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当下语境中的汉娜·阿伦特

当下语境中的汉娜·阿伦特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7 02:34:29
当下语境中的汉娜·阿伦特
时间:2022-12-07 02:34:29     小编:

从阿伦特思想的脉络看《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大约二十年前,我写了本有关古希腊政治哲学的书,出版后,有位师长对我说,我使用的“空间”概念,跟阿伦特公共空间概念好像不谋而合,于是我头脑里就有了阿伦特的名字。后来读了她的《人的境况》,很是佩服。也因从事政治思想史研究,读了她的另一本书――《过去与未来之间》,该书包含八篇论文(她自称是思想操演),讨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这本书给我很大启发。

又听说阿伦特还有一份未刊稿,文景新近出版的《康德政治哲学讲稿》是它的中译本。研究者或学人往往有个癖好,但凡一位思想家的未刊稿,就认为隐藏着他思想的秘密核心。我当初也有这样的倾向,就借来读。但主要还是出于对康德政治哲学的兴趣。康德政治哲学不好懂,阿伦特在德国大学哲学系接受教育,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学生,本人又是思想家,我想她对康德政治哲学的理解必定不一般,于是读得很认真,一边读一边译。但是,差不多读完这本书(大约译了九成)时,却感觉有点失望。原以为从这本书里可以获得关于康德政治哲学的全面的或至少纲要性的了解,但是,正如《讲稿》编者贝尔纳在中译本前言中所说,读了“很可能会以极大的困惑和迷乱而告终”。我觉得阿伦特理解的康德与我所理解的康德距离很大,就没有太大兴趣译下去了。附在阿伦特讲稿后的贝纳尔的释文也没认真去看,后来觉得这是一个失误。贝纳尔的释文很重要。阿伦特对康德政治哲学的解释,主要应被看作她整个思想发展的一部分,而非对康德政治哲学的研究。我想,如果我们对阿伦特本人思想感兴趣,就必须读这本书。如果我们对康德的政治哲学感兴趣,这本书也可以一读。

阿伦特和我不一样。我属于学院派。如果我们写出像《康德政治哲学讲稿》这样的书,可能会遭到学院研究者的非议。但阿伦特不是学院中人,美国大学当时请她去做专职教授,她不去,宁可做客座。她是思想家,不只是学者。她直面现实问题,不把书而是把现实问题当作思想的原材料。理解阿伦特思想,这是关键。所以,在此意义上,对康德政治哲学解释的准确性不是她所追求的,贝纳尔在释文中也指出了这一点。

接下来我简单讲一下与这本书相关的阿伦特思想的基本脉络。阿伦特直面现实问题,与她的现象学方法密不可分,也与她对现时代的基本判断有关。她思想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认为人类正置身于一个全新的时代,其标志是极权主义的兴起。对极权主义的研究是阿伦特的一大贡献。她的成名作――《极权主义的起源》,完成于1940年代末,出版于1950年代初。这部煌煌巨著只用了四年多一点时间就完成了。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研究,也不仅是思想史或哲学研究,而是直面她所经历的当代事实,以她的方法进行解剖,从而得出对时代和政治现实的看法。阿伦特用她的研究告诉我们:极权主义是一种全新的历史现象,所有传统政治范畴都无法适用于它,它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暴政或专制,也不是纳粹德国和苏联所特有的,而是现代性发展到二十世纪的产物。现代西方哲学对此早已有所预见。

所以,阿伦特不认为极权主义将随“二战”的终结而告终。《极权主义的起源》完成于“二战”胜利之后,却不只是对过往之事的总结。在她看来,“二战”或许只是意味着极权主义的开始。当时还有一个人与阿伦特有同感,就是对认识极权主义现象同样做出巨大贡献的乔治・奥威尔。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也完成于“二战”后。对英美等盟国在“二战”中的胜利,奥威尔的感受是什么?不仅没有陶醉在胜利和喜悦中,相反,他迁居于英国北方一座荒岛,他把这座岛看作是最后一个被即将来临的极权主义统治的地方。《一九八四》中的那个极权国家――大洋国,影射的是英美。奥威尔和阿伦特一样,认为极权主义并未随“二战”结束而画上句号,相反,一个新的时代,极权主义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阿伦特认为,当前人类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捩点上。如何面对极权主义这一即将来临的全新的政治和社会形态,关系到人类的未来。人类政治要有出路,或许也只有同样用新的、创造性的方式来应对它。这一判断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的前提和出发点。她之所以强调政治“行动”和“实践”,都与这一判断有关。

阿伦特把极权主义视作是在本质上的对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以及公民行动的瓦解和破坏,对人的政治的消解。就这一点而论,不论是“丑陋的暴政”,还是“美丽的新世界”,在她看来并无不同,都将意味着公民政治和公民参与的丧失,公共空间的闭合。因此,对抗极权主义之道,便是确立共和式亦即公民平等参与的政治,营建公民言行的公共空间。这样的理论构想便体现于她1958年出版的《人的境况》一书。

从理论或学术建构的角度,阿伦特的“行动”概念面对如下难题:她所谓的开创性的“行动”,既然同样是一切道德规范和善恶价值的开创和奠基者,那么,这样的“行动”本身的衡量基准又是什么?《人的境况》甫一出版,就有不少批评,认为她的“行动”概念有可能落入虚无主义的泥淖。的确,阿伦特的公民“行动”如何与希特勒式的“行动”相区别,是一个重要问题。

阿伦特在1950年代前期曾做过一次演讲,演讲内容后来以《近来欧洲哲学思想中的政治关注》为题出版。这篇文献非常重要。阿伦特质疑存在主义,认为那种有关人意识到其“自由”而“跃入”存在的存在主义式的“行动”观,难以发展出一套政治哲学,甚至无法期望从中产生一些明确的政治原则。类似的质疑似乎也可用于阿伦特本人的行动概念。1958年《人的境况》为这一缺陷打了“补丁”。阿伦特所描述的实践行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强调行动的戏剧性或舞台性,行动总是在他人旁观之下的行动。不过,她的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我们了解希腊的实践概念以及作为阿伦特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的海德格尔哲学的话。彰显和演示多少是有差别的,阿伦特却将两者相提并论。彰显使自身德行呈现,却未必呈现于他人眼中。演示则是在观众旁观之下,就像表演。一个表演者对他在众人面前的表演有明确意识,这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彰显”。 但是不论怎样,对阿伦特思想来说,“旁观”概念很重要,这赋予了她完善其理论(准确地说,行动概念)的机会。换言之,它被用于解决上述难题:衡量行动的基准是什么?回答是:他人的眼光,即旁观。什么是“旁观”呢?1960年代,阿伦特得到了一次“演示”这个概念的机会。1963年,作为观察员,她“旁观”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受审,并且完成了她著名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报告。可以说,她实践了她的“旁观”概念。报告出版后引发了很大争议,不少批评认为她身为犹太人,却未站在犹太人立场上。阿伦特辩解说,她并非作为一个犹太人“旁观”,当然,也并非作为一个女人,或一个德国人。她以自己为范例,演示了一名旁观者在作“判断”时应具有的规范,这就是她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反复主张的,作为旁观者,应不计利害、不涉兴趣。这是对旁观者及其判断的要求,只有这样,旁观者的判断才能成为行动的基准。

正是在1963年后,阿伦特主要致力于康德政治哲学研究。1964年她在芝大开设了关于康德政治哲学的课。之所以拈取康德的判断力作为其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因为在阿伦特看来,康德这一概念恰恰能为她的旁观者的判断理论提供关键的理论资源,而且,判断力概念是由康德率先提出的,这是康德政治哲学之于阿伦特的意义。至于她对康德判断力概念的解释和运用是否合乎康德本意,至少在贝纳尔看来并非如此,甚至背道而驰。康德的共通感概念抽象掉了所有质料,他所说的“共同”指人类共同理性。阿伦特的“共同”却强调特定的共同体。因此,在《文化的危机》一文中阿伦特把判断力的养成归结为人文主义的文化教养,这种结论显然不可能出自康德。阿伦特借用康德的判断力概念,是为了完成她本人的理论体系。

阿伦特借助康德政治哲学,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问题在于,两人的政治哲学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于是她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说,康德根本没有他的成文政治哲学,至少还未完成。这个说法明显是不真实的。在我看来,康德有他的成文的政治哲学,主要在于他最后几部作品,如《法权论形而上学》及同样重要的《实用人类学》。阿伦特否认康德有成文的政治哲学,是为了可以从康德的判断力概念中发展出她自己所理解的康德(其实是她自己)的政治哲学。因此,这部《讲稿》应该说服务于阿伦特完成其理论的需要。倘要了解阿伦特的政治思想,这本书就必不可少。这也体现了她作为思想家而非学院学者的特点:不以注释经典为己任,而是面对现实问题。

值得再提的是阿伦特之所以选择有别于学院学术研究的路径,与其说是因为她的非学院学者的身份,不如说是因为她认为,我们所面对的时代问题已使我们无法从传统中得到现成的答案。我们时代的问题是史无前例、前所未有的。人类难以置信的技术成就和超大规模的组织控制,召唤出了一个无思时代的降临。二十世纪极权主义蔓延的土壤,正是技术主义和社会官僚化所造成的人的普遍的工具化――习于盲从、依附、适应,而主要由此种人格构成的大众本身又成为一个极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极易被操纵和利用。阿伦特因而不认为极权主义只应由纳粹或某些政治人物来负责,而且甚至那些受害者自身多少也有其责任。《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出版后阿伦特众叛亲离,原因之一便是书中指出了犹太社群在迫害中的责任。

然而,阿伦特对极权主义问题的探讨,我想主要目的不在于追查“罪魁祸首”,更不是为了比照条文,确定罪责――从司法的传统含义上,这类罪行几乎无法被“定罪”(这也是二十世纪诸多人类所造之孽的特点:难以想象和无法预期);也不只是为了在理论上构建一种历史或社会理论,告诉读者人类是如何走到“大屠杀”这一步的。她探讨极权主义的目的,意在引导每一个人对他的个人生活、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作真正的思考和反思。因此,阿伦特虽然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多有批评,但却经常提到一个人,这就是苏格拉底。我想,原因在于正是苏格拉底开创了人应反思和省察自己生活的西方哲学传统。阿伦特提醒每一个人,每一个普通人,不应在寻常日用中丧失自我之思。受审判的纳粹军官艾希曼不是一个恶魔,而是一个极普通的人,他自学成才,聪明、能干、尽职、有教养、有上进心,但是,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在他一味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之时,甚至忙于尽他作为一个职务人的责任之时,却忘记了作为人的责任,忘记了人的根本之思。于是,在特定情境下,在这种对“思”的有意逃避中,便可能陷入罪大恶极之中了。

人倘若放弃了“思”,则无论行动还是判断,都将远离正义,这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的主要结论,也正是康德在其著名的《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所说的人不仅应作为特定职业人而且更应作为世界公民的意思。只有坚守作为思者的本分,才有可能抵御诸如像极权主义之类或许是铺天盖地、或许是无微不至、或许是润物无声的非同一般的现代罪恶。在价值混淆、社会动荡不定的时代,“思”便不再是政治上的“边际事物”。勇于独立思考,不做牵线木偶――尽管在今天充满人为迷障的世界中和各种利诱威胁之下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此时,那些不愿同流合污的特立独行者,就可能不仅是寂然不动的静思者,而且是积极的行动者。“思”孕育了阿伦特认为的人类心灵活动中最具政治性的一种能力,即判断力。“思”将帮助他们恪守政治的正义界线。

作为一个试图为新起点奠基亦即开创性的思想家,阿伦特比同时代许多政治思想家更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置身于一个新的开端。二十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威胁乃是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而产生应对它的解决之道的传统源头或已干涸。人类的未来迫切渴望新的奠基和真正的开创性活动。唯有不仅仅依恃任何根基,敢于直面现实,真诚地思考和智慧地判断,才有可能阻击这个正不断冷却凝固且日益加厚的“坚壳化”的现代进程。由此可以理解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所蕴含的阿伦特的用心。

阿伦特与我们

汉娜・阿伦特的一大贡献是对现代极权主义的反思。有人问,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可谓多灾多难,却未见有像《极权主义的起源》那样的伟大的反思之作,何故?

我以为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值得探究。就阿伦特而论,她可能具备了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她亲历极权主义和战争苦难:作为犹太人,她在德国被捕,后流亡法国;作为德国人,她在法国被关入集中营,后侥幸逃脱,没能逃出者最后大多被送往波兰纳粹集中营。当然,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反思并不囿于她个人的遭际,这是她作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了不起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说,个人苦难不重要。对人类苦难的关切,是人类一切思考和理论探索的主要目的之一,而非相反――似乎一旦形成一套精致、美妙、庞大、复杂的历史或政治理论的说辞,可以解释从而也似乎可以理解一切苦难后,苦难就不值一提了,或者至多只具有作为理论或知识体系的原始材料的价值,谁要多谈便不免被视作过于沉浸于个人的“小我”了。苦难是最个体化的,难以言表,甚至无法交流,任何概念和理论,不论多么精巧、复杂、机智、微妙,都不过隔靴搔痒而已。对一位真正的思想者和学术研究者来说,不应以能理智而漠然地理解世情为满足,比材料和论证、比博识和精思更重要的,是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和体悟的意愿与能力,这是一切真正有价值、有生命的学术研究的必要前提,舍此,所谓的学术研究就会沦落为材料的处理工作和思维的逻辑游戏。 第二个有利条件是阿伦特的思想扎根于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至现代康德、马克思、尼采、托克维尔、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伟大传统中,藉此,她得以获得对现代生活、现代精神的全面、深入的洞察,因此,她的研究较少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左右。她对极权主义的追根溯源,从西欧反犹主义,经西方殖民帝国主义,到纳粹主义,其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不留情面。阿伦特深刻意识到随着现代进程的启动,技术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为权力的无节制的利用,已造成对人的生活及其自我理解的全面宰制。技术对人的物质生活――甚至在今天的精神生活――的全面控制;宣传手段尤其大众媒体对人的意识、思想施以各种前所未有的操作――操纵、拼装、排挤、踩踏、凌辱、制造幻影;在权力的全面渗透之下,信仰失落、自然人际关系瓦解、人主动精神的丧失变得消极被动,等等,所有这一切逐步腐蚀了人的公共行动能力,公共空间日渐萎缩,现代极权主义的出现正是所有这些无止境发展的恶果。

阿伦特所身处的德国哲学传统指出,科学技术既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主要体现,也蕴含了一种意识形态,后者便是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所强调的那种“制作”态度:将世界视作征服与控制的对象。现代传媒技术的出现也同时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产生作用。就消极面而言,它使宣传和操控变得更加容易。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善用当时最先进的宣传手段,作为一位优秀的传媒专家,希特勒精通如何进行心理操纵,其效果是惊人的。古代一位演说家在城邦广场上所影响的至多只是几千或上万人,但在现代社会,通过有线无线技术,可以影响千百万乃至上亿人。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有助于阿伦特所珍视的公共空间的构建呢?乍看在现代社会,从物质上营构公共空间变得容易得多,借助手机、网络,天各一方的人好像近在咫尺,但是,我想从阿伦特的公共空间概念来看,重要的不是物质和技术方面,而是人是否有能力来形成真正的公共空间,这无关乎技术,而是关乎人能否成为真正的公民,即是否有能力“行动”的问题。阿伦特所担心的是现代人丧失了采取真正公共行动的能力。阿伦特之所以推崇古代城邦政治,并非认为现代人可以回归古代城邦,而是因为在古代城邦政治理想中,公民德行,即从事公共行动的能力,被视作政治的根本目的。她批评自由主义,是认为后者过于注重自由的外部条件,忽视人能够自由的内在能力或德行。阿伦特极为独特的“权力”概念也是由此角度来界定的:不是作为制度性或体制性的权力,而是人自身的行动能力。

显然,公共空间不能光靠现代科技手段来营造,它的形成在根本上只能建基于公民的行动力。公共空间并非一种物质场所,而是由人性力量所敞开的空间。由此角度,阿伦特区分了公共空间和市民社会,即政治和经济。

阿伦特不是科技进步的反对者,也不仇视财富的增长,事实上,她很强调财产权的重要性。她只是反对生产和技术性议题侵入公共领域,主张恪守分际,即区分公共与私人、政治与经济,反对必要性领域的活动混入公共领域,使公共空间变质或萎缩。在《论革命》中她把法国大革命中的暴民政治,归咎于革命者过度将经济议题作为革命的核心议题,即把经济活动或生产活动视作政治行动之核心。的确,认为经济议题或与利益相关的议题不应纳入公共议题,在实践中会造成很大的困难,这或许体现了阿伦特思想的某种“空想性”,因为即便重返古希腊城邦广场,我们也会看到所讨论的大部分议题不外乎各种利益相关的问题。但是,倘若考虑到政治的根本目的在于每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完善,而非GDP的增长;考虑到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变得更强健、更高贵、更人性,而非使人变得萎琐、无能、顺从、易于管理摆布使唤,那么,哪怕阿伦特忽视人们常常关注的现实利益议题,她的行动概念仍然丝毫不削弱其积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于诸多现实议题而错失政治的根本目标。

那么,阿伦特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国人有什么意义呢?

我以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第一,现代中国是否与现代西方共享着现代性的许多成果,如技术工业、信息媒体、娱乐文化、大众社会,尤其是生产和再生产方式、社会世俗化等等,还是中国依旧像唐宋元明,聚族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际只限于父母兄弟妻子朋友等等?答案是明显的。那么,中国是否也将面临西方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由此,阿伦特思想是否对当代中国有意义,不难回答。

其次,阿伦特作为一个思想家,作为西方伟大古老文明传统的承继者,面临着这一传统,或如她所说的,西方伟大哲学传统,在二十世纪衰落的问题,那么,她所面对的挑战是否也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所面对的。我们的传统是否像阿伦特对她自己的传统的判定――已无力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需要我们自己来诚实面对且做出有责任的回答。这个古老而伟大的传统是否有可能重生且有新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有能力来回答。

有人会说,在阿伦特身上,可以看到一种极端的矛盾性,一方面对于新的开创和奠基的明确意识,另一方面,最后开出的,无非是些“古时的药方”。譬如,她的“公民社会”、“德行”,甚至“闲暇的哲学思考”,莫不以古希腊思想为参照;她所提倡的,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并以之为公民共通感的基础。这种矛盾将如何来理解呢?

还有人问,这些东西,诸如古典的公民德行、公民精神、积极自由,不都早已败在现代性的脚下,被取而代之,靠它们会有希望吗?某些批评者认为阿伦特所倡导的重归古希腊城邦共和政治或参与性政治是无效和软弱无力的。

公民共和主义的古典传统确实早就被战胜过,不必讳言,但打败它的首先不是现代性,而是基督教。相反,现代的崛起倒是以“文学复古”(即通译“文艺复兴”)为开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还在讲“复兴”。可以说,既古又新的现象,几乎贯穿于整个现代。中国在步入现代化之初也讲“复兴”,Renaissance一词,曾有“复古”、“复兴”、“再生”和“新生”等多种译法。“古―今”、“新―旧”的辩证关系,其实存在于每一个历史时代。“古”的力量源于它直接汲取于本真人性及其力量,故而是永恒的,虽不时丧失,却总会重获生命力。“古”不是过往的器物、制度,而就是人本身,一切伟大而古老文明的起点,无不是对人本身的发现和对人自身的意识。

直面现实是阿伦特思想的重要特点,但是,最重要的现实就是人本身。现代社会的诸种困境,一言以蔽之,是在技术和组织的重重障蔽下,人遗忘了自己。技术可以制造一个“新世界”,但是,唯有真正出自人性的行动,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人的世界。正如信息技术可以让人咫尺天涯,但是,公共空间的真正交往,依然离不开苏格拉底式对话。实践或行动的古典精神,即真正的人的行动,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下重生?对此,我们可以回答说:首先我们必须能认识它,然后我们必须去实践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伦理语境下的社会道德情感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24
摘要:现代性思潮催生下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并不完全适用于良性道德社会的建立,道德社会的建构离不开人的价值认同感和人性归属感,只有达成一定的重叠共识才能确保个体的人在群体社会中的健康发展。人的理性精神与情感诱......
读《汉娜的手提箱》有感
发布时间:2023-05-22
2000年3月,一只手提箱来到了一个小博物馆――东京大屠杀教育资源中心,箱子上用白色油漆写着“汉娜・布莱迪,1931年5月16日,孤儿”。参观的孩子们很好奇,汉娜是谁?她遭遇了什么?她还活着吗? 让我们顺着 《汉娜的手提箱》穿越......
英语对汉语环境下的网络语言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7-09
英语对汉语环境下的网络语言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平台的开放普及,很多网络语言的使用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法,甚至在语法规则中找不到出处依据,超出了汉语语法的范畴。而英语在网络交流中也逐渐形成了词汇的新用法,这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重点。同时,在网络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英语网络语言的简单实用性,致使它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一、词句简化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英语缩写词,它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
大数据语境下的网络伦理治理转向
发布时间:2023-03-12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的初级阶段,大数据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社会伦理问题,而这些伦理问题已日益严重。愈来愈多的人不可避免地卷入与大数据背后那股“操纵力量”博弈的洪流,人们的“数据权益......
现代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发布时间:2023-06-26
在现代汉语中,往往遇到这样一些语言现象:乍看,似乎不合逻辑或语法不通,但已约定俗成,习以为常,谁也不会曲解。一般语法书上称之为语言习惯,现行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也说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结果在学生中间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部分学生......
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发布时间:2023-03-27
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浅析医疗空间室内装饰的色彩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
发布时间:2022-09-04
摘要:汉语言文学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学科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其传播方式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还有其未来的发展传播将会沿着哪个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在网络的环境下更好的传播汉语言文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且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继而优化汉语言传播效果。关键词: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现如今网络已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造成极大的冲击,其自身蕴含的丰富.........
浅谈阿伦特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超越
发布时间:2023-01-28
近年来,中国政治哲学界的一个突出现象,即是施特劳斯学派在中国的流行。古今之争、自然正义等具有典型施特劳斯学派特色的词语时常被人们提起。这些施特劳斯在中国的追随者,自视为区别于常人、走出洞穴的精英,常以一套晦涩的语言写作......
汉语中的补语在日语中的表达(下)
发布时间:2022-12-23
摘 要:汉语中的补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可以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状态补语、程度补语等等。本文主要探讨可能补语、状态补语、程度补语以及补语“到”在日语中的表达。 关键词:汉语;日语;补语;异同 1.引言 在本文的上......
网络环境下汉语学习策略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17
【摘要】 本文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汉语学习策略进行分析,并具体介绍了相关策略如何应用于汉语网站的教学设计,以期对汉语学习网站的设计有所帮助,对网络汉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关键字】 学习策略; 汉语网站; 应用 作为学习者个......
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2-19
前言 我国现如今网络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提供一系列便利支撑和服务条件,特别是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事务,在网络技术沿用整改方面几乎已经趋近于成熟形态。毕竟同时面对高校扩充和现代网络文化等多种冲击效应......
后语境下的当代文学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9
“后”语境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其一般指西方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关于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化思潮所产生的语境特征,又被学界称为“后学”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当代文学开始有选择性地介入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后......
古代汉语中的几种特殊语序解析
发布时间:2023-04-29
摘 要:古代汉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是促进现代汉语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途径。特殊语序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古代汉语本质特点的一种代表形式,对其研究具有......
汉语词汇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发布时间:2023-05-18
汉语词汇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汉语词汇的特点 汉语的词汇有以下特点: 1.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 语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也是构词的最小单位。以单音节语素构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突出特点。口头上,一个单音节语素指的是一个带声......
新闻伦理困境下女性关怀的伦理选择
发布时间:2022-11-17
新闻伦理困境下女性关怀的伦理选择 新闻伦理困境下的女性关怀伦理,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本文将分别通过对新闻伦理困境和女性关怀伦理两个方面的定义阐释,论证在新闻伦理困境下的大背景中,新闻媒体对于女性群体的新闻......
有关汉语言语法特点及汉语语言学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3-05-26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地球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是汉民族的普通话,是汉藏语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精神文明飞速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需要用一种开放的眼光来看待汉语研究,在继承对汉语语言学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所以,展开有关有关汉语言语法特点及汉语语言学的探讨很有必要。作者从汉语言语法特点、汉语言语法对汉语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两个方面对这个课题进行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关键词】汉.........
语境在德汉翻译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10-12
摘 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根据语境判断语义。本文通过对语境的定义研究,并对德汉翻译中语义怎样确定进行分析,试图获得对语境作用的认识。 关键词:语境;语义确定;德汉翻译 一、语境概念 德国......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和意境
发布时间:2023-02-23
无论是在人与人沟通方面,还是文化交流方面,在汉语言文学中,对语言的应用和对意境的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对汉语言文学特点,在文学中对文字的运用,以及意境的揣摩进行研究,继而对提升语言应用方法和意境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这些方......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人性弱点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5
摘 要: 现代社会中,“出轨”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本身弱点的体现?其实,不论是精神的不忠还是肉体的出轨,都不仅仅是当下才发生的情况。本文作者就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从人性弱点的角度探析安娜的“出轨”。 关......
试析网络环境下汉语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3-03-18
" [论文摘要]网络语言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规范汉语的使用。文章结合汉语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汉语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使汉语教育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 汉语教育 困境对策......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
发布时间:2023-04-27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汉语言文学凭借自身独特魅力,逐渐受到广泛认可。汉语言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的揣摩是一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有鉴于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中......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发布时间:2022-11-01
摘要:古往今来,中华的文化创城已经有了五千年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这其中最为精髓的文化传承便是语言文化,从曾经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中文,从曾经的文言文早现在的白话文,汉语的传承也在......
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审美文化(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如下几个问题:如何认识与把握以经济一体化为驱动力的在审美文化方面逐渐形成的全球化语境;学术界有必要从全球化语境的实质、内涵、判断的核心标准以及本土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生存等方面作出解释。其次,应......
试论现代传播语境下的网络话语特征
发布时间:2022-07-27
1、首页2、网络话语的可写性 【摘要】本文是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您奉献的精编范文新闻传播论文:试论现代传播语境下的网络话语特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本文从话语的角度探讨了传媒文化,在现代......
浅谈透析现代性语境中的教师伦理
发布时间:2022-07-24
[论文关键词] 自我保存 天职伦理 职业伦理 [论文摘 要] 范美忠逃生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以自我保存为本质内涵的现代教师伦理在教育现实中的显现,是教师伦理从古代天职伦理向现代职业伦理转变的必然产物。这样的一种教师职业伦理......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语的恰当使用
发布时间:2022-09-07
" 论文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汉语 恰当使用 论文摘 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度恰当地使用汉语,既是必要的又是必须的。某些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上完全摒弃汉语,单纯地使用英语,实际上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本文论述了使用......
朱敏才孙丽娜当选“感动中国人物”
发布时间:2023-03-25
27日晚,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在贵州支教长达9年多时间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被评上“感动中国人物。”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两人退休后来到贵州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
“本地化”还是“处境化”:汉语语境中的基督教诠释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无论是就思想层面、体制层面、还是受众层面而言,教理的讲授与理解都是根本的前提。从而这一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基督教在异质语境中所必然经历的诠释活动。在这样的意义上,任何一种“教理的讲授和理解”都不可......
当代文论语境中的布迪厄
发布时间:2023-05-19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体系之中,意识形态理论是作为灵魂与基石存在的,而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一般性的哲学与社会学原理向文学理论的最终生成,其内在的转换机制必须是经由文学形式,而后形成具有主体性的文艺理论与美学话语。马克思主义经......
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2-26
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对语言的运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同时也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所谓语言环境,简而言之,就是语境。语言的内部环境和语言的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语境,其中......
大数据语境下,好书的“特选”与“群选”
发布时间:2022-11-21
“图书榜”的推广,对出版业的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在“数据化”的阅读时代中可以起到标杆、灯塔的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每逢岁末,必是各个行当最繁忙的时刻。近年来,“盘点”几乎成为出版业及其专业媒体必须完成的“......
多重伦理困境下的“亲亲相隐”
发布时间:2023-06-08
关键词:亲亲相隐;伦理;困境;道充身安 人生的困顿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境:一种是物质的困顿:生计窘迫、境遇艰难;另一种是精神的困顿:前路迷茫、心灵疲累。然而,对人进行持久而无休止折磨的,多为后者。在中国历史上,“亲亲相隐”问......
谈当代语境下音乐教育的人文回归
发布时间:2023-01-10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其音乐观念主要体现在《理想国》里,尽管有理想色彩,但对后世的启示意义同样是不可否认的。音乐教育应以古人思想为镜鉴,以时代背景为依据。本文在研究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分析音乐教......
论当代阅读语境下的纸质书籍之美
发布时间:2022-11-03
现代书籍设计是传统书卷美和现代书籍形态相融合的探索过程,致力于追求赋有时代精神美感,有益、有趣的书籍读物。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而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春秋《考工记》......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传播
发布时间:2022-12-16
摘要:近几年网络正以迅猛的态势发展起来,在无形当中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特别是给各学科的学习方式上带来了新契机。富有历史又具时代意义的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盛行的当下,又该如何自处并找到发展的途径,从而继续传播。本文旨在......
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英汉翻译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1
翻译活动是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途径,是一项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翻译的对象有很多,比如各种文学作品、新闻翻译、词汇翻译等。无论是哪一种翻译,都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传递的不仅是字面意思上的变化,更多的是文化内涵的传递。文化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同时又会在文字中体现出来,文化对翻译过程也有影响。中西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不能采用.........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
发布时间:2019-09-24
1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存在的困境分析1.1网络语言的冲击网络流行语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其形成于网络,来自于人们的网上交流,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一种“非常规”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是以汉语言为基础,通过对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种创新型词汇。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广泛应用具有双面性,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一种创新,并将传统的汉语言赋予了新时代的活力,使其可以更加生.........
“姚贝娜事件”中的媒介话语变迁
发布时间:2023-06-06
[摘要]媒介获取话语权的传统途径主要是:信息把关、信息编码以及信息的传播。但是随着媒介的发展,新媒介以用户为终端,以网状传播为重要特征,以大数据为基点,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随之媒介话语权也发生了明显的转移。这是媒介发......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抓住汉字特点进行汉字教学
发布时间:2013-12-19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抓住汉字特点进行汉字教学 一、综述 目前,由于中国地位的崛起,世界上兴起了汉语热。在外国人的汉语学习中有一个特殊现象,很多人口语很流利,但不会书面阅读,这种情况说明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窘境是汉字教学。懂汉......
浅谈中学汉语课堂中适当运用维语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23-04-10
浅谈中学汉语课堂中适当运用维语的必要性一、纯汉语教学理论依据不足全外语授课教学法的理论最早出现于法国和德国的直接法(directmethod),它提出直接联系原则,即排除母语的干扰,让语言形式与所代表的事物直接发生联系,反对母语进入课堂。然而,直接法是以幼儿学语理论为基础的,是仿照幼儿习得母语来设计的外语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事实上,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是有很大差异的。第一语言的学习者一般为儿童.........
认知语言学语境下被动句英译汉的原则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7-04-19
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习惯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英语被动句的翻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语境是极为关键的,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使译文更加正确流畅,近年来,我国翻译学界的一些学者从多个角度对被动句的翻译问题开展了分......
针对汉语词汇和语法特点谈对外汉语教学
发布时间:2022-10-09
针对汉语词汇和语法特点谈对外汉语教学 谈到一个事物的特点,首先应考察它的比较对象是什么,这里是将汉语同英语相比较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汉外词汇对比 比如探讨汉外词汇的民族性差异时,称谓词的用法就有很大差......
龚琳娜的声乐演唱艺术特点
发布时间:2023-07-03
摘要:龚琳娜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百花争鸣发展态势中的代表者之一,其大胆、夸张的演出形式在声乐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作为中国新艺术的奠基者和先行者,龚琳娜个性化的演唱风格和对待声乐艺术严谨科学的态度征服了许多艺术热爱者的心,她的作品也受到越来越多听众的喜爱与追捧,被誉为“真正的歌唱家”和“灵魂歌者”。本文对龚琳娜的声乐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刻剖析,旨在为声乐演唱专业人士以及众多声乐爱好者提供演唱灵感与思路。关.........
对当下社会道德现象的伦理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04
对当下社会道德现象的伦理思考 1.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1.1 传统的风俗意识影响人们正确的道德认识自古以来,我们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就有“息事宁人”的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化解社会冲突,是传统和合思想的积极方面,但是这......
当前文化语境中的文风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05
主持人:李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主讲人: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我觉得马克思主义......
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应用意境
发布时间:2023-03-05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目光逐渐转向了精神世界,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成为人们丰富精神世界的有效形式。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应用于意境的关联等内容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程度,从而不断提高国民精神世界的建设质量。[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并可有效体现出我国汉语言的魅力,.........
浅谈现代汉语思维的中国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新的文学形态,一现代汉语思维的特殊性决定了现当代文学的内涵和走向。现代汉语思维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革命性和日常性上,这两点特性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实主义作为其宣泄的载体。中国当......
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30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的一个文科类专业,具有着明显的人文气质,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中,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更是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代表着我国的历史传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依靠语言来完成,而理解语言意境则能使人们彼此之间产生更为深刻的共鸣,同时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更加深入情境的感受。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过程中,应当积极领会语言意境,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语言应用能.........
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
发布时间:2023-02-27
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 2012年6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与中国青年伦理学会共同主办、井冈山大学与江西伦理学会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在井冈山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
英汉习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
发布时间:2023-06-11
英汉习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 摘 要: 英汉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习语翻译要处理好语言和语境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喻义,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
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解析
发布时间:2023-04-03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语言意境的应用、理解、分析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知识的运用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进行探讨。关键词:汉语言;语言意境;知识素养;鉴赏力引言:中国......
《外婆的家当》中的文化语境解读
发布时间:2022-09-12
引言 艾丽斯・沃克作为美国的黑人女作家,对美国的黑人运动,尤其是女性运动的叙述和刻画较多,《外婆的家当》(又名《外婆的日用家当》)是她早期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产生的背景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高涨的六七十年代。尤其是在马丁......
“阿甘”要当小说家
发布时间:2023-01-10
关于汤姆・汉克斯,人们记得的是《阿甘正传》里那个憨厚、单纯、专情的阿甘,是《费城故事》里那个在歌剧中低吟浅唱的同性恋斗士,是《西雅图夜未眠》中忧郁、真诚的中年男人,是《拯救大兵瑞恩》中不惜代价要救回瑞恩的中尉米勒……汤......
浅谈本体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08-25
摘 要:本体语境理论已渗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本体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本体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对我国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本文就本体语境在对外......
俄译汉中运用汉语某些特殊词汇时的翻译技巧
发布时间:2023-07-16
俄译汉中运用汉语某些特殊词汇时的翻译技巧写文章、搞翻译都应该讲究修辞,重视文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严格恰当地运用汉语里修辞作用很强一些特殊词汇,能起到明确原文含义、达成译文简练、增强感染力等作用。一、运用四字词组时的翻译技巧四字词组是汉语里特有的,结构精炼、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有力,给人以深刻形象化的联想。1.成语型:俄语里有些成语和汉语中由四字词组构成的成语完全或基本等值。遇到这种情况,应采用成.........
“当代阿炳”张治平
发布时间:2023-06-26
2013年8月,一个令人感慨不已的消息从彩云之南传来:一位65岁的失明老人,获得了“第三届全国葫芦丝・巴乌邀请赛”老年组第一名;他和学生的二重奏,获得组合组一等奖。他所演奏的《自强之歌》《边寨情》《川妹子心中的歌》《青春篝火......
阿里的跨境逻辑
发布时间:2023-01-03
在阿里巴巴三大战略中,全球化战略摆在首位。 “把中国零售搬到网上已经实现了,全球是不是也有这种可能?”阿里巴巴集团全球速卖通总经理沈涤凡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马总曾讲“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目前天下还只是在国内,......
世界与地方:汉语思想语境中“政治”的本性
发布时间:2023-05-13
" 内容提要:中国古典思想语境中政治的本性是一切存在者的“各正性命”,它意味着,一方面,“天下有道”,存在者皆有路可走;另一方面,人们皆有家可以安居。与希腊式的“中心聚焦式的政治意识”相比,这种“各正性命”的政治观乃是一......
阿基波特的小习惯
发布时间:2022-10-20
阿基勃特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继洛克菲勒之后最为优秀的董事长之一。 阿基勃特在进入美国标准石油公司之初,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职员。即便如此,阿基勃特依旧觉得要尽一切可能为公司多做一些贡献。他认为只有公司更好,自己的收入才能......
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0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学科,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历史古国,所传承与积淀的文化精髓是我国重要的财富,对促进我国的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过程中,语言与意境是重要......
创设汉语学习环境 激发汉语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2022-10-31
创设汉语学习环境 激发汉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汉语教师而言,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发主动的获取知识。那么,如何激发......
浅谈汉语中成语的独特性及成语教学方法浅谈
发布时间:2023-05-04
" 论文关键词:成语独特性 教学方法 语义融合力 论文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
文化语境视阈下汉语文化正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
发布时间:2023-05-03
文化语境视阈下汉语文化正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文化语境最早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他认为,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既包括人们的生活模式,又包括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禁忌与委婉,非言语行为,等等。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语境,汉语与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在汉语文化语境下学习英语,汉语的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汉语文化的积淀,英语学习会举步维艰。.........
欧阳娜娜的青春不迷茫
发布时间:2023-07-24
欧阳娜娜悄悄隐藏在观众席里和大家一起看完了一个关于她15岁这一年的VCR,然后才走到台前。当然要看,为什么不呢?她对世界充满好奇,也包括对自己。15岁这一年她在台北家中只待了6天,“日夜兼程”去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事,多得连......
独特的阿拉伯国家
发布时间:2023-07-07
摘要:黎巴嫩是一个独特的阿拉伯国家。虽然阿拉伯人占多数,但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西方式国家;虽然民族结构简单,但却是中东地区宗教、政治最复杂的国家。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其复杂的宗教、复杂的政治及复杂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词:黎巴嫩;多民族;多宗教在波谲云诡的中东地区,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虽然民族结构简单,但却是中东地区宗教、政治最复杂的国家。虽然阿拉伯人占多数,但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西方式国家。这.........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特点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7-22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独特的网络语言开始由互联网进入到人们日常的交往用语和书面语当中,充斥着传统的现代汉语的语言和语法习惯。网络语言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能够生存,而且大有生机勃勃,摧枯拉朽之势。 一、网络语言......
当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领舞者
发布时间:2023-03-15
张志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仍浮现在眼前,晃如昨日。他豁达,再难解的问题放在他面前,都能轻如太极柔手,推挡化解;他睿智,再纷繁复杂的局面,都能三言两语,提纲挈领;他远瞻,犹如棋坛高手,当众人孜L于当下时,他已洞悉到将来的三步五步。他的离去,使当代汉语词汇研究少了一位领舞者。从1959年开始撰写《简明同义词典》算起,50多年来他以其智慧、坚守,以其宏阔的理论见解与精细的微观考证,在当代汉语词.........
税收正义视阈下中国当代税制改革的伦理反思
发布时间:2023-07-08
摘要:中国当代税制改革完善了税制结构,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是由于没有在道德层面处理好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以及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致在税制改革过程中表现出诸多道德方面的偏颇:重经济利益、轻道德价值;重效益、轻公平;重税收义务,轻税收权利。中国未来的税制改革应当以税收正义为目标,实现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以及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与统一。关键词:中国税制改革;国家税收;税收正义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
论古汉语词语活用的形象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 要]词语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词语在活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形象性的特征。本文拟从抽象语义的形成、修辞手法的运用、内外语境的烘托等方面来探讨古汉语词语活用的形象性特征。 [关键词]古汉语;词语活用;形象性 一、抽象......
整合营销传播在当今市场环境下的特征与趋势
发布时间:2023-02-20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自出现以来,之所以受到众多管理者、营销人推崇,因为它揭示和彰显了一种趋势。20 年来,IMC 在中国,虽然在执行和操作层面面临种种挑战,但是已经逐渐成为广告主营销传播运作的理念和基本策略。而中国广告主营销传播......
探析蒙语与汉语构词演变中反映的民族特色
发布时间:2023-06-13
语言是一个民族观察、认识和表述世界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既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精神外在化的呈现方式,又是外在客观世界进入人类认识视域的有效通道。一个民族的语言在整体上反映着本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蒙语与汉语是蒙汉两个民族人民的思维成果和文化心理在语言中符号化、外在化的结果。蒙汉语分属阿尔泰和汉藏语系,因此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在词汇、语音、语法以及修辞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蒙语和汉语都有各自不同的词.........
新媒体语境下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23
新媒体环境中,当代文学教学面临巨大挑战。根据当代文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可以变单一的课前准备为师生双向互动的备课模式,将教学内容和方式与时代紧密联系,将考核模式多元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完善教学体系,达到理想的教......
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3-03-03
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的翻译 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的翻译 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的翻译 关键词:公示用语 语言风格 功能特色 汉英翻译 摘 要:为适应举办奥运会和建设国际化都市的需要,北京......
民族汉考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3
一、关于民族汉考(MHK)民族汉考(MHK)是在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少数民族习得汉语的特点,专门测试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标准化考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MHK主要满足使用汉语授课的普通高等院校从少数民族考生中招生的需要。2003年,MHK的三级考试作为高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吉林省的朝鲜族学校开始推行。该考试笔试由三部分组成: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书面.........
论目的语环境优势在对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2-09-16
写论文是一件很难的事,说到写论文,好多人就头痛,写好一篇论文都要花好长时间去准备,这都是听别人说的。其实不是,只要你有方向,就没有.........
阿三当托 2014年4期
发布时间:2023-03-06
阿三结识了一个叫胡科的朋友,在H局工作,大小是个头目,为此阿三承揽了H局的一些小工程,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当然胡科也少不了拿些好处。这一天,胡科把阿三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说:“阿三,你是我最信任的人,有件事要请你......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与教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31
汉语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构词、运用法则及连成句子的相应规则。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的特点,不仅仅是推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需要,更是推动现代汉语文学不断发展的关键。一、汉语语法的特点1.名词与代词的数。在汉语中,常常是通过数词与量词来具体说明数目,但是对于数却没有规定的语法范畴,如一朵花一条鱼一本书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之所以没有数的语法范畴,是因为数的语法范畴主.........
“哥特”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3-03-10
“哥特”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演变 Www.LWlM.com“哥特”(Gothic)是一个对西方人文艺术、政治思想、社会风尚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内涵丰富,通行于史学、建筑、文学、美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隐藏在哥特多重语义背后......
浅析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记忆伦理
发布时间:2022-11-30
文革结束以来,有关革命(诸如文革、反右、合作化、土改以及内战等)的创伤记忆已成为后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中最为鲜活、持久的部分,并日益在读书界产生巨大影响。在此情形下,记忆及其伦理不能不成为学界理当直面并讨论的现实问题。所谓......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语境设置分析
发布时间:2022-09-17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虽然人们开始从互联网等网上平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但是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对教材的编写应该引起重视。目前,对外汉语口语教材语境设置关乎着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应该引起教师以及其他相关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一、对外汉语口语教材语境设置需要遵循的原则(一)保证语境设置的真实性在进行相关的教材编写信息与资料的调研和收集之前,就需要对同一种类的教材做出综合.........
古汉语教学要多从现实语境中寻找理据
发布时间:2023-05-15
摘要:古代汉语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法、词汇、修辞、音韵四方面联系现实语境进行分析。古汉语教学中若能举例说明,贴近现实生活,做到现实与古代知识的紧密结合,就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英语的语言特色对汉译旅游文本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06
【摘要】本文在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剖析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对汉译旅游文本翻译的影响,并给出常用的翻译方法。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解读国外英文旅游文本实例,探讨旅游英语在词汇层,语法层,句式结构层以及修辞层这四个层面的语言特色。接着,归纳出旅游文本汉译英时应充分考虑的三个因子:思维因子,文化因子,美学因子。最后,笔者结合国内景点汉译英实例,针对性地提出应对这三个因子的常用翻译方法:改写.........
当代文学在汉语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10-28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知识中,语言学尤其是汉语言知识是基础性的重要内容,仅止于此,却又是不够的,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这其中也包括中国文学知识。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一方面可以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升语言能力、涵养素质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理解中国历史、体会中国人情感的途径,从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质量.........
试论叶卡特琳娜二世的人才策略
发布时间:2023-04-23
提要:本文主要从人才的选拔、教育及培养等方面论述了叶卡特琳娜二世独特的人才策略,指出正是由于叶氏不仅善于选拔人才,而且还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才使她网罗了大批有用之才,从而使她的治国方针奠定在丰富的人才资源之上。 关......
探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2-11-04
"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学策略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良莠不齐。本文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今后教学改革的发......
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发布时间:2023-06-27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敏感地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语言的发展总是紧跟时代步伐,全面、真实、生动地展现社会生活的......
英语长句的特征及汉译方式
发布时间:2022-12-26
英语长句的特征及汉译方式 英语长句的特征及汉译方式 英语长句的特征及汉译方式 来源 1.引言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截然不同。英语句子多是主从结构的,而汉语句子多为并列结构。在英语中长句很常见,因为英语修饰语......
试论目的语环境优势在对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 要】作为与中亚接壤,交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的新疆,为来疆中亚留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汉语环境。而拥有目的语自然习得环境有助于极大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因此,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正式学习的途径,还应该发挥个人的......
论汉语言文字的三维性特点
发布时间:2013-12-18
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是那样地别具一格,那样地不合群,以致有的学者怀疑它们到底能存在多久。曾经有人认为中国文字正在走向死亡之途,日暮西山,气息奄奄。例如,前苏联学者伊斯特林六十年代发表了一部名为《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
试析简论现代汉语新生词语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 新词语 构词 词义 社会文化信息 论文摘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人21世纪以后,出现了大量的新生词语。从构词方式、词义及承载的信息社会文化信息角度等方面对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