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功能、界限及规制

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功能、界限及规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17:40:39
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功能、界限及规制
时间:2023-08-04 17:40:39     小编:

[摘要] 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研究滞后,影响刑事诉讼法的社会实效。目的解释在刑事诉讼法解释中发挥探求文本含义、确定恰当的解释结论、验证其他解释结论及弥补法律漏洞的功能。目的解释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可以通过结合刑事诉讼法基本属性对“目的”进行确认及优化,来划定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边界。为了防止权力扩张导致的权利萎缩,应当利用“目的”本身和其他解释方法对目的解释进行制约。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解释方法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法律解释学是沟通法律规范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无论“纸面上的法”多么完备,司法实践中总会涌现出法律文本无法应对的新问题。因此,从法律适用角度而言,苛求刑事诉讼法的“完美”无异于缘木求鱼,构建科学的刑事诉讼法解释体系才是解决之道。尽管有学者呼吁刑事诉讼法学要跨越“对策法学”的藩篱,致力于“注释法学”的勃兴,以实现研究范式的转化与发展[1],但是目前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研究严重滞后,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更遑论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其中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法律解释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刑事诉讼法的社会实效。

目的解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转型期法律规则供给不足的问题,从而有效缓解静态的法律规范与动态的社会生活的冲突;事实上,目的解释还可以通过拓展法律文本的内涵,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进行局部的制度创新。但利益与风险并存,正是灵活性和开放性滋生了目的解释的内在危险性,即司法机关滥用目的解释进行权力扩张和权利压缩。本文的主旨在于,阐明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基本功能,在揭示其内在危险性的基础上,根据刑事诉讼法基本属性对“目的”进行确认及优化,以划定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边界,并就如何制约目的解释的任意性和随意性给出建议,寻求最大限度释放目的解释的空间,确保法律规则的及时供应,同时对其加以适当规范和限制,防止披着“目的解释”外衣的权力滥用。

一、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功能

目的解释作为一种重要的解释方法,其优势在于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有效克服形式法学严格解释的僵化性,延展法律文本的文义射程,从而弥合规范与事实的冲突,使静态的法律文本适应动态的社会发展需要。尤其在急剧变迁的社会中,目的解释的作用更显重要。而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步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法律解释的回归是必然选择,这为目的解释的“大有作为”提供了契机。

目的解释在刑事诉讼法解释活动中的功能发挥与刑事诉讼法的属性、职能和理念密切相关。刑事诉讼法是公法、程序法、基本法,是权利的宪章,也是权利的“杀手锏”;是权力的母体,也是权力的“笼子”。刑事诉讼充满了冲突,法律解释则是通过价值选择进行平衡的技艺。具体而言,目的解释在刑事诉讼法解释活动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探求文本含义。“法律问题,首先是语言文字的解读问题,是立法用语的解释问题,而这正是规范法学或法解释学所承载的历史使命。”[2]109法律语言是在长期的法律科学和法律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服务于一切法律活动而且具有法律专业特色的一种“技术语言”。法律用语有别于日常用语,但是法律用语并非完全独立于日常用语。在立法文本中,大多数语词都见诸于日常用语,只不过是这些日常用语一旦成为法律用语,它们的含义就被特定化了。由于日常语词往往具有多重含义,外延或内涵也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确定它们在立法文本中的特定含义往往需要运用目的解释。

二是确定妥当的解释结论。运用解释方法的终极目标和存在意义必然是得出合理的解释结论,这也是判断一种解释方法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标准。在刑事诉讼法解释活动中,目的解释能够通过探究文本背后的立法目的来得出最妥当的解释结论。

例如《刑事诉讼法》第280条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案件范围,即“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由于“等”字既可以作开放式解读,也可以作闭合式解读,解读角度不同必然得出不同结论,但是都在法律文本的语词射程之内,显然文义解释方法无计可施了。此时,如果我们结合该特别程序的立法目的来解读,会发现对“等”字作开放式解读是恰当的。刑事诉讼法设立该条是为了加强对严重犯罪活动的惩罚力度,即使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的情形下,也要追缴其违法所得或其他涉案财产,而不仅仅是为了惩罚贪污贿赂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相反,与惩罚贪污贿赂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在犯罪性质和程度上相当的犯罪活动都在打击犯罪之内,包括但不限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8月

第31卷第4期郭云然: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功能、界限及规制 三是验证其他解释方法的结论。由于“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实际的动机。”[4]因此,目的解释成为检验其他解释结论是否具备合法性的盖棺定论式的验证方法,它拥有一票否决权,即任何解释结论都必须符合立法目的,否则不得采纳。

《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了只有被告人供述不能定罪处刑制度。实践中某些办案机关对此处的“被告人”作缩小解释,认为只包括单个的被告人,不包括共同犯罪案件的其他被告人,继而将共同犯罪被告人分案处理,使单个被告人各自的供述成为认定其他共同犯罪被告人犯罪的证人证言,以达到“曲线救国”、定罪处刑的目的。由于共同被告人之间形成“囚徒困境”,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构成自首或立功),相反,被同伙出卖则会使自己陷入更加糟糕的处境,出于保护自己最大利益的本能,共同犯罪人倾向于互相揭发。合理利用“囚徒困境”是行之有效的讯问策略,但是因为共同被告人之间存在“你死我活”的利益关系,其“证言”的真实性大大削弱,或无中生有或夸大其词。在只有被告人供述和共同被告人“证言”的情况下定罪,极易造成冤假错案。显然对该条款作缩小解释是不合理的,因为无法经受目的解释的检验。再如,《刑事诉讼法》第37条第4款规定了辩护律师行使会见权不被监听制度。如果对“监听”作反对解释,就会得出只要不属于监视偷听的手段都可以采用,从而允许“光明正大地旁听”的结论。显然该结论是荒谬的,因为违背了保护辩护律师与犯罪嫌疑人对话的保密性的立法目的。

四是弥补法律漏洞。漏洞补充不是目的解释的直接功能,而是间接功能、衍生功能。在确定法律适用的大前提时,法律解释不能“无中生有”,只能“有中生有”、“粗中有细”。这要求目的解释不能突破法律文本的可能文义范围,只能对法进行“美容”,而不能对法进行“整形”。因为在可能文义范围之内,是法律解释;在可能文义范围之外,是漏洞补充、代行立法。据此,有学者认为“目的解释不是漏洞补充的方法,而是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5]233。但是漏洞补充方法往往以目的解释的结论为前提,最为典型的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通常建立在目的解释的结论基础上。

《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制度,并规定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有权不被强制出庭。制定该条款是为了保护被告人的对质权,改善实践中证人出庭率极低的现状。但书部分规定了有限条件的证人豁免,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家庭伦理,传承“亲亲相隐”传统。但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二者冲突时的解决办法,即遗漏了被告人要求其配偶、父母、子女出庭的情况。根据目的性限缩,此种情况下,如果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无正当理由不出庭,法庭应当强制其出庭。因为此处的但书部分对前段是限制关系,不得与前段相冲突,与“亲亲相隐”相比,被告人的对质权应当优先保护。

同理,对于《刑事诉讼法》第42条“辩护人涉嫌犯罪的,应当由办理辩护人所承办案件的侦查机关以外的侦查机关办理”也要进行目的性限缩。此处的“以外的侦查机关”应当是与原侦查机关级别相同的其他侦查机关,而不能包括原侦查机关的上级机关。因为该条的目的就是强制案件承办机关回避,防止先入为主的“欲加之罪”,如果允许其上级机关办理,就给承办机关提供了影响案件审理的机会,损害司法公正。

对于《刑事诉讼法》第284条则要进行目的性扩张,该条只规定了行为人先患精神病而后施暴的情形,忽略了行为人在施暴时精神正常,而诉讼过程中患有精神病,并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性的情形。显然,此时需要进行目的性扩张,把此类人包括到强制医疗对象中。否则就背离了立法目的,解释结果让人无法接受。

二、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目的”

“所有法律之泥土上的一切,都是被目的所唤醒的,而且是因为某一个目的而存在,整个法律无非就是一个独一的目的创造行为。”[5] 121目的解释作为一种重要的解释方法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运用,但是对于目的解释之“目的”的认识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名为“目的解释”,但“目的”并非目的解释的唯一考量因素,文义、历史、体系、道德等因素的考量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目的”因素是被张扬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价值判断、利益衡量、社会政策及民意倾向等规范外因素以“目的”的形式介入法律解释,克服了形式主义解释的僵化性,通过实质性解释而追求解释结论的妥当性。但“目的”的开放性可能损害法的安定性,因为目的考量有可能成为解释者恣意的借口。由于“目的”的选择直接决定目的解释结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因此必须对“目的”进行确认及优化,而对“目的”进行扬弃在客观上划定了目的解释应当遵守的界限。

“目的解释的目的是法官等据以解释的标准,尽管这种标准是一种不确定的标准。”[6]之所以说这种标准具有滑动性、不确定性,是因为目的解释中的“目的”具有复杂性。首先体现在目的的多样性上,“对什么是制定法或宪法的目的不存在共识。也许有了多种目的……不同的解释者对这些目的的各自份量会有不同的考虑。”[7]对于同一个法律文本,不同的诠释者会发现不同的“目的”,即使是同一个诠释者,基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空,对“目的”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刑事诉讼法学目的解释也体现出目的的复杂性,对每一条法律规范的目的进行精确认定是不可能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法律事实具体分析。但结合刑事诉讼法的部门法特点和刑事诉讼理念,可以从宏观上对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目的进行确认和优化。

首先,从主体角度分析,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中的“目的”应当是立法者的目的而非司法者的目的。

立法目的是立法者通过制定文本,意图有效地调整社会关系的内在动机,它既是法律创制也是法律实施的内在动因。一般而言,大部分制定法都在第一条设置了立法目的条款,刑事诉讼法也不例外。①司法者的目的是指法官希望通过适用法律规范解决具体纠纷的意图。在中国,有权解释只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均由国家机关以规范性文件的方式予以颁布,这种抽象性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副法体系”。虽然有学者主张法官解释在个案裁判中是客观存在并不可避免的,但它只能存在于法官理解法律的过程中,而不能表达在书面判决中,因为法官的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 应当将目的解释的“目的”严格限制为立法目的,因为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限权法,程序法定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权力的滥用设置屏障。解释主体应当严格按照立法者预设的目的进行目的解释,而不能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解释,这是程序法定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允许法官进行个案解释,非常容易使其利用目的解释来突破立法者预设目的的限制,恣意行使自由裁量权,侵犯公民的程序权利。

其次,从解释目标角度分析,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中的“目的”应当坚持主观目的为主,客观目的为辅。

主观目的是指法律解释旨在探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的真实意图,在时序上体现为回溯性;而客观目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解读法律的目的,在时序上体现为前瞻性。对中国刑事诉讼法的目的解释应当坚持主观目的为主,客观目的为辅。由于目前中国的有权解释主体是司法机关,但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屡受诟病,为了防止其利用目的解释扩大部门权限、侵犯公民权利,在运用目的解释时应当遵循将立法者意图的阐释最大化的原则,这是由刑事诉讼法的限权法属性所决定的。这一原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法律文本中发现或借助立法准备资料、外部辅助资料找到真实的立法意图并进行最大化阐释。二是在多个立法者目的并存时,要实现各种意图的协调,尽可能保证各个立法目的的实现。若无法并存,则按照权力谦抑原则、保障人权原则进行平衡之后,选择一个价值上更值得保护的目的。三是如果立法者的意图不符合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则应当从立法目的出发作出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解释。[5]131

再次,从目的性质角度分析,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中的“目的”应当坚持规范目的、合理考量社会目的。

关于目的解释中的“目的”的性质,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是指法律规范自身的目的;另一种则主张是法律欲求实现的社会目的。后者的极端形式表现为司法主体在解释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过程中,根据社会需要而调整思维模式,从现实需要的角度进行考察,然后对刑事诉讼法律规范作出适合社会目的的阐释。在这种理论中,法律规范的立法目的是否存在并不重要,立法目的是什么也不重要,司法主体只要清楚具体情势下的社会需要即可。只追求社会目的就会彻底颠覆形式法治,结果只能是在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诠释中肆意突破既定文本内涵和立法宗旨,并根据社会需要任意曲解法律,破坏程序法定原则。抛弃规范目的,目的解释无异于缘木求鱼,而只有坚持规范目的为向导,才能保障刑事诉讼法的确定性、安定性。

根据社会法学派的理论,法律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会受到规范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刑事诉讼法解释活动中,需要考虑社会政策、利益衡量、思想潮流、民意基础等规范外因素,这种考量是现实存在并具有一定合理性。社会目的会影响到规范目的的解读,因为法律调整的是社会关系,司法也是社会生活的调节器,解释主体也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之中,解释活动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但规范目的是社会目的发生作用的边界,社会要素的考量不得与刑事诉讼法的规范目的相冲突,应当能够被规范目的所接纳。否则,解释者极容易突破既有法律本文,在追求社会目的的幌子下潜藏自己的目的,滥用自由裁量权而曲意释法。例如,为“严打”服务的刑事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与刑事诉讼法条文“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根据后者的要求,被追诉人不被强迫承认自己有罪并享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即使被追诉人说谎,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处罚后果,因此也不得把拒不供述作为“抗拒”行为而在后续诉讼程序中从严、从重处罚。此外,把“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作为判处死刑的理由,属于利用民意和舆论绑架司法,也背离了刑事诉讼法的规范目的。

三、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规制

(一)“目的”本身的制约

“目的”是目的解释的前提和基础,而目的具有多样性,解释者在多个或多重目的中进行选择也难以避免价值判断的主观性,由此必然涉及到目的的确认及优化问题,即形成“目的”之间的竞争,只有符合特定价值取向的目的才能胜出。这一过程事实上限制了“目的”的范围,无疑也对目的解释构成了制约。

确认及优化过程对“目的”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形式层面而言,目的的寻找应当以刑事诉讼法文本为基础,对目的的解读不能超出可能的文义范围,而且要注意目的的层次性,对单个规范的解读不能与刑事诉讼法的整体目的相冲突。例如解读侦查条款时,不能单方面强调打击犯罪的有效性,扩大侦查手段的适用范围或强制性,还要衡量其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程度是否符合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目的。二是就实质层面而言,目的应当具备正当性。正当性是指确认的法律目的应当符合一般法律价值。具体而言,在确认某条具体规范的目的时,首先要看是否与无罪推定、程序法定、禁止强迫自证其罪等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相冲突,其次还要经受公正、平等、秩序等一般法律价值的检验。事实上,公平、正义、秩序等因素已然渗透到目的因素并以目的形式进入到个别法律规范中,正是这些因素的渗入为目的解释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其生命力。尤其是进行客观目的解释的时候,更加凸显一般法律价值对目的的制约作用。解释者应当结合单个规范的具体语境,综合衡量各种价值并确定其优先顺序,在法律文本的可能文义之内选取最恰当的目的,使解释结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二)其他解释方法的制约

法律解释过程事实上是各种解释方法结合使用、相互验证的过程,妥当的解释结论是方法之间互动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解释方法的功能都存在特定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功能的特定性与局限性决定了其不可能独自完成法律解释的重任。目的解释也不例外,只有置于解释方法的体系之中,与其他解释方法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而又不至于被滥用。目的解释要与其他解释方法进行优胜劣汰的竞争,在此过程中,目的解释受到其他解释方法的制约。

四、结语

目的解释被广泛接受和运用源于其对文牍主义的反叛或抗争,它能够有效克服形式法学严格解释的机械性和僵化性。目的解释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意在追求一种可变化的法律秩序,能够有效缓和法律文本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矛盾,这种品质在社会变迁剧烈的社会中更加可贵。刑事诉讼法文本的简约化、框架化以及缓慢的修改速度,无法满足市民社会日益增强的保障人权要求,呼唤目的解释为法律秩序注入新鲜血液。简约的法律文本无法应对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活为目的解释的张扬提供了较大的空间,通过目的解释进行局部制度创新不失为推进刑事诉讼法发展的可行路径。但同时要注意到,目的解释对刑事诉讼法而言是把双刃剑,它具有背离形式法治的内在危险性。因此,有必要借助目的本身和其他解释方法对目的解释进行制约,警惕公权力机关曲意释法,防止其假目的解释之名,行“自我扩权”、“代行立法”之实。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② 各国法律对沉默权的表述和实际运作方式并不相同,其适用范围也不尽一致。以美国为例,禁止强迫自证其罪是宪法性权利,而沉默权是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案例确立起来的规则,目的在于强制警察尊重宪法,二者内涵并不相同。

[参考文献]

[3] 苏彩霞.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与运用[J].中国法学,2008

(5):106.

[4]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131.

[5] 王利明.法律解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 陈金钊.目的解释方法及其意义[J].法律科学,2004

(5): 3644.

[9] 劳东燕.刑法中目的解释的方法论反思[J].政法论坛,2014

(3).

[10] 张志铭.法律解释的操作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9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析新刑事诉讼法有关强制证人出庭的规定
发布时间:2023-05-25
[摘 要]证人出庭作证是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正义的双重要求,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证人不出庭作证的问题,为此,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强制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强制;证人出庭 新《刑事诉讼法》第188......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质证制度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02
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由控辩双方对诉讼证据采取说明、反驳以及交叉询问等形式进行质询,以确认其证明力大小的诉讼活动。关于质证,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7条有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
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的改革
发布时间:2023-07-04
摘 要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进行了刑事诉讼法的改革,确立了新刑事诉讼法,从传统的刑事法理论体系来看,我国施行的是公诉案件禁止证据的司法制度,而刑罚权又是典型的公权力,以旧有的证据方式处理刑事犯罪是已无法满足......
论刑事诉讼主体_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01
内容论文摘要:我国的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在案件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处理刑事案件的活动.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其他参与者,都与一定的诉讼职能相联系,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并尽相应的诉讼义务.在诉讼中,它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
关于新刑事诉讼法下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7-27
摘 要 近年来,新刑诉法增加了刑事和解的制度。刑事和解制度明确了案件的范围、程序、条件以及法律效力,弥补了传统刑诉法律的不足,成为了公诉案件进行刑事和解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为完善刑事和解的检察政策创造了条件。但是,也给......
浅析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发布时间:2016-09-07
随着新刑诉法的正式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人权保障制度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纵观新刑诉法的法律条文不难发现,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核心内容。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保障了刑法的有效实施.赋予了刑法鲜活的生命力。此......
司法审查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的缺位_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4
「内容提要」司法审查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的缺位造成我国刑事诉讼的重大结构性缺陷,基于对审前程序中侦控权力运行的制约、为被追诉者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考虑,审前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应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改革......
浅析刑事诉讼法中的隐蔽作证制度
发布时间:2016-09-20
目前,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率之低,是困扰我国司法实践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它直接导致我国构建以庭审为中心的审判制度改革成果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证人出庭难这一棘手问题,许多学者建言献策,有的人认为,因为证人法律修养欠缺,该出庭......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质证制度(2)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9
三、质证制度在不同诉讼环境中的作用 在不同的诉讼环境,质证制度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在传统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负责审判的法官对于证据的调查、审核拥有较大的职权,不仅调查证据的顺序、范围、方法,全由法院全权决定......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系的分析和检视
发布时间:2023-07-27
一、前言在进行法学理论研究过程中,关于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研究是其中一个重点内容。在过去,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两者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统一的。从马克思学说角度分析,刑事诉讼法是刑法的一种内容表现形式,但是汪建成等研究学者认为,仅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还不够彻底的概述传统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关系,其中刑法隶属授权性范畴,而刑事诉讼法则是限权性范畴,也就是说,刑法对国家刑罚权进行了规定,.........
从对立统一规律看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的交互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9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知识构成的原因,在我国刑事法学的研究中,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存在相当严重的隔离。随着“刑事一体化”思想在我国刑事法学界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的交叉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受到了广......
刑事诉讼法官调查权探讨
发布时间:2023-07-28
摘 要 刑事审判中法官的主要职能是使事裁判权,对控辩双方所出具的证据进行认定并作出裁判,其职能决定了法官必须处于超然中立的地位。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控辩双方举证冲突仍然有纰漏,在双方无其他证据来证明事实时,法官能否在庭审......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探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09
内容概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司法机关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被害人或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因被告人犯罪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修订前后的刑事诉讼法都确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
浅谈刑事诉讼中证据的法律性
发布时间:2016-11-24
一、刑事诉讼中证据法律性的概述 我国的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性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践......
论民事诉讼的目的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民事诉讼的目的 论民事诉讼的目的 论民事诉讼的目的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民事诉讼目的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大意义。作者介绍了外国法学界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研究概况和主要学说,提出......
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15
【论文摘要】 诉权理论是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中,对于科学合理地配置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诉讼权利,完善对抗制的诉讼机制,开拓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视野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尽......
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4)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7-09
诉权具有可处分性,在民事诉讼中毫无争议。民事诉讼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其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处分权是其重要的诉讼权利之一。然而在刑事诉讼中,问题就变得复杂了。民事诉讼的诉讼标的与刑事诉讼不同成为二者区别对待处分权的根本原因。......
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控制下交付探究
发布时间:2022-11-22
一、我国控制下交付立法的解读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控制下交付的立法步伐长期以来裹足不前,由此滋生了不少问题。在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不懈呼吁下,立法机关也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犯罪情况的变化,一方面,要完善......
行政诉讼的界限及行政法学研究的课题(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在纪念《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诉法)颁布十周年之际,《行政复议法》得以制定颁布。该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行政复议范围和保障机制, 但同时也在某些领域缩小了行政诉讼(以下简称行诉)的受案范围。 可以说,既有进步,又有倒退,这......
浅析民事诉讼和解制度
发布时间:2023-04-07
一、引言 诉讼和解制度对于分担早已捉襟见肘的司法资源来说,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我国在立法层面对诉讼和解制度未能做出详实地、操作性强的法律规定,导致该制度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二、诉讼和解的性质 想要明确诉讼和解协......
刑事诉讼法律监督规范化建设之现实缺陷
发布时间:2022-11-23
现行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强化了检察机关刑事诉讼法律监督职能,对于检察机关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检察机关切实履行好刑事诉讼法律监督职能,不仅对惩治和预防犯罪,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
美国刑事诉讼案件过滤机制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1-07
摘要: 美国刑事诉讼案件过滤机制是一种公开参与的、在多元目标指导下所进行的独断型过滤机制。此种类型特征由美国独特的制度环境所决定与塑造。从结果上看,该机制的运作给美国刑事诉讼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有效降低......
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2)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7-09
在民诉法学界,对于诉权的性质和内容向来存在着争论,有“私法诉权说”、“公法诉权说”、“权利保护请求权说”、“司法保护请求权说”以及“二元诉权说”之争。尽管这些学说之间存在着较大分歧,但从各种学说的分析和比较之中,可以获得......
论民事诉讼调解制度_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根据双方当事人自愿合法的原则,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协商解决的制度。它不是对抗性的,也不是权威压制或者违背法律意识的"和稀泥"式,而应当是当事人......
民事诉讼法新司法解释中关于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16-06-23
摘 要 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确认了电子证据的使用范围。电子证据规范化对于实务以及理论学说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电子证据使用的规范化、制度化对刑事案件的侦察,以及打击犯罪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现实的难题主要是......
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13)刑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6
-------------------------------------------------------------------------------- 参见陈卫东、刘计划:《2009年刑事诉讼法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2009年第1期。 参见王戬:《规范与当为:宪法与刑事诉讼的良性互......
探讨刑事诉讼中法官庭外调查权制度
发布时间:2022-08-15
【摘 要】刑事诉讼中,法官的庭外调查权制度主要是法官在法庭之外进行调查活动,既包括案件相关内容的实体性调查,也包括程序规范的调查,目的是确保刑事诉讼的公正性。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庭外调查制度也具有一些争议,特别是在程序的......
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9)刑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2
(八)关于缺席审判 "审判时在场"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明确赋予刑事被追诉者的一项权利。缺席审判则意味着在特定情况下对"在场权"的限制。有论者指出,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明确规定缺席审判,使得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制度
发布时间:2023-02-15
[摘要]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没有举证时限的规定,在民事诉讼中实行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这种程序模式所尊崇的哲学理念为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真实以及坚持有错必纠。这种程序模式是以追求实体真实为主要目的,但是,却以丧失正当......
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14)刑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19
[28] 参见周洪波:《沉默权问题:超越两种理路之新说》,《法律科学》2009年第5期。 [29] 参见张小玲:《论刑事诉讼中的程序分流》,《政法论坛》2009年第2期。 [30] 参见柯葛壮、杜文俊:《论认罪案件处理程序之简易化》,《政治......
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11)刑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4
另有论者探讨了排除合理怀疑问题。他认为,排除合理怀疑是英美法系刑事证明标准的经典性表述,但其到底如何产生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于应否对其进行定义,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争论非常激烈。对于排除合理怀疑涵义的界定,西方各......
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2)刑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03
但是,究竟哪些权利属于刑事诉讼中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应对哪些刑事程序权利进行规范、宪法对刑事程序权利进行保护的必要限度在哪里、宪法实施机制如何保障这些权利的实现,对于这些问题,却未见有论文或专著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12
〔摘要〕刑法的立法和司法活动都离不开刑法的解释,因此构建良性的刑法解释体制十分重要。目前的刑法解释的现状存在许多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刑法解释体制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系统,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三部分的自身状况及相互关系......
论刑事诉讼价值追求的转变(8)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0
五、结语 笔者的上述分析,是想站在理性的高度,强调以一种理性的、人道的、正当的刑事诉讼程序去实现刑事实体法的目标,即以正当的手段去达到正当的目的、以程序公正来促进实体公正。其实,对程序价值理论的探讨,其意义绝非仅及于诉......
浅论刑事诉讼中的自由证
发布时间:2023-02-09
在刑事诉讼中,所有定罪量刑的事实都必须要有证据证明,这是证据裁判原则的要求,同时也是近代以来各国刑事诉讼法的通则。没有证据的裁判,或仅凭法官臆想推测,都违背了证据裁判的原则。在刑事诉讼中,所有要证明的事实,都需要有证据......
我国刑事诉讼设立沉默权规则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3-12-19
我国刑事诉讼设立沉默权规则的必要性 我国刑事诉讼设立沉默权规则的必要性 我国刑事诉讼设立沉默权规则的必要性 论 文 摘 要 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不证明......
试论宪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宪法 刑事诉讼法 依据 保障法 互动 论文论文摘要:宪法是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依据,二者具有作为公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同时刑事诉讼法是动态的宪法,是宪法性权利的保障法,二者是应该具有互动性的,才能有利于在权力......
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法社会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2-10-27
一、对《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法社会学分析 (一)本身就是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是对其在法律方面的积极回应 社会是法的基础;如果相反,以法为社会为基础,那么,实质上就可能强迫社会接受那些......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解几个问题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3-12-1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解几个问题的探讨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解几个问题的探讨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解几个问题的探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六条......
浅析刑事诉讼法中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7-06-08
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的规定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也有其重要的价值作用。在英美法系国家中,警察出庭作证是一件极度普遍的事情,尽管大陆法系国家有的警察出庭作证制度不够完善。但是也早就将警察出庭作证制度应用于刑事诉讼中。新刑事诉讼法颁布以前,在我国的刑事案件审判过程中,警察出庭作证的概率非常的小,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对证人的保护力度不够,没有关于警察出庭作证的规定;另一方面就是警察自身的.........
论刑事诉讼价值追求的转变(2)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二、西方程序价值理论的启示 西方世界乃程序价值理论研究之先行者。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以边沁为代表的绝对程序工具主义理论、以美国学者R·德沃金为代表的相对工具主义理论、以英国学者达夫为代表的程序本位主义理论和以美国学者......
论刑事诉讼价值追求的转变(5)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2
笔者认为,刑事诉讼的过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此无论是立案与侦查,拟或公诉和审判,甚至包括死刑复核、审判监督。刑事诉讼作为诸个事物认识行为的过程的链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笔者还以为,刑......
论刑事诉讼中资产追回机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1-23
【摘 要】当前我国跨境资产追回存在一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缺乏独立的资产追回民事诉讼程序和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导致《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规定的直接或间接追回方式难以实现。建议增设独立的资产追回民事诉讼程序和刑事缺席审判程序......
沉默权之与刑事诉讼研究_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提要】本文从沉默权的概念、存在的依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就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沉默权制度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关 键 词 :刑事诉讼 沉默权制度 确立 思考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历经了几次修改,但都没有真正的把......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_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26
近年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不仅一直是我国刑法学界、民法学界和法学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而且也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安人员、检查人员、法官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究竟能否提......
美国刑事诉讼一审程序_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18
众所周知,美国实行的是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对抗式,法官和陪审团作为案件的裁决者,不主动调查证据,传唤证人及对证人询问,而处于一种消极、超然的地位,负责听取控辩双方提出的证据和所作的陈述,控辩双方向法庭......
刑事诉讼中的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3
法追求真实,这是实现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本身所需要实现的目标。法律是人类理性的精华,只有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法律裁判才是真实的,才能获得普遍的承认。但对于“事实”应当如何理解,自古以来却引起法学家们喋喋不休的争论。具体......
论司法解释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06
「内容摘要」为了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分别于1991和2000年颁布了两个司法解释。论文通过比较两个司法解释,论述了新司法解释,在受案范围、管辖制度、原告资格、证据制度、诉讼时效、判决种类以及执行制度方面对我国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性裁判(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26
「摘要」程序性裁判的确立体现了程序的独立价值。我国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程序性裁判范围非常局限,且法律后果单一,使得程序逆行成为程序性裁判的必然结果。要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裁判机制,首先应当健全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规则;......
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
发布时间:2015-08-06
摘 要 2010 年 7月1日, 由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两个证据规定)正式施行。......
展望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23-05-29
在第二次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时,其实是一次突破性的改革,却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所以对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时,需要注意将现代的司法走向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需强化司法行政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并且对其它国家机关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相互进行制约,将严惩犯罪与保障人权结合。一、《刑事诉讼法》需要进行再次修改刑事诉讼法是指我国国家所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与社会活动.........
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_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要]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基本措施。但是 ,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却令人堪忧,绝大多数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已成为困扰执法工作的一大因素,对刑事诉讼的危害性颇大。因此,......
民事诉讼法的另岸风景――读《美国民事诉讼法》
发布时间:2015-08-21
在现代社会,诉讼是获得公众认可的、由公共财政予以支持的基本纠纷解决方式。民事诉讼程序设立之目的就在于民事争端能得到公正、高效和经济的解决,最终实现对私权的保护。美国民事诉讼法因其复杂的程序规则以及严密的概念术语,体现......
困境与出路:司法审查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的缺位_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提要」司法审查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的缺位造成我国刑事诉讼的重大结构性缺陷,基于对审前程序中侦控权力运行的制约、为被追诉者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考虑,审前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应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改革......
不能用行为共同诉解释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发布时间:2022-09-26
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据此,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成立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实施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有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者单位;第二,在客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事实,彼此联系,互相配合,在发生犯罪结果的情况下,每一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三,在主观上必.........
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审查程序
发布时间:2023-07-21
一、引言 在我国,学界和实务界对非法证据排除问题,一直存在很大争论。现行刑事诉讼法只有“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的规定,没有明确的排除非法证据的直接规定。直到2010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
浅析刑事诉讼中听取辩护人意见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布时间:2022-08-07
摘 要:“听取辩护律师意见”作为穿插在公检法办案的各环节中的重要制度,对保障刑诉各环节顺利开展、保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刑事诉讼法;听取辩护人意见 辩护制度是法律规定的关于辩护权、辩护人......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4)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一) 整体结构合理化刑法解释体制的整体结构就是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的组成方式即地位问题。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组成有效解释子系统直接对社会产生法律效力,影响公民自由和人权保障,因此,是刑法解释体制的主体;学理解释虽......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5)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其次,司法解释的内容应合法化。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独立表明司法解释必须在立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立法机关应对司法解释进行合法性审查,对司法解释中存在的越权现象及时纠正(特别是前文提到的),并针对相关问题做出及时的、明确......
诉讼时效规制专利权利懈怠行为的局限
发布时间:2023-03-20
专利权利懈怠行为会给被控侵权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违背专利法维持利益平衡的立法目的。当前我国主要通过诉讼时效规制该行为,但停止侵权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制存在缺陷。因此,必须完善《专利法》第六十八条,增加关于专利权利懈怠抗辩的规定。【关键词】专利权利懈怠诉讼时效利益平衡一、专利权利懈怠行为的界定专利权利懈怠行为是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的方式之一。它又被称为“放水养鱼”,是指专利权人明知侵权行为的存.........
浅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诉”的相互关系
发布时间:2023-01-3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将性质不同的刑、民之诉合并予以解决的诉讼程序。因此,正确认识其中刑、民之诉的相互关系,对于避免程序及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实现诉讼经济的立法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诉”的表述,在法学理论莫衷一是,但具有......
无罪推定的涵义与刑事诉讼法的完善
发布时间:2022-12-14
摘 要 无罪推定原则是各国依法治国发展史上认可度较高的诉讼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近年来较好地吸纳和采用了无罪推定原则思想,但由于国内政治背景以及语境的独特性,国内刑事司法中没有真正贯彻和实施无罪推定原则,尚没能将其在刑事......
中国民事诉讼立案程序的功能与结构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要】我国现行诉讼程序在总体框架上呈现结构分立而功能交汇的特征,立案程序在司法行政管理体系上独立于审判程序而在功能上与审判程序混为一体,在当下“大调解”模式下更与诉外解纷程序之间混沌不清。本文以区分司法的社会责任与职业......
浅析民事诉讼视野中的宪法规范
发布时间:2016-04-14
民事诉讼视野中的宪法规范,宪法私法化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对于解决新型民事纠纷、创制具体的民事权利有着重要意义。 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相当一部分长期处于睡眠或半睡眠状态,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就是这样一种......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展示制度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由于我国刑事诉讼中制度模式的制约,在刑事诉讼领域迟迟没有建立证据展示制度。尽管新刑事诉讼法进一步明确了辩护律师的阅卷权,新增了辩护人证据告知义务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证据展示制度的价值,但我国仍未建立完善......
论专利恶意诉讼的认定及其法律规制
发布时间:2023-02-20
法律赋人以权利,其本旨非仅在保护个人,亦兼在维持社会公益。a就专利诉讼而言,它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专利权人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一项重要权利,同时也是国家解决专利纠纷,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工具。如果专利权人在缺乏客观基础理由的......
浅析我国刑事诉讼补充侦查制度
发布时间:2017-02-15
一、补充侦查制度的概述 补充侦查在刑诉法中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概念,根据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补充侦查的一些规定,可以将其概念界定为:是指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办案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要求,在原有的刑事案件侦查工作......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 要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在整个刑事诉讼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的内涵是当事人在行使自己的主权时,不论是控方还是辩方的律师在行使自身代理权时,都离不开证明标准。本文在对两大法系刑事诉讼证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
浅析刑事诉讼搜查制度中的相关问题
发布时间:2023-02-14
刑事搜查是一种强制性的侦查措施,是侦查机关同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侦查程序作为一种国家权力的表现手段,在证实、打击犯罪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是整个刑事诉讼的开端。如果把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看成一座大楼,侦查程序就是这座大厦的根......
浅析刑事诉讼模拟课程的教学目标、方法和考核体系
发布时间:2015-08-06
摘 要 刑事诉讼法课程是一门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比较高的课程,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下也对实践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目前刑事诉讼模拟教学已被大多数的高校法学教育所接受并且推广,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既能够提高法......
刑事诉讼证据相关概念
发布时间:2022-10-28
[论文摘要]就审查报告而言,如果部门负责人、检察长看不明白,那么这个案件审查报告的制作就是失败的,他向证明过程是失败的。实践中,我们.........
民事诉讼委托代理人制度困惑及破解
发布时间:2023-06-24
〔摘要〕2013年新《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民事诉讼委托代理人制度的变化对于司法实践产生着微妙但又深刻的影响。民事诉讼委托代理制度形成了“一心多点”的基本架构。伴随着变化,新民事诉讼委托代理人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困......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浅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5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而举证时限问题则是民事诉讼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是民事是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浅议。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是否承担不利后果,也影响着法院......
论翻译人员参与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6-09-22
一、翻译人员参与刑事诉讼存在的问题 ( 一) 翻译人员参与刑事诉讼缺乏明确规定 《宪法》第一百三十四条、《刑事诉讼法》第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第三百九十八条和第......
刑事诉讼法第150条之我见(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20
刑事诉讼法第150条之我见(1)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此只移送主要证据复......
从刑法解释关于谈死刑 司法控制(1)
发布时间:2022-10-17
「摘要」现阶段从立法上大规模废除因侵犯的权益的价值低于生命权益价值而不应被配置死刑的经济犯罪、财产犯罪等犯罪的死刑,尚不现实。现实的是,从刑法解释论上进行死刑的司法控制。数额犯应当通过同种数罪并罚的方式减少死刑的适用。致......
国际民事诉讼协议管辖的可适用性及其限制探究
发布时间:2016-09-08
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是指,涉外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在纠纷发生之前或者之后,通过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达成协议,把他们之间因某种特定法律关系的争议交由某一国的某个法院审理,这是以意思自治原则为基础的。协议管辖是意思自治的一种......
关于增设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思考_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07
刑事案件错综复杂,案件性质、难易各不相同,如何选择适用不同的程序审理不同类型的案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肖扬院长曾要求“积极探索被告人认罪案件审判方式改革”,为维护刑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刑......
三大诉讼法的两点立法和司法解释缺陷(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22
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经常遇到诉讼文书的留置送达和近亲属范围的确定两个法律问题,但现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对此却有不同的规定和互相抵触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这一缺陷,给人民......
浅谈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的现状及采取措施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2
一、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的现状二、证人不出法庭作证的后果三、证人不出庭的原因分析(一)法律因素。1、法律对证人的权利义务规定失衡失缺。2、法律对证人的保护制度不健全。3、法律对证人出庭的规定具有矛盾性(二)证人因素。1、证......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反贪侦查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11-18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反贪侦查工作面临的挑战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在有关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的九大领域进行了完善,其中“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修改完善了律师会见阅卷程序、强化了对侦查措施的法律监督、补充完......
简论善意取得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的确立
发布时间:2016-09-20
一、前言 赃款、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第三人能否以善意取得为抗辩事由有效阻止刑事追缴行为,是实务界和学术界早已关注的问题。2014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规范刑事裁判涉财......
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改革
发布时间:2022-08-06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如何落......
刑事司法解释效力范围探究(4)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01
其一,对其被解释、被批复的案件不能适用,其效用已经大减; 其二,本已滞后的司法解释还要"二度滞后"到该司法解释颁行后审理的案件才能适用,如此一来,该司法解释就不仅具有滞后性特征,而且具有双重滞后性特征了。那么,司法解释将......
简析模拟法庭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3-18
1模拟法庭模式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必要性 1.1模拟法庭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模拟法庭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学生可以在模拟法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思考内容都能脱离老师的束缚。亲身参与案件的审......
浅谈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经济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23-07-27
作为当下一项重要的法学研究工具,经济分析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刑事诉讼法的法学理论及实践研究当中。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经济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成本利益理论及边际理论上,贯穿于对诉讼程序、诉讼制度、诉讼行为、诉讼权利几个方面。尽管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应意识到其应用前提是建立在将社会个体假定为经济人或理性人的基础上。因此,正确界定经济分析方法的适用范畴和实现途.........
浅论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1
广义的虚假诉讼,指在诉讼中所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诉讼行为,包括隐瞒证据不作为行为和作虚假陈述的辩论行为等。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浅论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 狭义的虚假诉讼,行为人基于非法占有受害人的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的目的......
我国刑事诉讼中管辖权异议制度建立设想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7-13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明确规定了当事人的管辖权异议制度,但该项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一直没有涉及。而在国外一些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以及日本等,还有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在刑事......
分析新刑事诉讼法增进人权保障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2-11-30
一、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法律,以统领其它保障人权的内容和整个人权保障活动 人权,顾名思义,是指一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身自由及其他民主权利。近现代人权思想源自文艺复兴时期学者提出的学说。在资产阶级革......
“自学辅导式”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6-09-21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种新型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都在各类各级院校中大放异彩,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不能发生变化,即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