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年年发愁年年发

年年发愁年年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9-04 01:26:25
年年发愁年年发
时间:2022-09-04 01:26:25     小编:

确定是否及如何发放年终奖,首先还是要分析企业经营的基本面,如此才能发挥年终奖的激励作用。

新年到来时,职场人士的神经都被两件事牵引着:一是在哪儿过年,二是能领多少年终奖回家过年。

年终奖从哪儿来

第一种是公司一路高歌猛进,除了固定薪水,再给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派发红包。这种方式在发展中的企业最常见,员工对于这样的“胡萝卜”吃得心安理得。这是黄总2014年的现状。

第二种是公司发展乏善可陈,也没太多结余,但不比创业初期大家能激情万丈拿低薪。如果不想人去公司空,只能跟风发放年终奖,最痛苦的是这些掌舵的老板们。2013年黄总在这方面吃过大亏。

第三种则是公司业绩下滑,人心涣散,全指望年终奖能够稳定军心、激发斗志,这样的企业只能集中资源重奖核心骨干。

不论哪种情况,企业经营的基本面最关键。年终奖其实应该从市场的增量中来,首要前提是提高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规模。

年终奖发多少

很多企业崇尚多劳多得,针对业务部门的激励,其实就是业绩提成性质的奖励,做得好就盆满钵满地开心过年,做不好只能财心两伤;针对职能部门,也有20%~40%的权重与公司经营效益挂钩,让员工既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也承担公司的经营压力。不过老板们的苦衷在于,年终奖一旦发得过多,业务大拿们可能会另立山头,特别是在一些进入门槛比较低的行业。

也有企业选择红包性质的年终奖,这样做的企业平时发给员工的薪水一般都不会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果既没有事先约定,又想起到激励作用,这种做法并不具有持续性和可衡量性,在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中已被慢慢抛弃。

年终奖如何发

虽然密薪制很普遍,但悄悄发年终奖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因为金钱的激励效应很难持久。其实有没有年终奖,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拿到年终奖的人会感到有面子和成就感,而那些有自尊心、追求上进的员工以及混日子的员工也会有触动。从这个角度看,年终奖的发放形式和金额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其一,可以根据公司制定的激励机制核算好每个人的年终奖数额,或是核算到部门再进行二次分配。两者的区别在于考验中层的格局和管理能力,这种发放方式在国企中比较常见。从减轻税负的角度看,年终奖一次性发放能享受税率上的政策优惠,已成为优选;从员工绩效效果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降低年终奖的收入占比,转而采取绩效奖金的方式,比如按照4∶3∶3的比例发放固定工资、绩效奖金、年终奖。其中,在季度考核后发放绩效奖金,不但激励的时效性更强,而且也能督促员工平时认真工作,同样具有可行性。

其二,可以在确定好发放额度后,在中高层经营管理会议上,结合公司业绩完成情况和部门绩效表现,公布各部门的年终奖发放情况,这样的“开诚布公”明确了激励规则――想要得到、先要做到,有助于推动中层们理解和接受来年的业绩目标。这种方式适合传统行业,可以和新一年度的部门目标责任书的签字一起进行,减少了公司和部门之间就业绩指标讨价还价的博弈。

其三,还可以在回顾全年工作、全员集体联欢的年会上,将年终奖作为重头节目,在表彰和鼓励先进的同时,让年终奖成为一种集体狂欢。不久前在温州一家公司的年会上,优秀员工可以在一个放满百元大钞的箱子里徒手抓钱,这种更有趣味的年终奖规避了如何分配的难题,在新媒体的传播助推下,还为公司品牌做了一次免费宣传。

随着“90后”步入职场,那些身居管理岗位的“60后”“70后”们突然发现,自己和这些年轻人的想法真真是有代沟了。2014年春节前,腾讯推出微信红包,其中有很多小微企业主和互联网创业团队都用抢微信红包的方式派发了年终奖,既有料又有趣。

年终奖的未来走向

激励始终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之一,工资、绩效奖金、福利、年终奖、股权激励,都是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的激励工具。所以,确定是否及如何发放年终奖,首先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到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激励工具,清晰界定年终奖在其中的激励作用。前面提到的黄总,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要稳住中层和骨干人员,最终黄总将年终奖分成了两部分,50%以现金形式当年发放,另外50%折算为第二年的分红权,而且他还对个别岗位调整了先后发放的比例关系,明确了公司今后三年的战略规划和年度绩效目标。

海尔在进入2014年后,战略推进的主题颠覆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其中颇具创新的是鼓励员工以小微企业的形式展开内部创业,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因此,挖掘年终奖的效力,还可以考虑公司的人才和资源水平选择发展方向,通过将年终奖转化为孵化基金的形式,扶持更多的人才和项目转换成业务部门,继而结合其他组织变革,推进业务部门向自负盈亏的事业部发展,最终走向控股公司制。

年终奖不是热点问题,但的确是难题,员工和老板各自有不同的关注点,归根结底,在企业中提倡“用业绩证明实力,用结果证明能力”的正向绩效观和激励观才是根本所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