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科学手机观”研究

“科学手机观”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13:28
“科学手机观”研究
时间:2023-08-09 00:13:28     小编: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来临,手机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介已经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试从大学生及整个青年群体情感管理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手机在履行交流、学习和娱乐过程中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如大学生使用手机存在社会认知弱化、情感交往虚拟化等问题。鉴于此,本文从情感管理维度提出“科学手机观”理念,帮助大学生及青年群体做自己情感的主人,使自身走上一条健康阳光的成才成功之路。

关键词:手机;情感管理;科学手机观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来临,手机作为一个重要的通讯媒介,因其强大的功能备受青睐,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介”。[1]作为重要的通讯媒介手机已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履行交流、学习和娱乐功能过程中发挥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如社会认知弱化、情感交往虚拟化等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使用手机,帮助他们处理好自身与工具――手机的关系,使大学生群体做自己情感的主人,走健康阳光的成才之路,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手机使用与大学生及整个青年群体的情感管理分析

“情感管理”,是国内外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思想的延伸。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在人们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组织作用,支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2]大学生及整个青年群体在人生关键期,如何处理好自身情感与发展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手机的出现逐步代替过去面对面的交往方式,使大学生群体的情感交往变得广泛而复杂,在此媒介下,大学生的情感心理与交往呈现出众多特点。

(一)手机维系大学生群体亲情的功能日益加强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所强调的“亲亲”、“孝悌”等观念在大学生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家”文化,在家庭中,子女与父母情感交流十分强调为人孝道。因此,大学生群体对父母亲有着特殊情感,随着手机的普及,它作为与父母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与传统的亲情维系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与父母交流频率增加

2.与父母交流的内容情感性更强

大学生使用手机与父母交流的内容涉及多方面,主要体现在询问家庭情况、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和问候等。首先,大学生远离赖以生活和熟悉的环境,在陌生环境中,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同,而这些在初入大学时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父母是倾听他们心声的人,因此通过手机向父母询问家庭及亲友情况,满足他们情感需要。其次,在大学期间,他们面临和高中迥然相异的学习生活环境,闲暇时间增多,交流欲望迅速增长。在没有找到知心朋友前,他们更倾向与父母分享心声,一方面使父母了解自己在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分享自己所见所闻,对合理规划自身职业生涯有积极影响。再次,随着家庭民主化程度提高,父母和孩子双方都特别重视代际间的沟通,对大学生来说,要逐渐“践行”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职责,除了在传统节日向父母送祝福外,在西方“洋节”时更不忘向父母问候,客观上增加了和父母沟通频率。

3.倾向与父母“正能量”交流

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宽松愉悦,没有社会那么复杂,也没有参加工作时的巨大压力,空闲时间比较宽裕。调查发现大家倾向在闲暇或节假日和父母联系,在交流中,“报喜不报忧”的想法普遍存在,大家更多是向家人分享自己的开心,一方面作为父母供养多年的回报,另一方面也作为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

(二)手机运用中大学生爱情观日趋理性化

据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论,成年早期正是与他人发生爱的时期。恋爱中感情能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避免孤独感。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及生活中,恋爱占据重要位置,尤其在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异地恋越来越多。手机便捷的沟通功能,使其在异地恋中成为重要的载体。由于家庭条件和成长环境不同,大学生爱情观也大相迳庭。调查发现49.9%的学生认为手机能够基本维持异地恋,而43.4%的学生认为手机不能维持异地恋,大多数同学意识到手机在恋爱中是柄双刃剑,通过手机可以增进恋人彼此的亲密关系,但仍不能完全取代面对面恋爱。

手机的涌现,无疑改变了传统大学生恋爱交往方式,同时对大学生爱情观也产生了一定冲击。爱情是“神秘”的,交往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产生爱情的神秘和美妙,而手机的出现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距离,恋爱中的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知道对方在做什么,从而使爱情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神秘。据调查,目前部分学生通过手机向心仪的人表达自己的情谊,当一个同学向另一个异性同学表达爱慕之情时,通过电话或者短信说出我爱你,这样的表白显得苍白空洞,这句“我爱你”已经脱离了它真正的内涵,因为爱情来临时的那种紧张、兴奋、羞涩的感觉,是无法通过电话表达的,使得大学生的爱情大打折扣。但不少大学生都能正确看待手机在恋爱中的功用,手机运用下的爱情观日趋理性化。

(三)大学生手机“交往”中友谊稳固化、交往广泛化

面对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日益重要,而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学业完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成不同的层次,而交往需要在其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大学生作为特殊社会群体,虽然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技能,但同时也处在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期,因此更珍视友谊,把它作为重要的追求目标。调查发现38.8%的学生用手机来聊QQ、社区交流,从而维系和发展友谊。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发生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精神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协调和适应新的友伴关系,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普遍存在着平等独立、纯洁和开放性等特点,这种交往可以使他们之间信息传递、感情沟通过程比较轻松自如,调查显示64.4%的同学认为在使用手机社交网络后与实际的人际交往相比基本没有变化;28.9%的同学认为比以前更主动开放;只有6.7%的人表现出更不愿意与现实中的人交往。由于大学生的“三观”基本形成并日趋稳定,他们能够理性区分手机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

手机的存在使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不仅局限于父母、恋人和朋友,还可以是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陌生人,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这在客观上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增加了阅历,促进了辨别是非能力的提升。

三、手机交往中大学生情感管理面临的挑战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设备网络终端,已成为各种思潮和利益诉求的平台,对大学生及整个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手机在给他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对他们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一)面临渴望交往而又无法满足的矛盾心理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 & D.A.Taylor,1973)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这四个阶段。大学生及整个青年群体交往中异性对他们始终存在巨大的吸引力,通过使用手机媒介,可以使他们享受远距离的亲情、爱情、友情,但在他们看来这种关系的维系,又往往是不可控的,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手机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他们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人与手机这一媒介的沟通,这种沟通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和隔膜,是有缺陷的、不充分的,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交往需求。

(二)弱化社会认知

交往其实是全方位的交流。大学生及整个青年群体由于习惯利用手机进行人际交往,而失去了“面对面”时姿态、表情、衣着等方面对认知的影响,[3]所以在和他人使用手机打电话或者短信交往沟通时,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没有正确理解对方的前提下,会对他人心理、行为和动机判断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长期看将导致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下降,甚至会降低智商。[4]

四、理性面对情感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一)高校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多进行面对面交流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不管现在通讯技术如何发达,远程的声音与文字交流都始终无法代替面对面交流。只有面对面交流才能真正表达和理解彼此的知、情、意各方面,才能通过眼神、动作、表情把握彼此的内心,而这是手机通话、发短信所不能替代的。只有面对面交往,才能更深入的洞悉彼此情感,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有效摆脱孤独感、空虚感,促使大学生及整个青年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高校首先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经常和教师面对面交流,比如多举办一些面对面的运动会、趣味交流等户外活动。其次学校要准确把握人际交往关键期,及时进行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开设相关选修课或举办培训讲座等,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圈。再次,可以通过举办兴趣社团联谊、文体娱乐、主题演讲等活动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创造大学生健康向上、多元化的人际交往环境,从而降低因手机虚拟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及整个青年群体进行正确的情感管理

卡拉汉(Callahan)认为,情感管理对个人和组织既可能有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有消极的影响,因此,应该创造条件,努力增强大学生情绪、情感对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在使用手机交往过程中,如果同学们不能正确的把控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走上误区。因此高校要引入“情感管理”方式,激发学生情感管理意识,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5]对存在问题的学生采取因人而异、启发式、说理等方法进行个别交流和谈心,从而预防手机交往带来的弊端。

(三)大学生理性对待自身情感,避免情感表达“变味”

情感是人类意识活动和交流的最高形式,是每个人心中共有且能够产生共鸣的东西,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6]这种感化和共鸣不是仅仅通过手机就能够直接传递的。为此大学生要清醒的认识到,手机在增进彼此的感情中的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不是全部和唯一的形式,因此我们要注意把握尺度,促使自身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转变,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表达我们的亲情、爱情、友情,不要让我们的情感表达“变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正确处理面对面交往与手机交往间的关系,才能在手机时代实现我们正确的情感管理,做自身情感的主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