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民间手工艺架起“致富桥”

民间手工艺架起“致富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30 05:52:42
民间手工艺架起“致富桥”
时间:2022-08-30 05:52:42     小编:

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时尚手工在现代都市如此红火并流行,确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有人说这是因为怀旧,是一种对往昔手工岁月的追忆;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手工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装饰和实用的性能、手工随心所欲的乐趣,已经不可抗拒的在我们身边流行起来,她像风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剪纸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李宝凤被称为“中华第一剪”,她曾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如今却是吉林省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她不仅用她的一双巧手传承着古老的民间艺术,而且还带动了上千名群众致富。

李宝凤出生于长春市双阳区平湖街道杨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她从6岁起就喜欢剪纸,辍学一年后,双阳办了一所职业高中,她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就抱去了几百张画求校长收留她。李宝凤求学的真诚打动了学校,她如愿成了一名旁听生。毕业后又因一手好画,被破例批准成为一名社办教师。

李宝凤开始尝试教学生剪纸,几年后她教的学生有200多名在省市、国家和国际举办的艺术展览上获大奖。由此杨家小学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农村特色小学。

1997年,她的剪纸作品在北京大观园展出,轰动了全国。正是对剪纸的热爱,使她完成了从农民到民办教师,再到民间艺术家的转变。

1998年,李宝凤决定探索出一条艺术创业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成立一个以剪纸为主的艺术创业公司。区政府领导鼓励她:“把艺术和生产结合起来,通过创业促就业,政府支持。”

随后,李宝凤招收50名教过的学生,成立剪纸公司,命名为“宝凤剪纸艺术中心”。经过一年运行,由于不懂市场,一下子赔了50多万。

她改进创作和生产方式,变指定作品内容为顾客指定作品内容,产品很快打开销路。销往北京、大连等城市,还出口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自己的产业模式。

此后,李宝凤在剪纸艺术创新上寻求新突破。她通过深入学习版画、国画、油画等艺术,研究戏曲、秧歌等民间艺术,从中领悟到剪纸艺术创新路径,使宝凤剪纸艺术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以剪纸艺术作品为产品的文化企业。

问起当初为什么把剪纸当做事业发展时,李宝凤说道:“国家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是赶上了好时候,全国没有一个把剪纸当产业来做的,我希望剪纸能和其他艺术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各行各业互相交流的平台。”

让李宝凤更为骄傲的是,她的剪纸公司带动了更多人就业。把剪纸艺术产品的小小分厂和车间搬进了双阳区千百农家小屋,让双阳区很多人不出家门就能打工、赚钱。3年多来,她培训的城乡劳动力有3700多人,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2600多人。

“布老虎”

博兴县湖滨镇鲁刘村,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马路上晒满了金黄的玉米。一路上,记者询问刘清华家住哪儿,村里的人都是一副疑惑的表情,用力地想刘清华是谁,可一提布老虎,大家都恍然大悟。一位大叔拍着大腿说道:“早说布老虎,全村没有不知道的。”

记者见到刘清华的时候,她正在工房和工人们一起干活,“布老虎”堆里的刘清华,看起来非常忙碌。“正在准备家纺节,儿子又要结婚,家里正装修,实在忙不过来,如果不介意,我边干活边和你们拉吧。”

刘清华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就喜欢做小动物布玩具,父母都是民间艺人,她根基不错。12岁那年,她偷偷做了一双布老虎鞋,竟然一举成名,村里谁家生了个小子,一定要找她做双布老虎鞋;哪个姑娘要给心上人做双鞋垫,那样子一定出自刘清华之手。

据刘清华讲,在工作室这三年,对自身能力提升了不少,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她家里,照片上清晰地记录着她在韩美林工作室工作的场景。至今她还记得,她在那里的第一件作品,被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任建新带到了美国,第二件作品则被当时的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带到了日本。这种无声的认可,给了刘清华莫大的鼓舞和信心。

“从北京回来后,我就放弃了所有的副业,开始专心做布老虎。”刚开始的日子很难熬。“那时没有工人,自己设计、自己赶工,经常一个通宵下来都不知天亮了。”2006年,刘清华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参赛的布老虎得了金奖,刘清华开始声名大震。刘清华给布老虎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东寅虎”。

此后,“东寅虎”一路过关斩将,2008年首届中国农民书画艺术博览会布老虎获金奖;2008年奥林匹克之旅中国印象民族艺术展布老虎又获金奖。2006年山东省文博会大门口两件虎虎生威的布老虎就是刘清华的作品;2008年,刘清华制作的12个手拉手的生肖布艺又参加了奥运会民族文化展览。“全运会我做了一个大荷花,既象征济南,又象征和谐。”

“以前结婚,都是左青龙右白虎,有镇妖避邪之意,陕西省生孩子也必须有布老虎看孩子。现在,这些传统习俗慢慢淡了,我们的民间工艺也会慢慢失传。我做布老虎,刚开始也是为了赚钱养家,但是我也希望通过市场和商业化运作,将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刘清华说,她的工厂看起来很小,跟家庭作坊差不多,但其实很大,因为她的工人都在家庭中。“布老虎是传统工艺,关键在设计、剪裁,关键的部分我自己做,可缝制需要工人做。农村妇女都很忙,我采取分散用工的做法,缝制的工人不需要到工厂上班,她们只需在家里工作就好,不耽误家里的事,也不耽误做工,缝一只耳朵有一只耳朵的钱,绣一只眼睛发一只眼睛的工资。只有包装、质检的工人需要上班,这样符合农村的实情,很容易开拓市场。” 刘清华带领着四邻八乡的家庭妇女,将布老虎做得小有规模,开发了动物、人物、景象、传说故事等十大类60多个品种,产品除远销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外,还出口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鲁刘村也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布塑工艺村”,年产值达300多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民间传承上千年的布老虎,在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手里,走进了奥运会、文博会、全运会,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发财虎”。

猫头鞋

梁山县梁山镇吕崖口村返乡育龄妇女萧如花,绣制猫头鞋,在集市上摆摊买,成为抢手货,年收入万余元。

萧如花的奶奶年轻时因生活困难,学会绣制猫头鞋,以养家糊口。传到她母亲后就中断了。前年,萧如花返乡后,一时不知干什么好。她忽然想起猫头鞋来,猫头鞋美观诱人,儿童穿着舒适,目前很难买到,销路肯定行。传统工艺不能失传,干!她认真向母亲请教,加上自己的创造,通过精心绣制,色彩鲜艳、惹人喜爱的猫头鞋便制作成功。在集市上,笔者见她摊子前围满了人,几个中年妇女拿着猫头鞋给孩子试穿。猫头鞋卖完后,笔者和她聊了起来。她高兴地说:“绣制猫头鞋是业余的,不耽误种地,还养着几只羊。”她捋了一下头发,又说:“有几个姐妹们想跟我学这手艺,我答应她们了,免费教她们,谁富了都好,致富路上要齐步走啊!”她格格地笑了起来。

雕刻

“Very good! 非常棒!”几名老外围着大孙各庄镇绳宝良师傅的展出作品赞不绝口,有的还用蹩脚的汉语表达着对作品的喜爱之情。来自大孙各庄镇薛家庄村的绳宝良师傅参展的根雕作品“猴山”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获得评委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并最终获得北京市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展雕刻类一等奖。

绳宝良师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孙各庄人,从事木雕事业已经二十多年了。20年来,绳师傅不断挖掘木雕文化,把传统木雕打造成为一种民族工艺品牌,推向了国际舞台,其作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外国朋友的青睐,可以说是声誉世界。绳师傅雕刻烟斗更是一绝,弯斗、吊斗、直斗、意形斗,各式各样,集观赏、把玩、收藏三大价值于一身。灵芝如意斗、马上封侯斗、十二生肖斗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绳宝良师傅的作品曾多次在国际展览中心以及各种工艺品展览会展出,并取得优异成绩。2007年,绳师傅的雕刻手艺还被评为顺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项民间工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从当初的一个小学徒到如今带领30个人的作坊主,他用自己智慧和汗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带动村里人和他一起走上雕刻致富的道路。

目前,大孙各庄镇薛家庄村从事雕刻的有近20家,几乎都是从绳师傅这里学到的手艺。绳师傅告诉我说,最保守的估计,从事雕刻一年纯收入应该在3D5万元,手艺好的人收入会更多,这要比普通农业生产的收入翻几倍。虽然已经有了这些成绩,但绳宝良师傅并不满足,艺术的道路没有尽头,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一民间工艺推上更高的境界。

锦贴关圣

35岁的徐红亮,家在内蒙古海拉尔市郊区,经商多年,是人们眼里典型的成功人士。偶然一次,徐红亮看到央视七套播放的全国独此一家山西古老“锦贴关圣工艺品”的专题报道,敏锐的商业眼光,让他断定这是个大商机。因为这种纯手工制作的明末时期流传山西运城一带古老锦贴工艺,是采用棉花、羽毛、绸缎等原料制作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民间艺术品。是难得一见的工艺珍品,并且投资很小,纯手工操作,适合百姓加工的项目。

徐红亮决定学会这套技术,把技术变效益,投资此工艺。考虑到自己有生意离不开,再者担心一个大男人恐怕没耐心,因此犯愁了,但从发展前景和市场经营效益分析,几经考虑,徐红亮有了解决办法。他找到开印章店的好友张建国,商谈合作方案,即自己出资办小型加工厂雇佣他为技术员,因张建国平常爱好制作手工艺品,并具耐心与认真,让他负责学习技术后回来教人制作。两人一说即合,事情确定。

张建国到山西运城关公民间工艺协会考察和学习,徐红亮在家里筹建小型工艺品加工厂,招收了10多个闲暇的家庭主妇。张建国学成回来后,为大家集中授课传授技术,尽管刚开始的时候手法不够娴熟,但随后是越做越快、越做越好,现每月都能保质保量的做出500多件产品。徐红亮把产品拿到各个名胜旅游景点及民族文化村,由于这种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品,人们从来都没见过各地均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倍受国内外游客喜爱。因稀者为贵购买者络绎不绝,有的去收藏,有的作为礼品赠送领导与朋友。徐红亮还根据当地的风土民俗、历史人物做出了各种旅游纪念品,销售场景格外热闹。同时,徐红亮又找到当地的多家工艺品店合作销售,对方每卖出一件产品,为其提成数元,逐渐打开了当地市场。

看到徐红亮每月都有不菲的收入后,张建国终于坐不住了。明明自己学习的技术,生意又这么好,为何不自己经营呢?确定目标后,张建国婉言辞别了徐红亮,另来到了一座邻近的县城,自己开始经营锦贴工艺项目,正如预想的一样,事业同样蒸蒸日上。

锦贴工艺品是山西运城市关公民间工艺协会独家挖掘开发的当地古老工艺,被称为“中华一绝”。产品有各种古今人物、山水花鸟、袖珍汽车锦贴挂像、羽毛工艺蝴蝶、像纸刻画、立体坐莲观音菩萨等品种。产品古香古色,高雅精美、立体感强,并荣获国家、省、市等品牌荣誉称号。由于锦贴工艺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民间工艺品,它可以作为高档礼品馈赠朋友,也可以广泛应用于酒店、宾馆、企事业单位和民宅。特别是海外的华侨和客商,都有敬奉关公武财神的民俗习惯,因此把关公武财神的锦贴像“请”回家中或者办公室内,祈望财源茂盛、事业发达。因此,关公锦贴像在海外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捏面人

捏面人,吹糖人,画糖画,写鸟字,编昆虫都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们所塑造的人文景观,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有着浓郁的乡土色彩,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得到了儿童青少年的喜爱。但是,以上手工艺流传到今天,仅仅为走街串巷的艺人艰辛传承,近年来濒临失传。 2002年,王敏在青岛海货市场打工时,一天在步行街上看到一个捏面人的年青人,还戴着一付近视眼镜,他用手中不同颜色的面团三五分钟就变成了猪八戒,孙悟空和十二生肖,特别是捏造的玖瑰花真假难辨,很受时尚青年男女的钟爱。在王敏驻足的一个多小时当中,他一刻都没有停下来过,王敏粗算了一下,大约卖了十八九个,三块钱一个,毛收入近六十元。在以后的数年打工生涯中王敏希望能遇到一位传授面人技艺的老师,但由于他们流动性大又比较保守,一直没有结果。

王敏赶忙交纳培训费用。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学起了捏面人的手艺,捏面人看起来复杂,学起来并不是很难,掌握住几个要诀,按照李老师教导的操作方法勤加练习,他也能捏出十二生肖和《西游记》中的人物。而且捏出的卡通形象逼真,色彩绚丽,润滑如玉,晶莹透亮,形态万千,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还会发出彩色的亮光,让人爱不释手,更绝的是只要用手一碰它,它就会上下左右不停地跳动,特别吸引众人的眼球。

学成后,王敏踏上了自己自由的创业之路。白天他到学校门口附近现场制作,学生都很喜欢,生意出奇的好。有时候晚上也会到步行街附近练练摊,居然也可以赚上三五十元,这的确让他很兴奋。

春节节期,王敏上街设摊捏面人,惟妙惟肖的猪八戒,孙悟空,玖瑰花很快吸引了一群小孩子,学生和年青人,不大会儿,就有十多元进帐,这时一个年青人说:“师傅,能帮我捏一个QQ吗”,王敏一愣,年青人转身从背包里拿出来一个卡通玩具,“照着这个做就行了”,这个卡通动物形象比较简单,只要稍有捏面基础都很容易做得出来,当他把做好的QQ递到年青人的手上时,年青人如获至宝似地笑了。卡通形象受欢迎令王敏焕然顿悟,看起来有着悠久历史的捏面人手艺也要注入时代的元素,也要有所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淘汰而更加受人喜爱,在城隍庙的小商品市场他买来了很多的卡通玩具对照着练习,象蜡笔小新,流氓兔,KT猫,天线宝宝,青蛙王子,皮卡丘等,因为有基础,这些形状的卡通动物造型很快便从王敏的手中展现出来。

目前全国各地的庙会,物质交流会,彩票现场长年都有,而且越来越多,有的会期长达月余,如北京的京西庙会云南大理的三月街庙会等,少的也在三五天,再加上五一,十一及春节长假期,每天赚上一二百元是打工所不能比的。一年多的流动经营,让王敏的生活境况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