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现代社会公共艺术对城市雕塑的要求

现代社会公共艺术对城市雕塑的要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9 00:05:06
现代社会公共艺术对城市雕塑的要求
时间:2023-05-29 00:05:06     小编:韩向阳

城市雕塑一般指在城市公共环境中,是公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现代社会公共艺术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伴随着现代艺术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公共艺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现代的城市雕塑,更是以其独到的优势,发展成为公共艺术的先锋。因此,作为现代艺术重要部分的公共艺术对城市雕塑,提出了与人互动和与环境结合的需求。

关键词:公共艺术 雕塑 城市雕塑

一、公共艺术概念探讨

公共艺术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文名称来自英文的Public Art,它的特点是强调公共的参与、陈列在公共场所之中、供给广大民众观赏的艺术,是现代社会中提倡民主和自由的产物。它是在西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政治观念,乃至整个社会思潮在艺术领域的集中反映。

从文字组合上看,这个词包含了公共和艺术两个概念。公共的意思是:共有的或市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开放的空间里能让人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艺术的定义是分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它涉及对于艺术的界定和分类,对于这个问题,分析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美学家认为艺术是不可定义的,而另外大部分的美学家则反对这种观点,并且提出不同的艺术定义理论。在这个古老而又不确定的概念中,艺术其内涵一直处于变化中,导致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多种多样,但只要不在前边加上公共二字,我们就有理由把它看成与日常生活无关,尤其是与大众生活无关的事。简单来说,即公共场所的艺术,挖掘其深层含义,所包含的是其广泛的艺术形式,其艺术的载体可以是包括开放性的,可供公众以不同方式感知,抑或参与其间的壁画、雕塑、装置、水体、建筑构造体、城市公共设施、建筑体表的装饰及标识物、灯饰、路径、园艺和地景艺术等等,以不同媒介、材质构成的艺术形式。

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现代城市的发展,站在现代消费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共艺术的概念,我们可以对公共艺术给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即: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人类城市文化生态圈内,由艺术家在一定的公民意识引导下,以公共文化资源为媒介,在公共环境完成的能够由公众继续参与的艺术作品。它面向公众发言,以公众为对象。为了公众而思考,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并且是有关公共事务的,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

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大概可以这样说,公共艺术和古典艺术不太具有可比性。其艺术语言也极其丰富,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其造型包括水景造型、灯光造型、动态装置和造型、烟雾造型、多媒体、水泊和山体边坡的保护和装饰等。如果单从表现方式及材料的角度,也很难体现出公共艺术的特殊性。总的说来,它是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以往的现代艺术流派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说先有了这个公共性的概念,而后才有了公共艺术这个概念。

二、城市雕塑的意义及特点

城市雕塑一般指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如:广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地的室外雕塑,它是公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现代城市环境、城市景观中,城市雕塑是最重要的艺术因素之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作为现代城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象征,城市雕塑凝聚着城市的文化与历史,是一个城市精神的代表,表现着城市的综合实力,是一个城市现代工艺水平的代表。

城市雕塑在形式上有圆雕、浮雕。城市雕塑或独立一处,或附属于建筑物;或置于大庭广众之中,或隐于林荫小路之上。在材料上有石雕、水泥、铜雕及其他金属材料。城市雕塑一般都形体高大,气势恢宏,具有纪念意义,但亦有点缀场景,形体较小者。前者多建在广场、车站、政府机关等重要的公共场所,后者多散置于公园、公共绿地、林荫道等处。城市雕塑在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城市中,给我们的城市带来更多的人文气息和时代精神,还可以缓解现代城市的紧张、拥挤、呆板,并且可以点缀环境,带来更强的生活情趣。因此,城市雕塑的建立应该是非常严肃和慎重的,一般需要有关行政部门,如市政厅园林局或国家政府下令,由其下属的有关美术或雕塑创作机关或个人,组织负责具体筹划、实施,或通过招标或专门委托雕塑家创作完成。

由于现代城市的要求,城市雕塑必须与环境相结合。雕塑与环境结合,并切实对环境发生积极影响的时代应该追溯到古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在建筑和雕塑之间找到了一个和谐的结合点,这个作品表现当时艺术家和建筑师对空间环境极其精确的尺度控制,才使狮身人面像以其庄严、对称、均衡、肃穆的气势,震慑周围环境的气氛。古埃及之后,古希腊的艺术家在创造大量的神化人物和运动员肖像时,常常把这些作品置于神庙这样的公共场所。给人类留下最珍贵遗产的古希腊艺术,成为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的推动力。

时至今日,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已经变得不可代替,并普遍存在于城市公共场所之中。它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以与建筑物结合在一起,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果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如公共建筑上的浮雕装饰,就需要和建筑师合作完成。而且,现代有些建筑本身,就成为了一个现代雕塑。城市雕塑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泛,举凡该城市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风俗习惯、英雄人物等,都可创作并建立,即使与此无关者,只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也可以采用。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被视为该城市的市标,甚至代表国家的形象。

城市雕塑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不因时代和社会及国家的更迭而中断。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及17、18、19世纪,直到20世纪,几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及文化的重要组成。

在中国,虽然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至都城咸阳销毁,并铸成12个各重24万斤的大铜人,排列在阿房宫殿前,但并不似西方那样自觉将其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也未出现类似西方的城市雕塑。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成都、广州、重庆等地,建立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雕塑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城市雕塑创作十分活跃的情况下,80年代初,成立的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负责全国城市雕塑的规划、筹备、协调及创作工作,从此中国的城市雕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公共艺术对城市雕塑的要求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现代城市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雕塑作为美化和装饰城市的重要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美化了我们的城市,装饰了我们的环境,往往成为城市环境中的点睛之笔,成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介。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与人应该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公共艺术对雕塑的要求是,雕塑,包括其他艺术,不应只是高高在上,它应该存在于公众的生活环境中,应是能和人们在文化、娱乐,甚至情感方面产生互动的沟通物。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与大众的亲和性,是作为艺术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建立密切相融而且生动的观赏模式,使观者和可以介入雕塑其间。观赏者与艺术之间的主客体界面趋于淡化,而在欣赏过程中,使观者的内在情感趋于愉悦,使得公共艺术成为公众可自由参观,或可触摸、依偎或更为互动的展示形态,以缓解城市高密度、高层化建筑群构成的居住和办公环境对人造成的压抑和排斥,从而成为一种公众性的带有更多民主和自由色彩的艺术。

雕塑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一旦被拉近,就可以使作品的内涵被扩展。在现代艺术中具有这样艺术特点的公共艺术品和城雕作品,已经不断现在世人面前。比如上海街头的《电话女郎》构思巧妙,法国巴黎拉维莱公园的自行车雕塑独具匠心,以及美国人克莱斯奥登伯格创作的《冰激凌卷》。这些作品让人觉得很有趣味,具有亲和力。从而让观者与创作者在心灵与情感上实现互动,成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介。总而言之,城市环境雕塑要成为优秀的公共艺术,在创作时不仅要考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还应能够展现出一个城市的地域特色。因此,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应该注重亲和力的表现。在人类生存环境中设置具有亲和力的雕塑作品,也是对人性关照的具体体现。雕塑作品的亲和力,主要强调作品是否能够生动反映社会生活,不仅表现社会生活中振奋人心的时刻,也要表现平实质朴的生活;不仅要表现领袖的卓越成绩,也应展现普通老百姓真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雕塑作品不但可以让观者站在远处欣赏,同时还可以深入其中,通过触摸感知参与,从而让观赏者与作品创作者,在心灵与情感上实现互动。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塑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放在什么位置,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过于张扬或不协调都可能破坏整体环境或削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当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如何根据一个城市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是近年来一直探讨的课题。城市环境雕塑对于城市景观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各不相同,客观形成了公共艺术存在的主流性语言环境。城市雕塑可以解读一个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使人们品味出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世态民风,凝聚它的精神和审美意识。

城市环境雕塑与它所处的人文环境、地域环境的关系,是影响雕塑与环境结合成败的关键。正如吴鹤林先生所说的,城雕建设过去是品质时代,只要雕塑本身的艺术水平高,就算好作品。现在不但要求作品水平,还要看城雕能否和周边环境融合,能否体现城市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然而近些年来出现的城市环境雕塑作品,真正称得上优秀的很少。城市环境雕塑缺少精品,相当一部分雕塑缺少原创性,风格雷同,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雕塑作品不能充分标识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气概和风采,而它与其所处的环境也谈不上相得益彰。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说,城市雕塑必须讲究环境艺术,如果创作者不懂得空间安排、空间转换,其作品就无法达到理想水平。因此,创作城市雕塑作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它们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充分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因素,考虑到它的地域特色,我们才能创作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喜爱,能够展示出一个城市品位、内涵且与环境相得益彰的城市雕塑精品。因此,城市雕塑很大程度上,都必须和所在城市的特点相结合。

在公共艺术中,艺术品与人的互动关系和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应是公共艺术研究的而个重要课题。美国的越战纪念碑,就是将这二者成功与雕塑结合的经典。越战结束后,当时为了抚慰阵亡家属,在建造纪念碑时,先后征得一千四百多个方案后,最后在耶鲁大学建筑系就读的林璎的方案,成为最终方案。林璎使用最低极限主义美学观点,使用纯黑磨光花岗岩V字型碑体,V型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碑面上按照字母顺序刻列57939位阵亡将士姓名。林璎的设计吸引了无数的观光客和阵亡家属友人,在如镜的石面上抚摸亲友的姓名,默想生命的意义及战争的残酷。林璎的设计,证明公共艺术为观者安排参与的机会和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是成功的,将时间与观者的行动纳入空间造型,能够创造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3] 章晴方:《公共艺术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4] 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