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诹议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的应用

诹议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的应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9 00:22:17
诹议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的应用
时间:2023-03-09 00:22:17     小编:

【文章摘要】

谨慎性原则是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重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本文从谨慎性原则的含义解读入手,提出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现实意义,并试图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剖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方面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

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实务

1 谨慎性原则内涵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主义、审慎原则、保守主义,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第十八条明确指出:“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比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借款费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等诸多问题。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而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2 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现实需要

正确掌握和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更好地利用现代财务管理工具充分应对市场经济下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积极提供反映风险的信息,事前防范和化解风险;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遵循谨慎性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谨慎性原则是正确估计经营中潜在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的客观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面临着两种风险,一种是经营风险,一种是财务风险;在财务呈报上,会计人员也主要面临着两种类型的风险:即,呈报内容可能在以后被证明是不真实的风险和未予呈报的内容可能在以后被证明是真实存在的风险。众所周知,与企业利益直接相关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都是风险回避者,他们对潜在风险的关注甚于对潜在利得的关心。因此,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应采取谨慎性原则,对现存及很有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合理估计,旨在提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做出科学准确的经营决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2谨慎性原则可有效协调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的经济组织。经营者和所有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出现利益的冲突。对于经营者来说,他们会较多地关注企业当前利润所能带给他的经济收益和业界名望,对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则不甚关心。而企业所有者是企业盈余的索取者,他不仅关心企业当期利润的多寡,更关心企业持续良好发展的能力。因此在面对不确定事项时,如果经营者采取激进政策,便会虚增当期利润,抬高当期资产,给其自身带来较好的当前收益,但这种做法会侵蚀企业的资本,损害投资者的根本利益,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谨慎性作为一种协调经营者和所有者利益冲突的有效工具,它明确指出经营者面对不确定事项时应遵循的原则,从而有效限制有关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职业经理人单方面追求个人利益而采取冒进的态度及会计核算政策,对利得采取更严格的确认标准,理想计量公司业绩,有效减轻企业和有关当事人之间的代理冲突。

此外,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企业贯彻谨慎性原则,会使企业的资产价值低估,资产质量提高,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趋向保守,那么由企业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偿债能力指标更加可靠,方便其进行分析决策分析和风险评估。

2.3谨慎性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

从长期看,适度谨慎不仅不会影响企业总体纳税水平,还能降低企业风险,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谨慎性原则通过推迟收入的确认及加速费用的确认会延期税收支付,相当于企业从国家财政取得了一笔长期无息贷款,从而减少税收支付的现值,增加公司的价值,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3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的应用面很广,笔者归纳了实务中可以采用谨慎性原则的重要事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3.1.1内部研发无形资产支出

对于企业内部研发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应区分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分别对待,研究支出费用化,开发支出资本化,无法区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的全部费用化,避免企业虚增资产。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可视为企业自有资产来管理。但其来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入账价值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必须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得高估。其入账价值一般按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二者中较低者来确定。

3.1.3借款费用的处理

借款费用的财务处理有两方面:资本化或费用化。根据谨慎性原则不低估费用,不高估资产的思想,对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界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

3.1.4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根据谨慎性原则不高估资产的特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未来可以取得的应税所得为限。

3.1.5资产减值的处理

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发生减值,应计提减值准备,以保证会计账务可以真实反映当前资产价值,不高估资产;资产减值后价值得以回升的,减值转回应严格限制,避免各种资产价值虚增以及利润操控行为。

3.2收入费用的确认计量

3.2.1发出商品的确认

存在经济利益流入风险、委托代销、附有退货条件等的发出商品,不确认收入,而是针对经济事项的实质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3.2.2或有事项的处理

对于或有事项产生的义务,只要其发生的概率达到“很可能”的标准即确认为预计负债,即概率大于50%即可;而对于或有事项产生的资产只有在“基本确定”(概率大于95%),才可确认为资产。 3.2.3售后租回事项的处理

售后租回交易形成经营租赁,售价高于公允价值的部分,不确认为损益,而是予以递延。

3.2.4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折旧与摊销

依据效用递减规律,运用谨慎性原则,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可针对实际情况采用加速折旧和摊销的方法,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使用初期计提折旧(摊销)较多而在后期计提折旧(摊销)较少,从而加快设备技术更新。

3.2.5股份支付可行权条件修改的处理

对于股份支付可行权条件修改的处理视修改条件对职工是否有利分两种处理方法:对职工的有利修改应按修改后的权益工具公允价值或数量计量,对职工的不利修改应按修改前的权益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站在企业的角度,也就是不利修改需要按修改后的条件处理,有利的修改仍按修改之前的条件处理。

3.2.6报告稀释每股收益

利润表中报告稀释每股收益是谨慎性原则的重要应用。即在基本每股收益基础上,考虑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以及股份回购合同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确定潜在普通股数量,按照单项潜在普通股逐步测试,计算最小的稀释每股收益。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

3.3财务分析方面的应用

3.3.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在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除计算流动比率之外,还要计算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进一步考查变现能力较强的速动资产和变现能力最强的现金抵偿流动负债的能力,从而审慎地考查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3.3.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在进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时除了必须计算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外,还应计算有形净值债务率和利息保障倍数。扣除掉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无形资产和不能用于偿债的长期待摊费用之后的有形净资产与债务总额对比得到的有形净值债务率是更谨慎的产权比率,更能反映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利息保障倍数指标用来测定企业以获取的利润承担借款利息的能力,是全面审慎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4 谨慎性原则在实务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1正确理解,适度应用

资不抵债是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作为一名财务人员,负责企业的账务和资金运作,一着不慎便会让企业蒙受巨大灾难,甚至造成破产。因此,认清并重视谨慎性原则,正确适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至关重要。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恣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恣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任何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行为必须坚决杜绝。与此同时,企业或公司领导应该重视对会计人员在谨慎性与诚信方面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使其充分把握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度”,既要防止实践中谨慎性缺失,冒险激进,也要适度谨慎,防止过犹不及。

4.2协调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谨慎性原则下对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核算,其期末价值的计量采用成本与市价两个计价基础交替使用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同时违背了一致性,进而影响其可比性。

因此在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必须针对经济业务实质,认真合理的考虑权衡相关性、客观性、配比性与谨慎性原则之间的成本效益,而不能片面的“教条化”执行。对谨慎性原则的把握和运用也是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体现。

4.3内外结合,强化约束机制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舞弊的温床。其模糊性规定常常为企业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企业经营环境千变万化,经营业务也五花八门。不同的形势、行业和不同的业务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需要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比如,会计人员在判断发生概率为 “极少可能”、“有可能”和“很有可能”等状况时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会因人而异,而判断结果又成为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重要因素,从而造成会计核算结果的不确定性。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实施会计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应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