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下的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下的绿色发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1:17:35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下的绿色发展
时间:2023-08-07 21:17:35     小编: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这一“绿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领会和汲取其丰富的生态意蕴,对于修复社会与自然的断裂、推动绿色发展、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实现“十三五”规划生态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生态意蕴;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5-0037-04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从社会有机体的角度来看,“绿色”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唯其绿色,方能吐故纳新,健康代谢;唯其绿色,方能协调有序,永续发展。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这一“绿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构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蕴涵

马克思是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借鉴、吸收圣西门、孔德、斯宾塞等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最早是在《哲学的贫困》中明确使用社会有机体概念的,“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呢?”[1]143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以生产方式为基础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2]97简言之,社会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生成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意识、自我更新功能的有机整体。[2]92社会有机体具有如下特征:

1实践是社会有机体生成之基、动力之源。“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6社会有机体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群共同体、关系集合体。物质生产实践是其前提条件,“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其实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3]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是单个而是以整体的力量面对自然,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通过工具,这一体现实践状况与水平的标志,将前人智慧与力量延续,将他人知识与能力传递,以人类整体的力量,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逐渐形成以物质生产为内容的物质生活、以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为内容的政治生活、以创造精神文化产品为内容的精神生活三大基本生活领域,人们之间形成了经济交往关系、政治交往关系、思想交往关系这三大基本关系,社会因此成为“一切关系同时存在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人们交往关系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形成了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恩格斯说过:“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4]人们以实践活动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渐次展开,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内生于实践活动之中。“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要的活动和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优于生物有机体之处在于,生物种群或群落的结合方式及其活动,是生物长期以来在被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能习性使然,而社会有机体的结合方式及其活动,是在一定程度上被自身意识到的,以某种自觉的方式进行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5]247个人意识相互渗透、交融、汇聚成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作为一种整体的社会规范,来约束、调节人们的行为,使整个社会行为呈现出一种整体性、延续性、规律性。这是社会有机体自组织、自调节过程中自觉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有机体有机性程度的集中表现。

3社会有机体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活的有机体。“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6]人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社会有机体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个人的存在。”[1]67有生命的个人是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细胞,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构成社会有机体不断再生的一个基本环节。要保证人自身生产的持续进行,就必须不断满足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为此,社会有机体必须不断地进行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即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意识是社会有机体维系各种关系的控制器,社会意识的生产即精神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处于枢纽地位,因此,还需不断进行“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创造理论化、系统化的精神产品。人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三种生产贯穿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始终,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使社会有机体不断地复制和更新自己。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生态意蕴

从对社会有机体基本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社会有机体理论时,从未撇开自然孤立地、抽象地讨论社会发展。自然辩证法思想、对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在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得到充分体现。 1自然优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对于社会有机体生成和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非否定自然界的先在性和本原性。事实上,无论是人还是社会有机体,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细胞和最活跃的因素,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生存和生活于自然中,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具有受动性、受制约性的一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料来源,“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42社会有机体不是在自然之外,而是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生成与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是社会有机体的培养基和孵化器。社会有机体必须与自然环境进行持续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产和生命活动,实现自身的新陈代谢,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起来。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先的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一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充分体现,它要求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如果人们主观性肆意膨胀、藐视自然、违反规律,就会招致不良后果。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383

2和谐共生。从系统论角度讲,社会有机体是一个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逐层整合而成的总体协调的系统。系统所具有的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特点,社会有机体也全部具备。从社会有机体内部结构上来看,经济基础无疑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作为上层建筑,竖立其上,为经济基础服务。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相互协调,推动社会有机体不断完善。从社会有机体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一部分自然成为人化自然,进入属人世界,成为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二是实践使世界分化为自在世界(天然自然)和人类世界(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与天然自然又具有内在联系。社会有机体与自然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同样呈现出一种有“序”性,即协调性或和谐性,这种有“序”,是在社会有机体与环境的不断“耗散”过程中,即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动态交流中保持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社会还是自然这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还是自然和社会所组成的更大的系统,都依靠其内部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其中任何一方出现紊乱,都会引起相关方的变化,造成系统“熵”增加,严重的话会导致系统的分崩离析。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就表达过社会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和具体的展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1]66

3协同进化。从系统的整体发展方向来看,任何系统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化过程。社会有机体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而实践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每一个现实的社会有机体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有其从萌芽、产生、发展到衰亡逐次展开的过程,最后都将被新的社会有机体所取代,而新的社会有机体又会在新的历史阶段上展开一个新的生命周期。因此,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辩证的、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切渐次更迭的社会历史状态,只不过是一个暂时阶段而已。当然,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必然性……继而也会失去存在的理由;更高的阶段将取代它,当然,这个更高的阶段,和它一样,最终也会走向衰亡和灭亡。”[5]217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部世界处于经常的物质变换之中。在这种物质变换过程中,一方面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成为社会有机体不断进化的养料。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塑造、人化自然界,使自然界也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属人的变化。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表达了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76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马克思还“从辩证的、共同进化的视角出发,支持有机界(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同时是以和谐和斗争为特征的观点”。[7]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对绿色发展的现实启示

社会有机体与自然的关系既有和谐共生的一面,也有斗争冲突的一面。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重新确立了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信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演进,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人们开始以征服者和主人的姿态面对自然,对自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掠夺,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所带来的阻隔进行了批判,指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出现了“一个无法弥补的断裂”。这种新陈代谢断裂的现象并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其它社会形态的国家也可能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社会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断裂,从社会有机体生成和发展的维度来说,是规范有机体行为的意识与推动有机体发展的实践出现了偏差,因此,我们要努力修复这种断裂,实现绿色发展、永续发展。

1坚持理性的原则。社会有机体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而人的实践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理性主要包括:反映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理性;反映主体意志和需要的理性。理性需要客观有效的知识支撑,否则只有理性的愿望,而不会有理性的力量。客观有效的生态实践理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发展。习近平曾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比喻来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8]这一比喻其实也是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发展观变化的生动写照。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科学发展”作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六大原则之一,并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建国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遭受的挫折进行深刻分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科学凝炼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国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2)自然优先。“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工业文明反思的结果。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对人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树立自然优先的理念包括:一是尊重自然,人对自然应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我们要认识到自然不是人的奴隶,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类来源于自然,自然是社会永恒的前提,自然的一切物种均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二是顺应自然,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要遵循客观规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或人类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招致生态灾难。三是保护自然,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要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

(3)以人为本。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细胞是人,人是社会有机体所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首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指标。当代生态运动中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即一些激进的生态主义者,如生态原教旨主义、生态无政府主义者,强调自然生态的价值高于人类的价值,认为人类是一切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要求人类为了自然生态平衡而放弃自己的主体地位,停止经济增长,停止发展,一些极端者,甚至提出一些反人类的主张。这一不良倾向必须得到批判和纠正,否则将贻害无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要坚持“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公共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即“人类整体主义”的原则,既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搞人类沙文主义,也不能自我矮化,推行生态中心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人类整体主义”原则的集中体现,它既突出了人类利益的整体性、共同性、长远性,又承认人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性;既坚持人类利益是生态伦理的中心,又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因此,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崇尚科学。生态中心主义者在指责人类对自然的侵害时,往往认为科学技术是帮凶和放大器,是潘多拉魔盒。这其实是对科学技术的误解,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并无善恶属性,关键在于人们使用是否得当。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是反映事物和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钥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崇尚科学、尊重规律的理念,依靠科学解决人类社会前进中的问题。当代生态科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产生了大量的交叉学科,如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水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等,这些学科的兴起,既说明了人们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作的努力,也说明了科学技术是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最终途径。

2坚持实践的原则。实践是社会有机体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存在方式,同时,也是有机体诸种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解决环境问题、化解生态危机,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科学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生态建设实践。“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8]在生态文明实践方面,我们要努力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的保障和依据。法制建设是生态实践的先行措施。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已制定和颁布的专门性环保法律文件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80余件。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也制定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文件40多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此外,我国还缔结和参加了几十项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公约、协定。目前,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各类专项法为内容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开展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要求确保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近年来,国家通过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淘汰火电、炼铁、水泥、焦炭等行业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开资料显示,“十二五”前四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下降了13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降低了24%,资源产出率提高了10%左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最新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一年度又下降了56%,这样“十二五”节能降耗累计完成1971%,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节能降耗16%的目标。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转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线性到循环),突破当前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瓶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根据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产业结构和区域特点,实施大循环战略,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国际合作。环境问题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因素,生态危机的影响也不限于一时一地。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应树立“人类共同体”意识,从整体上、从全球的角度来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国际环境处理机制,共同呵护地球家园。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表率。2015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以及实现的路径和政策措施。2015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美期间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发表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2015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率团参加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这些承诺和行动,体现了中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国际担当,对国际社会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向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型具有历史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求真”的事业(以自然这一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依归),又是一项“为善”的事业(以人类这一主体的本质和需要为依归),更是一项“创美”的事业(以实践为基础,以主体尺度为依归的主客体高度的统一)。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涵,是环境之美、社会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的有机结合。这项伟大事业要由我们从今天做起,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等社会有机体发展到“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这一阶段时,“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185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将真正得到解决,人类将以“美的规律”来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7]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 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1.

[8]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EB/OL].(2015-3-10).人民网.http://jx.people.com.cn/n/2015/0310/c186330-241096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当前,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持久、广泛而......
生态社会主义视阈下探析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
发布时间:2022-08-30
【摘 要】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和日本先后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墨西哥湾油泄漏事故和福岛核泄漏事故。在生态社会主义视阈下,这两次事故所演变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本性所导致,是资本主义的宿命......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发展现 [论文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科学发展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对于我......
从马克思的两种世界历史视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布时间:2023-07-24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持续升温和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得唯物史观与中国问题成为一大学术热点。唯物史观的最高形态是世界史观;中国问题是世界历史当中的中国问题。只有透过世界历史视野,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命运。......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集团理论
发布时间:2013-12-19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集团理论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集团理论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集团理论 一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垄断时期,随着资本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30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要求我国的社会管理体系也必须同步更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6
关键词:社会建设;平等公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等理论,蕴含着他们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思考和主张,他们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发展的道路,为更多的马克思主义......
试析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视阈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2-11-02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力量 论文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全......
试谈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金融危机根源
发布时间:2023-06-21
摘要: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而且迅速蔓延至全球,演变为世界性金融危机。从本质上看,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下的私有化、自由化、......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21
摘要: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民族主义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该把民族主义纳入研究的重点对象,并加以引导。从马克思同共体思想视角对民族主义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廓清民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见......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2-11-02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有其历史必然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
发布时间:2022-09-23
意识形态是人们熟悉但又时常误解的词汇,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偏见和权力灌输;有人对意识形态敬而远之,试图保持绝对中立;还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建设是虚的,经济建设才是实的。我们认为,这些误解都源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偏离,本文首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属性,然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原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理想信念20世纪初,德国学者柯尔施提出了备受学术界关注的.........
科学发展观: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的展示与启迪
发布时间:2022-12-05
"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在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洞察时代变化、审视发展大势、驾驭实践发展的理论新视野,对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实现新的理论创造,具......
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12-1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会计研究方法作为经管学科重要的方法论,也亟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引擎向未来发力。马克思主义是极其严谨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科学体系作为指针,才......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2-08-23
" [论文摘要]首先,本文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这一主题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个层面进行了具体的解析;其次.认为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的有机联系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进行整体把握非常重要;最......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
发布时间:2019-11-18
摘要: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期,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化态势明显,尤其需要一个核心的、占主流地位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来引领和统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可争议地承担起了这样的职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哲学基础、理论内涵还是目标指向上,都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5-09-09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至今,已发展了近90多年了,但我国对其认识是比较晚的。在中国传播的这30年,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基本否定到基本肯定再到承认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这三个阶段。对于西方马克思主......
试论网络社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
发布时间:2023-05-31
" 论文关键词:网络社会 马克思主义教育 大学生 论文摘要:随着信志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工具,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网络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恋和知识......
浅谈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22-11-02
"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充满生机和活力,为社会主义走出低潮展现了一条光明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低潮和逆境中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并取得辉煌成就,表明社会主义仍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发展本土宗教文化的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17-04-19
宗教文化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在历史的任何发展时期,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宗教工作。2015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22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分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本着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弘扬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实践中得到提升。民族精神是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以及改造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精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下,民族精神的发展与......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教育,恢复理论发展历史复杂性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识;有利于对学生人格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马克......
解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脉络
发布时间:2023-03-12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世界历史变迁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和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之后的第二国际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原始扩张的时候,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突出、斗争激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和阶级斗争的分析与这种背景正相契合,因此得到广泛传播。但由于西方国家深远的自由民主传统,民主制度成为革命方式中受到广泛支持的一种。因而,第二国际时期的理论基本上是围绕如何.........
文化理论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4
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当中的主要对象,价值观是文化当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它的深层结构实际上就是价值体系,它主要是站在了文化价值的层面。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它是文化最为实质性的内容,......
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阶级镜像
发布时间:2023-01-13
摘 要:赖特在阶级问题研究中经历过两次立场与逻辑的转变。最初以支配为中心对阶级进行了不成熟的探索,建立起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中期将马克思主义与韦伯主义相融合,在罗默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剥削理论;后来整合了多......
浅谈红色影视剧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追求
发布时间:2023-01-23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人性、人道、人权曾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或针对某些具体作品,曾多次展开过讨论和争鸣,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性、人道、人权成了理论和创作的禁区,我国很多红色正剧就受到过这种影响。到了新时期,文学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就是作家逐步突破了这一历史的禁区,敢于大胆地正视和表现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近年来,很多现代红色影视剧把人物刻画得很饱满,凸显人性、人道.........
浅析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当代民政
发布时间:2023-07-20
在当今社会,无论在何种领域从事工作,相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不同的含......
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当代全球化
发布时间:2022-11-10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理论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这一理论为当代人认识全球化及其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理论支撑点。尽管马克思从未提出过全球化这一概念,也没有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但其以深刻的世界历史理论分析和......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3-07-11
[摘 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在之后的十五年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
论“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30
论“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wWw.LWlm.com,深刻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三个代......
哲学视阈下的绿色之维
发布时间:2013-12-17
" ——试从哲学层面思考郭因先生绿色美学思想 [摘 要] 郭因先生的绿色美学思想,内容涉及哲学领域的传统的“主客对立”、当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生态美学的实践性和跨学科关涉性等诸多问题。因而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呈现出一种既......
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探究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要建设创新型社会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熏陶和滋养,一个国家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软实力的凝聚和支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
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及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5-16
于以往思想家从思想、观念、理性角度看待社会发展不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更强调社会存在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往我们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解,缺乏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要求我们更加重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经济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23-01-13
论文关键词:和谐 社会 ;服务业;就业;社会公平;循环 经济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核心,实现经济繁荣富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服务业这个薄弱环节,保持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实现......
“三个代表”思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22-11-18
【原文出处】前线【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210【原刊页号】13~16【分 类 号】A3【分 类 名】邓小平理论【复印期号】200302【 标 题】“三个代表”思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 者】杨耕【作者简介】杨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知识社会学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知识社会学重要的理论渊源之一,对其在20世纪初期的建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启示作用。知识社会学在其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也有了多样化的理论形态与丰富的内涵。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当代发展进程中,将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观念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框架之中,意味着从知识生成及其社会功能等角度来考察当代的艺术生产与文学理论。这一研究理路对于重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维度有.........
马克思视域下的社会空间概念初探
发布时间:2023-03-27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提出关于“社会空间”的严格概念,但其历史唯物主义中确实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空间思想,深刻启发了20世纪以后的社会空间研究。在马恩视域下,文章认为,“社会空间”的本质意蕴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是物......
简析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从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要性。从传播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的传播环境、运用多种传播方式、重视传播效果的反馈,以切实增强其有效性。......
关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教育主体和主体之间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从交往实践的视角来剖析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还存在着丧失主体、疏离生活世界、缺失交往等弊端。本着改变价值观教育现状、实现社会主......
浅谈存在主义视阈下的《夜色温柔》
发布时间:2022-10-19
美国小说家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曾经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我不是个伟大的人,但是我的天才有一种无私的客观性质,我一小块一小块地牺牲它,为了保存它的基本价值。这有一种史诗式的庄严。(汪介之,2003:135)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他......
分析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25
分析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分析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分析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持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科学发展观正是继承了马......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需要正视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正视学科建设的现实,明确目标和任务。对此,应着重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建立与建设、学科队伍的基础与发......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难题与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6-08-15
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它是指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后来经过斯大林、毛泽东等一系列的社会主义者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并和资本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思想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经济理论。因此马......
理论·实践·创新:试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维审视
发布时间:2022-10-06
" 论文摘要:按照理论、实践、创新之间的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理论体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以实践为中心,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真理的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
发布时间:2023-05-15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检验实践的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任何真理一样具有主体性。真理是指经过实践检验了的、主体的认识成果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科学理论。真理的主体性是指真理被一定的实践主体所发现、创建、检验并实现其实践功能的特性。从真理的主体性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有利于增强人们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赢得共识、凝聚力量。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共享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27
公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吕氏春秋》曰: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凸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差异不断扩大。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任务。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思想,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构想中,阐发了较为系统的公平理论公平是人类思想.........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
发布时间:2022-12-03
[摘 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引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基础。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的离场、在场与未来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22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离场”,源于后现代主义确证自身合法性之所需,亦为当代西方社会现实政治发展使然,“过时论”、“无效论”等帽子成为扣在马克思主义头上并迫使其“离场”的理论依据。资本逻辑的稳定性以及由......
新时代视阈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和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21
摘要:协商民主的概念在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上由来已久。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协商民主多样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有效途径;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中之重;加强政协民主监督职能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手段;政协队伍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举措。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内涵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价值,突出.........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03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国高等教育 科学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邓刁、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这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
试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 要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生产力迅速融合被挤在了同一个竞争平台之上,国际间力量的较量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效果上。然而,许多西方学者也认......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
发布时间:2023-01-22
" 论文摘要:我自1959年以来,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致力于二者的结合。1983年筹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校让我负责。 从筹建开始,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学科的争论就很大。何东昌、彭佩云等前教育部领导,......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布时间:2023-01-15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转型全面展开,人们的价值观由单一到多样、由传统到现代、由困惑到自觉、由解构走向整合,原有的话语体系被打乱,新语境的纷争呈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哲学视域下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发布时间:2013-12-19
哲学视域下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哲学视域下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哲学视域下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邓小平同志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史上,他......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传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5-29
" 论文关键词:哲学解释学 传统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论文摘要: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传统”理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视域融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式,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是......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宪法学视阈下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6-09-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协商民主不仅是党的群众路线在......
浅谈透视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视域下的关怀伦理学
发布时间:2023-06-27
一、关怀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学者卡罗尔古利根对女性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打破了传统公正伦理把男性道德观作为唯一道德标准的局限,率先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提出了关怀伦理学思想。 美国斯坦福大学诺丁斯教授在古利根的研究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论
发布时间:2022-12-07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播种、开花、结果,除了其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外,还因为有着适合它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优秀部分具有内在亲缘性。这种亲缘性既说明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何以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融合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亲缘性对于二者的亲缘性,梁启超曾在《欧游心影录节录》的社.........
有效利用新媒体,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新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社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合理使用新媒体,克服路径依赖,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马......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体会
发布时间:2023-05-01
【摘 要】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国际性......
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4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提供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论文,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总结: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论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设计论文,更多论文内容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论文网! ......
马克思主义真善美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 要】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在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的视域中,校园物质文化主要体现了真,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主要体现了善,活动文化主要体现了美。因此,可以用真善美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使校......
研究通识教育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3-02-28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通识教育《教育大辞典》中将通识教育阐述为: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有别于专门教育。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于古代西方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或博雅教育,这种教育以培养知识渊博、谈吐高雅、能经世济国的精英人才为目标[1]。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倡导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君子人格,无论《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抑或《孟子.........
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雾霾”灾害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09
摘要:本文在阐述生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下“雾霾”灾害,提出对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雾霾;人与自然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内涵 解保军教授指......
浅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 要】近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社会范围内持续发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传播形成了很大挑战。深入剖析这股思潮,对于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思......
试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与时俱进
发布时间:2023-03-24
"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战争的革命年代还是当今和平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各项事业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而时代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顺应时代......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1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运用其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所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在写作《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世界历史观念,并在Ig-4J......
论社会主义是自觉发展的社会
发布时间:2023-02-13
" 与以往任何社会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按照自觉的目的建立和 发展的社会。马克思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第649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4
摘 要 意识形态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一方面可以巩固党对我们的领导,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稳定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主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3
摘要:马克思中国化的主体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深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领袖群体、党的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三大主体入手,探讨三大主体在马克思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和......
试论人为本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也应该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过“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发展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布时间:2023-03-19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实际 结合 发展规律 论文摘要:新民主主义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科学成果,从其形成和发展的看出这种“结合”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过程......
谈视代社会主义对传偏社会主义钓创新及其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7
" 一、现代社会主义的形成。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一国胜利”理论,于1917年成功地进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转变,也使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03
"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经历了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理论体系成熟三个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现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1-16
1、首页2、建设精神文明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现路径探析”,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随......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3-04-19
摘 要: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相对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言的。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内容非常丰富,但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还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形态。这两大理论形态,在当前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历史地位......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3-02-04
"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实现教有特色,学练结合。既要注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又要重视科学方法论的学习,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刘少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性
发布时间:2023-04-28
【摘 要】 刘少奇著作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性思想,主要包括共产党员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共产党员自觉加强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修养是内在动力;共产党员自觉为党和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08
[摘要]“主义真”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院校的重要表现,它对于大学生共产主义思想的树立和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形成有着突出的引导作用。同时,“品德正”和“方法对”,对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2-07-26
【摘要】“‘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坚定不移地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行,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好地坚持和丰富“理论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05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科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识到这种重要意义,并用于改造和发展我们的新闻观。现今我们......
中国哲学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12
一、中国哲学智慧与哲学中心概念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的奇葩,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曾积累了一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但在西学东渐及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兴起的冲击之下,这些哲学智慧却离我......
试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保质保量地开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立院之本。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地位,开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至今虽已有160余年,但由于它是基于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严整的科学体系,在当下仍然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要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就必须从“问题”中,从发展成败得失的反思中,从与各种理论的对话、......
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发布时间:2023-03-19
内容提要 马克思最初构想的共产主义是一个不同于市民社会的共同体世界。马克思这一社会理想的形成来自于对黑格尔“虚幻的共同体”和费尔巴哈“爱”的共同体的批判,具有哲学人道主义色彩。后来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逐渐把对未来......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阐释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世界发展的洪流中,面临着即在世界的发展博取一席之位,同时又不随波逐流,走自己发展壮大的道路的难题。毫无疑问,马克思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是中国化的理论武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医师服务社会职能
发布时间:2023-01-13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进理念,这一理念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做出的科学总结,该理念对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起着强大的指导作用。医院医师在发挥服务社会职能时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时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提升个人境界,提高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发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
发布时间:2022-09-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问题,对我们进一步搞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认真学习和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
发布时间:2022-09-2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 【 正 文】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类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一种主义、一种哲学可以被化,本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