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人性能力与文化自觉

论人性能力与文化自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2 01:48:50
论人性能力与文化自觉
时间:2023-02-12 01:48:50     小编:

摘要:人性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结构。这一结构主要通过人性能力构成体现出来。人性能力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即本质智慧层、实践文化的价值层和谋生的操作技术层。人性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积淀和洗汰过程的统一,就是人性能力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性不断获得,进而追求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人类整体文化自觉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人性;人性能力结构;文化自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改革研究”(14JDSZK08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类)“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12&ZD004)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6-0047-07

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产物,是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具体特征的反映。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是人化与非人化的统一。这一过程与人性能力的养成和沉沦并生共举。通过对人性能力结构,人性能力的获得,以及人性能力与欲望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对传统的抽象人性论做出较为彻底的改变①。文化源自人的创造,因而反思文化自觉的历史使命必然与人性自觉相关联。人性自觉就是对人性能力的全面而崭新的J识。人性能力的提高、拓展,就是文化自觉的不断实现的过程。

一、人性能力结构三层次

人性是一种能力结构的产物。人性是人的实践智慧的基础。有人提出人性是心理本体②。这种看法虽然注意到人类心理的漫长积淀和发展过程,但是依然没有摆脱对人性的抽象。根据人性结构论,人性就是人的实践智慧的能力系统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淀和洗汰。积淀的过程是正面的、积极的,洗汰的过程则是负面的、消极的。人性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能力的成长过程,能力成长得越充分,并及时得到积淀和洗汰的双重过程的作用,则人性就越显发,人性就趋于张扬和激越。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性能力无法获得良好的成长通道,遭遇各种压抑和挫折,其人性能力的构成体系就会变得不健全,甚至于残缺,以至于自暴自弃。这种情况下的人性能力就无法得到施展,其积淀和洗汰的过程也就不够完全,人性也就归于沉寂和失落。人性在人类成长全过程的显现是个体人性形成的基础,个体人性是人类人性全息化的反映。

伴随着人的能力的生成,人性也就获得成长的空间。因而一切人性都是个体的、历史的、社会的、变化的。这是人性的最高本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既有的社会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的自我发展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就人的能力目标来看,多数人是为了人的自我完善而发展自己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并不朝向这样的目标发展自己的能力,甚至于践踏自己的能力,或者保持某种原状。就人性的实践价值层面而言,我们更关注的是多数人的人性,而非少数人的人性。价值层面之外的就是能力的操作层面,或者说人的生存的技术层面。人的具体谋生的手段也直接关乎其人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谋生的具体方法体现了一个人人性能力最为公开的方面,由此我们甚至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一切行为和主张。“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孟子・尽心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人们逐利的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生存的基本前提。在逐利基础上的为善,则显示了人性内在能力发展方向的差异,这也是本文提出人性能力结构的理论动因。

要言之,对人性的判分需要分析人性能力。从人性能力结构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人性的能力最为核心的即本质智慧层,此外,还包括实践文化的价值层,以及谋生的操作技术层。这是从立体的视角对人性本质的揭示。人性能力系统就是通过这三个不同层面展示出来的。

就具体个人而言,其人性的获得和形成首先是从技术操作层面开始的,这是我们最为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活动。日常的谋生以及个人的自我发展都会促使人的生存技能不断提高,这一点即使在最为原始的人那里也是如此。原始人的狩猎、捕鱼、采集,乃至于发展到后来的畜牧业、农业以及商业的分工,都体现了人类生存技术能力的不断改进和拓展。应该说,人类进入到今天的工业化时代,或者未来的信息化时代,都是人类为完善自身的生存状态而做出的努力,而生存技术手段的改进无疑也影响了人类人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为每一次技术革新的出现,人类生存方式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所带来的人性的迁变也极其明显。如农业时代的小生产者形成的小农心理,实质上支配了这一时期人性变化的具体特征,因而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农业心理就成了革除的对象,小农的人性特征就亟待摆脱,从而为工业时代的更为宽广的交往人性提供可能。未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性受到越来越深、越来越广的交往方式的影响,其在技术操作层面会表现得更为复杂而多变。

随着生存操作技术层面的不断变化,人性的文化价值层面也在发生着变化。人性文化价值层面主要是通过人类寻求更好生存方式带来的结果加以表达的。在生存技术层面,人类只是想活下来,而在价值层面,人类则是为了活得更好。可以说价值层面的人性发展起源于人类基本摆脱了自然控制的状态,开始走向物质生产和文化创造都能够自觉的时代,大致是畜牧和农耕出现,也就是人类文明时代开始的时期。人类文化所以朝向不同方向发展,主要原因就是不同地域的人群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由此带来了人性价值层面的变化和改变。这种价值选择的能力也就成了人性能力结构较为隐性的一面。在所有价值选择能力中,对私有产品的占有是最初出现的影响人性能力最为突出的一种价值选择。人类占有心态的出现可以追溯至人类为了保证自我生存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这其中就蕴含着人类私有观念的萌芽。私有观念带来了私有的社会生活方式。即使在同一类人群中也会出现对私人占有的不同看法,私人占有促使人们发展出各种占有的方式。各种政治革命都是为了谋取某种财产、没收另外一种财产而进行的。“2500年来私有财产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只是由于侵犯了财产所有权的缘故。”③ 在各种政治革命的形式中,战争、宗教是以占有显性的或隐性的东西为目的的方式。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去占有可见的物质财产,包括土地、财物、俘虏等;宗教则是以占有隐性的精神意识为目的,达到对人的最为隐蔽的控制。这两者往往总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的圣战等。战争、宗教这些占有活动的频繁出现直接影响了人性价值层面的变化。 从人性生存的本质层面看,人类出现以及演化的全部过程都是作为整体存在的人性能力形成和演化的基础。人类为什么出现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体现了人性本质层面能力结构的形式。其中,何种学习的方式,何种文化生存的策略都是以这个本质层面的人性为基础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与物性区分的意义所在。由于人类出现乃至生物出现的漫长历史,当下人们谈论人性本质层面的能力结构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但是,我们不放弃对人性本质层面能力结构的探寻恰好就体现了人性生存本质层面的能力素质是存在的。换言之,人类对自身所无法清楚知晓的存在本性的努力追索本身就是人性本质层面的能力表现,这是人作为自为存在的一种标识。人类对自我本性的把握在一些哲学家那里被当作意识或精神的活动本质。如黑格尔就认为自我就是一种自在的意识,“自在自为的本质和目的自身就是直接的实在的确定性自身,就是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普遍性和个体性的渗透或统一;行动本身即是它的真理性和现实性,而对个体性的发挥或表达,就是行动的自在的目的”⑥。根据从技术能力到实践能力的提升,人性生存本质层面的能力结构的核心应当是以智慧能力为特征的。这是人作为智慧存在物的最为显明的表现。

区分人性中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智慧能力,并不是将人性割裂为几种不同的人性能力,而是力图改变人类思想史上一直以抽象方式谈论人性的做法,以此来探究人性的本质。就像康德区分理性的理论运用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一样,并不是为了将人类理性能力划分成不同的能力,而是在人类理性能力的整体存在方式中,揭示理性不同运用过程中显示的不同要求,从而更好地帮助人类把握理性能力的运用方式,而不至于僭越理性能力的运用。人性也是如此,人类思想史上从人性善恶来区分人性的做法所导致的文化发展的不同方向,从根本上违背人性本来存在的方式,其结果使得人类的自我发展遇到了难以克服的文化纷争。其中不同宗教之间的激烈对抗,以及人群、民族和民族国家之间的激烈对抗造成了人类历史的曲折进程。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悲剧,很大一部分导源于对自我人性认识的偏差。如在激烈的战争中,人群相互之间的厮杀;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偷窃欺诈行为的屡禁不绝,折射出的就是人类生存能力的缺失和不足。其根源在于人性能力发展的缺失。人性能力结构就是以一种中性的方式来理解和把握人性,从而创造出一种顺适人类生存发展的人性认识方式。甚至可以这样说,发现人性能力结构的方式就是人性生存本质层面的智慧能力的体现。

从人性能力的角度说,每个人都是有能的,无能的人绝不存在。人的能力既是天地造化的结果,也是其自我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积累的产物。人的能力从终极层次上说,遵守守恒的定律。就算是人的肉体生命消失了,支配人生存的能量依然存在于世间。有能力又总是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和方面。最有能力的人能够激起历史的巨变,就像最有能力的动物往往能够顺应自然演化的方向。常人也是有能力的,但往往只表现为庸常的能力而不自知。人若自己认为自己无能,其实是一种开脱的态度。如果以“功成身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七章》)的立场看,人也可以说根本都是无能的,因为人们无需故意显示自己的能力来实现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既是无能的,但又是最有能的。人的“能”最终直接的表现就是其求生存的欲望,以及以此为出发点的各种追求发展和完善的欲望。

三、人性能力与欲望

从万物皆有变化的角度说,万物皆有改变自身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区别于人的事物那里可以称为物之欲,如植物生长的欲望,向光的欲望,大量繁殖的欲望。极端者,食肉植物的欲望更为显明。植物形态的差异都是为保存自身物种而“设计”的,在这个意义上,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倾向也可算作一种欲望。动物更是如此,适者生存的法则在动物界表F得更为明显。动物的生存在生物链中处于较为复杂的状态,无论是草食、杂食,还是肉食动物,其求生存的欲望都毫无保留地展露无疑。根据生存的法则,在植物和动物界没有一种生物会欲望自己消亡。因为,无论从历史或逻辑的角度说,这都说不通。

人的欲望来源于生物长期的演化,形成何种欲望与人的生命状态直接相关。饮食男女是人的基本欲望,也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这和其他生物区别不大。但是人的欲望却不像动植物那样世代之间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人的欲望会伴随着人的生命展开而呈现正增长的倾向。人的生命展开有两个层面,一是个体不断生长带来的欲望的增长,一是人类自身文明进程发展带来的欲望的增长。后者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某个民族或某个人类群体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欲望的增长,一是人类连接为整体之后的欲望的增长。其中人类作为整体存在的欲望尚难以确定,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很难找到人类作为整体存在的共同欲望,这当中不包括人的生存欲望。如果有,也只能从人与其他存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谈论,除此之外似乎难以判定人类有共同的欲望。

个体在生长过程中其欲望虽然不断增长,但是却受到个体生命状态以及个体所接受的价值观的影响。其基本的欲望态度分为保持原状、抑制欲望、放纵欲望三种基本形式。儒家,主要是宋明理学将欲望当作与理对立,因而用理治欲,主张寡欲。道家将欲望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主张忘欲,回归本然的生活。佛教是希望从根本上截断欲望的方向,通过消除欲望来制约人。基督教则以禁欲的方式,将欲望的实现寄托于彼岸世界。但是,随着资本社会的形成,消费成了生产的主要环节,对人的欲望的刺激被冠以带动生产的美名。尽可能地满足欲望成了资本社会的目的。在欲望带来的需要推动下,社会加速发展。

群体的欲望往往是被激发的,因为个体的欲望千差万别,很难找到其表现和运行的轨迹。只有当遇到某种集体性事件时,群体的欲望才可能形成,如保存种族的欲望,扩张的欲望,战争的欲望等等。群体的欲望建立在集体意识的基础上,如果集体意识瓦解,群体性的欲望也就不复存在了。从历史发展来看,集体性意识的存在多数源自强权的力量,自发生成的很少,所以群体性的欲望存在的真伪很难判断。 人性的自觉体现在人性能力的自觉上。前文已经将人性能力分为人性本质层面的智慧能力、人性价值层面的实践能力和人性操作层面的技术能力。人性的自觉最容易在操作层面得到实现,这是人作为生物最为基本的求生能力的自觉。在这一层面,人性能力的自觉就是寻求生存下去的方式,任何能够维持个体生存的方式都可以带来人性技术能力的提高。这是现代社会分工尤其是职业分工的前提。涂尔干曾经指出,分工是社会有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分工不仅是植根于人类理智和意志的社会制度,而且也是社会有机体本质要素中必须有所把握的条件。社会要发展,就必须顺应分工这一趋势⑧。其实,所有个体要在社会中得到发展,也必须从提高人性能力的角度去确立自己的生存、生活方式。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获得各种生存下去的方式。但是,人性技术层面能力的自觉必须受制于人性价值层面的自觉。因为某种具体的生存技术手段往往会导致社会的价值冲突。并不是任何追求生存的手段都是合理的,都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各种非法的谋生手段如盗窃、抢劫、欺诈等必须得到遏制和禁止。社会生活中的灰色地带也需要彻底清除。人们日常生活中讨论的潜规则的生存策略就是某种介于白黑之间的灰色领域。灰色的生存方式能否得到控制,并逐渐趋于消失,是一个社会健康程度最为显性的标志。

为此,适合于人性操作层面的技术生存方式必须得到合理的价值引导,这就需要提升人性价值层面的实践能力。人性价值层面的实践能力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合理的人性价值追求才能够保证人性技术能力的真正实现。价值观念的自觉决定了人的社会关系能否达到和谐的状态。为此,确立何种核心价值就成了民族文化自觉的关键,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就成了人性自觉的基础,进而成为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的文化追求。某种核心价值体系是否能够在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取决于这种核心价值体系是否满足了人性本质层面的智慧能力的需求,也就是文化终极创造层面的需求。

如果说在人性操作层面体现的是人要活下去,在人性价值层面是人要活得好,那么在人性本质层面体现的就是人为什么而活。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不是靠他活下来以及他是否活得好表现出来的,而是靠人性本质层面的安顿来实现的。真正体会到安身立命的意义,才是人性本质的要求。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人性自觉。人性自觉的最高状态就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在一个意义缺失的时代,人性价值往往以异化的方式出现。其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多数人对于是否帮助别人的问题都产生了疑惑,这样的社会问题反映的是人性本质层面能力的缺失。当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目标被各种机械的社会运作方式、僵化的教育教化体制所宰割时,人性能力就陷入全面的异化当中,人性的自觉就无从谈起,文化自觉自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人性异化的状态下,各种民族性的劣根性也会死灰复燃,中国传统的小农小生产意识、封建等级思想、追名逐利的心态、贪求权力的观念、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心理、虚假的文化学术创造等等,各种人性的幽暗意识连同文化的非人化倾向一并爆发出来。一切人性异化的表现都会直接影响文化自觉的实现。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人性自觉的角度不断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智慧能力。这样的过程是漫长的,其中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心态文化层面的改变,从而实现人性的自觉,最终达到民族文化自觉。从人性实际存在状态出发,辨析人心能力结构,并对此结构做出分判,能够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人性审视的新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能够为推进人性自觉,进而在人性结构层面推进文化自觉提供合理的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反思的价值。

注释:

① 有学者已经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相统一角度对人性能力做出过讨论,(参见杨国荣:《论人性能力》,《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本文则是从文化创造的角度对人性能力展开分析。

② 李泽厚在其主体性哲学中提出对主体性的建构包括外在的工艺社会的建构与内在的文化心理的建构,并将心理本体、情感本体看作是真正的本体,历史社会则是外在的。(参见《李泽厚哲学文存》下编,关于“主体性哲学”的五篇论文,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虽然李泽厚在后来的《历史本体论》中有将二者综合的倾向,但还是没有很好地解释心理本体、情感本体如何与社会工艺活动相互融合的问题。(《历史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③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页。

④ 苗力田主编:《亚力士多德全集》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⑤《周易内传》,《船山全书》第1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398页。

⑥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 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页。

⑦ 戴兆国:《哲学简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⑧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