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风电设备企业 五年之后谁执牛耳?-新能源专业论文(1)

风电设备企业 五年之后谁执牛耳?-新能源专业论文(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22:43:55
风电设备企业 五年之后谁执牛耳?-新能源专业论文(1)
时间:2013-12-18 22:43:55     小编:

●也许四五年之后,现有的技术都会被颠覆。●“大型化”是一个方向,但我总觉得市场在“炒概念”。

因为陆地资源就这么多,2.5兆瓦到3兆瓦已经很大了,再大的话运输会非常不方便。●前几年国内一些风电设备商是否真的达到了70%国产化率要打上一个问号。

因为他们的零部件如轴承、变频、发电机等用的是国外产品,把国产塔筒也算入国产化,才勉强算有了70%的国产化率。●上一轮的风电设备公开投标,内资企业报价为每千瓦约5200元,而外资的报价高达6200元到7000元的水平,一个千瓦就要高20%到30%。

中国风电设备产业在这5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仅有76万千瓦的装机量,2009年则可能达到2000万千瓦装机。竞争格局也在短短几年被改写。

2006年,外资风机新增市场份额为55%以上,到了2008年,主角就变成了国内企业及合资公司,高达76%。市场人士都承认,风电设备行业的惊人增势与相关政策支持、影响是唇齿相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专项财政资金、发电费用分摊制度、大型风场采购时要选择“70%国产化率风电设备”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的推波助澜,使得中国风机制造的第一团队——金风科技(002202,股吧)、华锐风电、东方电气(600875,股吧)、湘电、浙江运达等中资公司攻占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迅速击退那些在全球风机领域耕耘了几十年的外商企业。

但去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提醒道:风电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的倾向,这似乎是一个不好的预兆。而且,风机厂商们现在也有不少的烦恼:本土企业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外资公司不断降价、政府对风机市场的鼓励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了《风电设备国产化率70%以上规定淡出未来竞争越发激烈》的新闻后,一些行业内人士还纷纷致电记者询问,目前的风电场招投标政策是否也会有变化。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未来的5年,我国风电装机量是否还会以每年70%以上的增速惊人的发展吗?中国企业能否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外资企业机会何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及时连线了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维斯塔斯中国总裁唐玛勒、湘电风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邹长宁以及金风科技董秘蔡晓梅。

1意料中 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中曾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发改委目前已取消了国产化率70%的这一规定,应该怎样看待该政策的变化?对中外资风电设备制造商来说,将会产生什么影响?邹长宁:我个人觉得,这个政策的变化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观察。

首先,70%国产化率的限制其实对提升中国企业装备技术有促进作用,一些不发达国家如巴西等也曾执行过这种政策。其次,取消该政策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有利于公平竞争。

第三,前几年国内一些风电设备商是否真的达到了70%国产化率要打上一个问号。因为他们的零部件如轴承、变频、发电机等用的是国外产品,把国产塔筒也算入国产化,才勉强算有了70%的国产化率。

秦海岩:该政策的取消,可能不会改变现有的风电设备竞争格局。因为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70%的国产化率”的要求已经不是问题了。

两三年前,外资企业就已达到这一要求,而且他们实现本土化生产也能帮助他们降低零部件的采购成本。就外资在华的市场格局而言,现在全球前十强如维斯塔斯、印度苏司兰、歌美飒、Nordex、西门子和通用电气等也都纷纷进入了国内,所以70%这个条件不算是什么制约了,国家取消该政策也是意料之中。

唐玛勒:维斯塔斯在全球的业务战略是“哪销售就在哪生产”。因此,该政策的变化,对维斯塔斯在中国的生产不会产生影响。

目前,维斯塔斯在国内的平均本土化率已超80%,且目标也在不断提升。除此以外,我们对中国本地化生产也很重视,如新落成的控制系统工厂目前仅在中国、西班牙和丹麦生产。

同时,维斯塔斯还在北京设有供应链采购团队和生产工程团队,负责控制系统组件本土适应性开发和与本土供应商合作。政府此前出台的“国产化率70%”这一政策不仅有利于推动我们加快本土化生产、引入先进的风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