论及的其人其诗,是何其芳诗歌创作和文学生涯一定的原动力”???。由瓦雷里重新塑造的纳蕤思的原型也构成了对现代派诗人年青心灵的持久诱惑。

1930年,留学法国里昂大学的中国年青的学者张若名(1902――1958)以她的专著《纪德的态度》获得了博士学位,这部学位论文获得了纪德本人的青睐。在给张若名的信中,纪德声称“我确信自己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透彻地理解过”。《纪德的态度》曾分别于1930年以及1931年在里昂和北平公开出版,书中设专章探讨了纪德的“纳蕤思主义”。这大约是中国文坛最早对纪德以及他所阐发的纳蕤思形象的系统研究。 而执著于向中国读者介绍纪德者首推卞之琳。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直至四十年代,他先后翻译了纪德的《浪子回家集》《赝币制造者》《赝币制造者写作日记》《窄门》《新的粮食》等作品。其中,作为《浪子回家集》首篇的《纳蕤思解说》曾经在1936年的《文季月刊》上全文刊载。纪德笔下这一水仙之神纳蕤思的形象也终于登上了中国文坛。

纳蕤思的形象在纪德的这篇《纳蕤思解说》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涵义。尽管纳蕤思的故事在西方文学史中屡被讲述,但纪德仍然感到有必要“重新讲”。纪德因此在《纳蕤思解说》中重新建构了纳蕤思的神话。或许可以说,在西方近现代文学史中,没有其他人能够比纪德从纳蕤思的原型中提炼和生发出更多的层次的意蕴。纪德在开篇设计的纳蕤思是一个探求自我灵魂的形象。“他想知道究竟自己的灵魂具何种形体”,呼唤一面镜子却无从获得,于是来到了河边,并从溪水中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影像,从此便沉湎其中而流连忘返。

但这个自恋的纳蕤思的形象其实只是纪德重构纳蕤思的出发点。首先,如同瓦雷里诗中的水仙之神,纪德也把纳蕤思进一步塑造成一个孤寂的静思者的形象。纳蕤思对于自己水中的形象,只能远观而获得,他无法真正拥有它,“一个占有它的动作会把它搅破”。换句话说,当纳蕤思试图求得与水中影像的完全同一,俯身去吻自己的倒影时,水中的幻像就会破碎。只有与水面保持距x,纳蕤思才能完整地获得自己的倒影。于是,放弃行动,耽于静观,沉迷于“对于自我的默契与端详”,构成了纳蕤思性格的基本特征。正如张若名解释的那样:

仅仅当我们完全放弃行动,而后放弃了解之时,当我们不拒绝与世界密切的交融,也无任何仓促的行动干扰这种交融之时,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小我才似乎与世界交合了。我们一下子就会发现世界在我们身内,我们的小我在世界之中。它们会显出同一形象,产生同一共鸣。在这极少出现的瞬间,我们实现了宇宙间的相互感应。???

放弃行动甚至放弃对世界的了解,构成的是和宇宙相互感应的前提。纳蕤思的临水自鉴,获得的正是这“极少出现的瞬间”,只有拒绝对世界的自我扩张意义上的占有,才可能更亲切地体验到与世界的交融。

其次,纪德试图赋予自己笔下的纳蕤思以沉思乐园的禀性。纳蕤思企望回返人类已经失去的伊甸园。这一乐园曾经在上帝初创亚当的时候完整地存在过。那是一个“纯洁的伊甸!‘观念’的花园”???,但由于亚当“不安于坐观,想参加大观,证见自己,一动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乐园,撩起了时间,于是人类和一切都努力想恢复完整,恢复乐园”???。然而,失去的“纯洁的伊甸”毕竟永远失落了,纳蕤思只能“向一个乐园的结晶的已失的原形努力突进”???,“在现实的波浪之下辨认此后即藏在那里的乐园的原型”。由此,纳蕤思临流自鉴所追寻的,既是自我的影像,也是理想的乐园。主体对自我认同的寻求一开始就与雅克・拉康(J. Lacan)所阐释的“他者”紧密关联,只不过这个“他者”既是自己水中的倒影,又是作为乌托邦象征的乐园。

然而,正像纳蕤思自己的影像是虚幻的一样,他所追寻的乐园,同样是幻像的存在,乐园只不过是一个象征图式。但恰在象征的意义上,纳蕤思的形象构成了对艺术家的一个完美的隐喻。纪德所勾画的乐园,在本质上类似于柏拉图的观念世界,是一个在现实中无法企及的理想国的象征。而艺术的本质正在于通过象征方式去间接传达这个观念的世界,正像纳蕤思从溪水中去获得自我的幻像的显现和完整一样。“诗人的职分”也由此转化为透过形象世界去“重新获得那种早已经失去了的原始形式,那种乐园般透明的形式”,去重新揭破关于乐园的秘密。这仍然要求诗人采取纳蕤思般的孤寂内省的姿态:

一旦时间停止运行,一旦沉寂出现,艺术家就预感到秘密不久即会自泄,他会把握住“自身存在所具有的那种内在和谐的数”,并且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视觉。这种视觉及和谐的数通过一种绝对的形式体现出来,艺术家最终就会得到乐园般晶明的美。???

既然如此,艺术家的职分就获得了某种转化,从对乐园的向往与追寻转化为对乐园的显现形式的沉思与捕捉。这正是纪德的《纳蕤思解说》最终所获得的结论。

与纪德的上述理念相似,瓦雷里选择纳蕤思主题的真正意图是把它看作某种“需加解释和说明的诗的自传”,瓦雷里更看重的是纳蕤思主题中蕴含着的关于诗人以及关于诗的真谛。

的确,纳蕤思之所以成为象征主义诗人很容易认同的原型,正是因为他的身上禀赋着使诗人为之倾倒的特征:孤独的自恋,内倾与沉想,以心灵去倾听,在放弃行动的同时获得灵魂的更大的自由,从而在心灵深处洞悉“一个幽邃无垠的太空,一个无尽藏的宝库”。因而在纳蕤思临水自鉴的姿态中隐含着沉思型诗人的诸多心灵的母题。它要求诗人摆脱对感官世界的沉迷,去把握内心世界的律动并与超越的未知域契合。这正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艺术轨迹。无论是波德莱尔对“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的执著,韩波对“未知”的通灵的追求,还是马拉美对“重归天宇的灵感”的表述,都使象征派诗人走上了以心灵的自省的方式臻于超验本体的道路。作为法国象征派传统的承继者,瓦雷里与纪德进一步缔造着沉思者诗人的形象。他们是心灵世界的立法者,力图以纯洁的纳蕤思式的幻想“把握感官世界之外的现实”,不妨说,在纳蕤思的主题中,正体现着以沉思的心灵去领悟世界的方式。这构成了纳蕤思母题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作为“诗的自传”,纳蕤思的沉思冥想之中还关涉着诗歌的艺术母题内容。这或许是纳蕤思身上更令象征派诗人感兴趣的部分。

纳蕤思形象所蕴含的艺术母题显然更受纪德青睐。纳蕤思的渴想乐园,是企图“重新获得那种早已失去的原始形式,那种乐园般晶明的形式”。因而,纳蕤思对乐园的探寻,其实正是对重现乐园的一种完美形式的寻找。象征派诗人核心的努力,是企望用“确定的东西再现难以理解的东西”???,只有找到了这“确定的东西”――诗歌的艺术形式,才能使难以确定的观念转化为艺术的结晶,只有当诗人们成功地铸造了完美的艺术结晶的时候,观念的乐园才能真正获得表达。创造一种完美的形式由此构成了诗人更重要的使命。 “波德莱尔说:艺术家的生活,像对着镜子一样,时时刻刻,他要监视自己的生活,是否合乎艺术。而纪德在青年时代,就常常对着镜子,一面想像他未来的艺术应该是怎样的风格。”???对镜的纪德与临水的纳蕤思有一种同一性,他们都是艺术的观照者,由此我们可以说,纪德对纳蕤思主题的选择并不是出于一时的灵思妙想,他是把自己的形象投射到纳蕤思身上,并从中使自己的艺术观获得了表达。纪德把艺术理解为“造镜术”,透过一面面镜子,他谛视自己年青的心灵,同时也谛视使心灵赋形的精致而完美的艺术形式。他寂寞地注视着自己富于幻想的不定型的内心形象如何逐渐转化为一种符号形象,《纳蕤思解说》正是在这种对镜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纪德对纳蕤思形象的重塑已生成为评论界所谓的“纳蕤思主义”,从而使纳蕤思的形象携上了某种具有普适性的艺术价值。它蕴含着艺术创作的深刻本质,即艺术家如何使心灵的观照与艺术的观照合而为一。在瓦雷里和纪德这里,心灵的主题和艺术的主题并不是截然两分的,它们虽然可以离析为两个层面,但却有其内在的统一。这又使人想起雅克・拉康。拉康的理论贡献,“在于使我们在一个符号秩序的网络中重新认识‘主体的真理’”???,这启示我们重新观照纳蕤思身上所昭示的心灵的与艺术的这双重主题:主体心灵借助镜像符号得以彰显,镜像化艺术形式也同时以洞见“主w的真理”为其鹄的。可以说,这是形式化了内容与有意味的形式的统一,正如纳蕤思在临水的过程中同时洞见了自己的灵魂以及自己水中的影像形式一样。

法国作家莫洛亚曾经这样评价纪德:“他只想做一个艺术家,也就是以向思想提供一个完美形式为唯一职业的人。”???纪德和瓦雷里所阐释的纳蕤思形象,正是这样一种“以向思想提供一个完美形式为唯一职业的人”。纳蕤思母题中,因此既包含了诗人对自我的认知过程,又包含了自我呈现的具体化的模式,就像一面镜子既是实体又是形式一样,从中有可能启示我们创造一种描述方法,寻找到一种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其创造的文本符号形式的对应方式,从而把“主体的真理”外化为可以在诗歌的意象和结构层面直观把握到的内容。而通过对其镜像结构的揭示,我们有可能捕捉到诗人的自我与主体究竟是如何符码化的具体历程,从而寻找到一种把“主体的真理”与形式诗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从纳蕤思临水自鉴的姿态中洞察心灵与艺术的双重主题,这正是瓦雷里借助纳蕤思的主题企望加以说明的“诗的自传”所蕴含的富有深长意味的启示。

多年以后,纳蕤思作为“诗的自传”的形象,也出现在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的《个人的诗泉》一诗中:

童年时,他们没能把我从井边,

从挂着水桶和扬水器的老水泵赶开。

我爱那漆黑的井口,被框住了的天,

那水草、真菌、湿青苔的气味。

烂了的木板盖住制砖墙里那口井,

我玩味过水桶顺绳子直坠时

发出的响亮的扑通声。

井深得很,你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干石沟下的那口浅井,

繁殖得就像一个养鱼缸;

从柔软的覆盖物抽出长根,

闪过井底是一张白脸庞。

有些井发出回声,用纯洁的新乐音

应对你的呼声。有一口颇吓人;

从蕨丛和高大的毛地黄间跳出身,

一只老鼠啪一声掠过我的面影。

去拨弄污泥,去窥测根子,

去凝视泉水中的那喀索斯,他有双大眼睛,

都有伤成年人的自尊。我写诗

是为了认识自己,使黑暗发出回音。???

这是一个有双令成年人感到有伤自尊的“大眼睛”的天真明朗的少年纳蕤思,喜欢从“漆黑的井口”向里窥探凝视泉水,“泉水中的那喀索斯”正是童年之“我”的镜像。“我写诗,/是为了认识自己,使黑暗发出回音。”结尾的这一句从内涵上看,同样涉及了少年成长中自我认同和自我认知的问题,同时,作为一个“写诗”的纳蕤思,也同样延续了瓦雷里关于“诗的自传”的解说。

二、临水的沉思者

当年读何其芳写于1931年具有幻美色彩的成名作《预言》,曾经魅惑于诗中那个“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的“年轻的神”的形象。直到很晚,才知晓这个“年轻的神”正是受纳蕤思的启迪而生。

何其芳在这首成名作中化用了纳蕤思与回声女神厄科(echo)的故事。厄科爱上了纳蕤思,却得不到他的回报,因而伤心憔悴得只剩下了声音,但又无法首先开始说话,只能重复别人的话语,故称“厄科(回声echo)”。《预言》在设计和构思上出人意表之处正在于选择了女神厄科作为抒情主人公“我”,整首诗便是模仿厄科的口吻的倾诉???。何其芳曾这样谈及《预言》中故事原型形象的设定:

我给自己编成了一个故事。我想象在一个没有人迹的荒山深林中有一所茅舍,住着一位因为干犯神的法律而被贬谪的仙女;当她离开天国时预言之神向她说,若干年后一位年青的神要从她茅舍前的小径上走过,假若她能用蛊惑的歌声留下了他,她就可以得救;若干年过去了,一个黄昏,她凭倚在窗前,第一次听见了使她颤悸的脚步声,使她激动的发出了歌唱。但那骄傲的脚步声踟蹰了一会儿便向前响去,消失在黑暗里了。???

“消失在黑暗里”的“骄傲的脚步声”反映了纳蕤思义无反顾的弃绝。这种“无语而来,无语而去”的决绝使纳蕤思的形象在何其芳的诗中多少显得有些苍白。而诗歌真正动人之处其实是“我”(厄科)对“年轻的神”(纳蕤思)的无望的爱情,抒情主人公感情炽烈而深沉,倾述的调子有一唱三叹之感,最终给人以无限怅惘的命运感。即使我们不了解诗中隐含的神话故事原型,也会为“我”的热烈而无奈的歌吟而感动。而何其芳的自我形象,则是那个“年轻的神”纳蕤思,抒情主人公“我”的仰慕和爱恋凸现了“年轻的神”的孤高与骄傲。这种孤傲对于青春期的诗人来说,正是纳蕤思般的自恋情结的表征。 《预言》在何其芳的成长过程中有发生学的意义,以至于他一再谈及这首诗的创作经过,譬如何其芳在1933年创作的一出剧本《夏夜》,即可以与《预言》互证。《夏夜》里的男女主人公是即将离开北方某城的中学教师齐辛生与爱恋着他的女教师狄珏如,狄珏如念起《预言》一诗的开头两段,向齐辛生发问:“这就是你那时的梦吧。”

齐 (被感动的声音)那也是一个黄昏,我在夏夜的树林里散步,偶然想写那样一首诗。那时我才十九岁,真是一个可笑的年龄。

狄 你为甚么要让那“年青的神”无语走过。不被歌声留下呢?

齐 我是想使他成一个“年青的神”。

狄 “年青的神”不失悔吗?

齐 失悔是更美丽的,更温柔的,比较被留下。

狄 假若被留下呢?

齐 被留下就会感到被留下的悲哀。

狄 你曾装扮过一个“年青的神”吗?

齐 装扮过。但完全失败。???

剧中的齐辛生可以看作是何其芳自己的化身。他所装扮过的“年青的神”,也正是《预言》中的纳蕤思。这也足以证明水仙花之神一般的孤高自许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支撑着青春期的何其芳。

如同青年时代的瓦雷里和纪德一样,何其芳也在纳蕤思的原型身上找到了自我的影像。沉迷于晚唐五代“那些精致的冶艳的诗词,蛊惑于那种憔悴的红颜上的妩媚,又在几位班纳斯派以后的法兰西诗人的篇什中找到了一种同样的迷醉”???的何其芳,其诗作具有明显的唯美主义色彩,有精致、妩媚、凄清的美感。这一切,与他自我设定的纳蕤思的形象大有关系。

何其芳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于,他的身上所凝聚的纳蕤思式的气质,也构成着一代青年诗人的缩影。本书试图探讨的正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截止到抗战之前崛起于诗坛的这一青年群体――现代派诗人群。而临水自鉴的纳蕤思形象也历史性地构成了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的一个象征性原型。这一年青诗人群体呈现出了与纳蕤思母题原型惊人的相似:其自恋的心态,沉凝的思索,深刻的孤独感,对外部世界的拒斥与疏离,对完美的诗歌形式的执迷与探索,对与纪德笔下的“乐园”等值的“辽远的国土”的渴念与追寻……都使他们寻找到了与纳蕤思原型的镜像般的认同。现代派诗人的笔下由此也集中出现了临水与对镜的姿态,甚至直接把自我拟想为纳蕤思的形象,进而在诗歌文本中结构了一种镜像化的拟喻形式,创建了一个以镜子为核心的完美的意象体系,最终生成了一种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幻美主体与镜像自我。

何其芳所隶属的年青的现代派诗人群是在五四退潮、大革命失败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登上文坛的。面对三十年代的阶级对垒和阵营分化,现代派诗人大多没有隶属于哪个政治群体,堪称是国共两党权力中心之外的边缘人。同时他们大都是从乡间漂泊到都市,感受着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双重挤压,因此又是一批乡土与都市、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边缘人。这一切,使他们与现实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疏离感,诗中因此普遍存在着感伤与寂寞的世纪末情绪。孤独与自恋的心态,对自我的回归与确证,走向内心和情感世界去追寻和体验个体生命……成为现代派诗歌的主导流向。何其芳的自恋情怀也正生成于上述时代和诗潮背景中,并在现代派诗人群中具有典型性。

我们进而在现代派诗作中发现了一系列临水自鉴的形象:

有人临鉴于秋水,乃是欲于自己的

瞳孔里看你于事不隔的流动的生命

――牧丁《无题》)

自溪的镜面才认识自己的影子,

水的女神啊,请你展开双臂。

――方敬《夏――昼》

溪水给丰子的影子绘出来,

一对圆圆的懂话的大眼睛。

――常任侠《丰子的素描》

倾泻如乳色的镜子的河上,

我们将惊愕的看到失踪了的影子。

――玲君《呼召》

诗人们在创作这一系列临水的意象时未必都像何其芳那么自觉地联想到纳蕤思主题,也未必隐含着作为纳蕤思母题核心内容的自恋情结,但却更加印证了纳蕤思临水自鉴形象所昭示的人类自我认同以及镜像审美机制的共通性和普适性。无论是对“自己的影子”的认知,对“失踪了的影子”的重获,还是对自我“流动的生命”的颖悟,都蕴含着自我发现与确证的主题,也隐含了镜像结构固有的幻美色调。这种对自我影像的追寻和确认,是自我得以塑造成形的一个心理发生学意义上的前提,正像雅克・拉康揭示的那样,个体的成长必然要经过镜像认同的阶段才能进入符号界(le symbolique)???。而即使人们超越了镜像阶段,镜像式的自我认同和自恋的情怀也仍会长久地伴随着人们。因为镜像中有幻像,有幻美体验,有乌托邦内涵,有镜花水月的彼岸世界。也许人类想摆脱镜像阶段的诱惑注定是很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镜花水月”的幻像中存在着令人类永远痴迷的东西。临水的纳蕤思因此可以看作是文学的缪斯,正像在瓦雷里和纪德的笔下所诠释的那样,文学世界由此构成了人类获得自我确证和自我认同的审美机制,并在终极性的意义上涵容了镜花水月的幻美特征和乌托邦属性。

在纪德的《纳蕤思解说》中,最突出的正是状写纳蕤思临水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幻美的语境。纳蕤思俯临水面,渴想的是人类最初居住其中的乐园:“那里悦耳的微风按照预知的曲线而波动;那里天空展开无边的蔚蓝,掩盖匀称的草地;那里各N的鸟都带了时间的颜色,花上的蝴蝶都实践神意的谐和。”应当说,这里关于乐园的想象带有流俗的华丽的陈词滥调,也有观念化的痕迹,而纪德重构的纳蕤思,最终也只能借助于自己的沉思默想,在观念中为乐园赋予形式。由此,纳蕤思有如一个“沉思的祭司”,“俯临意象的深处,慢慢的参透象形字的奥义”,从中提炼出观念的结晶。在纪德阐释纳蕤思形象的过程中,沉思型的艺术品正是这种“观念的结晶”的具体体现:

因为艺术品是一个结晶――一部分的乐园。那里,“观念”重新在高度的纯粹中开花,那里,就如同在消失的伊甸里,正常而必要的秩序把一切形体安排到一种对称而相依的关联中,那里,字的倨傲并不僭夺“思想”――那里的有节奏的,确实的句――还是象征,然而是纯粹的象征――那里一言一语,都变成透明而能以启迪。??? 从这段引述中可以看出,艺术品是乐园的象征物,它具有纯粹的形式,匀称的秩序;同时又是观念和思想的结晶体,在文字的外形背后隐藏着“启迪”。在o德看来,这种观念的结晶只有在纳蕤思摒除外界的干扰,超然于尘世与众生,澄明自鉴,心如止水,甚至忘却了时间的流程的境界中才可能真正获得。在这个意义上,纳蕤思作为原型,构成了沉思型艺术家的一个完美的象征。正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中国评论者介绍纪德时指出的那样:“创作家能在心里可以反照自然如同那尔西斯在水中能够照看他的影子一样,至于创作家所用的静思默想便和那尔西斯的孤寂好静大略相同。”???

纪德试图借助于纳蕤思的神话重新编织一个关于沉思艺术的“圣经”,这一“圣经”阐述的是人类对伊甸园的原初情境的向往,是艺术家借助一个个表象得以洞察观念的花园的艺术方式。藉此,一个艺术家有可能生活在观念之中,生活在默思沉想之中。纳蕤思临水的沉思由此象征了一种哲人式的沉潜的生命形态,一种生活在自己的观念领域和想象世界之中的人生情境。如果说浮士德被歌德赋予了人类向外部世界征服和扩张,从中占有生活的尽可能多的可能性的性格特征,那么纳蕤思则被纪德塑造成一个内省型的生命形象:沉迷幻象,潜心观念,在静默中“渴想乐园”:

庄严而虔诚,他重新取平静的态度:他不动――象征逐渐大起来――他,俯临世界的外表,依稀的感觉到,吸收在自己里面,流过去的人类的世代。???

这是一种有距离的沉思和观照的方式,一种涤除了浮士德般的占有欲念的超然宁静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才可能使纳蕤思庄严而虔诚地“在沉默中探入事物的核心”,从水里的影像中窥见“流过去的人类的世代”。

在人类的精神形态自身的发展进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些历史阶段和时期,使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宁静、沉思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也许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人们所处的正是这种阶段。诗人们大都选择的是时代的边缘人的姿态,他们无法在融入社会中求得慰藉,也无法在介入历史进程的体验中获得自足感,支配他们的生命的,更多的是对辽远的国土的沉思与想象。也许,纳蕤思的形象最终正是在这种沉思的生命形态层面上与现代派诗人吻合了。

曹葆华正是这种沉思的诗人。他的大量的《无题》诗作中充斥着对生命、本我、死亡的冥想。如这首《无题》:

怎得有一方古镜

照出那渺茫的前身

是人,是鬼,是野狗

望着万里的长空

一轮红日突然陨下

破袖遮不住手臂

腋下吹起漠北的冷风

摸着黑夜爬上山头

脚边有彗星闪耀

是梦,是自己的泪

正像纳蕤思试图从水中寻得自己的影像,在曹葆华的这首诗中,诗人拟想一方古镜,从中照出自己的前身。这是对本我的寻找,对自我的存在与终极价值形态的形而上的思索与探究。在曹葆华的诗集《无题草》中,我们经常捕捉到类似于这种大漠与黑夜的典型情境,读到的大都是生命个体孤零零面对宇宙和自然的沉思。

这首诗传达出来的诗人形象,也是个临水的沉思者的形象。水中天地的击破以及忽飘来的几只白鸽勾勒的是动态的场景;而“一茎羽毛,两道长虹”则更像电影中静止的特写镜头。这一系列意象的连缀和并置看上去似乎并无内在的逻辑关联,但它们暗示的是一双观照它们的沉思者的眼睛。从观察者眼中的事物,我们感受到的是观察者自身的存在。这是一个沉思默想的静观者,而“正沉思着”的万里外的人则可以看成是诗人主体的对象化,万里之外的沉思者恰恰反衬了当下的水边的默想者。诗人把自己的沉思者的形象外化到另一个沉思者身上,仿佛是穿越遥远的空间寻找到了自己的镜像。

曹葆华的《无题》诗更侧重于渲染沉思者生命的个体性,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个体一个人面向宇宙人生发出他的“天问”,最终则是生命之谜难以索解的困惑和迷惘。诗歌的调子趋向于冷漠,有些不动声色,从而使文本产生一种陌生感,一种间离效果。

相对而言,另一个酷爱玄想的诗人废名在沉思的语境中则充满一些禅宗式的顿悟,在顿悟中废名传递的是参禅悟道般的解脱感。如他的《镜》便是同样借助于溪水与镜子的原型意象呈示这种感悟。

尽管废名诗歌的思维和语言按照卞之琳的评价是“思路难辨,层次欠明”,“语言上古今甚至中外杂陈,未能化古化欧,多数场合佶屈聱牙,读来不顺,更少作为诗,尽管是自由诗,所应有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但废名别致的意象和玄奥的想象仍使他的诗在现代派诗歌中占据一席之地。这首《镜》描绘了诗人梦中幻化为骑着战马的将军形象,误入桃花源,临水洗花的溪女以及明镜般的溪水顿时使他恶念全消,开始反省一生中杀人无数的征战。连披满征尘的战马也在水面上投下了宁静的侧影。这里的桃花源象征着与尘世的纷争截然有异的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一个女儿国,一个理想的田园世界。佛家强调的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正是在这种幡然悔悟中被唤醒的。而在更深层的语义中,这面梦中拾得的溪水的明镜以及明镜中洗花女的明净的影像,则象征着“我”匡正自己尘世俗念的理想的镜像,象征着鉴照自己红尘“罪业”的心灵的镜子。它使人联想起六祖慧能著名的偈语中的那面明镜,是使临鉴者从世俗中超升达到顿悟之乡的途径。这正是废名所酷爱的镜子的意象所特有的隐喻含义。

曹葆华对生命和自我的带有玄学色彩的探究以及废名禅宗式的人生感悟使他们的诗作比起其他现代派诗人来,多了几分深度。这或许是曹葆华和废名的诗在技巧因素之外更耐读的一个原因所在。但从总体上考察现代派诗人群,我们会发现,这种相对纯粹的观念的思辨在现代派诗歌中是并不多见的。诗人们缺乏的可能不是一种沉思的意向,而是更沉潜的沉思能力。而归根结底,是思想的匮乏。正如徐迟在《二十岁人》中写的那样:

可是我思索着什么呢,

呃,年青人的思想

年青人的思想可能思索什么吗? 概括起来,现代派诗歌仍是青春期的抒情写作占据了主导倾向。诗人们大致能够凭藉直觉敏感地捕捉物象,但缺少更纯粹的对物象的潜思,缺少纪德赋予纳蕤思的那种静默的沉思形B。这种能力或许只有在四十年代的战争背景下,在冯至的《十四行集》以及沈从文的《烛虚》中才隐隐地表现出来。

也许限制了现代派诗人这种沉潜能力的真正原因尚在于自恋的心态本身。何其芳曾反省过:“是的,当我们只思念自己时,世界遂狭小了。”???一代诗人尚无法完全把自己从狭小的自我感伤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从而使一个抒情的感伤的生命升华为“一个思索和自我体察的生命”,从中获致一个马拉美的阐释者艾德蒙・鲍尼奥博士所谓的马拉美式的“内滋性(intussusception)的生命的空间”???。只有借助这种“生命的空间”,一代诗人才有可能实现对观念、思想,对身外的大宇宙的更深广的关怀。我们在体味现代派诗歌的时候,总感到那么一点遗憾,感到一系列文本在艺术上相对完美的同时,境界总欠缺一点开阔和舒展,意蕴总不那么深沉和丰厚。

更有智性特征的沉思型诗人堪称是卞之琳。他后来回顾说,自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诗作“喜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这或许都与他所翻译的《纳蕤思解说》中那个沉迷幻象,潜心观念,把艺术视为思想的结晶体的纳蕤思形象有关。卞之琳的几首著名的诗篇《鱼化石》《圆宝盒》《白螺壳》,都有这种历尽淘洗,出脱空华的禀赋。他对具有结晶体般的质地的意象有着超出常人的偏好。无论是鱼化石,白螺壳,还是圆宝盒,水成岩,都是历经久远的时空的结晶之物。如《水成岩》,感叹“水哉,水哉”的水边人也是一个沉思者,这一卞之琳酷爱的形象,汇入的正是临水的纳蕤思的母题。

三、母题:一种观察形式

本文选择了一系列具有母题特征的意象,试图讨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的诗歌艺术。关于母题的经典研究有很多,譬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称:“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虽然汤普森的侧重点在于民间故事的叙事,但是他的定义中“持续在传统中”以及“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的说法都比较吻合于本书对母题的界定。艺术母题的价值也正体现在其所内涵的“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之中。

原型艺术母题在法国理论家巴什拉的一系列著作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分析,在《火的精神分析》中,巴什拉提出了一个“烛火浪漫主义”的概念。巴什拉描述了“火”使人们产生的诗意的憧憬和遐想,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画图,占据画图中心的是一个“面对烛火孤独遐想的遐想者”:“想象就是一簇烛火,心理的烛火,人们可能面对它度过一生。在这纯粹是诗的观察之中,精神在与宇宙的完全融合时外在于时间而闪闪发光,这就是产生艺术创造力的精神活动的过程,即知与诗结合的过程。”“烛火照亮孤独的遐想者,而烛火就成为诗人面前白纸上闪现的明亮的星星。火苗――烛火垂直上升的蜡烛火苗成为遐想者上升超越的向导。而诗人通过火苗的形象把树、花等置于生命之中,即置于诗的生命之中。在这里,我们体味到科学、想象、遐想、诗意的融合与归一。”???巴什拉处理的是宇宙间一个基本元素――火与诗意想象的关系,火既是母题元素,与遐想与诗性与孤独建立了本质联系;但火又有很鲜明的形式感。巴什拉的“烛之火”向我们昭示了一种对具有元素或者原型意味的物象的诗化观照是怎样地激发了作者丰富的遐想,而这种遐想关涉的是人类生命以及心灵的最原初的存在领域。

现代派诗人废名在《十二月十九夜》中写到“炉火”: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炉火与思想、影像以及声音都建立了关联性。按照巴什拉的分析,这就是原型意象和母题的意义,关涉的人类生命和心灵的最原初的存在和生命记忆。所以这种原型母题也可以作为一种观察诗歌艺术的形式。巴赫金说:“不理解新的观察形式,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借助这一形式在生活中所初次看到和发现的东西。如果能正确地理解艺术形式,那它不该是为已经找到的现成内容作包装,而是应能帮助人们首次发现和看到特定的内容。”???本文所尝试的描述方法,即是试图把艺术母题作为一种“观察形式”,借以透视现代派诗人的创作实践,从中揭示现代派诗歌所内涵的心灵与艺术的双重母题,即把主体的真理的探寻与形式美的分析结合起来,企望寻找某种心理与艺术的对应模式,一种积淀了诗人审美意识以及心理内容的双重体验的原型化的母题。

在任何具有成熟的诗艺的文本类型中,相对恒定的符号秩序都意味着同样相对恒定的心理内容在形式上的生成。诗人们普遍采用的公设意象、母题、象征方式和结构模式都体现着这种相对恒定的符号和心理秩序。因此,我们有可能超越具体的单个文本而从集体性的意象、母题等模式中去洞见具有普泛性的恒定的符号和心理秩序。本文对于现代派诗歌的考察,也遵循着这一基本的拟设。我们侧重捕捉的,正是能够昭示现代派诗人群体性心态的集合性意象和原型化母题。正如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的那样:“我们关心的是语言里的词汇,而不是这些词汇在确定的独一无二的文句中那种个人独特的用法。”???所谓“语言里的词汇”,即是由群体的诗人贡献的更大的文本系统中普遍得到运用的词汇;具体到诗歌领域来说,则是公设的意象和母题。

在诗歌中,意象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它们是结构文本形式的单位和元素,同时,“意象构成是对诗的主题和诗人对这些主题可能持的态度的总结”???。也可以说,诗人的情感倾向和主观体验正包含在意象的选择之中。从这个角度说,意象构成的是呈示诗人主体和心灵的媒体和中介。诗歌乃至所有文学艺术的某种本质正在于这种中介性。长久困扰诗人的,往往不是他不知表达“什么”,而在于他不知“如何”表达。这就是所谓的“纳蕤思式的痛苦”,即找不到鉴照自己的面容的镜子的水仙花之神所面临的痛苦。张若名曾描述过纪德所经历过的这种“痛苦”:“美占据了他的心灵,这美里富有和谐的音乐和纯洁的感情,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由于和外界没有接触,这样的心灵美还不能通过一种客观的媒体表达出来,这是纳瑞思式的痛苦。”???心灵之美迫切地要求一种“媒介物”来加以具象地传达,只有找到了这种“客观的媒体”,艺术家的心灵的原则才可能转化为艺术的原则,形式与意义,思想与表达也才能达成浑融的统一体。这正是现代诗学所面对的问题,正像巴赫金所指出: 如果能在艺术作品中找到这样一个成分,这成分既与词语的实物的现存性有关,又与词义的意义有关,它象媒介物一样,把意义的深度和共同性与所发的音的个别性结合起来。这个媒介物将会创造一种可能性,使得能够从作品的外围不断转向它的内在意义,从外部形式转向内在的思想意义。

历来正是这样从寻找这种媒介物的意义上来理解诗学结构的问题的。???

对年青的纪德来说,纳蕤思正是这种“媒介物”,纪德发现了纳蕤思的原型,也就为他的年青的心灵的激情找到了理想的表达形式,正像纳蕤思在平静的水面找到了自己完美的影像一样。

本文也正是从形式化的媒介物这一视角介入现代派诗歌创作的。纳蕤思的启示性恰恰也在这里,正是临水的姿态,使得纳蕤思得以把对自我的眷顾和对乐园的渴望,对观念的执迷从一个抽象化的认知领域转移到了形象化的自我鉴照以及具体的感性领域中去。镜子般澄澈的水面构成了纳蕤思沉思的中介,也从而构成了他心灵的对应形式。在纪德的象征主义美学观中,这种溪水所表征的中介作用获得了更为重要的诗学意义。

因而我们关注的是:现代派诗人的自恋情结、漂泊感、边缘体验、乌托邦图景以及他们的审美心态究竟是如何转化为对世界进行艺术观察的具体诗学原则。尽管以“辽远的国土”为代表的典型意象构成了现代派诗歌中的原型母题,尽管每个个体诗人的诗歌意绪都会受到这种具有普遍性的时代情绪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诗人又不是以艺术的说教方式去呼应群体和时代,而是把体验到的社会历史内容化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诗歌结构,在汇入现代派普遍诗学法则和原型艺术母题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并不是从纯粹的心灵史角度观照现代派诗人群的,尽管心灵的主题也构成了把握这一群体的重要侧面。而对艺术中介的关注则是本文写作的重心所在,即偏重于寻找现代派诗作中的核心意象和艺术母题。于是,一系列具有母题特征的意象从现代派诗人编织的庞大而繁复的意象网络中凸显了出来,成为我们透视现代派诗歌所呈现的心灵和艺术主题的中介环节。这一系列意象性母题之中,凝结着一代诗人感知世界的审美方式,隐含着诗人们相对定型化的营造诗歌文本的诗学原则。也正是在相对定型化的审美形式层面,呈现着现代派诗人之所以被看作是一个共同的艺术群体的更有说服力的共性特征。

这种对共性的诗学原则的探讨,看上去似乎是以牺牲现代派诗人的个体性和具体文本的独特性为代价的,因为我们关注的是某一个意象所具有的母题性的概括力,而主要不是它在某一个诗人的创作中或者某一个单篇文本中的具体运用。毫无疑问,如果分别对现代派重要诗人进行诗人论意义上的研究,那么每个诗人都具有自己的无法与他人混淆的独特风格。以纳蕤思的原型形象作为切入点,在偏重了共性特征的同时必然会忽略其他个性特征。这些代价是必须加以考虑的。但另一方面,此种代价自然会有其他研究图景――譬如研究者们所做的诗人论――进行弥补。对本书而言,艺术母题所蕴含的普泛性的诗学原则构成的是一个更大的诱惑,它或许能够提供一N具体的诗人论无法贡献的视角。而且,更重要的是,诗学分析本身即是一种微观化的研究模式,它并不是一种纯理论的抽象概括与提炼;意象和母题本身即意味着对直观和感性的兼容,而不是放逐感性直观和具体性。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现代派”诗人正是创造了一个与心理内容高度吻合的意象世界,也同时创造了具有原型意味的艺术模式,其中蕴含着具有普泛意味的艺术母题。这些由于现代派诗人共同体普遍运用而反映群体心灵状态的意象性母题,一端折射着诗人们的原型心态,一端联结着诗歌内部的艺术形式,从而使一代年青诗人内心的冲突、矛盾、渴望、激情呈现为一种在意象和结构上可以直观把握的形式。本文选择了一系列典型意象作为切入现代派诗歌王国的微观化艺术视角,把这些意象描述为具有形式感的审美中介物,是诗性想象的艺术化媒介,反映着诗人与审美物象之间物我相契的关系,从而成为一种经过诗人主体投射的对象物,是“思想与质料”的“融合”???。同时,本文在西方的水仙花之神纳蕤思的身上为这批唯美而自恋的诗人们找到了自己的原型形象???,进而通过这一原型形象所辐射出的一系列诗歌中的艺术母题,探讨现代派诗人的主体心灵世界。最后,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把原型意象母题理解为一种观察诗歌艺术的形式,从中探究现代派诗人内在的生命体验和心理形态,进而勾勒现代派诗人观察与表现世界的艺术原则,以及现代派诗歌中所蕴含的关于“生命的艺术”的艺术史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
发布时间:2013-12-17
" 一、前言 本项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农村流动父母的决策选择:作为流动农民的父母亲是怎样决定是否将孩子带在身边或留在家乡的,他们为什么要做出如此艰难的选择;(2)在父母监护和关爱缺失的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
生与死的心灵转化
发布时间:2023-06-16
春天,万物复苏,大自然孕育着死亡和复活的丰富元素。 在这个春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与西方的传统节日复活节不期而遇。 无论是清明节的祭奠还是复活节的狂欢,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述说着同一个主题,死亡。 死亡会激起很多情感......
论《美丽心灵》中三个交互式场景
发布时间:2022-08-05
摘要:《美丽心灵》是一部以数学家纳什为原型的传记影片,影片记录了纳什由天才到疯狂,又最终从疯狂走向成功的艰辛历程。影片在开始和结束分别围绕上课、钢笔、下棋出现了三组交互式场景,这三组场景相互对照,构成对话,从中我们可以......
浅谈灵活驾驭批评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3-02-02
批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批评的效果受当事人双方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而批评的艺术则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几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我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批评讲求艺术性,借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个班集体是由不同思想认识、不同性格、不同知识层次组成的复杂的人群集合体。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而不至陷入被动,甚至产生消极效应。我.........
分析心灵哲学视野中的自我观
发布时间:2022-08-05
自我问题是西方哲学关注的一个焦点,在长期的探讨中,形成了为数众多的自我理论。在近代,自我问题最先由洛克提出并论证,后经莱布尼茨、休漠、康德等人的反复争论和批评而成为近现代认识论、心理学和伦理学关注的一个重点。可以说,自......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双重性格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 要:《纯真年代》是伊迪斯・华顿写作思想最成功的体现,其中的主要人物埃伦较以往的女主人公也更加完美,是小说中最具有女性主义精神的新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对埃伦・奥兰斯卡予以分析解读,认为埃伦具有复杂的双重性......
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2-19
摘 要: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作为一对姊妹艺术,它们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共同繁荣,谁也离不开谁的存在意义。本文对二者的概念与内涵以及相互关系作了明晰的分析和充分的论证。 关键词:影视艺术;影视文学;关系;研究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
论高考与课改双重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构建
发布时间:2022-07-22
一、构建综合性强的高中语文课堂 自新课改以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要求就得到了重视。在高考中,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贯通,如语文与音乐,语文与数学,语文与体育美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命题......
从视觉艺术心理学赏析普仁德加斯特绘画艺术
发布时间:2023-03-02
莫里斯普仁德加斯特用各种不同的现代画风表现了人们在现代休闲生活温馨美妙的感受,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普仁德加斯特绘画艺术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表现现代休闲题材的绘画作品,从19世纪中叶印象主义在西方画坛兴......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
发布时间:2023-05-17
" 内容提要: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甚至负增长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很多,只有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上才能找到根源。这种根源既有政府失灵,其表现是城乡治理两极化、财税体制集中化、行政指导指令化、管理目......
视觉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19-03-18
摘要:通过了解和探究园林景观设计要素,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视觉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具体的应用。关键词:视觉艺术;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从目前情况看,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它不仅体现在空间分布上的艺术性,而且在视觉上也反映出了它的艺术性,让人们可以通过视觉肯定空间环境的艺术价值。因此视觉艺术已被大范围用于景观设计中。1视觉艺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景观设计时,基本上所有的景物图像都.........
艺术心理与感觉寻求
发布时间:2019-10-24
艺术即文艺,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对艺术科学的研究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艺术心理学是艺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心理学尝试研究人们在接受和创作艺术作品时的行为和体验,除了艺术,也包括日常的行为、工艺美术的工作、兴趣、动机、态度、以及绘画等方面。艺术心理学研究者特别习惯于研究绘画艺术。除此之外,艺术心理学还关心音乐和文.........
童心、诗心与儿童文学的故事艺术
发布时间:2023-07-24
2014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张炜的又一部儿童小说新作《少年与海》。阅读这部由《小爱物》《蘑菇婆婆》《卖礼数的狍子》等五个章节构成的长篇小说,我们可以更鲜明地体会到作家所说的“诗心”和“童心”如何在一种有关童年生活......
田的艺术——白话景观与新乡土
发布时间:2022-08-22
作为一种生存的艺术,田,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千百年来人类对土地及自然过程和格局的适应的智慧结晶;作为乡土的文化景观,田,承载了特定地域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的历史,同时也为当代人应对生态环境和能源危机带来新希望。田,既是我们......
心灵的抢劫
发布时间:2023-04-12
豪威尔得知弟弟奥利患了癌症,并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惊呆了,他要筹钱给弟弟治病却被奥利阻止了。弟弟对哥哥说出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计划――让他去抢劫运钞车。如果身为押送员的奥利被豪威尔打死,不但死得英勇,还可得到一笔丰厚的抚慰......
土地的设计:景观的科学与艺术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景观的设计就是土地的设计,它的基本原则为:认识人性,尊重人;认同自然过程,尊重自然,尊重土地之“神”。 关键词:景观设计;土地设计;城市设计 一、关于景观 景观应该从五个层次来理解。 (1)第一层含义:景观是美,......
艺术院校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双融合
发布时间:2022-10-22
摘要: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艺术的载体和依托。同理,文化课是艺术院校学生不可缺少的人文知识和个体素质教育。但是,近年来艺术院校在“教育市场化”巨大的冲击下,文化课被边缘化,被学生忽视。近年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文化课和专业课进行了有机地整合,形成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体系。关键词:三位一体模式;多层次;高阶性双融合;要求和建议一、“双融合”课程改革主旨近年.........
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探索与影视艺术教学模式的建构(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综观中国影......
灵隐寺美术图像题材及艺术特征
发布时间:2023-07-04
江南文化孕育着这一带佛教文化的发展,江南优越的地理条件亦为佛寺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历代佛教,兴衰更迭。中唐以前,大致是对西域佛教寺院的吸收和消化过程,中唐以后则表现为外来佛教的彻底中国化的发展演变。其中最典型的表现......
心灵的拷问
发布时间:2023-07-24
若干年前,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犹太死难者墓地的真诚一跪,想来仍令人心灵一颤。这当然不只是一种外交上的姿态。据称,勃兰特当年是反法西斯的英雄,他个人与希特勒的战争行为没有任何瓜葛,然而在他的意识里,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
从视觉艺术到多觉艺术
发布时间:2023-03-28
内容提要: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影像艺术的日益兴旺和完善,并逐步取代绘画、雕塑等传统架上艺术形态,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要创作语言,艺术越来越突破了视觉感知的范畴,而向包括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内的......
性灵之美与赤子之心
发布时间:2022-10-18
玉惧怕过度的雕琢/多一点是玉,少一点为王/玉。石头中的/王。这是李皓写《岫岩玉》中的一段。看到此诗,不免有一激灵的感觉,这是因为他捅开了一个我们有所感却无以言的事实,所以就有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这也证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美与思辨的双重再现
发布时间:2015-08-25
摘 要:蔡熙博士主译的《狄更斯研究文集》在译文的连贯性、经济性、美感特质诸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在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程度方面深度融合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是当下译界一部难得的质量上乘的学术译著。 关键词:译文的连......
浅议公平与效率双重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政策
发布时间:2023-02-24
" 论文关键词 公平 效率 高等教育政策 论文摘 要 公平是高等教育的不懈追求,效率是对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作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等教育政策,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引导高等教育实现自身的宗旨。 ......
心灵的抚慰
发布时间:2023-06-16
孩子的心灵需要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抚慰,当孩子的内心因此而失落时,就会变得很脆弱,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有这样一对父母,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读高中,上大学。于是他们就拼命地挣钱。白......
心灵的忏悔
发布时间:2015-08-21
夜,没有月光 梦的丛林里 有两个黑黢黢的人影 老吴老娘和二女儿 刻烂了我梦的 记忆 老娘每每 给离家念书的我 都揣四个鹅蛋 也揣进挂牵 那一个个瞬间 多少暖流涌上心头 我说不出感谢的话来 因为太苍白 后......
浅谈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双重关系的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5-12-11
[摘要]双重关系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面临的伦理困境之一。当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和来访者超越专业关系,而产生了朋友、师生、商业伙伴甚至性伙伴关系时,就陷入了双重关系。双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给来访者带来益处,但也有诸多弊端,......
关于语言的双重约束和社会心理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会话准则 委婉语 礼貌原则 准则 禁忌语 社会 双重约束 论文摘要: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受“会话准则”和“礼貌原则”的双重约束。按照“会话准则”.人们应直接了当地讲实话,而按照“礼貌原则”,人们往往采用非直接言语......
魔术艺术的视觉冲击与情感震撼
发布时间:2023-07-11
魔术艺术更强调构建一种悬念心理框架及对应的逻辑心理、节奏心理、想象心理和情绪心理模式,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魔术艺术视觉冲击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概述 余秋雨在《观众心理美学》中指出,审美心理是一个......
让灵魂走在双手前面
发布时间:2015-09-08
有段时间,我非常喜欢看画展,恰好住所挨着一所书画院,隔三岔五便有美术展览。开始时我每展必到,后来慢慢地变得挑剔了,有的看,有的不看。 书画展里确实有好画。记得有一幅山水将秋天的景致绘得活灵活现,让我恨不得将它据为己有......
影视艺术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07
1引言 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技术为艺术提供表现与展示的可能,艺术为技术提供意义与内涵的补充;技术越来越使人异化,而艺术则越来越使人了解和认识自我,并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自我。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关于现代艺术视野中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现代;现代园林;艺术观念;设计手法;平面形式;立体空间 [论文摘要]现代艺术带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独特的启发,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其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园林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
文艺与政治——一个应重新审视的话题
发布时间:2022-08-01
" 一、理论上的失误与再失误 如今,恐怕再没有什么人会否认上个世纪40年代初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到70年代前在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所产生的失误。那次失误主要表现在将文艺与政治割裂开来,将政治狭义地归结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它非无......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利弊
发布时间:2023-05-08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利弊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利弊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利弊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合作风险 (一)商业......
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发布时间:2013-12-18
"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
心灵表达的自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主题
发布时间:2022-11-15
摘 要:欧洲近代市民阶级人身自由的获得是文艺复兴的前提;市民阶级对心灵表达自由的追求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主题;心灵表达的自由为资产阶级争取行为自由的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关键词:文艺复兴 艺术 人身自由 心灵自由 行为自由 文......
影视音乐的艺术形态与作用
发布时间:2023-04-15
不可否认的,音乐本身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音乐也是如此。人们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会选择不同的音乐表达自己,也会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我们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会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者在进行表演的时候也会通过音乐的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和沟通。但影视音乐却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它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段表现出影视作品独具一格的魅力。影视音乐与影视内容相伴相随,提示影视人物的.........
“灵晕”消逝后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3-01-11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末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之前所有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无法比拟的水平。这种高水平生产力对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样也是之前所有社会阶段无法比拟的,艺术品被大规模的复制;大众第一次与所谓的上层阶级......
浅析网络剧《灵魂摆渡》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23-06-10
《灵魂摆渡》是爱奇艺、北京完美建信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悬疑灵异题材网络剧,由巨兴茂、 郭世民执导,于毅、刘智扬,肖茵主演。该剧讲述男主人公有一双能看见鬼魂的眼睛,他在一家24小时便利店做夜班营业员,而这家店其实是一间灵......
内外双重视角的中华文化认同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中华文化是个多元统一的文化共同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既有中华民族作为独立的民族共同体而存在的、对外视角的中华文化认同,也有来自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即中华文化的外部认同与中华文化的内部认同。对中......
虚幻与现实的双重曝光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第七天》以游走于阴阳两界的亡灵叙事延续了余华一贯的苦难式命题。小说带给受众的不单是生命个体间的悲苦与绝望,也不单是苦海无边无从逃离的宿命感,在鞭笞社会荒诞的同时,也蕴含一曲曲对温情的讴歌。余华以贴近现实的书写......
做心灵的舞者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的舞蹈教学也逐渐系统化,其教学内容也不断向更深的层次延伸。高校舞蹈教学除了对音乐、美学以及形体等的教育,更重要的还在于对舞蹈意义的深层次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因此,做心灵的舞......
艺术教育视角下核心价值观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2
一、艺术教育对核心价值观中的培育功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校报、网络、多媒体等是主要宣传方式。但笔者在走访调查部分高校时发现,40%的大学生认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并不理想,30.5%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喜欢,认为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重“教”轻“学”。35.3%的大学生认为.........
文艺与政治——一个应重新审视的话题(1)
发布时间:2013-12-18
二、政治是个历史性概念为了正确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需要对政治这个概念重新解读。政治这个概念和其它许多概念一样,是历史的。随着人类政治生活实践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意义。最初,古代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
让阅读重现灵性与俊美
发布时间:2023-04-16
【摘 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本文试从以下方面:入境悟情,感知美;含英咀华,品析美;真情诵读,体悟美。阐述教师如何让阅读重现她本来的......
心灵回望中的坚守与期待
发布时间:2023-02-22
故乡是什么?散文家说,假如你是一只风筝,故乡就是攥住风筝线的地方。故乡是什么?诗人说,故乡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惋惜,故乡是“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的哀叹,故乡是“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
货币政策与企业成长——基于收益与风险双重视角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6-08-12
一、引言 为了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波峰与波谷,货币当局通常采取逆风而行的政策思路,在经济增长过快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在经济低迷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以美联储为首的多国央行均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
一双肩膀,一颗心,曾挑起多少重量
发布时间:2016-05-27
能不能挑起自己的河山 首先要有敢字当头的气概 试金石显示,成色不错 十二岁上挑起担子 一挑就是二十五年 刚性的时代受到冷落 淬火的钢,硬度和强度一如既往 重量从肩头滑失,心上的大山 依然巍峨。有形和无形都是形......
土地的设计论文:景观的科学与艺术
发布时间:2023-05-14
摘要:景观的设计就是土地的设计,它的基本原则为:认识人性,尊重人;认同自然过程,尊重自然,尊重土地之“神”。关键词:景观设计;土地设计;城市设计一、关于景观景观应该从五个层次来理解。(1)第一层含义:景观是美,是理想。人们把他所看到的最美的景象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是景观最早的含义。在西方,景观的画的含义最早来源于荷兰的风景画,后来又传到英国。它是描绘景色的,是当一个人站在远处看景色时的那种感.........
浅谈紫砂《灵动壶》的造型艺术魅力
发布时间:2023-02-17
摘 要:在点、线、面及空间等形态要素中,线是最活跃、最富有感情的要素。面与面的交接过渡,平面上的形与空间中的形态,其跳跃与静谧、繁杂与单纯、安定与轻巧、严肃与活跃等情感性质,无不与线密切相关。 关键词:紫砂;灵动壶;......
走向心灵的春天
发布时间:2023-01-21
1 问题概述与背景 学生A是一个较开朗、活泼的女孩,学校运动场上的健将,高一年级从外校转来,在班里学习属于中等偏上。父亲做生意,母亲是工人,父母之间经常打骂、闹离婚。周末A回到父母家住,母亲也经常上歌厅,深夜才回到家中。......
追求心灵的快意
发布时间:2022-11-05
朋友张伟,家境贫寒,考入师专时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全是空白。班级的联欢会、文体活动、才艺秀等,他只能是一个旁观者,毕业时却成了班级的“优秀毕业生”。 他的同学说,张伟能登上那个高度,完全是他个人努力的......
浅析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灵道德阶梯构建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道德是在特定社会形态中产生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渐进且包含诸多层次的一种价值体系。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道德事件频发,要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我们可通过教育的手段促使大学生......
浅析双微营销的传播艺术策略
发布时间:2022-07-24
营销环境的复杂化,使单一的营销手段或营销工具不能独立的支持营销战略的实施,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双微营销传播艺术策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双微营销,不是单纯的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的概念,二者不是分离的,而......
对电视文艺的灯光艺术探索
发布时间:2022-11-14
对电视文艺的灯光艺术探索 对电视文艺的灯光艺术探索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对电视文艺的灯光艺术探索 文章 来源 于 3 e d u 教 育 网 灯光艺术表现,是在文艺......
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的几点要素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5-09-09
摘 要 电视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科技创新不断向前的产物,是新世纪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文化成果。而如何通过提高电视的摄像技术和艺术性来达到提高电视节目的观赏性,对于电视摄像工作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电视......
重返自由的工艺美术
发布时间:2023-05-04
工艺美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面临着新生与转变,面临着当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经济与民生诉求、传承与创新等诸多来自实践和理论前沿的问题与挑战。在日前举行的“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上,中国美院教授、......
艺术人类学:艺术与艺术家的魅惑
发布时间:2022-10-26
艺术人类学的英文表达为“the anthropology of art”,指对艺术停止的人类学研讨。人类学研讨中的艺术有哪些?在一段相当长的日子里,艺术人类学简直同等于原始艺术的研讨。以人类学巨匠博厄斯为例,他即著有《原始艺术》一书,概括原始人......
用真心净化孩子心灵
发布时间:2023-02-05
“教育是关注而不是灌输,是关怀而不是挑剔,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是互动而不是施压。”这是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的一句话,感触颇深。茫茫沙漠,找不到相同的两粒沙子。而百样米养出百样人,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唯有用爱去感化,用情去暖化......
打开心灵之窗
发布时间:2023-03-30
为进一步落实以项目制推动“六个专项行动”升级的统一部署,更好地为广大工会会员提供普惠制服务, 6月30,省总工会面向全省工会会员开展“千万资金助万名工会会员光明康复行动”(以下简称“光明行动”),截至11月31日,进展顺利。按......
守护心灵的家园
发布时间:2022-11-17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254-01三道岭第二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完全初中,原隶属于潞安新疆煤化工有限公司,位于哈密市以西70公里处的三道岭镇,2014年移交哈密市政府管理。学校现有学生502人,主要来源于企业职工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年来,我们不断发现:初中阶段出现的暴躁、冲动、偏执、倔强、懦弱、自私等极端问题的学生有不少是单亲家庭。鉴于.........
心灵心语 珍惜能吃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2-10-30
珍惜能吃的日子,珍惜一道举筷的亲人 吃亦有道,须吃得聪明,吃得正大,吃得坦荡,吃的是自己双手挣来的清白,吃才是人间的幸福。 这几年,“缘”字泛滥,见面就是缘。我是个笨人,坐在飞机上,不相识的邻座要我在他的本子上写句......
西双版纳美景之外的“美景”
发布时间:2015-08-10
据闻,《中华木作》杂志即将推出一期专刊,名叫《大板与自然根艺》,介绍的是云南景洪地区极具特色的木作产业现状。景洪,也许并不是这个地方最知名的名字,如果说这里是西双版纳,一定会有更多人听说过。 西双版纳,一个富有诗意的......
影视艺术的审美思路
发布时间:2023-06-18
影视艺术的审美思路 影视艺术的审美思路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影视艺术的审美思路 文章 来 源 3 e d u 教 育 网 一、丰富精美的画面美 影......
寻找心灵的慰藉
发布时间:2022-11-14
寻找心灵的慰藉 寻找心灵的慰藉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寻找心灵的慰藉 摘要: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标记,承载着太多青春的苦涩与回忆。影片《观音山》通过三个年......
穿越心灵的迷宫
发布时间:2023-01-10
我们正在远离只关注孩子物质营养的时代,对孩子心理的认识与理解、回应与疏导,成为家长和教师的必修课程。 试图将自己从成人身份中抽离出来,像儿童那样去观察、感受和思考,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乐桃桃玩穿越》丛书的作者刘鸿雁......
家乡――心灵的归属
发布时间:2023-02-21
推开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投在我的桌上,风拂过我的面颊,我低头思索:有多久没有出去闻一闻青草的芳香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业忙碌后,是该出去洗涤一下心灵了。 不带什么笨重的行李,只携一颗渴望宁静的心,骑上自行车,与微风同......
用爱心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发布时间:2013-12-19
"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深深的启发了我,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用爱心温暖后进生的心灵。一、在集体中唤醒“自尊”。后进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
浅议音乐艺术的听觉与视觉元素
发布时间:2022-11-27
浅议音乐艺术的听觉与视觉元素 浅议音乐艺术的听觉与视觉元素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浅议音乐艺术的听觉与视觉元素 更 多精 品源 自 3 e d u 课 件......
行为艺术与视觉传媒的伴生关系
发布时间:2015-10-29
【摘要】传媒的存在是行为艺术产生的一个必然前提。行为艺术只能出现在大众传媒,特别是视觉传媒十分发达的时代,两者呈现出强烈的伴生关系。 【关键词】视觉传媒;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伴生关系 行为艺术的发端是由于一战、二战......
史鉴与诗教的审美双重创造
发布时间:2023-05-26
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经、史、子、集,是国学的重要文化府库,典藏内容十分丰厚,智慧教益良多,是中华民族的士君子修齐治平的精神支柱。兴文同志在长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从诗兴感悟的出发点上向历史典籍取材,提要勾玄,含英咀华,以平......
影视艺术中美术的适用性
发布时间:2013-12-17
影视艺术中美术的适用性 影视艺术中美术的适用性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影视艺术中美术的适用性 文章 来源 于 3 e d u 教 育 网 收费站的5个班组是处于生产一线的班组......
小议书法艺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 要 书法艺术的形神韵动及其天人合一的特征体现了心理学的意识运动思想和人本思想,其畅神与健心的价值功能又符合心理健康的需要;无论是理论渊源还是实证成果,均表明书法艺术在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中的实用价值,这也是弘扬书法艺术......
用爱启动心灵
发布时间:2023-03-29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语言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用脑海中采撷如花的词汇去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动的思考,推演我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颂歌一我爱我的教师职业,我爱我的工作岗位。因为爱与信念,我选择了教师,选择了孩子。......
启蒙与文学消费的双重需求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要〕 1898年至1919年间中国首次出现了一个本土女性译者群体,她们突破传统性别秩序对女性进入文字世界的种种限制,以翻译为路径,走入公共领域的书写场。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近代启蒙思潮对新女性的塑造和文学消......
心灵观念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原始灵魂观念;心灵;二元论;语言学 【论文摘要】:心灵观念起源于原始人解释梦境等现象的需要,原始人的这种直观、猜测的结果对后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实践、研究中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认为人身上存在着独......
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
发布时间:2022-12-17
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 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 文章来自 [摘 要] 影视是艺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产物,它综......
猴市”背景下的抽象艺术热
发布时间:2015-08-17
周文翰:文化产业和艺术投资专家,长期为国内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有艺术家朋友说,“拍卖行、画廊也势利眼,前两年看新水墨新工笔市场好,都纷纷做他们的展览、卖他们的作品,现在看市场不太好了就偃旗息鼓,现在转而......
审美心理学视域下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
发布时间:2023-04-24
当今我国社会处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建设是我国当今的工作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篇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特征研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一、当今大众对文化建筑中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 1.崇尚自由与阳光 笼统......
试论在语课程改革中要重视“双基”训拣
发布时间:2023-03-02
"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在新课程改革和课堂学习的发展中,仍要重视“双基”训练。 论文关键词:改革;“双基”训练 为创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国家教育部于20世纪末开展了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这次课程改革,语......
浅谈爱心教育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键词]爱心 滋润 心田 [论文摘要]围绕用爱心学生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首先陈述了关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然后就目前的学生状况例举两、三个例子说明用爱心教育学生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注重学校艺术教育,弘扬优秀民间艺术
发布时间:2013-12-18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和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是学校艺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校要加强艺术教育,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渗透优......
瓷画艺术中文人高士的创作灵感探析
发布时间:2022-10-24
陶瓷学术理论学界认为文人高士瓷画艺术的创作灵感对现代陶瓷文化创意艺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瓷画艺术刚刚兴起的时候,文人高士为瓷画艺术的创作灵感首先是来自于文人写意画,不同于传统的工笔入画,瓷画艺术还加入了以书入画的部分,以通景式的描绘山水鱼虫,颇具有写意画的色彩,又增添了陶瓷创作的气韵,后来的浅绛彩瓷画艺术更是直接将瓷板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奠定了瓷画艺术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里程碑,文人高士的创作灵感在其.........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发布时间:2023-03-14
我们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案例中教师所担忧的“挫败感”是幼儿自身的体验吗?在先画五官再画脸部轮廓从而画出教师满意的效果的过程中,幼儿有没有感受到愉悦和满足? 幼儿的绘画技能不如成人,表现出一种稚拙感。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的应用与传播
发布时间:2023-03-18
一、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一)声乐艺术的特征声乐艺术的含义,是表演者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声乐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一是情感性,则是人在开心或难过时,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将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以歌唱的方式呈现。第二是叙事性,歌曲中的歌词是具有一定内涵的,歌词中蕴涵着创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可能是对人物或事物的描述,进而为歌词赋予了文化内涵,使其具有叙事性。第三是感染.........
“双重贞节”的悖论
发布时间:2022-11-05
《霞村》是丁玲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人,聚焦女性问题的力作。这篇小说以“我”到霞村暂时修养为叙述起点,从“我”和一位宣传科的女同志阿桂进入霞村,察觉到霞村并没有阿桂口述的那么热闹,反而显出一幅枯败、冷清,毫无生命力的......
浅谈审视与反思:琉善眼中的神灵
发布时间:2022-07-22
一、琉善并非无神论者 琉善是2世纪罗马帝国重要的修辞学家、讽刺文学家、诡辩家 。他在西方宗教发展史上地位特殊有人视之为奇才,有人视之为罪人:信仰希腊罗马传统宗教者有意贬低、诽谤他;早期基督教作家乐于利用他;拜占庭学者斥其为......
大众传媒业新背景下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走向
发布时间:2023-01-31
中国大众传媒业在现代传媒技术不断发展推进的背景下,19世纪以来,经历了报刊业独秀、电影业横行、广播业辐射、电视业升腾、互联网业吸附,及当下各类曾经风骚一时、互为衬托的大众传媒业态融合发展诸阶段。大众传媒业发展对现代社会存在及如何存在产生重大影响,传媒教育因兹生成,且不断与时俱进地前行以回应大众传播需要解决的个别性或共同性、阶段性或体系性问题。在我国,传媒教育中的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二级学科之名产生于.........
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景致
发布时间:2023-01-08
认识范小姐源于她的诗集《童年河》。 对于画廊的经营,范学宜说:“在目前的情况下,我的画廊只能展出符合我审美标准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家生命历程的真实再现。我不会用时间的纬度去界定艺术作品的当代性,我会用生命本真......
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 影视是艺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产物,它综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艺术等很多艺术种类,不但是听觉而且还是视觉的艺术。影视音乐伴随影视艺术的出现而出现,它是影视艺术的很重要的表现手法,影视音乐与画面很完美地融合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