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和文献研究看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和文献研究看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22:35:25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和文献研究看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时间:2023-08-06 22:35:25     小编:

摘要:新陆上丝绸之路和新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21世纪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支撑,分别体现了中国的西进战略和海上经贸发展战略。在新陆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的情况下,受日益严峻的东海和南海紧张局势,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中国威胁论”等影响,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为此,本文在系统梳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学术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战略内涵、实现路径和政策等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 F7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5)01-0001-14

一、丝绸之路发展史梳理

丝绸之路是贯穿欧洲、亚洲和非洲乃至南美洲的国际贸易通道,在历史上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友好往来,史学家通常将其分为两种类型: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汉代人张骞怀着神圣的国家使命、历经九死一生而开辟出的世界性贸易通道。从秦岭脚下至天山南北,再穿越无尽荒凉沙漠,蜿蜒到地中海沿岸。这条经济大动脉长近万里,跨越不同区域的异质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中西方物质特产和精神智慧的大融合。虽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丝路时兴时衰,几度切换,但凝聚成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时至今日也并未消散。由于其影响深远而且沿途遗留的具有人文和考古价值的遗址较多,因此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也极为丰富(李明伟,2005;陈五荣, 汤中超,2014)。对比而言,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陈炎,1982)。然而,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由于相关研究受国家、历史时期、种族、语言、信仰等多因素影响,部分研究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因此,有必要对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进行系统梳理。由于时间跨度大且受篇幅所限,仅对丝绸之路发展影响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概要性梳理(见图1)。

1. 西周(前1100-前771年)

中国是农业经济时代的世界强国,而丝绸之路的发展离不开对蚕种的培养和传播。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的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时,蚕种就被引入了朝鲜。

2. 西汉(前202-公元8年)

前139年和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到达了西域(中亚),而第二次则远达安息(伊朗)。最初的目标是为了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战略意图,但却打通了汉夷文化交流的通道,促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此外,在汉武帝时还开通了雷州半岛出发,经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到斯里兰卡的海上航线(前140-前87年)。尽管有学者引用《汉书・地理志》记载,声称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印度到达了欧洲和地中海,但考虑到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并与后续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相对比,作者认为图1所示的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更为可信。

3. 新朝(公元8-23年)

公元元年前后王莽派出使者从广东沿海出发后,到达马来半岛东岸,经由苏门答腊、向西穿越马六甲海峡,奠定了后代东西海上交通的基本路线。该结论是日本学者松田寿男(1962)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4. 东汉(公元8-220年)

波斯和阿拉伯世界处于罗马帝国和中国、印度贸易的要冲,安息(伊朗)人曾一度阻扰罗马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意大利的罗马终于摆脱伊朗的束缚,实现了农业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中的“去中介”。于公元100年,越过伊朗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国直接建立起贸易联系;公元166年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直接与中国建立起贸易关系。可见,国际贸易中的“去中介”由来已久,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的“去中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必要在新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对“去中介”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东汉末年,战乱不断,陆上丝绸之路曾一度受阻。199年,蚕种传播到日本。

5. 东晋(公元317-420年)

东晋时期的法显(334―422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公元399年,法显经陆上丝绸之路到印度取经,413年经海上丝绸之路东归长安,历时14年。法显的取经历程,说明东晋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很发达。

6. 南朝(公元420-589年)

南朝时期,日本遣使从大阪出发,经北九州、对马岛、朝鲜、渤海、山东半岛到达南京、扬州,该航线被称为东海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可以理解为一条朝贡贸易路线。

7. 隋朝(公元589-618年)

公元607年,隋炀帝遣使到赤土国(考古界认为是马来西亚),鼓励海上贸易,并在洛阳举办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商品交易会”。

8. 唐朝(公元618-907年)

唐朝中期,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政府采取海上贸易开放政策,设市舶使。扩展了南海航线并开辟了东海航线,前者始发广州经西沙、南沙到波斯湾和红海,覆盖了中国、东南亚、南亚和阿拉伯地区,是当时世界最长远洋航线,航程3个月;后者从润州、常州、苏州、杭州、明州等地到日本和朝鲜的航线,是主动走出去的国际贸易,与南朝时的朝贡贸易截然不同。

唐代广州是南海与各国通商的最重要海港,主要贸易对象是阿拉伯地区,因此在广州出现了阿拉伯等国商人的聚集区――蕃坊。据史料记载,公元878年黄巢进城时,在广州居住的阿拉伯等国商人就有12万人之多。

此外,唐朝也是我国历史上佛教文化交流的高峰期。唐玄奘于公元629-645年到印度取经,取道陆上丝绸之路;义净于公元671-695年到印度取经,取道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可见:唐朝时期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均很发达,盛唐的形成与活跃的国际贸易有一定的关联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