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作为宪法实施机制的协商民主:中国语境下的展开

作为宪法实施机制的协商民主:中国语境下的展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4 00:45:59
作为宪法实施机制的协商民主:中国语境下的展开
时间:2023-03-14 00:45:59     小编:

〔摘要〕 宪法实施对于保持宪法的生命力至关重要。在当前协同治理的背景下,宪法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国家与社会的协商情势,晚近兴起的协商民主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协商民主秉持人民作为宪法最终实施者的理念,认为宪法实施就是人民通过宪法创设的协商机制来自我表达,形成公共理性实现对法律和公共决策合法性大众控制的过程。构建中国特色的宪法实施机制需要从我国现行宪法文本出发,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协商民主,并让公民宪法论坛等大众协商机制成为新的民意与舆论形成机制。

〔关键词〕 宪法实施;协商民主;互惠原则;协商机构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人民作为宪法的最终实施者:协商民主的基本立场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同样在于实施。对于宪法实施的概念,目前国内理论界远未达成共识。简单说来,宪法实施就是宪法文本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实,“宪法实施是将宪法文本落实到社会生活、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套观念和制度,它不是简单的技术与程序,而是一种公共理性的生活”。〔5〕作为一个国家联结历史、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机制,宪法要想保持生命力,就必须得到有效实施。而宪法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信仰,并愿意积极参与到宪法实践的过程中去,和宪法一起成长。换言之,宪法要作为可实施的法律得到具体落实,作为宪法义务主体的国家首先应尊重人民,理解人民作为宪法最终实施者的重要价值。协商民主之所以较之其他民主形式更具亲和力,原因之一在于,秉持了人民应当是自己法律的创制者理念,认为现代民主法治国的法律秩序只能从“自我理解”这个概念获得合法性:公民应该时时都能够将自己理解为作为承受者所要服从的法律的创制者。基于这样的理论预设,立宪国家应是自由平等的公民联合体在法律之下的自觉联合与自我决定,宪法是国家治理的最高规则,人民的同意和授权是国家法律的合法性来源。

要实现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规范理想,协商民主论者主张,国家应在正式的国家制度层面和非正式的社会生活层面创设各种协商机制,保障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推理和审议等方式来参与国家事务和公共事业,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从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协商民主论者看来,为了应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复杂性、普遍的不平等和多元主义文化的挑战,协商民主是更具可行性、更具凝聚力的民主模式。在协商民主的理论体系中,民主的本质不再是简单的投票,而是所有协商参与者之间自由平等的商谈、辩论和审议,尽管投票环节仍然必不可少;商谈、辩论和审议的目的是更充分地履行公民自治的民主承诺,矫正和弥补自由主义民主遭遇的集体选择难题与共和主义民主面临的伦理或道德超载困惑,以实现作为立宪国家三大基础价值的民主、人权和法治之间的合理平衡。〔6〕虽然协商民主理论体系非常复杂,依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可将协商民主理论分成不同的类型,且目前对于协商民主的实质、模式建构等问题学者们还存在相当多的分歧和疑问,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远未达成共识。但是,不管学者们对协商民主做出怎样的理解,他们几乎都坚持同样的立场:立法和公共决策的正当性应当源于人民,源于人民通过自由平等的说理、协商、辩论和审议而获得。

基于人民是宪法最终实施者的判断,协商民主论者主张宪法实施的过程就是使宪法成为共同体共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的过程,以宪法为中心的协商过程不应仅仅面向宪法审查制度,不应仅仅面向法官,而应对立法者、行政官员和普通公民都起作用。换言之,以公共理性为目标的宪法创设的协商机制应当成为共同体的日常生活机制。如果当普通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宪法基本问题的讨论,协商无疑是一条通往智慧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民众不仅要用宪法和法律去理解他们所感知的客观经验世界,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而且应当基于对宪法和法律的“自我理解”创造出新的文化共同体范式,促进国家未来民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协商民主将这种对立宪国家的责任奠基于人民对重大问题决策前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目的在于提升立法决策的正当合法性,实现对国家立法和公共决策的大众控制,以巩固人民作为主权者的宪法地位。在桑斯坦看来,宪法是一个国家从整体上开展普遍的政治协商的工具,人民就社会公共事件对宪法规范、宪法原则的含义进行的公共讨论,不仅可以为美国建国、内战和新政等重要宪法时刻提供有力解释,而且是联邦共和国富有创造性的动力源泉。〔7〕阿克曼则强调,在人民思考宪法的基本问题时,协商民主是实现其与政府抗衡的有效方式。要更新和重新界定人民主权的内容,需要人民在未来的宪法危机中审慎思考,充分协商。〔8〕在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商过程中,人民得以成为“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客观实体,获得了赋予对宪法、立法和公共决策的正当合法性解释的权利,这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是生活世界里各种矛盾纠纷的最后解决之道。通过宪法作为共同体的行动规则及共享的法律框架,协商民主努力引导普通公民和政治精英之间的开放式对话和持续性合作,公共理性由此成为一种规范性原则,引导国家权力机关、社会团体、公民和其他力量共同参与对国家公共事务的协商论辩。在这个意义上,协商民主将宪法实施过程理解成人民大众通过宪法创设的协商机制来自我表达,在商谈、辩论和审议中形成公共理性以实现对法律和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大众控制的过程。宪法不仅是主权公民们的对话语言,同时也是共同体对宪法事务进行公共讨论的制度基础。通过参与对立法和公共决策的协商论辩,人民作为宪法最终实施者的地位得到落实,每个公民在商谈和辩论中亦能逐渐理解自己作为宪法守护者和捍卫者的职责和使命。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共协商所产生的规范理性共识,不仅能够推动社会问题的明智解决,而且是维系一国宪法秩序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三、提升共同体的宪法认知力:协商民主的互惠原则

尽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之类的话语耳熟能详,或许正因为此,才使得宪法一方面被视为“母法”、“最高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给人无比神圣崇高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宪法在现实生活中“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使之成为大家敬而远之、事不关己甚至心生抱怨的对象。众所周知,公民的宪法认知力与国家的民主法治水平密切相关。事实上,宪法如果难以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又怎能够期许其为民众所信仰,成为全体民众共享的生活方式呢?宪法发展的历史证明,“所有各方都会承认,我们的宪法并不是什么抽象理论的产物,而是我们政治形势特点所不可或缺的互相尊重忍让、友好敦睦精神的产物。”〔9〕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宪法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为多元利益主体提供了调和冲突、化解矛盾的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互惠合作的机制。作为一种妥协机制和交往语言,宪法能够让多元社会的各利益集团之间、部分利益集团与公共利益之间、全部利益集团与公共利益之间就各自代表的利益,通过和平有序的规则进行一种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和持续性的商谈和审议,这种商谈审议的过程既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良好互动与理性平衡过程,也是一国宪法循序渐进的有效实施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正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其利益密切相关,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如何实现正和博弈,是现代国家宪法的重点关切之一,“通过宪法,政治变成了一种公共财产、公共责任和公共活动。这种公共(或共和)政治相对于当时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专权政治来说,的确是一个开辟历史新纪元式的飞跃”。〔10〕故此,宪法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让所有国家机关的行为,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内的所有行使国家公权力的主体的行为,都能够以公共利益作为其行为的合法性理由及动机。那么,如何要求所有国家公权力机关都能以公共利益作为其权力行使的合法性理由呢?协商民主论者力图证明,要确保国家权力为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服务,人民就必须关心宪法设计,关心宪法实施的状况,从而使他们能够运用宪法性法律来规制国家权力,监督政府行为。其中,互惠性作为协商民主的核心原则,是唤醒人民关注宪法设计和促进宪法有效实施的特殊力量,在协商民主的互惠商谈过程中,人民因为相互尊重而被视为合作社会中自由而平等的成员,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共享作为共同生活方式的宪法对每个人的平等尊重,每个成员都能够通过协商程序得到其所应得的权利。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协商民主的互惠原则是指公民可理性而互惠地思考,并共同认知一个道德上值得尊重的立场,即使在他们看来这个立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11〕同时,这项原则也包括在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协商讨论过程中,协商参与者用对方能够接受的理据,陈述自己的论点或建议,这也是寻求规范性社会合作方法的公民彼此间应尽的基本义务。互惠原则的基本假设是,公民们就集体制定相互约束的法律和公共决策时,彼此都负有提出说明理由的义务,即公民们需要为约束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制度、法律和公共决策提出理由并进行全面系统的理性论证。互惠原则不仅是协商民主的公共性和责任性原则的基础,而且影响着参与者对自由平等价值原则的理解,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原则之一。互惠原则要求参与协商的公民对公共决策及个人见解提出合理解释,即便彼此难以达成共识,也要尊重参与协商过程的其他人的观点及付出的真诚努力。互惠原则还意味着,任何认同并追求真实民主的公民应当心悦诚服地接受并服从协商规则的治理,因为它只是要求每个人遵循合作条款,即尊重所有人为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对于现代国家的治理而言,互惠既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协商原则,因为其允许广泛范围的合理歧见的存在,给予不同主体更多的理解包容;同时,互惠还契合了行政国家的协同治理思维,既要求利益相关者为其偏好提出理由、说明意见,又要求政府和国家公权力机关共同参与商谈论辩,履行其致力于创造民主社会的技能和美德的承诺。因此,互惠原则可视为国家未来民主发展的规范标准,各国家权力机关应勇于承担起自身的宪法义务,实现互惠原则的程序性和实质性的统一。

具体而言,互惠原则力图通过以下方式以提升共同体的宪法认知力:第一,互惠理念为政府、社团和民众间的制度性合作提供了道德共识。较之其他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的独特魅力正在于互惠性包含了宽容他者的意蕴,最大限度地宽容公共事务讨论中普遍可见的道德冲突。互惠性本身就是正义的内在构成,在民主政治中具有特殊力量,促使协商参与者更为审慎思辨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寻求将彼此的差异降至最低程度,从而能够达成共识的聚合点实现共赢结果。第二,以制约权力为中心的互惠商谈能够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从而实现和保障公民权利。协商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相互说理的持续性活动,在此过程中协商参与者必须理性而互惠地思考,共同认知一个道德上值得尊重的立场去寻求公平合作。这就要求国家权力的规范行使,并允许合理歧见的广泛存在。此外,国家权力机关还应遵循正当程序、人权保障等原则,与民众采取共同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互惠原则通过未完全理论化协议的解释机制,克服协商困难,促进国家权力机关与民众之间的良好互动。群体两极分化通常是协商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产生协商困难的根源。通过“未完全理论化的协议”“未完全理论化的协议”的概念首先由罗尔斯提出来,他认为“未完全理论化的协议”与“重叠性共识”密切相关,立宪民主可能寻求在某些基本政治原则上取得一种理性的重叠性共识,允许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赞同那些原则。“重叠性共识”与“未完全理论化的协议”一样,试图通过原则性的观点认同促进理性共识的形成和社会稳定。参见〔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桑斯坦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认为“未完全理论化的协议”具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态:第一种是“人们就具体问题在特定情形中存在分歧但在某个一般原则上又达成一致意见这样一种政治法律现象,这使得立宪和立法成为可能”;第二种是“人们在某个中等层次的原则上取得一致意见,但在一般原理和特定案例两方面都存在分歧”;第三种是“人们用他们在范围狭窄的或低层次的原则上达成的协议来解释有关特定结果的未完全理论化的协议”。参见Cass R. Sunstein, Legal Reasoning and Political Conflict,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35-38.这种解释机制,转化政治分歧、消除群体两极分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是化解协商困难的有益探索与可能方案。未完全理论化,是指人们接受原则而无需在具体的细节问题上也必须取得一致观点,不需要对该原则在具体问题中的外延也表示认同。无疑,在协商过程中,参与协商的各方主体都有其偏好,都有其利益取向。因此,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对美好生活、平等和自由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未完全理论化的协议,可以化解协商困境,将政治分歧转化为达成协商共识的建设性力量。而且,通过协商达成的共识不仅是多数意愿的结果,而且是一种反思判断,这种反思判断建立在尊重所有协商参与者自由平等的理性参与基础之上。事实上,获得了参与者认同和支持的立法和公共决策,显然能够获得更多的民意支持,从而得以更顺利地施行。

四、理性共和国:协商宪治的未来图景

在协商民主论者看来,理性共和国的最低条件是政府行为要有理性。故而,美国制宪先贤们认为,美国宪法的设计是要去创立协商民主制度以保证政府行为的理性化,民意代表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对人民负责;他们也应致力于通过权力制约构建一种不受派系支配的协商形式。〔12〕实践表明,协商民主不仅可以在正式的国家立法、执法和司法制度领域推行,而且在非正式的社会生活中更有利于促进公共福祉和社会正义的实现,如南非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就是联系国家和人民的妥协机制,是协商民主扩展到传统政府机构之外的生动例证。需要指出的是,协商民主的运作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一定能适用所有社会,不一定能解决所有民主制度产生的问题,且协商民主理论并不要求在任何条件下都推行协商实践。但是,协商民主所强调的在自由平等有责任心的公民皆有意愿理解彼此价值、观点及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协商论辩重新评估界定自己利益及观点,共同寻求公共利益以及各方均能接受的方案落实法治国家的民主理想,这无疑具有参考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国家与社会的协商情势下,“必须努力的方向是,使宪法适应协商性国家,结合这些新型的行为和决策形式,去谋求宪法的规定发生效用。首先应该实现的包括程序规定、参与权、公开义务以及控制。”〔1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缺少实质性的违宪审查制度而使宪法实施诟病颇多,加之西方经验对于我国而言并不具有可复制性,因为不同的国家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轨迹,而且具有不同的宪法背景和法治传统。在协商情势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提出,可以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宪法实施机制提供理论助益和智识支持。以发展协商民主为契机创新中国特色的宪法实施机制,不仅是激活宪法的可行方案,而且是走向理性共和国的可能途径。

那么,如何以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契机,建构我国的宪法实施机制呢?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现行宪法设计,在我国实践协商民主首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我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民主政治实践和社会活动的核心,所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不论是组织体系还是程序运作,都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在协商过程中充分体现党的意愿和主张,才能始终保持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旺盛生命力。第二,宪法至上。协商民主强调多元协商主体之间的政治平等,为此必须确立共同的最高权威,形成对宪法共同体的基本认同,才能共享作为共同体生活方式和行动准则的宪法共识。在我国的现行宪法中,也充分体现了宪法至上原则:“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因此,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设计和协商程序安排中必须始终遵循宪法精神,服从宪法规则的治理。第三,人权保障。立宪国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目的。在现代国家的宪法文本中,基本上都规定了作为主体的人应平等享有被尊重和被保护的权利。协商民主作为一种蕴含着彼此尊重与互惠合作品格的立宪民主模式,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显然是其应有之义。甚至可以说,人权如果得不到保障,公民权利如果难以实现,那么协商民主也将无以存在。我国在2004年修改宪法时,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就确立了人权原则在中国法律体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创了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明确了国家对人权保障的宪法义务,这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得以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宪法的实施机制,走向理性共和国,其中的核心内容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发展协商民主。“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智慧可能是一种贵族式的美德,所以建议在精英代议机构中确保协商民主的良好运作是十分明智的。”〔14〕已有的协商实践表明,在议会制度中增加协商民主的制度要素,能够极大地提升宪法的实施成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居于我国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肩负着监督宪法实施的重要职责。尽管现行宪法第67条规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宪法解释和宪法监督的实施机制,但由于其工作繁忙、时间有限,很难就宪法事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宪法监督的功能。为此,不少学者建议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之下设立一个“宪法委员会”的工作机构,依据宪法对法律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及时对重大宪法事件进行解释,并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这个机构应当是相对独立的,专门负责保障宪法实施,并通过宪法审查使公众感知到宪法的存在和宪法的权威,且的确发挥着作用。这种制度设计既与我国的立宪体制相符,又能够有效提高全国人大监督宪法实施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因此,明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宪法实施保障机构的地位与职责,是促进宪法实施的当务之急。借鉴协商民主理论促进人大制度自身的完善,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协商民主对中国国家建设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5-09-08
一、共和民主与国家转型 考察古代中国政治与考察现代中国政治的视角是完全颠倒的,前者是从下往上看,因为,古代的中华帝国是从家成长起来的,犹如现代的美国是从乡镇发展起来的一样;而面对现代中国政治,我们的视角则必须是从上往下......
探析82宪制格局下的环境执法机制
发布时间:2016-09-13
宪制是宪政的制度化,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概念。就一个社会整体来说,宪制化主要为社会规则的法律化和法律规则的体系化所构成,但是宪制化决非仅仅限于社会规则的法律化和法律规则的体系化。宪制化的微观层面即制度化还包括一些组......
坚持依法协商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发布时间:2023-02-12
【摘 要】依法协商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目标要求。这一论断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实现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目标的回应。文章通过对我国......
浅论协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
发布时间:2016-09-07
一、协商民主本身就是一种法治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虽然主张枪杆子出政权, 但在革命胜利之后并没有按中国政治习惯搞打江山, 坐江山 那一套, 而是以政治协商会议的形式主动向民主党派让渡部分政治利益。就参与度和民主性来......
浅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
发布时间:2022-11-23
"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论文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指出: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协商民主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特点......
浅议“协商民主”
发布时间:2023-07-26
摘要:协商民主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它以公民参与决策作为民主的核心价值,其本质特征是公开的、理性的公共协商。协商民主理......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29
摘 要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国家民主政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基层民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程度。借鉴于西方代议民主的补充――协商民主,结合在我国已得到长期实践,取得丰富宝贵经验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基层......
我国应实行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 我国法学界对于如何处理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如何处理或建构我国商事立法模式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分歧。论文通过对四种不同形态的商事立法模式的阐释,对我国商事立法模式抉择的争议进行了评析,主张我国应实行以《商法通则》为......
为何要健全宪法实施、监督制度和解释程序机制?
发布时间:2023-06-13
现行宪法颁行30多年的历程,是我国宪法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权威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完成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与总任务,更需要我们尊重宪法与维护宪法的权威。但是把限制权力与保障人权的理念融入权力......
谈以美国民主宪政为例看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3
" 论文关键词: 美国民主宪政 雅典民主政治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美国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从美国的民主政治可以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中学历史教材比......
当好协商民主的主人翁
发布时间:2022-11-23
对政协职能、地位、作用要有新认识和新定位 我认为,我国政治体制的顶层设计和治理结构是很清楚的,即中共执政、人大督政、政府行政、政协资政、民主党派参政。在中共的领导下,各方力量都担负起各自的分内责任,共同构建和完善国家......
协商民主下的网络公共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9
摘 要 协商民主作为20世纪晚期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共政策必须经公民通过平等、自由的讨论从而达成一种共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公共参与作为新型的公民参与政治协商的形态,有效的弥补了传统媒体反应民......
浅析与宪政主义的对话协商
发布时间:2016-11-28
1 对话协商之缘起 宪政主义也可直接称作宪政,本质是一种以法治为形式、以民主为基础、以分权制衡为手段、以个人自由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政制。宪政主义来源于西方,背后的理论基础实质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为了战胜其他价值,逐步将西方......
浅析宪法实施的中国图景
发布时间:2023-03-04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依法治国决定》) ,指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
浅谈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
发布时间:2022-12-19
"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 论文摘要:以协商民主为主要特征的人民政协是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一种国家民主形式,人民政协既要高举团结的旗帜,更要发挥民主的功能。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对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
现状、问题与路径: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创新探论
发布时间:2022-11-14
摘要:基层协商民主机制作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切入点,是加快发展人民民主的推动力,也是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形式。多年来,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取得了很大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协商性党群治理机制、参与决策机制、合作机制、利益协调与矛盾调解机制、平等对话机制、法治保障机制等各种相应的运行机制,以推动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创新,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关键词:基层.........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30
自从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就齐玉苓案直接适用宪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做出司法解释以后,又发生了一些以推动宪法实施为目的的案件和事例。(注:这些事例包括:(1)2001年8月,山东青岛3名高中毕业生状告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造成高......
探究宪法实施与法治的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6-11
无论英国法治还是德国早期的法治国,形式主义法治之下的议会立法不受限制为法治蒙上了一层工具主义的阴影,缺乏宪法约束的本质是对人权和基本权利保护的淡漠。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形式法治主义已然被实质法治主义所取代,并突出和强调......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涵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3-05-22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改革中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并且指出需要“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对于协商民主内涵理论界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在理论和......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宪法之所以首先在德国私法化,更深地根源于“普通法律”的影响。Peter E.Quint 教授指出:宪法权利产生的土壤是普通法法律。宪法性法律的大部分原则也来自于调整日常关系的普通法律。德国基本法的作者则是在那部于20世纪的大动荡中仍然以......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5
根据中国当前国情,将宪法的适用实施制度的两部分内容分开行使。正如前文指出的,全国人大的宪法监督权按宪法规定实际上是一种违宪审查权(也包括合宪审查权),这个权力最终只能由全国人大行使。但是,全国人大行使宪法监督权并不包括宪......
浅析协商民主视阈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
发布时间:2023-06-27
一、民族区域自治中协商民主的现实性 (一)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立法工作中协商民主的推行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就是要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一部基本法,需要多种法律法规与之相配套。在立法过程......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然而,宪法的私法化必须慎重、严格地对待。根据国外的经验,应按下面的原则把宪法私法化适用减少到最小范围,以避免不利影响。 1.间接适用原则。宪法在对公权适用的情况下,法院当然可以直接用宪法的条文裁决。 宪法对私权适用时,法......
协商民主视角下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治理探讨
发布时间:2023-05-14
摘 要:从2002年SARS疫情发生到去年的“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频繁发生,从发生以来就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全国上下已建立了应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体系,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完善。试着从协商民主的角度来探......
健全释宪机制对于宪法实施的意义与功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8
解释是任何规则适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宪法解释是宪法实施的必经环节。释宪机制是关于宪法解释的制度安排,包括宪法解释牢体、解释程序、解释范围和效力等一系列问题,这是推动宪法实施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由于宪法解释既包含着......
我国协商民主若干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09
摘 要: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理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西方政治学家就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局限性提出的应对之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党和人民对民主形式的创造,是党......
宪法诉愿制度与民主、法治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3-05
一、宪法诉愿制度 1920年,奥地利学者凯尔森在其宪法裁判模型中创设了宪法法院,宪法裁判制度应运而生,凯尔森又于1928年在其著作《裁判对宪法的保障》提出宪法权利司法保障学说。凯尔森理论的产生是因为当时奥地利的宪法对立法者的权......
以协商民主制度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4-07
摘 要: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协商民主制度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其本质和功能来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
“宪政制约民主”为什么是假命题
发布时间:2023-06-03
" (在民主自由平等的背后——现代政治哲学解读 系列之11)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基本权利,比如财产权、平等权、弱势者权利等,有可能会和通过民主程序作出的决策相冲突;这时怎么办呢?一种观点主张民主程序至上,称作“人民民主主权”学......
试论协商解决环境纠纷机制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6-09-28
一、解决环境纠纷之困境 ( 一) 环境诉讼的难题 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环境诉讼已逐渐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环境立法在加快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的最显著的成绩,就是有关应对和解决环境纠纷的相关立法有了重大的突破。国际......
民间法的作用及与国家法冲突情况下的协调
发布时间:2023-06-28
国家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我国法的正式渊源,具有普遍性和程序性,需要每个人遵守,因而国家法的价值取向也只能是照顾多数人利益,但由于法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社会关系,在国家法之外还需要别的规则去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去起到......
试论法律移植背景下中国竞争法实施机制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5-08-04
摘 要 法律移植是比较法学中的常见问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法律间的交流借鉴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以法律移植的必要性为基础,阐述了我国法律移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以我国竞争法实施机制为突破口,在全面分析......
中国法语境下土地开发权是如何生成的
发布时间:2022-07-30
摘要:相对其他已经实证化的土地权利而言,土地开发权并未实证化而仅处于理论研究的合理性论证阶段。基于这一状态,可将其归结为“新权利”范畴。在我国现行实证法上,承认土地开发权这项“新权利”为一项独立财产权利,并将其嵌入到我国现行地权结构体系和内容中,不仅是契合土地所有权之权能权利化理论的内在逻辑,更是拓展、深化和开放我国现行土地权利体系与内容,协调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权与土地财产权保障之冲突.........
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一个中国语境下的诠释(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20
【内容提要】 如果有什么权利能够成为其他权利的基础,并且还是“凡权利必有界限”的例外,那这个权利就是人格尊严。在我国语境下,人格尊严规范作为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宪法教义学上的准确界定不同于“人的尊严”......
宪法论文浅谈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协调
发布时间:2023-02-20
希望查字典范文网整理的宪法论文:浅谈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协调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摘 要]国家法由民间法发展而来,由于国家的加入,民间法和国家法出现了分野,同时产生了冲突、互动和融合。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不是单向的......
论宪法诉讼机制在中国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5-07-24
【摘要】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维护宪法的法律权威和建立宪法的监督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虽然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宪法诉讼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但是宪法诉讼是各国实施宪法监督的不可取代......
论宪法的自主性发展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引言 笔者曾断言:我国宪法“已有的发展多半不是来自宪法本身及宪法实践,而是来自政治及其他法律发展后的推动作用。”我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都是通过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一开始就带有直接的功利性。其中,法律特别是宪法更是被当作推动......
关于宪政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8-12
[摘要]宪政作为西方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植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思想,维护崇尚民主自由的民主政治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发国家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模式......
论美国宪法的民主反思(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6
论文摘要:美国人崇敬他们的宪法,监督制衡、联邦主义、个人主义、个人权利和司法审查作为美国宪政体系的四个基石,为全球所钦佩和仿效。在危机时刻,宪政体系帮助美国免受暴政、失序与压迫之苦;平静时期,宪法性文件毋需再去应对那么多......
协商式治理:网络治理与协商民主的深层整合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治理手段的网络治理与自由民主的一些关键特征不相符,却能与协商民主的一些关键特征相匹配。基于此,我们可以将网络治理与协商民主统合起来,并将这一统合之后的产物称为协商式治理。从理想角度来说,协商式......
新时代视阈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和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21
摘要:协商民主的概念在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上由来已久。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协商民主多样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有效途径;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中之重;加强政协民主监督职能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手段;政协队伍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举措。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内涵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价值,突出.........
论宪法的自主性发展(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注释: 谢维雁:《论美国宪政下的正当法律程序》,《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相关分析参见李喜所:《剖析梁启超晚年的思想走向》,《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孙中山:《五权宪法》,载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
依宪治国与宪法实施的研究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1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是依宪治国首次被写入中央全会的决定,此前这一表述都只出现在领导人的讲话文稿中。2004年9月,胡锦涛在......
论宪法的自主性发展(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0
三、宪法自主性发展的路径 宪法的自主性发展不仅要排除外在的干扰乃至限制,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有一套健全的自我发展机制。所谓宪法的自我发展机制,是指内在于宪法,并推进宪法不断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方法或手段等构成的有机体系。说它内......
论宪法的自主性发展(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二、宪法自主性发展的维度:在政治、道德、法律及意识形态诸领域之间 宪法是人类文化传统中政治、道德、哲学、宗教、意识形态及关于法的观念等各种因素综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因素对宪法的出现都产生过影响。有......
论宪法的自主性发展(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9-20
(三)建立、健全适用机制,积极推进宪法适用。 从广义上讲,宪法的适用是指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64]它包括公民和国家机关对宪法的遵守,由特定国家机构进行的违宪审查活动,以及宪法在司法活动中的适用。当然,在一些国家,违宪审......
宪法监督与民主的关系刍议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8-08
【内容提要】宪法监督是保证宪法实现的措施,但在实施宪法监督特别是由代表机关以外的机关来行使宪法监督权的过程中出现了所谓“反多数难题”,引出了宪法监督与民主的争论。实际上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宪法监督并不违反民主的实质和精神。 ......
协商民主,深改的另一个轮子
发布时间:2022-12-07
在目前以加强中央统一集中领导为主的政治形势下,“协商民主”这种加强多种渠道和方式的制度化咨询协商方式,不失为一种现实的有益补充方式,毕竟,“多商量总比少商量好”。 2月9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
浅谈经济法与宪法的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25
一、导论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发展始终是时代的主旋律。一国的全面发展,无论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抑或政治清明与文化繁荣,莫不与法治昌明密切相关。经济法作为促进发展之法,深系国计民生全局;其发展不仅关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法律体系各部门法的发展以及整体法治建设亦影响深远。因此,经济法学研究不仅应关注经济法的产生,更要关注其发展,并全面展开深入研讨。考虑到经济法的发展事关法律体系的结构调整与制度变迁,.........
浅议宪法诉愿制度与民主、法治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6-09-14
一、宪法诉愿制度 1920年,奥地利学者凯尔森(Hans Kelsen)在其宪法裁判模型中创设了宪法法院,宪法裁判制度应运而生,凯尔森又于1928年在其著作《裁判对宪法的保障》提出宪法权利司法保障学说。凯尔森理论的产生是因为当时奥地利的宪......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
发布时间:2023-05-04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 精品源自地理科 论文关键词 协商民主 选举民主 价值 局限  论文内容提要 协商民主是对选举民主的一种补充、完善和超越而非替代......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
发布时间:2023-01-16
" 论文关键词 协商民主 选举民主 价值 局限  论文内容提要 协商民主是对选举民主的一种补充、完善和超越而非替代。它具有增进社会阶层和谐、提高公民参政素质、促进决策有效实施、保证社会持久效率等价值,同时也难以避免民......
民商法原则中对赌协议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2
对赌协议可以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的扩大化,但直到现在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对对赌协议做出约束和规范。通过分析相关对赌协议的法律原则,可以对对赌协议做出进一步的理解。民法和商法原则是与对赌协议密切相关的法律原则,本文从民商法原则出发对对赌协议稍加分析。一、对赌协议的定义在企业投资估值调整机制中包含了对赌条款的协议被称之为对赌协议。投资估值调整机制,是在投资领域中普遍常见的一种手段,一般是指投资方与融资方在互.........
协商民主:执政党主导的民主化进程的选择性亲和
发布时间:2023-02-01
" [论文关键词]协商民主 执政党 选择性亲和 [论文摘 要]通过从民主化理论的微观视角来研究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从执政党应对转型时期的重叠危机,探索民主的程序化价值以实现体制内渐进民主化以及发挥组织化治理资源优势增进有效治理......
准市场和政治民主协商
发布时间:2023-03-03
准市场和政治民主协商 准市场和政治民主协商 准市场和政治民主协商 一、水资源配置的三种思路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水资源分配是一种指令配置模式,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配置水资源,国家养水,福利供水,这种模式导致水资......
试论美国宪法的民主反思(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论文摘要:美国人崇敬他们的宪法,监督制衡、联邦主义、个人主义、个人权利和司法审查作为美国宪政体系的四个基石,为全球所钦佩和仿效。在危机时刻,宪政体系帮助美国免受暴政、失序与压迫之苦;平静时期,宪法性文件毋需再去应对那......
中国语境下的判后答疑制度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要:判后答疑是一定历史条件下解决大量涉诉信访案件的司法政策,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短期内有助于降低申诉、上访率。自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在全国法院系统大力推行判后答疑制度之后,判后答疑制度已在全国各级法院陆续试行。但......
论作为宪法权利的公民知情权(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知情权,又称了解权、知悉权,是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知悉、获取、了解与法律赋予该主体权利相关的各种信息的自由和权利。知情权同时具被积极参与和消极接受两种权利属性,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权利之一。但......
协商民主理论的决策合法性构建及其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11
摘要:代议制民主的决策合法性危机引起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反思。协商民主理论通过对公民平等而直接参与的诉求、决策程序正当性的制度设计、公共理性的运用和对共识与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从价值和程序两方面来努力重建决策的合法性。协......
论“社会法”及其实施机制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7-21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其显著标志是人们生活的社会化。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程度大大提高,中国社会日益由纵向的垂直依附向横向的相互依存发展。作为人们生活社会化的体现,是各种社会立法应运而生,形成......
协商民主:城市治理的有效模式
发布时间:2022-08-21
城市的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杭州市以及浙江许多地方,通过把民主机制渗透到社会管理和政府决策之中,力图提升公共决策的民意分量。而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型民主形态如何有效嵌入到城市治理之中,从而改进治理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实施困境
发布时间:2022-11-20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设置了三个专门供游行示威的公园,这在当时被国内媒体认为是中国法治进步的体现,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具体表现,可以以此来训练公民的民主实践和意见表达能力,培育宽容的心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三个游行示威公园......
构建干部工作落实“四权”的民主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1
" 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快干部工作的民主化进程,实现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目标,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干部工作中落实“四权”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情......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概念考
发布时间:2023-07-02
内容摘要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是受西方代议制民主影响,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相嫁接,而产生的既不同于西方近代的人权,又不同于西方民主的一个亦中亦西的概念。改良主义的民权话语的涵义主要是“人人有自主之权”。与以个人......
试论我国实施WTO协议的几个主要问题国际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摘要】我国加入WTO后,实施WTO协议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我国应以并入方式将WTO协议融入我国法律体系,WTO协议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位阶应是低于宪法而与法律同等。借鉴欧共体的做法,我国应在通常情况下不承认WTO协议的......
浅谈宪法框架下的国家制度
发布时间:2016-09-21
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指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人大代表的原则、方法、组织和程序的总和。选举制度的具体内容由《选举法》规定。选举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我国选举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
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键词: 族群/民族/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宪法爱国主义 内容提要: 族群(ethnic group)是一个自生自发的历史文化共同体,通常以共同的历史、语言与文化来界定,而民族(nation)是一个人为建构的政治法律共同体,通常以主权国家和公民身......
实施村务公开促进民主自治
发布时间:2013-12-17
" 我们许昌县委、县政府(河南省)坚持从本县农村实际出发,广泛深入地开展村民自治活动,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有效地提高了村级管理水平,探索了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促进了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县呈现出综......
浅谈宪法实施视阈下的“设区的市”立法权
发布时间:2023-05-17
一、我国地方立法体制的发展历程(一)地方立法权的生成之路我国的立法体制自建国以来几经变化,地方立法权经历了从有到无再到有的发展过程。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颁布之前,在省级人民政府之上还设有大行政区一级的政府,在这一阶段地方拥有较大的立法权。在立法主体上,大行政区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享有立法权;在立法权限方面,大.........
专制、宪政、民主的逻辑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24
" 关于宪政、民主、自由等的著述虽如汗牛充栋,但这些概念却并不见得越来越清晰,这种情形与百年之前的哲学有些相象。不同的是,政治领域却是在政治哲学的影响下实实在在地实现着的领域,虽然我们对宪政、民主的描述文字越来越长,但......
《隐藏的宪法》:林肯与美国民主(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8
1787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只用了4543个词,200多年来很少变动,国会为了应对现实情况的变化只是附加了27条修正案。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乔治·P·弗莱切教授认为,这并不能说明美国宪法就是稳定的。在2001年出......
中国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开端与挫败
发布时间:2022-12-31
" 华罗庚先生说过:“弄斧必须到班门”,才能得到高手指点。南京大学历史系是研究近代中国的重镇,我非常高兴到这里向诸位请教。我的报告分如下四部分: (一)研究近代中国必须确立的一个指导思想 还有一派是什么呢?是为学术......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困境
发布时间:2015-08-05
摘 要 随着法治国家的不断建设,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运而生。这体现了国家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它的颁布是对人们知情权的保障,是人们行使参与权的信息来源,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重要体现。但是这......
保守主义影响下的英国宪法_国际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19
英国是世界保守主义的发源地。虽然在当今世界各国都能或多或少的看到保守主义的影响,但是却没有一个国家有像英国那样浓厚的保守主义氛围。同样,英国也是世界宪法的母国。英国的宪法不但在其表现形式方面极其独特,更重要的是英国悠久的......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憲政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2
進入1990年代以後,中國由官方主導在經濟上進行了較1980年代更為激進的市場導向的改革。大量的公有制企業以各種合法或不合法的渠道轉換為私人財產,大量的工人下崗。與此同時,對外開放也進一步加速,在經過14年的努力之後,中國終於加入......
简析当前我国宪法的可实施性
发布时间:2023-03-13
2012年12月4日,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浅谈民商法原理与海商法的冲突与协调
发布时间:2023-04-28
[摘 要]我国《海商法》被视为民法的部门法。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理,当海运双方就运输合同发生纠纷时,首先适用《海商法》,在其没有规定时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但由于《合同法》晚于《海商法》颁布多年,多年的海运实践极大......
宪法论文浅谈人民主权原则在越南宪法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3-03-24
宪法论文:浅谈人民主权原则在越南宪法中的体现怎么写呢,请看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对国家制度的原则性规范,原则性是宪法规范的特点。人民主权原则,就是在人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国家......
关于为民务实清廉的体制机制创新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要】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为民......
公民个体为本、统一宪政立国(下)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24
下篇:以"一党执政〃的不同形态向民主过渡 政治应当是现实主义的,政治应当是理想主义的:这两个原则如果形成互补就都是对的,如果它们各自分离就都是错的。 M. Bluntschli 一、人大直选:党政合一而非......
宪政制度在近代中国为什么难以确立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7
19世纪下半叶以来,宪政在中国从思想传播到付诸行动,可以看成是一场制度和文化的移植过程。这场移植,以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为开端,经过了制度改良(戊戌变法)和制度变革(辛亥革命),最终既没有带来启蒙者和改良者以及革命者所共同企......
试论我国民主宪政制度的建立(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文章从我国日前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情出发,指出我国应从尊重宪法开始。提高公民宪政意识,有步骤地推进宪政建设。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真正开启宪法时代。 论文关键词:宪法;宪政意识;宪政建立......
浅谈中国古代民商法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3-05-17
在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当中,刑法一直具有着重要地位,在我国的历朝历代,都是以刑法为主,而同刑法相比,民商法在我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却一直没有具有明确的定位,也有研究者认为,在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当中,根本就不存在民法。但是在相关研究者的研究以及相关文献史料的记载当中,则可以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即如果从法典意义层面观察,在我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当中确实不存在民商法,而从法律规范意义层面看来,民商法在我国古代则是存在的.........
浅析宪法社会化:宪法实施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3-06-16
一、宪法社会化是宪法实施的逻辑前提 从逻辑上讲,宪法实施是将宪法规范转化为宪法秩序,既有国家权力与国家义务之间的关系,又有公民权利和义务关系,也关涉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等复杂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关系牵扯......
“弹性”宪法及其形成的内在机理-以美国宪法为例(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18
“弹性”宪法及其宪政意义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 是国家法治体系的基础和价值的核心体现。宪法的稳定是一国社会变革有序性和文化连续性的象征,宪法的频频修改不仅有损宪法的权威, 还危及整个法治体系的基础。 1787年制......
不断完善的中国商标法制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8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对原《商标法》进行了修改,并于2001年......
逃不开的现实语境
发布时间:2023-01-19
封面反馈 @无岭的城:高速公路收费的规定,关键不在于收费时间的长短,而是如何能让高速收费标准更合理,对收费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 @多罗二大队:上国际学校,也不完全是富人养娃的策略。一些在大都市打拼的高级中产也会将孩子送......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商法的变革取向(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0
[提要] 全球化正在引导一场轰轰烈烈的法律变革运动,而商法变革正成为新世纪法律变革最普遍的实践,商法变革与全球化互动发展已构成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商法也应当顺应潮流,适时变革。我国商法应当:重塑品格,实现从“个性”向“共性......
论邓小平基层协商民主思想
发布时间:2023-03-28
摘要:邓小平的民主思想及极其丰富。本文阐述了邓小平基层协商民主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实践意义。这里的基层协商民主强调在居委员会组织建设和村委员会组织建设。邓小平基层协商民主理论对于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
州际协定-美国的区域法治协调机制(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摘要: 在美国,州际协定是实现州际合作和解决州际争端的最为重要的区域法治协调机制。本文从法律变迁的角度,对美国的州际协定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宪法依据、程序、法律地位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角度对美国的州际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