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燕京大学的“湖光塔影”

燕京大学的“湖光塔影”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22:30:55
燕京大学的“湖光塔影”
时间:2023-08-06 22:30:55     小编:

当我们提起北京大学,就会联想到美丽的未名湖与挺拔的博雅塔,它们是北京大学最著名的校园文化景观之一。北京大学现址原为民国时燕京大学的校园,早在燕大时期,“湖光塔影”就已享誉全国。“湖光塔影”的出现,既是当年建校者的有意设计,也与燕大学子在未名湖畔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这里,笔者拟从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的校园设计出发,对未名湖、博雅塔修建过程、名称由来等进行一番考释,再向读者简要介绍燕大学子在“湖光塔影”旁的学习、生活情况。

一、未名湖、博雅塔的修建过程

燕京大学由原美国在京基督教会创办的三所大学:通州协和大学、北京汇文大学和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合并而成。司徒雷登是该校的首任校长,也是燕大初创最重要的功臣之一。北京大学档案馆现藏有一份珍贵的燕京大学早期档案,记录了新成立的燕大聘请司徒雷登任校长的决议,“1918年12月14日校务会议,首先决定电贺司徒雷登当选为校长,并催促他接受这一职务。”燕大原校区蜗居北京城内盔甲厂,已经不适应学校发展的新形势。司徒雷登抵京赴任后不久,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为燕大寻觅一处新校址。终于在1920年,他选定京西海淀的勺园、淑春园一带为新校址,并陆续买下了周边的数座园林。司徒雷登认为,“它(新校址)位于通向颐和园的大路上,离那里五英里远,但是因为交通方便,所以比那些虽然地理位置近,但是交通不便的地方还好一些,而且是个吸引人的地方。这里朝着著名的西山,山坡上建有中国历史上一些美轮美奂的寺庙和宫殿。”

北京西郊,风景旖旎。清朝,皇家显贵在此广建园林。未名湖一带,原是宠臣和|赐住的淑春园。清末,海淀一带园林随着王朝更迭而没落,燕园的前身淑春园也几为废园。未名湖的命运远非一帆风顺,由于当时燕大所购校址尚小,而荒废的未名湖却占了不小的面积,加之设计者亨利・墨菲起初对这块“废湖”并不感兴趣,使之处于被填平的危急处境中。但由于填湖建楼耗资甚多,远非初生的燕大可以承担,再加上此时周边地产已相继购入,未名湖被重新重视起来。根据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所收藏的一份燕京大学档案显示,1924年8月8日,燕大校方决定“对此湖(的现状)不予变动”,校长司徒雷登也认为,“经过必要的修整后”,这个小湖“将会是有自然风致的一个去处,失去它将是很大的遗憾”。对未名湖的改造与调整反映在重拟的规划图中。湖泊清理与树木栽植不必多言,更值得注意的是,燕大新校园既体现了东方园林的中轴线思想,也考虑了西方功能分区的理念。两条十字交叉的中轴线相交于未名湖,轴线以西为教学区,以东为生活区。墨菲尽可能将学生生活区布于未名湖一带,男女生宿舍分别位于未名湖南北两岸。同时还在湖畔又修建了临湖轩、博雅塔,而在湖心岛上点缀上了思义亭。

博雅塔建于1924年,仿照通州燃灯塔样式,是一座十三层八角密檐式自来水塔。司徒雷登评价它,“或许是我们校园里最有特色的景致”。1926年,燕京大学校园建设基本完成,同年第一批学生由城内迁入海淀新校园。1929年,在燕京大学校园落成典礼上,胡适对美轮美奂的燕园赞美道,“中国学校的建筑,当以此为第一”。司徒雷登也很满意燕园的景致,“许多客人后来说到燕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之一,我们几乎也接受了这种恭维了”。设计师的意图很明显,希望将学生生活、休闲区域定在未名湖一带。

二、未名湖、博雅塔名称由来

未名湖虽是燕园最著名的文化景观,但就其名称的由来,各方观点不一,多有龃龉。如侯仁之先生在《燕园史话》中暗示冰心是未名湖的命名人。又如《燕大文史资料》所载,“中有池潭,广约数亩……又称未名湖。未名为当年新文艺社之一,社友多相识”,似可看出未名湖的名称或渊源于未名社。等等说法,不一而足。但在诸说之中,现在最广为认可的命名人是钱穆。相关材料见于钱氏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中。1930年钱穆被燕大评为国文讲师,在校长司徒雷登的欢迎宴会上,他提出要对燕京大学校园内的建筑名称进行中国化,不应当简单地使用英文。故而“燕大特为此开校务会议,遂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园中有一湖,景色绝胜,竞相提名,皆不适,乃名之曰未名湖。此实由余发之。”

后人皆以此为未名湖得名于钱穆的铁证,甚至还讹传出这样一个故事。“按未名湖原本无名,燕京大学建校十周年庆祝会期间,中外来宾曾欢聚在湖泊南岸悬崖之上的司徒雷登校长住宅大厅中,住宅尚未命名。在座的校友谢婉莹教授(冰心),即席建议名为‘临湖轩’,深受赞赏。当时在座的钱穆教授相继建议悬崖之下的湖泊,即以‘未名湖’为名,一时传为佳话,遂成定论。”此传闻虽有模有样,然不见于钱氏或他人的文集中,何况燕大建校十周年之时,钱穆本人并不在北京,足见其说之误也。其实未名湖之名早在1930年前就已出现,1929年11月发行的《燕京大学校刊》中有一则总务处布告,“本校未名湖岛上之路思义纪念亭现已建筑完竣,于下星期一(十一月二十五日)后即可应用。”由此可见,未名湖之名决非钱穆首发。其实未名湖早期有许多名称:或因该地旧为睿王园,而称之为睿湖;或因湖心岛中多枫树,而称之为枫湖;还有的人竟称其为无名湖。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未名湖之名广为燕大师生及社会大众接受,在当年的报刊、文集中,每当燕大的“湖光塔影”被提起,尤为未名湖深邃的芳名而备受赞誉,而其他名称便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未名湖的具体命名人虽不可考,但为之题名未名湖,想来更有一番历史的奥妙所在。

比较而言,博雅塔名称的由来则相对清晰。燕大校内建筑多以捐款人的姓氏为名,而该塔的捐建人是时任燕大哲学系教授的美国人博晨光(Lucius Chapin Porter)的叔父,故称之为“博塔”或“博氏塔”。早在许地山1929年的《燕京大学校址小史》一文中,便已出现博雅塔之名,足见此名早已流行于燕大校内。又因博雅塔通体共13层,燕大学生还亲切地称呼它为“十三姊”。而博雅塔名称的含义,按侯仁之先生的说法,“博”取西方捐助者之姓,而“雅”取中国“儒雅学者”之义,故博雅塔之名实乃中西合璧的产物。

三、燕大学生与未名湖、博雅塔

未名湖、博雅塔在燕大学子眼中,不单单是校园美景,更代表了他们学生时代的美好生活,是青春的象征。在未名湖畔,留下了一代代燕大学子学习、生活的脚步。未名湖滋养了学生,同时,燕大学子也赋予了未名湖更为深厚的人文含蕴。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围绕未名湖,发生了哪些故事。

首先,未名湖是燕大学生重要的集会场所。每年开学,燕大都会举行隆重的开学仪式,校长司徒雷登会在他所居住的临湖轩为新生举办茶话会。1935年秋,新生入学后,除照例在临湖轩举办茶话会外,新生们在老生的带领下,绕未名湖一圈,并高呼“燕京大学万岁”“初入燕大的新生,这是第一次领略燕大的生活”。校长司徒雷登居住的临湖轩,开放给全校师生共用。“校内各种社团要开茶会、聚餐、招待贵宾、或举行婚礼、摆设喜筵……等等,都可以走进这座近水楼台里,尽情打扰热闹一番。并且,他是一位有求必应,现成的主婚人,或证婚人呢”。在临湖轩里,司徒雷登为吴文藻与冰心、费孝通与王同惠等燕大师生举办了婚礼。1948年8月,燕大学生还组织在未名湖放河灯,以纪念抗战胜利以来死难的烈士。

其次,未名湖冰场是燕大学生冬季运动的场所。至少在1930年,封冻后的未名湖就被开辟为溜冰场,每年都会在未名湖上举行冰球比赛,甚至还会举办冰上运动会,有冰上拔河、赛跑等项目,女生也会参加。对于广大的燕大学生来说,冬季未名湖上的滑冰,既可以锻炼身体,也是结交朋友的好去处。当时的杂志这样谈及未名湖冰场,“说到这冰场不只是冬日课外运动的一个场所,同时还是一个最合宜的交际场所呢!”“如果溜冰溜的棒,花样十足的老冰手,不免招来一些新学者请求,Coach、Coach至于Coach的方法,方式就很多了。”“有时高兴还要放起Radio的,竭力放着世界有名的曲子。”“有时,他们场上所有的溜冰的人们,也要一齐唱起歌曲的,有时竟要大唱《何日君再来》,多好!”1932年的《燕大周刊》还曾特别征集滑冰相关稿件,“在《杂拌儿》刊一回《溜冰》专号”“以后本校繁华的中心移到未名湖心的冰场上去了。关于冰场上的花花絮絮更是本刊所愿意采集的,希望同学们多多投稿。”

然后,未名湖是学生校园生活栖息地。不论是从入校到住宿还是交往、娱乐,几乎都发生在未名湖边。燕大很早就有“拖尸”的传统,所谓“拖尸”是英文“Toss”的音译,是从美国传来的将新生扔到水里去的恶作剧。一般由上年被拖尸的学生组成拖尸团,由他们列出条款,若是新生有违犯,则拖无赦。入水之地或为西校门内的水池,或直接由未名湖石舫入水。许多校友多年后对“拖尸”都记忆尤深,而作为入水地之一的未名湖,想必也会让新生们更加印象深刻。

燕大时期,男生宿舍在未名湖北岸,离未名湖很近。女生则住在静园,离未名湖较远。燕大女学生曾在报纸上反映,“(女宿舍)样样都比男宿舍好,就是看不到未名湖”。“燕大女生宿舍在任何方面都比男生宿舍好,这是一般人的意见”,“只有一点男生可以自傲的是:男生宿舍临着未名湖畔,早晚之间可得欣赏湖光塔影。”甚至有“女同学中的一般野心家还主张把女宿舍整个的搬到湖边去,以期完成女宿舍之十全十美”。燕大男生居住在湖边,引来了女生的羡慕。由此可见,不论是男生女生,对未名湖“湖光塔影”的喜爱都是溢于言表的。

最后,未名湖一带还是同窗、师生之间交流、学习与娱乐的主要场所。冰心回忆到,“那时教师和男女学生都住在校内,课外的接触十分频繁。我们常常在未名湖上划船,在水中央的岛边石舫上开种种讨论会,或是作个别谈话。”燕大初期校友汪培娲回忆,“校园中的未名湖,夏天能划船。划船时都是我们三个医预的女生同一船。一次燕大男生故意用桨打水泼我们,我是一向不饶男生捣乱的。”1941年入学的燕大校友王佩玉回忆校园课外生活,“未名湖畔常有音乐、歌舞。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在石船上、月光里的载歌载舞,岛厅里品茶时的国剧唱段。”就连博雅塔也会在返校日开放,任由校友、游客登临远眺,西山美景,一览无余。燕大学生也常来未名湖垂钓、游泳休闲。未名湖中游鱼不少,多是学校放养,校方曾将未名湖承包给私人,由其进行经营。1947年后,燕大禁止学生在未名湖钓鱼,但在化学楼之南,开辟一池潭专为学生垂钓服务。民国老报刊中还提到,燕大的未名湖同辅仁的什刹海,因同是青年学子谈情说爱的圣地而齐名。

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学生们对“湖光塔影”的感情了。几乎所有的燕大师生都对校园里有未名湖表示骄傲与自豪,认为“湖光塔影”是最能代表燕大的校园景观。正是有“湖光塔影”的美景,燕京大学才能成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未名湖是燕京风景最佳的一处,她之在燕京,犹北海南海中央公园等之在北平,假如我们可以说去了那些美丽的公园,北平就不免枯燥了,同样我们可以说没有了未名湖,燕京校景也就值不得留恋赞叹了”。

参考文献:

[1]〈Yenching University Archives〉(燕大档案)[B].北京大学档案馆馆藏.档号:YJ18001.转引自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2]〈Stuart to Warner〉,1924/09/11[B].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馆藏.档号:B354F5452.转引自唐克扬.从废园到燕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孙华,陈威.北京大学校园形态历史演进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03:37-43.

[4]陆敏.燕京大学校园空间形态与设计思想评析[J].建筑与文化,2012,05:63-65.

[5]孙雪静.北京大学校园设计与建筑变迁[J].中国文化遗产,2014,01:19-27+8.

[6]陈明章.学府纪闻:私立燕京大学[M].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

[7]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6.

[8]侯仁之.燕园史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9]燕京大学校友校史编写委员会.燕京史稿(1919-1952)[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2000.

[10]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11]唐克扬.从废园到燕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2]陈丽颖.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