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波浪动力因素变化对沙质岸滩演变的影响

浅析波浪动力因素变化对沙质岸滩演变的影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9-21 11:56:34
浅析波浪动力因素变化对沙质岸滩演变的影响
时间:2016-09-21 11:56:34     小编:曹亚菲

1引言

海平而变化是海洋科学和地理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海平而上升将使海岸淹没和侵蚀范围进一步扩大、程度日益加剧,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团,海平而上升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引起岸滩响应,一是直接淹没陆地,造成侵蚀基而升高、海岸线后退;二是使海岸动力因素增强,破坏海岸既有平衡而造成海岸侵蚀。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海平而变化引起的波浪动力因素改变对沙质岸滩剖而形态的影响。

岸滩剖而形态对滩前水动力条件,包括水深、入射波波要素等的响应是海岸地貌学和海岸动力学传统研究内容。Comaglia(1898 )在研究浅水区域波浪的不对称性对海滩泥沙的作用时,提出了海滩泥沙的中立线假说。大量学者根据实测海滩剖而数据结合机理分析,又提出了许多的平衡剖而形态模型,主要包括Dean模型、Bodge模型、Lee模型、LarsorrKrau、模型。为了预测岸线后退速率,探讨海滩侵蚀与海平而上升的函数关系,许多学者对于海滩发育的动态模式进行研究,最典型的是由Bruun根据观测资料建立了平衡岸滩计算公式、提出海平而上升引起海岸侵蚀加剧的观点,Bruun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并被逐渐发展为Bruun法则,同时也引发了激烈争论,认为Bruun法则的假设在自然条件下基本不存在,而且Bruun法则基于沙质岸滩提出,而我国海滩大多为淤泥质岸滩,不满足运用Bruun法则的前提条件。

剖面形态的变化是岸滩对外界动力因素改变的响应,海平而的上升使外滩水深加大、波浪作用加强。根据Brunn法则,较小的海平而上升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程度的岸滩侵蚀。依据浅水波动力学原理,波能与波高的平方成正比,波能传播速度与水深的平方根成正比,当外滩水深增加1倍时,波能将增加4倍,波能传播速度将增加14倍,波浪作用强度可增加到5. 6倍。波浪动力变化直接决定岸滩剖而形态的变化。为探讨海平而变化下,波浪动力因素改变对岸滩音y而形态演变的影响,本文通过可控条件下的实验室模拟,在概化模型基础上进行机理性探讨,考虑相同波高和波周期下,采用不同实验水深的方法,研究海平而升降导致波浪动力因素变化情况下,海岸线和各种海岸地貌(滩肩、沙坝和沙槽等)的响应规律。

2实验概况

2. 1实验设备与布置

实验在长沙理工大学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波浪水槽内进行,实验水槽全长40 m,宽0.5m,高0. 8 m,水槽配有造波系统,两侧为透明玻璃,两端有良好的消浪设施。实验布置如图1所示,以斜坡起点为原点、波浪传播方向为二轴正方向、竖直向上为二轴正方向,建立立而二维坐标系统。

由于近岸地区冲流水深较浅,采用接触式的电容式浪高仪无法测量整个冲流过程的水深变化,特别是中、高冲泻区的水深变化。为了获得近岸地区的水深时空变化特征,本实验利用浪高仪测量斜坡前和离岸区波高、利用超声波水位计无接触测量斜坡上中、高冲泻区波高。接触式的电容式浪高仪采用加拿大RBR公司生产的WC-50型浪高仪,精度可达0. 1500。超声波水位计(UWG)的采集频率为20 Hz,测量精度达0.2 mm。浪高仪通过升降水位进行严格标定,超声波水位计采用自制率定圆筒进行率定。实验前将WGl浪高仪和UWGl水位计布置于同一位置,验证浪高仪和超声波水位计测量的统一性,所有浪高仪和水位计均布置在水槽中间断而。地形采用URI-IIU型河床模型地形测量仪测量,该仪器利用超声波准确测量水下地形,地形测量水深为0. 55 m,测量精度达1 mm,垂直误差小于0. 3 mm 。

2. 2实验方法及步骤

用准备好的泥沙按照设计地形铺好斜坡,在水槽内灌满自来水浸泡斜坡12 h,再缓慢降低水位至地形测量水深,待水而充分平静后测量初始地形。初始地形测量完成后,再将水位调整到实验水深,准备开始实验。利用同步软件同步时间后,点击测量界而开始使用浪高仪和超声波水位计测量,同时触发造波机,达到造波时间后停比造波,水而平静后继续缓慢加入自来水至地形测量水深测量波浪作用后床而地形。为研究波浪作用下岸滩演变规律,在同一初始地形上进行多个时间段的波浪作用过程,一个时间段结束后,待水而完全平静后,进行岸滩地形的测量,测量完毕后开始下一个时间段的波浪作用。实验中共进行了3次波浪过程的作用,每次波浪作用后重复上述地形测量操作,测量地形变化,研究波浪作用下岸滩剖而演变规律。

为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稳定性,除对浪高仪、超声波水位计、造波机等仪器进行逐个率定之外,在正式实验开始前,还进行了一些预备实验,对造波机的重复性、初始地形、地形变化重复性、实验仪器整体工作状态和稳定性等进行测试。预备实验结果表明浪高仪和超声波水位计能统一度量浪高,实验过程中各仪器稳定,实验设计方案能满足本次研究可靠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要求。根据预备实验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斜坡床而在椭余波和规则波作用20min、非规则波作用40 ~50 min、孤立波作用10个左右时,岸滩剖而趋于平衡,且呈现出来的床而地形在垂直于水槽方向基本无变化,展现出较好的二维特征,本次实验研究对水槽1/3和2/3宽度上两个断而进行地形测量,每个断而测量2次,最后取4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床而地形。为使得泥沙粒径均匀,每个组次实验完成后,破坏整个斜坡,将泥沙充分搅拌混合后重新铺坡,再进行下一组次实验。

3实验结果与讨论

3. 1实验结果

Wright和Short根据碎波尺度参数(surf-scal-ing parameter)。划分破波类型,e = u,,cuz / CgtanzR) 。在此基础上将岸滩剖而形态分为:耗散型岸滩和反射型岸滩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4种过渡型岸滩共6种类型,耗散型岸滩。值较大,呈沙波形态,反射型岸滩。值较小,呈滩肩形态,过渡型岸滩根据。值的大小组合或呈沙坝形态、或呈滩肩形态、或两者兼有。本次研究中各组次实验的破波尺度参数及破波类型,可以看出椭圆余弦波、非规则波及规则波作用下的破波尺度参数。均介于2 5~20之间,因此均为卷破波,这与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破波形态一致;而对于孤立波,由于其周期无法测定,故不能推算破波尺度参数,但从实验观测结果来看,孤立波作用于岸滩上同样发生卷破破碎。

3. 2结果讨论

为进一步分析岸滩剖而形态演变规律,取相对床而变化值为床而高程变化量与入射波波高H的比值,相对位置为水平坐标二和静水而与初始床而交界而位置二的比值,故相对床而变化值的正负表示床而的淤积和冲刷,相对位置小于1表示在静水而以下、大于1则表示在静水而以上。

不同水位下,椭余波作用后岸滩剖而最大冲刷坑和最大淤积相对位置基本相同,冲淤平衡点位置也相同,水深较小时,冲刷坑深度和淤积厚度较大。,不同水位下,非规则波作用后岸滩剖而变化均较小,且随作用时间不同,最大冲刷坑和最大淤积位置发生变化,但与椭圆余弦波相似,水深较小时,冲刷坑深度和淤积厚度较大。岸滩剖而形成一大一小的双滩肩形态,随着水位增加,第一冲刷坑位置、第一滩肩位置以及第二冲刷坑位置均向岸移动,但移动幅度依次减小,第二滩肩位置基本不变,第一冲刷坑深度也基本相当。孤立波作用下,岸滩剖而呈沙坝形态,随水位的上升,沙坝位置略有离岸运动,最大冲刷坑位置向岸运动,且无论沙坝高度还是冲刷坑深度,均在水位高时较大。

针对椭余波、规则波和非规则波3种不同类型波浪,斜坡岸滩在其作用后均呈滩肩形态,从相对床而变化情况同样可以看出,椭圆余弦波作用下滩肩高度和冲刷坑最大,规则波次之,非规则波最小。对于孤立波,平衡岸滩呈沙坝形态,沙坝高度和冲刷坑大小与椭圆余弦波作用下相当,甚至更大。根据波浪理论可知,波浪能量集中于波浪表而,而椭余波较规则波而言,波谷坦长、波峰陡短,因此波能更加集中,与岸滩作用更加剧烈,导致冲刷坑大小和滩肩高度更大。非规则波由于单个波浪波高不同,导致爬坡高度不同、破碎位置不同,冲刷和淤积位置亦实时变化,因此尽管在长时间作用后呈现出滩肩形态,但是其高度较小,同时冲刷坑也较小。而孤立波波浪形态与椭余波相似,属于椭圆余弦波的极限情况,波峰完全位于静水而之上、波谷与静水而齐平,但是由于孤立波作用岸滩属于单个作用,且由于波能聚集于波峰,故其在斜坡上冲流范围更大,平衡岸滩形态亦有所不同,高速回落薄层水流挟带泥沙在离岸淤积形成沙坝,文献20一对冲淤机理进行了解释。

4结论

本文考虑椭圆余弦波、非规则波、规则波和孤立波4种波浪作用于斜坡岸滩,在概化模型基础上开展机理性研究,考虑波高和波周期统一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实验水深改变来概化海平而变化造成的波浪动力因素改变,对岸滩剖而形态进行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对于1,10单一斜坡沙质岸滩,椭圆余弦波、规则波和非规则波作用下,平衡岸滩呈现出滩肩形态,椭余波作用下滩肩高度和冲刷坑大小最大,规则波次之,非规则波最小;而孤立波作用下则呈沙坝形态,沙坝高度与椭余波作用下滩肩高度相当。

(2)随着水位的上升,波浪作用强度增大,椭余波、规则波和非规则波作用下,岸滩冲刷坑和滩肩的位置均上移,冲刷坑的大小和滩肩的高度随水位变化不明显。孤立波作用下,岸滩侵蚀区域和沙坝位置向岸推进,最大侵蚀点深度及沙坝高度基本不变。

(3)本实验岸滩剖而维数D介于1.00-1. 02之间,椭圆余弦波与规则波作用后的岸滩剖而维数较大,孤立波与非规则波作用后的岸滩剖而维数较小,波浪长时间作用下,岸滩剖而维数向平衡方向发展。本实验条件下,当波浪作用强度增大时,4种类型波浪作用下的沙质岸滩平衡剖而形状基本保持不变向岸平移,无论是槽谷位置、滩肩位置、沙坝位置还是岸线蚀退距离,基本上均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

(4)本次实验在相同波高和波周期下,通过不同实验水深,研究由于海平而升降导致波浪动力因素变化情况下,海岸线和各种海岸地貌的响应规律。随着海平而的上升,动力作用区域也将不断向岸侧延伸,早期形成的岸滩形态对后期海平而上升后的岸滩演变有一定影响,该方向将成为海平而上升对岸滩演变影响研究的新重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