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傲慢与偏见》的反讽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傲慢与偏见》的反讽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7 00:09:04
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傲慢与偏见》的反讽分析
时间:2023-05-07 00:09:04     小编: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初英国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作品中反讽的运用在人物刻画和主题烘托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将言语行为理论运用于分析作品中反讽言语行为,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同时也充分论证了文学作品中反讽性言语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阐释。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傲慢与偏见》;反讽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7-0181-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7-08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可行性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次提出的,并在《论言有所为》中指出语言不仅仅用来陈述、描写和说明,还可以用来实施一种行为。过去,语言家们在研究语言问题时,通常狭隘地认为语言只是对事物的描述,而忽略了语言也是一种施为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人们在语言的功能认识上的偏见,使得人们对语言的功能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文学作品是作家运用语言的结果,是用文字形式记录下的言语。因此,文学作品和其他的语言运用一样,我们可以像分析其他言语行为一样分析小说中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在研究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通过语言的表层意思和一定的语用背景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对文学作品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除了能理解其表层的命题意义,还能准确把握文学言语的深层信息,即作家言语行为的真实意图,就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精髓,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反讽

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论,即以言表意;以言行事;以言取效。以言表意指说话这一动作本身,传达某种意义或信息、表达某种思想的行为;以言行事是此言语行为中的隐含的意义;而以言取效是言后行为即听者的理解和反应。Austin认为成功的以言行事,有三个条件必须满足:(1)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2)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3)说话人必须对自己说出的要去实施的行为抱有诚意。美国语言学家瑟尔Searle对奥斯丁的理论进行了完善和修正,他进一步把言语行为分为五大类:阐释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并把诚意条件看做是实施任何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必需条件。

反讽既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言语行为,也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反讽的定义为:运用词语来表达想表达意思的反面,常常用来指责、讽刺,以取得幽默风趣的效果。由此可见,言语行为理论与反讽的密切关系体现在两者的共通之处,即两者都有言外之力的效果。根据塞尔的理论,反讽言语行为包括以下四种: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和表达类。

三、《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言语行为分析

简.奥斯丁是19世纪初英国女性小说家,其作品却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而且运用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整部小说的构思中。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幽默诙谐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安排向读者展现了19世纪初英国农村乡间百姓的田园生活。本文拟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言语行为进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体会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阐述类

塞尔指出,阐述类言语行为成立的条件是“说话人(在不同程度上)对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承担义务。”由此,如果说话人自身在发出话语时并不相信命题的真实性,该话语就产生言外之意。

在小说中,贝内特太太形象的塑造是最有戏剧性的。她一心想把女儿嫁给有钱人,当听说有钱的单身汉要来内瑟菲尔德花园租住时,立刻跟丈夫讨论尽快去拜访,贝内特先生不堪其扰,回答道:“为什么是我去?你带着女儿去就好啦,或者你让她们自己去,或许会更好些。因为你比女儿们更美貌,彬格莱先生可能会更喜欢你。”“亲爱的,你太抬举我了。我以前确实有过美貌,现在却不敢说有什么吸引别人注意的地方。已经有个五个成年女儿的女人就不该想到还有多少美貌了。”

贝内特先生明知太太年过半百,却称赞她比女儿更美貌。事实上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太太漂亮,没有诚意的赞美就构成了反讽。而贝内特太太却信以为真,无法体会丈夫话语中的讽刺挖苦之意。在此段对话中,作者没有使用任何贬义的字眼,贝内特太太浅薄无知,俗不可耐的形象却更加鲜明。

(二)指令类

指令类言语行为主要是建议、请求、命令等,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者去做某件事。此类言语行为中由于命题所表述的内容将由听话人来执行,话语必须通过听话人的行为才能产生效果,当说话人发出要求或命令,如果听话人根据语境认为命题的内容不合情理或者感觉说话人不可能要求听话人做某事时,这时指令类言语行为就产生了讽刺的含义。

在贝内特先生在悄然拜访了彬格莱先生之后,并未告知家人。而是故意在太太面前不断地提到彬格莱先生,贝内特太太以为别人家女儿已经抢先认识了这个“有钱的单身汉”,因此对丈夫不作为的行为非常不满,只能对着四女儿基蒂发脾气,“别再咳嗽了,看在上帝的份上,可怜一下我脆弱的神经,它已经快被你的咳嗽撕成碎片了。”在得知丈夫已经拜访过彬格莱先生,突然兴奋起来:“亲爱的,你真好。我知道我最终能说服你。你很爱女儿们,你一定不会让她们错过这么好结识别人的机会。我太高兴了。你早上已经去拜访过了,却只字未提,这真是个笑话啊。…‘基蒂,你现在可以尽情地咳嗽了。”丈夫一边说一边离开了房间,对妻子的狂喜非常地无奈。

“你可以尽情咳嗽了。”是指令性的言语行为,违反了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人是没有能力控制咳嗽的时机的,贝内特先生却让女儿大胆放心地咳嗽,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指令行为。表面上该言语是针对女儿,但是通过补充描述,让读者认识到贝内特先生实际上表达了对头脑简单、喜怒无常的妻子的嘲讽。 (三)承诺类

承诺类言语行为主要是允诺、打赌、保证等,是说话者承诺完成将来的某个行为。如果说话人主观上不愿意或者客观上不具备完成承诺的能力,该言语行为就能产生弦外之音。

例如,贝内特太太在得知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之后,她要求丈夫劝说女儿接受求婚,简单询问之后,贝内特先生说道:“好,我们现在讨论重点。你的母亲坚持要求你接受求婚,是吗,我的好太太。…‘是的,不答应我就不再见她了。”贝内特太太回答道。“那么你现在就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从今天起,我们两人之间你只能选择一个成为陌生人了。如果你不跟柯林斯先生结婚,她就不再见你;而你答应了他的求婚,我就不再见你。”贝内特先生最后说。

贝内特先生答应了太太的请求,但是最后的承诺表面上看使女儿处在两难的境地,实际上无论是听话人还是说话人都明白他们不可能执行这一承诺。读者本以为贝内特先生煞有其事地询问情况是为了说服女儿接受求婚,可是方向突然一转,读者的期待落空,随之而来却是轻松一笑。作者运用反讽言语行为生动刻画了贝内特先生含蓄、幽默的形象。 (四)表达类 表达类言语行为主要是感谢、祝贺、道歉、欢迎等。是说话者向听话者表面自己的态度和感受。“说话人的反讽意味可以从语境中推断,表达性反讽的主要意图是对听话人的行为作出贬抑的评价。”

小说开篇以来最强烈的冲突应该是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的情节。对达西怀有极大偏见的伊丽莎白不仅拒绝了求婚,并言辞犀利地指责达西的傲慢,破坏了姐姐简的幸福,她更声称:“你十足的狂妄自大、自私自利、看不起别人,让我意识到,哪怕天下男人死光了,我也不愿意嫁给你。”达西非常震惊,一边快速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边回答道:“这就是你对我的看法,这就是你对我的评价。谢谢你解释得那么充分。”

从这段言语行为和语境中可以推断出内心充满优越感的达西本以为求婚会成功,突如其来的拒绝和指责让他不知所措。但是作为一位绅士,只能用一句“谢谢”来掩饰自己的失落和表达对伊丽莎白的指责不赞同的态度,表面上看达西是在谢谢伊丽莎白,实际上是想传达“我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四、结语

反讽既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交际技能,更是在各种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热门语用现象。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小说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不仅能清楚地反映出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特色,获悉作者的真实的意图,同时也论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 Horny,A.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the sixth edition)[M]. Massachusetts: The CommercailPress ,2004.

[3] Searle,J.R.Speech Act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57-61.

[4]胡齐放.英文小说对白中的反讽言语行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2):213-217.

[5]朱小舟.反讽的语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99-10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