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学校应对措施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学校应对措施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4 00:00:03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学校应对措施
时间:2023-08-14 00:00:03     小编:

摘要:随着我国离婚家庭数量增多,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日趋严峻,孩子在不健全家庭中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来减少或减轻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问题;学生;措施

一、不良心理问题行为

1、自卑少信任。自卑是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引起的自我否定态度,是对自己不信任的表现。完整家庭的孩子也有自卑心理,但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自卑的情况更普遍,主要原因可能是在生活中没得到父母双方的呵护,行为缺少重要的支持源,遇到难处时,可提供帮助的资源少,往往不确定是否能解决,不信任自己的能力。看到其他同伴都有父母的情感支持和各种物质方面的满足,心理容易产生自卑感。

2、敏感、多疑。在某方面有欠缺的人,心理会更敏感,担心别人说到自己的痛处。少了父母一方照顾的孩子,从内心深处来讲,孩子非常希望能获得失去的那一份父爱或母爱。因此,如果谁提到了家庭的话题,讲到父母亲的生活琐事,会造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效果,无意中伤害了他,引发他的负面情绪。在与同学交往中,通常存有一定的戒心,会怀疑同学行为的真诚性。

3、冷漠、孤僻。家庭离异后,孩子一般只能得到一方的关爱,有些离异家庭迫于生计需外出谋生,使得单方的关爱都得不到保障。在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外界反应更冷漠,生活里缺少阳光和欢笑,也不愿关心周围的人和世界。同时,与自卑相联系的是内心又有很强的自尊,担心受到同伴的歧视,做事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他人之间进行感情交流。因为周围朋友不多,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跟外界疏远起来,所以心中充满了孤寂、愁苦、和被遗弃的感觉、

4、妒忌、逆反。离异家庭孩子经常看到其他孩子一家三口一起外出,心理非常羡慕完美家庭带来的幸福,也渴望经常有父母亲的共同陪伴。当希望得不到实现时,心理又会嫉妒其他孩子的快乐、幸福生活。成长中少了一份情感依赖,稚嫩的心灵没有得到细心的呵护,当老师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时,会较强逆反心理,总是向相反的方向理解和处理。在心理上对老师、同学有排斥感,你让他那样,他偏这样。

5、自控力弱。在学校里上课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会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由于大部分离异家庭顾不上关心孩子的学习,也没能在学习多鼓励帮助,故孩子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成绩不理想。离异家庭孩子监管不到位,往往控制能力差,有些孩子不仅完不成作业,还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做违纪违法的事情,成为班上的双差生。

6、怯弱、退缩。孩子在生活缺少父母一方的监管,少了一方的支持,做起事情来放不开,会形成胆小、退缩、怯懦的性格。在孩子成长中,父母的积极正向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孩子勇敢坚韧的性格。

二、学校预防措施

1、了解基本情况,促成对口帮扶。从学校层面,首先要知道学校有哪些是离异家庭的学生,才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开展帮扶工作。各个班级要建立离异家庭学生的电子档案,完善家庭人口、住址、监护人和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班主任要从正面或侧面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行为表现等,发现有异常的行为都登记好,但是不能向全体学生公布。建立帮扶制度,促成对口帮扶,根据学生实践情况,分别安排教师或校外爱人人士一对一进行帮扶,有的侧重经济帮助,有的进行学习辅导,有的开展心理行为教育。

2、用关爱走近内心,用情感进行感化。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在学校如果有老师能给离异家庭儿童带来真挚的关爱,它会像一股暖流能温暖儿童的心灵,填补亲情缺失的空间。离异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获得健全的爱,缺少双亲的共同呵护,对外界反应更敏感,不信任别人。所以在学校中,教师要给离异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心、爱护,使得他们能获得家庭之外爱的补偿。比如在初中,可以问问学生的生活费够不够,学习是否难度,喜欢参加什么活动等;小学的儿童多给予生活照料,用慈爱的眼神、亲切的语言、微笑等传递爱的信息,让孩子体会到了教师的关心和学校的温情。当孩子的情感需要得到了满足,心情就会开朗起来,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3、关注心理变化。俗话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个人想学好很难,要变坏非常容易。许多有父母亲监护的学生都经常犯祸、惹是生非,稍不留神就给大人来个措手不及,如上网成瘾、上课违纪、作业不做、与同学闹矛盾等。成长期的孩子自控力较差,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做坏事。离异家庭孩子监护不到位,出现各种异常情况也更多,所以在学校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担负起监管的责任。平时要密切关注这类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如看看课堂上能否投入,利用多种方式了解其学习反馈情况;课外看看其能否和同学们正常交流、游玩;通过班上同学了解其更详细的学习、生活表现,看看老师不在时他的行为表现;也还得适当进行家访,到孩子家中熟悉其生活的实际情况,从监护人那里了解孩子在家庭里的表现。

4.融入集体生活,消除排斥心理。离异家庭孩子由于家庭变故,在家里未能获得足够多的爱,心理有一定失衡,孤独感更强,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用敏感多疑的眼光看待周围,担心别人另眼相看。这时老师就要想法接近学生,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了解其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其克服各种困难,逐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上的集体事务共同承担,集体利益共同分享,公平对待大家,如编排座位,按照身高多少安排,不搞照顾,不因为是离异家庭孩子就坐后面,让他们逐渐对学校和老师建立信任感。同时平时在组织活动时,老师一定要嘱咐同学们要求离异家庭孩子参加,让他们享受到班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指导相关同学和其加强交往,在学习上提供指导,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帮助其出谋划策。在集体关爱的环境中,冲淡了家庭带来的不快,带来精神上的慰藉,逐渐消除了自己的敏感、排斥心理,融入集体,走出孤独。

5、开展励志教育,培养挫折心理。励志就是要磨练心志,激励在困难中奋进。离异家庭的孩子很多条件比不上大家,生活中需要吃更多的苦,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不断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让自己变得坚强,将来一定能获得成功。在励志教育中,要注意榜样的力量,班杜拉指出,青少年很容易产生社会学习,选取励志人物作为学习榜样,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这些励志人物的经历能启迪这些身处逆境的学生,因为许多励志人物都是从挫折中成长起来,最终克服种种困难,成就辉煌的事业。通过学习这些励志典型人物,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到自己现在正是磨练心志的时候,利用当前的困境培养自己顽强奋斗的精神,并树立起远大的奋斗目标。

6、寻找闪光点,发挥自身长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人要生活在快乐、阳光的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积极情绪。离异家庭孩子遇到的负性事件不少,怎么去摆脱消极的影响呢?老师多去关心是应该的,单做口头上的安慰,效果不一定很好,需要学生有切身的快乐体验才行。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如劳动积极,打扫卫生不怕吃苦,可以进行卫生监督;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要其参加运动会或竞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要及时表扬、鼓励,并发挥其优势为班级做贡献,做到人尽其才。有些离异家庭学生开始无心读书,行为表现也不尽人意,后来发挥他们的优势为班上做了许多工作,被评为体育积极分子,卫生先进等,他们找到了成就感,从而人生发生了转变,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总之教师要多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他们不断有成功的体验,在学校和同学们的快乐交往中茁壮成长。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