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东北二人转文本间性的审美观照

东北二人转文本间性的审美观照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6 00:57:02
东北二人转文本间性的审美观照
时间:2023-02-16 00:57:02     小编:

二人转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著名戏剧家吴祖光认为二人转是“一网打尽”的艺术,它一直在不断地吸取各种艺术的精华,从不封闭自己,能够“化它为我”,不断增加自身的魅力。可见,二人转从形成初期就是一个融合、吸收的过程。其实,二人转形成发展的漫长演进中,吸收了莲花落的曲调风格,植入大秧歌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吸纳了细腻的柳子腔、活泼的凤阳花鼓腔、高亢的梆子腔、委婉的蹦蹦腔、苍凉的京东大鼓等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兄弟艺术的精髓,浸润在东北二人转的表现形式中,成为其声腔、运作的质素。锣鼓经、梆子腔、武打动作、上场诗也源于其他剧种成熟的样式。东北二人发轫期,就没有离开其他兄弟艺术质的支撑,曾经与河北梆子一起演出多达50年的时间。其他剧种唱腔和表演技巧,其他曲艺的表演剧目成为东北二人转表演剧目改编依据,从诞生及发展的其角度而言,东北二人转生来就是一种敞开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文本具有文本间性特征。

一、东北二人转演出形式的文本间性特征

二人转是一种诞生于民间走向的草根艺术,这就注定源于东北区域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状态的二人转,反映的是东北区域普普通通的农民们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面貌,这样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才能满足了他们精神和文化需求。东北二人转是一种说唱表演艺术,说唱为主,具有较强的戏剧性,也可以折子戏演出,歌舞性表演,唱做并重。在表现形式上很能界定是曲艺还是戏曲,同时,兼具小型民间歌舞戏、说唱街头剧的特征。这种演出形式我丰富性、多样性,在民间地域色彩比较强的表演样式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正因为如此,东北二人转在演出形式上才不拘一格,溶入不同的演出样式,我们在参看演出时才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东北二人转传统经典剧目中《大西厢》 《回杯记》 《祝九红吊孝》 《梁塞金擀面》 《马前泼水》 《包公断太后》都是移植于其他兄弟剧种。现代二人转中,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其提供了丰厚的表现资源。各种艺术样式似乎交融出现在舞台上,更有许多剧目会在一个节目中融入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满足不同人物的观赏心理需要。因为在观众心中已经有一既定的、成熟的文本观照体系存在,文本之间会发生碰撞,产生一种内容相似、形式不同、风格迥异的审美间离效果,这种陌生化形成东北二人转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东北二人转体裁的文本间性特征

东北二人转体裁的文本间性主要体现在狂欢化的特点。狂欢,在这里是指与大众参与的民间庆典活动相结合的一种人类文化仪式,具有全民参与的特性,体现了平等化参与特征,与一般正统的文化活动相区别。在巴赫金那里是指“复调小说”的一种“狂欢化”行为。狂欢节不是一种文学形式,而是复杂的文化行为的一种综合,是有着其仪式和象征系统的一种“信仰诸说混合论的盛观(syncreticpageant)”。①这种狂欢,常见于多种节日各种喜闻乐见的演出中,为广大底层群体接受;重要的是常见于广场上,节日活动体现出综合性混合与颠覆。例如中国民间花会,其中高跷会、小车会、跑旱船等形式,其中人物身份多样,古典现代兼容,林林总总各色人等均同时出现。这节日狂欢,不是另类,而是一种普遍的世界现象。上古原初到当代时下,从东方古国到西方文明,这种样式比比皆是。人们似乎需要一种自由的形式,以便道德律令和本能欲望的紧张对峙中获得平等的释放。巴氏指出,喜剧形式的语言类作品,承担着民间狂欢化主要功能。其语言特征是对正统文化的颠覆,以嘲笑、戏仿、反讽的轻松方式有意地对严肃文化的疏离与拒斥。这一点,在对东北二人转的语言进行审美观照时,尤其明显。东北二人转独特的喜剧风格,完成不同于其他方言的喜剧特征。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之所以到现在还保持着其蓬勃的生命力,与其大众化的狂欢本体特征密不可分。

东北二人转从文本意义角度而言,颇具开放性包容性。东北二人转通过体裁之间的文本间性方式,与其他的资源进行嫁接,植入自己的表现空间,相声,曲艺,歌曲,舞蹈,电影、电视、新闻、通信等无限的资源,都成有可能成为被借鉴的对象。它兼收并蓄,向外界敞开,与时代同行,不断向周围吸纳原素进来。可以说,东北二人转的表现形式,将自己艺术本体展示的过程,是一个向无限视域转移与延展的开放状态。正因为如此,二人转文本为不同群体背景构建了适合阅读的文本环境,使受众能够很快在既定的社会情境之间的找到熟悉的、或是似曾相识的切入点,在异质性、非规范性、动态性、开放性的文本中找到属于自己相关或相似性,而产生认同感。这一切的累积、叠加,综合起来造成狂欢式的体验,建构了一种嬉、笑、谐、讽的情境,产生文本表述的逆向、颠倒、多义、复调的语义逻辑。这种其实原本发自底层民众对权威与规则的嘲讽与颠覆的游戏性特征,却迎合了现代人生活节奏高度紧张需要进行巨大压力释放的需求,寻找到最为保险的发泄渠道。这也是东北二人转“农村包围城市”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北二人转形成一种笑的狂欢化。东北二人转的文本叙事明显表现出由深度时间模式向平面空间模式的转变,追求无历史厚度的平面化快感体验,不显示深度和意义,而崇尚无深度的效果的展示,尽管这种展示是几经深思熟虑,但是效果呈现是为了满足这种平度需求。这种意义呈现成为人们对当下生活的轻松而平静的再度诠释。

三、东北二人转多转向性的文本间性特征

多转向文本指文本内容具有非明确的单一指向,而是一种发散的辐射指向,由一种文本指向多重意义的读解。这是东北二人转独特的文本特征。 东北二人转艺术文本主要立足于文本自身,但是通过文本间性特征,使其原本文本意义出现多向度走向,文本意义多向生成呈现语言出现多义指示,在一个前提预设中完成现在语义的异质生成。

文本间性是在同一文本内或文本之间构成的一种有机联系,同一文本之内、不同文本之间的借鉴与影响可以通过文本语言本身得到验证,文本语词,主题和形式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彼此联系,以此构成文本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文本间性体系。卡勒认为:“文本间性具有双重焦点:一方面,它唤起我们注意前文本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文本间性还可以指文本在一种文化话语空间的参与,一个文本与一种文化语言或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②卡氏表明,当前文本与原有文本之间存在联系,意义以前文本为指向文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表演创作过程中,对前在文本的改造不一定全是有意义的,我在这里不用目的文本,而是用指向文本)以及语言或文化表意实践,都成为文本指涉的固有存在状态。这固有的存在文本,本身具有的文化意蕴厚度、广度、呈献方式,可以通过指向的文本间性,被此文本容纳、借鉴、吸收、利用或改造。于是,形成超过现文本之上的包容的、多声化、多指涉化、多内容的文本样式,成为集众多文本内涵、语境、语音为一身的意义的辐射源。观众获得以后,文本间性想像将发生巨大作用,此文本不是是一个有限空间,它与文本外在的拓展空间的潜在资源发生关系,原告文本被指涉成现在文本的目的文本。如小沈阳与沈春阳表演的《霸王别姬》《阳仔演笑会》等诸多二人转作品与电影《霸王别姬》《上海滩》脍炙人口的文本形成文本间性,造成多向性的喜剧效果。在东北二人转艺人魏三的作品中,也大量存在经典剧目的重新运用。这各表现风格不再是一种罕见。正如布托(( Michel Butor )所言,“从某种角度讲,哪怕是原封不动地引用也已经是戏拟。选择引文的安插和截取的方式 、删节的方式。经过此类处理后的规则可能会完全两样。”③此时的文本不是对象,甚至不是目标,而是一种资源,阅读的快乐就来自于读者利用这些资源生成意义的过程,杂语式和话语拼接,悖逆的语义逻辑,不和谐的众声喧哗,都足以使文本在喧哗中现代人窘境。多利莫尔说,“从属的、边缘的持异议的成分也可以挪用统治话语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他它们。” ④ 东北二人转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用一种兼容并包的形式,它对潜文本进行游刃有余,且大胆、颠覆式地揉合与运用,极力制造戏仿、谐谑效果,从而达到对严肃、正统、主流、经典以及官方话语的反讽的大众心理的快意式言说。 四、东北二人转预设审美突破的

文本间性特征

文本间性,并非是单向信息输出,而是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一种心里在契约,这各预设需要达到双方认同的心理接受背景。这无疑涉及到双方文本间指涉的前提的期待以及该前提的动作及目的思考。这对接受与输出双方都是一个考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卡勒提出使用语言研究中的前提方法。所谓前提,是指由文本作者业已确定或给定的某种先决条件,往往由文本表层结构上的各种符号暗示出来。任何一个语言片断,都是由一组词语、语法提示或线索构成,可以利用这种提示或线索预置关于某个社会交往的过去和将来是如何与现在相联系的假设。在文本间性的前提观看来说,东北二人转具备自己的语言制造机制。先前存在的话语结构与命题,可以通过其制造机制,将自身的某些特征,预先置进了此文本,形成不同类别的文本间运作。前提是可以建立在前文本的话语基础之上,体现前文本的存在,也可以构架于一个更加模糊的“文本”之上,即不以明确的文本形式存在的,而只是人们累积的文本经验。两个文本之间的一张一驰互动,形成文本间互相照应,形成喜剧效果。如东北二人转中,语言创造机会形成是一个典型。把正规场合与俚语、俗语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惯用手法,制造经典、正统的语言格式与民间、低俗的格式相突兀的反讽风格。此类具有反约定意义的词语一旦为使用者广泛接受,其意义就具有某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深深地储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东北二人转从语言到形式,利用这种具有规约含义的固定表达形式,运用并制造着潜在的认知机,形成约定形式与呈现形式的抵牾,打破了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对文本之间指涉的前提期待,制造特别陌生的意趣。这种文本间性特征是建立在双方各自对文本指涉心理契约之上。在跨文化及地域交际的背景下,这种意义混淆产生一种间离效果,而获得更多一层文化底蕴。

东北二人转,这种极具开放性、包融性的艺术形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敞开姿态不断展开与绽放,面向大众生存的生活空间与精神世界,用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呈现周围世界的变换。

注释:

①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英文版),安阿伯:阿迪斯出版社1973年版,第22页。

②Culler,J.The Pursuit of Sign:Semiptics,Literature,and Deconstruction[M],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91,p 104.68

③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Dollimore Jonathan. Political Shakerspeare: Essays in Cultural Materalism[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4.1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