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7 01:49:5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论
时间:2022-12-07 01:49:59     小编: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播种、开花、结果,除了其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外,还因为有着适合它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优秀部分具有内在亲缘性。这种亲缘性既说明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何以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融合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亲缘性

对于二者的亲缘性,梁启超曾在《欧游心影录节录》的社会主义商榷中有过细致的阐述:讲到国民生计上,社会主义自然是现代最有价值的学说。(社会主义)精神是绝对要采用的,这种精神不是外来,原是我所固有。孔子讲的均无贫,和无寡,孟子讲的恒产恒心,就是这主义最精要的论据。我并没有有丝毫附会。[1]40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2]67因而,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都是读过儒书的人,是儒家学说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3]。

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亲缘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共产主义与大同理想。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将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305-306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阶级对立,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可以得到极大满足,因而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这种理想追求与《礼运大同篇》所幻想的人们和睦友爱、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种种罪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并提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取而代之。而在差不多同一时间,面对国内外的剥削压迫,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也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可以说,在充满血与火的资本主义野蛮时代,东西方人民有着近乎相同的悲慘遭遇,这也就使得东西方人民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理想。

第二,辩证思维与中庸之道。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辩证思维要求人们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变化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当我们能够用辩证思维来指导自己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时,就不会陷入极端、盲目的情绪中,因而有助于理性看待问题,避免陷入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误区,这符合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将中庸理解为不思进取的保守、无原则的折中调和,实在是极大的误解。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君子之道,是极高明的学问,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大学中庸》)。中庸之难,难就难在时中。所谓时中就是因地而变、因时而变、因人而变、因势而变等等,一切皆在变化之中,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在不变化之中又有变化者。[5]65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掌握辩证法是达至中庸之道的关键所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出身于莱布尼茨-沃尔弗学派,是莱布尼茨第四代的嫡传弟子,莱布尼茨所吸收的中国哲学元素被融入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系统之中,这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能说没有一点影响[6]。

第三,实践观与知行合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对此马克思曾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7]58那么人如何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呢?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知行合一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注脚。例如,孔子判断孝的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才能称为孝;对一个人的认识和评价,孔子也认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至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充满生活智慧的的诗句,更是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此外,马克思还认为:无神论的博爱最初还只是哲学的、抽象的博爱,而共产主义的博爱则径直是现实的和直接追求实效的。[8]187而追求实效同样体现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比如李泽厚就认为是实用理性指导着中国人的日常伦理。至于邓小平最著名的三大论断[9]猫论、摸论、不争论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以及中国人实用理性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

第四,人的本质与人伦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60马克思考察人的本质不是从单个的、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人出发,而是从人与人的交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来把握人的本质属性。而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身外,更重视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所应有的伦理规范,例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对于中国人来说,个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伦理关系中寻找生活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所阐释的人的本质属性不可相提并论,但是二者都强调从社会关系中来把握人的存在,因而都不约而同地引申出了相似的道德观念,即家国一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第五,唯物主义与多神崇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4]365驱逐出去,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的人,也应该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神灵崇拜却是日常生活的常态。从拜佛祖菩萨、太上老君、土地公公,到拜孔子、关羽、岳飞、祖先,等等,中国人的神灵崇拜虽然异常丰富和复杂,但是出于实用主义的心态,中国人的神灵崇拜并不专一,同时信奉多个神灵是常有的事情。这种多神崇拜看似与唯物主义、无神论是两个极端,实则是相反相成、两极相通。正因为普通中国人对每个神灵都信奉得马马虎虎,所以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宗教情节,因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会因为主张无神论而遭到排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基督教、伊斯兰教为宗教信仰的国家、地区,由于信仰对象的唯一性、排他性,使得宗教徒的信仰格外虔诚,因而马克思主义不易被接受和传播。

第六,暴力革命与起义逻辑。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异常贪婪和凶残。无产阶级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争取自己的权益,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使自己成为国家的主人。对此,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10]578列宁也认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11]194马克思主义主张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不合理统治,以保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这一思想与中国人的起义逻辑、革命记忆是相吻合的。回顾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不难发现,每一次农民起义无不是在民不聊生时对封建腐朽政权的反抗,每一次成功的农民起义都是对前朝污泥浊水的荡涤,都是一次对社会病痛的刮骨疗毒,而新政权的建立所带来的土地重新分配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好转,都赋予了农民起义以天然合理性和正当性。因此,数千年农民起义记忆的沉淀,使得通过革命改朝换代来获得更好的生活,在国家腐朽动乱时期具有广泛的群众心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毫无疑问让腐朽黑暗年代的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共鸣。值得强调的是,中国人素来温和善良、爱好和平、不尚武力,忍无可忍的起义逻辑和革命记忆蕴含的是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无畏反抗精神,这与佛教提倡的逆来顺受、祈求来世以及基督教的自我忏悔、渴望神的拯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还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主要是为了指导工人阶级的斗争,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不主张工人阶级单打独斗,而是鼓励尽可能多地联合同盟军特别是破产的农民阶级,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阶级为主體的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七,群众史观与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荀子所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这个论断同样深刻揭示了民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以实现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28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同样表达了相似的内涵,如《尚书》所讲的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说,更是鲜明强调民众才是国家社会的根本,少数统治者不应损害人民的利益。总之,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都强调和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利益。

第八,解放世界与修齐治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都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而且对社会现实问题都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7]257。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61恩格斯也强调: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760总之,无产阶级肩负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同时要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不能寄希望于来世以及对资产阶级的幻想。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理想,同样包含着济世情怀。在社会使命、责任担当上,孟子更是豪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正是因为儒家学说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相似的天下情怀和入世态度,所以早期受传统文化浸染的知识分子能够积极接纳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相似相通之处,使中国人对这一异域思想文化抱有极大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正如张岱年、程宜山先生所言: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12]156

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内核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认知过程。首先是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屈辱挨打渐次归因为传统文化的腐朽落后,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知识分子更是欲除之而后快;其后经过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人们逐渐从文化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于是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重拾对5000年中华文明的自信。今天,我们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却不是简单地全盘复古,更不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指导思想地位。至于前者,原因很好理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落后、保守、迷信、专制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辩证扬弃。对于后者,则需要重点强调说明。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被重新认识和挖掘,一种颇具迷惑性的观点认为,中国在度过亡国灭种的危机之后,不应再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外来文化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而应回归自己的传统文化。其理由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救国只不過是诸路不通后,死马当活马医的权宜之计;二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说明,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并不背道而驰;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取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得不偿失。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不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

限于文章主旨和篇幅,这里不对上述几种错误观点一一批驳说明。仅就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属性而言,前者属于工业文明体系,而后者属于农耕文明范畴。就历史发展阶段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气质毫无疑问更贴近当今这个时代,而以农耕文明指导现代化建设则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只能是非此即彼。前文已经讲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亲缘性,这使得二者可以相互融合促进。在这样一个相互融合促进的过程中,二者的地位不是对等的,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改造提升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精神内核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并且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能够为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提供价值引领和信念支撑,最终与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当代文化共同呈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之,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应起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滤作用,并及时将相匹配的基因注入其中,促使传统文化老树发新芽、旧貌换新颜。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应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上佛教曾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有过激烈的碰撞,在历经数百年的交流、融合后,佛教最终被中国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历史的眼光看,近百年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终将随着时间的沉淀而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但要加快这一历史进程,还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要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更要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接。要善于借用传统文化的外衣,赋予马克思主义更多的中国色彩。要注意系统收集、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似相通的思想文化资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予以重新解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借用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传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在结合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不能用表面上的相似相通掩盖实质上的不同。更要避免附加给马克思主义一些源于这种表面上相似性的似是而非的东西,从而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13]。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过去比较重视宣讲其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或是注重宣传形式的大众化、普及化,而对如何拉近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则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如能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相通之处,作为宣传重点和突破口,以民族化的语言表达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既讲清二者的天然联系,更讲透二者的本质区别,或将有助于人民群众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感,同时强化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此外,我们还可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些最核心最基础的理论以德目形式凝练出来,再以传统文化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内容形式加以注解,以方便人民群众的记忆理解,从而将高深的理论与感性的生活相对接,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融合路径:培养兼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实践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论述和讲话鲜明地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正是这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

从根本的原则、方法上来说,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要重点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共同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并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实现融会贯通。

然而仅仅从上述抽象的理论层面予以解释说明还不够,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当前学术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来看,很多专家学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这一最为关键活跃的因素。显而易见,只懂马克思主义或者只懂中国传统文化,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肯定会有所隔膜、效率低下甚至会出现偏差。如果能培养造就千百万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那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效率将大大提升。

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为我们作出了优秀表率。毛泽东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既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又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传统文化经典烂熟于心。特别是毛泽东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的典故,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因而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对此,邓小平曾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4]382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通,是难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朴实性有切身体会和准确理解的。

 当前,培养兼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首先需要全国八千多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多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氛围,并形成制度规范。其次,中小学应加大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力度,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做好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此前出于减负或者应试教育等目的,一些中小学课本删除了部分古诗词,结果引发社会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明确表示很不赞成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15]。最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将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纳入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在高校分布广泛,每年招收的本科生、硕博研究生数量也蔚为壯观,但是很少有学科点将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既缺少相关课程,同时对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也几乎不作要求。只懂马克思主义却缺少传统文化的底蕴,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去从事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工作,恐怕也只是力不从心或者仅仅停留在坐而论道的层面。

总之,培养兼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是促进二者有机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具体路径。千百万这样的人才必将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必将成为民族复兴、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要素
发布时间:2023-02-20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要素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就不断地被实践证明了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方法,在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人更是领悟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02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欧洲的文化系统融入到中国的文化系统,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背景、价值理念、思维模式的影......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这不仅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热点。特别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国学热”、“儒学热”不断升温......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6-12-23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 任何外来文化想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都必须根植于当地的本土文化,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当地文化发展中起作用,并且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来运用到实践中,对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
发布时间:2023-05-15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十九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6-02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一个民族的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但总有一些生活习惯、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会潜移默化沉淀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形成一个民族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格和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这就是文化的基因。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18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备受学术界重视,并得到一定程度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结合,在历史发展时期推动着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具备科学发展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02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与摸索中,发现照搬别人的模式只能注定失败,因为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
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的地位刍议
发布时间:2015-08-21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学术界主要围绕二者的相通性,二者结合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阐释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世界发展的洪流中,面临着即在世界的发展博取一席之位,同时又不随波逐流,走自己发展壮大的道路的难题。毫无疑问,马克思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是中国化的理论武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马克思主义 哲学 中国 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阴阳流转与“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之辨”的认知论传统以及“重民”、“大同”的 社......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作用
发布时间:2022-12-03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作用 1.概念的定义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5-09-09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至今,已发展了近90多年了,但我国对其认识是比较晚的。在中国传播的这30年,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基本否定到基本肯定再到承认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这三个阶段。对于西方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3-07-26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虽由中国人民创造,然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任重而道远,不管当今世界物质文明的发展如何迅猛,中国民众应当......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传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5-29
" 论文关键词:哲学解释学 传统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论文摘要: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传统”理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视域融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式,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是......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6
关键词:社会建设;平等公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等理论,蕴含着他们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思考和主张,他们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发展的道路,为更多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2023-02-19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为一种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性走近了中国,受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慢慢的中国化。这个过程是长期繁杂的,有着特有的含义和特点。那么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如何被中国所用,发挥其巨大作用的呢?在这......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3-04-19
摘 要: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相对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言的。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内容非常丰富,但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还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形态。这两大理论形态,在当前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缘起
发布时间:2013-12-18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缘起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创造性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它同中国先进分子寻求革命真理,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紧密地联系在......
中国哲学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12
一、中国哲学智慧与哲学中心概念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的奇葩,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曾积累了一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但在西学东渐及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兴起的冲击之下,这些哲学智慧却离我......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多样性
发布时间:2023-03-24
"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崭新的人类文化和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不同时代的国家和民族中,既体现着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一致性和时代性,又体现着理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正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一......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共享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27
公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吕氏春秋》曰: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凸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差异不断扩大。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任务。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思想,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构想中,阐发了较为系统的公平理论公平是人类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强国建设探析
发布时间:2022-12-13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创造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但,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什么?这既是一个争论不休而又歧义层出的当代哲学问题。马克思主要从实践角度认识文化及文化现象,认为文化是人类实践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是自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传播到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怎样才叫做“中国化”,如何才能够“中国化”,一直存在着争论与分歧。“中国化”问题日益变成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弘扬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实践中得到提升。民族精神是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以及改造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精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下,民族精神的发展与......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灵魂植入中国的大脑当中,让它能够为改造中国、建设中国而发重要的作用。把辩证唯物论用于中国现状,指导中国社会生活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存活、成长、结果,也为中国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1-28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初步实践马克思主义,到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将其中国化。具体表现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最初受到苏联影响,后来有了自己的民族理论,为革命胜利后民族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关......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中国城镇化反思
发布时间:2023-01-24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术界发生空间研究转向以来,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已经经历了理论开拓、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城市社会来临的背景下,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具有了新的理论意义。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范文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希望能帮助您的论文设计,供您参考! 总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设计论文,更多论文内容请继续关注查字典......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主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3
摘要:马克思中国化的主体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深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领袖群体、党的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三大主体入手,探讨三大主体在马克思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和......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7-22
经典科学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有序的,无序属于事物的现象。科学认识的目的是透过纷乱的现象去挖掘和掌握事物本质的有序性和规律性。经典科学的方法论认为,现象的复杂表象可以从某些简单性理论出发加以解释,事物的多样性也可以......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审美的演变有着其自身积极意义,从生活水平完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具体转变,重新建立了流行音乐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也在逐渐融合发展。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创作背景是运用小调,传统五声调式,或琵琶、二胡,长笛等传统中国乐器,歌词与古典诗词相结合。具体层面上,也就是古典诗词与古典元素创作融合在一起。(一)从.........
浅谈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3-24
一、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形成与内涵 正义是法的王国中永恒的主题,人类政治法律思想的发展史是一部逐步认识正义的历史。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启了人类对正义的思考,指出个人正义只有在正义的城邦中才能实现。亚里士......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与音乐艺术对象化
发布时间:2017-02-20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思潮是一个音乐思潮史课题,其学术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论述之矢来射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思潮之的,以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在我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和思潮发展......
近代报刊媒介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要]报刊媒介是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建制中的重要内容。不少马克思主义史家身兼学者、报人双重身份,参与了报刊的创办、编辑及投稿等活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因内在的学术价值,为近代报刊接纳并加以专栏或专辑刊载,但终因刊物的政治性影响了其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不过从近代中国史学的整体发展来看,随着报刊的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权势逐渐从学界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关键词]报刊媒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报刊栏目导向.........
试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与时俱进
发布时间:2023-03-24
"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战争的革命年代还是当今和平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各项事业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而时代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顺应时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向度”析论
发布时间:2022-10-22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应是一个自我设限的封闭体系,而应是一个与世界文明保持密切互动的开放过程。确立“世界向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中国和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吸纳人类......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当前,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持久、广泛而......
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发布时间:2023-02-09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的关键阶段,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从早期传入国内以及国内学者走出国门去学习的那些阶段,是当前必须研究的问题。中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这一文化之下我们何以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23-01-24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本文以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为视角,用阶级分析法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并且联系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20世纪国际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占据了重要地位,其理论在各个国家文论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其自身的魅力对我国文论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产生了重要作用。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才真正系统地......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03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国高等教育 科学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邓刁、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这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2-25
【摘 要】马克思主义强调要从哲学中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等特征中去理解和辨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拓展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2-10-16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拓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拓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拓展与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理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伴随着历史的转型,中国当代文坛进入了一个沸......
马克思主义的离场、在场与未来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22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离场”,源于后现代主义确证自身合法性之所需,亦为当代西方社会现实政治发展使然,“过时论”、“无效论”等帽子成为扣在马克思主义头上并迫使其“离场”的理论依据。资本逻辑的稳定性以及由......
探究马克思主义中的系统思想
发布时间:2023-02-16
当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以系统性思维和眼光去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早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系统知识、系统思想的逐渐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就继承和吸收了前人的系统思想,使得以整体眼光和联系观念为特征的系统观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虽然没有独立形态的关于系统思想的专门著作.........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现实性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并借鉴其他的理论资源,在研究当今时代人类实践的重大问题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尤为重要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2023-01-2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摘 要:从文化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能成为中......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11
[摘要]面对多元化思潮和西方文化霸权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理论上的关注与回答。为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问题的沟通与对话。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文化理论,认真解读这一理论,尤其是开掘和研究这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刘少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性
发布时间:2023-04-28
【摘 要】 刘少奇著作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性思想,主要包括共产党员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共产党员自觉加强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修养是内在动力;共产党员自觉为党和人......
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4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提供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论文,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总结: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论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设计论文,更多论文内容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论文网!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初探
发布时间:2023-05-25
摘 要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明智地选择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的现实予以创造性阐发,在他们的这种思想自觉下,他们的政党的理论于是也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吸取它生存发展的养分,形成了一整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6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政党。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就是一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关键......
传播学核心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发布时间:2023-06-13
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信息舆论场有利于在国际社会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更加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世界了......
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浅析
发布时间:2023-02-20
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渐渐的追溯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背景和历史渊源上,要追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得不提到西学东渐,西学东渐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学说,尤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27
[摘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即为其结合中国国情所出现的变化过程,其是属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的中国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的形式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早期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继承者与发展者,马克思哲学理论与中国哲学的结合可以有效的将中国哲学语录中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这些的准确性。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还可以对中国哲学进行总结、概括,将中国哲学真正经济价值进行继承发挥,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结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
发布时间:2022-11-2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 文章来自 【内容提要】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和诞辰185周年的今天,国际国内的大背景、大环境都发生 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又一......
浅析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16-07-18
现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大量的学者分析并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之间的关系。有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学东渐的推动作用,还有的学者对各种西学......
分析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2-11-01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我们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智慧理解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也要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指导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提供哲学滋养和哲学智慧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研究理路。这种研究理路注重从马克思主义.........
试论学科视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1
" 论文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基于学科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该特剐强调增强学科意识。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教育,恢复理论发展历史复杂性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识;有利于对学生人格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马克......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3-07-24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去年2月24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观点。同时,也就历史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提出了指导......
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发布时间:2023-01-12
摘要:党的十七大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简单的来讲,当代中国马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
发布时间:2022-09-2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 【 正 文】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类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一种主义、一种哲学可以被化,本身就......
“三个代表”思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22-11-18
【原文出处】前线【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210【原刊页号】13~16【分 类 号】A3【分 类 名】邓小平理论【复印期号】200302【 标 题】“三个代表”思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 者】杨耕【作者简介】杨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作用体现及发展要求
发布时间:2023-02-19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实际问题并将其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前提是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理解......
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20-01-17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特别阐述了关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问题。一是强调了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的重要性。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二是指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是我们取得进步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
在参与式教学中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
发布时间:2022-11-16
摘要: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来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互结合在一起,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来与中国的时代特紧密的结合的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进程来看,在国际化的大视野之下,,以生产......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
发布时间:2022-12-03
[摘 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引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基础。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难题与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6-08-15
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它是指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后来经过斯大林、毛泽东等一系列的社会主义者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并和资本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思想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经济理论。因此马......
集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发布时间:2015-08-27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永久生命力的保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本文......
试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保质保量地开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立院之本。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地位,开展......
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现实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刻揭示了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特征和文化的类型,并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构建了新型的文化理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多维度的,应该从文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要]理论的价值不在于理论本身,而是在于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价值也要通过其对个人发展、社会建设等实践活动的积极指导作用体现出来。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前提是理论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解决这一问......
分析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25
分析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分析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分析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持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科学发展观正是继承了马......
试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5-10-13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工程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围绕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
探究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的动力与路径
发布时间:2015-08-12
摘 要:想要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就要求具有与之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但是因为发展程度不够,所以如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现阶段法治建设的需求并不完全符合,在既有条件之下,我们首先应该确定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形......
20世纪初的三大论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解读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三大论争会使我们对论争的意义有一全新认识。“问题与主义”之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义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之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由之路;无政府主义之争则明确了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任务。三大论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的逻辑链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逐步展开作了思想.........
夹缝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2023-01-01
夹缝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夹缝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夹缝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内容提要】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存在两个重大不足。其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研究不够,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上......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路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9-09
摘 要 本文在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据此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路径的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22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分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本着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摘 要 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 ......
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7-15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哲学基础,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群众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2023-01-30
摘要:发展是人类社会在任何时代都面临的问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发展的主题不同、路径各异。从人类有记载的历史来看,无论是自西方的古希腊以来还是自中国的夏商周以来,包括政治家、思想家在内的诸多行业的人们,无不对发展问题报......
科学发展观: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的展示与启迪
发布时间:2022-12-05
"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在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洞察时代变化、审视发展大势、驾驭实践发展的理论新视野,对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实现新的理论创造,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当前社会正保持迅猛发展势头不断前进,诸多新生事物萦绕在广大民众的周旁,各类各样的思想相继碰撞产生,不过当今社会研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新的实践要求与时代的内涵,在什么境遇下要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命运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这一问题才能确实有效的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学习、掌握并加以运用。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马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2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建设,这些都表示将会产生一系列矛盾纠纷。首先,主流思想观念越加活跃,不同文化之间碰撞激烈;其次,大众信息获取途径逐渐增加,信息选择更增加针对。这也就表示当代大众心理及精神都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落实更加艰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一)批判性内涵哲学实际上就是批判社会,树立批判哲学真理.........
论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他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立场与方法之中,对邓小平的哲学思想进行逻辑梳理与系统建构是一项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12-0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意义及内涵 (一)研究意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