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热电联产的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综合新能源论文(1)

中国热电联产的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综合新能源论文(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4 00:47:32
中国热电联产的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综合新能源论文(1)
时间:2022-11-24 00:47:32     小编:

一、中国热电联产的发展历史

1、热电联产的兴起与发展时期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在一些工业区内,建设了区域热电厂。例如 ,北京、保定、石家庄、郑州、洛阳、西安、兰州、太原、包头、吉林、哈尔滨、富拉尔基 等。

由于当时缺乏热电建设经验,基建计划不落实,热负荷误差很大,致使一些热电厂的经 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从1953年到1967年期间,正是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初期,也是各地电网发展的初期。

一般 是城市建筑密度低,热网投资大,工业热负荷为主,民用采暖热负荷很小,而工业热负荷一 般是提出的偏大偏早,投产后热负荷很长时间上不来,热电厂的热化系数几乎均大于1,因 而实际经济效益不高。这一时间由于以供工业为主,绝大多数热电厂都选择了抽汽机组,以 保证供汽供电。

这一时间新投产6000千瓦及以上,供热机组容量占火电机组总容量的20%, 仅次于苏联,居世界第2位。在投产的295万千瓦供热机组中,公用热电厂容量为245万千瓦 ,占80%以上,是供热机组和公用热电厂发展最多的时期。

此时热电厂建设的另一特点是供 热机组的单机容量几乎和在建的凝汽机组容量相当甚至超过凝汽机组。因为当时部属火电厂 还装了不少6000千瓦凝汽机,而热电厂则装了一批25000千瓦,甚至50000千瓦供热机组。

1962年水电部为摸清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所建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 教训,以便更好地结合我们国情,研究发展热电联产,安排六大直属电力设计院在各地电力 厅局和热电厂协助下,对十五个热电厂进行全面的系统调查。最后由华北电力设计院和中国 科学院综考会提出总结。

报告认为:这些热电厂供热能力平均利用程度仅为48%,其中只有15%左右的机组投产后2~3年供热 能力 可以充分发挥,节能效果好,而大多数热电厂投产后要经过5~7年供热能力才能充分发挥。 平均的节能效益较低,少数热电厂投产后,由于各种原因热负荷显著减少,甚至主要热用户 由于计划变动,搬到其他地方建设,致使机组的供热能力长期不能发挥。

也有在非采暖区装 了具有低压抽汽的采暖供热机组,热电厂不但不节煤还要多耗煤,因而形成热电联产事业的 高潮转向低潮。尽管有上述问题,“总结报告”提出:1960年15个热电厂共发电110.25亿度,供热11.72×1 06百万大卡。

节约85.41万吨标准煤,平均每百万大卡节约73公斤标准煤。比较好的热电 厂 ,每供一百万大卡,平均节约标煤89.64公斤。

由于热电厂比凝汽电厂多耗钢材,经计算每 多耗一吨钢材,每年平均节约34.4吨标煤,因而热电联产的优越性已充分显示出来。

2、1971年~1980年期间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中央强调备战和其他影响,工业布局分散,没有中长期的工业 建设和城市规划,因而制订热电厂的发展规划没有基础,只有在短期计划中做些安排。在此 期间热电比重大幅度下降。

“四五”期间仅投产供热机组51.3万千瓦,占新投产火电容量的 4.6%,其中公用供热机组容量只占29%,大部分为自备热电厂。“五五”计划期间仍然没有 相对稳定的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但在后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较快,热电建设开始增加 。

投产供热机组97.5万千瓦,占新增火电装机的6.8%,但公用的供热机组只占23%,也就是 说该阶段自备热电厂的比重更大了。

3、“六五”计划时期热电联产建设开始新发展“六五”期间,中央提出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提到小康水平的宏伟战略 目标。在能源政策上提出了节约和开发并重方针。

在节约能源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鼓励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中设置了节能机构,国务院建立了节能办公会议制 度,国家计委在计划安排上专列了“重大节能措施”投资,支持热电项目建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