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比较与结合中的美学问题

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比较与结合中的美学问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11 00:33:01
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比较与结合中的美学问题
时间:2023-07-11 00:33:01     小编:

弗洛伊德的学说与马克思的理论存在着话题对接与语境关联,这为对二者进行比较与结合提供了可能。其中对作为解释学家的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比较、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元心理学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改造和詹姆逊等人综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构筑新的理论形态的尝试,是与美学有关的三个方面。怀疑精神与对美好社会以及审美与艺术的共同追求是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深层机理。

【关键词】马克思;弗洛伊德;关学;社会文化批判

【作者简介】汪正龙,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博士,江苏南京210023

【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1-0084-07

马克思与弗洛伊德都是对20世纪思想史、美学史影响巨大的人物。日本学者今村仁司认为:“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的思考对于20世纪人们的思考来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把历史世界(意指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总体)从神话故事中解放出来,使之从科学理论上加以思考成为可能。尼采挖掘出以传统哲学构式不能接近也不能思考的领域,开辟了从原理上思考它的可能性。弗洛伊德首开对人类‘精神’之深层的探索,‘发现’了无意识的领域。”作为两种关于人生、社会与历史的总体观念和解释模式,弗洛伊德的学说与马克思的理论形成了对话关系,这为对二人进行联系比较提供了可能。的确,马克思与弗洛伊德都关心审美与艺术问题,“如果说美学渗透了卡尔・马克思的最重要的政治范畴和经济范畴。它同样渗透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们不再认为快乐、游戏、梦想、神话、爱好、象征、幻想、表象等是附加材料以及严肃的生活目的的审美点缀,人们认为它们就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对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比较与结合既与弗洛伊德的学说与马克思的理论存在的对话关系有关,也与现代思想史的发展有关,对美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出现了把马克思与弗洛伊德联系起来的各种尝试。形成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赖希。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先后发表《辩证唯物主义与精神分析》(1929)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1933)。赖希自称糅合了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和马克思的经济学,提出了“性经济”理论即个人性能量的经济学,用以解释法西斯主义的意识起源,认为法西斯主义是群众几千年来基本生物需要长期受压抑的非理性表现。此后,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奥兹本(R.Osbom)出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1937)一书,试图发现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学说中的共同点。20世纪50年代之后,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马尔库塞出版了一系列著作,试图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弗洛姆的《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1963)、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1955)、《论解放》(1969)、《审美之维》(1977)等。在20世纪后期,还出现了把马克思与弗洛伊德进行融合成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的更加复杂的尝试,如阿尔都塞的《读》(1965)、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1982)、德勒兹与瓜塔里的《反俄狄浦斯》(1972)等。上述结合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种种尝试,大致包含了比较、改造和综合三种策略与步骤。这里面的情况非常复杂,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宗教、审美与艺术诸多层面。本文主要从作为解释学家的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比较、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元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改造和詹姆逊等人融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尝试三个方面人手,侧重从美学这一层面进行概要式分析。

一、作为解释学家的马克思与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最初处理的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如对歇斯底里患者的疗法、梦境的分析等,进而通过把家庭和家庭关系性欲化的方式,形成弗氏社会关系分析的雏形。一般认为,“解释学是一个从明显的内容和意义出发,抵达潜在或隐含的意义之解读过程。解释的客体,即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的文本,可以是梦中甚至神话中的符号,也可以是社会或文学中的符号”。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弗洛伊德都可以与解释学关联起来。不少学者如福柯、利科、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确注意到马克思的学说与弗洛伊德的理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和解释程序,从而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视为解释学家。由于对西方文化传统的解释具有颠覆性,作为解释学家的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尼采三人常常被相提并论。卡尔・曼海姆较早注意到马克思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由于试图解释和分析集体经验的事件”而揭发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控制的真相,“牢固地抓住先前无意识的运动和变得日益强烈的感情潜流,并迫使它们进入有意识的公开领域”。也就是说,马克思也像弗洛伊德那样关注某种社会控制的无意识的形式并使之解蔽。

福柯认为,马克思、弗洛伊德对解释学的贡献在于改变了符号的性质,变更了通常可能用来解释符号的方式。一方面,他们破除了对解释的深度和内在性的迷恋,把符号放置在一个分化的空间。马克思揭示出资产阶级观念中形成的货币、资本、价值等有深度的东西,实际上是平庸。而弗洛伊德也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和精神分析医生对病人语言的解码中建构出解释的空间:另一方面,他们的解释都体现了解释的未完成性,所有解释项都是被解释项。他们在解释中建立的既是澄清关系,也是翻转关系、颠覆关系。马克思“解释的并不是生产关系的历史,而是已经作为一种解释出现的某种关系,尽管它是以自然的面目出现的。同样,弗洛伊德……揭示的是具有焦虑负担的幻觉(fan-tasmes),这种幻觉就是一个内核,它因有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解释”。保罗・利科将马克思、弗洛伊德这一特征上升到批判性的解释学所具有的怀疑主义精神的高度,他从人文科学作为一种释义向度的角度,把他们都看成是激进的、批判的解释学的代表,认为对他们而言,“意识的根本范畴就是遮掩一显现关系,或者如我们喜欢说的,就是掩饰一显明关系”。把他们区别开来的是他们的解码方式,也是他们对于无意识存在进行编码的历程之表象,“在弗洛伊德那里,梦的意义――更概括地说,有关症状和妥协构成的意义,又更概括地说,心理表达之整体的意义――与作为解码策略的‘分析’须臾不可分离:我们可以在一种并非怀疑论的意义上说,这个意义是由分析提升的、甚至创造的,而因此相关于那些已把意义确立起来的全部程序;我们可以这样说,但只说相反的:方法是由被发现的意义之融贯性来证实的……马克思想要的,就是通过必然性的认识去解放实践;但这个解放与一种‘觉醒’不可分离,这种觉醒胜利地反驳了虚伪意识的神秘化”。阿尔都塞在《读》中也指出,马克思与弗洛伊德对处于统治地位的表象的揭示使人类产生了认识的革命,“我们只是从弗洛伊德开始才对听、说(或沉默)的含义产生怀疑;这种听、说的‘含义’在无辜的听和说的后面揭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即无意识的语言的明确的深刻含义。现在我敢说,我们只是从马克思开始,至少是在理论上,才对读和写的含义产生怀疑”。 同样,在《认识与兴趣》中,哈贝马斯认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模式以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为样本基础。在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将梦呈现为通向无意识的捷径,它表征着一些创伤性的经历,这些经历是病人不能有意识地处理的。精神分析的任务是回溯到真正的问题,以使病人有意识地面对它。“分析者指导病人,通过指导让他学会阅读被自己肢解和歪曲了的原文,并且学会把语言符号从一种个人语言上被畸形化的表达方式转换为社会交往的表达方式。这种转换给迄今被封闭着的回忆揭开生活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并且使病人意识到自己的形成过程”,“弗洛伊德理论的出发点是抗拒的经验,即封闭的力量的经验,这种力量同受压抑的内容的自由的和公开的交往相对立。分析的意识活动表明的是一种反思过程,这表现在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能消除抗拒情绪。虚假意识的教条式的限制,不仅以信息的短缺。而且以信息的不可接近性作为衡量自己的尺子”。精神分析和意识形态针对的都是一些变形的话语,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治或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不仅仅是为了恢复原状,而是对歪曲自身的原因作出解释,重构它们可能性的条件。这说明早年处于社会文化批判时期的哈贝马斯以一种类似释梦的方式看待意识形态批判,因为一种文化的基本要素类似于梦,是不能公开说出或被占支配地位的文化所压抑的东西,意识形态批判便是要揭露其中深层的矛盾与张力。弗洛伊德曾经将神经症的征候描述为一种妥协状态。一方面无意识在寻求表达,另一方面自我又试图把这种欲望拉回到无意识中去。这样一来,神经症、梦境和意识形态一样,既是暴露,又是掩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这是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作为解释学家的契合点。

如何评价作为解释学家的马克思与弗洛伊德,学界有不同看法。美国哲学家普特南认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是用“不合理的”非理性的因素解释社会历史,导致20世纪相对主义的泛滥。“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尼采在有一点上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把我们所珍爱的宗教和伦理观念看作是不合理之物的反映;看作阶级利益的(在马克思那里)、无意识的(弗洛伊德和尼采)和权力意志的(尼采)反映。在我们欣然引为深奥无比的精神和道德洞见的东西下面,潜藏着一口权力角逐、经济利益和自私幻想的沸腾的大锅。这个观点是当今相对主义的利刃。”而詹姆逊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解释学,既有关于意识形态阶级性和功能性的否定性的解释学,也有关于阶级、生产方式等肯定性的解释学,不仅否定性的解释学具有社会批判意义,并且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否认“‘肯定解释学’在马克思主义传统内部的优越性,而其他解释则仍然局限于个别主体和个别经验的无政府范畴”。当然,意识形态批判甚至物化批判与精神分析之间的类似是有限的,后来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涌现了更多的方法和路径。

二、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元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改造

马尔库塞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美学上的代表。在马尔库塞眼中,弗洛伊德的观点并不是激进的或革命的。因为弗氏所谓的自我在现实面前要调和本我的快乐冲动与超我的要求。只有少数人可能以升华的形式参与文明的创造过程,文明本身正是在这个压抑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修改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概念。他称弗洛伊德所说的本能压抑是基本压抑,在基本压抑和现实原则之外,他引入了“剩余压抑”和“操作原则”两个新概念。基本压抑是为保持文明对本能的限制,剩余压抑则是维护特定的社会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限制,并且资源的分配形式和劳动的组织形式使压抑越来越超过保持文明这一任务的需要,变成了维持特殊的社会专制形式的东西。“在充分发展的操作原则统治下,使人屈从的,似乎正是劳动的社会分工本身……于是社会表现为一个持久的、扩展着的有用操作体系。等级制的功能和关系披上了客观合理的外衣,法律和秩序成了社会的真正生命。正是在此过程中,压抑也变得非人化了,因为对快乐的压制和管制现在成了劳动的社会分工的功能(和自然的结果)。”现阶段文明的发展原本为爱欲(性欲、游戏、休息)的释放创造了条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对丰裕使得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用于必要劳动的本能能量大为降低,但这个社会的操作原则仍维持对爱欲的额外的压抑,延缓人们的满足。彻底解放爱欲,会颠覆既定的社会秩序,造成一种没有压抑的文明。

马尔库塞试图对弗洛伊德元心理学理论进行改造和重释,恢复和发掘精神分析的批判内涵。应用于压抑性文明起源及其变迁的分析,认为“个体自主的人格不过是人类一般压抑的僵硬表现而已。自我意识和理性,依照内部和外部压抑征服并塑造了历史性的世界。它们成了统治的代理人;它们所带来的大量自由是从奴役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并至今还保存着其出生的痕迹。这些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破坏意义”。由此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也过渡为文明心理学,“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理论也属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批判行列:把僵化的社会学概念溶解在其历史的内容之中。他的心理学所关注的,不是生存在私人和公共环境中的具体而又完整的人格,因为这种生存不是揭示而是掩盖了人格的本质和本性。人格是漫长的历史过程的最终产物,这些过程在由构成社会的人和任何制度所构造的网络中凝结起来,并规定着人格及其关系”。弗洛伊德文明心理学的基础是物质缺乏与本能的自由发展之间的尖锐对立,文明的进步以本能的压抑为代价,在现实中表现为工作与消遣之间的对立。但是弗洛伊德也意识到,人类获得满足的联合努力也是与工作过程相联系,因而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精神分析纲要》等著作中提出的爱欲不是偶然的。爱欲作为生命本能是社会本能,是性欲的量的扩张和提高,涵盖了柔情、友情、爱情等,是生命体进人更大的统一体,从而延长生命并使之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努力。对高度发达的工业设施和专门化的社会劳动分工的合理组织以及民众的通力合作,为性欲转化爱欲准备了条件。

马尔库塞认为,解放爱欲就是解放劳动。马克思意识到人的解放就是劳动的解放,但还未把这个解放和爱欲的解放联系起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曾经提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的命题,以此作为工人阶级社会政治解放的一个后果。马尔库塞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却以此为前提,系统地发挥了他的爱欲解放理论,并且自认为是对马克思的一个发展。他说:“劳动几乎完全异化了。装配线的整套技巧、政府机关的日常事务以及买卖仪式,都已与人的潜能完全无关。……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生存不过是一种材料、物品和原料而已,全然没有自身的运动原则。这种僵化的状况也影响了本能、对本能的抑制和改变。原来的动态本能现在变为静态的了,自我、超我和本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凝聚成了机械反应。”变更了的社会条件将有助于使劳动转变成消遣,造成一种“力比多”工作关系,即“对巨大工业设施和高度专门化的社会劳动分工的合理组织,对具有巨大破坏作用的能力的充分利用以及广大民众的通力合作”。在这里,社会政治解放变成了包括性欲在内的爱欲解放。可以看出,马尔库塞事实上用改造过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补充或替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如麦克莱伦所说:“马尔库塞以一种乌托邦的情怀,预见到一个新社会,在其中,劳动将被某种有美德的游戏所取代,这种审美游戏般的劳动最终将消灭死的本能力量。这样,马尔库塞以‘本能压抑’概念补充了(有时看来,几乎是取代了)马克思的经济剥削概念。” 马尔库塞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欲望发生和实现的社会条件的分析。他认为,前技术文明的罗曼蒂克特征有助于成为爱欲的中介,资本主义机械化的环境越来越失去爱欲特征,美容、广告业的发达强化了性欲特征,阻碍力比多的自我超越,“力比多受到限制和约束、爱欲向性经验和性满足方向退化……由于降低爱欲能力而加强性欲能力,技术社会限制着升华的领域。同时它也降低了对升华的需要。在精神设施中,人们所渴望的东西同准许得到的东西之间的张力似乎已大大减弱。现实原则似乎不再要求各种本能需要进行彻底而又痛苦的改造”。曼哈顿大街取代了郊外漫步,汽车里做爱取代了草地上做爱,都降低了爱欲能力而强化了性欲能力。马尔库塞认为,原本性欲的升华维护着压抑性社会加诸个人的拒绝意识,因而维护着解放的需要,比如在古典主义作品――拉辛的《费德尔》、浪漫的作品――歌德的《亲合力》和现实主义作品――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性欲都是既以高尚的、反省的形式出现,又是不屈不挠、放纵无羁的,处在社会道德和既定现实原则的彼岸。而技术文明时代的性欲则是反升华的、俗化了的,因为诸如大卫・柯南伯格导演的影片《欲望号列车》、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的性欲描写尽管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挑逗性,但已经被整合为现存社会的有机部分,不再具有否定性。这些说法虽然不无道理,却也带着对现代艺术的偏见。

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发掘了弗洛伊德关于想象和幻想论述的潜在价值。他认为弗洛伊德对想象的论述更富有革命性。因为弗洛伊德揭示了想象的发生及其与快乐原则的联系。现实原则的确立导致了心灵的分化。其主流被导人现实原则,但是幻想(想象)仍然保留着被现实组织起来之前的精神结构和倾向,呈现出快乐原则支配下普遍与特殊直接统一的形象,因而“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恢复了想象的应有权利。幻想,作为一种基本的、独立的心理过程,有它自己的、符合它自己的经验的真理价值,这就是超越对抗性的人类存在。在想象中,个体与整体、欲望与实现、幸福与理性得到了调和”。这就使弗洛伊德的学说与审美及艺术创造关联了起来。

三、综合与创新:理论形态重建

鉴于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无意识、压抑、转移、升华、焦虑等以及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结构分析、梦的分析等理论已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主要概念或解释框架,具有很大的引申和发挥空间,不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批评家有意无意以之作为学术思想建构活动的一种资源,如在布洛赫、阿尔都塞、詹姆逊、马歇雷等人的著作中,都能清楚地看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印记,有的因此而造成了将马克思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学说相互融合的学术形态。

阿尔都塞以“问题域”和“征候阅读”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其中问题域指特定的论题间所构成的客观内在的关联系统。即决定所给定的答案的问题体系,需要超越字面含义进行征候式阅读。这被认为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释梦相似,因为“征候”原本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用来表示神经病人无意识的表征。西方有学者评论说,“问题域在确定其领域内所应包括的内容时,也就必然决定了它相应排斥的内容。因此,被排斥的概念(缺失部分、空白点)和没有充分提出的问题(半无言处、脱漏)或根本没有提出的问题(无言处),便与那些被提出的概念和问题一样,构成了问题域的一部分。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对原文中明确的论述简单地从字面来理解或直接地阅读,就很难把握它。相反,要掌握它就必须通过‘征候’读法,即把明确的论述与那些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无言处结合起来读。后者构成另一种‘未曾明言的论述’,它们就是潜藏在原文中未被人意识到的问题域的许多征候。就像一切认识那样,正确地被理解和实践着的读法不是静观。而是理论性的劳作和生产”。

詹姆逊自觉地借鉴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学说和弗洛伊德一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建构文学批评模式并进行文学批评实践,包含了对二者的某种综合。在《政治无意识》中,詹姆逊认为一切文学都渗透着政治无意识,是对群体命运的象征性沉思。詹姆逊吸收、改造了阿尔都塞、马歇雷的意识形态学说,但是不同意戈德曼的同形同构,“在社会物化、风格发明和叙事或解释范畴这三个层面之间设定静止的同构或平行结构是可能的;但是,似乎更有意义的是,理解文本的这三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蕴含于生产、投射、补偿、压抑、置换等更加活跃的术语中的社会潜文本(subtext)”。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以社会制度、政治学说和文化设施的方式过程对人们进行深层无意识的压抑,形成政治无意识。“一种新的主导制度上升的胜利时刻,不过表现了它为了永远保持主导地位并使其再生产而进行的不间断的斗争,在其有生期间,这场斗争必须持续下去,而在所有不同的时刻又都伴随着那些拒绝同化、寻求支持的旧的或新的生产方式的系统的或结构上的对抗。在此最后视域内如实理解的文化和社会分析的任务,显然就是对其材料的重写。”也就是说,叙事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是在审美或想象层面上解决日常社会生活中具体世界的真正矛盾的可能性,社会的主题往往披上作者欲望的外衣。但是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这种象征性解决又会遇到各种阻遏机制,发生各种移位和变形,不是表现为明确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的逻辑表达,而是体现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幻想结构或力比多机制的投射。因而,“批评过程与其说是对内容的释义,不如说是对它的揭示,是对隐匿在曾经作用于它的种种稽查的歪曲之下的原初信息、原初经验的一种暴露,一种恢复;这种揭示采取说明内容何以如此受到歪曲的那种形式,因而不可能与对这种审查机制的描述分割开来”。同样,巴利巴尔和马歇雷在《论作为一种观念形式的文学》中,也建立了一种对文学进行类似精神分析似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他们认为“文学以想象性来解决无法解决的观念矛盾,并以再现那种解决‘开始’:不是‘比喻地’再现(通过形象、寓言、象征或论证)确实存在的解决办法(不妨重申。恰恰由于这样一种解决是不可能的。文学才得以生产出来)。而是提供一种‘表演’,通过各种置换和替代把这种表演呈现为一种不可解决的矛盾的解决。因为如果要有文学,那么,用一种特殊语言阐述的就必定是这种矛盾的条件(因而也是矛盾的观念因素),这种特殊语言是一种‘折衷’的语言,事先实现了一种未来和解的虚构。或更确切地说,它发现了一种‘折衷’的语言,从而把和解表现为‘自然的’,因此也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这种把文学生产视为呈现了一种观念话语的诸多矛盾的过程,而文学解释就是对这些矛盾和矛盾条件的揭示,与弗洛伊德对梦境的分析有相似之处。 这里还必须提到一部由法国学者撰写的名著――德勒兹与瓜塔里1972年出版的《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这本书差不多算得上是哲学或思想史研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学著作,但是对马克思与弗洛伊德进行了深度融合,并且对晚近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反俄狄浦斯》显而易见包含着对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继承与超越。在该书中德勒兹与瓜塔里开宗明义地指出,“只有消除两者的异在性,对其进行翻转与投射,马克思一弗洛伊德的对举才是生长性的,有意义的”。他们进而提出,“社会的生产完全是一定条件下欲望自身的生产。我们认为社会领域直接由欲望所投资,被欲望的生产所决定,力比多无须任何中介、升华、精神操作、变形,直接侵入并投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正如作者所说的,把资本主义生产视为欲望自身的生产是对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嫁接。书中按照欲望生产方式所划分的社会发展三阶段――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原始地域化阶段、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野蛮专制阶段和与资本运作相对应的资本主义阶段,无疑受到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影响。而把欲望内在化,把无意识视为生产欲望的工厂,以及把资本主义看作一个精神分裂和压力不断产生精神分裂的个体的社会,又是对弗洛伊德的改造。而把资本主义本身视为一部欲望的机器,是一种能量的分裂和积累,是无止境的消费和发明变化,是综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对资本主义运作机理所做的新的解释。该书的一些基本概念曾被詹姆逊用于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演变过程的解释。此外,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布洛赫的三卷本巨著《希望的原理》也试图部分地吸收与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未来的哲学,也是在过去之中蕴含着未来的哲学。”该书白日梦理论明显借自弗洛伊德,但是布洛赫将弗洛伊德的昼梦修正为指向未来的美好生活之梦,从而与他眼中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具体的乌托邦实践统一起来。

四、结语: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文化与美学机理

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首先,弗洛伊德本人的学说与马克思的理论存在对话关系。表面上看,马克思侧重于以生产方式的演进来描述宏观的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趋势。弗洛伊德偏重于以心理化的生物有机体切入社会的微观世界,二人除了都属于德语文化传统,并且同属于犹太人以外,无论就其关注的主要领域还是其学说的基本内容都非常不同,并不存在显而易见的精神上的联系。但是,深入考察后可以发现,生活年代和学术生涯晚于马克思近半个世纪的弗洛伊德,在文化背景、具体话题和学术抱负方面与马克思存在着相当大的对接与对话关系。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待。从宏观的层面看,无论是马克思的学说,还是弗洛伊德(特别是中后期)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资本主义甚至西方文明危机的理论表现,关注到诸如经济、意识形态、社会历史发展方面一些共通的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换言之,二者或许可以视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社会危机与心理危机的理论表征:而从微观的实证层面来看,弗洛伊德认为马克思过于突出经济的作用,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能学说可以对马克思主义起补充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不在于它对历史的见解,也不在于它的以此见解而对未来的预测,而在于它深刻理解了人类的经济状况对于学术、伦理及艺术反应的影响。因此,它乃发现了从前完全为人忽略的整个因果关系。然而我们可不能假定经济的动机是决定社会中人的行为的唯一动机。……我们可不能了解研究活人的行为如何能忽略心理的因素;不仅这种因素和经济基础的建设有关,而且即使受这些条件控制时,也只能动员其原始的本能冲动――如自存本能,攻击本能,爱的需要,求乐避苦冲动等”。他并且认定他的本我、自我、超我动力三结构中的超我理论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多地注意到社会意识对经济发展的独立性,“所谓唯物论者即错在看轻这个因素(按:指超我)。他们抛弃了它,以为人类的‘意识形态’只是任何时期经济基础的产物或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这确是真理,但可能不是整个真理。人类不完全生活于现在;超我的意识形态保存过去,保存民族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则只是逐渐受现在的影响。让位于新的发展,也只能通过超我的活动,才能在人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完全不依赖于经济的条件”。可见弗洛伊德的理论与马克思的学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度或者说对话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弗洛伊德的确以马克思学说的补充者或纠偏者出现。这就为对二者进行对照比较综合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其次,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之所以成为一股重要的文化思潮还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如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意识控制形式的新变化,社会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分裂等。针对前一方面的原因,马尔库塞晚年曾经对采访他的英国记者麦基谈起法兰克福学派为何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初衷,“下等人的心理意识已经发生了变化。最令人吃惊的是统治的权力结构对个人的意识、潜意识甚至无意识领域进行操纵、引导和控制的程度。因此,我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朋友认为,心理学是必须溶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主要知识部门,这不是为了取代马克思主义,而是为了充实马克思主义”。詹姆逊也曾经对后一方面的原因作过分析。他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政治、社会生活,甚至经济生活中突然出现了这样一种分裂:以日常工作为象征的公共生活与表现个人真实情感的个人生活之间发生了分裂,即办公室与家庭的分裂,每一个人都同时过两种生活,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这就是为什么要结合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因为有这种分裂,就需请两位医生来医治这两个方面,一位医治精神,另一位则诊断社会,医治外部的生活”。就此来看。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和西方文明的反省与批判。20世纪下半叶以来资本主义走向消费社会。欲望的生产与消费起着重要作用。而马克思与中后期的弗洛伊德建立了一个分别侧重外在经济与内在心理的对社会历史文化进行总体解释的理论模式,结合两者可以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作出新的分析与判断。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评价詹姆逊、德勒兹等人所做的工作。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创新驱动。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做法及其成果从一个侧面鲜明地体现了西方学术的生成路径:其一是方法勾连与话题对接。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涉足过相近的学术领域,但表达了不同的见解,于是有学者致力于把马克思学说与弗洛伊德思想中可以比较的方面如意识形态与超我、宗教观等进行比较分析或融通对接。奥兹本和弗洛姆所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工作。二人所用的方法也有相近之处,福柯、利科等人发现了这一点;其二是批判意识与人文重建。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统治由外部镇压转向文化心理控制。与此同时,实证主义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蚕食了诗性、想象与幻象的空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尔库塞等人从马克思与弗洛伊德那里寻找灵感,把弗洛伊德的重视欲望幻想满足的元心理学引申到社会文化层面,与马克思的社会文化批判相结合,构筑新的理论形态,为感性、虚构、艺术和审美开辟新的天地,自然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甚至布洛赫的希望乌托邦,都可以作如是观。从上述这些方面来看,怀疑精神与对美好社会以及审美与艺术的追求是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深层机理。

毋庸讳言,对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比较与结合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值得反思与探讨。必须承认,在某些具体的论题上,比如对宗教、意识形态等的论述方面,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确有一些相近或可比之处。在方法论上,他们也有诸多可比之处。特别是二者对人类社会由外到内的关注为相互嫁接与融通生成新的理论形态提供了可能。但是,也应当看到,他们二人创立了两种似乎完全不同的学说,这两种学说不仅理论出发点有别,而且各自的基本命题与方法都差别甚大。“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用弗洛伊德本人的或经过改造的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融通甚至置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虽说在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批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学理上看也存在不少漏洞。我们研究这两种学说的关系,应当承认二者理论前提、论证过程和推论结果的差异性。在此种条件下,我们可以对两种学说的总体观念、基本命题和方法论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两种学说的相同之处与相异之处,并寻找合适的综合或嫁接路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与文学批评关系探讨
发布时间:2023-05-04
" 论文摘要:本文从剖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入手,试图勾勒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脉络,着重论述该理论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及其主要不足。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signlUnd lreUd)是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精神分析法是l9世纪......
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沉淀成本比较与综合
发布时间:2023-02-15
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沉淀成本比较与综合 一、新古典经济学对沉淀成本的分析 通常,新古典经济学家仅仅着眼于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市场交易过程,产生沉淀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 2交易成本也是产生沉淀成本的重要原因之一。交易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这不仅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热点。特别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国学热”、“儒学热”不断升温......
认识领悟疗法:弗洛伊德理论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17
【摘 要】文章是对钟友彬先生的《认识领悟疗法》中的治疗原理、方法、适应症等进行简介,并将认识领悟疗法与认知疗法进行比较,然后指出认知领悟疗法实际上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应用,其治疗的落脚点是性心理、无意识和早年经验。 【关......
从心理学的发展看弗洛伊德的文艺创作观
发布时间:2023-05-19
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作家被压抑的愿望在幻想中的满足:伊谛普斯情结是文学中的普遍的主题: 艺术 家的艺术人格中具有宣泄冲动和升华能力的特征;艺术是对痛苦的补偿;艺术的审美价值在于作品能引起观众......
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
发布时间:2022-11-27
"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 现代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集中在犹太人问题上。现代性问题是一个什么问题?就我所知,人们已经给现代性下了几十个定义,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化运动、新型民族国家的出现到......
浅谈弗洛伊德“过失说”的心理背景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17
" [论文关 键 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过失说;意识;时代 [论文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从过失说来探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心理背景,从理论意识、原罪意识、个人意识、伦理意识乃至审美意识几个方面来认知他的理论体系背后......
浅谈古希腊哲学家与马克思幸福观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2-10-07
幸福的话题自古就有,马克思以前的幸福思想一般有两种归宿:一种是追求个体的幸福,以个体的幸福为出发点和目的。古希腊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幸福观、伊壁鸿鲁的感性主义幸福观等都旨在实现个体的幸福。另一种是追求集体的幸......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生态经济思想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4-01-07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包含生态经济思想。马克思从制度批判和社会变革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生态危机只有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才能解决;西方经济学从生产和消费角度,主张通过外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修正政府......
弗洛伊德主义观照下的现代人的焦虑
发布时间:2022-12-18
摘 要:施蛰存于1930年代凭借其心理分析小说跻身文坛,他吸收了弗洛伊德主义,善于将弗氏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在当时的文坛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图通过对收在其代表作《梅雨之夕》中《魔道》的解读,兼及《夜叉》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早期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继承者与发展者,马克思哲学理论与中国哲学的结合可以有效的将中国哲学语录中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这些的准确性。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还可以对中国哲学进行总结、概括,将中国哲学真正经济价值进行继承发挥,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结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人的本质”思想比较
发布时间:2023-06-19
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人的本质”思想比较 【摘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经典著作中"/L的本质”思想的解读,并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行为假定进行比较.说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在此......
霍布斯、洛克国家学说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要:霍布斯和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他们在关于国家学说的领域都有自己的见解。本文基于《利维坦》和《政府论》这两本经典专著,分别评述霍布斯和洛克关于国家学说的观点,并且对他们的国家学说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4-01-07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都有完整的企业理论,本文就两大理论体系中企业的起源、性质、产权结构等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出两者不同的分析思路、分析视角、分析特点,既看到相同......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
发布时间:2023-02-10
" 内容提要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不仅表现在它的具体理论观点与旧哲学迥然有别,而且首先表现在它的哲学观与旧哲学根本不同。它改变了哲学的对象、性质和功能,改变了哲学问题的提法和探讨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只有......
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思想的对比
发布时间:2023-07-27
异化在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他们哲学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对异化的批判与消除异化途径的认识上二者却迥然有别。这两种不同思考异化的视角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都不过时。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是......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浅要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14
摘要:经济学说就是人们对自己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的认识。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经济学说。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西方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却一直奉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是随......
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到客体关系流派
发布时间:2023-04-22
摘 要 弗洛伊德创立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史上影响深远。客体关系是精神分析的新发展,是精神分析由传统的驱力模式向现代的客体关系模式转变。两者都属于精神分析领域,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移情与反移情的关注。本文旨在对弗......
浅析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16
一、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剩余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创建了完整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学说,确立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宏观经济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平衡和宏观经济调控等内容,蕴含总量平......
洛克和霍布斯自由主义思想比较
发布时间:2023-03-10
论文 关键词: 自然 法 自然权利 自由主义 霍布斯 洛克 论文摘要:通过简单分析古典自由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本身的理论表达,以此为前提来分析霍布斯和洛克的 政治 思想,并分析他们各自理论中的自由主义因......
浅谈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比较
发布时间:2023-06-29
全面考察分析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在比较批判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剩余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创建了完整的社会总资本......
浅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发布时间:2023-03-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我们可分别称之为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文化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个层面的含义是紧密相连、互相统一的。......
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莱辛的《第五个孩子》
发布时间:2023-04-22
摘 要: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一生创作颇丰,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儿童性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她的经典小说《第五个孩子》。尽管小说主人公班性格乖戾、举止行为为社会所排斥,但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分析,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因为......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4-01-07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都探讨个人与社会分离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特点,都是对传统“市场机制和谐论”的某种反思。但二者在人的基本行为......
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
发布时间:2022-12-16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都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社......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11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在国家和阶级存在的历史条件下,所谓的自由贸易只能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由。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清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平等交换的实质,甚至错误地高估本国工业的发展水平,错误地坚持和实践发达国家倡导的所谓......
主权逻辑与宪政逻辑一霍布斯与洛克自由主义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5-23
论文 关键词:主权逻辑 宪政逻辑 性恶 权威 自由 论文摘要:霍布斯与洛克同为自由主义的契约论阐述者,但他们却得出了两种不同的 政治 学说,霍布斯遵循的是主权逻辑,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主权,而洛克却遵循宪政逻辑提......
古典与浪漫,德拉克洛瓦
发布时间:2023-01-20
1806年到1815年德拉克洛瓦在巴黎的皇家高级中学接受了美术和文学的教育,在这期间他的素描还获得优秀奖。在巴黎,起先德拉克洛瓦和他的母亲一起住,母亲去世后搬到了姐姐家生活。但姐姐因为官司导致破产,德拉克洛瓦也陷入贫困之中。这......
试论马克·布洛赫的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2-10-31
[关键词]马克・布洛赫;背景;史学思想 一、布洛赫的历史研究目标 布洛赫确立了“整体史”的研究范式。传统史学多研究政治和外交史,而布洛赫使经济、社会、文化等也成为他研究的对象。布洛赫批评了传统史学的狭隘性,就像他所说的......
品牌故事:Chloé(克洛伊)
发布时间:2023-06-05
品牌识别 克洛伊的名称是 Chloé,但要在那“e”上面加一点或一小“tick”,因为那是法文的“e”。 中文译做“蔻依”,“克洛伊”,或“珂洛艾伊”。 产品类别 女装成衣为主,其他包括泳装、运动装、童装、眼镜、小皮具、手袋......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22-12-13
内容提要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探究之清楚明白的特性和生活世界及其目的之阐释方面的确然性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相比要较为突出。前者可以称之为“理性现象学”,后者则可称之为“野性现象学”。正是立足于这种野......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当代大学生美育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7-03-20
马克思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剩余价值论》和《资本论》等一些著作中,比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在《德意志......
自由的存在与感恩──马克思人观与基督宗教人观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26
" 题要: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1)引言;2)从必然到自由的翱翔;3)存在的感恩;4)救赎与自我解放;5)马克思人观与基督宗教精神之姻亲──解放神学;6)结语。论文基于马克思历史人观与基督宗教感恩人观之间内在的亲和力对其进行比......
虚拟论的游戏理论:从斯宾塞到谷鲁斯和弗洛伊德
发布时间:2013-12-18
【 内容 提要】 斯宾塞、谷鲁斯和弗洛伊德的游戏论是最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 理论 。斯宾塞的游戏论可概括为剩余精力发泄论和模仿论:游戏是生物体在谋生之外的闲暇时间里在剩余精力的推动下发生的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谷鲁斯的......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直观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3-26
本质直观是随着胡塞尔现象学的诞生而出场的,但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义理上曾与本质直观的思想发生过有趣的邂逅。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过看出事物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就其表达而言,此种直观既然能看......
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哲学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09
一、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和中国先秦道家学说 1. 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 同早期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哲学不同,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的人生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伊壁鸠鲁(Epikouros)作为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
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的地位刍议
发布时间:2015-08-21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学术界主要围绕二者的相通性,二者结合的原因......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3-06-24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这个相结合的过程其实包括两个重要层面,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二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前者,即把马克思主义基......
伊拉克战争-美元与欧元的新一轮较量(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0
一、欧元的崛起对美元形成挑战 经过第五次扩大的欧盟驶入了快车道,中东欧和地中海地区的10个国家将加入欧盟。一个人口将超过5亿,国内生产总值达8万亿美元,以欧盟价值观扩展为全欧洲价值观,面积遍及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大欧洲”雏形出......
关于中德当代美术教育比较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2-08-07
" 论文关键词: 中国 德国 美术教育 比较 论文摘要: 本文从我国高校的扩招谈起,对比德国艺术教育从入学、学制、办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各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通过具体细节的对比分析,从而探讨更进一步改善我国当代......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所有制理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4-01-07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所有制理论比较研究 摘要:所有制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公有制与私有制是所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对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研究思路、基本内涵及二者的制度效率各有不同的观......
关于中美一流大学校长的比较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27
" 论文摘要:校长作为大学的领头羊,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流的大学更需要具有一流水平的大学校长。分别以几所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国内一流大学的现任校长为对象,从校长的背景和对校长的遴选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进而进......
洛克德育思想中理性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6-08-31
洛克认为心智的强健同身体的健康一样,关键在于它能否忍受困苦,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洛克德育思想中理性的体现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洛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绅士,但在根本上,他更强调通过教育来培养足以在现......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比较与结合
发布时间:2013-12-18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比较与结合 绩效设计和财务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将详细地探讨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之间有什么区别,并且分析该如何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工......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之比较(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8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在国家和阶级存在的历史条件下,所谓的自由贸易只能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由”。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清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平等交换的实质,甚至错误地高估本国工业的发展水平,错误地坚持和实践发达国家倡导的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党的群众路线问题综述
发布时间:2023-04-19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部分,对我党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依靠群众路线这个科......
德育“三结合”问题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8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个方面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意见》提出的这一要求,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的......
正确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理论问题
发布时间:2019-11-07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人的本质和劳动实践作为理论出发点,论到两个尺度和美的规律,再论到人的本质对象化和审美感觉。对这三个互相联系的理论问题进行文本阐释,分析了《手稿》关于人的劳动实践的特性的论述以及马克思实践观的创新;结合劳动实践阐明了两个不同尺度的含义以及由此形成的美的规律的具体内涵;解释了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理论和历史内容以及其与审美感觉形成发展的关系,从而正本清源,对《手稿》中的.........
解构与建构:解读《弗洛斯河十的磨坊》的道德
发布时间:2023-02-03
[摘要]道德观念是v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作品的主题,小说的故事结构设计、人物成长线索都是为了呈现这一内涵主旨而建构。从文学作品创作角度为切入点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核心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心理发展过程进行解读与研究,进而得出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文学作品的深刻涵义和“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道德观。[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乔治,艾略特;道德观[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
浅谈佩弗对马克思自由观的重构
发布时间:2023-03-27
马克思理论的一个重大使命是批判资本主义并证明社会主义全面优越于任何形式的资本主义。马克思对这种社会主义作了经济的和历史的合法性证明。但是,如果这种社会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它还应该在道德上得到应有的辩护。马克思是否进行过这......
中德财务会计若干理论与实务问题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3
【摘要】本文以环境论为指导,比较了中德财务会计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规范体系、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会计要素,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异同。论证了会计环境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并指出了我国会计的相对优势与德国会计的可供借......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
发布时间:2022-11-2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 文章来自 【内容提要】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和诞辰185周年的今天,国际国内的大背景、大环境都发生 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又一......
中学生道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发布时间:2015-09-0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
德国教育学与美国教育学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7
摘 要:总体来看,我国主要受德国教育学和美国教育学的影响。这两种教育范式的同--时存在确实为我国教育学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优点,但也造成了许多混乱认识,给我国教育学的发展造成了诸多困扰。厘清这两种范式之间的差异及其在......
胡塞尔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4-11
弗雷格是德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当代分析哲学的先驱。他的意义理论,基本上属于意义的指示论范畴。弗雷格意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指称和涵义。他主要通过阐释专名、概念词和句子这三种语言表达式的涵义与指称解释其意义......
中国梦与美国梦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08
摘要:中国梦与美国梦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内涵和意蕴,有深远的社会和世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进行比较研究。美国梦的终极目标是个人成功,核心内容是“白手起家”,其产生和实现的土壤是关国精神和美国制度,三者交互作......
关于高职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3-03-12
" [论文摘要]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学院必须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切实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院;......
论福柯与马克思
发布时间:2023-07-27
福柯的学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反叛的年代,受到尼采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尼采对理性、知识、主体、进步观念的质疑,以及认为求真意志与权力意志不可分的思想的影响,这是学界所公认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福柯成长和学术思想发生发......
浅析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高校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意识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与实践,追求美是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当代大学生有更强的审美需求,单纯的求知或功利需求难以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富于审美价值的素材和教学形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大众化问题的双重反思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理论界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双重反思,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关系,不仅能为改善......
浅谈比较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2-09-24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识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或认识的正误深浅,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
关于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09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目标;控制要素 【论文摘要】美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发展至今,已经达到较完善的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和美国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比较,找出我国企业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在内部控......
“仁之德”与“道之德”:先秦两种德性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15
摘要: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新形势下,认真解读两种德性观的内涵,在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探索它们在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取向和德性养成路径上的差异性,传承和弘扬以“社会伦理”见长的孔子德性观和以“自然伦理”见长.........
探析德美职业教育立法的比较与借鉴
发布时间:2023-06-27
"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立法 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以法治教 [论文摘要]德国、美国职业教育对两国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职业教育立法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在研究两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差异与共性基础上,总结借鉴其经验,......
从经济正义到政治正义:休谟与洛克财产权理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23
" 论文关键词:经济正义 政治正义 财产权利 论文摘要:财产权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范畴,它与国家权威的正当基础密切相关。以财产权利为逻辑起点.导引出政治正义,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确证政治道德基础的重要理路。休谟和洛克的财产权......
中美会计制度比较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09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会计制度的特点,比较中国和美国会计制度的差异,提出我国深化会计制度改革,必须首先分离和规范会计市场和审计市场;严格防止保护国家会计信息安外泄;遏制我国会计行业违规代价太低的现状。 关键词:中美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人的发展和美的发展都是在社会文化构造的矛盾运动中逐步实现的。脱离社会文化构造我们就无法认识人,也不能认识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矛盾论在美学上充分反映出来,是无处不在的。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来观察问题,不了解认识......
关于学科整合与马克思思想研究方式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2-11-14
" [论文摘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陷入到一种条块分割的局面,这种学科壁垒的状态难以让人真正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思想的研究面临方法的转变, 即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內在整合关系中来理解马克思。只有这样,才......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3-06-11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舶来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方大国扎根生息,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人们也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下面......
陕西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28
陕西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分析 【摘 要】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分析了陕西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异同、共同之处:如强调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都重视“五门功课”的实践功修,都具有东方文化的共同特点......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发布时间:2022-11-29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遇到了新问题,我们要用新思路来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再用旧思路、老眼光对待新问题与新政策。笔者将结合“十八大”会议与中央......
中美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19
摘 要 内部审计在各类组织中得到了广泛普及和迅速 发展 。安然和世通的破产更让人们认识到,内部审计是完善的 企业 治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对中美内部审计的 理论 研究 进行了对比, 分析 了中美在内部审计实务上的不同,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2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建设,这些都表示将会产生一系列矛盾纠纷。首先,主流思想观念越加活跃,不同文化之间碰撞激烈;其次,大众信息获取途径逐渐增加,信息选择更增加针对。这也就表示当代大众心理及精神都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落实更加艰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一)批判性内涵哲学实际上就是批判社会,树立批判哲学真理.........
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6-26
" 人们从食物结构中,很容易发现中西方农业的差异,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而中国人的食物则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这种差异是由于畜牧业在中西方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形成的。简单说来,畜牧业在西方农业中所占比重较大......
惠能的佛教革新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09
" 佛教与基督教分别为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两大宗教。佛教发端于印土,而传播及中国、日本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佛教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但直至七世纪末惠能的佛教革新运动才使佛教真正中国化,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它以后一直是中国......
美、法、英、德四国中小学校长权力比较
发布时间:2023-06-08
" 中小学校长是特定的社会角色,是学校管理关系的承担者与创造者,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人物。校长的权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影响到一所学校的整体形象。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当今世界各国中小学校长拥有的权......
简析马克思的妇女观及与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相结合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妇女是人类中除了男性之外一大主体,她们也同男性一样,既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然而,不论是从中国发展的历史来看,还是从世界历史来看,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都是一波三折,尤其是在一些落后的国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0
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
《弗莱克斯纳报告》与美国医学教育认证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4-01-22
《弗莱克斯纳报告》与美国医学教育认证的起源 在《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催化下,一场深刻的医学教育认证改革在美国展开,医学教育认证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新时代。换句话说,《弗莱克斯纳报告》对当时美国医学认证制度本身起到了重要的启......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1)
发布时间:2023-01-17
【 内容 提要】从多元文化对话、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审美机制的 现代 转向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对审美现代性的当代启示。从中亦可引发对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对全球化境遇中精神文化 发展 的错综复杂趋势的思索。【摘 要 题】马列......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论
发布时间:2022-12-07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播种、开花、结果,除了其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外,还因为有着适合它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优秀部分具有内在亲缘性。这种亲缘性既说明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何以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融合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亲缘性对于二者的亲缘性,梁启超曾在《欧游心影录节录》的社.........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27
[摘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即为其结合中国国情所出现的变化过程,其是属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的中国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的形式与......
两德统一前的“弗利克事件”
发布时间:2022-10-22
谈到弗里德里克・弗利克,在德国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德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神秘人物。弗利克于1984年去世,享年90高龄,作为德国经济界的巨头,其崛起颇具传奇色彩。老弗利克与次子卡尔・弗利克皆曾在德国政坛引起轩然大波,轰动一时。 ......
浅论马克思美学的生活底蕴
发布时间:2023-03-25
现实与浪漫是马克思美学的两个重要特征,国外学界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然而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对马克思美学始终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种解读各有佐证,针锋相对。为了澄明这两种解读的内在逻辑与马克思的旨趣......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是自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传播到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怎样才叫做“中国化”,如何才能够“中国化”,一直存在着争论与分歧。“中国化”问题日益变成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摘 要 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 ......
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2023-02-19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为一种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性走近了中国,受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慢慢的中国化。这个过程是长期繁杂的,有着特有的含义和特点。那么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如何被中国所用,发挥其巨大作用的呢?在这......
中国哲学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12
一、中国哲学智慧与哲学中心概念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的奇葩,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曾积累了一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但在西学东渐及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兴起的冲击之下,这些哲学智慧却离我......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
发布时间:2016-12-30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最早由毛泽东同志提出,其含义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其在每一个表现方面都带有中国特性,并按照中国的实际特点去运用它。中国的实际中就包含了中国的传统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形态的多样化问题
发布时间:2023-01-05
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和学术性的关系问题,就要从两方面来考虑的: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它是现实的,二是,它作为学术的探究对象又是相对比较独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可以被适当地和相对地区分为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