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火窝子到智能采暖

从火窝子到智能采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01:22:04
从火窝子到智能采暖
时间:2023-08-07 01:22:04     小编:

从钻木取火到围炉而坐,从火炕烈烈到空调融融,一部取暖史,凝结着集体智慧,昭示着科技变迁

冬至已过,数九寒天。曾经困扰全球生民的采暖问题,如今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而成为历史。随着又一个采暖季的到来,在温暖的房间里临窗听风,追忆人类家居采暖变化,品读一部取暖科技发展史。

“土石封火”时代的遗迹

2012年初,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以及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位于南非卡拉哈里沙漠边缘的旺德沃克洞穴发现了碳化骨骼和植物灰烬。这一发现提供了人类用火的最早证据。

据此结论,人类在100万年前的直立猿人时期可能已经开始使用火。这一结论将人类用火的历史向前推了30万年。

不过,尚不能确定那时的火源是怎么得来的。

大约40万年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让火持续燃烧的办法。从北京西南部周口店发掘的深层木炭遗迹显示,人类那时已经有办法让火持续燃烧。当然,那时候的人类还不会人工取火,他们只懂得使用自然火(天火)。但是他们如何保存火种,并保持自然状态下的火能长久不灭呢?

在燧人氏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之前,人类用火是由雷电引起或高温自燃引起的火。火一旦熄灭就无法继续使用。人类一开始用不断添加树枝、柴草的方式来保持火的燃烧。后来人们逐渐将火引入山洞,在固定的地方保存火种。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在火堆旁堆上石块,以控制火的范围,便于更好地维持火势,这是后来火坑的雏形。它类似后来的“灶”,然后在“灶”里烧烤食物。

从现存遗迹来看,灰烬分布于石圈内,灰烬层在剖面上首尾相连,说明当时的火种基本没有熄灭过。灰烬层的顶部、中部和底部分布许多石块,表面由于长时间烧烤而层层剥落呈粉末状。这种保存火种的方法叫“土石封火”。

在沈阳市皇姑区的新乐遗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距今72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房屋内火塘的设置。火塘就是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坑,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

新乐遗址出土了一批经过打磨的石斧,它们多被放置于火塘附近,据专家推测它们可能是与移植或保留火种有关,或是一种撮取炭火的专用工具。

在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使用“火炕”了。据《诗经・小雅・瓠叶》记载:“炕火曰炙。”意思是说举着物品放在炕火上烤炙,有取暖加热的含义。火炕则源于更早时期的“火窝子”。古人在农垦、耕种、游牧、狩猎时,常常在野外露宿,就地掘土挖坑,坑内点燃柴草,待柴草燃尽,地面受热后,铺上兽皮、草叶睡觉。这样,“火窝子”既可取暖,又可防止野兽偷袭。随着人们住所的安定,“火窝子”迅速演变为火炕,跟着人们进入了村舍。

“火窝子”演变为火炕,可能经历了久远的年代,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和“火”相依为命,时时离不开它,所以就想办法研究改进:第一阶段人们垒土为洞,支撑天然石板,防止火光外溢,免得酿成火灾;第二阶段和做饭的锅灶相连;第三阶段火炕后端加上烟囱,防止烟气呛人;第四阶段在火炕前后两端加了“落火膛”,增加了燃料二次燃烧和防止倒烟的设施。这时火炕已基本完备。

从今天的考古资料看,火炕应该是东北先民沃沮族人的发明。在黑龙江省东宁县团结村挖掘的“沃沮族”遗址中,被考古学家称作“低火墙”或“烟道大墙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只是那时的火炕是单洞的,很窄的。后来,人们发现把火炕放在屋子中央占地方,就把它移到某一侧靠一边。后来又发现烟道可以加宽、加多。这样,冬天享受这一温暖的人就多了。这就逐渐形成了真正的火炕,并成为房屋之内最重要的设置。

秦宫壁炉与汉室椒房

辉煌史册的秦砖汉瓦,总是令人神往。以至于现代人频频穿越,总是幻想着来一场真正的“寻秦记”。那么,走进秦汉时期的隆冬,看看宫殿如何取暖的?

“咸阳一号”秦王宫室遗址发现了三处壁炉:底层南侧的第8号室、上层西侧第5号室和南侧第3号室各有一座。其中第8号室及第5号室被推测为浴室。

这三处壁炉的功用是通过在壁炉内生火,直接加热室内空气,使室内在寒冬时节保持暖意。这是早期“地上升温”的模式。

第8号室的壁炉设计相当科学,宽1.2米,高1.02米,进深1.10米,炉膛剖面呈覆盎形,方便炉烟的迅速排出。炉上部烟道已毁,炉左有一贮木炭之槽坑,炉身用土坯砌造。南面的炉门前有一处灰坑,内部表面镶砌立砖。

第3号室的设置更高级,单设一只壁炉,用于冬季取暖。推测是秦王或后妃的居室。

在室内设置壁炉来调节温度,在秦汉时期比较流行。这种房间时称“温调房”,颇似今天的“空调房”。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西京赋》有云:“朝堂承东,温调延北。”在西京长安,皇帝在未央宫的大厅(朝堂)接待东来诸侯、臣子,在温调殿接待北方来客。

《汉书・京房传》记载,汉元帝曾在温室殿召见易学大师京房,与公卿大臣一起共商国是。温室殿即温调殿,殿内的温度可以根据气温的变化来调节,多用于帝后的居室。如汉惠帝之后的长乐宫为太后居住,这里不仅设有温调殿,还有清凉殿。

皇后的居室称为椒房殿。据《汉宫仪》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花椒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可以防寒保暖的材料,捣碎和泥,涂抹在墙壁上。一来可以保温,二来可以祛除室内异味。

这种奢华且清香的保暖居室,多为后人模仿,且不顾僭越之礼。如西晋“二十四友”之一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尽显豪奢。此后的诗文中也多有“椒泥”涂房的描写: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香壁本泥椒”、唐代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中“椒缀新香和壁泥”、宋代王《宫词》中“香壁红泥透蜀椒”……

火地取暖:明清的记忆

现代人们装修房子,最时髦最实用的采暖方式莫过于使用地热了――既保障了温度,又节省了空间。其实,早在魏晋时代这种“地热”取暖的方式就已经出现了。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已有“火炕取暖”的记录,火地取暖原理便取自火炕取暖。 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地取暖”模式。从北京故宫到沈阳故宫,明清皇家都在使用。这两处故宫,当年建的烧火坑、烟囱等现在都还能看到。

当时的工匠,在室内地面下面事先用砖石砌好循环烟道,炭火的热烟流沿着主烟道、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提高整个建筑各个房间的温度。如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其地下的烟道呈鱼刺形,中间是空的,当锅灶处有火燃起时,余温就会沿着烟道烘热地面,这样既增加室温,还节约了不少能源。有趣的是,烧炕和加热地面的烟囱并没有修建在房顶上,而是建在屋后的地面上,高大的烟囱不但有很好的排烟效果,而且使皇家建筑整洁美观。该宫北、西、南三面均有火炕。

除了这种集中供暖,各个宫内也都备有火炉。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有三足、四足的,有点像古时的鼎。小的则如西瓜一般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火炉里燃起炭火就可以取暖。北方冬天漫长,即使是在皇宫之中,烧柴取暖也是个大事,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根据清宫规定,皇帝、后妃等每人的地位名分不同,每日供应木炭数量、质量也有所不同。如清乾隆时每日发放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火地取暖能使地面受热均匀、温和,温度升高也快。由于火坑、排烟道均在室外,既避免烧烟火污染室内空气,又能防止煤气中毒,既安全、卫生,又经济、实用。

古代“地热取暖”虽然好处多多,但是这种灶坑用于生火,通过火道将热力传向室内各个角落的取暖方式,确实是不折不扣的“贵族产物”,单是铺设地下烟道一项,就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所以这种“地热”只在皇室住所和寺院中才有发现,而一般的臣民们更多采用大家熟知的“火炕”。

火炕:炊事采暖一把火

火炕是比较平民化的采暖方式。在西伯利亚和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人们普遍采用这种集取暖和做饭为一体的炕。

我们现在常见的炕都是用砖搭的,其实早期的炕是用土坯搭的。土炕的炕面必须注意加工结实,免得炕面烧塌。会盘炕的人算是不折不扣的手艺人。炕盘得好,炕面不但热的时间长,受热还均匀,即使三九天烟筒里有霜,炕也好烧,屋子里不冒烟。要是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盘炕的好手艺人,家家户户都要请他来帮着搭炕――这样的能人,民间统称之为“炕神仙”。

炕有很多种,在我国东北,经常被提及的就是满族常用的“万字炕”或“弯子炕”。

辽金时期,女真族“环室为床,被鹌湎拢饮食起居其上”。所谓“环室”就说明室内不仅一个方向有炕。发展到后来,就是满族民居中所筑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拐弯炕”,形成南北大炕和西炕,其中南炕最宽,西炕和北炕相比之南炕为窄。三面围合空出房间的东向作为入口和堂地。在满族贵族家庭中,这种由南、西、北三面火炕围成的空间也是萨满跳神祭祀时的场所、也是看二人转的地方。

满族人家忌坐西炕,西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西炕上有供桌,如果坐在西炕上,是对祖先的不敬。

汉族的炕,多为“一字炕”,农村房子的主房通常为坐北朝南的一排三间或四间,其中有两间带有火炕的房间。在进门那间靠近两扇门的外门的门后东西处各有一约三、四尺见方的灶台,灶台与门后南墙之间通常是放风箱的地方,灶台上坐有一口铁锅,与铁锅下的灶膛连接的烟道就分别通过墙从两边房间的火炕里走到外墙的烟囱,富裕点的人家在东间的东边或西间的西边还有一间杂物间。锅灶与火炕的墙上一般还贴着“灶王爷”的年画,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在火炕上。与“祭祀”相联系的“万字炕”不同,有“一字炕”的构造的房间更近于开放型的“会客室”,适于大家上炕梢唠家常。

用炕采暖是通过在加火口燃烧燃料产生热烟,当热烟经过烟道时将热量传导给烟道上方的炕面,再由炕面通过热辐射使整个居室的温度升高,从而达到采暖的目的。火炕的加火口同时也是做饭的灶口,俗称“炊事采暖一把火”。

蜂窝煤:一个时代的烙印

在北京阜成门立交桥北侧的公园里,有这样一组关于骆驼和老人的青铜雕塑:雕塑布衣老人蹲靠在煤筐旁,吸烟小憩,周围是几头或立或卧的骆驼……对于年长的老人来说,这样用牲口运煤的情景曾经是北方城市冬季稀松平常又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正是伴随着运煤骆驼那缓慢而悠长的铜铃,北方的居民才得以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寒冬。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烧煤取暖依然是北方城市中最主要的取暖方式之一。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上了大量的煤炭项目,原煤产量和质量均有极大提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小门小户,只要离开了煤炉子,生活就没法正常进行。蜂窝煤成为很多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不但平时烧火做饭离不开它,到了冬天更是一家老少取暖的保障。在当时单调的娱乐生活背景下,冬天里攒煤球甚至成为很多男孩子冬天里最快乐的记忆。

而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为了驱赶冬季的湿寒,人们大多围坐在火塘边,取暖烧烤。除了用木柴或炭作燃料外,煤球或煤块成了不可或缺的宝贝。

在蜂窝煤出现之前,大多数家庭使用的都是煤球,并且是“人工煤球”。即将煤加入黏土,像和面那样和好,然后切成小块,再用筛子像摇元宵那样摇成圆形。这种煤球虽然在烧时与机器煤球没太大区别,但在制作过程中却要花费大把人力,属于纯“手工制作”。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炉子里的煤才有了变化,蜂窝煤逐渐取代“人工煤球”。

当然,蜂窝煤最大的弊端绝不仅仅是把小孩子的衣服弄脏。取暖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老百姓。于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集中供暖渐渐取代了传统的蜂窝煤取暖。

集中供暖:城市故事的开端 没有黑乎乎的煤堆,没有呛人的浓烟,更不用担心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和传统的蜂窝煤相比,集中供暖几乎不需要居民做任何事情,源源不断的温暖就能送到自家的每一个房间。

集中供暖逐渐取代居民独立取暖的方式成为城镇居民取暖的主要方式。集中供暖即由热源集中向一个城镇或较大区域供应热能的方式,是保证建筑物卫生和舒适条件用热系统(如供暖、空调和热水供应)和消耗中低品位的生产工艺用热系统。

安全、省心、污染小,是集中供暖的优势所在。这一供暖系统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期的欧洲,蒸汽机的发明和锅炉制造业的发展催生了以蒸汽或热水作为热媒的集中供热或供暖系统。19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带来了水汀,创造了第一代的金属散热器,以锅炉生产热水,以热水的循环加热金属散热器,以金属外壳加热空气。显然,与烧火相比,较为舒适、健康、安全,人类正式进入水暖时代。1877年,美国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向附近居民供热的区域锅炉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处寒冷的北欧国家,城市集中供热发展迅猛,普及率较高。如1982年,丹麦的集中供热系统遍及全国城镇,可向全国1/3以上的居民供暖和供应热水。

我国集中供暖的历史开始于1958年4月21日第一条蒸汽管道“光华线”的破土动工。此后,1965年第一座热电厂开始在北京建设,1967年正式向工业用户供热。1980年代,向居民集中供暖方兴未艾。

暖气房一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用热商品化。随着居民住宅的大规模建设,集中供暖得到了飞速发展,2010年已突破40亿平方米。

当20世纪成为历史,以解决温饱问题为初衷的集中供暖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比如:倒春寒是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气候现象,由于集中供暖固定的给暖时间,因此在面对倒春寒等特殊气候时显得无可奈何。“家里有老人,需要的供暖时间就长一些,使用集体供暖,暖气开不了那么长时间。所以家里另外还置办了空调和电暖气。”一些居民不得不想法弥补以上缺憾。

智能采暖:开启时尚生活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的采暖市场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逐步告别了以往单调的产品选择,空调、地暖、水暖等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采暖产品纷纷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取暖国际化也逐渐成为时尚。

在欧洲,70%以上的家庭采用电缆供热、电热膜供热等方式独立供暖,这种供暖方式操作简单、节能环保又能充分满足个人不同需求,因此也代表了供暖市场的最新趋势。节能环保成为当今地面供暖系统的首选。

目前中国的地暖技术渐渐与世界接轨:在第六届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一种名为暖芯地板智能供暖系统得到了组委会的认可,并获得金奖。作为将地热取暖植入地板块中的全新产品,暖芯地板的电热转换效率高,通电10分钟左右,地板表面温度即可达到30摄氏度,每平方米每小时耗电仅0.06度,在供暖费用上,比家用锅炉(水暖)、散热器、电暖节省不少。

迈进“空调时代”,取暖不再是难题。除了空调和电暖气之外,还有琳琅满目的取暖设备可供选择,如电热毯、电热汀、暖风机、USB取暖小家电、加湿器等。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能够根据家庭的生活习惯实现定时操作、头凉脚暖的供热模式更加符合保健学原理……以暖芯为代表的节能、舒适、健康的新一代智能供暖系统已经进入市场,并且正在走向越来越多的家庭。

快节奏,多元化,高科技,是当前时尚生活的三元素。暖从心生,一任窗外风起雪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