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正义观念的历史形象

正义观念的历史形象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9-11-25 18:49:39
正义观念的历史形象
时间:2019-11-25 18:49:39     小编:

〔摘要〕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非正义性和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内在缺陷时,明显地诉之于一个理想的正义标准:基于每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原则。一切社会形态及其生产方式的正义性都能够按照它们接近这一标准的程度而得到评判。按照这一理想的正义标准,在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形式上来看是非正义的,而且从实质上来看也是非正义的;在人类历史的第二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是正义的,但从实质上来看却是非正义;在人类历史的第三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从形式上来看是非正义的,但从实质上来看却是正义的。

〔关键词〕三大历史阶段;形式正义;实质正义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6-0161-08

正义是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不少哲学家对此都作出了深刻探讨。从古希腊的德性正义,经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神学正义,到古典自由主义的权利正义,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与综合。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正义理论中,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涵、特质及其精神力量,不仅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理论,而且还直接关系我们能否找到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思想资源。我们认为,研究马克思的正义理论,离不开作为世界观和指导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发现马克思是在三大历史形态的逻辑演进中思考正义问题的,但是,翻阅相关论著却发现鲜有对马克思三大历史阶段理论中的正义观念的研究。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时,实际上预设了一个理想的正义标准:基于每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原则,一切社会形态及其生产方式的正义性都能够按照它们接近这一标准的程度而得到评判。

一、“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形式非正义且实质非正义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受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三个环节的影响,马克思第一次从历史发展的主体维度对世界历史作出了三阶段的划分:“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我们把这三个历史阶段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即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也属于人类历史的第二阶段,尽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已发生变革,但是人的主体特征仍表现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阶段。每一历史阶段都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统治阶级认为,凡是能够维护和巩固这一生产方式的分配方式就是正义的,否则就是非正义的,但这常常以牺牲社会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总是把自己的特殊利益粉饰为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并把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分配机制看作普遍正义、永恒正义或自然正义的,且宣称优于其他任何分配机制。英国学者杰拉斯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一方面,他认为资本主义是正义的,另一方面同时又用愤慨的道德语言谴责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事实上,这两个方面并不必然构成矛盾,马克思处理正义问题的独特与高明之处在于,他既从资本生产方式自身的角度承认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正义的,或者说它相对于之前的一切生产方式具有更高的正义度;又从共产主义的理想性、超越性正义出发,认为这种正义是有限的、形式的甚至是虚假的。

根据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本不存在什么永恒正义,任何利益与责任的分配方式都是社会的和历史的,都是特殊的、具体的而非一般的、抽象的,都在历史中产生和发展并在历史中被超越。尽管任何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都是历史的和相对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丧失了评价其正义与否的合法性。事实上,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内在缺陷及其欺骗性时,明显地诉之于一种理想的正义标准:以每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或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的需要原则。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宗旨,也是马克思一生革命实践致力的目标,所以把基于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原则看作分配的正义原则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本义和基本精神。按照罗尔斯的说法,根据这一标准,一切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社会形态都能够按照他们接近这一标准的程度而得到评判。〔2〕但是,笔者并不赞同罗尔斯把需要原则看作非历史性的正义标准,作为标准的需要原则和之前的一切正义原则一样是历史的,需要原则的实现必须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才有可能,是历史不断进步的结果。具体来看,只有在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逐渐超越资本逻辑之后才有可能把需要作为分配的基本原则,否则不论采取什么具体的分配方案,其基本精神只能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另外,人的需要本身也是历史的,不仅仅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丰富,即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从需要原则来看,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表现为不仅形式非正义而且实质也非正义;人类历史的第二阶段表现为虽然形式正义但实质非正义;人类历史的第三阶段表现为尽管形式非正义但实质正义。①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非交互性的直接人身依附,在这些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个人(奴隶或农奴)被特定的主人通过军事、政治、司法、宗教、文化等“超经济”的力量控制在奴役的地位上。个人从属于不同的等级,个人的身份、地位、角色都是由所依附的等级决定的,个人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等级,其所归属的等级是由他们在社会中的总体地位决定的,因此,无论主人还是奴隶都是不自由的。等级之间具有不同的政治功用和伦理价值,各自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操守,不能随意僭越。正如查尔斯・泰勒所言,前现代社会由不同的等级构成,尽管这些等级彼此互相需要和补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关系是交互性的,因为他们并未处在同一个层面上。这些等级构成了一个不能随意僭越的等级系列,其中有的等级比其他等级天生具有更大的尊严和价值。接着,查尔斯・泰勒以中世纪为例,认为当时理想社会具有三个等级:神职人员、斗士和劳动者。显然,这三个等级彼此相互需要,但毫无疑问三个等级之间的尊严标准逐渐降低,有些人本质上比其他人具有更高级的功用。〔3〕等级之间的严格区别与界限被看作正当合理的秩序,正义就在于各个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互不僭越。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社会正义就在于每个人只做符合自己本性的分内的事情:统治者以智慧管理国家,武士以勇敢保卫国家,生产者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并以节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彼此互不干涉。相反,如果三个等级互相干涉、彼此替代则是最大的不正义。比如,如果天生是生产者的人凭借自己的财富、身强力壮或其他有利条件企图爬上武士等级,或者武士企图跻身于统治者等级,或者统治者自甘堕落沦为武士或生产者,就会直接导致国家的毁灭,柏拉图认为这是最大的不正义。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仅仅是埃及种姓制度在古希腊的理想化。柏拉图正义观的基础是“自然说”,他要求按照人的永恒不变的自然本性来调节行为,其实质是对日益式微的古希腊城邦等级社会的论证和辩护。被马克思赞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也持这种“自然说”,他认为有的人天生是奴隶,有人的天生是统治者,正义就在于后者对前者的奴役。马克思坚决反对这种把人的本质看作固定不变的“自然说”,他认为人通过他们的活动自由地创造其本质,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指出,由于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平等充其量只是等级内的平等,等级之间则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像现代社会那样从形式来看是正义的。这种形式正义的典型表现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人都公平地享有宪法规定的自由权利,每一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严格的等级限制。现代人没有像古代人那样被固定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等级上,人的身份、地位也不是由出生决定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社会上的一切领域流动,工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进入资本家阶层,资本家由于经营不善也可能破产沦为雇佣工人。总之,束缚人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处于奴役地位的人毫无权利可言,他甚至不被看作人,仅仅被看作生产的无机条件。马克思写道:“在奴隶制和农奴制关系中……社会的一部分被社会的另一部分当作只是自身再生产的无机自然条件来对待。奴隶同他的劳动的客观条件没有任何关系;而劳动本身,无论是奴隶形式的,还是农奴形式的,都被作为生产的无机条件与其他自然物列为一类,即与牲畜并列,或者是土地的附属物。”〔4〕在奴隶制和农奴制关系中,奴隶或农奴仅仅被看作生产工具,完全和牲畜一样被看作土地的附属品,还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被看作独立的劳动者。这些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或者说领主或主人对其所属的农奴或奴隶的处罚权之所以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领主或主人控制着他们的生存条件。领主或主人作为共同体的特定成员拥有财产,而被当作“生产的无机自然条件”的奴隶或农奴并不被看作这一共同体的成员,所以没有资格分享共同体的公共财产,甚至自身也被当作财产的一部分。主人或领主“作为共同体的一个天然的成员,他分享公共的财产,并占有自己单独的一份……他的财产,即他把他的生产的自然前提看作属于他的,看作他自己的东西这样一种关系,是以他本身是共同体的天然成员为中介的。”〔5〕可见,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不平等关系是由特定形式的财产关系决定的,这些特定的财产关系是通过超经济的力量如宗法、政治、军事等维持的。与此不同,现代社会自洛克以来确立了劳动财产权理论,为每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财产奠定了法理基础,任何一个人的财产权的占有与获得均由法律和制度保障,因而,在形式上是正义的;而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拥有财产是以他“作为共同体的一个天然的成员”为前提的,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人并没有资格获得财产,因而在形式上是非正义的。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定的财产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形式非正义的根本原因,而且还造成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剥削的实质非正义。“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不论这些所有者是雅典的贵族,伊特鲁里亚的神权政治首领,罗马的市民,诺曼的男爵,美国的奴隶主,瓦拉几亚的领主,现代的地主,还是资本家。”〔6〕在这里,马克思分析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是导致一切阶级社会剥削的根本原因,只不过剥削的形式不一样。按照著名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埃尔斯特的说法,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属于非市场剥削,农业和地产形成了这一阶段经济秩序的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属于市场剥削,以劳动者的自由身份为前提,各种形态的资本构成了这一阶段经济秩序的基础。非市场剥削主要通过超经济的强制手段榨取剩余劳动,它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依附关系、以劳动者的不自由身份为前提。通过非市场的超经济的强制手段,统治者几乎剥夺了生产者创造的全部社会剩余,社会剩余在所有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都不是用来投资,而是由统治者用于艺术品、宗教、公共建筑等象征身份、地位以及优越性的非生产性消费,而被统治者由于等级归属不同,则不能公平地享有自己创造的社会剩余。非市场剥削虽然和市场剥削同样在实质上是非正义的,但非市场剥削建立在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自然经济形态上,因此受到共同体实际需要的限制;而市场剥削建立在以生产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市场经济形态上,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货币财富,追求货币的欲望不再受生理需要的限制,因而剥削的程度在马克思看来甚至更加严重。

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形式正义但实质非正义

人类历史第二阶段的根本特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的人身依附关系相比,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劳动者与资本家都获得了自由身份。劳动者和资本家一样,从形式(法律)上被承认为一个独立的人,劳动者拥有自己劳动能力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他可以自由地选择出卖或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也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一个雇佣者,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赚来的货币购买任何消费品,他甚至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成为一个雇佣者,等等。与传统社会的形式和实质双重非正义相比,资本主义社会取得了形式正义,这种形式正义的典型形式即是权利正义。每一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公平地享有宪法规定的自由权利,因此,从形式上来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是正义的。相对于传统社会的等级和特权制度,这种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形式上的平等和不受他者支配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内在价值的成就。打破传统社会的等级和特权制度,确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式正义是通过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马克思称之为政治解放,其标志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 马克思对这种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及其相对于奴隶制或农奴制的历史进步性有过经典论述:“就单个的、现实的人格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工人有选择和任意行动的广阔余地,因而有形式上的自由的广阔余地。在奴隶制关系下,劳动者属于个别的特殊的所有者,是这种所有者的工作机。……在农奴制关系下,劳动者表现为土地财产本身的要素,完全和役畜一样是土地的附属品。……对于自由工人来说,他的总体上的劳动能力本身表现为他的财产,表现为他的要素之一,他作为主体支配着这个要素,通过让渡它而保存它。”〔7〕可见,相对于奴隶制或农奴制关系中的劳动者而言,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人格独立,具有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因为他有选择的广阔余地。马克思接着分析,这种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主要体现在交换领域,在这个领域,每一个交换者都是一个平等主体,并且彼此都把对方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代表,在这些交换者中,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另外一个人身上,因而是交互性的关系。可见,在交换领域,工人和工人之间、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都是正义的关系,他们具有任意处置或不处置自己任何财产(包括劳动力)的权利。之所以交换领域的关系被看作形式正义的,其原因在美国学者古尔德看来就在于,除了作为交换者的关系之外,这些代理人彼此之间在任何方面都是漠不关心的,我们把这种平等称为形式平等或抽象平等,也就是从他们所有个体差异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平等,商品之间的差异和交换者之间的差异都是与交换漠不相关的。〔8〕也就是说把商品交换关系平等地应用于所有交换者,而不考虑交换者的经济地位和实际需要的差异,因而在形式上是正义的。

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一样,马克思也把交换过程看作等价过程,在其中每一个交换者都是自由平等的,并得到了另一个交换者的承认,这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交换正义。但是,工人由于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可供交换的财产,资本家控制着工人生存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他不能和资本家一样自由地不从事这种交换,所以,自由和平等仅仅是表面的虚幻现象,具有意识形态的虚假后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这种形式自由和平等的欺骗性:“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他的独立性这种假象是由雇主的经常更换以及契约的法律拟制来保持的。”〔9〕新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韦尔默曾富有见地的指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自由、平等与私有财产之间的深层悖论,私有财产是导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在实质上不自由、不平等的根本原因,私有财产具有显著的政治压迫性。在美国学者汉考克看来,资本家依据交换正义的概念为自己无偿获得的剩余价值进行辩护,劳动者的工资是同资本家自由讨价还价的结果,劳动者自愿接受了工资契约的条款,当工人接受低工资的条件时,从表面来看,资本家在交换领域并没有行使不正义的行为。况且,法律和制度对劳动者契约自由的保护,使工人与资本家在进行劳动力的买卖时处于平等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立足于交换过程的形式正义看作正义的终极形式,其目的是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不平等进行论证和辩护。极端自由主义者诺奇克秉承洛克式的自由主义传统,基于对单个人自由权利的平等捍卫,不仅批判了罗尔斯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而且认为个人自由权利的合法运用所导致的任何实际不平等都是正义的。

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是,马克思认为自由、平等仅仅在处于表层的交换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如果要看透资本主义的真相,就必须跳出交换的经济现象界,步入深层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领域,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在此,人与人之间的实质非正义性现象显露出来了,发生了资本家对工人劳动产品的无偿占有,简单的货币交换的形式正义关系遮蔽着资本主义社会实质上的不正义,起点上的正义与结果上的非正义出现了巨大的断裂。在生产领域,“作为原因,作为活动,工人被资本所吸收,并体现为资本。这样,交换转变成了自己的对立面,而私有制的规律――自由、平等、所有权――即对自己劳动的所有权和自由支配权,转变成了工人没有所有权和把他的劳动让渡出去,而工人对自己劳动的关系,转变成了对他人财产的关系。”〔10〕资本家通过交换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劳动力因而成为了资本的生产力,工人劳动力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转移给了资本家。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被看作一个平等者,资本家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却并没有像交换过程那样支付等价物,资本家剥削了工人,工人创造的价值不经等价交换由资本家无偿占有,并且占有的量越来越大,平等的交换关系完全不存在了,变成了纯粹的假象,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马克思在讨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时指出:“社会资本所推动和所剥削的劳动的绝对量在增大,因而社会资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的绝对量也在增大;同样……单个资本家所支配的资本支配着日益增加的劳动量,从而支配着日益增加的剩余劳动量,甚至在这些资本所支配的工人人数并不增加的时候,也支配着日益增加的剩余劳动量。”〔11〕可见,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导致工人与资本家在收入上的两极分化,资本越来越集中,但是工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工人创造的财富世界与自身的贫困形成越来越鲜明的对照。“劳动的客观条件对活劳动具有越来越巨大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就通过这些客观条件的规模而表现出来),而社会财富的越来越巨大的部分作为异己的和统治的权力同劳动相对立。关键不在于对象化,而在于异化,外化,外在化,在于不归工人所有,而归人格化的生产条件即资本所有,归巨大的对象[化]的权力所有,这种对象[化]的权力把社会劳动本身当作自身的一个要素而置于同自己相对立的地位。”〔12〕因此,资本自我增值的逻辑必然导致工人与资本家在实质上的不平等,并且这种不平等的程度逐渐加深。

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位于这一制度深处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私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私有财产权。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财产私有都是产生实质非正义的根本原因。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财产所有权发生了悖论,本来财产所有权在洛克那里表现为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但是后来财产所有权表现为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权利,表现为工人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独特性在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把私有财产与生产高度关联起来,使私有财产具有了生产功能。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能够在工人形式上自由平等的前提下源源不断地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不断资本化使工人创造的同他对立的力量(作为他人的财产)越来越大;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生产以物质产品为代表形式的使用价值为目的,其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必然要受到生理、心理、储藏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因而是有限的,财产所有权并不能转化为具有不断增值功能的资本,而是仅仅被看作物质财富的象征和奴役人的手段。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货币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激起了人的无限占有的欲望,成为发展一切生产的主动轮,社会剩余财产因而被资本家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具有不断自我复制的性质,不消灭这种剥削制度根本无法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本身的进行中,再生产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这样,它就再生产出剥削工人的条件,并使之永久化。它不断迫使工人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不断使资本家能够为了发财致富而购买劳动力。现在已经不再是偶然的事情使资本家和工人作为买者和卖者在商品市场上相对立。过程本身必定把工人不断地当作自己劳动力的卖者投回商品市场,并把工人自己的产品不断地转化为资本家的购买手段。”〔13〕资本主义能够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生产了资本家和工人,另一方面,生产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尽管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导致了严重的非正义,但马克思仍然肯定了资本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奴隶制、农奴制一样具有特定时期的历史正当性。资本作为一种截至目前为止最有效的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文明面,它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自由时间,培养了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全面性,等等。当前,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本的文明作用,充分利用资本这一整合社会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要给资本划界,把资本限制在经济领域,通过具体制度设计限制资本运作的范围,防止资本向道德和政治领域渗透,否则定会导致道德沦丧和政治腐败。

既然资本主义的正义仅仅是形式的、虚假的或表面的,发生了现象与本质的背离,资本主义法律上的正义甚至被马克思看作资本掩盖剥削的“戏法”和意识形态的幻想,那么一个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理应是超越了形式正义,实现了实质正义的社会,这样一个实现了实质正义的社会即未来“自由个性”社会是马克思正义理论的最终旨归。

三、“自由个性”阶段:形式非正义但实质正义

按照王新生、埃尔斯特、金里卡、胡萨米等人的观点,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非正义性时,明显地援用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不同位阶的正义原则: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按劳分配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正义原则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它是谴责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对工人的剥削为非正义的正义标准,一个不劳而获的资本家代表了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违背;另一方面,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需要原则来看,它又是非正义的,因为和资本主义分配方式一样,它仍然属于形式正义而不是实质正义。由此,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呈现为一个立体式的、具有等级之分的正义序列:交换领域的形式正义、生产领域的实质非正义、按劳分配的正义、按需分配的正义。根据这一理论,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一个在尚不具备实现需要原则的社会历史条件时的一个次优标准,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分配方案。〔14〕

针对资本家的剥削和不劳而获,马克思提出了按劳分配的正义原则,这一原则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但是,按劳分配所确立的平等权利在马克思看来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仍然被限制在资本主义的框框里,这种平等权利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权利观念只是一种有限的进步,从性质上来看仍然属于形式正义。按劳分配用同一个标准衡量特殊的个人,所有人都被平等地看作劳动者。由于推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的成果,任何人获得的收入以及收入大小的唯一凭证都是对社会的劳动贡献量。但按劳分配还不是实质正义,因为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因此,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15〕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按劳分配作为平等权利原则具有两方面的“弊病”:一方面,它偏爱那些天赋较高的人,而间接惩罚了那些天资较差的人,默认了因天赋差异导致的收入不平等,虽然这种不平等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但却像柯亨认为的那样,却是不正当的。对于按劳分配这方面的“弊病”,马克思并没有解释它基于什么原因成为“弊病”,借用罗尔斯对天赋与应得关系的理解,合理的推断只能是天赋高低并不是人为选择的结果而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因而基于天赋导致的收入差异是非正义的;另一方面,它默认了劳动者因个人负担的不同所导致的实际所得的不平等,即便做出同等劳动贡献的人获得同等的报酬,因为家庭负担的不同也会出现实质的不平等。对于按劳分配这方面的“弊病”,马克思也没有具体说明,我们同样推断个人家庭负担是由各种偶然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劳动者自己选择的结果,因而由此所导致的实际所得的不平等也是非正义的。在马克思看来,要避免这些弊病,权利应是不平等的而不应是平等的。按劳分配确立的平等权利原则仍然只是形式正义,他的普遍运用必然也会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样导致实质非正义。

当马克思分析了按劳分配的上述“弊病”时,正如埃尔斯特和金里卡所认为的那样,他明显地诉之于一个更高的正义原则:按需分配。按需分配相对于按劳分配,其历史进步性体现在它不是一个形式正义原则,而是一个实质正义原则,它克服了平等权利原则的形式弊病,充分考虑到了每一个人的个性和不同需要,而不是用同一个标准衡量不同的个人。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16〕此段话表明这个体现了彻底平等主义取向的按需分配原则超越了“按能力计报酬”(按劳分配)的一个根本点是把正义与人性结合起来,它“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根据马克思对人的本性的理解,我们接受李佃来、汉考克、胡萨米等人的看法,马克思的按需分配是系于每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正义原则。马克思自我实现的理论吸收和改造了黑格尔从“自在”到“自为”的自我实现观,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潜能”和“现实”的理解。 按劳分配原则把每一个人仅仅当作劳动者,从而把人当作抽象的单一的人而不是具体的全面的人,而这一点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把人仅仅当作工人来考察并无性质上的根本差异,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一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工人将会被全面发展的个人取代。在马克思看来,人远不只是一个劳动者,而是一个具有各方面需要的人,最高的需要即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正义把满足每一个人的个性的充分实现当作正义原则,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重视,因而克服了按劳分配这个单一标准形式化的弊病。正是立足于每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不同的个体将具有不同的需要,马克思反对报酬上的平均主义,因为有些人的所得总会少于他们为了自我实现所需要的。马克思反对导致支配与奴役关系的不平等,却容许基于每一个人个性差异的自我实现的不平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不平等的分配不会导致对人的奴役和支配,每一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自我实现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人都能获得充分的自我实现,因而需要原则表达的是结果上的实质正义。

根据以上分析,无论是前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之所以成为可能,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社会剩余落入了拥有生产资料的这一部分人手中。马克思认为,如果生产资料掌握在自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生产以民主的形式被联合起来的个人有计划地调节和控制,那么,就不会存在剥削。关于计划经济的具体细节马克思只是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作为一个问题它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通过与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对比,马克思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在以单个人的独立生产为出发点的第一种情况下……中介作用来自商品交换,交换价值,货币,它们是同一关系的表现。在第二种情况下,前提本身起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共同生产,作为生产的基础的共同性是前提。单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被设定为社会劳动。因此,不管他所创造的或协助创造的产品的特殊物质的形态如何,他用自己的劳动所购买的不是一定的特殊产品,而是共同生产中的一定份额。因此,他也不需要去交换特殊产品。他的产品不是交换价值。……在第一种情况下,生产的社会性,只是由于产品变成交换价值和这些交换价值的交换,才在事后成立。在第二种情况下,生产的社会性是前提,并且参与产品界,参与消费,并不是以互相独立的劳动或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为中介。它是以个人在其中活动的社会生产条件为中介的。”〔17〕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控制社会生产,生产直接是社会的生产,单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劳动,不需要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直接根据自我实现的需要占有共同生产中的一定份额,因而消除了一切社会形态的剥削现象和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所引起的实质非正义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土壤。一些人不可能通过控制另一些人活动的社会条件从而控制他们的行动,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自我实现的条件,因为每个人都是目的而不再仅仅是手段,康德第二条“绝对命令”在这里获得了完全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首要形式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转向了共产主义完整意义的人的关系。

对此,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金里卡的解读是值得重视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对资源的分配应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即通过生产合作去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使生产资料社会化能够保证,每个人对于如何组织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都具有有效的发言权,并且,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组织生产去促进生产的内在价值而不是增加资本家的利益。”〔18〕这进一步表明,财产权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每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根本条件。生产资料的私人财产权与正义是不相容的,因为它剥夺了一部分人平等使用社会条件以发展自己的权利。在完整意义的共产主义这种社会形态中,人与人之间不再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而间接地、外在地发生联系,相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内在的,因而是真正人的关系,美国学者古尔德把这种关系称为“互依性关系”。然而,和前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直接的关系不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自由关系,而不是统治与服从关系,因而共产主义社会是彻底消除了异化的社会。每一个人通过帮助其他人满足需要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每一个人对其他人的帮助越大,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越能自我发展,用马克思的话说即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9〕

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柯亨曾经有一段非常深刻的比喻:“要想描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生活,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爵士乐队,在这个乐队里,每个演奏者都在努力成为一个音乐家。虽然每个人从根本上来说都想自我实现,而且这种自我实现既不是从乐队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的,也不是从每个同伴单个意义上来说的,但是他的自我实现只有在每一单个的演奏者也能自我实现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对乐队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如此。”〔20〕柯亨把共产主义社会比喻为每一个演奏者都能获得自我实现的音乐会,每一个人在演奏的过程中都能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也只有每一个人都能自我实现,整个乐队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的整体利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人的自我实现的正义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非正义性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传达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具有浓厚的理想性和形而上学色彩,正因为如此,埃尔斯特才称其为“超历史’的正义。事实上,马克思的正义并不是超历史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自我实现的正义虽然具有理想性,但却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与生产方式和具体的人性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总体而言,根据马克思超越性的自我实现的正义理论审视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我们发现只有人类历史的第三个阶段才是一个实质正义的社会,这一理想为思考当下中国正义问题提供了终极正义标准。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司法、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不公问题却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正义的核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是否得到平等地尊重和保护。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作出了许多积极努力,对于实质正义问题我们也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减免农业税、实施最低工资、扩大公共教育和卫生投入等来解决实质正义的问题,但是成效甚微,且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形式正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不可避免带来收入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严重等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加强和完善形式正义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形式正义所带来的弊病,通过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向实质正义逐步推进,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参考文献〕

〔1〕〔4〕〔5〕〔7〕〔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481,482,457,122.

〔2〕John Rawls.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M〕.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343.

〔3〕Charles Taylor. 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M〕. Durham,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11.

〔6〕〔9〕〔1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2,662,665-666.

〔8〕Carol C. Could.Marxs Social Ontology〔M〕.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78:148.

〔10〕〔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0,243-244.

〔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1.

〔14〕陈飞.马克思正义观的四个层次〔J〕.求索,2015(1).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37-638.

〔18〕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205.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0〕柯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4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2022-11-04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史观形成的开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保守性。黑格尔把理念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市民社会”是理念发展中的一个......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2023-01-06
广大朋友们,关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史观形成的开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3-07-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判断经历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参政党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这几个概念的演进。2013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性质作出的最新科学论断。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社会.........
浅谈西方艺木观念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23-03-31
论文关键词:;再现;表现;形式主义;观念艺术 论文摘要:就历时的角度来说,西方艺术在观念上可区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每一种艺术观念针对不同的艺术,适合解释特定种类的艺术。现代艺术从形式艺术发展到......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休闲观念
发布时间:2023-06-26
休闲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当今,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从事着休闲活动,来娱乐身心。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来说,休闲不仅仅是指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的娱乐与放松,它其实是一种积......
刍论当代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2-24
摘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格。培养正确的历史观,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如一地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学生,同时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词:大学生;历史观;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8-0071-0.........
历史概念解读中的“历史味道”
发布时间:2022-12-10
摘要:历史概念解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偏重于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对历史概念的解读缺乏“历史味道”,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影响考试的成绩。历史概念的解读要通过相关材料分析历史概念形成的前因......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休闲观念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 要]休闲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人类文化。从人类发展之初,中国的休闲就已经产生,逐渐地发展演变开来。文章通过中国古代、现代对休闲的认识,研究了中国人的休闲观念,并对中国休闲的一些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回眸历史横看东西,养正固本重信念
发布时间:2022-07-30
进入21世纪,人文精神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界热点思考的问题。历史是蕴含人文知识的一门学科,本文以此为切入口,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问题。通过历史学科教育使学生懂得社会,认识自我,并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一、树立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相较于当下的教育理念来说显得较为枯燥死板,导致很多情况下变成机械的应试训练。在新兴的教育理念下,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
财产权的历史演化:观念的和事实的
发布时间:2013-12-19
财产权的历史演化:观念的和事实的 财产权的历史演化:观念的和事实的 财产权的历史演化:观念的和事实的 关于一般财产权的发展,尚未有人写过圆满的描述,或许在当今的知识状态下,这种描述也......
历史研究中的笔记小说史料——一种广域的史料观念
发布时间:2023-07-22
历史研究中的笔记小说史料——一种广域的史料观念 研究历史总要弄清楚每个时代的大势,对于求知各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应该看得比记忆各时代的“故事”重要的多,所以我们应当看谚语比圣贤的经训要紧,看歌谣比名家的诗词要紧,看野史......
论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发布时间:2023-03-23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是马尔库塞早期确立的一项哲学计划。经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处境和海德格尔一般此在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马尔库塞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只有辩证法和现象学的统一,才能公正地处理人之此在的历史性。这一构想不仅准确地指明了马克思历史理论内在的具体化要求,而且为马尔库塞在批判理论时期发展一种“双向度”的社会批判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思想工具”。关键词: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一般此在现象学历史唯.........
历史书写的锋刃与大历史观
发布时间:2015-07-31
马社香的新书《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出版了。书的体裁是访谈录,采访原毛泽民的夫人、毛远新的母亲朱旦华,共计72篇,以第一人称口述,辅以作者的研究笔记,连缀出全书的筋骨。这本书论述的角度突出女性化和个性化。我们能看到作......
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研究转型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8
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研究转型中的意义一、当今社会文化思潮主流的历史及现状(一)文化研究的产生及发展在当今西方学术界,文化是人们谈论得较多的一个话题,也是经常出现在许多学者笔下的一个词语,经典文学研究正面临着文化......
演义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12
一、征服者的荣耀和力量AlexandertheGreat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人物简介:生于古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城,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十八岁随父出征,二十岁继承王位,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他的远征客观上使得古希腊文明得到传播。对应酒种:TIVERVranec戴维娜韵丽干红葡萄酒产地:马其顿(Magedon)戴维娜(Dal.........
有关西方哲学意象观的历史演进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8
一、引言历史环境不同,人们对于意象的认识也有所区别,西方哲学意象观认为意象和主体的心智活动有很大关系,包括人的意识、记忆以及思维能.........
如何去正视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5
历史给我们的表现是知识,更多的是事实,但后人读史,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智慧和启迪。对于历史的考察和叙述,要与事实相对应,对历史的诠释或者叙述,都是后代人对前代历史的认知,正是这种省视和认知,已经过去的人物、史事和过程能够成......
善念改变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06
西汉开国元勋韩信墓前的祠堂里有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是萧何;两妇人,一是害他的吕后,二是救他的漂母。史载,韩信早年贫寒,常饿肚子。有个洗衣服的妇人可怜他,经常把自己的饭给韩信吃。韩信感激地说:“吾......
新历史主义的“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理论史上的渊源
发布时间:2013-12-18
新历史主义的“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理论史上的渊源一、新历史主义文艺理论的兴起(一)新历史主义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新历史主义文论就正是后现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后现代色彩,是身处后现代阶段的知识分子对启蒙现代性历史的深刻反......
论述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的积极意义和理论缺陷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述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的积极意义和理论缺陷一、“文史合一”观的理论贡献(一)更新了对文学和历史二者关系的认识新历史主义的“文史合一”观,更新了我们原有的对文学和历史关系的认识,在传统历史主义看来,文学文本是一种历史......
浅谈犹太一基督教的时间一历史观念
发布时间:2023-07-22
颓废作为审美现代性论域持久而热烈的研究议题,迄自19世纪初法国保守批评家尼扎尔首次以颓废距抑雨果浪漫文学风格开始,嗣后戈蒂耶、波德莱尔、尼采、克罗齐等人相继从颓废风格、颓废文化形态乃至颓废主义等面向进行颓废研究并取得诸多实......
浅析我国历史故事中“狐”形象的变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3-06-03
【摘 要】我国历史故事中对“狐”的描写确实不少,“狐”在作品中的形象也随着作品和人民的文化观念而有所异同,文章将主要从“狐”形象经历了“狐仙―狐妖―狐狸精”等几个阶段变化来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狐妖;“狐”形象......
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浅谈马基雅维利正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3-03-06
马基雅维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争议的代名词,既有邪恶的导师、堕落的天使、非道德主义者的毁誉,也有一位爱国者、虔诚的基督教徒、内心充满痛苦的人文主义者的赞誉,如此极端乃至多面的评价来自马基雅维利本人思想的多面性以及评价者各自的......
观念、媒介与方法:历史影像书写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3-01-28
历史向来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选材来源。与历史题材影视剧虚构的叙事不同,历史题材纪录片以及历史题材电视节目的历史叙事方式会以更多的历史真实为依据,具有一定的史学视野,构成当代历史书写的重要范畴,我们可以把这两种类型称为......
论历史与自我书写中孙觌形象的矛盾性
发布时间:2023-06-23
孙觌(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徽宗大观三年(1109)中进士。政和四年(1114)又中词科,改秘书省校书郎,掌校讎中秘书。宣和七年(1125),钦宗即位,以国子司业擢侍御史。钦宗靖康元年(1126)二......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概念
发布时间:2023-06-26
马克思于1845年春草拟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提纲,随后又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该书对唯心史观作了彻底批判,又初步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书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诸如:生产力、分工......
新形势下初中学生历史空间观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5-03
[摘 要]文章从历史空间观培养的概念入手,积极探析在新形势下初中学生历史空间逛培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了初中学生历史空间观培养的策略,对于改善和调整目前初中教学工作现状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初中......
识别历史虚无主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发布时间:2015-09-08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有些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人变换手法,在对“历史虚无主义”概念的解释上做文章,企图把水搅混。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透过现象揭示它的实质,确立正确的评判......
历史想象的美学效果
发布时间:2023-02-15
内容提要:对欧洲殖民主义的持续关注是托马斯・品钦小说中历史叙事和反殖民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品钦在史料的挖掘、辨析、阐释、借用或移植过程中注入了对殖民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其中反映出的历史意识、美学理念和叙事艺术堪称历史小......
论和谐正义观
发布时间:2023-05-05
"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正义观;形式正义;实质正义;和谐正义观 [论文摘 要]社会正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维。社会正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能采用西方......
“中正慎罚”观念的高扬
发布时间:2013-12-17
绝对君主集权的封建司法制度至有宋一代已臻于完备,然具讽刺意味的是,千年的封建帝国到这时已是积贫积弱,盛况难再。生于其时的包拯负命于纷乱危艰之世,在司法实践中哀矜庶戮之不辜,拯冤民于缧绁;愤诉恶贵之恣行,申中正于皇天,其迹......
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发布时间:2020-02-16
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是否清醒和坚定是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做到理论上清醒和坚定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用唯物辩证法科学辨识和有力批判种种形而上学观点。在当代中国,在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问题方面存在着一些形而上学观点,这些理论主张的方法论特征就是用阶段性否定整体.........
附魅、祛魅和返魅:昙阳传记形象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2022-09-02
摘要:昙阳子形象建构是一场文化权利的争夺。王世贞、王锡爵以昙阳子种种灵异事件为契机,意图通过昙阳子信仰体系的建构以维系他们日益下降的世俗地位,为此展开了对昙阳子的一系列“附魅”活动。二王氏的政敌张居正、徐学谟等力图破......
论“抽象”与历史的丧失
发布时间:2016-12-23
就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这一文本而言,形而上学与哲学可视为高度接近的同义概念,并且,正是因为抽象这一运思模式,才生成了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形而上学与哲学。基于此,我们的问题是,作为运思模式的抽象何以生成了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
从历史角度看西方哲学意象观的演进过程
发布时间:2023-05-14
意象(imagery)是在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表现在记忆和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感性形象,是当前物体不存在时的一种心理表征。意象是潜意识的心理倾向,它表征着个体对过去事物的印象和积累,成为指引当前行为和认识的重要方法。意象作为主体的心......
历史小说《张居正》的喻示
发布时间:2023-02-21
【摘 要】历月余读毕熊召政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随着主人公张居正逐步施展政治才华,在匡扶社稷、富国强兵的改革之路上踽踽前行的历程,自己仿佛亲历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心情也随着小说起伏不平,不吐不快。 【关键词......
观世音形象简介
发布时间:2022-08-03
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有着较为突出的地位,在《西游记》回目中出现观 音形象的有:《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唐王秉诚修大会观音西显圣化金蝉》、《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黑......
“效果历史”:女性凝视下的新历史主义
发布时间:2023-06-20
一、李少红与效果历史的邂逅效果历史由德国现代阐释学美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提出,他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的一种东西称之为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1]也就是说,对历史的诠释必须在自身与他者统一中方能呈現历史的实在性,他强调历史意识是理解活动过程中的一个要素,它不仅表示意识受到历.........
用景观解读历史
发布时间:2023-01-17
摘要:历史文化景观在城市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在以往加快城市化建设中,没有及时对历史文物进行合理规划及保护所造成的损失。因此,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这些历史遗产如何成为城市新貌的一部分,如何......
解析传统吉祥观念与动画形象设计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3-03-11
关键词:吉祥观念 动画形象 融合 论文摘要:传统吉祥观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和祝福,把其精华运用于动画造型设计中,将会使作品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味,对于推动动画产业的,具有重要......
论柏拉图的正义观
发布时间:2023-06-01
摘 要 本文以柏拉图的作品《申辩》、《斐多》、《理想国》为切入点,论述了正义是在应在的位置上做应做之事、正义的本质是灵魂的一种属性以及正义的产生,并通过作品提供的背景和对话讨论了正义之人和不义之人的区别、正义的种类、正义......
浅论和谐正义观
发布时间:2022-10-26
浅论和谐正义观 浅论和谐正义观 浅论和谐正义观 摘要:社会正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维。社会正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能采用西方社会的正义观,也......
试析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发布时间:2023-06-27
论文摘要 现代性财富问题在当代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亟需一种科学的财富观作为先导。基于其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马克思的财富观蕴含着十分丰富而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正是在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唯物主......
全球史观下的历史学习刍议
发布时间:2014-01-27
全球史观下的历史学习刍议 全球史观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中国史的教学开创了新的局面和广阔空间。对于中国史的教学而言,全球史观引发了历史教学的横向认知,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重新审视中国历史,这是一种具备全球视野的认知观点。......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2023-03-14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一向是哲学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长期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巴......
历史记忆与发展的幻象
发布时间:2022-12-06
光盘《重回梅山》是一个镶嵌型文本:恒通公司的董事长我为了完成抗日英雄爷爷的遗愿,重返他曾经战斗与生活过的梅山。我在重返梅山的途中,阅读爷爷的回忆录,加深了对梅山历史的了解,同时也加剧了对梅山现实的忧虑。这个爷爷魂牵梦绕之地是我心灵的伤口,因为在爷爷记忆中草木甜泉的地方如今已经是一座荒凉废弃的野山。十年前,恒通公司在梅山开发,石材加工污染了水源和土壤,虽然村里人因此发了财,但他们喝了有毒的水吃了有毒.........
导向正确的历史教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2-10-23
平时的历史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却多不能产生正确的分析,形成不了历史学习的理想效果。一些自主学习的课堂,学生是在真学着,但体现不出实质意义上的效果。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们没有以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致使历史教学在学生自主的前提下学生们自不自觉地误入歧途。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得出相关结论:导向正确的历史教学是学生学习有效甚至高效的理想途径。一、.........
地域文化与历史圆明园凤麟洲形象的多重书写
发布时间:2023-05-26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清帝御制诗来探讨其对圆明园凤麟洲形象的书写。在清帝的笔下,圆明园的凤麟洲经过陆续叠加而塑造出多重形象。它既是避暑佳处、人间仙境和祥瑞之地,又体现出重农思想。这不仅蕴含自然景观和个人观感,还承载着时代的斑斑印痕,负载着清帝的统治理念。〔关键词〕圆明园;凤麟洲;书写〔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5-0062-07凤麟洲位于圆明三园(.........
中学数学抽象概念的具体形象化
发布时间:2023-04-18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摘 要】本.........
利与礼的冲突――史观背景下的烛之武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07
许多老师喜欢用现代眼光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形象,并对他们作深入探究。如烛之武能退秦师,不仅口才非凡,而且看问题入木三分,智慧非凡。晋文公不是侵略者,攻打郑国是求存求强的进取精神的表现,他做事果断,重视同盟,善......
运用新史观解答历史试题
发布时间:2023-05-13
近几年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这些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要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
当代中国“剩女”婚恋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23-03-14
摘要:“剩女”之“剩”是就其在恋爱婚姻中的缺位而言的。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剩女”自身所具有的婚恋观不无关系。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维度。运用其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逻辑、“两种生产”的逻辑以及“现实的个人”逻辑解读与探讨“剩女”的婚恋观,对于科学地分析“剩女”现象、进而正确地对其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剩女;婚恋观;历史.........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9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摘 要」抗辩权的概念来源于抗辩的概念,它经历了罗马程序法、罗马宗教法和德国法三个发展阶段。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
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要点“扼要的阐述”
发布时间:2023-02-24
一、马克思用四个基本范畴勾画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
浅析古希腊正义观
发布时间:2023-02-07
摘 要:什么是正义?古希腊先哲最早对“正义”展开思考和研究,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到苏格拉底,正义完成了从宇宙正义向自然正义、又从自然正义转向属人正义的转变。而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
雷颐:历史不是抽象的公式
发布时间:2022-11-18
雷颐,著名历史学者,195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取静集》《历史的裂缝》《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孤寂百年》等。 “人们习惯将一个地方缺乏......
论朱有踉泳缋只女性形态建构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2-10-23
摘 要:朱有醮蚱凭窒蓿刻画了众多乐妓形象,为后人了解明初乐籍制度的畸变提供了丰富资料;其对妓女悲惨命运的冷静思考以及深切关怀激励、启示着后来者。 关键词:朱有 妓女形态 超越 二难 朱有(1379―1439),明太祖朱元璋第五......
美国立宪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07
一、美国立宪的历史考察 美国的历史可大致分为七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前期、建国时期、南北战争、重建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冷战时期、冷战后至新世纪。虽然这里建国前期真正的作为独立国家意义上的美国并不存在,但是从1607年到173......
正在改变的市场营销观念
发布时间:2015-08-13
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对传统企业来说已经不再是是否拥抱的问题,而是需要企业的全生产流程,从采购到产品的生产、管理与营销都必须随之进行悄然改变的过程。 商业模式的变化 近年来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本质说法林林总总,但主要......
运用“大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发布时间:2023-07-12
摘 要:“大历史观”,即主张用宏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发展的轨迹。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在历史教学中,“大历史观”是通过教学视角的优化选择和围绕该视角把课本的章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研究生价值观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23-05-25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研究生群体中的实现状况是我们研究生培养以及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方面。价值观作为人对所在世界和社会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研究生群体的价值观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年代......
约翰.格雷:伯林的历史观
发布时间:2013-12-18
作者:约翰.格雷 “人们一般都同意,对现实的颠倒掌握易于导致幻想或乌托邦,但是,颠倒或蔑视现实的方法却有许多种。没有充足的逻辑理由或经验根据而蔑视既成的假设和规律,这种非科学的做法不是可以经常见到吗?相反,以规律和......
新课程新观念新形象——简析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新观念;主体;课堂艺术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三新”——新课程、新观念、新形象?指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只有教学观念彻底......
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2023-02-06
本文阐述了“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认为在古代,所谓市民社会往往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其含义与政治社会并无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自然(野蛮)社会的概念。现代市民社会概念是对近代欧洲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
共享发展理念的历史脉络
发布时间:2023-06-1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及其具体战略部署,这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总结,更是对我国未来发展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它表明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
从社会主义一大历史难题的破解看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发布时间:2023-07-23
" 【论文关键词】 社会主义 历史难题 破解 生命力 【论文摘要】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社会主义存在的一大历史难题。这一大历史难题终于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
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
发布时间:2023-05-04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 Century, although consist......
旅游区的景观形象塑造
发布时间:2022-10-05
摘要:景观形象是指代表某一城市或地域形象或文化的景观(既建筑、景物或园林)设计。代表文化内涵或表达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高淳筑城圩的景观形象设计将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以旅游、休闲、居住、景观为目标对筑城圩地段进行改......
胡塞尔三卷现象学《观念》中译本出齐的特殊意义
发布时间:2022-12-21
关键词:胡塞尔;自我学;伦理学;仁学伦理学;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14-04-05 作者简介:李幼蒸(1936-),男,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符号学学会......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浅析
发布时间:2022-10-12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更是与时俱进,不.........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
发布时间:2013-12-19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 卢卡奇的成名著作叫《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这部著作刚刚问世就遭......
追问生产力和唯物史观——系统历史观导论
发布时间:2023-04-13
" 内容提要:目前学术界对生产力的研究,只是用系统思想研究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一些学者开始用可持续发展即用生态的观点来研究生产力的构成,并提出一些新的认识,但没有用系统的思维来思考生产力的本质,没有历史地考察生产力的内涵......
浅谈悲观主义与“进步”观念
发布时间:2023-05-22
一 在摆脱革命一保守的叙述范式后,主要围绕章太炎独特的历史观,越来越多的论者试图挖掘他思想中的批判性主题。其中一个重要成果是章氏思想中的自反性质,换言之,人们发现,在激烈批判的背后,章太炎可能持有一种积极的观点,此观点......
塑造企业形象面面观
发布时间:2023-03-30
企业形象塑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改革,使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调动员工积极性、挖掘创新意识和锻造营销队伍等方面合力用功,从更深层次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从根本上塑造企业的美好形象。优秀的员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先说企业家,企业家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缩影,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起着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良好的企业家形象可以使社会大众产生强大的信赖感和神秘感,并能增强企业内部员.........
历史、日常、他者与“南京”想象
发布时间:2023-01-29
摘 要:《朱雀》是70后作家葛亮的长篇处女作,一部书写南京的小说。作品如何写出南京这座故都屡历沧桑而沉潜不变的底色,是本文解读的重点。简而言之,小说从这几个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是以历史之“变”凸显生活之“常”,将动荡的家国......
《囚鸟》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5-08-24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历史主义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主张文学文本批评的跨学科性,让文学文本参与到其他文化文本的对话中来打破文学文本受保护的独立状态,使得文学批评从内射性......
原子结构教学的科学观与历史观
发布时间:2023-03-13
一、概述 原子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基本粒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化学这座大楼的基础。原子结构在化学和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解释物质状态、电离能、化学键和元素周期律等基本概念和原理。国内很多化学教材......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
发布时间:2022-09-23
意识形态是人们熟悉但又时常误解的词汇,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偏见和权力灌输;有人对意识形态敬而远之,试图保持绝对中立;还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建设是虚的,经济建设才是实的。我们认为,这些误解都源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偏离,本文首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属性,然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原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理想信念20世纪初,德国学者柯尔施提出了备受学术界关注的.........
浅析萨维尼的历史法学观
发布时间:2023-04-08
历史法学观作为法学的一个全新的理论,为法学研究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这一贡献是不容抹杀的。这里是一篇萨维尼的历史法学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历史法学观产生的背景 (一)思想的背景 伴随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启蒙运......
“历史终结”与自由主义
发布时间:2013-12-17
" 汪晖的《90年代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一文在《天涯》发表后,据说在知识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然而,对于汪晖的批评却几乎不见于文字,一直处于一种学术谣言的状态。这是一场奇怪的论争。汪晖就像是现代的堂·吉诃德,同没有知识的“知识......
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30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自发生之日起它就是人们关注的重大话题,也是历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1991年苏联解体后,国内外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不断升温。一些人攻击十月革命有原罪,是与社会发展进程没有必然联系的偶发事......
《念念》:意象、视点、性别政治态度与伦理观念
发布时间:2022-10-23
有着浓厚治愈色彩的《念念》,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矛盾作为叙述中心,采用多人视角、多时空交错的复杂叙事方式,让碎片式、非线性的个人回忆不断影响着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抉择,如女性独立艺术家的生育(育美)、眼疾拳击手的比......
浅谈人口问题正处历史拐点
发布时间:2014-01-22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你提供人口问题论文:浅谈人口问题正处历史拐点,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连日来,我都很不情愿地遥想自己的2050年,因为在这一年,我将迎来80岁生日! 那时,全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也就是......
论孔子民族观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22-12-07
摘 要:在孔子之前占主流地位的民族观是以血缘为主体的民族观,这种民族观歧视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等民族。孔子以文化为核心的民族观取代了以血缘为主体的民族观,是民族观的伟大进步。孔子民族观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观念形式与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3-03-29
摘要:文章认为,从发生角度看,园林形式由文化观念支配决定,因而,园林是观念的形式。同时园林又是人的精神活动场所,寄寓园主的愿望和安慰自己的种种说法,是精神家园。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本质上是“有意义的形式”,我们传承园林......
试述科学的历史认识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3-06-20
[摘 要]关于能否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是近来史学界探讨的热点。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历史认识本身的问题,更事关历史学科能否成为科学的大问题。因此,研究如何才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对于进行历史研究以及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发布时间:2022-12-23
一个国家的未来体现为这个国家青年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前景体现为这个民族青年的前景,一个社会的活力体现为这个社会青年的活力,一个政党的远见体现这个政党中青年的远见。古往今来,青年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活跃的力量,始终是一个社会、一个政党最新鲜的血液。正所谓:青年兴,国家兴、民族兴、社会兴;青年强,国家强、民族强、社会强。2017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
浅谈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3-24
一、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形成与内涵 正义是法的王国中永恒的主题,人类政治法律思想的发展史是一部逐步认识正义的历史。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启了人类对正义的思考,指出个人正义只有在正义的城邦中才能实现。亚里士......
观念形态与社会文本
发布时间:2023-07-12
〔摘要〕 本文以对话方式集中讨论了文化研究的相关问题,涉及文化研究的历史发生学、批评主旨、研究对象等相关层面。作者指出,时代现实性与文本现实性是文化研究得以出场的历史逻辑,作为西学资源的理论话语形态和分析模式是其在中......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教育的实践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26
摘 要:乡土史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增强学生爱国、爱乡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作为教育活动的双方,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促进乡土历史教育的发展:教师改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