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观

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6 00:20:17
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观
时间:2023-04-16 00:20:17     小编: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唯物史gLJ-d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出发阐明了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着眼论述了人民主体作用的基本标志,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维度指明了实现人民主体利益的现实途径。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规定了促进人民主体发展的目标体系,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颇具时代特色的人民主体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观;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利益;主体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确认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并对与人民主体地位密切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发,从而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人民主体观。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利益和主体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观的基本构件,其中主体地位是核心立场,主体作用是现实根据,主体利益是价值目标,主体发展是最终归宿。

一、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于一个基本信念:“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①邓小平把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建立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之上,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鲜明地表达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立场。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的实际,江泽民进一步肯定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他说:“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人科学发展轨道,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越来越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尊重。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立足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要求全党同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不仅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而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民本性出发进一步丰富了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伟大革命,特别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确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它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一切,拥有这一切并进行战斗。”人民群众在任何社会都是基本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确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最根本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只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确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

确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更是明确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人心向背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盛衰,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确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也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根本点在于“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大力倡导发扬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提出了尖锐批评。他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就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

二、人民主体作用的基本标志

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其历史作用密切关联,后者是前者的现实根据。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充分肯定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协调发展的推动者,阐明了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基本标志。 首先,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创造性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可比拟。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创造性实践,突破了原有体制的禁锢,使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其辉煌成就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分不开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实践,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伴随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同时,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学法用法守法,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民主权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贡献。党的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让人民监督权力”,肯定人民群众既是国家管理的主体,也是权力监督的主体。为此,习近平从价值判断的视角发表了精辟论述:“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其次,人民群众也是认识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创造性作用。现实表明,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力量。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和生活需求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的发展;他们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丰富了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他们依法兴办文化团体和文化载体,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如此,广大人民群众还为政策创新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思想源泉。无论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凝聚着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邓小平在总结农村改革经验时说过:“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反映、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集体智慧的思想结晶。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改革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理论的发展、政策的创新,仍然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胡锦涛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表现为一个寻求真理、发展真理的历史过程,必然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历史活动之中。“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需要真理的指导,同时也推动真理的不断发展。寻找真理、揭示真理、发展真理,归根到底都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始终贯穿着实践上的价值追求和认识上的真理追求。这两大追求既标示着广大人民群众特有的主体能动性,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观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三、人民主体利益的实现途径

利益是主体发展的内在驱力。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必须落实到其利益的实现上,否则,主体地位就是空中楼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聚焦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就其利益的实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指明了正确方向。

历史步人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说:“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利益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独是经济利益,而且包括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江泽民在论述“三个代表”时明确要求:“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新世纪新阶段,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意义,而且为其赋予了法权意义。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与通常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相比,由于为利益赋予了法权的意义。因而更有利于把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念转化为直接的价值现实。由此,习近平进一步要求:“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主体利益的实现必然伴随着利益结构的调整。当代中国,利益结构的多元化不同程度地引起了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成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键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就说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利益关系,一方面必须承认主体利益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必须强调不同主体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以具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为例:只有实现不同主体的具体利益,才能真正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只有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才能保障不同主体的具体利益。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统筹利益关系、调处利益矛盾的思想主张和政策举措,在实践上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指导作用,在理论上深化了人民主体观的思想内涵。 主体利益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而具体的问题,从决策和领导层面来说主要有三:一是要致力于为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必须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否则,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二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现实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应当看到,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在变化。“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各项政策举措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要求的新变化,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新的利益诉求。三是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自然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因此,“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照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基于全面深化改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伟大革命的价值判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更鲜明地主张:“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所有这些思想观点和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真切地表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四、人民主体发展的目标体系

相对于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利益来说。主体发展具有终极意义,它是提升主体地位的重要根据、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实现主体利益的最高追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社会主义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规定了主体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并从人的本质出发深化了主体发展目标的具体内涵。

主体发展目标是关于培养什么人的规定。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任务,科学规定了人的发展的总体目标。早在197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一方面,他充分肯定毛泽东关于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目标;另一方面,他主张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从而在青少年中以至在整个社会造成人人向上、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革命作风。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激励学生成人成才、职工自学成才和社会选用合格人才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的现实存在和人的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适应环境的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邓小平对人的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新的构思,创造性地提出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培养“四有”公民是邓小平对主体发展总体目标的新规定,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精神,因而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广泛共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主体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体现人的本质,但不等于人的本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与人本质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体发展目标的具体内涵。一是重视主体需要的发展。需要是人的本性。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其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精神文化活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中发挥着更大作用。适应新形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促进主体能力的发展。人的能力与人的素质密切相联。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内在基础,人的能力则是人的素质的外显标志。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必须落实到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上。所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要求开发人力资源,既要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是推动主体个性的发展。个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提高人的素质不可能整齐划一,必须重视个体差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清华大学校庆100周年的讲话中反复强调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鼓励大学生坚持全面发展,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的素质发展与人的需要、能力、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思想,深刻反映了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贯彻和体现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立场,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论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
发布时间:2023-02-27
" 在现代国家,民主是预防专制和反对专制的一种普遍国家形式。但是,对于民主的认知却始终迷雾重重,正如英国学者Keith.Granam曾经说过的:“十八世纪以前,每个人对民主是什么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很少有人拥护它;而现在的情况正好......
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2-10-06
" 综观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历史,经党中央文件决定的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整党整风前后共有七次。在这些整党整风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不少教训,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党建设,永固执政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论当代中国的民主建没
发布时间:2022-08-01
" 在现代国家,民主是预防专制和反对专制的一种普遍国家形式。但是,对于民主的认知却始终迷雾重重,正如英国学者Keith.Granam曾经说过的:“十八世纪以前,每个人对民主是什么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很少有人拥护它;而现在的情况正......
创作当代人民的中国文学
发布时间:2022-12-25
一、低俗化与市场 可以将责任归咎于市场吗?当然不能。市场只是文学、艺术运行的一种机制、规则与方式,将什么样的作品推入市场则是作家、艺术家的理想与道德及观念所决定的。商品只是文艺作品的属性之一,不能说有人需要我就制造。......
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关系
发布时间:2023-04-28
"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对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 要:学术界从 政治 层面,偏重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具体 方法 的 研究 ,未能 科学 说明 中国 共产党的农业生产力 发展 观。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偏重于农业制度的改革,进行了以集体组织下改革农业技术的实践,因忽视农民积......
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共识建设的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2022-11-09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进行公民道德共识建设,是重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的重要路径。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共识建设的内容包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通过中西方公民道德教育原则优势互补、道德理论学习与道德生活实践相结合、外在教育引导与内在自我修养相融通等方式开展公民道德能力培育;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进行公民责任意识、公民主体意识、公民认同意识和万物和谐意识在内的公民道德意识培育;在情感内化的基础.........
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科技价值观
发布时间:2017-06-14
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科技价值观所谓科技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有什么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即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种种社会价值,比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作用的社会性认知。简言之,即人们对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价值判断。中国共产党早在延安时期就对科学技术的功能作用有了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技价值观,并在此价值观的指导和推动下,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科技事业,.........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与运用
发布时间:2016-01-27
【摘要】《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马克思主义作为成熟的科学理论正式诞生了。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在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革命历程......
现代预算权体系中的人民主体地位
发布时间:2022-12-25
摘要:在迈向现代预算也即公共预算、法治预算的进程中,我国对预算目的的认知已由片面强调实现国家职能、保障公权力行使逐步转变为满足公共需求、促进民众权利的实现。正因为这种基本理念的转变,预算权力格局不能再由公权力主体尤其......
论中国共产党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发布时间:2023-07-24
" 论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跨越“卡夫丁峡谷”;破解历史难题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历程中,跨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卡夫丁峡谷”,破解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取得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
当好协商民主的主人翁
发布时间:2022-11-23
对政协职能、地位、作用要有新认识和新定位 我认为,我国政治体制的顶层设计和治理结构是很清楚的,即中共执政、人大督政、政府行政、政协资政、民主党派参政。在中共的领导下,各方力量都担负起各自的分内责任,共同构建和完善国家......
民主·宪政·美德——《联邦党人文集》的“共和”概念
发布时间:2023-02-09
" [摘要] 《联邦党人文集》是现代政治学的经典名著,对美国宪法的意涵作了深度的理论阐述。共和概念是《联邦党人文集》的核心概念。从联邦党人整体理路来看,共和概念对他们所欲构建的复合共和制(联邦制)政治理论具有基石性作用。在构......
个人主义、穿越史观与共同体诱惑
发布时间:2023-07-03
“穿越”题材是中国网络小说中非常“怪异”的亚类型。“玄幻”可追述到民国的还珠楼主,“惊悚”有蒲松龄的狐鬼花妖,二者又可共同追述到古典志怪小说传统,言情、校园、科幻、武侠、黑社会等题材也早已出现。它们借着网络平台,又有了类型化发展。“穿越”比较奇怪。虽然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明代董说的小说《西游补》,也曾出现“时空穿梭”情节,但它其实源于清末民初“乌托邦政治小说”,在西方则有马克・吐温的《.........
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
发布时间:2023-05-12
"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三者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人格精神塑造
发布时间:2022-07-22
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型阶段,正由欠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发达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转型,这客观上为个体的人格精神塑造提供了足够的可塑性空间。与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人的现代化是通过人格精神的塑造而形成的。中国社会......
国民党人很搞笑
发布时间:2023-02-02
祝上帝保佑你们 1944年夏,中日会战,蒋介石要方先觉死守衡阳,日军两次攻城失利,乃调重兵围攻。到8月6日拂晓,日军突破阵地,涌入城内,双方展开激烈巷战。方先觉等向蒋介石发电报说:“敌人今晨已由北门冲进来,城内已无可用之弹......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背景
发布时间:2023-02-23
一、引言鸦片战争之后,国内外因素相互碰撞,致使中国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社会思潮。在众多的思潮中,以民族主义思潮最引人注目,它在辛亥革命.........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建工作当中面临的新情况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 要】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党道路已经走过60多年,在这60多年的执政当中我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数不胜数。执政到今天,中国的内外环境发生的很大的变化,执政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执政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比......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及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05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日趋恶化,并逐渐成为全球化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同样也出现了生态黄金等各类问题,而这也因为在人与自然观方面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趋势以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上的创新
发布时间:2022-07-24
"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维方式 创新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它确立了在现时代要以和谐促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解决矛盾的方法上注重互利双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二者的和谐共处。 ......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3-04-14
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非常重视精神的力量和作用。尤其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先后铸就了六大革命精神,即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
重塑当代中国人自由观念的三个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3-02-11
摘 要:当代中国人自由观念存在三个主要偏颇:或者把自由更多地理解为一种“内心的自由”,由此回避或逃避各种亟须改变的实践困境和现实问题;或者把自由更多地理解为一种“任性的自由”,由此秉持或奉行无规则、潜规则等“无政府主义......
大学共产党员立德树人工程
发布时间:2022-11-08
摘 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大学开展共产党员立德树人工程,对于优化大学育人生态,做好理想、文化、道德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 大学育人生态......
抽象人格论与我国民事主体制度
发布时间:2022-12-13
抽象人格论与我国民事主体制度 抽象人格论与我国民事主体制度 抽象人格论与我国民事主体制度 [内容提要]:我国现行的民事主体制度存在着大量公法性质的主体,例如公民、国有企业和机关法人、集体......
从辛亥革命中走出的共产党人—吴玉章
发布时间:2023-07-28
吴玉章,原名吴永珊,号玉章,字树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以吴玉章为名。吴玉章同志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也是我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语言学家。 吴玉章年少时正逢国难当头,朝廷腐败无能,列强......
当代中国纪录片的生态主义观照
发布时间:2022-11-19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生态文化逐渐传播开来,引起了官方和民间越来越多的关注,国民的生态意识也得到提高。但是由于中国的生态传播起步较晚以及受其他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
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
发布时间:2023-01-15
长期以来,关于“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经历特殊的张学良,出于对国共两党的深刻了解,在晚年口述历史时对这一问题作了有异于一般学者和其他当事人的总结。这里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
发布时间:2015-08-04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航道规划 第三章 航道建设 第四章 航道养护 第五章 航道保护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航道的规划、建设、养护、保护,保障航道畅通和通航安全,促......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的防范
发布时间:2022-11-13
摘 要: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执政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防范经济退化的风险、政权异化的风险、意识形态淡化的风险、社会矛盾激化的风险,提高党的科学发展能力、利益整合能力、思想......
当代中国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批判
发布时间:2023-06-15
〔摘要〕消费主义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文化,已经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入中国社会。当前,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商品拜物教、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避免消费主义不良价值观的侵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费文化。〔关键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消费文化;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6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政党。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就是一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关键......
论党史文化资源对建设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10-27
一、更加坚定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 共产党人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行为上的高尚与廉洁,来自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通江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当年仅23万人的通江县就有近5万人参加了红军,2万多人参加了地方武装和民众支前组织,先后有近......
论“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
发布时间:2022-10-23
论“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 论“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 论“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民法通则未确立“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不足的分析,从历史潮流......
解构中国当代同人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网络科技的运用直接催生了中国当代同人文化,并使之迅速繁荣。互联网构建的中国同人文化与欧美日的发展路径迥异;同人群体呈低龄化、女性化和圈子性封闭化;同人作品从形式到内容呈现多元化。同人文化促进了文化民主,培育了......
浅谈《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布时间:2022-11-17
" 论文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性;生产力;人的自由发展 论文摘要:《共产党宣言》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作为一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巨著,它具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重......
《共产党宣言》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寻根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12-14
经济全球化指国际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等相互联系形成全球经济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构成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与趋势。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前瞻性地预言了全球化及其后果......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发布时间:2023-07-08
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
担当与成就: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发布时间:2023-05-25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一战争中,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列,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之无解
发布时间:2023-07-18
现代以来的民族国家作为一种以民族为核心凝聚力的政治共同体,都具备种族、地域、人口等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并将合法性建立在主权的基础之.........
论正确把握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10-20
摘 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党提出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这是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的,也体现了党对国家的建设有着独到的见解。要想达到和......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共享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27
公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吕氏春秋》曰: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凸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差异不断扩大。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任务。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思想,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构想中,阐发了较为系统的公平理论公平是人类思想.........
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3-06-04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前言 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
党内民主与党代会常任制的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02
" 摘要: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推进党内民主的发展。就党内民主的实际发展而言,作为制度化发展党内民主的尝试,地方党代会常任制实际上是尝试将一些现代民主制的做法引入党内,重新分解和架设党内的权力结构。以地方党代会常任制来......
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当好人民的公仆
发布时间:2023-02-26
中国古代就有“君轻民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认识,虽然这种民本思想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却揭示了一个道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新的形势下,做到“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始至终保持与人民群众......
从协商民主视角管窥高校院系党与非党行政负责人合作共事
发布时间:2023-01-14
[摘要]高校院系党组织与非党行政负责人合作共事属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范畴。二者通过共同协商完成高等教育和高校赋予的职责任务、实现和发展师生利益,协商的主要形式有党政联席会议、多商量机制和个人情感联系,明确二者的定位有助于......
论列宁党建思想中的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21
摘要:列宁十分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群众观运用于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建设中。在他看来,党的思想建设就是为了确保无产阶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先进性以更好地领导群众,党的组织必须由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所构成,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有党外群众的参与并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列宁党建思想中的群众观,对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发挥好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
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干部制度
发布时间:2023-06-17
新中国成立初期,尤其战争创伤,整个国家亟待休养生息,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党中央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干部制度方面,采取党管干部的方式,各个统一战线均采用此种方式进行高效率的集中管理,均由党委进......
新主权观与当代中国外交理念革新
发布时间:2022-10-06
作为国际关系核心概念之一,主权的内涵和外延在当代不断发生新的深刻变化,由此前的绝对化、单一化形式,逐步转向灵活、多元、多层、开放的状态。主权内容及形态的新变化一方面符合国际社会与世界政治的积极进步趋势,另一方面也契合当代中国外交观念与外交战略需求的整体更新,特别是涉及新主权观对外交新定位的积极含义,新主权观嵌入新兴大国外交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前瞻议程等。故此有必要讨论:当代主权观念总体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分析中国传统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3-05-06
成圣成贤是中国古代哲人一生的理想人格榜样。中国传统人性论对人、人性的研究是沿着善恶解析的基点步步收摄。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则以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从人的劳动处切入,把人的本质归结到社会属性中。两者虽一内敛一外涉......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廉政建设成为了人们主要关注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廉政建设成为各界领导人尤为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的十八大报告中,党的廉政建设也被提上了发展的主要......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
发布时间:2023-03-28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 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如同一组俄罗斯套娃,既可以相互独立,又可以相互包含。如何看待和处理这几个层次的主体性的关系,这本身就标志......
民主党要有民主党的样子
发布时间:2023-06-16
6月12日,众议院民主党几乎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他们否决了促成《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所需的关键条款。白宫方面希望达成这一协定,而多数民主党人却不那么想。第二天希拉里正式开始她的总统竞选,她坚定地发表了一......
浅论民情对美国民主形成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05
一、托克维尔民情的定义 法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他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运用他自己在社会学中首创的访问法对美国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考察,收集了大量材料,通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撰写了《论......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
发布时间:2023-07-27
" 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如同一组俄罗斯套娃,既可以相互独立,又可以相互包含。如何看待和处理这几个层次的主体性的关系,这本身就标志着特定主体的主体性的实际发展水平。 一、个人主体性和群体主体性 个人和群体都可以是......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发布时间:2023-01-14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5月19日,中宣部在山东省菏泽市召开“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人”座谈会,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 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将以增刊的形式,将全国......
党委常委委员人数问题与党内民主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29
" 摘要: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仅与规模(人数)有关,而且与规模本身的结构也有关系。就党内民主的发展来说,常委委员人数应该是奇数,而不应该是偶数。党委常委委员人数应是奇数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常委会议事、选举必须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
党委常委委员人数问题与党内民主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06
党委常委委员人数问题与党内民主发展 党委常委委员人数问题与党内民主发展 党委常委委员人数问题与党内民主发展 摘要: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仅与规模(人数)有关,而且与规模本身的结构也有关系。就党内民主的发展来说,常委委......
当代中国影像的公共性
发布时间:2023-04-14
一、从文学到影像20世纪80年代,文学在中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几乎所有公共问题,都有文学的介入。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乃至先锋文学,这些文学作品在人文、社科、艺术等领域均有着重要影响。进入90年代,影像逐渐成为公共讨论的对象,如张艺谋的《菊豆》(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秋菊打官司》(1992年)、《活着》(1994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3年),田壮壮的《.........
浅析民族主义及其中国当代形态
发布时间:2023-05-13
关键词:民族主义;中国形态;发展现状 民族主义诚然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伴随冷战终结和全球化进程加深,在形形色色理论与思潮中,民族主义以其内在的强大力量,逐步成为多数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根据......
当代中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一、问题与方法当前,我国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尤其在思想文化领域,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新形势的形成,社会上逐渐呈现出社会意识、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甚至物化生存利益分化文化植入等西方不良价值观在我国取得了较高的认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浅析中国共产党的宪法实践
发布时间:2022-07-29
宪法,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奋斗历程中一以贯之的政治理想,是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坚实的制度保障,是最为根本的国家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
论当代中国水彩画家创作观
发布时间:2023-02-27
一、中西融合、相得益彰当代中国水彩画中的当代是一个时间概念,是随着研究者生存时段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时空观。当代的中国水彩画是在东西方两块沃土中健康成长起来的画种。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纲,以西方绘画观念为要,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水彩画。中国人是善用水的民族,从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可见中国人对于驾驭水有着天然的灵性。因此水质材料这种绘画语言体系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中国水.........
谈以“平民偶像”阿甘——论美国人的个人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3-06-28
" 论文关键词:平民偶像 个人主义 个性发展 论文摘要:《阿甘正传》是一部获多项奥斯卡奖的优秀美国影片, 该剧除拍摄手法的可取之处外, 其所要表达及倡导的个人价值观也值得我们思考。正是通过塑造一个“ 平民偶像”———阿甘来见证......
论关于中国当代都市女性写作的身体主体意识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女性的身体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基本权力意识,也即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欣赏、支配、享受的自由意志。中国当代的都市女性正是侧重从“赞美身体”、“支配身体”、“享受身体”等几个层面,对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及身......
论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09
一、群众史观的三重内涵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容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表现为群众路线。这条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群众史观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成果。 (一)历史观视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路径经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2
[摘 要]建国初期,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主导价值观建设坚实的现实基础,在辩证把握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整合不同人群的价值观念,力求为人们......
启蒙话语、个人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学的三次转型
发布时间:2023-04-1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文学通常被视为自现代文学传统蜕变而来的当代新变,这一当代中国的第一次文学转型,可以从多个层而或侧而加以考察,围绕启蒙话题而展开的话语实践,也是其中的一个侧而。 这一转折,可以从毛泽东发表于1942年的......
中国人本位的世界公民主义
发布时间:2023-06-09
" 进入1990年代之后,中国执政党内外一些敏于思考的人士认识到传统意识形态已经失效,急需寻找它的替补者,于是民族主义便成为首选。然而,民族主义究竟能否担负起如此重任,是大可以怀疑的。 从历史上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
《透视中国:洞察当代中国50个人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5-19
《透视中国:洞察当代中国50个人的故事》InsidetheMiddleKingdom:InsightsintoModernChina-aCollectionof50PersonalStories英国LID出版社将于2017年8月1日出版作者庄达(JonGeldart)是致同国际(原均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发展执行董事,过去五年一直在中国工作,曾出版书籍《咖啡馆里看中国》(NotesfromaB.........
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 要: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精华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发布时间:2023-03-16
摘 要: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中国式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我国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与特征、价值与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作用 ......
论当代革命军人的历史担当
发布时间:2023-06-16
习主席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能够担当;要讲实话、干实事、敢作敢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等。作为革命军人,要在实现强军目标的伟大进程中,肩负起历史重任,强化......
池田大作人学教育观的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5-08-12
池田大作的“人间革命”理论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长期实践在文化、教育事业中的德育理论最具特色。学界普遍认为池田大作的“人间革命”理论是建立在佛法基础上的,而本文则设限于儒家范围之内,将其“人间论”中德育部分......
当代中国农民身份制度论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当前农民身份制度赋予农民的劣等性待遇主要体现在对农民迁移和择业的控制、税收负担上的城乡差别、直接具有“农民身份税”特征的各种收费和摊派、财政分享上的城乡差别。农民身份制度的形成和固化,并非象一些学者 所说的那......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23-02-17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中走过的80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历史的源头,占着及其重要的一页。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
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个人”观念之辨析
发布时间:2014-01-17
内容提要:人道主义话语在80年代常被宽泛地称为一种"思潮",本文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这一思潮在80年代的具体展开过程,尤其是其中的三种主要表现形态,即80年代前期以"阶级性"/"人性"作为对偶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80年代中期的"主体论......
当代发展中国家民主化前提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2-08-07
" 1.当代世界民主化浪潮及对政治发展理论提出的新课题 发展中国家能否实现民主?或者说,现代民主的政治形式是否能够成功地移植到非西方国家?许多政治学家曾对此持怀疑态度。在60~70年代,世界上的一些权威主义政权显得稳定和强有力......
浅谈天人共同体视域下的正义观
发布时间:2022-09-12
居今之世,我们对于现实处境中的全球性面向与地方性面向(民族国家面向)有着同样真切的感受,思想者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迫切需要超越单一的民族国家的视域,而代之以一种全球地方视域(glocal perspective),即同时站在民族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的......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发布时间:2022-08-07
" [内容提要]农民市民化这一概念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学内涵,目前,无论是从时代背景、政策诉求还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来看,全面开展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已极为必要。这种研究的基本进路多种多样,而其中又有一些基本问题和难点问题值得我......
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特性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
发布时间:2022-11-25
一、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一)体育与社会发展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表现,因此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1]。推动社会发展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生产制度的完善。体育活动从产生起就伴随着众多規则,规则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类的行为。在当今世界,体育运动的核心规则是平等公平原则,通过多项体育运动的开展,这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平等公平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则,因此体育文化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前.........
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的民族身份
发布时间:2022-07-2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大批有一定影响 的、有“质量”的成功的人物形象,构成了当代文学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艺术画廊,曾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的精神生活。许多年来,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理论上,人物形象都受到作......
浅析基于人口学变量研究的当代中国社会心态观察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近年来,当代中国的社会心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同群体的社会心态不同,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军人群体、教师群体之间的社会心态差距很大。社会心态是社会风尚和社会精神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水平......
论数字化媒体时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20
【摘 要】在不同的媒体时代中,中国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媒体时代为各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一方面,借助全新的网络技术,民主政治发展获得了面向公众的并能够与公众实现较......
民法中的人:抽象人还是具体人
发布时间:2013-12-19
民法中的人:抽象人还是具体人 民法中的人:抽象人还是具体人 民法中的人:抽象人还是具体人 俗话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俗语有时也不能恰当地反映现实,我们且看这样一则实例:鳏夫张老汉无......
分析现代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
发布时间:2023-03-13
摘要:立宪主义是一种主张国家权力的基本法律约束、规定公民权的学说或者理念。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社会和学界上人们对于宪政的呼声都很高,作为西方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宪政的关键性制度元素与理念自然不属于我国提倡的人民民主......
浅析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
发布时间:2022-07-23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观念变革呈现出多元探索发展的趋势,并且逐渐形成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倾向或理论思潮。其中一种是审美主义思潮,在对过去认识论或意识形态论的文学观念的批判反思中,致力于将文学观念扭转到审美的方面上来,着重从审......
谈论领导者之主体观与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发布时间:2023-01-16
" [论文关 键 词] 领导者;主体观;现状;原因;主体性 [论文内容摘要] 建设主体特别是领导者之主体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息息相关。通过对领导者之主体观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的内外原因的探究与剖析,可以看出其对我国民......
当代中国“剩女”婚恋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23-03-14
摘要:“剩女”之“剩”是就其在恋爱婚姻中的缺位而言的。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剩女”自身所具有的婚恋观不无关系。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维度。运用其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逻辑、“两种生产”的逻辑以及“现实的个人”逻辑解读与探讨“剩女”的婚恋观,对于科学地分析“剩女”现象、进而正确地对其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剩女;婚恋观;历史.........
论《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的刑法理念
发布时间:2023-07-10
摘要:《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运用刑法思维并按照刑法技术表述条文,符合现代法治理念,契合刑法思想,蕴涵着刑法理念,成为全面建成法治社会、法治政党的“精神支柱”。《条例》既主导整体布局,又是技术细节参考标准;既在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